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跨文化交际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及其策略分析2019年第20期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高等教育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及其策略分析尹凤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在文化背景、思维模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存在障碍,引发“文化休克”现象。
本文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为例,从“‘文化休克’的内涵及阶段”、“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以及“克服‘文化休克’的策略”等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回避“文化休克”现象,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原因;策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休克”现象时刻阻碍着各种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分析“文化休克”的产生过程,研究如何适应和克服“文化休克”给国际间交往带来的障碍和冲突,为确保跨文化交往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文化休克”的内涵及阶段(一)“文化休克”的内涵“文化休克”一词来源于医学术语,引申到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中的意思是指人类在学习和使用第二外语的时候,由于对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不适应所产生的焦虑、紧张、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文化休克”的阶段1.新奇阶段。
这一阶段的持续期大概一到两个月。
在这一阶段,第二外语学习者由于接触到新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环境而感到兴奋和好奇。
因此,“文化休克”现象在这一阶段表现得并不明显。
2.沮丧阶段。
在这一时期,第二外语学习者由于无法与非母语国家的人顺利交流而感到焦虑和厌烦,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彷徨、紧张和挫败的情绪,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受阻、人际交往不顺等现象。
这一阶段往往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心理上的压抑情绪偶尔还导致身体上的疲倦、头疼、厌食等不良反应。
3.恢复阶段。
在经历了彷徨、迷茫之后,第二外语学习者对文化冲突开始逐渐适应,并针对“文化休克”现象寻求解决办法,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掌握和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跨文化交际活动基本顺畅。
跨文化日语教学1. 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跨文化日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日本文化,提高日语沟通能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跨文化日语教学进行探讨。
2. 教学目标跨文化日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 使学生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学生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内容跨文化日语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日语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基本技能;- 日本文化、历史、社会、风俗、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跨文化交际策略和技巧;- 日本礼仪和商务常识。
4.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跨文化日语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真实的日语使用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日语;- 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日语交际任务,提高实际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法:分析日本文化现象,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就中日文化差异等话题进行讨论,培养跨文化意识;-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兴趣。
5. 教学评价跨文化日语教学的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 语言技能测试: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 文化知识考核:通过笔试或口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掌握程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际交际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6. 总结跨文化日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流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王晓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摘要: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我们在交流沟通之间,准确用语,避免出现言语上的错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就以中日国家来说,两国跨文化交际之中言语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如寒暄、邀请、请客、致谢等均会用到,但是如若出现用语错误,则会影响国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印象。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明确中日双方的用语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本文将依据语用学及言语行为理论,就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言对比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更加顺利的展开中日国民交流、交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文化交际;言语行为;用语对比虽然,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两国之间文化习俗很是相同或相近,但是从中日两国人民言语行为上来看,两国人民的言语行为表现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为了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良好的、顺利的展开,在外语教学实践之中,应当注重加强用语对比,说明中日寒暄、致谢、邀请等语言行为上存在的差异,那么在交流与沟通之中,能够真正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含义,正确应答,使得双方的交流融洽、愉悦。
所以,加强中日语言行为的语用对比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日寒暄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但从“寒暄”言语行为来看,中日国家的语用习惯就有很大不同。
我们只有深入的研究与对比中日言语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中日国家文化,那么中日跨文化交际将更加有意义的。
寒暄语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是用的询问对方的安康、起居、冷暖及心境的体贴性言语,看似多余,但实则是良好交际的开端,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
当然,因为不同国家特定文化使然,才使得不同国家寒暄的方式不同,如中国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习惯用语是“你吃饭了吗”,这作为一种常用的寒暄方式,在其他不懂中国文化的国家来看,更像是在邀请自己吃饭,这容易引起误会。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身势语对比研究作者:邹维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3期摘要:身势语又称“体态语”,是指有声语言外的眼神、表情、手势及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动作,即非语言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等,它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态势。
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下,就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因此本研究从跨文化交际目的出发,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麻烦的产生,进而对中日身势语的对比作了详细介绍,论述了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其实研究身势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得理解和运用它,以求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身势语;中日对比;跨文化交际;体态语身势语是指语言或非语言交际中具有交际意义的身势动作。
如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来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和思想感情,它的交际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当了解和探索关于身势语的一些由来和发展。
通过进一步分析身势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求它更能突出在交际中的地位。
我们可以只通过身体的姿势,手势,或者是面部表情等身势语来传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伴随着这些身势说出内心那刻的感受,或激动,或悔恨,或气愤等的一些话语。
值得注意的是,所说的话和当时的身势语一定要一致,否则将令对方迷惑,误解或者是使谈话没有任何意义。
人的姿势、态度等身势语传递了更多被掩饰的信息。
由于后天习得的许多形体语言具有可控性,因此,一个人可能成功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从而显得平静和克制,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紧张和急切的迹象正从他的身体姿势中泄露出来。
不同国度的姿势是有差异的。
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幅松松散散的样子,而在中国,人们讲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人际交往中举止得当才会显出对别人的尊重汉语身势语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我们汉语的身势语也极为丰富。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作者:宫文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之间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元素,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也各自衍生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因此跨文化交际时也会产生摩擦。
本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跨文化交际场景为例,分析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交际;案例;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
这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既可以指不同国家之间,也可以指同一国家内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
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虽然在文化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感等诸多方面又产生了很多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也时而会发生摩擦。
本文将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易产生误解和冲突的典型场景为例,浅析两国的部分文化差异。
一.“木讷”而程序化的日本人遵守规则是日本人较为典型的民族性格。
但是对于程序的绝对尊崇也使得不少外国人觉得日本人过于木讷,不懂变通。
案例1.中国的A先生赴日出差入住了当地有名的一家酒店,退房当日打电话找工作人员上楼帮忙搬运行李,来的是一男一女,A先生眼看着瘦弱的女工作人员搬起自己所有的行李推着推车往下走,而男工作人员只在旁边跟随,于是捎带责备的语气问为什么不帮忙,男工作人员回答道,因为这是工作时间,我穿着工作服,她所在职位的工作就是搬运,而我的工作是在旁边跟随,如果在生活中我一定会帮她,但工作时间不可以。
B先生觉得日本人很不懂得变通。
案例2.不会日语的B女士去东京迪士尼海洋公园(东京的特色馆)玩,某一游船项目排队的人很多,虽然船通过传送带不断地经过上船处,但是入口的工作人员在没介绍完项目相关内容(包括注意事项外的宣传内容)前不会允许游客上船。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是日语系开设的工作技能类选修课。
语言的背后是独特的文化,跨文化理解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本课程在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学术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现代中日交际中的异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独立的视点去观察、思考,并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
2.设计思路:首先,教师讲授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背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到跨文化交际学的流变)、概要。
在此基础上,聚焦于中日文化的异同,参阅文献、案例和影像资料等,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反馈等方式,应用理论并实践。
最后,学生基于课上学到的内容,选定与中日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题目,充分查阅资料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提交课程报告。
二、课程目标(1)对于何为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理解其学术背景。
(2)理解中日在文化、交际方面的异同,了解其背景和概要,能够带着自己独立的视点进行观察、分析并发声。
- 1 -三、学习要求具备相对较高的日语能力,能够用日语听课、发言并撰写学期报告。
具有严格的时间意识,按时完成、提交作业。
主动学习,在课上积极交换意见、讨论。
四、教学进度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日本語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入門』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よくわか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ミネルヴァ書房『ポライトネス入門』研究社『雑談の正体―ぜんぜん”雑”じゃない、大切な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話』凡人社『にほんご会話上手!聞き上手・話し上手にな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コツ15 』アスク出版- 2 -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80现代交际·2019年16期[作者简介]许露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教育。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感谢”表达的对比研究许露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结合具体事例,从直接感谢、间接感谢、感谢时机三个角度分析中日感谢表达的差异。
直接感谢方面,中国人会不道谢以示亲近,而日本人则会出于感激心理进行二次道谢。
中日两国都会使用间接感谢表达,但是日本受耻文化影响,往往使用道歉式间接表达。
感谢时机方面,中国人会选择提前道谢,而日本人会选择事后道谢。
通过分析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因素,研究造成冲突的原因,为日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日 跨文化交际 感谢表达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80-03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两国人民也经常携手合作,互相关照。
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之后,适时并合理地表达谢意,对于促进和谐交往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日两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均以礼仪之邦著称,有着相当复杂的表达感谢的方式。
但是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受文化差异及母语的干扰,时常会出现对道谢语的错误使用,造成误解。
易欣(2014)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对其实现条件、分类加以论述,指出感谢的交际效果除了表示谢意以外,还能表示委婉的拒绝、引起对方的注意或者表示不满与讽刺。
[1]王静(2008)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总结了中日两国感谢语各自的语用特征,指出中文“谢谢”一词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日语则通过不同的感谢语表现了“内外有别,上下有序”的交际原则。
[2]王茜(2016)从跨文化视角对中日两国礼貌语言进行了比较,针对两国感谢语、道歉语和敬语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中国人奉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取外向型交际,通过使用不同的礼貌语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而日本受集团主义影响,采取内向型交际,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跨文化沟通技巧解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沟通障碍与解决方案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沟通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在中日两个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
本文将解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沟通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沟通障碍跨文化沟通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一些经常导致沟通障碍的因素。
1. 语言障碍:中日两国的语言障碍是最显而易见的障碍之一。
虽然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但两国的汉字使用方式和发音有较大差异,这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礼仪差异:中国和日本的礼仪习惯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中国人更加注重人情味和亲切感,而日本人更加注重形式和礼节。
这种差异往往容易造成误解和不适应,影响双方的有效沟通。
3. 价值观差异: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造成了双方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注重家庭观念和集体利益,而日本更注重个人责任和自我约束。
这种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引发摩擦和不理解。
二、解决方案为了克服中日之间的沟通障碍,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
1. 学习与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尽管中日两国的语言存在差异,但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可以让沟通更加顺畅。
此外,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也有助于理解和尊重彼此,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2. 适应对方的礼仪:在进行中日之间的沟通时,要学会适应对方的礼仪习惯。
中国人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可以注意尊重对方的形式和礼节,而日本人则可以为了亲切感和互动性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礼仪方式。
3. 强调共同点与合作:尽管存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但中日两国的沟通也有许多共同点。
双方可以注重强调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加强合作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为了有效地跨越沟通障碍,中日两国可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沟通渠道。
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谈、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频繁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5. 培养跨文化沟通技巧:为了提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沟通效果,双方可以进行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训和学习。
中日跨文化交流障碍分析作者:李蕊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01期摘要:中日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产生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受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把本族文化带入跨文化交际情景,产生文化冲突。
文章从语言表达、文化理解、交际策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语言表达文化理解交际策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一种文化中成长的人们对另一文化的接受,从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障碍,给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带来种种困难。
本文从语言知识及语用能力、文化理解、交际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对中日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发生障碍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语言表达日语词汇大体上分为和语词汇、汉语词汇和外来语词汇。
汉语词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但是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汉语词汇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汇在使用过程中词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很多中日同形词除了词语义项差异问题外,还有词义虚实、词义轻重、语体风格、感情意义、文化伴随意义及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异。
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实际上只有部分词汇完全对应,而另一部分词汇虽有局部对应的解释,但在词义或文化内涵上则不完全相同。
在语言表达上,日本人偏爱用暧昧、模糊的语言方式来避免不当使用,表达自身的关怀之意。
另外,日语中被动思维表现形式和文化省略现象很多,存在较多的非意志表现及自动表现形式。
例如,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的时候,日本人即使有了确定的主见,一般也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截了当的表示,而往往会用推测、估摸的语气说:“是不是……更好呢”、“难道不是这样吗”、“这样考虑不知道行不行”。
这样表达,一方面给自己的发言留有余地,一方面给对方留下考虑和判断的空间。
又如外面打来电话,姓田中的日本人拿起电话来说:こちらは田中ですけれども…(我是田中…)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了(けれども)不仅使句子委婉,而且有了一定的言外之意“你有什么事呀”等,被省去的部分靠对方去体会。
第34卷第11期2018年6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4 No.11Jun. 2018关于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几个禁忌问题的讨论黄晓艳(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如此快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日跨文化交流会更加频繁,为了减少冲突和 摩擦,消除隔阂,促进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发展,了解对方文化,尤其是对方文化中的禁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禁忌文化涉及广泛,本文就从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涉及到的饮食禁忌,馈赠禁忌和政治禁忌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为中日跨文化交际者提供经验,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交际;饮食禁忌;馈赠禁忌;政治禁忌中图分类号:G125禁忌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 活与交往中自发形成并且长期以来为人们普遍遵 守的某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一旦有人违反这种规矩 就会被视为“异端”、“不正常”,而这种“异端行为”是往往不被接受的,甚至是引起他人不满和误解 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文化传承的悠久历 史,自古以来两国一直保持着各种形式和各种意义 上的交往,但是由于两国在不断地社会发展中形成 了各自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在跨文化交际 中带来的冲突和摩擦也不断发生。
为了减少这种冲 突和摩擦,我们可以深人学习和了解对方民族的习 俗文化尤其是禁忌文化,以减少冲突和摩擦,促进 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友好顺利进行。
所以,本文就中 日在跨文化交际的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涉及和谈及 的三个方面一饮食方面,馈赠方面和政治问题方 面展开讨论和研究。
1关于禁忌1.1禁忌的来源“禁忌”一词,原来是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 岛人使用的土语,英文翻译为taboo或tabu。
后来英 国航海家柯克船长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塔布”这 个词带人了欧洲,从此“塔布”以禁忌为意义被广泛 使用。
1.2禁忌的定义我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禁,吉凶之忌也。
第29卷第4期2006年7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9 No.4J ul. 2006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刘 容(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收稿日期:2006203210作者简介:刘 容(19702),女,黑龙江尚志人,大连民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摘 要:色彩作为一种非语言手段,在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色彩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论文在分别介绍了中日两国色彩使用习惯的基础上,以服饰、礼品为例,分析了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色彩;中国人;日本人;差异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6)0420018203The Differences of Color Use in the Cross 2culturalCommunication bet w een Chinese and Japanese—Exemplified in Clot hing and G ift sL IU Rong(S chool of Forei gn L anguages and T hei r Culture ,Dalian N ationalit y College ,Dali an 116600,China )Abstract :As a nonverbal means of communication ,color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lives.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vary from culture to culture.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customs of color use in China and J apan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of color use in the cross 2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th examples of clothing and gifts.K ey w ords :cross 2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lor ;Chinese ;J apanese ;differences一、色彩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交际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
中⽇跨⽂化交流中⾮语⾔交际的运⽤——以商务礼仪为例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开题报告学⽣姓名:学号: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语设计(论⽂)题⽬:中⽇異⽂化コンミュニケ⼀ションの中で⾮⾔語コンミュニケ⼀ションの作⽤——「ビジネス交渉」を中⼼について指导教师:讲师2011年11 ⽉10 ⽇毕业设计(论⽂)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献资料,每⼈撰写1500字左右的⽂献综述(包括研究进展,选题依据、⽬的、意义)⽂献综述中⽇两国是⼀⾐带⽔的邻邦。
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在⽂化背景的许多⽅⾯有类似之处。
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化的影响,两国⼈民在思维⽅式、价值取向、⾏为准则等⽅⾯⼜存在不少⽂化背景的差异,这使得两国在跨⽂化交际中各具特点。
⽇本社会的等级性质和稳定不变的社会平衡性,增加了对⾮语⾔⾏为的依赖⽽同时减少了⾔语交流。
此外,由于⽇本⼈的谦恭、暧昧、含蓄、保守等秉性,他们在交际活动中采⽤⾮语⾔交际的概率要⽐中国⼈⼤得多。
现今中⽇两国交往⽇益频繁,因⽽选择此题,通过研读先⾏研究,对⽐中⽇两国在跨⽂化交际中的⾮⾔语⾏为,总结分析其语⽤含义及作⽤,并对中⽇跨⽂化交际所需注意的地⽅提出⼀些可⾏建议。
跨⽂化交际是由美国⼈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 1959《The Silent Language》)⾸先提出的。
贾⽟新(1997《跨⽂化交际研究》)认为如果把⼏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认为是跨⽂化交际,那么,跨⽂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
胡⽂仲教授(1999《跨⽂化交际学概论》)把跨⽂化交际的定义简化为:具有不同⽂化背景的⼈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化交际中的⽂化不是指⾼度的思想、艺术和科学技术这样的⾼级⽂化,也不是指以中国京剧和⽇本歌舞伎为代表的传统⽂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化群体内成员们共同的⽣活⽅式和个⼈⾏为⽅式的规范。
具体来说就是⽇常⽣活中的⾐⾷住⾏、为⼈处事、价值观以及交流中的被认同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式。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
1112262 对外汉语陈锐
因为我学习日语快一年了,教我们日语的王老师留学日本的时间很长,常常会在课上讲一些他在日本的见闻;而我自己在大学这两年来也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日本人。
所以我想就语言方面(因为日语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反映日本的文化)以及日常交流的一些实例来谈谈对中日文化的理解。
首先,我对日本这个民族整体的影响就是严肃、谨慎认真、内敛。
可能我之前受到的教育或看的书籍对我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但我接触的日本人大多也是符合这样的定义的。
大一的时候曾参与辅导留学生参加HSK歌唱比赛,我室友的语伴就是一个日本男孩。
他很积极地要求我们为他提供汉语及唱歌方面的指导,后来还约我们去Hao123练习唱歌。
那天在KTV我们听他唱了整整一个小时的《突然好想你》(他的参赛曲目),每唱完一遍他都会问哪个地方有问题,应该怎么改善,然后用笔记下来。
(我当时辅导的是一个韩国人,基本就没有主动问过我唱歌这方面的问题,光顾着和我们聊天和各种玩儿,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足以体现他的谨慎与认真。
后来那年的HSK比赛彩排还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原因就是中国学生在观看日本学生表演的时候尖叫、喝彩表示欣赏,但日本学生却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表示十分的不愉快。
这或许也与他们本身性格的内敛以及对中国人的不了解有关。
其次,我想说明的是,日本真的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国家;等级观念也很明显。
中国虽然自古称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很多方面我觉得做的并不如日本或韩国,日韩两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把很多传统的东西都保留到了现在,而中国则在现代化地进程中舍弃了很多不应该舍弃的东西;至于日本的等级观念,可能由于日本更多的吸收了儒学“忠”的观念(中国则把“孝”放在第一的位置),所以他们的等级观念更多的体现于下级对上级,并且在语言方面很直接的表现出来。
而中国相较而言,则更多的要通过实际的一些活动来表现,单单语言方面的区别其实很小。
在日语的系统里面,分为基本体、叮咛体和敬体三类。
什么时候用什么形式都有明确的规定。
表达同一个意思,比如“您辛苦了”,上级对下级是“ご苦労さまでした”,下级对上级是“お疲れ様でし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并且在日语中,和语发音且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词多在前面加上“お”、“ご”表示文雅与礼貌。
我每次和我的语伴见面,最开始刚见面的时候她总会微微鞠躬一下,可能是在本国有那样的习惯,到中国觉得应该入乡随俗,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无法习惯,所以鞠躬的幅度不大,不仔细观察也不会发现。
和她一起吃饭的时候,她在吃饭之前往往都会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始吃了),我对这一点表示十分诧异,因为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日漫和日剧里面的夸张表现而已,而我的语伴却告诉他们就是有这样的习惯,就算是一个人吃饭也会说。
其实日本有很多这样的最开始表示礼貌,久而久之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的语言。
比如回家开门后不管家里人是否在一般都会说:“我回来了!”如果这时家里人在的话就会回应答:“你回来啦!”一般日本人在去朋友家或者别人家里的时候,进别人家门口时会说:“打扰了!”
我在帮语伴补课的时候最开始是说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报酬的。
而每次上完课的时候她都会递给我一个信封,里面就是补课收取的费用。
其实这个报酬
真的很少很少,完全没有必要专门用一个精致的信封装着给我。
不过这也正能说明日本人的礼貌,他们往往很注重外包装,给他人很愉悦的享受。
所以我们的老师说,和日本人浅尝辄止的交流其实是挺舒服的。
因为这是一个注重“沉默是金”的民族,许多他们内心的想法,其实我们很难感觉得到,因为他们并不会很强的流露出来。
但是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或多或少不能接受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禁忌。
中日的渊源与牵绊注定了我们与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的联系必定越来越紧密。
我们只有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文化,才能做到在交流中避免像之前HSK比赛的时候发生的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兵家曰,“知己知彼”,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