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体制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3
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让台湾开始,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台湾恢复中华民国统治,这段时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统治。
这段时间里,台湾经历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冲击。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论述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
首先,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殖民统治初期,日本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
他们通过引进现代化制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等手段,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例如,日本在台湾修建了铁路和港口,加强了交通运输和贸易发展。
这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改善了台湾民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统治下,台湾经济由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
日本殖民政府通过改良农业、引进种植业和工业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促进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变。
他们大量引进西方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台湾的工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制造业、制糖业、纺织业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利益和军事需求,台湾被视为资源和市场的延伸。
殖民统治下,日本政府将台湾作为经济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后方基地,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掠夺。
例如,台湾的林业资源被大量开发,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此外,殖民统治还导致了土地集中、农民贫困等问题。
另外,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实施教育改革,推广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他们建立了以日本为标杆的教育体系,派遣日本教师到台湾教育机构任教,并强迫台湾居民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
这导致了台湾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扭曲,也引发了台湾居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抵制情绪。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给大陆的启发摘要: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介绍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法律建设的脉络后,以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法》为例,分析了该法设立特殊教育咨询委员会、有清晰的经费预算要求、界定多种特殊儿童、强调特殊教育的支持系统和注重特殊教育成效的评鉴等特点,并据此提出大陆特殊教育的法律建设要清晰特殊教育的对象、规定特殊儿童的鉴别、明确特殊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和注重专家的责任等建议。
关键词:台湾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法;启发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4-0001-05(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北京100075)一、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脉络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境地,各种社会活动无不打上相应的烙印。
随着当时人们睁眼看世界的脚步和“西学东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想的展开,一部分传教士开始了中国特殊教育的实践。
先是威廉·穆瑞(又译穆·威廉)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在北京的甘雨胡同开始了盲教育的实践,继而米尔斯(又译梅尔斯)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在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开始了现代聋教育的实践。
之后,包括张謇在内的中外人士开始了中国各地现代意义上的残疾人教育的实践。
清朝末年,台湾作为与西方接轨较早的省份,在刘铭传的治理下,在甲午战争前已经具有了些许近代化的迹象。
也就是在这些光辉下,1890年(光绪十六年)英国长老会牧师甘雨霖在台南开始了现代盲教育的实践,这是台湾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的发端,也是后来台湾聋教育的先驱活动。
可惜的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自1895年始,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统治台湾后,他们想的是如何残酷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殖民统治,如何进行奴化教育,根本不可能在那种情况下更多考虑残疾人的教育问题。
加之后来日本霸占世界刘全礼∗∗∗第40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4月Vol.40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Apr .2020收稿日期:2020-03-07作者简介:刘全礼(1961-),男,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原理、特殊教育政策法律、发展障碍儿童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台湾初中招生方式
台湾的初中招生方式根据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局或相关招生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
根据台湾教育体制,初中阶段通常是7年级至9年级。
首先,台湾的初中招生一般会分为普通公立初中、特殊教育初中和国际/私立初中三个类别。
其中普通公立初中的招生范围主要涵盖所在地区的学生,招生标准一般是按照户籍、居住地或学区划分。
特殊教育初中则是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专门教育的学校。
这些学校通常会和相关机构合作,进行学生的评估和选拔,以确保学生能够适应特殊教育环境。
国际/私立初中则是提供国际课程或独立课程的学校,相比普通公立初中更加灵活多样。
这些学校一般会根据学生的面试、测试成绩和学术背景,进行录取。
关于招生程序,通常会有招生公告发布,其中包括招生计划、招生条件、报名时间和方式等信息。
学生及其家长需要按照要求,准备相关申请材料,并按时提交给招生机构。
招生机构会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核和筛选,并通过面试、测试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最后,招生机构会根据录取名额和学生的综合表现,确定最终录取名单,并通过公示等方式公布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台湾的初中招生程序和要求可能会有所调整和变动,具体信息应以当年的招生公告为准。
家长和学生应及时关注相关信息,并按照要求准备和提交申请材料,以争取机会进入理想的初中教育阶段。
台湾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现状研究胡伟斌;赵斌【摘要】IEP在台湾从引进到立法,从萌芽到发展已有三十年左右的历程,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论文通过梳理台湾IEP的发展历程、实施现状,深入探讨IEP在台湾特殊教育应用中的成功经验,为大陆地区科学应用和创新发展IEP提出如下建议:坚持个别化教育理念,推进IEP本土化;循序渐进,加强IEP实施的规范性;整合资源,以IEP为教学管理工具。
%It has been nearly 3 decades of IEP developing in Taiwan, during which considerable experi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EP in Taiwan, this paper discusses deepl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IEP to Taiwan’s special education and mak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IEP in Chinese Mainland, namely, adhereing to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concept to promote localization of IEP;strengthening gradually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EP;integrating resources with IEP as teaching management tools.【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5页(P115-119)【关键词】台湾;IEP;经验【作者】胡伟斌;赵斌【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60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IEP)自1975年在美国的《残疾儿童教育法案》中明文提出之后,受到了各国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教育发展研究2006.12A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发展!夏人青夏人青/上海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200234)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我国台湾地区,在1960年代到1990年代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人均收入从1984年的2890美元上升至1992年的10000美元。
[1]在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巨大发展,高等院校从1954年的7所发展到1994年的125所,在校学生从6000人增加到64000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1%,上升到42%。
[2]2000年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包括军校)达到150余所,毛入学率达到55%,25-64岁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24%,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越过“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然而,就在高等院校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型的过程中,台湾地区原有的高等院校“联招联考”制度却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厉的批评和更严峻的挑战。
一、改革的起因和对旧制度的批判台湾地区这一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开始于1980年代末,它是当地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中心是批判原有“联招联考”制度;第二阶段的中心是建立“多元入学方案”;第三阶段的中心是完善“多元入学”制度。
1988年著名学者吴大猷首先提出,必须废除几十年一贯的“大学联考联招制度”(即台湾地区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建立于1954年),而应仿效美国,让中学生向大学申请入学,各大学自定考试办法。
[3]1989年台湾地区教育行政主管毛高文也提出,“要打倒联考带给教育生态的不良影响”,并亲自主持把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改组为“财团法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基金会”。
1992年台湾教育学者受“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委托,研究并发表了题为《大学入学制度改革建议书》。
[4]从当时台湾地区专业人士、新闻媒体和社会诉求看,改革的要求和对旧制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浅谈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两岸发展的新形势两岸关系这一话题,时常让人感到复杂又沉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问题浮出水面,令人深思。
我们今天聊聊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形势。
一、两岸关系的现状1.1 政治对抗目前,两岸的政治对抗非常明显。
大陆与台湾在各自的立场上,几乎是寸步不让。
台湾一方面希望保持自身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也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介入。
大陆则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妥协。
这样的局面,就像是拔河,双方都在使劲,却都不肯松手。
结果呢?关系愈发紧张,民众的心情也跟着波动。
1.2 经济依赖尽管政治上剑拔弩张,经济上却有另一番景象。
台湾在很多方面都依赖大陆的市场和资源。
比如,台湾的电子产品大部分都要出口到大陆。
两岸间的经贸关系密切得让人咋舌。
可这种依赖也让台湾面临风险,随时可能被政治风波搅得天翻地覆。
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说的是两岸的经济命运。
二、文化交流的挑战2.1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很多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文化其实是陌生的,甚至有些抵触。
就拿流行文化来说,虽然有很多大陆的影视作品在台湾受欢迎,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是“侵略”。
这种心态让两岸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像一座桥,桥的两端都想过来,但又担心对方的“水土不服”。
2.2 旅游限制疫情之后,旅游业受到了很大影响。
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一度停滞,给人感觉两岸关系几乎被按下了“暂停键”。
如今虽然有逐步恢复的趋势,但各自的防疫仍然让人心里没底。
旅游业本应是增进了解的渠道,却变成了限制交流的障碍。
2.3 教育交流教育方面,两岸的合作也面临瓶颈。
虽然有不少台湾学生选择到大陆留学,但在大陆的高校里,很多课程都无法适应台湾学生的需求。
两岸的教育体制差异,导致交流的效果并不理想。
教育本应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却成了阻碍。
三、未来发展的新形势3.1 新技术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两岸关系也许会迎来新的转机。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台湾技能职业教育经验
推动卫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01 5 年1 月1 5一2 8 日, 笔者有幸作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 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首批 名校长 培养对象随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组织的团队赴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14天的集中研修, 先后参访了朝阳科技大学、中州科技大学、亚太创意科技学院、新北市立新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健行科技大学、南开科技大学。重点研修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及国际化发展策略,围绕健康服务业的人才需求, 加强对台湾高校银发产业管理等福社科技与服务管理类专业开发及人才培养的调研。台湾之行让笔者大致了解了台湾技职教育的概况及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 收获颇丰, 对卫生中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1.概况 1.1特色与优势 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使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贯通衔接为技职学生升学打开畅通管道 在台湾的教育体制里面, 首先是学前教育阶段幼稚园, 然后是九年基本义务教育包括国民小学和国民中学。台湾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 学生可以选择升人普通高中, 职业高中( 台湾称为 高职 , 大陆称为 职高)。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升学目标是学术型的四年制大学( 大陆称之为 本科)。职业高中的学生可依据其成绩升人四年制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 授学士学位) 和两年制的专科。台湾的这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 四技、二专 。另外, 从职业高中报读的二年制专科( 二专) 或从初级中学报读的五年制专科( 五专), 可继续接受二年制的 二技 教育获得本科学历( 专升本)。 四技 、 二技 本科毕业后还可报考职业技术类的硕士研究生, 读完硕士研究生后还可攻读博士学位。目前, 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随着 少子女化 现象的日益突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也在进行结构性调整。 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学管道多多, 可通过繁星计划、技优人学、产学专_____班、产学携手合作计划、双轨训练旗舰计划等升上技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以公立的新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属于中职学校 为例 , 该校90 % 以上的毕业生都能考上高职院校深造, 很少在职业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与此同时, 全台湾还有许多职业培训局承担社会在职人员大量的职业培训教育, 包括岗前的、转岗的、长期的、短期的培训。这些培训与台湾职教相结合, 互助互利, 共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职教体系, 为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教育支持。 1.2 落到实处的教学品保制度保障技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激励和引导 教师成长以朝阳科技大学为例, 该校连续7 年在台湾私立科技大学办学质量评鉴排位第一。其教学品保制度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能与职业伦理兼备的优质人才, 达成 毕业即就业, 上班即上手 之使命与培养学生掌握 四大核心能力( 专业与实务能力、信息科技应用能力、沟通协调与团队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为目标,参照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建设 及 本位课程发展模式 而建立, 于2 0 08 年开始全面实施校、院、系三级品保管理作业。整个品保制度明确了三级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量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着眼于形成教师教学历程改善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持续改进的长效运行机制, 确保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为此,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教学品质保证推动委员会( 内设有教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务长、研发长、各院院长及选任委员组成的教学品质保证工作小组)。学校、院/ 系、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每个层次都编印使用相应的教学品质保证实施作业手册, 明确操作流程, 使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评价、反馈、检讨、修订、改进、奖励等作业层层对接环环相扣整体联动。统一规范的品保作业还保障教师的个性发展。在教师个人评价体系的 自评 项目中, 教师可在学校规定的弹性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 教学 、 辅服 、 产研 各项的得分比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权重。教学品保管理作业除在校内师生实施外, 还面向相关行业、实习厂商、雇主、学生家长、应届毕业生、往届校友开展调查随访, 充分体现技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产业、行业、企业、民众的关切与需求。 1.3 务实致用的技职教育理念引领学校人文与技术并重培养有品有为青年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2 0 0 0 年, 台湾教育主管部已将 加强通识教育 写进了《技职教育白皮书》。台湾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行教育, 把德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 对学生专业课程成绩和德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 只有两项都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才准予毕业。他们坚持以如何 做人 为起点, 主要围绕礼义、廉耻、诚信等方面进行教辅培养, 重点在于通过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来实现。为此, 学校将品德教育纳人课程和各有特色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师生互动, 知行合一, 深耕品德教育。如朝阳科技大学根据 勤学敦品力行 的校训, 成立品德教育推行委员会, 将品德教育纳人学校中长程计划,坚持在师生中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① 礼貌运动: 养成师生谦恭有礼之良好生活习惯。② 劳作教育: 组织学生全面负责学校的清洁保洁劳动, 培养学生 勤劳务实, 爱校惜福 、 做卑微劳动, 树高尚人格 的良好美德。③ 环保永生: 推广用餐自备餐具, 落实减能减碳, 爱好环境卫生, 建设绿色校园。④ 服务学习: 以社团服务( 含国际志工及带动中小学) 等多元方式组织学生服务社会, 培养对社会的关怀情操。该校各院系具有 劳作教育 与 服务学习 内涵课程的开课比例高达10 0 %。 又如南开科技大学, 树立 务实、创新、宏观、通识的教育标竿, 精心规划 礼节与伦理、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社会关怀、公民知识、国际视野 等六大领域为 六艺通识 , 透过精致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不断设计与改良, 达到厚植学生软实力加强学生就业力的目标。台湾技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充分体现人本主义之教育理念, 设立了职能齐全、分工精细的学务管理机构, 对学生从人学前、在校期间、毕业后的各环节予以全程关怀, 全面辅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职业生涯。学校图书馆开设有利于学生培养 创意、创新、创业 意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习讨论专区。校园各处精心张贴安全、环保、节能、文明、励志、服务标识并配备必需的服务设施, 为学生提供完善周全、温馨亲切的校园服务。平实的德行教育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台湾考察参访期间, 我们由衷体会到: 学生们感恩、谦和、有礼的日常表现和教师们亲和、勤勉、专业的工作态度, 校园、教室、宿舍随处干净整洁, 没有发现抽烟吐痰、乱扔乱丢、喧哗吵闹等不良现象, 公共场所几乎看不到垃圾桶。 1.4 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推动专业( 学科) 重组催生福社科技与服务管理类专业 近年来, 台湾技职院校根据高龄化社会快速发展和高龄服务带来的无限商机, 加强对银发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 通过客观评估自身专业设置及学科发展条件, 及时改造、整合传统专业, 主动将专业建设及其教科研项目对接银发产业的市场需求。如南开科技大学, 将为银发族提供服务作为贯穿学校专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