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行为治疗的理论

第三节认知理论

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五节心理生物学理论

第六节其他有关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一)潜意识理论

1、意识(conscious)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意识使个体保持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知觉,对人的适应有重要的作用。

2、潜意识(unconscious )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

在正常和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3.前意识(preconscious )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

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二)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1.本我(id,伊的,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全部能量的目的——快乐原则。

2.自我(ego)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通道;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驱力的执行者;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 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的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标志人格成熟的水平。

3.超我(superego)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本我欲望和争取符合超我标准间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即“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保持平衡。“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1.口欲期约至1岁

2.肛欲期约2岁~4岁

3.性器期约4岁~6岁

4.潜伏期约6岁~10岁

5.生殖期10岁~20岁

(四)防御机制理论

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1.压抑(repression)

2.反向作用(formation reaction)

3.置换作用(displacement)

4.退行(regression)

5.投射(projection)

6.升华(sublimation)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认为潜意识里的冲突是导致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潜意识冲突主要指童年时形成的,没有得到解决的冲突。

当本能的冲动不得不以伪装的和歪曲的形式释放时,就是以神经症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躯体性语言”。

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

狭义: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

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成为初级条件反射。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起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从而建立次级条件反射

(一)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的因素:

1.非条件刺激(US )与条件刺激(CS)的性质,越强的刺激,其效果越显著;

https://www.doczj.com/doc/e05116641.html,和CS时间关系:CS必须先于或同时与US发生;

3.CS和US之间一致性,在每次试验中CS与US要同时展示;

4.共同作用次数,CS与US配合次数增多,条件反射增强;

5、以前对CS的体验,如果以前在没有US的情况下已受过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与一个US共同作用时,就不太可能成为CS 。

条件作用过程:

1.强化(reinforcement) 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过程,即US的作用过程。

2.消退(extinction) 如果US长期不与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

3.泛化(generalization) 某些与US相近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应(CR)的效果。

学习行为规律

1.频因律对某一刺激反应发生的次数越多,行为就越有可能固定保留下来。

2.近因律对某一刺激发生某一行为反应在时间上越接近,越容易固定下来。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工具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关键是描述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这个事件对有机体可能是积极的,没有适应价值的,不管是那种,这个事件都会对有机体继后的反应有影响。如果是积极价值的话,倾向于作出同样的行为,消极价值的话,会抑制行为。

正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的事件。

负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刺激的减少和解除时的事件。

惩罚: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的事件为惩罚。

影响行为强化的因素:

1.直接性当刺激物在行为配合直接发生,强化刺激效果更大;

2.一致性刺激与行为发生的一致性越大,强化效果越大;

3.已形成事件在刺激发生前环境与个体的实际状态具有直接的关系;

4.结果特征强化刺激,因人而异。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基础;

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第三节认知理论

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的产生是直接受认知调节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几乎是同时的。

没有不伴随思维的情绪,也没有无情绪的思维。

认知和情感似乎总是交织在一起。

1.Ellis的ABC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

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

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2. Beck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

“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又不为人们所察觉。这些假设并不一定都与现实相符合。

错误逻辑推理:

①极端思维,即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

②主观臆断,即没有支持性或相关证据就武断做出消极的结论;

③选择性概括,即仅凭某一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

④过度引申,由一个偶然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应用于其他情况;

⑤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事件或情境;⑥个性化,即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

3. Kelly的个人构念理论

Kelly认为每个人都象科学家那样试图主动预测和解释这个世界。人类体验到的威胁、恐惧、焦虑和内疚是认知不协调的结果,也是个人构念太坚固或太松散的反应。

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称为“似本能”,需要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取决于后天的环境。

1、匮乏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必须从外界获取,可激发匮乏性动机并推动人的行为,促使人去获取他所缺乏的东西,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

2、成长性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滞后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课激发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

“高峰体验”满足了成长性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

基本观点:

1、人的性善论

2、自我实现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

马斯洛认为,长期处于基本需要缺失状态中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而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则可以避免疾病。

马斯洛的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是,满足基本需要对成功的治疗或减轻神经症具有首要的作用。

(二)罗杰斯的主要理论

1、将个人内部的主观意识状态、体验称为现象域、经验域。

2、强调人的主观性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来访者中心”。

3、人性观:人基本上是诚实、善良、可信赖的。这些与生俱来,而“恶”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

4、自我概念:包括个体意识中知觉到的所有关于她的存在的和他的经验方面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

理想自我:是个体对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看法。

实现倾向:指的是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是指意识直觉到的自我实现。

5、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指有机体对体验的估量以及这种体验能否满足实现倾向的评价过程

6、价值的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内化基础之上的,不是真实的反映个体的实现倾向。

7、罗杰斯认为人是处于一种实现其自我概念过程中的人,心理失调和无效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有效的自我概念允许人们真实的感知其经验和体验,而当经验遭到否认或歪曲时,自我概念很久与经验或体验不一致,无效的自我概念使人不能正确的感知其经验、体验,成为人们接受或拒绝他们经验的标准。最终,人们开始相信别人那些同他们消极的自我概念一致的评价,忽视了他们自己的感觉和内脏的直觉,从而逐渐的疏离了他们真正的自我或集体自我。

第五节心理生物学理论

(一)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

(二)神经内分泌的研究

(三)神经免疫学的研究

(四)遗传学的研究

(五)脑影像技术

(六)神经电生理及其他研究

第五节第五章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方法;

1.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2.会谈法(interview method)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psychological test)及临床评定量表

二、心理评估一般过程:

确定目的;明确问题与方法;了解特殊问题;结果描述与报告

三、心理测验的发展

1、1884年高尔顿在英国国际博览会上建立了一个人类学测量实验室,为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

2、卡特尔首先使用了“心理测验”这个概念(1890);指出心理测验应当建立在统计学与实验室的基础上。

3、比内和助手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标志着人们对智力的鉴别进入了数量化阶段。

4、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Wechsler)进一步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不是以一个人的年龄为标准,而是以其所在团体平均水平为标准来衡量他的智商高低。

五、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一)施测条件

(二)主试者因素

(三)受试者因素;1.应试动机2.测验焦虑3.生理状态

(四)信度、效度及常模

六、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保密性、客观性。

七、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

智力水平IQ值标准差范围

天才145~160 +3~4SD

极超常130~144 +2~3SD

超常115~129 +1~2SD

平常85~114 ±1SD

边界70~84 -1~2SD

轻度智力低下55~69 -2~3SD

中度智力低下40~54 -3~4SD

重度智力低下25~39 -4~5SD

极重度智力低下<25 -5SD以下

国际上通用的智力测验:

比奈量表(Binet Scale, B-S)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韦氏量表(Wechsler Scale,W-S)成人量表(16岁以上)儿童量表(6~16岁)学龄前量表(4~6岁) Kaufman儿童能力成套测验(K-ABC)

人格测量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

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

维度型人格测量----大五因子模式;神经质、外向性、性开放、责任心、宜人性

神经心理测验

成套神经心理测验

神经心理筛选测验

评定量表:自评量表、他评量表

(一)90项症状自评量表

(二)抑郁自评量表

(三)焦虑自评量表

(四)生活事件量表

(五)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第六章:心理应激

第七章: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理生理疾病)

(一)定义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

心身障碍: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心身症

心身疾病: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心身病

(二)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分类见书本P124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目前认为心理冲突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造成某些易感器官的病变而致病。

发病三个要素:

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器官脆弱易感倾向;

3.自主神经过度活动性。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研究侧重于心身疾病发病过程,重点说明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

重要机制:

1、心理神经中介途径

2、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

3、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

(三)行为学习理论

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上的、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四)综合发病机制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诊断原则:

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心理诊断程序:

(1)病史采集

(2)体格检查

(3)心理行为检查

(4)综合分析

(二)治疗原则:

心理干预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通过心理支持、认知治疗等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减轻焦虑反应,缓解疾病的发作,属治标,比较容易

2.消除心理学病因逆转心身疾病飞病理生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属治本,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学症状通过心理学技术改变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恢复

心、身同治原则

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同时、从早做起、健全人格、矫正行为、消除刺激、积极疏导

(四)经典七类心身疾病:

消化性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

类风湿性关节炎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神经性皮炎

四、常见心身疾病

高血压

冠心病

糖尿病

哮踹

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胃肠病

经前综合征

高血压

(1)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不良行为因素、童年应激、负性情绪、慢性应激、

精神状态、婚姻状态

(2)心理反应:紧张焦虑、忽视、紧张焦虑

(3)综合心理社会干预:放松训练、运动疗法、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的治疗、

改变生活习惯、生物反馈

冠心病

(1)心理社会因素; A型行为模式AIAI反应:恼火激动发怒不耐烦

生活事件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多见

(2)心理反应:焦虑、抑郁情绪、敌对情绪、不安

(3)综合心理社会干预:1.教育患者认识疾病、减少焦虑。

2.危险行为的矫正矫正A型行为、吸烟、酗酒、过食和肥胖、

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3.焦虑抑郁的治疗

糖尿病

综合心理社会干预: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改变生活方式

3.治疗不良情绪

4.对出现复杂并发症、病情反复者应当及时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和有效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人格”:

Dunbar (1936) 认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

哮踹

综合心理社会干预:1.改善肺功能;

2.改变不利的情绪;

3.改变不利的与哮喘有关的行为和家庭模式。

哮喘不能被治愈,但是能被控制

十二章:心理干预

一、心理干预概述

1、定义: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层次:

干预面向普通人群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干预针对高险人群目标是减少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

干预针对那些已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目标是减轻障碍

二、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

(一)健康促进与预防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适应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称为一级干预。

一级干预针对普通人群健康促进

二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预防干预

三级干预针对问题和障碍心理治疗

1.积极的心理健康◆保护抗应激损伤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

2.危险因素易感的人格因素或环境因素

3.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相反。不易发生某种心理障碍的人格因素、行为方式或环境因素。

(二)预防性干预的方式

1.普遍性干预

2.选择性预防干预

3.指导性预防干预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共性:

1.都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3.服务对象都是需要给予心理帮助者;

4. 都要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

5.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不良认识和行;为,增强身心健康等。

心理咨询

◆遵循发展与教育的模式

◆针对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

◆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指导

◆哲学社会学倾向

心理治疗

◆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

◆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

◆侧重于分析与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

◆医学倾向

四、心理治疗:

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基本要素:

1.治疗者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

2.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3.建立在密切治疗关系上的职业行为。

4.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5.目的是消除或缓解心身症状,恢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五、心理治疗基本过程

(一)初期阶段建立治疗同盟、收集信息、评估和确认问题及制定治疗方案。

(二)中期阶段依据治疗方案,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三)结束阶段处理结束治疗所产生的问题并帮助患者迁移和巩固治疗的效果。

六、基本原则

(一)信赖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中立性原则

(六)保密性原则

七、基本方法

(一)倾听技术是心理治疗的第一步。了解情况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给予帮助

(二)提问技术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

(三)鼓励技术表达治疗者对患者的接纳,对所叙述的事情感兴趣,希望按此内容继续谈下去。

(四)内容反应技术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治疗者把患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

综合整理后,再反馈给患者。

(五)情感反应技术是治疗者用词语表达患者所谈到、所体验到的感受。侧重于情绪反馈。(六)面质技术是对患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当面提出质疑。

(七)解释技术依据某一理论、科学知识或个人经验对患者的问题、困扰、疑虑作出说明,从而使患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问题,并借助新的观念和思想加深了解,产生领悟,促进改变。

(八)非言语性技巧身体姿态、肢体运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皮肤接触、言语表情等。

第十三章:心理干预各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

(一)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

1.自由联想---精神分析的基本准则。

受治疗者躺在沙发椅上完全放松,使其内心体验及想法任意地涌出治疗师资料进

行分析,找出内在联系,了解到无意识的精神活动。发掘出无意识之中的症结所在。

2.释梦-----精神分析疗法的重要手段

梦境是潜意识冲突与自我稽查力量对抗的一种妥协,不直接反映现实。

3.阻抗

阻抗是阻止受压抑的冲突意识化。分析、解除阻抗,是治疗的中心任务之一。

4.移情

受治疗者将早年获得重要关系人的行为方式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移情。这种移情是患者没有意识到的。

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移情使其重新经历、重新处理早期未能解决的冲突,使问题有可能得到积极有利的解决。

(二)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简介

1.精神分析治疗的设置

2.治疗的开始

3.治疗的深入

4.治疗的结束

三、适应证与评价

适应证一般包括各种神经症、心境障碍、心身疾病以及某些人格障碍等。

经典的精神分析疗法由于治疗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且需要患者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对治疗师的要求也较高,目前已较少使用。但随着分析性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性短期焦点治疗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正在逐渐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第二节行为治疗

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

1.通过行为分析确立病人的靶症状或靶行为

2.循序渐进

3.强调实践或练习

二、方法

(一)行为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二)系统脱敏疗法

(三)冲击疗法

(四)厌恶疗法

三、适应证与评价

1.恐惧症、强迫症及焦虑症等。

2.各种进食障碍,烟酒及药物依赖等。

3.阳痿、早泄、性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性功能障碍。

4.同性恋、恋物癖、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等。

5.纵火癖、偷窃癖、拔毛癖等冲动控制障碍。

6.注意缺陷,品行障碍、儿童焦虑、恐怖障碍、社交敏感性障碍等。

7.儿童抽动症、慢性运动和发声抽动障碍等。

8.遗尿症、遗粪症、异食癖、口吃等儿童行为障碍。

9.学习障碍、考试综合征、电视迷综合征、计算机网络综合征。

10.高血压、心律失常、胃溃疡等心身疾病。

行为疗法广泛适用于各种存在行为异常的个体。但对于边缘人格、人格障碍或抑郁症的病人治疗效果有限。

第三节认知治疗

(一)理性情绪疗法RET Ellis

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造成受治疗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1、程序

(1)心理诊断

(2)领悟

(3)修通

(4)再教育

2、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2)合理情绪想像技术

(3)认知家庭作业

3、达成:认知矫正、情绪反思、行为改变

(二)认知行为治疗贝克(Beck)

认知治疗的基本假设是: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由于错误的信息整合或由于“逻辑性”的错误思维从而导致现实经验与其认知不符,尽管这样,他们仍然坚信自己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1、程序

(1)治疗早期

(2)治疗中期

(3)治疗后期

2、技术

(1)识别负性自动思维

(2)识别改变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

(3)协同检验法

三、适应证与评价

认知疗法广泛用于治疗许多疾病或心理问题,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自杀及自杀企图、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认知疗法关注受治疗者的现在,耗时少。

第四节以人为中心疗法卡尔·罗杰斯

1、条件:

第一,来访者必须能与一位治疗师联系;

第二,来访者必须感知到治疗师身上所具备的这种品质;

第三,来访者与治疗师的联系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2、方法: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通情

以人为中心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问题、正常人或轻度心理障碍患者。以人为中心疗法对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主要贡献是令人信服地提炼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治疗变化的要素。这已经成为现代治疗实践的共同基础。

来访者中心疗法不主张对障碍进行分类,有排斥诊断和评估的倾向,这可能妨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节森田疗法

1、治疗原则

“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

2、治疗方法:住院式

门诊式

适应证:包括强迫症、疑病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局限性:对于有人格障碍或深层次创伤的来访者是不适用的。此外,由于无法忍受治疗期间的痛苦而放弃治疗。

第六节暗示和催眠疗法

一、暗示疗法

1.建立和谐关系

2.重复暗示

3.反作用定律

4.支配效应定律

5.个体化原理

二、催眠疗法

是借助暗示使患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控制患者的心身活动,从而解除和治疗患者的心身问题的心理疗法。

易感性

环境

诱导

暗示

疗程

唤醒

可用于治疗癔症及其他神经症、心身疾病、睡眠障碍、功能性疼痛、性功能障碍、心因性遗忘及嗜烟酒等不良行为。

第七节松驰疗法

通过机体的主动放松使人体验到身心的舒适以调节因紧张反应所造成的紊乱的心理生理功能的一种行为疗法。

(一)渐进性松弛疗法

(二)自主训练

对于心理紧张性焦虑和各种伴有紧张和疼痛的躯体不适有肯定疗效,并广泛用于头痛、高血压和睡眠障碍的患者。年纪较轻、症状较轻的患者最好不要使用。集中注意能力欠佳的患者可能效果不好。一些躯体疾病不适宜。

第八节生物反馈疗法

指在电子仪器帮助下,将身体内部的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音)形式呈现出来,使患者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一)填写调查表

(二)测定基础值确定训练方案

(三)实施训练

第九节支持疗法

(一)细听倾诉

(二)支持与鼓励

(三)说明与指导

(四)培养信心与希望

(五)调整对应激的看法

(六)控制与训练

(七)善用资源

(八)改变环境

(九)鼓励功能性的适应

第十节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干预单位,通过会谈、行为作业及其它他非言语技术消除心理问题,促进个体和家庭系统功能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家庭治疗最常用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各种心理障碍,也适用于各种心身障碍、夫妻与婚姻冲突、躯体疾病的调适、精神病性障碍恢复期等。

重性精神病发作期、偏执性人格障碍、性虐待等疾病病人,不首选家庭治疗。

第十一节集体心理治疗

两类:

(1)着重个体作用的集体心理治疗

(2)着重团体作用的集体心理治疗:T小组技术、相遇技术、心理剧技术、格式塔小组

第十二节危机干预

(一)危机

指超越个体或者群体承受力的事件或境遇,以个体精神结构为媒介,最终导致个体处于心理失衡状态。

1.发展性危机

2.境遇性危机

3.存在性危机

原则:处于危机的个体,其核心的体验就是绝望感和无助感。

1.安全

2.支持

3.确定干预的目标

第十三节临床心理联络会诊服务

指各科医生要随时注意预防和发现临床各科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出现问题,自己不能解决,通过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合作进行处理(即“联络”服务),或邀请会诊处理。

综合治疗策略

1.躯体治疗

2.心理治疗(解释支持、促进变化)

3.社会工作(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社会处境、获得社会支持)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医学院医学心理学复习总结(首版)

填空 #1、情感活动的特性倾向性、稳定性、深刻性、效能性。 #2、学习是在生活中由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的速度、強度、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4、系统脱敏法是利用交互抑制原理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5、应急是个体在察觉到环境变化(应激原) 对自身构成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和应对应激反应的过程。 6、SWS是慢波睡眠。FWS(REM)快波睡眠其一重要特征是发梦。

#7、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反映。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感觉是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8、需要是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9、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该理论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自由联想,移情,释梦,阐释。 #10、广义的焦虑症包括一般性焦虑、恐慌症、恐惧症、强迫症 #11、分裂性心理疾病包括神游症,健忘症,人格解体,多重人格。 #12、评估心理健康的量表是 SCL-90 。 #13、合理情绪疗法基本观点:一切错误思考方式或不合理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为问题的症结。 14、睡眠覺醒障碍包括梦呓、夜游症、梦魇、夜惊。 #15、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16、马思洛的需要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7、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A指诱发事件;B指信念;C指情绪反应后果。 1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记忆量在24小时内会降低80% #19、思维活动的特点是逻辑性,逻辑性从低到高又分为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和数理逻辑 20、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前额脑叶切除术,系统脱敏 #21、根据耶尔克斯定律,在完成复杂任务的时候,动机保持在较低水平,效率最高 #22、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3、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压力管理、认知准备、能力发展、肌肉放松技术 #24、生物反馈是利用检测装置把有关人体内部某些特定的生物过程诸如:血压、体温、心脏搏动、心率、以及肌电等动态信息,经仪器检测、放大和转换,通过记录、显示系统,将此种信息转变为易于理解的信号如声光等直接而又不断地反馈给病人,使病人能够看到、听到或感到变化。 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系统脱敏疗法、示范疗法、暴露疗法、冲击疗法 #25、心理现象由心理动力系统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意识特征组成 #26、成瘾药物可分为兴奋剂、抑制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致幻剂等六大类。 #27、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有四个量表,它们分别是:(E内外向)、(P精神质)、(N神经质)、(L掩饰性)#28、儿童病人的护理主要是对儿童家长的安抚 #29、心理测量的特征性:可量化性、间接性、概括性 #30、艾森克量表中高分表示焦虑、紧张、易怒、情绪易激惹而不稳定致出现不理智行为的是神经质N #31、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感与行为主要有其认知过程所决定,错误的认知引起错误的判断、推论导致病态的情感与行为 #32、患者中心疗法将医患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治疗因素,医生的任务在于表达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与接纳、通情、真诚的态度以促进形成平等协作、坦诚信赖的和睦关系,局部试图代替患者解决问题。#33、行为主义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 #1、动机: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能力: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3、创伤后应激障碍L(PTSD):在遭受巨大危机之后产生的心理障碍,特点有: 有明确可见的应激源,每一受害者都导致产生灾害症状;病人躲避原创伤事件的情境;精神麻木或失去感觉状态;回忆原来情境时会产生多种心身异常,睡眠、记忆障碍 #4、离差智商: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每一年龄组的个人分数与同年龄团体平均分数的比较。公式为:IQ=15*(X-M)/S+100 5、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6、应激:个体在察觉到(通过认知性评价)环境变化(应激源)对自身构成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和应对(应激反应的过程。)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hyschology :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与医学有关的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重新组合,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历史 1879 冯特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派 坎农巴甫洛夫赛里研究心理生理学 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理论 贝克认知治疗 1977 Engel GL发表文章,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说明。 ==================================== 当代心理学五大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意识和潜意识动机的驱动力,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 4认知理论关注影响行为反应的内部心理机制。 5心理生物学理论着重探讨行为的脑机制。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 :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是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意识consciousness :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察觉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per-consciousness :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每个儿童都有爱恋异性父母,憎恶同性父母的心理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分类 6"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7幼稚的防御机制 8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9成熟的防御机制 常见的防御机制 转移Displacement:人们有时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不和习俗或有危险)无法向对象表达,便会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对象上去。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是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人在遭受挫折或作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些被自我和社会接受的理由,经管这些理由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西格蒙德。费洛伊德 潜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人格结构学说:一个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里保持机制,即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超我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会出现焦虑反应。 常见的防御机制(定义和例子):否认,投射,内向投射,退化,转换,转移,补偿,合理化,幽默,升华。 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条件反射型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雷纳 操作反射型代表人物:沃尔普,桑代克,纳金斯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任何环境刺激,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影响行为。据此,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作用机制而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示范作用: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功能系统学说的三个系统: 1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 2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 3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 三个功能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三个系统不是独立工作的。第一功能系统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第二功能系统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第三功能系统保证有目的的探索。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知觉的基本属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42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食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 1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2信息加工的过程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端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仓库的作用。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一种永久性的贮存。

医学心理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最新整理)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 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 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调查法(a.抽样b.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 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 5、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

(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 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书: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 常见的感觉现象:①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后像(例如,人在注视亮的电灯时,如注视时间较短,然后闭上眼睛或关闭电灯,仍会感到眼前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像。如注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比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如果先注视一个黄色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觉得苦药更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取决于感受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受到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使人流涕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医学心理学 前言:本科教授篇章:绪论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第四章心理应激(应用题)第五章心理评估;第六章心理治疗(会出应用题,比如判断是病人?属于哪种类型?采取什么治疗?);第七章心理咨询;第八章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第九章病人心理;第十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第四节不考) 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①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化;②促进预防战略的转变; ③满足临床工作需要;④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3、engelGL1977年在《科学》杂质中发表的《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一文,被认为是对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的概括和总结;新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心理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的一个体现;②心理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觉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 动;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方式,在人们的套闹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遗忘:识记额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遗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了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 动机:对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4、熟悉20页表2-2; 5、感觉变化(举例,属于哪种); 6、知觉的基本特性;(理解各个特性,不用背他们的定义) 7、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填空) 8、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9、遗忘的规律: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11、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篇一: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本学期通过教师在线培训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本门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学一些,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全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招收的一个心理学或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本次培训围绕着如何学好这门课来进行教学。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难点、重点有特别的分析;对于医师资格要求掌握的重点有深入的讲解;对于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介绍,特别有最新的情景教学法与英文演讲的介绍;全课贯穿着对于人生和医学生以至于医生如何健康的度过一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益的引导;对于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两大手段有精辟的要点分析。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

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常识的宣传,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临床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这门课。 几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篇二: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在接触健康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以一种神秘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幻想。甚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 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真正了解了它,并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法 6.相关研究法 感觉(sensation)的定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医学心理学复习 一、绪论 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是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医学模式: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生物医学模式: 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在认识论上往往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生物,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局部器官,而忽略人的整体系统;重视躯体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方法学上强调系统, 把人看成是身心社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整体.其特点为: 1. 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和环境密切联系,个体生存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有点事可取得被试者不愿意或没有报告的行为数据,缺点是观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者的能力,而且观察活动的本身可能影响被试者的行为表现。) 2.调查法(通过晤谈,问卷等方式) 3.心理测验(以心理测验或评定量表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如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 二.心理学基础(名解!) 认知过程: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或称,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受性即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概念: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问题:1.几种医学模式的主要思想、2。如何认识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4.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5.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个人有何重要意义)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几种医学模式的主要思想: 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疾病观:阴阳失衡。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弊端: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 2.生物医学模式: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弊端: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和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最严谨的方法。个案法。相关研究法。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见《医学心理学》第五版,P1) 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转变,符合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有广阔的前景。(另见《医学心理学》第五版,P1,2) 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个人的重要意义: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见《医学心理学》第五版,P2,3)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意志。问题:1.心理活动及其分类。2.心理的实质3.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4.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5.记忆的过程、三种记忆系统。6.注意的功能及分类。7.情绪的性质、状态及情绪理论。8.意志的特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

一、医心复习070801ECL 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得行为与心理现象得科学,医学心理学则就是研究医学领域中得心理学间题得科学 医学心理学得应用范围:1、防治心身疾病,2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与老年人存在得心理行为问题、3、解决护理工作中得心理学问题4、对健康人群得心理健康保健、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医学心理学得研究领域:2、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得疾病病因与治疗学得研究问题2、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发展,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出现得心理问题、3、研究在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人性化得医患,护患及其她人际关系、4、研究医疗技术领域中涉及得心理问题、 医学心理学得研处原则:2、心理与生理统一原则(医心研究要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就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全面分析个体得心身状况,坚持心理与生理统一得原则、)2、定性与定量统一得原则(定性对研究对象有质得认识,定量为定性提供可重复操作与检验得依据)3、系统原则4、客观性原则、5、发展原则 研究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得科学观察,记录与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2、调査法(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3、心理测验(常作为评定心理或行为变量得工具与主要定量手段)4、实验法(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得操纵某种变量得变化,研究起对心理,生理,行为得影响规律) 疾病谱变化:一些发生发展打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得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得主要原因,各种适应不良得行为与精神疾患也正日益威胁人类健康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指医学中得一种主导思想,就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各种医学思想得集中反映、 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疾病与个体得生物学变化得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 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龙:在方法学上强调系统,把人瞧成就是生心社三方面协调统一得整体、其特点为:1、指出人同时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强调生理与心理就是相互联系得整体、2、强调人得社会属性,个体生存得环境与所接受得文化熏陶对其心理与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强调个体得心理因素在适应与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影响健康得因素:2、生物:内部因素(遗传,自身免疫力,各个器官系统得功能状态), 外部(各种病原)2、心理因素3、社会因素(环境,文化'道德) 三、人得心理学活动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得身心状态与环境中得人事物得变化得综合觉察与认知。它包括认知,悄感,意志三方面得心理过程。 意识得特征:1)存在性’即童识得发展总就是取决于每一时刻得当前社会环境。2)能动性,指人得意识能够能动得作用于自身与周囤环境。3)统一性,指人在对周ffl 世界得认识上,对个体自身得认识上,以及个体自身发展上得统一。4)界限性,说明人具有对自我得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