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实验程序安排如表7-6所示:

表7-6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准实验设计程序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⑴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⑵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R3和R4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例6-1] 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

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现成的整班参加实验。

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第三步:将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测成绩,并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这两个差值的差别显著性进行统计检验,最后判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前后是否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在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中,实验的情况通常可用图7-4表示:

图7-4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结果图示

(二)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

在研究来自不同总体的样本之间的差别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不同样本的特点及其差异的显著性。在研究中,自变量通常是研究者操纵的能诱发和引起样本各种特点表现的情境,因变量是被试在接受这些情境时的行为反应。这种准实验设计的方法,非常适用于对不同被试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在这种准实验设计中,研究的设计方法和对变量的操纵等很接近真实验设计。与真实验有的区别之处在于准实验实施过程中,受试的行为反应是在某种情节安排下自发产生的,有一定的偶然性;在被试的选择方面,虽然进行分组和对象挑选,但并非严格地随机抽样,因此存在一定久缺,但只要研究过程中控制得好所得的结果仍有说服力。

[例6-2] 研究课题是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时的心理特征,运用准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研究如下:

针对研究的对象是在Internet环境中学习的不同年龄的中学生,

先根据年龄将中学生划分为几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选出5名中学生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的情境:

⑴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定网站和网页,让学生进行25分钟的网上学习;

⑵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25分钟的网上学习;

⑶未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25分钟的网上学习;

⑷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定网站和网页,让学生进行50分钟的网上学习;

⑸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50分钟的网上学习;

⑹未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50分钟的网上学习。

拟研究的学生反应行为和学习情况为以下面五个方面:

⑴学生的探究行为;

⑵学生的自控能力;

⑶学生的自学能力;

⑷学生的反应时间;

⑸学生的焦虑反应。

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采用卡方检验,对焦虑反应和反应时间采用t检验,分别检验差异程度,最后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三)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

这种研究设计中只安排一个被试组,进行方法是:在一个时间段中,按固定的周期对被试组成员进行一系列的某种测试,然后让被试组接受实验处理(如某种与测试内容有关的训练或指导等),之后又按原来的周期安排同样的一系列测试。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程序模式如表7-7所示。

表7-7 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程序模式

在这种设计中,进行前后测结果的差异比较时,不能只用实验处理前后最接近的两次结果R5和R4进行比较,也不能用R5和R4直接作统计分析,要采用回归方程来判断一系列前后测数据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根据实验处理前的各次前测结果求出回归方程(直线回归或曲线拟合)。然后按外推法将假设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下,对应后测的各次测试时间上可能的结果推算出来。即对前测结果作直线回归后再外推计算出R5'、R6'、R7'等,作为与R5、R6、R7等进行对比的数值,以此类推到以后各次测试。由于是对单组被试进行比较,所以必须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作R5'、R6'、R7'等与R5、R6、R7等之间的统计检验,确定接受处理和未接受处理的实验之间的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显著,设计结果如图7-5所示。

图7-5 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设计结果图示

[例6-3] 研究课题是:对小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网中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阅读时,个别阅读与小组阅读的效果进行研究。研究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步:前六个星期,每个星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实验班学生采用个别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学习,且在每周星期五进行一次测验。

第二步:在第七周采用小组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同样在星期五进行测试。

第三步:在第八周后又恢复进行个别化阅读,并进行测验。

第四步:对一系列前测和实验处理后第七周测验的结果,以及第七周后各次测验的结果进行检验,以确定实验的结果。

4.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在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这些组可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也可以全用来作实验组。一般情况下会设定一个控制组,因为实验组有控制组作对照,可

减少前后测次数。同时,为了能对多种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可以在时间系列上增加处理的数量,控制组与实验组同步进行前测和后测,便于将两者的结果予以比较。对于任何多组准实验设计,小组间的相似性越大,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这种研究的设计方法可见表7-8所示:

表7-8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模式

[例6-4] 一个教师教初中一年级三个班的代数,他拟进行不同反馈对学生代数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该研究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教师设计好五次难度相同的一小时代数测验,可以随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测验。

第二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测验,但在第一次测验和第二次测验当中进行不同的评价和反馈,给1班进行正反馈(X1);给2班以负反馈(X2),对3班不做反馈。

第三步:继续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测验三、测验四、测验五。

第四步:对各组测试的成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别了解不同的反馈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及其效果。

研究进行的过程如下:

班级反馈类型

1班 Y1a-Y2a-X1a-Y3a-Y4a-Y5a

2班 Y1b-Y2b-X1b-Y3b-Y4b-Y5b

3班 Y1c-Y2c――--Y3c-Y4c-Y5c

为时一个学期

5.修补法准实验设计

在真实验和准实验中,实验组控制组对比实验的设计一般都让作为实验组的被试接受处理,然后将其后测结果和未接受处理控制组的后测比较。但在有的情况下,研究者来不及找到两组整体相似的被试或难以安排同时开始实验等,因此组织者只能在未作前测的情况下先对经过某种处理的被试进行测试获得后测结果。这种后测结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是哪种处理产生的,从而不能确定后测与处理之间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一久缺,在获得另一个整体组被试时,就安排进行与上面做过的后测相同的前测,然后再对这一组被试作同样的处理,并予以后测,通过第二组被试的前后测结果的比较,及第二组前测与第一组后测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找出实验处理与后测之间的关系。

这种设计方法可用表7-9说明。

表7-9 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程序模式

通过以上对准实验研究基本概念及设计方法的阐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情况。相信在教育技术研究中适当利用这一研究方法,可以使一些课题的研究进行得更好、更深入。

CAD课程设计思路、内容与步骤(doc 7页)

CAD课程设计思路、内容与步骤(doc 7页)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中文版AutoCAD2009基础教程 设计题目:包装CAD课程设计 专业:包装工程班级:0601 学生姓名: 学号: 起迄日期: 2009年06月8日~2009年06月13日

1.

2.设计过程和方法。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1、4课程设计的意义 做为包装工程的学生,需要了解怎么使用一些绘图软件去制一些包装容 器 展开图和立体图,以便更好的去绘制和设计一些新的包装容器,更好的完成本门学课。通过cad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能够基本了解怎么使用cad快速去绘制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熟练的掌握了cad的一些基本命令。通过最后cad 的课程设计,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加深对cad的了解和更加熟练的去使用cad,有利于我们对擦得的掌握,是对我们一个学期cad学习的一个总结和考核。只有通过cad的课程设计,才能把cad总个领会贯通。通过解决在课程设计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更好更快的使用cad去解决一些问题。 2、设计思路 包装cad课程设计,是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最后一课程设 计,能够使我们熟练的掌握怎么样使用cad来绘制一些包装容器的展开图与立体图。这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做的是机械零部件的三视图、机械零部件立体图形、瓶类包装容器的立体样式图、电子产品包装盒的展开图与立体图、电子产品包装内衬的立体图与三视图、装配图。 3 、设计内容及步骤 3、1 液晶显示器瓦楞纸箱的外盒内衬装配图的绘制 1、液晶显示器包装瓦楞纸盒展开图和立体图的绘制: 液晶显示器的外包装使用的是瓦楞纸箱,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瓦楞纸箱的宽高,箱型和尺寸的选取将依据下列条件: a根据销售型纸箱还是运输型纸箱来确定纸箱的箱型。 b确定纸箱的尺寸: c内装物的特性(尺寸、重量、重心、排列组合方式等等);

试验设计方法

对试验设计方法的一些探究 试验设计概述: 试验研究可分为试验设计、试验的实施、收集整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等步骤。而实验设计是影响研究成功与否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提高试验质量的重要基础。试验设计是在试验开始之前,根据某项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制定试验研究进程计划和具体的试验实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安排试验、取得数据,然后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达到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目的。如果试验安排得合理,就能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试验目的;反之,试验次数既多,其结果还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试验次数过多,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时还会由于时间拖得太长,使试验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试验失败。因此,如何合理安排试验方案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已建立起许多试验设计方法。如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常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的有黄金分割法、分数法、交替法、等比法、对分法和随机法等,这些方法为多因素试验水平范围的选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在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均匀实验设计、稳健试验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等。下面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究。 一、单因素试验设计 在其他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只研究某一个因素效应的试验,就叫单因素试验。常用的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有黄金分割法、分数法、交替法、等比法、对分法和随机法等。单因素试验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对被试验因素作深入研究,是研究某个因素具体规律时常用而有效的手段。同时还可结合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布置试验,求得迅速解决。单因素试验由于没有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单因素试验只研究一个因素的效应,制定试验方案时,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及试验条件,把要研究的因素分成若干水平,每个水平就是一个处理,再加上对照(有时就是该因素的零水平)就可以了。 例如硫酸铵加量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硫酸铵的用量分、、、四个水平。 在设计单因素试验方案时,应注意数量水平的级差不能过细。过细,试验因素不同水平的效应差异不明显,甚至会被试验误差所掩盖,

大学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大学课程设计的方 法与步骤 内容 1.课程设计指导CBA的目的 2.课程设计指导CBA的适用范围

3.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4.课程设计指导CBA的更新 1. 目的: 建立此CBA的目的是为课程设计人员(包括讲师)提供指导性步骤和方法设计相关培训课程, 而且标准化相关课程设计格式.

2. 适用范围: 此CBA提出的指导性方法和步骤适用于所有UT斯达康的正式培训课程设计(包括技术培训, 管理培训等) 3.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分以下5个部分: 3.1. 学员期望调查 ?学员期望调查是经过了解目标学员的期望来帮助设计整个课程的目的. -基于课程设置中有关课程的初始目的, 设立目标学员 (考虑学员的部门/专业领域, 经验, 已有培训经历等)

-分析有关目标学员的4个问题: 她们是谁? 她们和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如何吸引她们? 她们为什么要来参加此门课 程? -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目标学员及其直接经理对课程的期望(调查问卷案例见最后) 注: 对于已有成熟课程能够采用现场了解学员期望的形式(开始部分), 能够分三个步骤进行: 3.2. 课程架构设计

?课程架构设计的目的是理顺课程设计的整体框架, 具体结果是制定完整的课程介绍 (具体课程介绍模板见后) ?课程内容提纲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提纲主标题支持课程目的 -副标题论点清晰鲜明, 支持主标题(充分/互补), 逻辑关系合理 3.3. 课程主体内容设计 ?主体内容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开始部分 (课程目的, 讲师/学员介绍/学员期望, 课程日程/概述, 后勤安排等) -主体部分 -课程总结 (核心要点回顾, 测试, 行动计划等) 开始部分: ?课程目的部分一般简明地列出学员能够了解/掌握的核心知识、技能或工具, 能够帮助学员明确学习后的结果, 增强学习动机 ?讲师/学员介绍/学员期望是加强学员与讲师、学员与学员间沟通必不可少的环节, 能够采用自我介绍或游戏等其它形式设计介绍部分

6-第六章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第六章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前面介绍的结构化系统设计,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本章介绍两种其它的设计方法---Jackson方法与LCP方法.它们都是面向数据结构的独立的系统设计方法.常将它们作为辅助的设计方法,配合SD方法使用. §1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 一.面向数据流的设计 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数据流. 最终目标:软件的最终SC图. 解决问题的焦点:模块的合理划分. 最佳适用范围:概要设计中,确定软件的结构. 以SD为例,在分析阶段:以数据流图表示软件的逻辑模型;在设计阶段:按照数据流的类型,分别用变换分析或事务分析将它们转换为相应的软件结构. 二.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 基本思想:从问题的数据结构导出它的程序结构.作为独立的系统设计方法主要用于小规模数据处理的开发. 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数据结构. 最终目标:得出程序的过程性描述. 最佳适用范围:详细设计中,确定部分或全部模块的逻辑过程. 三.两种设计方法的共同点 1.遵守结构程序设计“由顶向下”逐步细化的原则,并以其为共同的基础; 2.均服从“程序结构必须适应问题结构”的基本原则,各自拥有从问题结构(包括数据结构) 导出程序结构的一组映射规则. §2 Jackson设计方法 一.Jackson图 Jackson图是Jackson方法的表达工具. 1.Jackson图表达的结构 (a)顺序(b)选择(c)重复

(a)表示A 由B 、C 两部分顺序组成; (b)表示A 可以包含B 或C(S 代表选择); (c)表示A 由B 重复任意次(含零次)构成(I 代表重复). 2.Jackson 图的应用 (1)表示数据结构 (2)表示程序结构 例:一教职工名册如下: 教职工名册 表头 表体 用Jackson 图表示的数据结构如下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模板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明确电子系统的设计任务 对系统的设计任务进行具体分析, 充分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及要求, 明确系统应完成的任务。 二、总体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1、查阅文献, 根据掌握的资料和已有条件, 完成方案原理的构想; 2、提出多种原理方案 3、原理方案的比较、选择与确定 4、将系统任务的分解成若干个单元电路, 并画出整机原理框图, 完成系统的功能设计。 三、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与器件选择 1、单元电路设计 每个单元电路设计前都需明确本单元电路的任务, 详细拟订出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 与前后级之间的关系, 分析电路的组成形式。具体设计时, 能够模拟成熟的先进电路, 也能够进行创新和改进, 但都必须保证性能要求。而且, 不但单元电路本身要求设计合理, 各单元电路间也要相互配合, 注意各部分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关系。 2、参数计算 为保证单元电路达到功能指标要求, 就需要用电子技术知识对参数进行计算, 例如放大电路中各电阻值、放大倍数、振荡器中电阻、电容、振荡频率等参数。只有很好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正确利用计算公式, 计算的参数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参数计算时, 同一个电路可能有几组数据, 注意选择一组能完成

电路设计功能、在实践中能真正可行的参数。 计算电路参数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元器件的工作电流、电压、频率和功耗等参数应能满足电路指标的要求。 (2)元器件的极限必须留有足够的裕量, 一般应大于额定值的 1.5倍。 (3)电阻和电容的参数应选计算值附近的标称值。 3、器件选择 ( 1) 阻容元件的选择 电阻和电容种类很多, 正确选择电阻和电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电路对电阻和电容性能要求也不同, 有些电路对电容的漏电要求很严, 还有些电路对电阻、电容的性能和容量要求很高, 例如滤波电路中常见大容量( 100~3000uF) 铝电解电容, 为滤掉高频一般还需并联小容量( 0.01~0.1uF) 瓷片电容。设计时要根据电路的要求选择性能和参数合适的阻容元件, 并要注意功耗、容量、频率和耐压范围是否满足要求。 ( 2) 分立元件的选择 分立元件包括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光电二极管、晶闸管等。根据其用途分别进行选择。选择的器件类型不同, 注意事项也不同。 ( 3) 集成电路的选择 由于集成电路能够实现很多单元电路甚至整机电路的功能, 因此选用集成电路设计单元电路和总体电路既方便又灵活, 它不但使系统体积缩小, 而且性能可靠, 便于调试及运用, 在设计电路时颇受欢迎。选用的集成电路不但要在功能和特性上实现设计方案, 而且要满足功耗、电压、速度、价格等方面要求。 4、注意单元电路之间的级联设计, 单元电路之间电气性能的 相互匹配问题, 信号的耦合方式

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实例分析

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实例分析 1前言 当前,消费者对家具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具企业发展的关键。要做到既符合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主流,又节约成本,且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确实为难了不少的家具企业。有一坐企业尝试通过从销售终端满足个性化,但众多形态各异、尺寸繁多的家具定单从销售端传送至生产和设计部门,却带来了新的矛盾:设计任务艰巨、生产设计难排、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甚至由于部件尺寸的相近导致出错率增加、生产效率低下。有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企业尝试从设计入手,通过标准零部件的设计、组合成新产品来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但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单一的产品导致了销售客额和顾客满意率的下降。所以,如何实现产品的个性化?是从销售端,还是从设计与生产端着手呢?这是家具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现状做出回答的问题。定制是从销售端解决问题,而模块化设计是从设计端解决问题,旨在通过设计具有标准性和通用性的功能模块,达到组合成多样化的家具的目的。毫无疑问,模块化设计在家具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既能解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还能做到低成本与高效率。 模块化设计属于方法学的范畴,在其他工业行业中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家具消费环塘和制造环境的变化,模块化设计以其特有的优势,开始在家具行业尤其是办公家具中应用。而对于民用家具,

近年来个性化需求与家具企业的生产矛盾日益突出,有关模块化设计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鉴于国内尚无系统的家具模块化设计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实践,本文着重以衣橱为例,详细具体地分析单个家具的非模块化设计过程,以进一步明确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2 设计概念及设计方法 家具模块化设计指的是在对家具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具功能模块,通过功能模块的选择与组合构成不同的家具,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设计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较,家具模块化设计呈现出许多新特征。首先,它是针对模块和家具产品系统的设计,既要设计模块,又要设计家具成品。其次,它以标准化、通用化的零部件快速组合成家具,能实现家具的多样化。模块化设计不同于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带来的是单一的产品,而模块化设计则不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模块可组合成产品的多样性。因此模块化设计是在标准化设计基础之上,实现产品多样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概念,笔者提出从三个层次展开家具的模块化设计。第一层次是家具模块化总体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模块化系统的总体策划,确定模块化实施的范围。良好的模块化总体设计,是模块化设计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二层次是家具模块设计,这是模块化设计系统具体化的过程,是承上启下的环节。模块化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模块化家具组合的最终效果。第三层次是家具模块化产品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是选择模块,评价模块可能组合方式的合理

常见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比较

各种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比较 目前,国内外路面设计者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研究很多,纵观世界各国,现行用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主要有:马歇尔方法、维姆方法、Superpave方法、GTM方法以及贝雷法等,但其中又以马歇尔法运用得最为广泛。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规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方法;同时规定,当采用其他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时,应按规范规定进行马歇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检验,并报告不同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不同混合料设计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几种主要设计方法的原理,并和马歇尔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 马歇尔设计方法原理与设计步骤 1.1设计原理 马歇尔法是由美国密西西比州公路局的Bruce Marshell提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使用,后来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马歇尔设计法的基本原理是体积设计法,即在分析研究沥青混合料性能时,以沥青结合料与集料成分的体积比例作为计算依据,最终要达到的主要指标也是体积指标,如空隙率VV、矿料间隙率VMA、沥青饱和度VFA等。通过沥青混合料组成材料的不同体积比例的组合,经过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试件的击实成型,最后测定试件的体积参数,从而确定沥青混合料各组成材料的比例。 1.2设计步骤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马歇尔设计方法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设计原理是一致的,即按照体积法进行设计。其最完整的设计步骤是在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设计过程如下。 ①原材料试验。即所有组成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试验,以确定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从而确定其是否合格。 ②确定混合料的组成级配。按照要求的级配与所提供的各级集料的筛分,选好各级集料的比例,使混合料矿料的级配满足要求。 ③成型试件。根据经验估算沥青的最佳用量,以估算的最佳沥青用量为中值,以0.5%为步长,分别成型5个不同油石比:(估算最佳沥青用量-1.0%)、(估算最佳沥青用量-0.5%)、估算最佳沥青用量、(估算最佳沥青用量+0.5%)、(估算最佳沥青用量+1.0%)试件。 ④测定和计算试件的力学与体积指标,并绘制不同指标和沥青用量的关系曲线。确定最佳油石比。 ⑤对最佳油石比进行检验。 马歇尔设计方法操作简单,因此仍然是目前用的最多的设计方法,可以适用各种场合。 2 Superpave方法与马歇尔设计方法的比较 2.1 Superpave方法简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学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目录 1.设计任务书……………………………………………() 2.设计方案的确定与工艺流程的说明…………………() 3.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4.塔板数的确定………………………………………() 5.精馏段操作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6.精馏段的汽液负荷计算………………………………() 7.精馏段塔体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 8.精馏段塔板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 9.精馏段塔高的计算…………………………………() 10.精馏段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11.精馏段塔板的汽液负荷性能图………………………() 12.精馏段计算结果汇总………………………………() 13.设计评述……………………………………………() 14.参考文献………………………………………………() 15.附件……………………………………………………() 附件1:附图1精馏工艺流程图………………………() 附件2:附图2降液管参数图……………………………()附件3:附图3塔板布孔图………………………………()

板式塔设计简易步骤 一、 设计方案的确定及工艺流程的说明 对塔型板型、工艺流程、加料状态、塔顶蒸汽冷凝方式、塔釜加热方式等进行说明,并 绘制工艺流程图。(图可附在后面) 二、 精馏塔物料衡算:见教材P270 计算出F 、D 、W ,单位:kmol/h 三、 塔板数的确定 1. 汽液相平衡数据: 查资料或计算确定相平衡数据,并绘制t-x-y 图。 2. 确定回流比: 先求出最小回流比:P 266。再确定适宜回流比:P 268。 3. 确定理论板数 逐板法或梯级图解法(塔顶采用全凝器)计算理论板层数,并确定加料板位置:P 257-258。(逐板法需先计算相对挥发度) 确定精馏段理论板数N 1、提馏段理论板数N 2 4. 确定实际板数: 估算塔板效率:P 285。(①需知全塔平均温度,可由 t-x-y 图确定塔顶、塔底温度,或通过试差确定塔顶、塔底温度,再取算术平均值。②需知相对挥发度,可由安托因方程求平均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再按理想溶液计算。) 由塔板效率计算精馏段、提馏段的实际板层数N 1’,N 2’:P 284式6-67。 四、 精馏段操作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1. 操作压力m p :取2 F D m p p p += 2. 精馏段平均温度m t :查t-x-y 图确定塔顶、进料板温度,再取平均值。或由泡点方程试差法确定塔顶、进料板温度。 3. 平均摩尔质量M Vm 、M Lm :由P 8式0-27分别计算塔顶、进料板处的摩尔质量,再分别 取两处的算术平均值。汽相的摩尔分率查t-x-y 图。 4. 平均密度Vm ρ、Lm ρ: Lm ρ:用P 13式1-7分别计算塔顶、进料板处液相密度,再 取算术平均值。m Vm m Vm T R M p ??= ρ 5. 液体表面张力m σ:由B B A A m x x σσσ+=分别计算塔顶mD σ与进料板mF σ,再取 平均值。 6. 液体粘度m μ:与表面张力的计算类似。 五、 精馏段汽液负荷(Vs 、Ls )计算 V=(R+1)D L=RD

马歇尔试验温度及试验技术指标

马歇尔试验温度及试验技术指标 为了使马歇尔试验击实温度与施工时温度相匹配,并考虑制作混合料马歇尔试件的温度对试件的技术指标、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沥青面层实际使用寿命、性能等的影响,在制作马歇尔试件时,应该严格掌握矿料的沥青的加热温度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击实温度。试验技术指标包括: 空隙率:空隙率是评价沥青混合料压实程度的指标。空隙率的大小,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空隙率大的沥青混合料,其抗滑性和高温稳定性都比较好,但其抗渗性和耐久性明显降低,而且对强度也有影响。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是指空隙的体积占沥青混合料总体积的百分率,它是由理论密度和实测密度求得,应符合3%一4%. 沥青饱和度:是指压实沥青混合料试件中沥青实体体积占矿料骨架实体以外的空间体积的百分率,又称为沥青填隙率,应符合65%~75%. 稳定度:稳定度是指沥青混合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在规定试验条件下,采用马歇尔仪测定的沥青混合料试件达到最大破坏的极限荷载,应大于7.5kN. 流值:流值是评价沥青混合料抗塑性变形能力的指标。在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时,当试件达到最大荷载时,其压缩变形值,也就是此时流值表上的读数,即为流值(FL),以0.1mm计,应符合20~40(0.1mm)。

残留稳定度:残留稳定度是反映沥青混合料受水损害时抵抗剥落的能力。浸水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方法与马歇尔试验基本相同,只是将试件在60±10C恒温水槽中保温48h,然后,再测定其稳定度。浸水后的稳定度与标准马歇尔稳定度的百分比即为残留稳定度,应大于75%.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报告规范

第一章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报告规范 课程设计的步骤: 一、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 在设计之前,首先应该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明确问题要求做什么?限制条件是什么?对所需完成的任务作出明确的回答。 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分为逻辑设计和详细设计两步。逻辑设计指的是,对问题描述中的操作对象定义相应的数据类型,并按照以数据结构为中心的原则划分模块,定义软件模块结构图;详细设计则为定义相应的存储结构,并写出各函数模块的伪码算法。 三、编码实现和调试 四、总结和整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规范: 课程设计报告的开头应给出题目、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和完成日期,并包括以下十个内容: 一、问题描述 二、基本要求 三、数据结构的设计 四、软件模块结构图 五、程序流程图 六、源程序 七、调试分析 八、测试数据 九、用户使用手册 十、心得体会

第二章课程设计选题 1、文本文件单词的检索与计数 问题描述:要求编程建立一个文本文件,每个单词不包含空格且不跨行,单词由字符序列构成且区分大小写;统计给定单词在文本文件中出现的总次数;检索输出某个单词出现在文本中的行号、在该行中出现的次数以及位置。该设计要求可分为三个部分实现:其一,建立文本文件,文件名由用户用键盘输入;其二,给定单词的计数,输入一个不含空格的单词,统计输出该单词在文本中的出现次数;其三,检索给定单词,输入一个单词,检索并输出该单词所在的行号、该行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在该行中的相应位置。 (1)建立文本文件 (2)给定单词的计数 (3)检索单词出现在文本文件中的行号、次数及其位置。 2、火车票销售 问题描述:试编制一个简单的火车票销售系统,可完成售票、退票、车票剩余情况查询等功能。每张车票包含车次、座位等信息。 3、DES加密解密算法的实现 问题描述:DES算法处理的数据对象是一组64比特的明文串。设该明文串为m=m1m2…m64 (mi=0或1)。明文串经过56比特的密钥K来加密,最后生成长度为64比特的密文E。然后将密文E解密,还原成明文m。 4、RSA加密解密算法的实现 问题描述:RSA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开密钥算法,其公钥和私钥是一对大素数的函数。加密时,先将明文变换成0至n-1的一个整数M。设密文为C,则加密过程为:C≡Me (mod n)。解密过程为:M≡Cd (mod n)。要求:分析RSA算法的功能需求,详细设计实现RSA算法的数据结构和流程,给出测试用例和测试步骤,得出测试和结论。RSA算法的实现程序必须提供加密和解密两个接口:int encrypt()和int decrypt()。当加密或者解密成功时返回CRYPT_OK,失败时返回CRYPT_ERROR。 5、二叉树的遍历及左右子树的交换 问题描述:实现二叉树的中序、前序、后序遍历的递归、非递归遍历算法,层次遍历的非递归遍历算法,应包含建树的实现,其次将其所有结点的左右子树交换。 6、哈夫曼树在通信编码中的应用 问题描述:设一份电文中有不同出现频率的字符,为了提高电文的输入和翻译效率,必须有一套简短而又不会产生歧义的字符代码。试根据哈夫曼算法,对电文中的不同字符,构造出一棵哈夫曼树,对每个字符进行编码。要求: 1)将权值数据存放在数据文件(文件名为data.txt,位于执行程序的当前目录中) 2)分别采用动态和静态存储结构 3)初始化:键盘输入字符集大小n、n个字符和n个权值,建立哈夫曼树; 4)编码:利用建好的哈夫曼树生成哈夫曼编码; 5)输出编码; 6)译码功能; 7)显示哈夫曼树; 7、二叉排序树的实现 问题描述:用顺序和二叉链表作存储结构 1)以回车('\n')为输入结束标志,输入数列L,生成一棵二叉排序树T;

GTM与马歇尔设计方法的对比研究

GTM与马歇尔设计方法的对比研究 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由于交通形势的变化,传统的马歇尔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道路交通情况。而美国工程兵旋转压实剪切试验法(GTM)的出现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方向来应对现在的重载交通和路面破坏情况来进行配合比设计。文章从两种设计方法的对比研究出发,指出了GTM的优越性。 标签:GTM;马歇尔;设计方法 引言 在如今的工程实际中,普遍采用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主要由马歇尔法、superpave设计法和GTM法。而在这几种设计方法中,马歇尔设计法和GTM 法相对来说比较有代表性。 马歇尔设计法是我国道路工程界普遍采用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它主要参考体积指标来确定最佳油石比。而GTM设计法是美国工程兵在修建机场道路过程中发明的一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经过工程实践,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GTM设计方法。 1 马歇尔设计法和GTM的优缺点对比 马歇尔设计法因为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以体积指标来控制设计过程,操作简单,配套的仪器也相对来说价格低廉,所以早期普遍被大家接受,现阶段也是大部分工程人员采用的设计方法,对沥青路面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其配套的击实方法中击实功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所对应的交通量,和现阶段的交通情况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设计结果相对来说没有实际意义。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的组成和施工工艺的发展,使得马歇尔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不能很好的模拟道路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结果跟道路实际有很大的差别,对实际的施工指导意义不是太大。 而GTM法在沥青混合料设计过程中,通过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的相互作用状态,达到模拟现场实际情况的目的,也相应的减少了击实过程中的骨料的破碎。并通过增大旋转压实过程中的压实功,从而能达到通车多年后路面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沥青路面不论是抗车辙能力,还是路面病害都有所改进提高。但是由于GTM旋转压实仪价格比较昂贵,在一些小的工程项目中推广有一定的难度,不适合大规模的推广。 2 两种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 本研究通过实际试验来做出两种设计方法的路用性能对比。在试验过程中,马歇尔法和GTM法采用的沥青混合料设计中的原材料参数如下,而且各种材料均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配合比采用《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中AC25

家具设计操作流程

家具新产品设计开发与策划 家具设计是分阶段按顺序进行的。所谓设计程序,即有目的地实施设计计划的次序和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的实施是按严密的次序逐步进行的。这个过程有时前后颠倒,相互交错,出现回头现象,称为设计循环系统。采用循环系统是为了不断的检验和改进设计,最终实现设计的目的要求。 一、设计准备阶段 设计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调查、资料整理、资料分析,以及产品决策与需求预测等。 1.设计调查

产品决策要以设计前的调查为依据,调查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只有对市场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才能获得成功的设计。设计前主要对如下方面进行调查: (1)对消费者的调查研究 (2)对技术进步的调查研究(家具工厂生产工艺的观摩与调研) (3)对市场环境的调查研究 (4)市场专题调查研究(家具博览会,家具设计展的观摩与调研) (5)有关产品的调查研究 2.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对所调研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于指导设计。对消费者的调查,市场的调查,以及专题调查可以定量分析的应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其他定性分析的可以写出专题调研报告,并做出科学的结论。对于产品的式样、标准、规范、政策法规方面的资料要分类归档,妥善保存。 3.产品决策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新产品开发策划书,进行最后的决策,确定开发什么大类的产品,产品的档次、销售对象、市场方向等,以便展开更进一步的产品设计。 二、家具产品设计策划 设计构思就是运用创造性技法展开设计,是构思、评价、构思不断重复直到获得满意结果的过程。 1.原创性设计 是一种针对人的潜在需求,针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创造性产品开发设计。 创造新生活的产品开发; 基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设计; 面向未来的概念设计; 2.改良性产品开发设计

课程设计方法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目标 4研究的展开思路和框架 5论文结构 6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1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即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那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的问题.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1> 教育理论基础张军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7方法与过程 1两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模式 (1)以目标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该模式将课程设计的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既实现,评价而形成课程.这是发端于20世纪初的基于实证的科学化运动产物,它是课程设计的传统,经典模式,其代表人物首推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的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把课程设计的基本课题概括如下四个方面:1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的;2 如何选这有助于实现目标的教育经验;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 如何评价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现代课程设计论中的许多学派及其相应的俄课程设计模式,尽管也有一些处理方式上的不同,但却离不开由以上方面所归纳出的目标,内容,组织,评价这四个基本问题. (2)以过程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邻域,进行自由,自主地活动.这一模式特别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并关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这一课程设计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stenhouse).在1957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一书中,斯滕豪斯通过对''泰勒原理'的剖析与批判,建立起自己的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其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开发的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principie of procedure).这一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施进行反思,以更好地创造,而要有效地实施'过程原则',就应该能鉴别什么是有价值的活动。《2》张维忠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 数学课程设计的方法 1 行为主义方法 这一方法以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为依据,用;刺激---反应‘模式来描述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的成果可以物化为克观察的行为变化,因此,学习目标决定对行为变化的要求,而种种行为变化有时可以检验的。因此,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否,首目标的控制,而复杂目标则通过简单目标的叠加来实现。可见,行为主义模式十分重视通过行为目标的分类来把握学习目标。人的学习分类,有简到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层次:1信号学习2 刺激—反应学习3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目标配合比设计概述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目标配合比设计概述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配合比 内容提要: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粘弹性材料,影响其路用性能的因素可分为材料内在性能与外部环境条件。集料的岩石类型和质量(含颗粒形状、针片状颗粒含量、粉尘和泥土含量、软弱风化颗粒含量、压碎值、磨耗值等物理—力学指标),以及矿料级配,对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较为关键的影响。本文结合实践,重点阐述了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意义、重要影响因素、设计过程,为科研和生产应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1.前言 近年来,沥青路面在公路面中占居主导地位。沥青路面具有行车舒适、噪音低、维修方便、可以回收利用等优点,在我国公路中占了极大比重,其中高速公路几乎全部是沥青路面,而在欧洲沥青路面占据公路总量比例的90%,在美国则高达96%。然而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温度应力以及阳光、雨雪等不利条件作用下会发生车辙、疲劳、裂缝、坑槽、松散等破坏,大大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迅速增长,车速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发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前修后坏,有的使用周期达不到设计年限。这给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影响沥青面层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因

而如何提高路面使用性能成为公路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 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意义 沥青混合料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已到了跨行业、跨学科、互相渗透的非常广泛的领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牵涉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保证摊铺后的强度和所要求的其他性能和耐久性; (2)要满足施工工艺易于操作而又不遗留隐患的工作性; (3)在符合上述两项要求下选用合适的材料和计算各种材料用量; (4)对上述设计的结果进行试配、调整,使之达到工程的要求; (5)达到上述要求的同时,设法降低成本。 3. 目标配合比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 3.1级配类型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的一般依据是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基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我国现行规范规定,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由此分析,厚度一定的沥青面层,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低要求选择级配类型,则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普遍偏大,何况还有0~5%的颗粒超过最大粒径,这样势必对沥

《实验设计方法》教案

教师教案( 2005 —2006 学年第 1 学期 ) 课程名称:试验设计方法 授课学时:32 授课班级:23034010-11 任课教师:何为 教师职称:教授 教师所在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绪论 1学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 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2.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试验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验设计方法的起源。 ●我国试验设计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使用试验设计方法的目的、内容和应用。 ●试验设计方法是当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 ●教学内容:正交试验法、优选法基础、回归分析法、均匀设计法、单 纯形优化法 参考资料 ?项可风.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年 ?陈宝林.最优化理论及算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 ?邓正龙.化工中的优化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 ?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 (日)田口玄一.实验设计法.魏锡,王世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 Phadke, M.S. "Quality Engineering Using Robust Design"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 NJ. November 1989 ? Taguchi, Genichi. "System of Experimental Design" Edited by Don Clausing. New York: UNIPUB/Kras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Volume 1 & 2, 1987 ? Montgomery, D. 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 New York: Wiley.1997 ?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一章正交试验基本方法 5学时 授课时数: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多因素试验问题、正交试验、正交表符号的意义。 ●因素、水平、自由度、试验指标、交互作用。均衡分散性、整齐可比

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1.问题理解和分析(分析) (1)调查系统需求 (2)系统需求建模 (3)需求描述 (4)需求、环境与实施的候选方案评估 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本身,弄清要求做什么(What to do?)。本阶段要产生软件需求文档。 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 (1)概要系统设计 (2)数据库设计 (3)用户界面的设计 (4)系统界面、控制和安全的设计 主要是找到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是怎么做(How to do?)。在此阶段考虑系统的功能和模块划分、软件体系结构。本阶段要产生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 3.详细设计和编码(设计)——要求至少两个功能模块进行编码 确定算法的主要流程,再进行编程(Coding)。在编程过程中注意程序结构的清晰性,避免出现很多明显的程序逻辑错误和语法错误,提高后面程序调试效率。本阶段本来要编写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同时,对存在数据(库)设计的需要提供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⑷程序调试和运行(调试)

使系统可操作化 掌握程序调试,运用排错/白盒法/黑盒法的基本方法(相互测试对方的)。本阶段要产生测试分析文档。 ⑸完成学年设计报告(整理) 按照学年设计报告格式提交。学会在项目完成后,如何整理一个工程项目,以便提交给后来的技术维护人员和提交项目配置管理要求的资料,同时也利于自己提高和撰写科研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①问题描述 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②分析、设计、实现描述 将上述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说明书(概要、详细)、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分析等文档作为附件。 另外,对软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主要函数或过程,也需要提供其算法和功能、输入输出参数等说明项。 ③总结 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对设计和编码的回顾讨论和分析、进一步改进设想、经验和体会等。

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及马歇尔实验

沥青混合料作业:(可手写或打印,不必写在作业本,需用订书针简单装订) 题目:试设计一级公路沥青路面面层用细粒式沥青混疑土混合料配合组成。 原始资料: 1.道路等级:1级公路(中轻交通); 2.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 3.结构层位:两层式沥青混凝土的上面层; 4.气候条件:夏炎热区。 5.材料性能 (1)沥青材料:经检验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2)碎石、石屑、河砂、矿粉(石灰石粉)级配组成经筛分试验结果如表1。设计要求: 1.要求级配类型为AC-13(见教材P206),用试算法确定各种矿质材料的配合比,绘出合成级配曲线。 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技术要求见教材P213。根据规范推荐的相应沥青混凝土类型的沥青用量范围,通过马歇尔试验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2,试确定沥青最佳用量OAC1和OAC2。 表1 组成材料筛析结果

表2 马歇尔试验的物理-力学指标

土木工程材料补充作业 班级:姓名:学号: 一级公路沥青路面面层用细粒式沥青混疑土混合料配合组成设计 1.用电子表格试算得碎石用量为36.02%;石屑用量为37.03%,砂用量为19.30%,矿粉用量为7.65%; 2.算出按此配比级配后的筛孔通过率如下表: 3.得到的通过百分率均在要求范围内,故配合比符合要求,所得配合比碎石:石屑:砂:矿粉=36.02%:37.03%:19.30%:7.65% =36:37:19:8=1:1.03:0.54:0.21 4.画出马歇尔试验结果关系曲线图如下:

9.确定满足要求的范围: 满足空隙率要求的范围:5.0%~7.0%; 满足矿料间隙率要求的范围:5.0%~7.0%; 满足饱和度要求的范围:5.0%~5.25%; 满足稳定度要求的范围:5.0%~6.5%; 满足流值要求的范围:5.0%~6.75%; 所以沥青的用量范围:5.0%~5.25%; OCA1=(5.5%+6.0%+6.0%)/3=5.833% OCA2=(5.0%+5.25%)/2=5.1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