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艺术浅谈
- 格式:docx
- 大小:28.73 KB
- 文档页数:1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追问艺术摘要:有效的提问能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能敲开学生兴趣的大门,所以,教师中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和教师的提问艺术。
追问是提问的一种,在教学中,追问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切合学生的自我体验,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关键词:追问;引领;自我体验;多元解读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具有多种作用。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打破“满堂灌”,教师们普遍重视课堂提问。
追问,作为提问方式的一种,也已经在课堂上广泛运用。
所谓“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
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提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
追问的优势,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使追问上升到“艺术”的层次,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追问,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语文教师无疑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中的追问,尤其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教学重点,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等问题。
教师的引领建立在倾听学生讲话的基础上。
比如,笔者在教授《故乡》时,有学生提到杨二嫂为了占“我”家便宜不惜诬陷闰土,因为她定说那灰堆里十多个碗碟是闰土埋着的。
笔者没有让他一说而过,而是饶有兴趣地追问:“你是怎么知道那灰堆里的碗碟不是闰土埋的呢?大家说说,那碗碟到底是谁埋的?”又如在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后,追问:“你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前面的同学在发言时,曾说过闰土这个形象起到表现主题的作用,那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呢?”笔者没有用提问给学生障碍、束缚,也没有“预设”标准答案,而是由师生对话中,顺势追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读出自己的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改。
课堂教学艺术的内容很多,如导入新课的艺术、启发引导的艺术、教学语言的艺术、课堂结尾的艺术等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艺术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而语文教学更加体现了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大语文教学观最终的目标和最高的理想境界。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包括的内容很多,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我个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有人说,一堂课好的开头似高妙的棋,第一招就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
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
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表明,讲好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好一节课的开讲,对于上好一节课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如何重重地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锤,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呢?我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是这样开头的。
一进教室兴冲冲的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爱听。
”“好,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说着,我就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开了。
学生都瞪大眼睛,凝神聆听。
可是故事讲到一半,我戛然而止。
“老师,快往下讲啊!”孩子们高声嚷到。
他们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在往下讲,而是用一串问题去诱导学生读书。
我不紧不慢地说:“听到这里你们都在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完成借箭任务?周瑜图谋陷害诸葛亮的阴谋得逞没有?故事的结果究竟怎样?欲知后事如何,现在大家看书。
”此刻,由于悬念的诱惑,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新课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急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维持心理平衡。
二、启发引导的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启发引导,启发引导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原则之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一、语言要通达流畅,具有准确性我们知道,历代的文人墨客无不讲究语言文字的锤炼。
像卢延让的“吟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皮日休的“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等,都说明了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
如今我们倡导语文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意在追求语言的准确性,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像行云那样舒尾自如,像流水那样从容畅荡。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一个“血”字,向学生讲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怎样用鲜血凝成的;讲《秋天的雨》,就要抓住秋雨的几个鲜明特点,以自己富有的课堂语言,简洁明快,讲述其容量较大的文本知识,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语言要注重启发性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的不断革新,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和方法也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更是迫在眉睫。
教育界人才辈出,百花齐放,但无论怎样变革,教师还是要靠课堂语言这个媒介,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因此,教师启发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要靠教师去启迪,师生之间的思想渠道,考教师的语言去沟通,达到作者、读者、教者、学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在学习《太阳》一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怎样?”教师应该顺势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充分想象没有太阳的可怕景象,同学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讨论得出结论:“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一真理。
三、语言要讲求趣味性教师讲课既不能像判官那样威严可怕,也不可像滑稽演员那样一笑了之,而是要在自己的课堂语言中融入趣味性,即情趣和理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自然中获取知识,懂得道理。
一般的文学作品重在写“情”,科学常识性文章则重在说“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明快的语言给学生以情趣和理趣。
从理趣来看,其特点主要在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说明的方法,引用各种资料、数据进行论述说明道理。
教师在讲解这一类型的文章,语言不能呆板,不能一味追求讲求知识,关键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故事等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高潮的创设作者:刘娟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18期一出精彩纷呈的戏,必定有扣人心弦的高潮,甚至会高潮迭起,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这样。
高潮戏能让观众精神振奋,感受至深;高潮课会使学生神情专注积极性高涨。
所谓教学艺术高潮,是指在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积极性达到最佳互动状态。
此时学生的整个思维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
于是,教学艺术在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中进入到了审美的境界。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的艺术高潮呢?(一)设置悬念,以疑激趣设置悬念是指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个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又能解开“谜团”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积极思考,并能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
例如在教学《画风》一文时,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板书“画风”二字,教室里立刻充满了各种声音,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
有学生举手问:“老师,风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线条,没有色彩,怎么画呀?”“是啊,是不好画……这样吧,我先给大家放一段录音听听。
”我打开了录音机,一阵阵风声在教室里响起:微风、弱风、大风、狂风……风声唤起了学生的思考,关掉录音机,我问学生:“听到风声你看到了什么?动动脑筋,怎样把风画出来?”一位女生犹豫着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可以画一画在空中飘扬的旗子。
”我高兴地说:“对呀,太聪明了,是风吹动了旗子。
”又有好几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我画在空中飞舞的叶子。
”“我画胸前飘动的红领巾”……听完学生的发言,我夸道:“我们班的同学真会动脑筋,而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聪明,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們是怎样画风的吧!”简单设置的悬念,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兴趣油然而生,同时教学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二)思想交流,情动心弦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凝结着教师的探究和创造的结晶。
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样的一个学问,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执教的艺术风格则不同。
因此,有的精雕细刻,把课文上得活龙活现;有的大刀阔斧,紧紧抓住重难点,使疑难迎刃而解;有的善于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的以新颖多变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有的讲课声音清脆润亮、抑扬顿挫、张驰得当、节奏和谐;有的善于引导、应变自如……教学艺术就像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争鸣吐艳。
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本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肤浅见识,以便大家参考与欣赏。
一、揭示课题的艺术无论是从课题线索引入,或以趣闻笑话引入,或借图画音乐引入,或用提出问题,造就悬念的方式引入……既要做到紧扣课题又开拓思路,揭示课题。
善于揭示课题,就能起到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等之“良方”。
如教学《桂花雨》这课时,引入新课的导言是这样的:师说:“当桂花像雨点般飘落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场缤纷的桂花雨中。
”(板书课题)以上引入新课题具有紧扣课题,开拓思路的艺术特点,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精力在学习课文内容之中,这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启发引导的艺术启发引导的艺术,在《论语》中孔子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以三隅反,而不复也。
”这里“愤”、“悱”朱熹解释为“心术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
”即是说,心里懂但未能懂透,口想说又说不出;在发现学生处于这愤悱状态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思考,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或诱发学生对“已知”产生疑问,对“未知”产生兴趣,或引导学生探究难点,以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
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徐悲鸿励志学画?”对此,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那个外国学生说的话,通过“就是……也……”体会那个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经过逐步引导,学生才体会到徐悲鸿内心的愤懑,明白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摘要: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于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件完整的故事,那么课堂导语则是最重要的,最能把学生的心统一到一个情节,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力求一鸣惊人,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迅速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兴趣盎然地与教师一起徜徉于语言文学的园林之中,尽情吸收知识的养分。
1、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1.1、简洁性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运用简洁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的成功做铺垫。
[1]例如《小巷深处》这一课,笔者实习时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母亲总是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真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来的一个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也能懂得母亲的那片真情。
这样的导语简洁明了,激发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1.2、启发性语文课堂导入的启发性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
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借助这种独特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1.3、艺术性艺术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最高要求,也是教师导入技术的综合体现。
这种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导入的内容、方法、手段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谐性,其次表现在导入的设计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三还表现在导入环节与教授环节之间的衔接巧妙,转折自然,过渡贴切。
2、常见的几种导入艺术2.1、以故事、谜语导入法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
1 11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语文教学艺术浅谈 语文教学艺术浅谈 江宁麒麟小学张雷 语文教学艺术从实质上讲,是语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创造性思维在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从它的作用来讲是一种育人手段,所以这是一种塑造人的艺术。这不仅是由语文教学的教育因素决定的,更主要还取决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思想的体现。关于语文教学艺术我总结以下几种说法:
1.激励乐学说。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
2 11 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每个人对语文教学艺术有着不同的见解。而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要求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互动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相关因素,乐教乐学,使教学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全面发展。夸美纽斯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由此可见,关于教学艺术本质的众多的见
3 11 仁见智的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各自从某些侧面提示了教学艺术的本质问题。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学家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语言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常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或规格、相对稳定的形态、判断完成目标明确的标准,即称之为教学结构。
但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如只有科学的教学结构而无好的课堂教学艺术,也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从空间看,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立体交叉成复杂的多边关系;从时间看,课堂教学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有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可以把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结果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上六个要素要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必须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通过各乎恰当的方式将它们集合起来,融汇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方法和方式也就是课堂艺术的一种体现。
4 11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实现上面所述的目的,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必须从下面三方面努力。
(1)情感与课文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认识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得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然而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的好坏,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如教师不注重引导和调节,不能激起学生在情感的共鸣,那就会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学生就会反胃,那么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就不可能协调、融洽。而注重新课的导入和教师的范读,则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感相结合的有利途径。
(2)奇异与和谐相结合
5 11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具有和谐美,也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有序,犹如一幅画,色彩、线条、形体都要融为一体,达到协调自然,有一定的内存联系;犹如一首乐曲的旋律,必须和谐才能动听。但只具有和谐而无奇异并不是真正的美,和谐之中的奇异往往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例如:断臂的维纳斯女神雕像,艺术家和鉴赏家们并不愿意去修复和无法修复的原因,也说是奇异与和谐在这座雕像上交相辉映,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境界。唐朝诗人桂甫终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艺术,俗话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些都说明了奇异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语文课堂教学如无和谐即无序只有奇异,会失之于杂乱无章;而只有和谐即有序而无奇异,就会显得平淡、杜燥无味。所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学生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契机,是增强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千篇一律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而是要呈既有规律但不呆板的波浪形,有时根据需要还可反常规的由终点到起点的反向运用。波浪形所涌起的奇峰浪谷,是课堂教学艺术最好利用的契机,奇异和谐相结合是使教学艺术达到高层次水平的有效方法。
6 11 (3)方式与规律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必须遵循学生认知思维的客观规律,与之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认知思维的规律一般是由感知-理性,这是一次飞跃,再由理性-初中,这是第二次飞跃。根据这条客观规律,教学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只有运用多种不同的、与认识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的内容转变成一种智能,使学生具有不拘一格的应变能力而终身受用。
综上所述,情感与课文相结合,说的得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感染力的着眼点问题;奇异与和谐相结合,说的是提高课堂艺术的形式问题;方式与规律相结合,说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手段问题。诚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表现在这三个方面,还有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也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但这三个结合,是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行之有效的三种方法,其愿望是使教学的各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为了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语文教学艺术具体分解为如
7 11 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作了如下尝试:
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
8 11 “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morerespectforauthority(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easiertochallenge(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askthequestion:Isitabsolutelyright?(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9 11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