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
- 格式:doc
- 大小:76.73 KB
- 文档页数: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声佳境”“艺术乐园”。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人物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不如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措施: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五年级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传承传统文化;(2)利用多媒体、图书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1)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词牌等;(2)鉴赏几首经典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3)学会创作简单的古体诗或近体诗。
2.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学会运用成语;(2)讲述几则典型的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3)通过成语游戏等活动,巩固成语学习成果。
三、教学安排1. 每单元安排2课时,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创新能力;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成语故事精选等;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4. 教学道具:成语卡片、诗词卡片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 评价激励: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8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中华武术的风格、作用,对中华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根据图示大胆探究马步、弓步、掌、拳等武术动作,会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特点。
3.萌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1.了解一些常见的武术动作。
2.教师教学资源《中国功夫》(音频、视频);武术动作图示;北京奥运会、春晚节目中有关武术的视频。
活动过程:1.请幼儿欣赏歌曲《中国功夫》,感受音乐强悍、有力的气势。
提问:这首歌曲,听起来怎么样?你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你对歌曲的感受?请幼儿用动作自由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2.幼儿自主探究武术动作,感受中华武术的风格。
(1)提问:为什么大家喜欢中国功夫?武术有什么用?小结:中国功夫可以帮我们强身健体,还可以用来保护自己。
武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武术动作变幻多端、刚劲有力,用武术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是最合适的。
活动反思:在本次教学活动当中,孩子们的表现很积极,而且兴趣较浓,和老师的互动很好,目标基本完成。
但由于人数较多,在活动中的常规较乱,有个别幼儿出现捣乱的现象,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在组织活动的常规养成和纪律性方面加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2设计意图新年快到了,老师在教室里挂上了中国结。
古朴而又漂亮的中国结给教室增添了节日喜气的色彩。
小朋友们不认识中国结,他们好奇而又热烈地讨论着“老师,这是什么呀?真漂亮啊。
”“老师,我家里的墙壁上也有这个东西的。
”“老师,为什么要挂这个东西呢?”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
别小看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反映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我想,既然孩子们对中国结有这么浓的兴趣,何不组织一次这样的主题活动,以让幼儿从小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民间工艺的多姿多彩,从而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五年级中华传统文化(上)1、12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课题仁者爱人(《弟子规》选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仁”“仁”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的相处之道—相亲相爱。
后来,XXX把“仁”从其他德行中突显出来,将其作为统率各种美德的最高道德规范和原则,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到了战国中期,XXX继续并发展了XXX“仁”的思想,形成了“仁政”思想,倡议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企盼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XXX:“仁者爱人。
”所谓仁者,是指充满慈爱之心的善良之人。
板书“者爱人”《弟子规》中就蕴含了很多“仁者爱人”的大智慧。
二、《弟子规》选读1、读《弟子规》。
2、学生自读。
3、你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吗?教师讲解课本第三页解释。
三、拓展。
其实在其他的经典中也有仁者的思想。
1、你经典论仁者。
PPT出示句子。
2、自读一遍。
3、领读。
4、背诵。
5、仁者故事。
瘦羊博士,因仁得益。
四、知行合一。
1、连线完成书第五页第一题。
2、收集网上和藏书楼查阅仁者爱人的故事,并讲给XXX 听一听。
3、进修《孟子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的故事。
五、小结做一位“仁者”你去实践中帮助别人找到幸福。
学做一个“爱人”,善待别人会让你找到人生的价值,关爱别人令你领悟人生的真谛。
板书仁者爱人充满慈祥之心的善良之人瘦羊博士因仁得益第二课时课题禁言慎行(《弟子规》选读)教学过程一、导入人言为信,“信”在《论语》之前便存在,如《诗经》中便有“信誓旦旦”之语,形容誓言非常真挚可信。
关于诚信,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
比如曾子杀猪,是不欺幼子;XXX徙木立信,是不欺百姓。
《弟子规》中也有很多地方通知我们不仅要言而有信,还要谨言慎行。
板书谨言慎行。
二、《弟子规》选读出示《弟子规》节选1、读《弟子规》。
2、学生自读。
3、你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吗?教师讲解课本第七页说明。
三、旁征博引1、经典论诚信。
2、讲诚信故事XXX借书XXX买马。
四、知行合一1、连线在书上完成连线。
最新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案(⼭东⼤学出版社2019)第⼀单元友善知道经典驿站第⼀课择善⽽⾏教学⽬标:1、让学⽣理解友善是指⼈与⼈之间亲近和陸,是⼀种⼼存善意⽽外显友好的⼈格状态。
2、让学⽣明⽩友善也是处理⼈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理解友善是指⼈与⼈之间亲近和陸,是⼀种⼼存善意⽽外显友好的⼈格状态。
教学过程:⼀、教材引⼊1、《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单元编排序⾔去讲和引⼊。
⼆、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选⽂的含义。
(1)、学⽣⾃读《论语?颜渊》的选⽂和注释、⽂意。
君⼦成⼈之美,不成⼈之恶 ------《论语?颜渊》①美:好事。
②恶(e):坏事⽣:君⼦乐于成全别⼈的好事,⽽不帮助别⼈做坏事。
(2)、学⽣⾃读《孟⼦·滕⽂公上》的选⽂和注释、⽂意。
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滕⽂公上》守:看守、瞭望,这⾥指应对来犯之敌或意外的灾祸。
⽣:⼈们平时交往要互相友爱,应对来犯之敌或意外的灾要互相提助,遭遇疾病或困境时要互相照顾,这样百姓之间就亲密和陸了。
(3)、学⽣⾃读《墨⼦?兼爱中》的选⽂和注释、⽂意。
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救贱,诈不欺愚。
-----《墨⼦?兼爱中》①执:控制。
②动:威逼、胁迫。
③放:通“做”,做视、看不起。
⽣:天下的⼈都相亲相爱,强势的⼈就不会控制弱⼩的⼈,多数⼈就不会胁迫少数⼈,富⼈就不会欺侮穷⼈,尊贵的⼈就不会视卑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笨的⼈。
2、温馨点击(1)教师总结:师:我们在与他⼈交住的过程中要择善⽽⾏。
当别⼈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做到成⼊之美。
在⾯对弱⼩的同学时我们要友善相处,不以⼤取⼩。
当得到别⼊的帮助时。
我们要学会感恩。
友善,它体现礼,影显⽂明,存在于我们每个⼈的⼀⾔⼀⾏之中,弥⾜珍贵。
小学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教育出版社拓展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2.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课题。
2.通过展示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1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
2.通过故事、诗词、歌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步:讨论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2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例如它对道德观念、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影响。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组的意见并展示给全班。
第四步: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通过介绍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
第五步:小组合作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民间艺术等。
2.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小组报告。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所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六步: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
2.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声佳境""艺术乐园"。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人物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不如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措施: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优秀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
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财宝。
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
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育自我认识和自我进展技能;提倡践履躬行的道德原那么。
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1. 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同学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2. 努力培育同学对经典诵读的深厚的爱好。
众所周知,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同学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3. 拓宽同学知识面。
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班级,老师引导同学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同学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4. 转变行为,提高修养。
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同学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的综合素养〔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熬炼。
让同学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爱和需要的。
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三、重点难点转变行为,提高修养。
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同学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的综合素养〔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熬炼。
让同学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爱和需要的。
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四、学习措施1、随时随地诵读。
“人人是老师,到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忱、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欢乐诵读。
用活泼开心、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同学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状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3、限时诵读。
如每日诵读半小时。
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4、诵读。
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子诵读,既能培育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共享5、乐诵读。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第一单元仁爱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并熟记经典语句,进而明白仁爱的体现和重要意义,在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树立起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第1课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孔子、孟子关于仁爱的观点。
2. 通过对“问人不问马”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仁者爱人的主要精神。
3. 在学习、生活中领悟仁爱的重要意义,培养仁爱的优秀美德。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选文中倡导的“仁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领读一遍后,指导学生自己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然后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所包含的道理。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孟子》;然后,播放录音并范读两段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最后,指导学生理解“仁爱”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互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这一故事来具体地感知孔子的仁爱。
同时也可以设置探究活动,将故事和孔子关于仁爱的言论结合起来探究,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本课设置了一此生活场景,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阿姨抱着小宝宝没有座位;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了;因为灾情,某地的小朋友急切地需要救助。
面对这些生活场景,同学们怎样做才会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这就将本课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了。
建议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谈谈自己会怎样做,并举例说明遇到类似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建议进行整理,做好积累,也可以自己提出具体建议。
四、课堂总结,学以致用1、师生共同探究樊迟的其他事例或者孔子其他学生的事例,综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让学生们反省一下平时有哪些不听话的行为,认识到这些行为都是不孝之举。
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改正。
2、同学你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道回家要怎么做么?五、课后反思第2课爱由亲始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爱”的培育是从爱父母开始的。
2. 学习《不孝失官》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的道理。
3. 领悟“爱由亲始”的深刻意义,树立仁爱之心、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背诵《不孝失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先简单介绍《礼记》和《孝经》,再范读这两段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点睛”,逐句理解文本的意思。
建议学生背诵从“立爱自亲始”到“教民顺也”的文句。
综合两段课文,得出道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培养仁德的基础。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1、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本课《礼记》的内容熟读成诵,引导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会爱他人。
爱他人可以先从小事做起,真诚地做某一件事,不奢求回报。
教师先简单介绍《礼记》和《孝经》,再范读这两段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点睛”,逐句理解文本的意思。
建议学生背诵从“立爱自亲始”到“教民顺也”的文句。
三、课堂互动,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来领悟“立爱自亲始”的道理。
教师可以设置“分角色读故事”环节,让学生分角色读故事,并谈谈从故事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四、课堂总结,学以致用1、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吧?2、生活中我们如何为身边的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五、课后反思第3课亲亲仁民教学目标:1. 疏通文意,让学生了解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要意思,对课文熟读成诵。
2. 感悟本课“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引导学生领会仁爱无私的优秀品德。
3. 增强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涵养谦虚、恭敬、仁爱的优良美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典诵读教师示范性朗读这两段课文,学生自由阅读及集体诵读,教师讲解文章大意。
可根据“点睛”内容指导学生理解“亲亲而仁民”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孙叔敖埋蛇”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故事主题,领会孙叔敖一心为别人着想、仁爱无私的优秀品质。
二、探究学习,晓事明理搜集楚国的历更图片视频资料和历史名人故事等,如,屈原及其爱国主义精神、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等,也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文言知识进行自主阅读。
对不能解决的困惑。
教师可以给予具体的释义,或大体疏通文意。
三、课堂互动,学以致用可以结合本课的“晓事明理”和“广闻博识”一起进行。
建议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楚国的历史地理概况,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可以设置线索为:“楚国名人”“初建南方”“争霸中原”。
通过对楚国社会风貌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楚国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吧?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围绕孙叔敖的事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谈谈启示。
五、课后反思第4课爱物惜命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疏通文意,知道爱物惜命的主要含义。
2. 学习本课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懂得感恩自然、自觉保护生命的多样性。
3. 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优秀品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典诵读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然后结合“点睛”,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得出道理或启示:人类要尊重物生灵,而且有责任去保护他们。
二、探究学习,晓事明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选文大意,我们有责任爱护它们,尊重它们,即使有害的也不要赶尽杀绝,只要把它们赶远就可以了。
教师可以将此部分和“经典诵读”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并补充郑板桥的相关事例和家书,让学生来感悟郑板桥爱物惜命的事迹和精神,提升学生的认知。
三、课堂互动,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再让学生来陈述理由,教师给予及时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丘处机的人物事迹,组织学生对其爱民惜命的思想观点进行简单评析。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学习了本课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附近的植生态园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事先分配好观察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的观察做观察记录,谈谈自己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对“爱物惜命”的认识,教师将学生的活进行展示。
2、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那些收获吧?五、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知道课文中孔子倡导的“心有大局、甘愿付出”这一传统美德。
2. 学习“晓事明理”中李典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大义为先的事迹,进一步理解“识天体顾大局”这一道德准则。
3. 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识大体顾大局”,始终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宪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典诵读1、教师播放经典诵读片段。
2、教师范读经典选文,并结合注释引导学生理解选文大意。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感悟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师启发学生从管仲为仁者的视角分析“想一想”中的问题。
3、二、探究学习,晓事明理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
“一匡天下”,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阅读故事,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加以补充,感悟李典的深明大义。
三、课堂互动,学以致用本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同学间闹别扭是区区小事,不应斤斤计较,应以集体荣誉为重。
传承“识大体顾大局”的传统美德。
建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私怨与集体”开展课堂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两名代表谈谈自己的做法。
教师可以把“春秋五鞠”中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加深学生的们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重点语句,如“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白圭以邻为壑只顾个人利益,转嫁祸患,无大局意识;禹以四海为壑,胸怀天下。
所以我们认为禹的做法更好。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教师可以现身说法,举日常生活的例子,学生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谈谈对此的感悟。
2、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那些收获吧?五、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课文,知道“仁者安仁”的意思。
2. 通过本课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懂得仁者安仁的具体体现。
3, 领悟仁者安仁的意义,培育自己的仁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典诵读1、教师播放经典诵读片段。
教师范读选文两遍。
2、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经典选文,并结合注释引导学生理解选文大意。
二、探究学习,晓事明理教师可以播放与刘备仁德相关的视频。
小组探讨故事所反映的道理,或是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也可以补充刘备的相关历史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三、课堂互动,学以致用余兴泉主动帮助左臣的事例,突出强调了兴泉对左臣的帮助“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这种精神正是“仁者安仁”的写照,教师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先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然后再各抒己见。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勇于追求仁德。
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讲解周公的事迹及相关的时代背景,深化学生对周公仁者形象的理解引领学生诵读,将“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进行解析,利用小组讨论理解文意。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讲述三国的时代特点,也可以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和解2、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那些收获吧?五、课后反思第二单元交友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诵读经典,让学生理解并熟记经典语句,明白交友的原则和意义,进而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己的仁德。
第7课友其德也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了解文意,知道孟子关于交友的主要观点。
2. 阅读蔡邕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古人交友的真诚态度和高尚品格。
3. 领悟“友其德也”的内涵,培养学生真诚交友、健康交友的品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典诵读教师简要介绍《孟子》《鸡咆偏记》,播放录音资科开范读课文、导学生精读课文,然后带领学生相报注释和“点睛”理解文意。
背诵第一段课文,并指导学生相据感悟,小组内探讨“想一想”中的问题。
二、探究学习,晓事明理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有更形象的感受和更深刻的认识。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倒屣相迎”的含义,领会其蕴含的对贤友的热情和诚意。
三、课堂互动,学以致用可以结合本课“学以致用”设置“感恩友谊”的讨论。
在学生懂得了“友其德也”内涵的基础上,围绕应该怎样交朋友,应该怎样珍视、感恩朋友之间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设计问卷,也可以进行小组调查。
教师将学生的反馈和回答的内容进行比较,及时整理。
2、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吧?五、课后反思第8课君子慎交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并疏通文意,知道“君子慎交”的主要含义。
2. 分析课文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交友。
3. 思考君子慎交的道理,树立交到知心朋友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典诵读教师简要介绍《颜氏家训·慕贤》并范读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和“点睛”理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