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高一-《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

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

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繇(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徭役)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

鲰()生玉玦()目眦()跽()

戮()力参乘()()刀俎()啖()

樊哙()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志不在小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4)秦地可尽王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库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2)为之奈何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君为我呼入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布置】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鸿门宴》导学案(一)参考答案

一、

答案:飨(xiǎng )姬(jī)卮(zhī)郤(xì)鲰(zōu)玦( ju é)

眦(zì)跽(jì)戮(lù)参乘(cānshèng)俎(zǔ)啖(dàn )哙( kuài )

三、1、答案(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2)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3)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答案(1)动词,做。(2)介词,替。(3)动词,是。

3、答案:(1)得:能够。(2)使:派,派遣;于,介词,对。(3)说:读shuì,劝说。(4)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5)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4、答案(1) 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 我(曾)派人观察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5、(1)答案: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答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四、

1、答案:(1)具:通“俱”(2)距:通“拒”。内:通“纳”。(3)要:通“邀”

(4)倍:通“背”(5)蚤:通“早”

2、答案:(1)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2)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3)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4)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5)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6)活:使动用法,使……活。(7)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8)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答案:(1)介词,替。(2)动词,处理,对付。(3)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4)介词,替。(5)动词,结成。

4、答案(1)动词,到,往。 (2)代词,这件事。(3)代词,他,指项伯。(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答案:(1)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2)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3)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5)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变故。

(6)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合仁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款待他。

6、答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资料: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二、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鲰生()玉玦()目眦()跽()戮力()参乘()()彘()啖()刀俎()樊哙()数()目项王嗔()目桮杓()() [文本研习] 一、诵读并翻译:(关注关键字词及句式)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句式:)急击勿失!” 段解: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句式:),素()善()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欣赏本文波澜横生,扣人心弦的情节。。 4.学习运用对照烘托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有关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学时 主要任务: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 一、课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借助课本注释和导学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课本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飨.鲰.生毋內.诸侯卮.酒百余骑. 戮.力玉玦.瞋.目有郤.参乘 .. 彘.肩樊哙.跽.须臾.刀俎. 桮骊.山芷.阳度掳 2.文学常识填空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鲁迅赞誉它为“。” 二、课中任务 (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豪——毫秋豪不敢有所近 10.采——彩皆成五采 (二).一词多义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 注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孰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ó目项王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2 根据标题和情节发展,本文可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请将每个部分分出若干小情节并分别拟出小标题。 示例:第一段:1、无伤告密2、范增说羽 明确:1、宴前(开端、发展)(1-2):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私约、项王许诺 2、宴中(高潮)(3-4):沛公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3、宴后(结局)(5-7):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 二文言知识 1 解释下面的重点词语。 (1)劝说(2)一向(3)到(4)逃离(5)固( 本来)不如也(6)秦时与臣游( 交往) (7)所以( ……的原因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偏义复词,进入)与非常也。 2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1)言①说,动词②话,名词 (2)幸①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动词②幸亏,特意,副词 (3)当①正当……时候,介词②对等,比得上,动词 3 指出并解释下面个句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4 指出并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现象。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情况今义:副词,很、非常)(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5 指出并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 3)籍吏民(籍,造户籍册或登记) (2)名词用作状语 4)项伯乃夜驰之/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 (3)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4)形容词用作动词 8)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9)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 (5)形容词用作名词 10)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老交情)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鸿门宴》导学案(附答案)

DAE三段六步语文科导学案 主备_ ____主授人_ ____审核______授课时间_____班级__ ___姓名_______ 必修五14.《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 【教学难点】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二、创作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学习过程】

鸿门宴学案及其答案 超详细!

《鸿门宴》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掌握“为”、“之”的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 【学习过程】 【背景介绍】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预习检测】 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称“太史令”,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后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

《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 (1)、复习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2)、复习文中人物形象。 二、文学常识回顾: 司马迁,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着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字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鲰生()玉玦()目眦()跽()戮力()参乘()()彘()啖()刀俎()樊哙()数()目项王嗔()目桮杓()() 四、课文翻译。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句式:)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句式:),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式:),欲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年级:高一班级:学生: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经典点评 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军主力,扭转反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破军。此时的项羽,豪气满天,“已破军,项羽召见诸侯,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垓下之战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这是怎样的痛断肝肠!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背景知识 《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邦也先后起兵反。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仍号楚怀王。项,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项分别战于黄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军主力,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 邦攻下后,吞并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关中王。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5、文化常识

高一语文学案1.2《雨巷》(新人教必修1)

《雨巷》说课稿 一、前词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板书课 题)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作品,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所以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基础上,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诵读法为主,体悟法、联想比较法等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实现情感的升华,完成教学目标。 所以,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板块: 1、激趣导入:(导入可以具体问题具体选择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这就为往后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 2、加强朗读训练,赏析全诗:(说课过程中相机板书) 第一步: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第二步: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在此环节,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这就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同时,提示学生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三步: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此时我将相机引导插入诗人创作《雨巷》时的相关信息,做必要的创作背景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那么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接着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感情朗读,体会创作美

(完整版)《鸿门宴》预习学案

《鸿门宴》导学导练 一、课内阅读(86分)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19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每3字1分)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分,每词0.5分) 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 3.解释下列多义词。(7分,每空0.5分)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 ()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⑷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②此其志不在小 ()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 () ③长于臣() 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每句2分)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每空1分)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的对比,表明项羽一 方,。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3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每字0.5分) ①鲰生说.我曰()②沛公奉卮.酒为寿()③要.项伯()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每词0.5分) ①张良是时 ..从沛公()②亡去不义 .. ()

高一语文《迢迢牵牛星》学案

高一语文《迢迢牵牛星》学案【原文欣赏】《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翻译: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简介: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背景: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字词: 1.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2.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 3.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素:洁白。 4.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弄:摆弄。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5.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6.涕:眼泪。零:落下。 7.清且浅:清又浅。 8.相去:相离,相隔。去,离。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鸿门宴学案及其答案超详细!

《鸿门宴》学案答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 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 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掌握“为” 、 “之”的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1-2 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 【学习过程】 【背景介绍】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 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预习检测】 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称“太史令”,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后期,共3000 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 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 禅、水利、财用),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自主学习】 一、通读全文,通其大意,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高一语文《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一语文《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 积累基本的字词。 2、 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归纳概括各部分内容。 3、 理解本文结构中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 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归纳概括各部分内容。 2、 理解本文结构中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指导与使用说明】 、 借助工具书和文本注释,积累基本字词。 2、 通过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3、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知识导学】

、文体知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 、 、 ( 环境、 环境)。 2、作者: 鲁迅,原名 ,字豫才。其小说集 、 、 。 《祝福》选自 。 3、“四书”包括 。 4、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 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反动。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葬,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 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都不允许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 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

《鸿门宴》导学案(一)

《鸿门宴》导学案(一) 编写人:王贤波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写时间:2013-09-21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 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

《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复习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2)、复习文中人物形象。 二、文学常识回顾: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在《史记》草创 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 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 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字音。 飨士卒( 美姬()卮酒()郤()鲰生() 玉玦()目眦()跽()戮力()参乘()() 彘()啖()刀俎()樊哙()数() 目项王嗔()目桮杓()() 四、课文翻译。 沛公军()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 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 )

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 J )项羽曰:“沛公

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句式:)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句式:),素( )善( 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 )之( 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式:),欲呼张良与俱匚(),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 亡去( 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 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輙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 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C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 )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 为寿(),约为婚姻(), 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 )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 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 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学习难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及细节描写,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 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 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 鲰()生玉玦()目眦()跽() 戮()力参乘()()刀俎()啖()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制:审定: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