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0.25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追问艺术摘要:有效的提问能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能敲开学生兴趣的大门,所以,教师中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和教师的提问艺术。
追问是提问的一种,在教学中,追问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切合学生的自我体验,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关键词:追问;引领;自我体验;多元解读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具有多种作用。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打破“满堂灌”,教师们普遍重视课堂提问。
追问,作为提问方式的一种,也已经在课堂上广泛运用。
所谓“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
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提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
追问的优势,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使追问上升到“艺术”的层次,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追问,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语文教师无疑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中的追问,尤其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教学重点,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等问题。
教师的引领建立在倾听学生讲话的基础上。
比如,笔者在教授《故乡》时,有学生提到杨二嫂为了占“我”家便宜不惜诬陷闰土,因为她定说那灰堆里十多个碗碟是闰土埋着的。
笔者没有让他一说而过,而是饶有兴趣地追问:“你是怎么知道那灰堆里的碗碟不是闰土埋的呢?大家说说,那碗碟到底是谁埋的?”又如在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后,追问:“你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前面的同学在发言时,曾说过闰土这个形象起到表现主题的作用,那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呢?”笔者没有用提问给学生障碍、束缚,也没有“预设”标准答案,而是由师生对话中,顺势追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读出自己的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一、语言要通达流畅,具有准确性我们知道,历代的文人墨客无不讲究语言文字的锤炼。
像卢延让的“吟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皮日休的“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等,都说明了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
如今我们倡导语文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意在追求语言的准确性,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像行云那样舒尾自如,像流水那样从容畅荡。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一个“血”字,向学生讲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怎样用鲜血凝成的;讲《秋天的雨》,就要抓住秋雨的几个鲜明特点,以自己富有的课堂语言,简洁明快,讲述其容量较大的文本知识,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语言要注重启发性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的不断革新,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和方法也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更是迫在眉睫。
教育界人才辈出,百花齐放,但无论怎样变革,教师还是要靠课堂语言这个媒介,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因此,教师启发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要靠教师去启迪,师生之间的思想渠道,考教师的语言去沟通,达到作者、读者、教者、学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在学习《太阳》一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怎样?”教师应该顺势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充分想象没有太阳的可怕景象,同学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讨论得出结论:“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一真理。
三、语言要讲求趣味性教师讲课既不能像判官那样威严可怕,也不可像滑稽演员那样一笑了之,而是要在自己的课堂语言中融入趣味性,即情趣和理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自然中获取知识,懂得道理。
一般的文学作品重在写“情”,科学常识性文章则重在说“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明快的语言给学生以情趣和理趣。
从理趣来看,其特点主要在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说明的方法,引用各种资料、数据进行论述说明道理。
教师在讲解这一类型的文章,语言不能呆板,不能一味追求讲求知识,关键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故事等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农闲,农民看电视腻了,就自发组织演起大戏来。
大戏,这搁置已久的民间艺术,重新与民众见面,还颇具一股鲜味呢!瞧,那舞台下竟聚集了数千名观众,铺天盖地红薯秧似的。
锣鼓家伙一阵通响之后,这数千人的浩大场面,立刻静得出奇,一晌三个多小时的演出,观众是那么的专注,场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连大声咳者皆无,更不用说喧哗热闹了。
由此,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我,感慨万千之余不禁陷入沉思:倘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如此魅力,那该多好啊!于是理智分析之后得出这样的启示:看大戏,观众之所以能专心致志地观看演员演出,引人的故事情节,入耳的唱腔,悠扬的乐器伴奏,固然十分重要,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演员的表演牢牢地抓住了听众的心。
我想,我们当教师的也是一位演员,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演员,而我们的听众则是学生,教师的表演中(授课),我们的听众(学生)表现如何呢?普遍存在的现象则是:其一:边听课边小声说话,玩小东西;其二: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看画书等;其三:干脆睡觉等等。
尽管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三令五申严明课堂纪律,专心听讲,加强课堂组织教学,然而种种劣迹时有发生,屡禁不止,有的教师课堂上摔碎了黑板擦,敲破了黑板,甚至罚站,没收微小物品,罚款,更有甚者课堂成了师生对立的战场,缘由何在?这就如同演戏,你演的不好,又怎能责怪你的听众呢?尽管有不少的人认为教师就是教师,不是演员,但我总以为大有雷同。
倘若一位教师能象一位优秀演员那样,讲得有声有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象大戏那样,专注,有吸引力,何愁教学效果不佳?反之,一个教师只是干巴的知识说教,一味地灌输,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只能是摇篮,只能是催眠曲,难怪学生们要恹恹欲睡了。
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一位女教师,她上课文课,可真叫人百听不厌,真是越听越想听,越学越想学,她那潇洒的教态,清澈的歌喉,动情的话语,优雅的举动,讲得乐时令我们捧腹大笑,讲到悲时使全班学生抽咽不止,整个课堂教学简直不亚于观看一个艺术家的高超表演,学生全神贯注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倾听着老师的每句话,就连老师转动一下眼神,稍稍整理一下乱发的细微动作也不轻易放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凝结着教师的探究和创造的结晶。
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样的一个学问,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执教的艺术风格则不同。
因此,有的精雕细刻,把课文上得活龙活现;有的大刀阔斧,紧紧抓住重难点,使疑难迎刃而解;有的善于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的以新颖多变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有的讲课声音清脆润亮、抑扬顿挫、张驰得当、节奏和谐;有的善于引导、应变自如……教学艺术就像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争鸣吐艳。
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本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肤浅见识,以便大家参考与欣赏。
一、揭示课题的艺术无论是从课题线索引入,或以趣闻笑话引入,或借图画音乐引入,或用提出问题,造就悬念的方式引入……既要做到紧扣课题又开拓思路,揭示课题。
善于揭示课题,就能起到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等之“良方”。
如教学《桂花雨》这课时,引入新课的导言是这样的:师说:“当桂花像雨点般飘落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场缤纷的桂花雨中。
”(板书课题)以上引入新课题具有紧扣课题,开拓思路的艺术特点,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精力在学习课文内容之中,这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启发引导的艺术启发引导的艺术,在《论语》中孔子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以三隅反,而不复也。
”这里“愤”、“悱”朱熹解释为“心术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
”即是说,心里懂但未能懂透,口想说又说不出;在发现学生处于这愤悱状态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思考,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或诱发学生对“已知”产生疑问,对“未知”产生兴趣,或引导学生探究难点,以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
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徐悲鸿励志学画?”对此,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那个外国学生说的话,通过“就是……也……”体会那个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经过逐步引导,学生才体会到徐悲鸿内心的愤懑,明白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摘要: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于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件完整的故事,那么课堂导语则是最重要的,最能把学生的心统一到一个情节,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力求一鸣惊人,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迅速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兴趣盎然地与教师一起徜徉于语言文学的园林之中,尽情吸收知识的养分。
1、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1.1、简洁性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运用简洁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的成功做铺垫。
[1]例如《小巷深处》这一课,笔者实习时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母亲总是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真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来的一个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也能懂得母亲的那片真情。
这样的导语简洁明了,激发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1.2、启发性语文课堂导入的启发性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
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借助这种独特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1.3、艺术性艺术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最高要求,也是教师导入技术的综合体现。
这种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导入的内容、方法、手段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谐性,其次表现在导入的设计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三还表现在导入环节与教授环节之间的衔接巧妙,转折自然,过渡贴切。
2、常见的几种导入艺术2.1、以故事、谜语导入法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
教学方法155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寻求师生心理活动的最佳结合。
例如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章头图展开联想,组织学生谈对课本“读一读”、“想一想”等内容的读后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竞赛,对探索型问题展开小辩论,举行几何图形小制作比赛,深入到工厂、农村调查数学应用实例等等。
这样做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改革了陈旧的数学教学框架,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活动模式,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近三年来参加淮安市中考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近三年来参加国家、省、市(县)级数学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须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数学素养,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实施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深化学生思了动能力展开的最优组合,乃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及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仍需在令后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断探索,使之更趋完善,使数学教育适应新世纪经济腾飞和高科技水平迅速崛起的需要。
结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完美的结课艺术会产生“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或者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者留下悬念,拓展探究;或者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者新旧对比、铺路搭桥……课堂教学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教学结课的方式很多,以下只是最常见的几种。
一、总结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和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先由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
总结的方式,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课: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带给读者怎样的启示呢?归纳总结:课文写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可以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很精彩,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下面从感触最深的语文教学的节奏的把握上,谈谈笔者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一、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
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一般来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
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
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
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
第二步运用练习式。
一是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
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
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
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更加复杂罢了。”这里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说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能转化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一个德、智交织的知、情、
意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善、美合一的过程,没有艺术的方法,这个
过程就会落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没有完成。
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艺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导入中,常有以下几种幽默处理方法:一、直观情趣的设置。随着现代化教学手
段的运用,各种电化教学进入了课堂,使教学内容的显示更加生动具体,但除此之外,还可
多方面地设置直观情趣教学。至今还记得高中时的一堂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正当上
课铃响,同学们静坐等待语文老师进入课堂时,语文老师身穿黑色长大衣,竖着衣领,头戴
黑帽,耳朵上套着耳套,鼻梁上架着墨镜,右手提黑雨伞,左胳膊下夹着一个讲义夹,慢慢
走进了教室,口中念念有词:“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全班哄堂大笑,热烈鼓掌。老
师正是抓住了“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外形特征,活生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不难想象了。二、解析文章标题中的趣味性。文章标题中的趣味性,可
以指字体的书写,也可以是朗读上的处理,或标题理解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
欲望,也是教师幽默机智的体现。如《五人墓碑记》的课题朗读停顿,是“五人墓/碑记”呢,
还是“五人/墓碑记”?对比性的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古”字的理解,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限定字数找,有“古时、古地、古人”义,理清三
者关系,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这犹如探宝游戏,学生很乐意就投入其中。三、
联系相关知识,挖掘情趣因素。语文学习中,很多知识具有相关性,如学习《守财奴》时,
教师的设问:“有谁能说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著名的四大吝啬鬼是谁?”就可以把已学的《威
尼斯商人》,课外的相关作品以及本文要学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兴味盎然,急于了解
著名的“葛朗台”是怎样的形象,此时教师顺着导入的思路,发动学生圈点批划定能“一呼百
应”。幽默艺术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即兴的应景式发挥,有时更能达到调动学生情绪,
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1)处理问题时,善于运用广告词、课文人物语言或名句。“雀巢”
咖啡的广告词“味道好极了”就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更是丰富多采,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别里科夫的“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葛朗台的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金子!是真金!”……只要引用得当,比起呆板的说教大大的富感
染力。(2)故事、笑话等的穿插,适时解决一些有碍于课堂氛围的因素。如一次文言训练课,
由于午后天气闷热,学生昏然欲睡,老师就讲了一个故事:“一日课上,天闷,师寐,生笑
之,师曰:,吾往见周公矣?。翌日课上,某生亦寐,师怪之,生曰:,今我往见周公,公言昨
日未遇汝。?”学生听了都哈哈大笑,睡意也在笑声中消失了,学习情绪得到了及时调解。这
样的形式很多,即兴式幽默虽然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它就教学效果而言,是十分
明显的。抓住这两极,语文课堂的幽默风格就会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教学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它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宫殿,它是教学皇冠上的明珠。谁都想走近,
谁都想摘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扩大教学视野,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注入理性的
血液。提纯教学精粹,以人为本,反复实践,反复淬火,不断探索,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
取得教学艺术的自由,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语文教学艺术是无止境的,任何满足心理,任何停步不前,都是极端错误的,“艺术无
止境攀登有门径。”只要努力,语文教学艺术就会臻于成熟,炉火纯青,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