针灸学-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8
1.外感头痛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配穴:阳明头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风门风热头痛—曲池大椎风湿头痛—阴陵泉2.内伤头痛A.实证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B.虚证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取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配穴:眼部疼痛—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痛——颧髎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列缺风热证——曲池尺泽气血瘀滞——太冲三阴交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内关肩痛——肩髃外关背痛——肩外俞天宗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肩前)手太阳经证—后溪(肩后部)手少阳经证—外关(肩外侧)外邪内侵——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主穴:阿是穴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明显压痛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肘关节内下方明显压痛点——阳谷小海肘关节外部明显压痛点—外关天井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腰阳关瘀血腰痛——膈俞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督脉——后溪足太阳经证——申脉主穴: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1.中经络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丘墟透照海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2.中脏腑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关元气海神阙1.实证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配穴: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2.虚证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太溪悬钟三阴交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配穴:风寒证——风池风热证——曲池恢复期——足三里人中沟歪斜——水沟鼻唇沟浅——迎香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配穴:肺热伤津——尺泽肺俞二间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1.发作期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2.间歇期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配穴痰火扰神—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膈俞内关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配穴干活扰心——行间侠溪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主穴: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配穴:肝气郁结——曲泉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心虚胆怯——胆俞心脾两虚——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膻中膈俞善惊——大陵多汗——膏肓烦热——劳宫耳鸣——中渚太溪浮肿——水分中极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配穴:风寒感冒——风门肺俞风热感冒—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迎香气虚感冒——足三里咽喉疼痛——少商全身酸楚——身柱夹湿——阴陵泉夹暑——委中1.外感咳嗽主穴:列缺合谷肺俞配穴:风寒证——风门风热证——大椎咽喉痛——少商放血2.内伤咳嗽主穴:太渊三阴交肺俞配穴痰湿侵肺——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行间肺阴亏虚——膏肓咯血——孔最1.实证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配穴:风寒外袭——风门风热——大椎曲池痰阻肺热——丰隆喘甚——天突2.虚证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配穴:肺气不足——气海肾气不足——阴谷关元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配穴:寒邪客胃——上腕胃俞热邪内蕴——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痰饮内阻——膻中丰隆肝气犯胃——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脾俞胃俞腹胀——天枢肠鸣——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公孙主穴:足三里内关中脘配穴:寒邪犯胃——胃俞饮食停滞——下腕梁门肝气犯胃——太冲气滞血瘀——膈俞脾胃虚寒—气海关元胃俞脾俞胃阴不足——三阴交内庭1.急性泄泻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配穴:寒湿——神阙配合灸法湿热——内庭食滞——中脘2.慢性泄泻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配穴:脾虚——脾俞太白肝郁——太冲肾虚——肾俞命门主穴:天枢下腕上巨虚关元合谷配穴:湿热痢——曲池内庭寒湿痢——中腕气海疫毒痢—大椎太冲十宣噤口痢——内关中脘休息痢——脾俞肾俞久痢脱肛——百会长强主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配穴:热秘——合谷内庭气秘——太冲中脘虚秘气虚——脾俞气海虚秘血虚——足三里三阴交冷秘——神阙关元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配穴肾阳不足——命门肾阴亏虚——太溪复溜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惊恐伤肾——志室胆俞湿热下注——会阴阴陵泉气滞血瘀——太冲血海膈俞失眠多梦——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中腕足三里腰膝酸软——命门阳陵泉1.实证主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配穴:湿热内蕴——委阳邪热壅肺——尺泽肝郁气滞——太冲大墩瘀血阻滞——曲骨次髎血海2.虚证主穴:秩边关元脾俞三焦俞肾俞配穴:中气不足——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气海曲骨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配穴:上消——太渊少府中消——内庭地机下消——复溜太冲上肢疼痛麻木—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麻木—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头晕:上星烦渴口干舌燥—廉泉承浆金津玉液多食善饥——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天枢腹结阳陵泉大墩多尿盗汗——复溜关元阴阳两虚——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光明头维攒竹皮肤瘙痒: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三十一妇儿科病1.月经先期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证——太冲行间期门虚热证——太溪气虚证——足三里脾俞肾俞月经量多——隐白心烦——神门2.月经后期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寒实证——子宫虚寒证——命门腰阳关3.月经先后无定期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配穴:肝郁——期门太冲肾虚——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膻中内关1.实证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配穴:寒湿—归来地机气滞—太冲腹胀—天枢气穴胁痛—阳陵泉光明胸闷——内关2.虚证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悬钟1.实证主穴:关元公孙三阴交隐白配穴:血热——血海湿热——阴陵泉气郁——太冲血瘀——地机2.虚证主穴: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配穴:脾气虚——百会脾俞胃俞肾阳虚——肾俞命门肾阴虚——然谷太溪盗汗——阴郄失眠——神门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配穴肾阴亏虚——太溪照海肾阳不足——关元命门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通里神门心俞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配穴湿热下注——水道次髎脾气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蠡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间使腰部酸痛——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中脘天枢主穴:乳根膻中少泽配穴:气血不足—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滞——太冲内关食少便溏——中脘天枢失血过多——肝俞膈俞胸胁胀满——期门胃脘胀满——中脘足三里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配穴:肾阳虚——肾俞脾肺气虚—气海肺俞足三里夜梦多——百会神门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配穴:风邪侵袭——外关风池胃肠积热——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内关主穴:局部阿是穴夹脊配穴:肝经郁火盛—行间大墩阳陵泉脾胃湿热——血海隐白内庭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配穴:高热——大椎商阳睾丸肿痛——太冲曲泉神昏抽搐—人中十宣十二井穴主穴: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配穴:发热——曲池呕吐——内关便秘——腹结主穴: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配穴:腰部正中——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疼痛明显—手三里三间膝内侧扭伤——血海阴陵泉三十三五官科病证主穴: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配穴:风热——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行间侠溪1.实证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配穴:肝胆风火——太冲丘墟外感风邪——外关合谷2.虚证主穴:太溪照海听宫配穴:肾气不足——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肾俞肝俞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配穴:肺经风热——少商湿热阻窍——曲池阴陵泉主穴:合谷颊车下关配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1.实热证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内庭关冲配穴:外感风热——风池外关肺胃实热——厉兑鱼际2.虚热证主穴:太溪照海鱼际配穴:入夜发热——三阴交复溜急症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配穴:虚证——气海关元百会实证——合谷太冲1.心绞痛主穴:内关阴郄膻中2.胆绞痛A、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配穴:呕吐——内关足三里黄疸——至阳高热——曲池大椎B、胆道蛔虫症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百鸠尾日月配穴:呕吐——内关足三里3.肾绞痛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血尿——血海太冲湿热重——委阳合谷。
中医针灸疗法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经验,成为缓解疼痛症状的有效手段之一。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就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应用范围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一、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中医针灸疗法注重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状态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引导气血在经络中畅通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刺和灸疗两种形式。
针刺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经络和组织,达到调整气血运行状态的目的。
而灸疗则是利用艾绒或者其他草药,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
二、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中医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如头痛、颈椎病、腰痛、肩周炎等。
此外,针灸疗法还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一些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疗法对于疼痛的缓解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现。
首先,针刺可以直接刺激病灶部位,引导气血在经络中流畅运行,缓解组织压力,减轻疼痛感。
其次,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对疼痛的承受能力。
最后,针灸还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减轻疼痛感。
三、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验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针灸疗法在疼痛缓解方面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于慢性疼痛的缓解具有明显的效果。
例如,一些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可以显著减轻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灸疗法对于腰痛、肩周炎、偏头痛等疼痛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
除了缓解疼痛症状外,针灸疗法还在一些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显示,针灸可以显著改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便秘等的症状。
董氏针灸治疗学(一)头面颈项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三叉穴更佳。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
3.针灵骨、合谷,立可缓和疼痛。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亦可立止头痛。
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
⑥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
2.针七里穴、九里穴、中九里(风后)、偏头穴,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
6.水曲穴。
⑦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后头痛尤佳。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四)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高、阳明头痛〉1.天皇穴或肾关穴皆甚效。
2.针通天、火菊、前头效果良好,立止疼痛。
3.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4.五虎一、五虎三亦效。
⑤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⑥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五)头晕1.灵骨治头晕甚效。
2.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3.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
*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六)脑神经不清〈神衰弱〉1.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
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亦佳。
③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三重穴,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③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④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效果良好。
⑤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卓著。
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年级专业、层次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1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头面躯体痛症)第13节震颤麻痹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针灸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1.病例导入——3分钟2.概述(概念、病因病机、西医知识)——5分钟3.辨证要点(主症+证型)——5分钟4.治疗(基本治疗)——10分钟(其他治疗)——5分钟5.按语及文献摘要——5分钟。
6.病案分析(提问学生)——5分钟。
7.小结及思考题——2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病的基本治疗。
难点:本病的辨证要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一、病案导入:【病案内容】李某,男,57岁。
四肢震颤明显2年余,震颤初发于左侧上肢,逐渐呈“N”字形进展波及至右侧下肢,面部表情轻度呆板,行走步幅小,伴慌张步态,动作时有停顿,日常活动较慢,汗出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数。
【问题与思考】1.诊为何病?何证型?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概念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指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震颤麻痹好发于50〜60岁,男多于女,少数人有家族史。
西医范围继发性震颤麻痹多见于脑炎、多发性脑梗死、颅脑损伤、基底节肿瘤、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或基底节钙化、慢性肝脑变性、精神类药及降压药等药物副作用及、氧化碳或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中毒等。
病因病机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证”范畴,其发生常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和劳逸失当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脑,病变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脾、肾。
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或痰热动风。
三、辨证要点【熟悉】主症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态、步态异常。
证型风阳内动:兼见眩晕耳鸣,面赤烦躁,心情紧张时加重,语言不清,尿赤便干。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原安徽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显臣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头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用之者神,得之者秘,社会上掌握此技的医家并不多见,今不揣浅陋,公之于众,推而广之。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穴位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穴、合谷穴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痛,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痫不醒人事,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昏仆不能言语,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手足麻痹,牙痛,头痛,伤寒感冒。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松握拳为度。
以上三穴,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证,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臂、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以及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疗效甚为理想,往往拔针而愈。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经线上,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经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单刺此穴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足心痛麻,内外踝的疼痛肿胀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一寸五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第31卷第2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 oI.31N o.22010年04月Jour nal of J il in M edi c al C o l e g e A pr.2010—115一[14]W a ng N,Lu H S,G ua n Z P,et a1.I nvol vem en t of P D C D5[173何若冰,陈俊强.胃癌新辅助化疗研究进展[J].世界i n t he r egul at i on of apo pt osi s i n f i b r obl as t-l ike s ynovi o-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2):1207—1211.cyt e s of r heum at oi d art hfi t i s[J].A popt osi s,2007,12(8):[18]赵杰,毛晓健,赵佳涛,等.大蒜抗胃癌作用的机制研1433—1441.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99—100.[15]M i yashi t a T,K a w a kam i A,N a kas hi m a T,et a1.O s t eopr o t e一[19]V uei c D.A pept ot i e pa t hw a ys鹪t a rget s f ar t her apeut i c i nge f i n(O PG)act s踞如endogenous de coy r ecept or i n t e rve nt i on[J].C ur rC a nc erDrugT ar ge t s,2008,8(2):86.t u l no l l r necr os i s f act or-rel at ed apept osi s-i ndu ci ng l i gand[20]Sol ar),E,D l l br e z L,Em l n B.T h e r o l e of apept osi s i n t he (T R A IL)m edi at ed apopt osi s of f i bm bl as t-l i ke synovi al pa t hoge nes i s a nd t r e at m ent of di sea se s[J].E ur R e spi r J,cel l s[J].C I i n E x p Im m unol,2004,137(2):430-436.1996,9(6):1293.1305.[16]季加孚.胃癌的新辅助化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5):261-263.(收稿日期:2009聊也O)文章编号:1673-2995(2010)02-0115-03综述针灸治疗痛症的研究St udy on t r eat m ent of f i br om yal gi a by ac upunct ur e丁心怡(G r eat L i f e M edi c i ne P t e,Lt d,Si nga pore;K a i an K ang M edi cal Lt d,V ancouver,C anada)关键词:针灸;编症;治疗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针灸镇痛是将毫针刺人体表特定穴位,然后施加机械或电刺激,或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达到治疗病痛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后脑勺阵痛针灸取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后脑勺阵痛针灸取什么穴位1. 后脑勺痛针灸取什么穴位2. 后脑勺阵痛针灸的原则3. 后脑勺阵痛针灸有什么好处*二、后脑勺阵痛针灸要注意什么*三、后脑勺阵痛针灸有何禁忌后脑勺阵痛针灸取什么穴位1、后脑勺痛针灸取什么穴位后溪穴:微握拳,虎口朝下,紧贴桌面,后溪穴朝上。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2~3寸,并透合谷穴,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烧山火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
得气后,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臂三焦穴:为经验穴,令患者取坐位,前臂伏于桌面,尺骨鹰嘴下3寸,尺桡骨之间,即为臂三焦穴。
针刺时,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臂三焦穴2~3寸。
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
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额中穴:为经验穴,在前发际正中,与印堂穴连线中点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平刺额中穴1~2寸,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捻转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
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2、后脑勺阵痛针灸的原则“经络辨证、循经取穴”是中医针灸治病的核心,头痛治疗也不例外。
当我们用阴阳理论来认识人体时,头在上属阳,脚在下属阴。
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阳气聚集地,按照经络循行,只有阳经能上达头部,即分布在人体正面的阳明经、人体后面的太阳经以及身体侧面的少阳经这三条经络,故治疗头痛时应在相应的阳经上选取穴位。
头痛治疗选穴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痛在头者,取之足”。
因为在中医针灸理论中,相距较远的部位之间有一定的内在相关性,如果将人体从腰部对折,头和脚属于相对应的部位。
此外,手上的一些穴位也很管用。
总体上看,除头部外,治头痛的穴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和腕关节以下。
单穴疗法(头痛)针灸科樊莉针灸中的单穴疗法简单易行,应用得当,往往也可收到出其不意的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针灸治疗头痛效果好,古代文献记载很多,早在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用针灸治疗本证的记载,其中单穴治疗本病也有很多记载,现简单讲述如下:一、方法:1.刺络放血:《素问》认为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足太阳希中出血”;《循经考穴编·督脉经》:“囟会:若真头痛,宜棱针于此穴出血。
”《针灸集成》卷一:“太阳二穴:治头风及偏头痛,针出血。
”2.艾灸:《扁鹊心书》治疗头痛强调用灸中脘、灸关元等补阳之法,《外台秘要》卷一百:“小儿食晦,头痛及五心热者,灸噫嘻二穴各一壮。
”《普济本事方》卷二:“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宜玉真圆……更灸关元穴百壮。
”《针灸大成·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
”《医心方》卷八:“《葛氏方》治足忽得痹病,腓胫暴大如吹,头痛寒热,筋急。
不即治之,至老不愈。
方:随病痛所在左右足,对内踝直下白肉际,灸三壮即愈。
后发,更灸故处。
”《干金翼方》卷二十八:“头痛瘾疹,灸天窗七壮。
”《类经图翼》七卷:“风门:伤风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可灸十四壮。
” “囟会:神农经云,治头风疼痛,可灸三壮。
”《针灸聚英》卷一下:“东垣曰,先师洁古病苦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冗冗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灸侠溪,服局方玉壶丸愈。
”《针灸资生经》卷—:“脑虚冷,脑衄,风寒入脑,久远头疼等,亦宜灸囟会,予年逾壮,莅寒夜观书,每觉脑冷,饮酒过量,脑亦疼甚,后因灸此穴而愈。
”卷六:“头痛,筋挛骨重,少气,哕噫满,时惊,不嗜卧,咳嗽烦冤,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由肾气不足而内著,其气逆而上行,谓之肾厥,宜灸关元百壮,服玉真元(指)。
”3.外敷:《肘后备急方》卷三:“日华子云,治头痛,水调决明子,贴太阳穴。
”《针灸资生经》卷六:“苦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此由风寒留于脑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灸曲鬓七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前言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档旨在通过30个具体的针灸治疗实例,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实例一:头痛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二:颈椎病症状:颈部酸痛、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治疗:选用颈夹脊、风池、肩髑、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弯腰受限。
治疗:选用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四:关节炎症状: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治疗:选用阿是穴、局部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五:中风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肩髑、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六:面瘫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七:感冒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治疗:选用风池、合谷、太阳、列缺、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八: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治疗:选用肺俞、定喘、中府、合谷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九:胃炎症状: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治疗:选用百会、神门、太溪、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一: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治疗:选用天枢、足三里、支沟、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二:腹泻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肠鸣。
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年级专业、层次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1授课题目(章、节)第六章(头面躯体痛症)第三节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针灸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1.病例导入——3分钟2.概述(概念、病因病机、西医知识)——5分钟3.辨证要点(主症+证型)——5分钟4.治疗(基本治疗)——10分钟(其他治疗)——5分钟5.按语及文献摘要——5分钟。
6.病案分析(提问学生)——5分钟。
7.小结及思考题——2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病的基本治疗。
难点:本病的辨证要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一、病案导入:【病案内容】李某,男,45岁。
主诉:右颞下颌关节部酸胀疼痛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面部受伤致开口不利,渐闭口时右颗颌关节区酸痛,咀嚼无力,张口受限。
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经多方治疗效不佳。
查:右侧颞颌关节处压痛明显,右头颞部轻度压痛,右颞颌关节弹响。
并发头昏、耳鸣。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问题与思考】1.诊为何病?何证型?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概念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是因外伤、劳损、寒冷刺激或周围组织炎症波及等因素导致咀嚼肌疲劳、炎症反应或颞下颌关节各组成结构之间运动失常而引起的以疼痛、弹响一肌肉酸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为主症的疾病。
少数患者伴有头昏、耳鸣和听觉障碍。
病因病机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属中医学“颊车斷痛”“口噤不开”等范畴,其发生常与外邪侵袭、咀嚼硬物、暴力打击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面部经筋。
基本病机是面部经筋痹阻,气血不通。
三、辨证要点【熟悉】主症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张口受限,下颌运动障碍,咀嚼肌无力一强直或酸胀,运动有弹响。
本病多单侧发病,也有双侧发病。
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年级专业、层次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1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头面躯体痛症)第八节痿证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针灸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1.病例导入——3分钟2.概述(概念、病因病机、西医知识)——5分钟3.辨证要点(主症+证型)——5分钟4.治疗(基本治疗)——10分钟(其他治疗)——5分钟5.按语及文献摘要——5分钟。
6.病案分析(提问学生)——5分钟。
7.小结及思考题——2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病的基本治疗。
难点:本病的辨证要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一、病案导入:【病案内容】张某,男,19岁。
主诉:四肢瘫痪18小时。
现病史:1981年12月31日锻炼汗出较多,自觉头部发紧,周身疲乏,翌晨觉四肢无力。
1982年1月2日病情发展,出现四肢瘫痪,自觉憋气。
3日来我院住院治疗。
查:四肢呈完全性瘫,肌张力减弱,肌容量正常,深浅感觉无变化,四肢腱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舌暗苔白腻,脉细数。
【问题与思考】1.诊为何病?何证型?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概念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类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
病因病机痿证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打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
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西医范围西医学中,痿证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性截瘫等疾病中。
三、辨证要点【熟悉】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证型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
董⽒针灸常见疾病治疗处⽅!⼀、头部疾病(⼀)头痛:1、针侧三⾥、侧下三⾥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配灵⾻⽴⽌(太阳两⽳分别在⼩指掌⾯第⼀、⼆节正中,灵⾻⽳在拇指与⾷指的掌⾻间)[巳经验证](⼆)偏头痛:1、针侧三⾥、侧下三⾥效甚佳。
2、针中九⾥(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可⽌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背,⽆名指第⼆节外侧四分法取⽳三⽳)6、侧三⾥(⾜三⾥后1⼨)、侧下三⾥(侧三⾥2⼨)(三)前头痛:1、针⽕菊⽴⽌头痛。
(⼰验证)2、眉棱⾻痛:针⽕菊⽴效。
(⼰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三棱针点刺出⾎。
(解溪⽳下1⼨为上溪⽳,其下1⼨为下溪⽳,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溪⽳,共6⽳)(六)眉棱⾻痛:⽕连(第⼀跖⾻内侧,距趾跖关节2⼨处)⽕菊(第⼀跖⾻内侧,距趾跖关节3⼨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握拳取⽳,在⽆名指与⼩指叉⼝之中央点取⽳)2、⼆⾓明(⼿背,中指第⼀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握拳取⽳,在⽆名指与⼩指叉⼝之中央点进针)配灵⾻ ⼤⽩1、⾼⾎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再针⽕硬可⽴降⾎压,并⽌眩晕。
(书)2、脑贫⾎头晕,针通关、通⼭、通天。
(⼋)正脑三⽳: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即见效) 取⽳:(77-1)⾜后跟筋正中央,正脑⼀⽳距⾜后跟4.5⼨,也就是距正筋⽳上1⼨,正脑⼆⽳、三⽳相距各2⼨。
⼆、眼部疾病(⼀)视⼒模糊:1、⾼⾎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麦粒肿:1、针灵⾻,左右交刺⼀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亦佳。
(三)⽬⾚:1、⽿尖放⾎,效果甚佳。
第1页 第三十一单元 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各论 样题:A2型题 患者,女,41 岁。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伴胸胁胀满,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脉弦。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 A.曲泉、膻中、期门 B.行间、侠溪、外关 C.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 D.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E.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正确答案』A
教材:郁证 主症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兼见胸胁胀满,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为肝气郁结; 主穴 百会 印堂 神门 太冲 内关 膻中 配穴 肝气郁结配期门;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痰气郁结配丰隆;心神失养配通里、心俞;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患者,男,42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频作,并呕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沉弦。治疗应首选 A.足三里、中脘、内关、期门、太冲 B.中脘、内关、脾俞、胃俞 C.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D.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E.足太阳、督脉经穴 『正确答案』A
教材:胃痛 主症 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为肝气犯胃; 主穴 足三里 中脘 内关 配穴 饮食伤胃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气滞血瘀配膻中、膈俞......
第三十一单元 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
头面躯体痛症 一、头痛 辨证要点 治法 处方 治疗操作 二、面痛 三、落枕 四、漏肩风 五、肘劳 六、腰痛 七、坐骨神经痛 第2页
一、头痛 (一)辨证要点 病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 主症:头部疼痛。
辨经络 太阳 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
阳明 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
少阳 两侧头部疼痛
厥阴 巅顶痛或连于目系
辨外感内伤
外感 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风寒(连及项背、苔薄白、脉浮紧) 风湿(如裹、苔白腻,脉濡)
风热(头痛而胀、发热、苔黄,脉浮数)
内伤 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肝阳上亢(胀痛;口苦、易怒、脉弦) 痰浊上蒙(昏蒙、胸闷脘胀、脉滑) 瘀血阻络(固定不移、舌紫暗、脉涩) 气血亏虚(空痛,舌淡、脉细弱) 肾精不足(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1.基本治疗 治法 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主穴 阳明头痛:头维 印堂 阳白 阿是穴 合谷 内庭 少阳头痛:风池 太阳 率谷 阿是穴 外关 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 后顶 阿是穴 后溪 申脉 厥阴头痛:百会 四神聪 阿是穴 内关 太冲 全头痛:风池 百会 头维 率谷 太阳 合谷 阳明堂白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 全头痛:百风合太阳, 方义:头部穴位为局部选穴,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远端选穴均为同名经穴配合,一上一下,同气相求,疏导阳明、少阳、太阳、厥阴经气血。 记忆:百风合阳四经分,阳明白堂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第3页
配穴 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配偏历、阴陵泉。 内伤头痛: 肝阳上亢配太冲、侠溪、三阴交; 肾精不足配肾俞、太溪、三阴交; 气血亏虚配气海、足三里;痰浊上扰配中脘、丰隆; 瘀阻脑络配血海、膈俞。 操作 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出血并加拔火罐。头痛急性发作时可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枕、颞、额、脑。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对于顽固性头痛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2)皮肤针法 太阳、印堂、阿是穴。皮肤针叩刺出血,适用于外感头痛和瘀阻脑络所致头痛。 (3)穴位注射法 阿是穴、风池。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0.5~1.0ml,隔日1次。适用于顽固性头痛。
二、面痛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面部,与手、足三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分眼支(第1支)、上颌支(第2支)和下颌支(第3支),第2支、第3支同时发病者多见。 主症 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 面痛的治疗 (攒)下四百 谷 充 仓 内, 面桶(空) 下关四白合谷太冲地仓内庭 面痛 1.基本治疗 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以局部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太冲 内庭 (攒)下四百 谷 充 仓 内, 面桶(空) 方义: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合谷、太冲分属手阳明、足厥阴经,两经均循行于面部,两穴相配为“开四关”,可祛风通络止痛;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与面部腧穴相配,疏通阳明经气血。 配穴 眼部疼痛配攒竹、阳白;上颌部疼痛配巨髎、颧髎;下颌部疼痛配夹承浆、颊车 操作 毫针泻法。面部诸穴可透刺,但刺激强度不宜过大。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可用重刺激,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刺络拔罐法 颊车、地仓、颧髎。三棱针点刺后拔罐,隔日1次。 (3)皮内针法 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埋针。 第4页
三、落枕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 主症 一般多在睡眠起床后,突感一侧颈项强痛,不能俯仰转侧,头向患侧倾斜,项背牵拉痛,甚则向同侧肩部和上臂放射,颈项部僵硬且压痛明显。 督脉、太阳经证 颈项背部强痛,低头时加重,项背部压痛明显。 少阳经证 颈肩部强痛,头歪向患侧,向健侧转动时加重,颈肩部压痛明显。 落枕的治疗: 1.基本治疗:调气活血,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 主穴:天柱 阿是穴 外劳宫 方义 天柱、阿是穴可疏导颈项部气血;外劳宫又称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局部与远端穴位相配,舒筋通络止痛。 配穴 督脉、太阳经证配后溪、昆仑;少阳经证配肩井、外关。肩痛配肩髃;背痛配天宗。 天劳后关压痛点 操作 先刺远端穴外劳宫,持续捻转行针,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即可缓解。再针局部腧穴。若有感受风寒史,颈部穴位可加艾灸;若由颈项部过度扭转所致,可点刺出血,加拔罐。 2.其他治疗 (1)拔罐法 疼痛轻者直接在患侧项背部行闪罐法,顺着肌肉走行进行拔罐。疼痛较重者可先在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再拔火罐;也可行走罐法。 (2)耳针法 颈、颈椎、肩、枕、神门。每次选2~3穴,毫针刺,中等刺激,持续行针时嘱患者徐徐活动颈项部;或用压丸法。
四、漏肩风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经、手太阴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肩部经络阻滞不通或筋肉失于濡养。 主症 肩部疼痛、酸重,呈静止痛,有时可向颈部和整个上肢放射,常因感受风寒、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日轻夜重,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病变早期以肩部疼痛为主,后期以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病情迁延日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 手阳明经证 以肩前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 手少阳经证 以肩外侧疼痛为主,外展疼痛加剧。 手太阳经证 以肩后侧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 手太阴经证 以肩前近腋部疼痛为主且压痛明显。 漏肩风的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 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曲池 阳陵泉 方义 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穴,加奇穴肩前和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配远端曲池、阳陵泉,远近配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行气活血而止痛。 配穴 手阳明经证配合谷; 手少阳经证配外关; 第5页
手太阳经证配后溪; 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记忆:肩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太阴列缺焦外关 操作 先刺远端穴,行针后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电针治疗。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阿是穴。皮肤针叩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罐。 (2)穴位注射法 阿是穴。用利多卡因,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1ml,隔日1次。
五、肘劳 辨证要点 是以肘部局限性慢性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因前臂旋转和屈伸肘腕关节用力不当所致。病位在肘部手三阳经筋。基本病机是筋脉不通,气血痹阻。 主症 肘关节活动时疼痛,有时可向前臂、腕部和上臂放射,局部肿胀不明显,有明显而固定的压痛点,肘关节活动不受限。 手阳明经筋病证 肘关节外上方(肱骨外上髁周围)有明显的压痛点。 手少阳经筋病证 肘关节外部(尺骨鹰嘴处)有明显的压痛点。 手太阳经筋病证 肘关节内下方(肱骨内上髁周围)有明显的压痛点。 肘劳的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手阳明经筋证配肘髎、合谷;手少阳经筋证配外关、天井;手太阳经筋证配阳谷、小海。 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阳明合谷肩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方义 阿是穴疏通局部筋脉气血,活血止痛。 操作 在局部压痛点采用多向透刺,或做多针齐刺,得气后留针。局部可加温和灸、隔姜灸或天灸。亦可取阿是穴和配穴用电针治疗。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阿是穴。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3~5日治疗1次。 (2)火针法 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将火针置酒精灯上烧红,迅速点刺,3~5日治疗1次。 (3)穴位注射法 阿是穴。当归注射液,注入1ml,隔日1次。 (4)针刀疗法 用针刀松解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部位肌腱附着点的粘连。 六、腰痛 辨证要点 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经络气血阻滞,或精血亏虚,经络失于温胞、濡养。 主症 腰部疼痛 1.辨经络 (1)督脉证 疼痛位于腰脊中线部,并有明显压痛。 (2)足太阳经证 疼痛位于腰脊两侧,并有明显压痛。 2.辨证候 腰部有受寒史,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舌苔白腻,脉沉,为寒湿腰痛;腰部有扭挫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舌暗,脉细涩,为瘀血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为肾虚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