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学术思想精华
- 格式:pdf
- 大小:201.20 KB
- 文档页数:4
刘渡舟治心悸、痛泻医话1994年,笔者有幸侍诊于刘渡舟教授左右年余,聆听教诲,目睹疏方,受益良多。
老师虽仙逝有年,受业情景犹存脑际,现据当年从师笔录以及追思回忆,整理老师临证验案医话两则,藉以缅怀教导之恩,并以此文倡导弘扬老师为之一生不遗余力、上下求索的仲景学术思想。
刘渡舟老师谓:《伤寒论》方称“经方”(古方),经方以后之方称“时方”(今方),经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有起死回生之妙。
继《伤寒论》之后,又产生了数以万计的“时方”,经方、时方并驾齐驱,荟萃医林,各有千秋,荫庇于民,应兼收并蓄,使古今之方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即把经方与经方、时方与经方进行有机巧妙结合,此举并非“叠床架屋”之围堵,而是用“古方”以补“时方”之纤弱,用“时方”以补“古方”之不全。
经方合用,张仲景早开先河,如麻桂、柴桂合方等等,然时方与经方合用于临证,疗效确切,但医坛问津者尚少,未形成蔚然成风之势。
经方与经方合用【医话1】心悸案王某,男,36岁。
包工头,1995年8月16日来诊。
自述心悸气短,胸闷憋胀3年,在某医院心电图检查:心率52次/每分钟,诊为心动过缓。
曾用参麦、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点,症状暂缓,近日因工程紧迫,,操劳过度,心悸加重并伴乏力。
于8月9日晚,突然心悸胸闷,气促汗出,口干舌燥,畏寒肢冷,时欲大便,眩晕欲倒,急送当地医院抢救,心电图检查:心率44次/每分钟,经吸氧、静滴(药名不详),住院数日后,心率始达55次/每分钟而出院。
为求用中药彻底治疗,慕名请刘渡舟诊治。
刻下: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不欲饮,畏寒肢冷,(正值炎暑,身著夹克),大便3日未行,舌淡苔少,脉沉迟时结,证属心阴阳两虚,以心阳虚为主之心悸证。
治宜温阳通脉,气血阴阳并补,拟《伤寒论》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炙甘草15克,红参10克(另炖),桂枝15克,生姜10克,麦冬30克,生地黄30克,阿胶15克(烊化),大枣15枚,麻子仁10克,熟地黄20克,蜜麻黄5克,炮附子8克,细辛5克。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全网发布:2011-06-23 20:25 发表者:印利华8395人已访问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
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痞。
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老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
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
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 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
治疗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虚气痞。
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医名家刘渡舟先生治肝病经验,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刘渡舟先生(1917-2001),原名刘荣先,辽宁营口人。
幼时体弱多病,深感于中医疗效,16岁立志从医。
24岁时,其父为使儿子永远铭记医德,精进医术,帮患者从疾病苦海中得以解脱,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刘老行医68年,从未辜负父亲厚望,救死扶伤,教书育人,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建院元老之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创始人。
刘老毕生救治肝病患者的经验“肝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书籍没有“肝炎”的名称。
但是,中医临床也能治疗肝炎,还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事实。
可能有人问:中医既没有肝炎的记载,为什么又能治疗肝炎病呢?因为西医所说的肝炎,实际上包括在中医的各种病症之中。
如西医的“肝硬化腹水”,中医则叫“单腹胀”;“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也称之为“黄疸”,并常归属于“湿热发黄”的一类证候等。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肝脏生理、病理的独特见解,和历代医家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为我们今天治疗肝炎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清人王旭高写的《治肝三十法》就概括地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辨证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以肝病为核心的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把肝病的辨证与治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氏的《治肝三十法》载于《西溪书屋夜话录》,我认为可以作为研究肝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先简要介绍一下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特点:中医认为肝脏属木,喜条达,其气温和,像春天之气而有生、升的特点。
肝气主生、升,对人生理来说,则起到生生不息和化生无穷的作用,故人体的饮食水谷精微的化合作用实与肝脏有关。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疏泄,苍气达。
”在这里“土”代表六腑,“苍气”代表肝胆之气,意思是说六腑的疏通排泄,则要借助肝胆之气的条达。
朱丹溪引申其义,把肝脏的这一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即肝气有疏泄六腑的作用。
刘渡舟教授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疑难杂病拾萃刘渡舟教授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脏病、视网膜炎、慢性咽炎及美尼尔氏综合征。
应用苓桂术甘汤之独到之处,只要抓住�水气上冲�的病机,应用本方均能取得卓效,若悟透其中医理,则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关�键�词: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疗��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历任全国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刘老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第67条,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金匮要略讲义�根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笔者有幸跟随刘渡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侍诊三载,亲睹刘老用苓桂类方治病之疗效,实令我辈中医后生叹为观止。
此仅将余所见所学,以及感悟所得,奉献同道,以为共勉。
虽未必能全面反映老师经验,亦老师生前所愿,当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1�治疗心脏病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被誉为:当代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
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
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
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
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
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体会(二)刘渡舟学习中医的体会(二)刘渡舟学习中医的体会(二)我再谈谈学与用的关系。
学中医理论,日的是指导临床去解决防病和治病的问题。
困此,在学习中就贯穿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
清人陈修同为什么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呢?不过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罢了。
我很喜欢《三国演义》舌战群儒时孔明对东吴谋士程德枢所讲的一段话,他说:"若夫小人之播,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发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孔明在这里嘲笑了那些读书虽多,而不成其经济学问,尽管终日吟咏,而于事实无所补的人。
学习中医也最忌纸上淡兵。
应该看到,不论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为二的问胚,也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发展的问题。
如果离开实践,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的崇拜,或者粗暴地加阻否定。
对这种学风,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以《伤寒论》来说,它是一部公认的经典巨著,是中医临床的指南。
但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资料的大量总结,我们发现它在叙征方面有的则过于省略。
例如,五个泻心汤的"心下痞"是以无痛为主,但从临床上来看,痛的与不痛的两种情况皆有。
这是事实,用不着大惊小怪。
另外,心下痞,还可出现心下隆起一包,形如鸡卯太小,按之则杏然面消,抬手则又随之雨起。
这个包起伏不定,中实无物,不过气的凝聚或消散。
所以,也管它叫"心下痞",而不能另叫其他的病名。
关于这个特殊的心下痞症候,也没能写进书中。
我认为通过临床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是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为此,我想把《伤寒论》存在争论的两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一个是六经的实质是否与经络有关,一个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去桂还是去芍。
这两个问题向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多是从理论上进行了辩论,而在临床实践上则很少有人加以说明。
为此,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以求得到问题的解决。
(一)穴经与经络是否有关有一年,我在天津汉拈农场巡诊至北泊的一户农民家中,恰巧这家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发烧而且头痛。
漫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蒲辅周、柴浩然中医思想刘渡舟老师,是个传统的经方派,辛苦的继承了以成无已为代表的传统医家的中医特点,是个良好的继承者、阐释者、实践者。
胡希恕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创新者,他以唯物主义为标准,将中医的来龙去脉、中医药之所以能治病的科学依据等等都讲的极有新意,更有利于中西医“神”的层次结合,他代表的也许正是汉前经方一派医家的中医特点,可能是个汉前中医的更好继承者。
从刘老的《方证相应论》可以看出,他认同“方证相应”,认同中医分为“医经派”与“经方派(神农)”。
刘老一贯的学术,明显靠《内经》更近,他晚年为何发出此文?读此文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刘老有所指,他在试图扭转“方证相应”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
曾经于胡希恕高度评价,刘老这篇文章与上那篇文章是否遥呼相应,中间是否有某中联系,是不是胡老当时的名气让居于高位的刘老有些不舒服了呢?我无从考证,也不得而知,只能想到此为止。
中医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每人标准不同。
有人说,刘老是真正中医,有人说胡老才是真正古中医,这些都不重要。
我只知道,一年前用心读《伤寒挈要》不知所云,但读到胡老《经方传真》桂枝汤条,我就明白了以前为什么胃病开“平胃散”没效的道理。
巧妙的是,读到桂枝汤条时,我正好“感冒”,开桂枝汤,一付见效。
读完胡师书,再看任何医家的《伤寒注》,包括刘老的书,都是一马平川,根本如换了一个人一样,知道他们说什么了。
胡师为草根中医,却能够与学院派正宗中医代言人一起会诊,并且被刘师称赞,还敢于与秦伯未叫板,都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支持不可。
胡老,一生淡泊,喜形于色,性情中人,只有一个纯粹的人才能做到,也只有纯粹才能把中医水平发挥到极致。
但是,胡老学术上的特点也很明显。
他把温病派批的体无完肤,差点儿都想说“大乱经旨”了。
除“三仁汤”外,很难再找一个能入胡老法眼的温病派方子了。
他最常用的方药也都以仲景为核心,变来变去,竟然也效果不错,我真不知道这种路子与那种取百家之长者,哪个更好了。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刘渡舟治疗脾胃病经验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
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
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
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
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
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伤寒泰斗刘渡舟教授治学思想探要
姜维民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1(19)6
【摘要】刘渡舟教授重视理论研究 ,善用经方 ,但不轻视时方。
指出 ,六经的实质是经络、脏腑、气血的统一体 ;六经辨证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创立“火证论”、“水证论”、“方证相对论”、“古今接轨论”等学说 ,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倡导学习中医必须掌握辨证施治 ,其精湛医术赢得广泛赞誉。
【总页数】3页(P532-534)
【关键词】伤寒;刘渡舟;学术思想
【作者】姜维民
【作者单位】北京北方医院门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R254.1
【相关文献】
1.刘渡舟教授经方运用学术思想探析 [J], 闫军堂;刘晓倩;马小娜;王利敏;梁永宣;王庆国
2.刘渡舟教授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J], 宋佳; 傅延龄
3.刘渡舟教授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J], 宋佳; 傅延龄
4.徐昂教授的学术思想、治学及《徐氏全书》的学术价值浅探 [J], 徐放
5.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编 [J], 赵文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张文选教授我曾经给我的学生们讲过,伤寒学界有“北斗三星”。
所谓“北斗三星”是指在中国北方,有三位泰斗级的伤寒学家,他们是胡希恕、陈慎吾、刘渡舟。
这三位“星”成倒“品”字形排列,胡希恕、陈慎吾位于前,刘渡舟位手后。
所谓“北”,小者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者指北京,大者指中国北方。
胡希恕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学的研究对刘渡舟有较大的影响,刘渡舟先生对胡、陈两位前辈也十分尊重,十分推崇。
在我们跟诊过程中,他常向我们讲到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杂病论》与经方运用的学术见解。
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始研读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的《伤寒论》之学。
由于胡希恕的门人近些年来出版了较多的胡希恕著作与音像资料,因此我们更多地专注于胡希恕先生著作、音频资料的学习与研究。
此将胡先生对我们影响最大,也是我们感悟最深的学术见解略述如下。
1.《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法》而与《黄帝内经》无关(《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
这就提示我们,临床上不能用《内经》与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运用经方,而要以《伤寒论》自身的理论指导经方的运用。
例如,运用五苓散,如以《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此方为利水之方,用于气化不利的水肿。
而以《伤寒论》的理论用此方,其用方指征是,太阳病,表之阳证;根据第71、72、73、74条,以口渴、小便不利为辨方证的着眼点;其效应是“多用暖水,汗出则愈”,而不是水肿消退。
2.《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仲景发展者,是在表证与里证之间增加了半表半里证,又分辨阴、阳,从而形成了辨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有独特的辨证体系,这就是,在辨明六经八纲基础上,再辨方证。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3.“六经”与经络脏腑无关。
刘渡舟临床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7/2021
2 刘渡舟临床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 活用五泻心汤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因此,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7/2021 3 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 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7/2021 4 痞。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刘老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 甘草泻心汤 药物组成: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治疗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虚气痞。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本证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之证。因此,按林亿所云,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而药味相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当互相发明,虚相明显时,即可用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7/2021 5 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治疗,经方之用,也当以变为灵。以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夫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各有偏重。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生姜泻心汤证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1.4 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述证简单,只有一脉一证。一证者,心下痞,按之濡也,说明病人只是感觉心下胃脘部位有堵闷痞塞之感,但按之却柔软,而无坚硬疼痛,是属气痞。一脉者,就是关上浮,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今阳热之脉,仅见于关上,说明中焦有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心下痞塞不通。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虽痞塞而不疼痛。本证后世医家称之为热痞,刘渡舟教授在火证论中叫做“火痞”,其治疗当泻热消痞。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以麻沸汤渍之,则味轻气薄,清热而不泻下,治在胃而不及肠。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7/2021 6 二药合用,使热去结开,则痞满自消。 1.5 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第155条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本条论述热痞兼下焦阳虚的证治。无形邪热结于中焦,脾胃升降之机乖戾,故见心下痞满;下焦阳虚,不能温阳固表,故见恶寒汗出。治疗当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泻热,以麻沸汤浸渍片刻,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焦之邪热,达到消痞的目的;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发挥温经扶阳的作用。 病案举例 刘x x ,女,58岁。患有慢性胃炎20余年,病情时好时坏,经常不能离开治胃药物,饮食稍有不慎,病情就要发作,始终无怯根治。近来病情又加重,心下痞满,嗳气频作,呕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日行3-4次,肠鸣漉漉,饮食少思,左胁下空痛不舒。望其人体质肥胖,面部虚浮,色青黄不泽。胃脘处按之柔软不痛,胃中有振水声。舌苔水滑,脉滑无力。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尊仲景之法以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加茯苓健脾利水。生姜20克、干姜4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茯苓30克。此方连服7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7/2021 7 剂,痞消胃开,大便成形,胁痛肠鸣均轻。后依法调理3个月有余,饮食二便均至正常,体力如常,复查胃镜,病灶基本消夫,病获痊愈。 2 效东垣 擅调脾胃升降 李东垣,受业名门,在用汗、吐、下等常法治疗乏效时,宗元素“养胃气”的家法,以饮食劳倦内伤立论,从脾胃施治,竟获卓效。他在传统的伤寒外感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学说,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其临证施治,特别强调脾胃的作用,遣方用药也多归于脾胃,崇脾补土,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之为“补土派”。他把物质在体内的主要运动形式--升降,紧密地落实到脾胃的功能特点上,在升清与降浊这一对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认为升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临床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创制了不少以升阳益气为主的方剂,擅长用升麻、柴胡、葛根、黄芪等升提之品,成为补土派的显著特色之一。东垣之后,其脾胃学说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中医对于脾胃病的认识和治法日臻成熟,后人用“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确立了李东垣及其脾胃学说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仲景治病,擅调枢机开合,其论为“开合枢”,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7/2021 8 少阳为枢。东垣治病,擅调气机升降,倡导“升清阳,降浊阴”,临床喜用风药升脾胃之阳气而达到降浊阴的目的。刘老对东垣的脾胃学说,推崇备至,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喜用东垣之法,其常用之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2.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本方为东垣《脾胃论》第一方,出自《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生石膏。治疗各种内伤疾病,元气下降不升,阴火乘机困扰脾胃所致的脾胃清阳不得上升,湿热困阻中焦,热多湿少的症状。如倦怠懒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肌肉消瘦等。本方以柴胡为主,份量独重,配以升麻、羌活以升举脾胃之阳气;辅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脾胃;苍术渗湿健脾;黄芩、黄连、生石膏清泻阴火。 2.2 升阳益胃汤 本方出自《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其病机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7/2021 9 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芍药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用。二方的区别在于湿热的轻重和是否兼有肺系症状。 病案举例 董 x x,女,37岁。十余年前就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特求刘教授用心调理。 烦满(神经官能症)(一) 曹××,女,72岁,住东城区首体南路。1995年10月26日初诊。 心烦懊恼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
刘渡舟讲《伤寒论》:六经为病提纲证和气化学说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
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古人以之比如大将建旗鼓,便士卒望之而知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
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
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
由是观之,六经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六经的提纲证,首先必须弄清六经辨证的对象和范围。
我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是以邪气伤人而立论的,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柯氏把六经辨证,视为百病而立,实能先获张仲景之心,因而也就扫清了只治伤寒一病的俗见,扩大了六经辨证的范围。
简而言之,这部书包括了两类疾患:一类是急性热病的伤寒,二类则是慢性疾患的杂病。
两者发病虽异,而医理则通,都不能离开六经之制节。
所以本书的内容是以六经辨证为宗旨。
六经本身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六个系统,它们属于物质范畴,故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反映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辫证的方法,就是按照六经的客观规律去分析疾病,去认识疾病,务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就达到辨证之目的。
然而,辨证一定要言之有物,丝毫不能离开物质的存在,六经绝非空洞的名词游戏,它既有受邪之体,又有所病之因。
有能有所,以见证由体生,证由体定之理。
因为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故每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
这就为辨证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应该看到,六经所反映的证候,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证侯的产生,决定于六经的阴阳对立变化的规律。
所以,阳与阴对立,有阳证也就必有阴证,表与里对立,如有表证也就必有里证,寒与热对立,若有寒证也就必有热证.虚与实对立,故有虚证也就必有实证。
这种相对而生的八个证候,它们既是疾病中的阴阳矛盾产物,又是疾病对立的统一。
因为它们不超出相对而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古人就叫做“八纲”辨证。
《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以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金匮要略》进行解读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本经典著作的内涵和价值。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及背景《金匮要略》的作者是刘渡舟,他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刘渡舟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撰写了这本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经典医书。
在《金匮要略》中,刘渡舟提出了许多与诊断、治疗相关的重要观点,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金匮要略》的内容概述《金匮要略》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医学著作。
它主要包括了病证的分类、治则的阐述以及具体的处方药物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刘渡舟特别注重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讲解,力求揭示疾病发生的本质及治疗的关键所在。
三、《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在《金匮要略》中,刘渡舟将疾病按照其病理性质和发病规律进行了详细分类。
他将病证分为寒热、表里、虚实、气血、痰湿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具有相互联系的关系。
通过对病证的分类,刘渡舟帮助医生们更好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金匮要略》的治则阐述在《金匮要略》中,刘渡舟对于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下达则上宣,下无则上补”的治疗要点,强调了舒标清邪和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此外,刘渡舟还强调了注意病程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五、《金匮要略》的处方药物作为一本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也涉及了丰富的处方药物的使用。
刘渡舟根据病证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并配以具体的草药、方剂等。
这些药物方剂既符合中医的药物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结语《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金匮要略》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感冒论治-刘渡舟感冒论治-刘渡舟日期:2009-01-03 16:47今天谈一个小题目——感冒。
一般以为感冒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没有讨论的必要,即使讨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
然而问题恰恰产生在这里。
如果允许说,作为一个大夫不能做好感冒的辨证施治,甚至只用几种成药应付,或者是不能掌握感冒的一般治疗规律,而偏偏能治温病、伤寒等复杂的病证,都是很难想象的。
同学们通过五年的系统学习,刻苦钻研,当然比一般的水平要高,但是正因为水平高,对于这些所谓常见的轻浅的疾病,更要特别注意。
感冒的病因病机和证状等,《中医内科学讲义》上说得很清楚,不再重复。
现在重点谈谈辨证施治,也就是如何将书本知识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祛风当用辛散。
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一般以风温和风寒为多见,在辛散中又分辛凉和辛温,这是治疗感冒的基本法则。
在这基础上,遇到挟署、挟燥、挟湿的,结合清暑、润燥、化湿;遇到患者内热偏重或痰湿偏多的,也可结合清热或化痰。
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肺,故用辛散治疗的目的在于宣肺。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职司治节。
凡是感冒上出现寒热头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都是通过肺来治疗。
当然,兼见胁痛的也用疏肝,兼见食呆烧心的也用和胃,总之是以宣肺为主,从宣肺结合其他方面。
感冒的发生和发展,同人体正气的强弱,及卫气的调节失常有关,故多因寒温不适和疲劳等引起,尤其是体虚的人容易感受,感受后往往纠缠不解。
但是在这种内、外因相引发病的情况下,不能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把因果颠倒。
因为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应以祛邪为先,只是不能看作轻浅的外庙病而忽视内在因素。
理解了这些问题,对于感冒的治疗已经网珠在握,可先温习一下感冒的常用方剂:葱豉汤(《肘后方》)——豆豉、葱白。
杏苏散(《温病条辨》)——紫苏、杏仁、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姜、枣。
香苏饮(《局方》)——紫苏、香附、陈皮、葱白、生姜、甘草。
抓主证,识病机抓主证,识病机临证何以察机,以上的这些方面非常重要,这些都是经典的教证。
其次的一个方面就是"抓主证",抓主证是刘渡舟教授提出来的。
刘老是伤寒界的权威,人称北刘南陈,这个"北刘"就指的刘渡舟,"南陈"则指我的导师陈亦人教授。
刘渡舟教授有部书叫《伤寒论十四讲》,这部书的篇幅虽然不大,但讲的都是刘老的经验。
这部书的最后一讲,就是这个抓主证问题。
刘老认为抓主证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最高水平,因此,能否抓好主证,就成了临证的一个关键问题。
抓主证是辨证论治的最高水平。
为什么抓主证那么重要?我的理解有两个,其一,是主证最能反映致病的机要,也就是最能反映病机,而只有这个能够反映病机的证能称为主证;其二,是主证最有可能反映疾病的祛除途径,它提示你,你应该用汗法、下法还是吐法,或者用其他的方法。
这样的主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这个证你就能辨别该从哪个方向着手。
主证应该具备这两个基本特点。
为什么要在《伤寒论十四讲》里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很显然,张仲景的每个条文,他所描述的这些证,很多就是主证。
你看他的条文很多都非常简单,如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恶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也就是说《伤寒论》的条文实际上就贯穿着一个主证问题。
下面举一个病例,三四年前,江南无线电厂的一位女工找我看病,西医的诊断是肾结石、肾积水,病情比较重,中西医都看过,但是,效果不显。
经一位老病友的介绍到我这里来就诊,按照常规,结石、积水就要排石利水,但是,我首先没有考虑这些,而是静静地听病人讲诉病情,一边听一边思考,其实就是为了抓主证。
当病人讲到这一个月都在拉肚子,心很烦躁,睡觉也睡不好时,就是这一刹那,我把主证抓住了。
我给她开了猪苓汤原方,没有加什么排石药。
为什么开猪苓汤?因为319条说得很清楚:"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