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研究——以文山州大学生村官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55.37 KB
- 文档页数:4
第25卷第3期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Economics University V01.25.No.3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研究
以文山州大学生村官为例
张玉琨潘祖和★
(云南财经大学马列主义课教学部,云南昆明650221)
关键词:云南边疆民族;大学生村官;对策研究
摘要:村级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建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是国家稳定、边疆稳定 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村官”工程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对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10)03—0032—04
我省边境线长4,060公里,有25个县市与越南、老
挝、缅甸接壤,l6个民族跨境而居。25个边境县市中 有22个是民族自治地方,l7个是扶贫开发重点县。边
境兴则云南兴,边民富则边防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
历来高度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边境地区党的建
设工作。而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政权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力量。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研究 意义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党的十
七大作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要求。用三年时
间选派lO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一个新的知识
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新举措,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 了新的平台。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形势下,
使大学生成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双赢意义重 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是集边疆、民族、山区和
贫困于一体,加快边境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事关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
境安定的大局,事关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 的全局。省委副书记李记恒2009年8月在《全省边境
地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将优
秀高校毕业生选聘到边境县市尤其是边境沿线农村
(社区)任职,优先安排到边境25个县市的村,提前实
现全面覆盖。”建设新农村光靠农民本身是不够的,还 必须有众多领域专门人才的智力支持。破解新农村建 设人才“瓶颈”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两大难题的方
法,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可以找到结合点。针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将更加有助于增强边境地
区的经济,使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共同实现小康社会。
(一)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利于云南边疆民族地
区的稳定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村大多是是多民族杂居,本
地村干部虽然在本民族有较高的威望,但在新知识接
受和创新方面有所欠缺,大多只能协调本民族的村民
矛盾,不能把握全局,兼顾到其他民族的村民,在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学生“村官”都 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上
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能够使不同民族之间更和谐。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利于云南边疆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
就全国而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
落后,但云南边疆地区也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 省热带区域有8.1l万平方千米,是全球同纬度内陆仅
存的尚未荒漠化的一块宝地,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l%。云南省热带区包括北热带和南亚热带两种气候
类型,可用面积达l,33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热带区总 面积的16%,是生产热带作物的宝地。除此之外,还有
多样的生物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具有有利的
对外交往区位优势。大学生“村官”可根据自身的专业
收稿日期:2010—05—07
作者简介:张玉琨(1986一),女,河南周E1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列课教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简介:潘祖和(1954一),湖北枝江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列课教学部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硕士生导师,主
要研究党史・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张玉琨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研究 ・33・
优势和创新能力带领村民学习科学技术,加速现代化 知识技术的推广,通过致富激发村民学习科学技术的
热情,让广大农民相信知识致富、科技致富,从而带动
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利于云南边疆民族地
区的干部人才培养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
超过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
全省总国土面积的70%。云南省委办公厅出台文件提
出,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源头建设和基础 建设,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要“从学生抓起”。大学生“村
官”既是学生又通过在基层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农村这
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在实践锻炼中充分认识到云南
边疆地区的省情甚至中国国情,这对云南边疆民族地
区的干部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担任“村官”是党中央着
眼于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
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自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 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
探索已进行了l3年。实践证明,这不是一项权宜之 计,而是一项未来战略;不仅是一项就业政策,更是一
项创业计划;不仅是“三农”工作需要,更是国家全面发
展需要;不仅是农村振兴的需要,更是中华崛起、民族
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村官”战略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
政治革命,培育、发展和落实好这一战略,极有可能推
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村干部是村级政权的领导核心,推行大学生“村
官”工程正是出于对巩固国家政权的战略考虑,更是有
利于云南边疆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 云南省毕业12万大学生,6万人报考“村官”,招收了1
万名大学生,建立云南边疆地区大学生“村官”选派长
效机制是国家稳定、边疆稳定的需要。根据党中央的
部署,云南省委根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按照公
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在2008
年选派8,000人的基础上,2009年加大了选派力度1
万人,被选聘到我省各行政村、社区任职,工作期间给
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
受一定的政策优惠。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云南省的基本省情是集
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边境地区群众仍然存在
读书难、看病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看戏难、学科技难等
问题。以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田蓬镇为例,田蓬镇位
于富宁县西南部,地处“两国”(中国、越南)三省(云 南、广西、越南河江)四县(那坡县、麻栗坡县、越南苗 旺、同文县)结合部。其地理位置特殊,是富宁县对越
边贸往来的重要窗口,国境线长60公里。全镇面积
462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375个村小组,5万多人,
其中贫困人口就有3万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并
且大都因病致贫或者因贫致病。由于田蓬镇地处中、
越边境,现今还有许多地雷没有排完,形成了一片片雷
区,田蓬镇沙仁寨“87个人78条腿”成为边疆各民族人
民遭受战争创伤的历史见证。
(二)云南省文山州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文山州2008年选聘大学生“村官”140名,其中党 员21名,占2008年选聘总人数的15%,共青团员ll5
人,占2008年选聘总人数的82.14%,其他均为群众,
本科学历29人,占21.7%,其他均为专科学历,占79.
3%;2009年选聘总人数为699名,其中党员298名,占
2009年选聘总人数的42.63%,共青团员389人,占 2009年选聘总人数的55.65%,其余为群众,本科学历
276人,占39.5%,其他均为专科学历。
(三)云南民族边疆地区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一
些问题
第一,云南民族边疆地区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
一些问题。一是大学生“村官”服务意识淡薄,能力较
弱,带头作用不明显。部分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缺
乏耐心、执政为民意识不强,参与村务管理缺乏科学的
方式方法,在发展经济的引导服务方面没有创新意识,
工作主动性和创作性较弱。二是大学生“村官”勇于开
拓,大胆实践方面有待加强。大多大学生“村官”年纪
轻、学历高,但热情不足、干劲不够,实际工作中没有充
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三是大学生“村官”爱民之 心、关心农民群众方面有待加强。没有学习掌握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工作方式方法简
单,对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关心不够。四是大学生“村
官”缺乏对农村的深入了解,主动到艰苦环境进行锻炼
的认识还不足,实际工作经验比较缺乏。
第二,云南民族边疆地区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
一些漏洞。一是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影响了工作
的正常运行。国家先进行大学生村官考试,然后是公
务员考试,最后是事业单位考试,这就造成了近三分之
一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先考上村官再考取公务员或事
业单位而流失。二是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岗位设
定不合理。大学生“村官”在本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
部,角色模糊,职责权限不清。三是大学生“村官”激励
政策不够。他们的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没有吸引到
城里的大学生走进农村去,农村的大学生走到城里来,
・34・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Economics University Vo1.25.No.3
不能实现人才的大融合,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安下
心、扑下身、扎下根;可以走、不想走,只跟组织走。四
是大学生“村官”出路不畅通。“三年为一期。最多只
能连聘两期”的政策。让大学生“村官”在聘任期满后,
没有出路,政策倾斜不明确、不实际,没有大学生“村
官”合理流动的程序和机制。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 与建议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村级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村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角色特殊、地位显凸。选 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担任“村官”是党中央着眼于加
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一
项战略决策。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一些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
挥积极作用。
(一)注重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村官”安心任职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锻炼是各级党政组织的一项
重要工作,其根本是要从思想教育人手,主要从四个方 面:一是消顾虑。建立“3+1”帮带培养机构,由县(镇)
领导班子成员、县(镇)驻村干部、村干部同时联系1名
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传帮带,并要求各
挂钩联系领导要切实关心挂钩联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生活,每月至少要与挂钩联系大学生“村官”谈心谈话1
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做好思想政 治和心理疏导工作,并随时向上级党委汇报挂钩帮带
工作情况和所联系大学生“村官”思想状态,让他们在
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积累经
验,增长才干;二是明职责。各级党委应向各村委会下
发大学生“村官”任职文件,明确其职务和职责,并及时
配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村民自治知识读本》、《农
村党支部工作手册》以及《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手册》等; 三是知村情。通过召开座谈会、村情介绍会等形式,介
绍基本乡情,邀请经验丰富的农村基层干部“现身说 法”,重点对他们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生育、乡
风民俗等方面的教育,不断使他们尽快熟悉村情,理清
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互相学习,帮助大学生
“村官”加深对农村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认识,掌 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积累社会经验和
增长工作才干的能力,激发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
务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达到推进工作的
目的;四是解困难。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解决大学神
“村官”的吃、住问题。经常派领导和干部对他们的吃
住进行实际了解,使他们吃喝不愁、住宿安全、环境良 好、工作方便。
(二)强化素质培养,为大学生“村官”发挥聪明才
智打牢基础
为让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
置,发挥好作用,针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贫
乏、能力不强的实际,首先,采取“以训促学”的方式,加 强大学生“村官”学习培训。在选聘工作小组组织大家 集中学习农村政策、农村法律法规、农业产业化知识、
农村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
识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避免到村任职大学生因环境 产生心里落差,出现“水土不服”,在大学生正式到村工
作前,集中组织大学生“村官”到新农村示范点进行实 地考察,深入农户与农民促膝谈心,召开学习讨论会,
增强大学生“村官”的感性认识。其次,把大学生“村 官”的培训计划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使他们通过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基层 团组织建设业务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
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
力。最后,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平时的学习管理,积极 引导大学生“村官”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定期外出参观、开拓 视野,让他们不仅了解村内外的情况,还了解不同时期
全镇、全县甚至全省的重点工作。 (三)加强科学管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
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工作,促进 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充当“三员”角色,让大学生“村官”发挥作 用。坚持因势利导,给大学生提供各种角色,创造良好
的成长环境,积极为其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一是担 当政策宣讲员。采取创办墙报、入户座谈和组织召开
会议等方式,认真做好法律法规和惠农政策等宣传工
作;二是担当村务管理员。大学生“村官”紧紧围绕村 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抓好矛盾纠纷调节、 惠农政策落实、村级组织建设等村务管理工作,使大学
生“村官”真正融入到村民当中去;三是担当科技服务
员。利用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和专业知识强的优 势,将他们编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操作
人员和科技特派员队伍中,通过“教、学、帮、带、引”等
形式,开展农业服务。 第二,发挥“三个”优势,让大学生“村官”有所作
为。在培养当好“三员”角色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大
学生“村官”们的自身优势,在农民群众征收致富、产业 基地建设、调查研究等方面各显神通,有所作为。首
先,让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知识新、观念新、写作能
力强的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当地经济发展,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