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学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墨子》选读非攻课时演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精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非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墨子及其《墨子》的思想主张。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热爱和平,创造和谐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断句能力,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结合讲解品味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无情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站出来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墨子、句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另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说的讲学辞和语录,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非:非难,责怪。
非攻: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反而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
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
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兴史事说明好战必亡。
学习目标:掌握重要的实词、特殊句式。
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学习重点、难点:实词、虚词积累;理解、运用“非攻”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一一《非攻》。
二、作者简介:墨子,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出身低微,注重节俭;注重实践,善于制作;学术上,创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要思想:1、兼爱非攻2、尚贤尚同3、节用节葬三、析题:非:非难、责怪。
攻:攻打高中语文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越来越严重,不义程度也越来越深。
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
八、非攻”能否改为非战”?明确:不能,墨子反对的是非正义的进攻性战争,并不反对一切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
但却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因此也不是正义战争。
墨子反对的是这种战争。
而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进攻宋国,而且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九、小结: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对于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作者是赞成的。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就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如果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进行赞誉,那就是不知义与不义之别。
十、拓展延伸:1、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些反战题材的作品,有哪些?杜甫《石壕吏》,战争让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高中语文。
二、非攻释文题墨子认为各国家间、各诸侯国内部贵族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荒废生产、耗损财物、夺民之用,是不义的,因此,他主张“非攻”。
“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攻》的条理极为清楚,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
之后,反复说明世人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
文章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明主旨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进逼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
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其不仁兹.甚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滋更加②拖强夺或费力取得③辨分别(2)一词多义①国⎩⎪⎨⎪⎧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等死,死国.可乎: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②故⎩⎪⎨⎪⎧是何故.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遗⎩⎪⎨⎪⎧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答案 ①国家/国都/国事/地域 ②原因,缘故/旧/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③丢失/抛弃/留传(3)古今异义①罪益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度。
非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墨子及其《墨子》的思想主张。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热爱和平,创造和谐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断句能力,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结合讲解品味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无情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站出来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墨子、句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另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说的讲学辞和语录,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非:非难,责怪。
非攻: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反而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
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
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兴史事说明好战必亡。
《非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
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
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
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
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
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本段从偷窃抢劫的事例说起。
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
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
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
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
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非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墨子及其《墨子》的思想主X。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热爱和平,创造和谐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断句能力,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结合讲解品味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无情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站出来主X“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墨子、句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X“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另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说的讲学辞和语录,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非:非难,责怪。
非攻: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反而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
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
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兴史事说明好战必亡。
非攻【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驾驭“国”“故”“以”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育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坚持正义,酷爱和平,反对斗争,珍爱生命,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教学难点】如何看待墨子的“非攻”的思想。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结合讲解品尝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
”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斗争,大量杀戮敌国民众。
墨子主见“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斗争。
今日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
二、解题非:非难、指责。
非攻:指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斗争“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斗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分的。
墨子对于防卫性的斗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劝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三: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非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留意一下字的读音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并解决下列问题:1.找出通假字。
①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兹”通“滋”,更加)②拖其衣裘(“拖”通“脱”,强夺或费劲取得)③白黑之辩(“辩”通“辨”,分别)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①众闻则非之形容词用作动词,非难。
②以亏人自利也。
使动用法,使人亏。
③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3.找出特别句式,并分析。
①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句“甚”字后面省略了“于”字。
②上为政者得则罚之省略句“得”字后面省略了“之”字③从而誉之,谓之义。
省略句,“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4.找出一词多义今至大为攻国(国家)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国都)等死,死国可乎(国事)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是何故也(缘由,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苍老)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挚友,引申为交情)此物故非西产(原来,原来)以亏人自利也(因为)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以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5、找出古今异义众闻则非之(古义:非难。
<<非攻>>教学设计王智斌学习目标1、通过与儒家对比,进一步了解墨子及墨家思想。
2、朗读课文,弄清文意,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
(重点)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层层推进,类比说理的技巧,提高自己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难点重点)4、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教学过程:目标一通过儒墨两家思想的对比,加深对墨子思想的了解。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
(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
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富县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富县人。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节葬:反对厚葬,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
(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节用: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
(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的。
)非命:认为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
(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反对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服丧守孝的期限。
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教学过程:目标二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字词句式须得掌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指名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重点突出)1、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译文:他们确实不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来留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2、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译文:这能说天下的君子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教学过程三:目标三——学生小结课文,完成结构框架图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总结文章结构,并在小组内交流,修改。
1 二、非 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捕获、抓住。
B.以亏.人自利也 亏:损害。 C.罪益厚. 厚:大、重。 D.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假使。 解析:D项,情,确实、的确。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D.其不仁兹甚 解析:A项,“辩”通“辨”;C项,“扡”同“拖”;D项,“兹”通“滋”。 答案:B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3)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参考答案:(1)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责怪他,上面执政的人捕获就惩罚他。 (2)如果损人越多,那么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3)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天下君子)却不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它,说它是义。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取.戈剑者 取:夺取。
B.至攘.人犬豕鸡豚 攘:偷窃。 C.从而誉.之 誉:赞誉。 D.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甚:很。 解析:D项,甚:超过。 答案:D 5.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都属于“一般人所说不义”的一组是 ( ) 2
①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②攻国 ③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④杀不辜人 ⑤攘人犬豕鸡豚 ⑥少见黑曰黑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解析:②是大不义,非一般人所知。⑥比喻不能区分义与不义。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B.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C.“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小为非知非,大为非而不知非”的道理。 D.本文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认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写作特色是一开头就提出观点。 解析:D项,“写作特色是一开头就提出观点”错。 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参考答案:(1)他们确实不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 (2)由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唐子居于内,夜饮酒,己西向坐,妻东向坐,女安北向坐,妾坐于西北隅,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子食鱼而甘,问其妾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妾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其妻曰:“子饮酒乐矣,忽焉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我,妇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愿子试以语我。” 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笑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声未绝。目眦未干,于是乃服衮冕,乘法驾,坐前殿,受朝贺,高宫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仰望以乳育者也,乃无故而杀之,其罪岂不重于匹夫?” 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举一箸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上而割之,刳其腹,犀其甲,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泰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妾,微者也;女安,童而无知者也;闻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咨嗟欲泣,若不能自释焉。 (取材于唐甄《室语》)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所市.来者 市:购买。
B.过市而窜.其市 窜:逃跑。 C.甘.天下之味 甘:以„„为美味。 D.若不能自释.焉 释:解脱。 解析:窜:驱散,骚扰。 答案:B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味鲜若.此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
B.忽焉拊几而.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以.贵其妻妾 去以.六月息者也 D.乃.无故而杀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D项,乃:副词,却、竟然。A项,若:动词,像,好像/动词,比,比得上。B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 答案:D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唐子在家和妻、女、妾饮酒聊天,由吃鱼一事引发了许多感慨。 B.唐子认为自秦以来的帝王都是盗贼,其妻最终也认同这一观点。 C.唐子认为拥有天下者无故杀人之罪重于平民百姓无故杀人之罪。 D.唐子认为尧、舜作为君主,他们确实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地方。 解析:文中“尧舜岂远于人哉”的意思是“尧舜难道远超过我们常人吗”。 答案:D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 (2)若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 (3)乃按之椹上而割之,刳其腹,犀其甲,其尾犹摇。 (4)人之于鱼,不啻泰山之于秋毫也。 参考答案:(1)沉溺在流俗中的人没有远见,我有一些话,不曾把它告诉别人。 (2)如果帝王让我处理杀人的案件,我就有办法来处理它们了。 (3)于是把鱼放到案板上去切,剖开鱼肚,刮去鱼鳞,它的尾巴还在摇。 (4)人对于鱼,不止如泰山对于秋毫的差别。 参考译文:唐子在家里住着,夜晚饮酒,自己朝西坐,妻子朝东坐,女儿安朝北坐,妾坐在西北角,拿着酒壶来给大家斟酒,大家愉快地说着话。唐子吃鱼觉得味道鲜美,问他的妾说:“这个买来的鱼一定是活鱼吧?”妾回答说:“不是。这鱼刚死不久,就买了来,天又冷,因此味道鲜美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很高兴地喝着酒。忽然唐子拍案叹息起来。他的妻子说:“你饮酒很高兴呀,忽然拍案叹息,那是什么原因呢?”唐子说:“沉溺在流俗中的人没有远见,我有一些话,不曾把它告诉别人,是害怕人们对我的话感到惊骇诧异。现在吃这个鱼就想起来那些话,因此叹息呀。”妻子说:“我是个妇人,不知道大丈夫的事情,但是希望你试着对我说说。” 唐子说:“自从秦朝以来,凡是做帝王的都是盗贼。”妻子笑着说:“为什么你称他们是盗贼呢?”唐子说:“(比如)现在有一个背着几匹布或者担着几斗粟米的人走在路上,有人杀了他并且占有了他的布匹和粟米,这个人是贼呢,不是贼呢?”妻子说:“这的确是贼。” 唐子说:“杀一个人,拿走他的布匹粮食,还被称为贼;那么难道杀天下人而全部占有他们的衣食财富的,却不该被称为贼吗?如果经过一个村庄,就使这个村庄变成废墟,经过一个城镇,就驱逐这个城镇的居民,进入一个城市就屠杀城中的百姓,这是什么行为?天下已经安定了,不再攻杀作战,可是老百姓死于战乱与因战乱而死的占了十分之五六。死者暴露的尸骨还没掩埋,百姓的哭声还没有停歇,眼眶的泪水还没有擦干。在这样的时候,天子却穿礼服戴礼帽,乘着威严的车驾,坐在宫殿前,接受群臣的朝贺。使自己的宫殿苑囿宽广,来使他的妻妾尊贵,来使他的子孙富有,他是什么样的心思而忍心享受这些?如果帝王让我处理杀人的案件,我就有办法来处理它们了。平常人无故杀人,用他一命抵偿一人之死,这就够了;如果握有天下的人,无故而杀人,那么即使杀他一百次也不足以抵偿他杀一人之罪。这是为什么呢?天子是天下人的慈母,是人们仰望得到养育的人,可是他却无故杀了他们,他的罪过难道不比常人更重吗?” 妻子问:“尧舜是怎样做君主的呢?”唐子道:“尧舜难道远超过我们常人吗?”于是他拿起一支筷子指着盘中剩下的鱼说:“味道鲜美吗?”妻子说:“鲜美。”唐子说:“现在让你从水池中钓一条鱼,扬起鱼竿的时候鱼脱钩,掉到地上还在不停地跳跃,于是把鱼放到案板上去切,剖开鱼肚,刮去鱼鳞,鱼的尾巴还在摇。在这种情况下煎烹上桌。你能吃它吗?”妻子说:“我不忍心吃它。”唐子说:“人对于鱼,不止如泰山对于秋毫的差别。喜好天下的美味,也就像喜好鱼的美味。对于鱼就不忍心,对于人就忍心;杀一条鱼而享用鱼的美味就不忍,杀天下的人而享用天下的美味就忍心。这难道是人的本心吗?尧舜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不失去人的本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