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分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其厚度占地层总厚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迭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

根据岩溶层组的岩性特点,出露面积,构造条件和岩溶发育程度,对岩溶发育强度进行分区,将全省划分为强烈发育,较强发育,中等发育及弱发育四个大区。如下图所示。

(I)强烈发育区(I )

位于苗岭中段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的南侧,三都、丹寨以西,安顺,镇宁以东地区,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区内地貌以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等组合形态为主,个体形态发育多样。岩溶洼地密度约3-4个/KM2,且漏斗、落水洞、溶洞密布。地下河总长度1670KM,发育密度约14.5KM/KM2,是全省地下河发育密度最大的地区,形成地下河系,荔波小七孔地下河系等属辖于此区。

⑵较强发育地区(II)

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又可细分为三个亚区。

①兴义-关岭亚区(Ⅱ1)

位于贵州西南部,南盘江北岸至北盘江中下游地区。区内岩溶组合形态的分布表现为:北盘江、南盘江河谷两岸为陡峻的峰丛峡谷,岸坡地带则多分布峰丛洼地,远离河谷地带则出现峰丛谷地和丘陵谷地。

②威宁-赫章亚区(Ⅱ2)

该区位于贵州西部高原,是高原面保留较完整的唯一地区,岩溶发育较强烈。岩溶组合形态主要有溶丘洼地,峰丛谷地和峰丛沟谷等个体地貌形态众多,丘峰,溶丘,峰林,溶原及洼地,漏斗,落水洞伏流等星罗棋布。

③安顺-普定亚区(Ⅱ3)

位于乌江与南盘江分水岭地段,岩溶发育强烈,岩溶组合形态以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为主。

峰丛谷地:分布于六枝,郎岱等地,特点是谷地平坦,有长年流水。

峰林谷地:分布于普定,安顺,镇宁间的丘盆区,特点是峰林稀少,锥体浑圆,谷地宽阔,其间杂有高20~30m的残丘。

个体形态发育,普定波玉河一带及中部分水岭地带,溶洞,漏斗落水洞发育密度达38.5个/100km2,北西部地区仅27个/100km2.

(3)中等发育区(Ⅲ)

该区可溶岩出露特点是白云岩大面积分布,石灰岩类面积比例较小,约占全省岩溶发育区的50%,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又可分为以下5亚类:

①仁怀-黔西亚区(Ⅲ1)

区内岩溶形态组合以垄岗谷地,峰丛沟谷,峰丛谷地为主,伴有峰丛洼地岩溶丘陵洼地,落水洞,漏斗等个体形态稀疏分布。

②湄潭-道真亚区(Ⅲ2)

区内岩溶发育强度北部低于南部,非岩溶地貌及溶蚀侵蚀比例增加。岩溶地貌以峰丛沟谷,垄岗谷地及峰丛谷地为主,峰丛洼地仅在小范围内出现。局部分水岭地带常形成岩溶丘陵洼地,乌江等河流两岸则多呈峰丛峡谷,落水洞,漏斗等负形态发育强度降低,数量减少。

③贵阳-瓮安亚区(Ⅲ3)

该区地貌类型形态复杂,溶蚀及溶蚀构造地貌突出。岩溶地貌组合形态:

a 贵阳-修文一线北东广大地区:以峰丛谷地垄岗谷地及岩溶丘陵,岩溶盆地为主。

b 贵阳-贵定以南:以岩溶丘陵及溶蚀谷地为主。

c 贵阳以西的平坝,清镇等地:以峰林谷地,岩溶洼地为主。

④盘县亚区(Ⅲ4)

区内岩溶地貌与侵蚀地貌相互交错穿插,岩溶地貌组合形态以峰丛洼地,岩溶丘陵洼地,峰丛谷地及峰丛沟谷为主,其间有小规模岩溶盆地分布。

⑤松桃-铜仁亚区(Ⅲ5)

常形成峰丛谷地地貌,但谷地底部不平坦。

(4)弱发育区(Ⅳ)

位于黔西南的册亨-望漠一带,地处南盘江以北,局部形成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及其他岩溶个体形态。(5)非岩溶区(V)

包括镇远、凯里、三都一线以东及习水以西地区,区内极少或无岩溶液地貌发育。

贵州喀斯特文化

贵州喀斯特文化简述 一、喀斯特一词来源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喀斯特地下溶洞景观(20张)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2、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二、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

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

煤矿塌陷应该分为采空区塌陷和岩溶塌陷两种。 采空区塌陷:长期的大规模的开采形成采空区,随着采空区面积不断加大,煤层的顶板(覆岩)失去支撑,顶板岩层随之发生弯曲、断裂、垮落,产生倾斜变形和水平移动。垮落过程中引发采空区周围的岩体变形、松动、乃至破坏使采空区上覆岩层随之弯曲下沉,覆岩层的这种弯曲到达地面后,形成地表沉陷现象。 这类塌陷可通过调查采矿活动情况和地面迹象预防。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karst breakdown survey)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在矿区通常是由于在岩溶地区抽排地下水造成周边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掏空溶洞充填物形成土洞。 这类塌陷的诱因通常和水位变化有关,如暴雨,或者长时间干旱后的降雨,还有就是地表水的下渗。这类塌陷预防主要通过物探方法探查土洞。 ***地区塌陷灾害发育的基本条件:一是岩溶洞隙和断层发育;二是地表存在一定厚丨$的松散盖层;三是雨水侵蚀和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四是地下采空区保安矿柱被非法采矿破坏较为严重。 (一)岩溶洞隙发育是产生岩溶塌陷的基础 育,岩溶发育越强烈,其岩溶洞隙的数世和规模就越大,岩层也就较为破碎,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从对岩溶塌陷灾情调查证实,塌陷坑的规模大小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洞隙的规模和洞隙平面形态决定塌坑的规模与塌陷区的平面形态,洞隙的开口越大,塌陷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松散盖层是塌陷的主体 经对发生的23起塌陷灾害踏勘得知,由黏土、砂、砾石组成的土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水流渗透作用下,松散盖层下部被潜蚀和淘空,土层自重加大,抗塌力减弱,当风化破碎岩层超过荷载时产生塌陷。 (三)地下水活动对岩溶的潜烛作用 地下水活动是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动力因素。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岩土体含水量增大,其潜蚀冲刷和淘空作用促使岩溶洞隙快速发育,黏性土塑性变软,强度降低—在洞隙管道中流动的地下水,其涡流有很强的冲击和掏蚀能力,在洞隙的开口处,上部馥土层被淘蚀逐而形成土洞并不断扩张导致塌陷。 (四)地下采矿活动的影响 万山特区具有数百年的汞矿开采史,因地下采矿爆破震动造成采矿区岩层破碎,部分保安矿柱多年来遭人为破坏,矿洞顶板岩在难以支撑上部重力条件下失稳而引发10余处塌陷..铜仁地区此类塌陷灾害皆为非岩溶性塌陷,属于矿山采空区的采空塌陷。

贵州岩溶山区水污染现状及保护措施

第25卷第6期 V ol 125 N o 16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年12月Dec 2006 贵州岩溶山区水污染现状及保护措施 孟凡丽,刘俊建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从贵州特殊的岩溶发育,说明其水资源丰富而又缺水的矛盾,分析贵州地区因水资源利用 不合理而引起的水污染,并探讨了贵州岩溶地区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X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6)06-0094202 [收稿日期]2006-09-04 [作者简介]孟凡丽(1981-),女,山东临沂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研究。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物质,又是地球上自然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因此,开发利用及保护水资源必须列入重要地位。就贵州而论,水资源较 为丰富,居全国第9位[1]。但由于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和其特殊的地形、岩溶发育强烈等,使地表水与地下水 相通,增加了开发和保护的难度。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让水成为其制约因素,就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和保护水资源。 1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特点 111 水资源利用现状 [2]水资源量和年可供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1035亿m 3,丰水年1201亿m 3,平水年1025亿m 3, 枯水年900亿m 3,特枯水年735亿m 3,其中长江流域668亿m 3。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874万kw ,居中 国第6位。从理论上分析,贵州水资源是很丰富的,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112 水资源分布特点 11211 地表水资源分布的特点[2]。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产水模数558万m 2Πkm 2,为全国平均值的2 倍,人均拥有水量2900m 3Πa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分布不均,从降雨量分析,年降雨量最大 1386mm ,年降雨量最小931mm 。降雨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11212 地下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据贵州省地质部门对地下水分布基本特征及类型的划分,地下水为3大类型,即岩溶水、基岩裂隙水、松散裂隙水。岩溶水:它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组中。石灰岩中的岩溶水以管道流为主,具有分散补给集中的基本特点。该类型地下水是贵州主要供水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岩裂隙水:该地区水源主要分布于浅变质岩系、碎屑岩及玄武岩非碳酸盐岩组中,多数分布在黔东南地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多数分布在河谷各阶地砂砾石层中。 2 水资源缺乏的因素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生态恶化使水资源的环境恶化,导致了水资源缺乏。 211 自然综合因素 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地表地下双层结构,降雨通过竖井、落水洞、漏斗迅速 汇入地下,在岩溶山区,水分的入渗系数为013~016,甚至高达018。地下水系十分发达[3]。地下河不但是 当地的主要水源,而且也是制约当地洪涝的咽喉。在枯水季节,由于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埋藏深,而导致地表土壤干旱,甚至人畜饮水困难。而雨季来临,持续的降雨,口径有限的落水洞很容易被洪水所携带的泥沙、枯枝落叶等堵塞,引起洪水漫溢,淹没洼地中的耕地和农舍,酿成洪灾。因此,贵州岩溶地区降雨量大,但有效降水少,利用率低,产生水资源分布不均和缺乏。 暴雨来临时,岩溶地区地表水土流失严重,以致石漠化,从而使土壤的含水量大为减少,许多植被无法生存,植被的调节能力得不到发挥,导致水资源的减少。 212 人为恶化因素 近几十年来,在耕地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水量和耕地在不断减少,这很容易结成一个死结。 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工矿企业的增加,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造成水污染严重,使原本并不丰富的可利用水源进一步减少。贵州地下水大部分属裸露或浅覆盖型,有大量的洼地、漏斗、落水洞、裂隙 ? 49?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 引言 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 1.1成因研究 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4] 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5] 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6,7]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因此,掌握好喀斯特

岩溶处理原则和方法

二、工程岩处理原则 3、厂区岩溶地基处理原则与方法 3.1 厂区岩溶地基处理的基本原则 根据厂区岩溶发育的特征,为了稳妥、可靠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岩溶地基,参照岩溶地区处理地下溶洞的经验[2,3],制订了如下处理原则: 1)基础下有岩溶发育的地基,当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后,可按“地基为岩层”看待,充分利用基岩的承载能力。 2)因白云岩极易风化且遇水软化,故要求在地基开挖后及时封底,以避免基岩裸露或浸水时间过底而降低其承载力。 3)厂区土层具有弱膨胀潜势,当满足强度要求及沉降差要求时,可将次要的建(构)筑物的基础置于土层上,但要注意建筑单元内的地基的均一性,基础下的地基,不允许一部分为土层而另一部分为岩层,以避免不均匀沉降,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4)对岩溶的处理必须不影响场地和地基的稳定,在场地范围及附近不得大量抽取地下水,以相对保持场地地下水的平衡,以免造成地表沉陷。 5)基础设计应尽量以岩石地基作为主要受力层。厂区内有的地方岩石大面积裸露,有的地方虽被开垦为庄稼地,但土层薄,易于将基础坐落到坚固的岩石上,这是平果铝工程地基条件中有利的一面。 6)鉴于厂区岩溶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要求地基开挖后加强施工验槽工作,核对实际情况与勘察报告、设计图低是否相符;必要时可补做一些“施工勘察”,以便及时准确地处理不良地质问题。 3.2 厂区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3.2.1 规划布局“绕避”为先 根据厂区岩溶初勘的基本结论,结合场地的构造发育情况,在总图布置的初步设计阶段,对岩溶治理采取“绕避为先”的对策。在平面布置上,调整主要建(构)筑物的方向,使厂房纵轴与强岩溶发育带大体垂直,目的在于要少碰到岩溶;在竖向设计上,鉴于不宜切薄溶洞顶板的厚度,又由于地下水补给量受季节性的控制,在丰水期水位大大升高,因此取消了原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分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其厚度占地层总厚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迭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 根据岩溶层组的岩性特点,出露面积,构造条件和岩溶发育程度,对岩溶发育强度进行分区,将全省划分为强烈发育,较强发育,中等发育及弱发育四个大区。如下图所示。 (I)强烈发育区(I ) 位于苗岭中段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的南侧,三都、丹寨以西,安顺,镇宁以东地区,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区内地貌以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等组合形态为主,个体形态发育多样。岩溶洼地密度约3-4个/KM2,且漏斗、落水洞、溶洞密布。地下河总长度1670KM,发育密度约14.5KM/KM2,是全省地下河发育密度最大的地区,形成地下河系,荔波小七孔地下河系等属辖于此区。 ⑵较强发育地区(II) 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又可细分为三个亚区。 ①兴义-关岭亚区(Ⅱ1) 位于贵州西南部,南盘江北岸至北盘江中下游地区。区内岩溶组合形态的分布表现为:北盘江、南盘江河谷两岸为陡峻的峰丛峡谷,岸坡地带则多分布峰丛洼地,远离河谷地带则出现峰丛谷地和丘陵谷地。 ②威宁-赫章亚区(Ⅱ2) 该区位于贵州西部高原,是高原面保留较完整的唯一地区,岩溶发育较强烈。岩溶组合形态主要有溶丘洼地,峰丛谷地和峰丛沟谷等个体地貌形态众多,丘峰,溶丘,峰林,溶原及洼地,漏斗,落水洞伏流等星罗棋布。 ③安顺-普定亚区(Ⅱ3) 位于乌江与南盘江分水岭地段,岩溶发育强烈,岩溶组合形态以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为主。 峰丛谷地:分布于六枝,郎岱等地,特点是谷地平坦,有长年流水。 峰林谷地:分布于普定,安顺,镇宁间的丘盆区,特点是峰林稀少,锥体浑圆,谷地宽阔,其间杂有高20~30m的残丘。 个体形态发育,普定波玉河一带及中部分水岭地带,溶洞,漏斗落水洞发育密度达38.5个/100km2,北西部地区仅27个/100km2. (3)中等发育区(Ⅲ) 该区可溶岩出露特点是白云岩大面积分布,石灰岩类面积比例较小,约占全省岩溶发育区的50%,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又可分为以下5亚类: ①仁怀-黔西亚区(Ⅲ1) 区内岩溶形态组合以垄岗谷地,峰丛沟谷,峰丛谷地为主,伴有峰丛洼地岩溶丘陵洼地,落水洞,漏斗等个体形态稀疏分布。 ②湄潭-道真亚区(Ⅲ2) 区内岩溶发育强度北部低于南部,非岩溶地貌及溶蚀侵蚀比例增加。岩溶地貌以峰丛沟谷,垄岗谷地及峰丛谷地为主,峰丛洼地仅在小范围内出现。局部分水岭地带常形成岩溶丘陵洼地,乌江等河流两岸则多呈峰丛峡谷,落水洞,漏斗等负形态发育强度降低,数量减少。 ③贵阳-瓮安亚区(Ⅲ3) 该区地貌类型形态复杂,溶蚀及溶蚀构造地貌突出。岩溶地貌组合形态: a 贵阳-修文一线北东广大地区:以峰丛谷地垄岗谷地及岩溶丘陵,岩溶盆地为主。 b 贵阳-贵定以南:以岩溶丘陵及溶蚀谷地为主。 c 贵阳以西的平坝,清镇等地:以峰林谷地,岩溶洼地为主。 ④盘县亚区(Ⅲ4) 区内岩溶地貌与侵蚀地貌相互交错穿插,岩溶地貌组合形态以峰丛洼地,岩溶丘陵洼地,峰丛谷地及峰丛沟谷为主,其间有小规模岩溶盆地分布。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方小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岩溶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是工程师们常感困惑的难题。多年来的工程实践,有机会接触不少此类问题,有成功的心得,也有对失败的思考。本文拟通过对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的简要介绍分析,来探讨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例1、广州市景泰坑某住宅小区 工程概况:建筑物九层,局部十层,首层层高5.6m,其余2.8m,总建筑面积6.5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人工填土,耕植层厚0.8-2m,坡洪积层(粘土及粉质粘土)厚4~8m,标贯数3~10击;残积层(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厚3~12m,标贯数5~15.5击。下伏基岩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灰色、深灰色,岩质坚硬,岩石上部裂隙发育,有三个钻孔发现溶洞,洞深分别为0.2、1.3、1.55m,有填充物。场地内,发现钻孔8#、9#、12#、13#、14#一带灰岩顶面标高特别低,与周围钻孔的灰岩顶板标高相差3~10米不等,该地段区域存在一个以8#、13#为中心的溶蚀漏斗。 基础型式: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条形基础,基底置于坡洪积粉质粘土层上,设计估算最大沉降6-7㎝,竣工验收时实测5.7㎝。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2、肇庆市某办公楼 工程概况:十四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2万㎡。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耕植土层0.3~1m,淤泥及淤泥质土层7~10 m。粉质粘土,粘土层4~7 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溶发育,溶洞高0.5~3.1m不等。 基础型式:采用桩筏基础(混凝土灌注桩加筏基)。考虑到淤泥层的透水性很差,桩距较密的沉管灌注桩将造成地面隆起,桩的质量难以保证,故以挤土桩(沉管灌注桩)与排土桩(钻孔灌注桩)相间,桩端支承于残积层上。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3、韶关某办公-住宅楼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精)

收稿日期:2000-02-28;改回日期:2000-05-24。 作者简介:苏维词(1964-,男(苗族,湖南人,1990年北京师大地理系毕业,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域系 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部。Tel :0851- *******。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苏维词,朱文孝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在阐述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成因机理,并简要地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理;治理对策;贵州喀斯特山区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万km 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全省95%的县(市、区、特区都属喀斯特分布区,91.7%的耕地、88.3%的农村人口、94%的粮食产量和95.7%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出自在有喀斯特分布的县份,贵州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建、旅游、生态等各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喀斯特影响,喀斯特是贵州最大和最基本的省情之一。受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差,可持续能力弱,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尖锐突出。因此,探讨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及其成因,搞好喀斯特脆弱环境的治理,对于提高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容量和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

喀斯特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体系(地球化学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双重含水介质碳酸盐岩系、能量体系(碳、钙循环交换、贮存转移强烈、结构体系(地表、地下二元三维空间地域系统[1]和功能体系(开放系统下强溶蚀动力过程的熵控自组织功能构成的多相多层次复杂界面体系,属环境相对均衡要素之间突发转接或异常空间临接的一个非线性典型域,并集中显示出环境界面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生态系统竞争程度高、生物量小、被替代概率大、环境容量低、承灾能力弱、稳定性差等一系列体现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特征。 1.1喀斯特环境的人口容量小 水、土、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在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要素水、土、气中,水、土俱缺,尤以可供有效利用的土地要素最为薄弱,而喀斯特环境的人口容量并不取决最优势要素,而是取决于最薄弱的要素,即土地要素。一是贵州喀斯特环境中的可耕地比重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75%,单位面积宜耕地平均只有 10.67hm 2/km 2,比全国平均13.13hm 2/km 2和广西11.6hm 2/km 2、湖南 18.3hm 2/km 2等邻省区的平均水平都低,全省喀斯特地区人均耕地只有 0.052hm 2/km 2,已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二是耕地资源质量差,与水热条件相似的我国东部非喀斯特区相比,贵州喀斯特地区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低。据统计,贵州上等田土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2%,而78.8%为中、下等田地;平地仅占耕地的25%,75%为坡地;水田占耕地的42%,58%为旱地,水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65%;40%以上的耕地耕作层厚度<15cm ,近年全省耕地平均水稻单产约为 5250kg/hm 2,玉米则只有3000kg/hm 2~3750kg/hm 2,只相当于同纬度湘、赣、苏等省的70%~91%,人均粮食占有量1996年只有288kg ,仅高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三是非耕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产出率低。以喀斯特发 18卷5期429~434页 2000年10月山地学报JOURNAL OF MOUN TAIN SCIENCE Vol.18,No.5pp429~434Oct.,2000

贵州典型岩溶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贵州典型岩溶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摘要: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本文以贵州花溪党武、遵义虾子和安龙木咱三个地区的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其土壤中相关矿物元素的含量、元素在岩—土剖面中的迁移富集特征及其风化成土系数,综合表征出研究区土壤的农业地质环境特征,并对其土壤环境质量做出初步评价,最终揭示出以化学溶解为主的贵州喀斯特碳酸盐岩分布区成土作用缓慢,岩石—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性较大,土壤中矿物营养元分素相对贫瘠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喀斯特;土壤地质环境;营养元素;地球化学;贵州 The Research of the Property of soil geochemistry in Typical K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CHEN Wu1,2,REN Mingqiang3,wang Ninnin1,2 (1. Institut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3,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Karst Environment and Geohazard Prevention, Guizhou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Guiyang 550003 China; 3. Guizhou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Geolog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e,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Soil is the base of crops growth. Gathering the soil samples from Huaxi dangwu, Zunyi xiazi and Anlong muza of Guizhou provice as the researching obje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mineral contents in the soil, mineral’s migr ation enrichment in the rock-soil profil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weathering and pedogensis by geochemistry to synthetically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o-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aluating the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Finally, it reveals that the weathering and pedogensis effect in the way of chemical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 in Guizhou provice is slow, the difference of mineral contents between rock and soil samples are biggish and the nutritive element in the soil is relatively poor. Key word:Karst; soil geologic environment; nutritive element; geochemistry; Guizhou 1 前言 贵州省是我国典型的碳酸盐岩地区,在贵州17.6128万km2的土地上,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0.90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从而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全省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低下,表现为岩石裸露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农产品产出率低、制约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有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地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形成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根本原因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治理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地球化学方法,努力改善全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因此,摸清碳酸盐岩地区土壤的特性对于保护和恢复碳酸盐岩地区土地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2]。 2 研究区选择与地质环境概述 根据王明章等人2005年研究,将贵州岩溶区分为弱发育区、中等发育区、较强发育区和强烈发育区四等,本次所选择的三个采样点花溪党武、安龙木咱和遵义虾子分别位于强烈发育区、较强发育区和中等发育区,此外,其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又分属于中等、较差和良好,故在表征贵州典型岩溶环境有较强的代表性,采样点位置如图1所示。

岩溶学

可溶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对岩溶的发育程度、速度和特征有直接关系,可溶性岩石大致分为三大类: ⑴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和泥灰岩等; ⑵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 ⑶卤盐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 一般来说,由上往下,易溶蚀程度依次增加。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含泥质或其它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相对较弱 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⑴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断裂构造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断层带附近岩石破碎,节理裂隙特别发育,极利于岩溶水的循环及溶蚀作用的进行,岩溶常沿各种断层带发育:正断层带通常岩溶很发育、逆断层带岩溶一般不发育,通常上盘比下盘发育;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岩溶易发育。 ⑵褶皱轴部岩溶一般较发育,单斜岩层岩溶一般顺层面发育。地不对称的褶皱中,陡的一翼较缓的一翼发育。 ⑶各种岩层产状条件下岩溶发育特点,产状水平或缓倾的可溶岩,其上为非可溶岩时,岩溶一般不发育;其下为非可溶岩时,接触面上部岩溶一般发育;陡倾的可溶岩,上覆与下伏为非可溶岩时,上下接触带处岩溶发育 岩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地壳的升降运动对岩溶发育有显著影响。 ⑴地壳强烈上升时,侵蚀基准面下降,岩溶以垂直发育为主; ⑵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侵蚀基准面相续静止,形成水平岩溶系统;

⑶地壳下降时,可能造成垂直、水平向发育岩溶叠加,比较复杂。 研究岩溶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 1、岩溶发育的三要素:岩性、构造、水流。 2、构造对岩溶的发育起控制作用。 最近有个线形工程,接触到很长区域的可溶岩地区,自己也钻了不少的有水溶洞或干溶洞。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具透水性,地下水具侵蚀性,地下水具流动性;引申开来就是与区域地质构造啊,断层导水与否,造山运动啊等等有密切关系,都是其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工程地质勘测中,对于岩溶管道的推测(尤其是覆盖型岩溶),一般而言,岩溶作用一般顺岩层走向发育,局部顺倾向,这个是一般规律;但是自己亲自钻过一些大的溶洞,就会发现一条大的岩溶管道里面弯弯曲曲,坡降时而小,时而大,且有许多的支洞,在平面图上反映出来会是“毫无规律”可言,可以看出岩溶发育过程中的优先选择与废弃,在岩溶隧道的勘测中这种“毫无规律”往往很难判断其准确的空间定位,给勘测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可以这样认为,小的范围来说,发育规律极其不规则。各位指正。 我在前面已说了岩溶发育的三要素:岩性、构造、水流。这是岩溶学界的一致认识,但要细说起来每一个要素都还有很深的内涵。其中构造对岩溶的发育方向和规模起着控制作用。这里的构造包括了岩层的构造和地质构造,如岩石中的孔隙、层理裂隙、节理裂隙、断层、褶曲等。溶蚀作用一般都沿构造线发育。在岩溶强发育地区,构造也很发育,这些构造线在地层中无论是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广泛分布,而且这些构造线可以密集,也可稀疏,也常常交叉。一般沿独立的裂隙溶蚀形成溶蚀裂隙,当这些裂隙密集交叉分布时,不但地下水通道良好,而且岩层破碎,这时岩溶就更容易发育,其规模也较大,常常形成溶洞。由上可知,各种单独的溶隙和溶洞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是串连的,这就形成了你所说的平面上和纵向上连通的岩溶系统。甬道和厅堂相连,粗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但你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分布不但有规律,而且规律明显。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很多有关岩溶发育的知识和规律,在这里不可能一一细说。 下面是我在一份勘察报告中对场地岩溶发育规律的总结: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剖析

四下品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 狮岭学校许敏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一个部分。本单元突出了民族团结、共创文明,由“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三部分组成。以“民族长廊”为编写主线,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这部分内容对于本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师生的生活体验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课前有充分的学习和感悟,介于本人在云南旅游时有心收集了一些资料,对云南有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所以选择了这个内容。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自己介绍它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的原因,“智力冲浪”活动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节日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云南地理位置的了解,知道为什么云南被称为是少数民族之乡。 2、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节日风俗。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民族特征的缩影。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搜集资料、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明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 (1)具有流动的水 (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 (2)岩石具有可溶性 (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3)水的溶蚀作用 典型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1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

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 2 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大家看,是不是感觉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要比云南的水要丰富一些。所以地貌相同,但还是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

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覆盖广的大省,其省内的许多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复杂多样,品味价值高,甚至很多喀斯特景观是全国旅游景观中的极品。然而在喀斯特旅游景观的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管理、服务、交通等方面的问题。文章浅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山区之上,是亚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广的省份。其岩溶地貌分布面积约为11.32×104?o,大概占整个贵州省面积的61.8%。近几十年来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和探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旅游发展带来财富与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提高喀斯特地貌区居民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持续开发和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带动喀斯特地区的经济和财政收入至关重要。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贵州覆盖面积很广泛,在世界上所有喀斯特地貌景观中有“喀斯特博物馆”的美誉。贵州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数量差异较大、质量差异明显。贵州省占地面积约为176167km2 ,从贵州各州市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喀斯特总面积的比例来看,贵阳和黔南州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大部分地区都超过了80%。其次是毕节、安顺、遵义、六盘水、黔西南和铜仁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面积超过了60%,黔东南地区喀斯特地貌覆盖面积最少。 (二)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特征 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复杂,地上喀斯特地貌形态有溶沟、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盆地、干谷、伏流、峰丛、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形态有洞穴、地下河、岩溶泉等。贵州众多自治州、地级市所拥有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 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品味和价值高,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经典代表。例如:2007年荔波第一期喀斯特资源被列入世界级遗产名录,曾获“中国最美森林”的桂冠。2013年施秉喀斯特地貌被提名为第二期世界遗产,获得了世界最珍贵特旅游资源的“顶级名片”。 二、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产品品级不高、替代性强 贵州喀斯特旅游区缺乏独特的旅游资源景观、人文旅游景观和亮点文化,这些因素制约了贵州喀斯特区的旅游发展。从产品层次角度来看,大多数为自然观光、生态休闲等层次低的旅游产品,品牌缺乏竞争力,缺乏高层次度假旅游产品来延长游客停留和旅游的时间。旅游景观区产品生命周期比较短暂,导致纵多景区内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目前贵州喀斯特景观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溶洞景点多、产品替代性强,加剧了溶洞景观间的同源性冲突。 (二)喀斯特旅游景区存在的管理和服务问题 贵州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在开发和管理方面大多是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面临着如何进行专业化治理的问题。大多数在喀斯特景区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没能达到喀斯特地区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水平,众多工作人员就是附近的居住人员,专业素质、服务水平、管理意识、导游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欠缺。如导游人员的普通话非常不标准,对喀斯特问题并不了解,对游客所提的问题也就胡乱编造混淆过关。 (三)喀斯特地貌旅游设施建设和交通问题 贵州喀斯特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等级较低,有些地区旅游快速交通系统可进入性差严重影响游客的来访率。同时落后的设施与不配套的食宿、购物、娱乐等问题渐渐威胁到了喀斯特旅游地区产业的综合发展。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旅游区设施数量不足、服务质量等的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道路拥堵严重影响旅游行程,宾馆价格飞涨旅客爆满,一些游客不得不转到郊区或农家乐等地住宿,因此造成客人不满并向当地政府投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贵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