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群体规范

第六章群体规范

第六章群体规范
第六章群体规范

第六章群体规范

第六章群体规范、群体沟通与非正式群体

重点掌握:掌握群体、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行为、顺从行为、群体内聚力、非正式群体概念;五阶段模型和间断-平衡模型。

掌握:群体概念特征;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非正式沟通的定义与形式。了解:群体结构与群体规范的相关知识;群体行为的解释;PAC理论;对非正式沟通的对策。

一般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特点、功能;相互作业分析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群体

1、群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种组合,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解释:

①群体中的成员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②群体中的成员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他们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③为完成共同的目标,群体中的成员会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群体类型

正式群体:正式文件明文规定,固定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成员关系带有情绪色彩,共同的兴趣,能满足相互需要而结成伙伴。

注意:在一定条件下,非正式群体可以转化为正式群体。

3、群体发展模型

五阶段模型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分别是:

①形成阶段(Forming):这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②震荡阶段(Storming):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加给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而且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议,主要矛盾是竞争领导角色和目标冲突。

③规范化阶段(Norming):群体成员间形成亲密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内聚力。

④执行任务阶段(Performing):群体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接受。成

员注意力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

⑤终止阶段(Adjouring):群体开始准备解散,高绩效不再是首要任务,注意力放

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

简单讲,形成阶段就是走到一起,称为一员;震荡阶段就是内部冲突,领导确立;规

范化阶段是大亨共识,形成凝聚力;执行阶段是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中止阶段是准备解散,新的开始。

间断-平衡模型认为,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群体发展的过程基本上可

以划分为两个平衡阶段。第一阶段群体运行处于平衡阶段,群体首先界定任务,确定目标。当群体发展到它的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时,就进入效率更高的第二阶段——新的平衡阶段。群体成员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目标的紧迫,他们认识到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必须对

原有的运行方式作出某些改变。于是群体就放弃旧的思维方式,采纳新的见解。最后,以

冲刺迅速完成任务而宣告结束。

4、群体结构:指群体中成员的地位与角色的不同构成。

同质性,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个性、职位、专业、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异质性,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个性、职位、专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不同。

注意:同质群体更容易沟通,更适合于发挥不同个体的创造性和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

群体结构变量

①正式领导,即明确的正式领导。

②角色,指对占据群体中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A. 角色同一性(Role Identity):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B.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行为

反应的认识,是对期望的行为反应。

C.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

的行为反应。

D.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即如果个体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那么就很难服从另

一种角色的要求。

③地位(status):指人们对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性排序,是群体成员的威望和影响力的等级,是群体成员的身份系统。

④群体规模(size):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但在参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大群体比小群体表现的好。

二、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1、群体规范:群体未成文的、指导群体成员行为的非正式准则。

2、群体压力: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从众行为(conformity):指个体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相一致的现象。

顺从:指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产生原因:为了获得别人赞许;为了实现群体目标;为了保持原有的人际关系;权力服从。

3、内聚力:指群体成员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以及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的程度。

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如果群体的绩效规范高,内聚力高的群体比内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但如果一个群体的内聚力很高,绩效规范很低,群体生产率低;如果群体内聚力低,但绩效规范高,群体生产率比较高,不过比不上内聚力和绩效规范都高的群体。如果内聚力和绩效规范都低,群体生产率肯定低于一般水平。(结合教材177页图6-3进行理解)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时间越长,内聚力越强

②加入群体的难度。门槛越高,内聚力越强

③群体规模。规模越大,内聚力越小。

④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女性内聚力高于男性

⑤外部威胁。群体受到外部攻击时,内部会加强合作,内聚力加强

⑥群体以前成功的经验。如群体一贯有成功的表现,就容易建立起群体合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

三、人际沟通

2018年版第六章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练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首要在于(B )。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C、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D、法律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 2、法律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其中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 C ) A、人口的素质和密度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3、法律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法律为( C )。 A、原始社会法律 B、封建制法律 C、奴隶制法律 D、资本主义法律 4、以下不属于奴隶制法律的基本特征的是( D )。 A、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 B、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 C、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以下不属于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的是( D )。 A、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B、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C、维护专制皇权 D、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6、( C )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A、法律的制度 B、法律的执行 C、法律的运行 D、法律的适用 7、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等法律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 )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 、国务院 C、中央及地方各级的立法机关 D 、中央军委 8、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C ) A、法律执行 B、法律适用 C、法律制定 D、法律遵守 9、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B )。 A、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政府规章 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C )。 A、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政府规章

同等学力申硕《法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宪法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

第三部分宪法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3.1.1复习笔记 一、宪法概念与分类 1.宪法的概念 (1)宪法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 宪法作为法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性质、反映的阶级意志、调整目的和社会效果等方面同法的其他形式具有共同的特征。宪法是法,具有法的属性,宪法规范是法规范的一种。 (2)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①内容具有根本性 宪法与法律相比,在内容上具有根本性、宏观性和全面性;法律具有派生性、微观性和具体性。 ②制定和修改程序最严格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法律更为严格,一般设立专门机关按特定程序制定宪法;在修改内容、时间、提议修改主体、修改权主体、修改程序等方面较之法律更为严格。 ③具有最高效力 宪法效力最高,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效力的最高性是宪法发挥根本法功能的重要保障。 (3)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宪法与民主密不可分。宪法是确认人民管理国家的方式和程序的法。宪法产生与存在的前提之一是民主事实与民主制度的产生。 (4)本质 宪法本质上同一般法律一样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依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2.宪法的分类 (1)传统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具有统一宪法典表现形式的称为成文宪法,没有统一宪法典表现形式的称为不成文宪法。 ②按效力和修改程序,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③按制定主体不同,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反映了宪法早期阶段的特点,现代多数国家宪法是民定宪法,由议会或制宪会议制定。 (2)现代分类 ①宪法的实质分类是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从宪法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出发进行的分类,主要揭示宪法的阶级本质和不同的政治功能。 ②根据宪法产生的社会基础和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宪法还可分为原始宪法和派生宪法,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联邦制宪法和单一制宪法等。 二、宪法结构与宪法规范 1.宪法结构 (1)宪法结构的概念

宪法规范

第六章宪法规范 1、宪法规范的定义: ○1宪法规范是指由民主制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宪法主体参与下的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2宪法规范是以根本规范为指导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既表现为实定法意义上的规范活动,有表现为超实定法的价值与原理,甚至表现为超合法性的规范; ○3内容:宪法规范由宪法制定规范、宪法核、宪法修改规范与宪法律组成。 ○4性质:宪法规范首先是一种法律规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决定宪法的规范为根本性的法律规范; ○4作用:宪法核是一种根本规范,他提供实定法客观合理性的依据,表明实定法创始的出发点; 2、★简述宪法规范的特征 宪法规范是一种根本性的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政治性:规范性和政治性有机的统一体 宪法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在制宪及其行宪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其政治性。宪法规范中主要规定政治权力运行规律、权力主题的地位与职权、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表现在: ○1制宪过程是一种政治选择过程; ○2宪法根据具体内容的确定反映了一种政治选择; ○3宪法规范的调整方式与调整过程受一定政治利益的约束; 2)组织性与限制性 宪法规范是一种组织国家权力的规范。国家权力通过宪法规范的作用得到合理的组织和分配。宪法规范的组织性的主要功能是合理地确定国家机关的组成与体系,为权力运行提供合宪性基础。为了保证权力运行的合宪性,宪法规范不仅要发挥组织的功能,同时要发挥其限制的功能。限制性:表现为限制性规范和人权保障规范; 组织性:表现为授权规范,构成确定国家机构活动的宪法基础。合理确定国家机关的组成与体系,为权力运行提供合法性基础; 限制性:表现为限制性规范和人权保障规范; 关系:为了保障权力运行的合宪性,宪法规范不仅要发挥组织功能,而且要发挥限制功能。 3)宪法规范的最高性 ○1宪法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准则,它构成一切政治社会的基础; ○2宪法效力的最高性,一切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3宪法规范的最高性意味着宪法是调整社会生活的最高依据,是判断政治行为是否合法、合理的标准,是民意的最高体现; ○4在有关法律的规范体系中,违宪审查制度、违宪诉讼制度等的建立与运行根据,源于宪法规范的最高性;为保障宪法的最高性地位,应采取下列措施: ○1实行严格而复杂的宪法修改程序; ○2建立权力分离与监督机制; ○3健全违宪审查机制; ○4加强社会只怪让宪法意识的培养;

第六章题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题库 (阮李全编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当今中国,作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 A.人治 B.法制 C.德治 D.法治 2.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A.依法治国 B.执政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3.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 A.依法治国 B.执政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4.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 A.依法治国 B.执政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5.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 A.服务大局 B.执政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6.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 A.依法治国 B.执政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7.以下不属于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的是 A.普遍适用性 B.民主监督性 C.优先适用性 D.不可违抗性 8.在法治思维方式中,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是 A.宪法保护 B.行政保护 C.司法救济 D.立法保护 9.在法治思维方式中,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是 A.中立性 B.参与性 C.公开性 D.时限性 1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依法治国 B.人民当家做主 C.自由平等 D.党的领导 11.以下关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权力来源于权利 B.权力服务于权利 C.权力决定权利 D.权力须受权利的制约12.根据法治思维的内涵,法律问题的核心是法律的 A.权利义务问题 B.责权统一问题 C.权力制约问题 D.调整对象问题 13.按照法治思维的内在要求,法律上的自由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A.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C.权利义务一致的观念 D.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观念14.按照法治思维的内在要求,法律上的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A.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B.权利义务一致的观念C.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15.以下关于实体与程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重实体,轻程序 B.轻实体,重程序 C.实体与程序两者可有可无 D.实体与程序两者不可偏废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体法的是 A.民法 B.行政诉讼法 C.刑法 D.行政法 17.以下不属于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正确途径的是 A.学习法律知识 B.掌握法律方法 C.尝试违法活动 D.参与法律实践 18.以下关于法律权威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在众多社会规范中居于主导地位 B.不得以政策、道德和习俗等社会规范代替法律 C.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 D.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内在强制力和外在的说服力19.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 A.树立个人权威、推行个人崇 B.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C.提高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威信 D.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20.大学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不正确的是 A.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B.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C.申诉、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D.加入犯罪集团充当卧底 21.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的是 A.法治思维 B.法律权威 C.法治理念 D.法制观念 22.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正当程序的内在要求是 A.中立性 B.参与性 C.公开性 D.时限性 23.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是 A.中立性 B.参与性 C.公开性 D.时限性 24.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是 A.中立性 B.参与性 C.公开性 D.时限性 25.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正当程序的重要特征是 A.中立性 B.参与性 C.公开性 D.时限性 2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人民当家作主 D.依法治国

法律 第六章

《基础第六章》 一、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 A.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 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下列选 项中属于独立法律部门的是()。 A.民法商法 B.公司法 C.商法 D.知识产权法 3.修改宪法的权力,只能由( )行使。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 4.我国立法法明文规定,限制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法律必须由()制定,行政 机关即政府不得制定限制公民人身或财产权利的法规。 A.国家立法机关 B.人民法院 C.省人民政府 D.国务院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门、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 一的整体,其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干的是( )。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法律 D.宪法 6.( )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其相抵触。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行政规章

7."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这句话说明了法律具有 ()。 A.有阶级性 B.上层建筑的特点 C.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特质 D.国家强制性 8.下列程序法中,体现了"民告官"的法律救济制度的是( )。 A.行政诉讼 B.仲裁调解 C.刑事诉讼 D.民事诉讼 9.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依法治国以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为必要条件 B.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前提,做到职权法定、有权 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C.依法治国应当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 D.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 10.国家的最高监督权由( )行使。 A.最高人民检察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1.法律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下列社会形态的法律中,首次强调实质上的自由与 平等的是( )。 A.封建制法律 B.社会主义法律 C.奴隶制法律 D.资本主义法律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居于统帅 地位的法律部门是( )。 A.刑法 B.宪法 C.行政法 D.民法商法 13.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六章:宪法(选举制度)

宪法练习题(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选举制度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预选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根据选举法,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_____产生。 A.上级任命B.下级委派C.直接选举D.间接选举 2.我国现行选举法颁布于()年。 A. 1953 B.1979 C.1982 D.1995 3.根据我国现行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不超过()。 A.3000人B.2000人C.1500人D.1000人 4.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关于选举机构,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 B.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 C.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 D.选举委员会对依法提出的有关选民名单的申诉意见,应在3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5.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和省、自治区人大代表的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的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我国选举权的平等原则既着重于机会平等,也重视实质平等 B.我国选举法自颁布以来进行了四次修改,每一次都依据当时城乡人口变化情况对城乡代表名额的分配比例进行了调整 C.“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我国选举制度发展的方向 D.我国选举法的修改反映了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6. 根据《宪法》和《选举法》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每次选举前选民资格都要进行重新登记

B.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 C.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申诉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 D.法院对于选民名单意见的起诉应在选举日以前作出判决 7. 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根据选举法,该委员会受下列哪一机构的领导? A.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 B.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大常委会 C.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D.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 8. 某选区选举地方人民代表,代表名额2人,第一次投票结果,候选人按得票多少排序为甲、乙、丙、丁,其中仅甲获得过半数选票。对此情况的下列处理意见哪一项符合法律的规定? A.宣布甲、乙当选 B.宣布甲当选,同时以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 C.宣布甲当选,同时以乙、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 D.宣布无人当选,以甲、乙、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 9.某选区共有选民13679人,高先生是数位候选人之一。请问根据现行宪法和选举法律,在下列何种情况下,高先生可以当选? A.参加投票的人数为6835人,高获得选票6831张 B.参加投票的人数为6841人,高获得选票3421张 C.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43人,高获得选票6749张 D.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85人,高获得选票13073张 (二) 多选题 1、我国选举法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候选人,可以由哪些方式提名推荐()? A、选民5人以上联名推荐 B、人民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 C、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提名推荐 D、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提名推荐 2、下列选项中,有关精神病患者选举权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 A、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岁的精神病患者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

基础(2018版)第六章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4、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1、奴隶制法律 2、封建制法律 3、资本主义法律 4、社会主义法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法律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2)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 ①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专政的国家制度; ②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③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④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①法律制定(立法); ②法律执行(执法); ③法律适用(司法); ④法律遵守(守法)。 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1、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周叶中《宪法》(第3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第六章 宪法规范)【圣才出品】

第四章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概念题 1.宪法基本原则(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宪法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它是对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其一般必须具有普遍性、特殊性、最高性和抽象性四个基本特征。 2.分权制衡(中南财大2005年研) 答:分权制衡,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分权是指国家权力分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或部门执掌,没有一个部门服从或支配其他任何部门,没有一个部门可以行使宪法赋予其他部门的权力。制衡即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力之间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部门权力都不能独占优势。权力分立并不是说分掌权力的各部门应该完全互不相干,而是互有牵制。事实上,权力具有一种侵犯性质,应该通过给它规定的限度在实际上加以限制,以保证国家各部分权力在运行中保持总体平衡。分权与制衡作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和最重要的运行机制,普遍存在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3.权力制约原则(北邮2010年研) 答: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之所以构成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决定于宪法的逻辑起点和宪法的基本内容。

权力制约是宪法的核心精神之一。我国宪法的权利制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人民与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方面,一般都规定人民代表(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等。②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4.法治原则(武大2007年研) 答:法治又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法治作为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必然应该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并在宪法的具体内容中予以充分体现。 5.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答:形式平等是指国家承认所有的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权利和义务上给以相同的对待,禁止差别待遇的歧视对待。实质平等是指国家对形式上的平等可能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针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对特定的人群在经济上、社会会上、文化上等方面与其他人群存在的事实上的差异,根据理性的、合理的、正当的决定,采取某些适当的、必要的、合理的区别对待的方式和措施,从而在实质上为公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条件。 二、简答题 1.宪法的一般原则。(北邮2008年研) 答:宪法的一般原则是指宪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是宪法基本原则与各国国情和具体历

宪法第六章

第六章选举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述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选举制度,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它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举制度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选举制度包括选举代表机关代表与特定公职人员的选举,选举主体与范围比较广泛。狭义的选举制度,是指选民依据选举法的规定选举代表机关代表的制度。我国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选举人民代表的制度,是狭义的。 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标志,是现代社会组织与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的形式。选举制度的性质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在不同国家性质下,选举制度反映不同阶级的意志与利益,体现不同的权力分配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选举制度是直接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最主要的法律途径。 选举制度通常是由宪法、代表机关组织法、选举法等法律来规定的。选举法,就是指规定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选举法也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在我国,狭义的选举法,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关于人民代表选举的基本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广义的选举法,除选举的基本法律外,还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省级国家权力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选举工作的法律、法规。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依据该法律的规定,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普选。 现行选举法是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到目前为止,已经过3次修正。第一次修改,是1982年12月10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是1986年12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第三次,是1995年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修正。现行选举法的三次修正,反映了我国选举制度的逐渐进步的过程,使选举制度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选举制度的基本功能 选举制度的功能,也即选举制度在科学地组织与运用国家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近现代民主国家,选举制度是国家权力的组织与分配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选举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择功能:人民通过选举的程序与方式,选择能够代表自己利益和意愿的人,组成代议机关。选择并非只是一次性的,还包含着在一定条件下的变更原来的选择。如果选举的代表不能代表选民的利益和意愿,选民可以撤回,重新选择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代表。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宪法规范)【圣才出品】

第六章宪法规范 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宪法规范及其特点★★★ 1.宪法规范(见表6-1)

表6-1 宪法规范 2.宪法规范的特点 (1)宪法规范的特点概述(见表6-2) 表6-2 宪法规范的特点概述

要点 (2)宪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区分(见表6-3) 表6-3 宪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区分

考点二:宪法规范的要素和宪法规则的逻辑结构(见表6-4)★★★表6-4 宪法规范的要素和宪法规则的逻辑结构 考点三:宪法规范的种类(见表6-5)★★★★ 表6-5 宪法规范的种类

要点 考点四:宪法规范的效力与变动(见表6-6)★★ 表6-6 宪法规范的效力与变动 6.2 课后习题详解

1.宪法规范具有哪些特点?它与其他法律规范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1)宪法规范的定义和特点 ①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②宪法规范的组成: a.宪法制定规范。指有关宪法制定权与制定方法、程序的规定,是宪法规范产生的法理基础。 b.宪法核。又称“宪法的宪法”,指一种根本规范,它提供实定法客观合理性的依据,表明实定法创始的出发点。 c.宪法修改规范。指有关宪法修改主体、修改程序方面的规范,它也把可以修改的宪法内容作为其调整对象。 d.宪法律。宪法律是一种相对意义的宪法,可以成为宪法修改的对象。 ③宪法规范的特点: a.宪法规范的政治性。宪法规范的政治性是宪法赖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政治性并不排斥其规范性。 b.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宪法规范是一种组织国家权力的规范。国家权力通过宪法规范的运用得到合理的组织和分配。 c.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宪法规范作为一种根本性的法律规范,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d.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价值并重。稳定性价值不能制约适应性价值,同理,适应性价值也不能损害稳定性价值,要注意二者的平衡。 e.宪法规范的制裁性。宪法制裁包括积极制裁、消极制裁。在现代宪政运行中,宪法发挥其制裁功能主要是通过具体司法实践活动。司法审查制度的运用虽然是宪法制裁功能基

周叶中《宪法》(第3版)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四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第六章 宪法规范)【圣才出品】

第四章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实现?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其核心在于主权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应当受人民监督。人民也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人民主权原则的实现有赖于以下途径实现: (1)宪法上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①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尽管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并未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即主权在民。 ②通过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形式来保障人民主权。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作为最高国家权力的主权和一般国家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只有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力,才能真正实现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国宪法都规定人民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当家做主:a.间接的代议制形式;b.直接的形式。有些国家宪法规定,公民有创制权、复决权等。 ③通过规定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人民主权作为宪法的一项抽象原则,一方面通过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也因此取得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公民享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只有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人民主权才有可能实现。因而,欲实现真正的人民主权,就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全体人民掌握生活资料,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障人民主权原则的实现。 2.美国式分权原则与英国式分权原则存在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分权原则又称分权制衡原则,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分权原则分为三种模式:美国式、英国式、法国式。美国式分权模式和英国式分权模式相比较而言,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1)美国式分权原则与英国式分权原则的相同之处 ①二者把国家权力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 ②二者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分权,主要是通过权力来制约权力。 (2)美国式分权原则与英国式分权原则的不同之处 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和总统制,其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及其下级法院。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②英国实行议会至上和君主立宪制,其分权原则的特点在于立法权胜过行政权,下议院胜过上议院,立法权是三权的重点,并建立以议会为重心的责任内阁制。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内容是:内阁由下议院多数党的党魁组织;内阁成员对下议院负连带责任,如果下议院对内阁不信任,不是内阁总辞职,就是内阁解散下议院。 3.你认为法治与人治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划分法治和人治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当法律权威与个人权威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权威,还是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

周叶中《宪法》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宪法规范【圣才出品】

第六章宪法规范 一、概念题 1.宪法规范(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宪法规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宪法规范的政治性;②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③宪法规范的最高性;④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⑤宪法规范的制裁性;⑥宪法规范的原则性;⑦宪法规范的历史性与概括性。 2.确认性宪法规范与禁止性宪法规范(武大2011年研) 答:确认性宪法规范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认定。其主要意义在于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确立具体的宪法制度和权力关系,以肯定性规范的存在为其主要特征。确认性规范依其作用的特点,又可分为宣言性规范、调整性规范、组织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制度性保障规范等形式。其中,调整性规范主要涉及国家基本政策的调整,组织性规范主要涉及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与具体的职权范围等。宪法中有关国家机构的部分主要体现组织性规范的要求,制度性保障规范则是宪法以其最高法的形式保障特定的普通法律所确立的制度。 禁止性宪法规范是指宪法规定特定主体必须不为某种行为,否则应承担宪法上不良法律后果的规范,是义务性规范的一个组成部分。义务性宪法规范是指宪法规定特定主体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否则应承担宪法上的不良法律后果的规范。义务性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为某种行为,二是必须不为某种行为,后者即是禁止性规范。 3.义务性规范

答:义务性规范是指在调整公民基本义务过程中形成的,为公民履行基本义务提供依据的规范。其集中表现为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在宪法中规定得比较清楚。 4.程序性规范 答:程序性规范是指具体规定宪法制度运行过程的阶段、步骤等的规范,主要涉及国家机关活动程序方面的内容。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直接的程序性规范,即宪法典中对有关行为的程序做了具体规定;二是间接的程序性规范,即宪法典本身对程序不做具体规定,而通过法律保留形式规定具体程序。 二、简答题 1.宪法规范的政治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与宪法规范性关系如何?(武汉理工2010年研) 相关试题:宪法规范的政治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宪法规范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因此,制宪及行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其政治性。宪法规范主要规定政治权力运行规则、权力主体的地位与职权、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1)宪法规范的政治性特征表现 ①制宪过程是一种政治选择过程。制宪的社会背景、制宪力量、制宪程序等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法律形式,它与一定的政治力量和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 ②宪法规范具体内容的确定反映一种政治选择。在一个特定国家中,宪法规范的内容与它所调整的宪法关系,体现国家的基本政策与政治理念。 ③宪法规范的调整方式与调整过程受一定政治利益的约束。从这种意义上说,宪法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