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15.45 KB
- 文档页数:12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编码:BFY1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编码:N94.4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3-266)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7)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连续3次以上,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生殖系统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
临床常见证候:2.1气滞血瘀型:经行不畅,常于经前1-2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疼痛较剧,拒按,或有胸闷、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后疼痛缓解,脉沉涩或弦,舌质暗或有瘀斑。
2.2寒湿凝滞型:平时多坐卧湿地,或经期有淋雨涉水史,或有过食寒凉生饮史。
经行时出现小腹冷痛,喜暖,经水排出不畅,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得热则缓,面色青紫,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紧。
2.3气血亏虚型:平时虚弱多病,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腹痛多在经后,小腹柔软,喜按,经量少,质清稀,伴有腰酸肢倦,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分析【关键词】痛经;证型分析;文献研究中医药治疗痛经历史悠久,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患者易接受等优势,但大部分临床报道文献也存在方法学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痛经中医证型名称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研究采用频数表数理统计方法,对现代期刊杂志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文献证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评价,得出中医治疗痛经证型分布情况。
1 方法1.1 检索策略1.1.1 电子检索清华同方医学期刊数据库CHKD(1994-2005)165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06)1 192篇。
检索主题词为痛经,副主题词为中医疗法、中药疗法、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
1.1.2 手工检索查阅所检索文献(尤其是综述类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察缺补漏。
手工检索2006年以及建国以来至1978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
1.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治疗疾病为痛经或原发痛经的文献;涉及中医证型研究、观察的文献,包括老中医经验文献中关于证型内容的文献。
一稿两投的文献按一篇处理;临床观察文献中无证型分类的病例数。
1.2 设计文献评价表、输入数据及证型统归设计文献评价表,包括文献的年代、作者、Jadad评分、诊断标准、证型分布、病例数分布、治疗、备注栏等,先进行预评价,完善评价表的内容,然后建立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观察、老中医经验3个数据库并输入数据。
参考《中医诊断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证型进行统归。
1.3 文献评价方法RCT文献采用Jadad质量计分法[1],分为1~5分,1~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非盲法的半随机或准随机试验(即采用交替分配病例的方法)、没有报告退出或失访者计为0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的频数分析方法,统计各证型出现的频数、频率,简称为频次法;另一方面,计算各证型报道的病例数及其在涉及总病例数中的百分比,简称为病例法。
光明中医2021 年3 月第36 卷第5 期CJGMCM March 2021. Vol 36.5.769 •异常相关症状,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认为,急性脑出血属“卒中”范畴,其病因与 痰、火、风、虚、瘀等因素密切相关,即脑内血溢脉外、瘀 血阻滞,而新血不生。
故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 则。
活血化瘀汤中的(生)地黄可清热生津、祛瘀生 新;桃仁、红花、赤芍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川芎可活 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大黄有祛瘀破血的功效;当归 可活血补血;地龙疏络通痹、清热熄风;(生)牡蛎可平 肝熄风;麦冬可生津解渴、润肺止咳;瓜蒌、胆南星有清 热涤痰的作用。
诸药合用,共奏开窍醒脑、活血化瘀的 功效[8\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 照组高,且治疗后7 d、14 d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 组低,而G C S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活血化瘀汤治疗 急性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 能恢复。
hs-CRP属于炎性反应标志物之一,其水平升 髙表示患者神经损伤严重;s i o o p蛋白是一种小分子 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其常作为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 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中 的川芎嗪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有抗炎 和免疫抑制作用[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7 d、14 d观察组的血清hs-CRP、S100(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降低血清hs-CRP、S100(3水平,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与田森彪[1°]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 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血清hs-CRP、S100p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1 ]蒋陈晓,仝瀚文,王军,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 21(6) : 641-646.[2 ]张遐智,刘学武,张芳兰.单用依达拉奉与联用通腑醒神汤对急性脑出血术后血清因子和神经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7, 14(2) : 78-81.[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 : 379-380.[4 ]李平,吴钟璇,张云如,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19(1): 55-56.[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8*60.[6 ]张磊,刘建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5) : 455.[7 ]张宁,杨华堂.Glasgow昏迷量表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救策略选择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 17(3):223-227.[8]杨自然•活血化瘀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 34(9) :1347-1349.[9 ]许佳,骆云鹏,王静•活血化瘀虫类中药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学,2017, 6(1) :1七.[10]田森彪.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 15(10) :101-102.(本文校对:张建宁收稿日期:2020 -08 -06)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吴丽英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环球中医药2024年5月第17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 2024,Vol.17,No.5903 ㊃临床经验㊃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BE2019770);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专项(2020ZX04);江苏省333工程项目([2022]3⁃25⁃049)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任苏妍(硕士研究生)㊁曹雨露(硕士研究生)㊁胡荣魁];南通市中医院妇科(张金枫)作者简介:任苏妍(1997-),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生殖内分泌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相关研究㊂E⁃mail:151****9002@通信作者:胡荣魁(1981-),博士,主任中医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㊂研究方向:中医生殖内分泌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相关研究㊂E⁃mail:xiangyu198110@癥瘕性痛经从肝阳不足论治体会任苏妍 张金枫 曹雨露 胡荣魁【摘要】 癥瘕性痛经主要指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引发的痛经,病情较一般性痛经更重㊂根据其病因病机,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认为其核心病机为 阳虚瘀结”㊂患者素体阳虚,或因贪凉饮冷,阳气受损,阴阳转化不利,气血失畅,形成血瘀,久而结为癥瘕㊂但众多医家多从肾阳虚出发,然笔者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阳亦是女子一身之阳的重要组成, 肝阳不足”易致经络不通,血气不畅,甚至发为厥阴寒证,其症状与癥瘕性痛经密切相关㊂临床实践亦证明,温补肝阳法能有效缓解本病疼痛及诸般厥逆症状,常用方剂包括吴茱萸汤㊁暖肝煎㊁橘核丸㊁荔香丸等,能够起到温补肝阳㊁散结消癥之效㊂据此,笔者结合 痛经六法”的 调肝” 温经”,提出可从行经期㊁经间期㊁经前期分期论治,将温补肝阳法贯穿癥瘕性痛经治疗始终,以期为临床治疗癥瘕性痛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㊂【关键词】 肝阳不足; 癥瘕; 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症; 调周法; 厥阴; 吴茱萸汤【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5.028 痛经是指女性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痉挛样疼痛,发病率约为45%~95%[1]㊂按照现代医学理论,痛经可分为非癥瘕性痛经和癥瘕性痛经两大类㊂其中,癥瘕性痛经,主要指子宫内膜异位症㊁子宫腺肌病㊁部分盆腔炎㊁妇科肿瘤等继发性疾病引起的痛经,相较于非癥瘕性痛经治疗更为困难[2]㊂此病症在行经期时疼痛十分剧烈,甚至昏厥,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及生育㊂目前西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为药物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拮抗剂㊁口服避孕药等[3⁃4]㊂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认为该病症以 阳虚瘀结”为病理特点,重在重温阳化浊,理气止痛,化瘀消癥[5]㊂同时,其在运用调周法治疗痛经的过程中,总结出止痛㊁通经㊁治心㊁调肝㊁温经㊁解痉六法,明确指出 调肝”和 温经”的重要性[6]㊂且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治疗癥瘕性痛经,在调周法的基础上,加以温补肝阳能够显著缓解痛经中出现的诸般厥逆症状㊂故本文认为 肝阳不足”与癥瘕性痛经密切相关,温补肝阳法可对痛经六法中的 调肝” 温经”作出有益补充,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㊂1摇阳虚瘀结是癥瘕性痛经的核心病机传统观念认为瘀血内阻是癥瘕性痛经的核心病机,究其病因多责之于肾虚㊁气滞㊁寒凝㊁痰湿等,其中寒凝血瘀是诸家公认的常见分型[7⁃8]㊂如‘妇人大全良方㊃妇人腹中瘀血方论“云: 夫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否涩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成瘀血也 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癥瘕也㊂”[9]‘诸病源候论㊃卷三十八㊃八瘕候“中记载: 血瘕之聚㊂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横骨下有积气,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下挛阴里㊂”[10]然 阳化气,阴成形”,癥瘕性痛经的形成多与阴邪密切相关,瘀血亦为阴邪㊂ 离照当空,阴霾自去”,阳长旺盛则阴邪易于消散,故阳虚亦是该病的重要特点㊂本病患者多素体阳虚,或因贪凉饮冷,阳气受损,重阴转阳过程欠利,延及经前期阳长欠利,气血失畅,以致血凝,久而结为癥瘕㊂此处阳虚多指肾阳虚,治疗也多以温肾阳药物为主㊂但女子以肝为先天,‘读医随笔“亦提出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11],‘吴医汇讲“亦云: 肝阳虚而不能上升,则胃乏生发之气,脾无健运之力;而水无土制,肾水之阴寒得以上制心阳,周身阴盛阳衰㊂”[12]肝阳亦是女子一身之阳的重要组成㊂若感受寒邪㊁情志失调㊁过食生冷㊁过劳熬夜等原因,肝阳受损,肝失疏泄,冲任气机不畅,气血失和,部分经血不循常道,成为离经之血,留结于胞宫㊁小904 环球中医药2024年5月第17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4,Vol.17,No.5腹,不通则痛;或经行产后秽血未尽㊁手术损伤等原因,瘀血结于下腹,新血不能归经,月经量多,损伤肝阳,阳虚血凝,甚或阳虚风动,子宫挛急而痛㊂2 肝阳不足与癥瘕性痛经关系密切2.1 肝阳不足易致经络不通‘灵枢㊃经脉“云: 肝足厥阴之脉 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㊂”[13]癥瘕性痛经的疼痛部位主要为脐下少腹㊁大腿内侧㊁外阴等,均为阴肝经循行所过之处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云: 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㊂”[14]77脉绌急,外引小络,即为一种痉挛性收缩状态,与肝有着极大的关联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亦云: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 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㊂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㊂”[14]78行经期重阳转阴,经血下泻,加重肝阳虚,肌肉㊁络脉得不到温养,阳虚风动,络脉㊁肌肉挛急,小腹猝然而痛,牵引阴股[15]㊂秦忠[16]从病理角度讨论,肝经病变以阳虚为主,并以暖肝煎化裁治疗阳虚寒凝痛经㊂同时有研究对燕京妇科学院派代表医家治疗痛经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归肝经的药物最多[17]㊂并且,临床研究已证实针刺足厥阴肝经穴位可有效缓解经行腹痛[18]㊂2.2 肝阳虚馁易使血气不畅女子以血为本, 肝属木而藏血,最恶风寒”[19], 营司于肝木,木升则火化,木火同情,故肝血常温”[20],‘素问㊃调经论篇“亦云: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㊂”[14]118肝为刚脏,赖血以养,肝阳充足,血气调畅㊂瘀结与肝阳不足有着重要的关系㊂肝阳不仅能推动气血的运行,而且有助于血瘀癥瘕患者局部病灶的溶化与吸收,故肝阳不足,阳虚阴盛,寒从中生,血气凝滞,结于少腹胞宫,不通则痛㊂王秀霞[21]从肝阳虚出发治疗经间期出血取得了确切效果,其认为肝温血暖,气机生升条达是肝生理内环境稳定平衡的标志,肝阳充盛,疏藏正常,阴阳转化协调,经血藏泄有常㊂辛志彦[22]认为吴茱萸汤具有暖肝血之功效,对寒凝肝脉㊁胞宫阻滞之痛经具有确切的疗效㊂2.3 肝阳不足可发为厥阴寒证阳虚寒凝”是厥阴寒证的病理本质, 厥”为其重要特征,也是癥瘕性痛经的病证特点[23]㊂癥瘕性痛经临床多见四肢厥冷,小腹冷痛,严重者伴有呕吐等症状,与厥阴病寒厥证表现类似[24],‘景岳全书“云: 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四逆汤㊁归气饮㊁暖肝煎㊂”肝为厥阴, 两阴交尽也”,阴尽阳生,厥阴将尽,少阳始生,气机升浮,阳气周流,是为升阳之枢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中记载: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㊂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㊂”[14]5肝阳充足,则阳气升发不紊,卫外祛寒;肝阳馁弱,阳不及则病进,厥阴经㊁脏同寒,表现为少腹冷痛㊁手足厥寒㊁脉细,发为厥阴寒证㊂厥阴肝阳不足,肝寒犯胃,肝胃气逆,寒浊上泛,发为呕吐㊂3 温补肝阳贯穿癥瘕性痛经治疗始终乙癸同源,肝阳不足,肾水不温㊂傅青主认为: 肝火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于俯仰之症㊂此症必须肝肾同补 今补肝之药多于补肾者何?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㊂”[25]故而,虽大多医家认为癥瘕性痛经以肾为主,但在临床治疗中,从温补肝阳之法入手,往往能取得确切的效果㊂3.1 行经期温阳解痉以止疼痛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因此当癥瘕性痛经发作时,控制疼痛最为重要㊂癥瘕性痛经病情较一般性痛经更为深重,仅用常见温经之方,如温经汤㊁痛经汤之类,效果不甚理想㊂临床可选用暖肝煎㊁吴茱萸汤㊁橘核丸㊁荔香丸等温补肝阳之方,直走厥阴,温散止痛,疼痛往往能取得明显的改善㊂该病行经时多为痉挛性疼痛,甚则疼痛剧烈而晕厥,故除止痛外还需要控制痉挛,常用全蝎㊁蜈蚣㊁地龙等㊂同时,癥瘕性痛经在行经期温阳的同时,亦需注重改善血瘀,常用化瘀除旧生新力量较强的三棱㊁莪术㊁苏木㊁赤芍㊁红花㊁桃仁等㊂但癥瘕性痛经中的子宫腺肌病一般出血偏多,可选用如五灵脂等既能化瘀止痛,又可防止出血过多的药味㊂3.2 经间期补阳活血以促转化经间期是整个月经周期演变中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治未病的最佳时期㊂经间期重阴转阳,排卵正常,转阳顺利,阳长水平偏高,则瘀浊自能溶解,不治瘀而瘀自解,实为上策㊂反之,转阳不佳则阳长不顺利,瘀浊凝滞,会进一步加重痛经㊂从厥阴角度来看,经间期也具有 阴尽阳生”的生理特点,借助阴阳转化的时点,顺势调理,使得全身阴阳气血调畅,消除阴滞,有效地预防癥瘕性痛经的发作[26]㊂故而在经间期滋阴活血的方药中加入小茴香㊁乌药等具有流动性质的助肝阳药物,保证中高度的阳以促发转化㊂3.3 经前期助阳消癥以通血脉经前期承接经间期而来,作用时间较长,阳长逐渐达到 重”的状态㊂在‘内经“ 阳化气㊁阴成形”观点的指导下,经前期阳长是否充分达到 重”是至关重要的,故王冰云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㊂经前期扶助肝阳与消癥散积合用,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包括吴茱萸㊁肉桂㊁桂枝㊁小茴香㊁细辛㊁生山楂㊁石打穿㊁五灵脂等,必要时可加入三棱㊁莪术㊂同时,经前期理气为先,配合使用荔枝核㊁延胡索等,既能疏肝理气,又有止痛的功效㊂4 病案举隅患者,女,48岁㊂初诊2022年1月14日㊂患者痛经剧烈难忍5年,经期自行服用止痛药,效果不佳㊂查B超示:子宫腺肌瘤(于肌层间见73mm×64mm),建议手术治疗㊂末次月经:2022年1月2日,7天净,量多,色暗红,夹有较多血块,有膜样物落下,痛经剧烈,胀痛明显,恶心欲呕,怕冷明显,腹部冰凉,四肢厥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㊂刻下:带下不显,色稍黄,无阴痒,无异味,唇甲色淡,自觉气短,腰疼明显,环球中医药2024年5月第17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4,Vol.17,No.5905纳寐可,便秘㊂脉细弦,舌质淡,苔白腻㊂结合病史和各项检查,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中医诊断:痛经,癥瘕,证属肝阳不足,瘀结成癥㊂治法:温补肝阳,活血消癥㊂处方:肉苁蓉9g㊁茯苓10g㊁盐杜仲12g㊁细辛4g㊁醋乳香10g㊁乌药10g㊁吴茱萸5g㊁荔枝核打碎10g㊁盐小茴香10g㊁煅紫石英先煎12g㊁胡芦巴6g㊁延胡索20g㊁全蝎3g㊁生白术12g㊁续断10g,骨碎补12g㊁独活15g㊁黄芪15g㊁麸炒苍术12g㊁佩兰10g㊁煅龙骨先煎20g㊁煅牡蛎先煎20g㊁墨旱莲10g㊁仙鹤草15g㊁佛手9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㊂按 本例患者病程日久,疼痛难忍,出血量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㊂本次就诊目的原为开具住院单,准备手术切除子宫,后欲尝试中药㊂考虑该患者病情深重,一方面表现在肝阳不足,肝经厥冷,另一方面在于瘀结成癥,道阻且深,非峻药难达㊂‘伤寒论辑义“云: 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甘缓之品所能兼治,则加吴茱萸㊁生姜之辛热,更用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㊂”故经前期用暖肝煎合吴茱萸汤加减辛温行散,助阳消癥,力量雄厚㊂服药后患者当月痛经基本消失,出血量不多,生活质量提升,继续调理,痛经至今未再次发作,出血量也得以控制㊂5摇小结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癥瘕性痛经在临床中也越发常见,发病年龄越发年轻化,且其相较于一般痛经更为难治,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㊂该病以 阳虚瘀结”为主要特点,重在温阳化瘀,临床多从肾阳虚出发,从肝阳虚论治者较少㊂然清代名家费伯雄认为: 近代趋势,虚肝患者之多,几欲超实肝而过之㊂”[27]临床亦发现,在调周法的基础上,运用温补肝阳法或佐以温肝之药,辛温行散,以消阴滞,能明显缓解本病的疼痛及诸般厥逆症状㊂本文从肝阳不足出发,对癥瘕性痛经发病机理㊁治疗思路㊁遣方用药加以阐述,以期为癥瘕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㊂参考文献[1] 董玉洁,蒋沅岐,刘毅,等.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2,53(12):3842⁃3851.[2] 尤虎,周春祥.从4个维度应用经方治疗痛经的体会[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9):1946⁃1951.[3] Sharara F I,Kheil M H,Feki A,et al.Current and prospectivetreatment of adenomyosis[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21,10(15):3410.[4] 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8.[5] 胡荣魁,谈勇.夏桂成国医大师调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探赜[J].江苏中医药,2015,47(7):1⁃4.[6] 胡荣魁,谈勇,殷燕云,等.国医大师夏桂成论治痛经六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4.[7] 宁承洁,余洁.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复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9):7⁃11.[8] 张家蔚,薛晓鸥,严培嘉,等.乌丹丸对寒凝血瘀子宫内膜异位大鼠PI3K/Akt/mTOR自噬信号轴及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23,16(2):183⁃190.[9] 宋㊃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5.[10] 隋㊃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16.[11] 清㊃周学海.读医随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45.[12] 清㊃唐竺山.吴医汇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4.[13] 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37.[14] 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18.[15] 张建斌,王玲玲.王玲玲教授 阳虚生风”论及启示[J].中医药学刊,2006,24(9):1604⁃1606.[16] 秦忠.温阳理肝法治痛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181⁃182.[17] 刘入嘉,刘雨昕,唐磊,等.燕京妇科学院派代表医家治疗痛经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5):11⁃14.[18] 潘文谦,潘岳鑫,黄佳容,等.从足厥阴肝经走行针灸治疗痛经的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8):42⁃45.[19] 张保春.傅青主女科白话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20:32.[20] 清㊃黄元御.伤寒悬解[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3.[21] 范晨伊,王秀霞,韩凤娟.王秀霞从肝阳虚论治经间期出血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9):24⁃26. [22] 辛志彦.吴茱萸汤新用举隅[J].河南中医,2009,29(10):957⁃958.[23] 王学林,王鹏,王亮,等.‘伤寒论“厥阴病篇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5):459⁃464.[24] 林武红,梁仁久,黄贵华,等.论厥阴病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2):1851⁃1853,1863. [25] 明㊃傅山.傅青主男科[M].朱峰,校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8.[26] 夏桂成.经间排卵期是妇科未病论治的最佳时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161⁃163.[27] 清㊃费伯雄.医醇剩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28⁃132.(收稿日期:2023⁃03⁃28)(本文编辑:张楠)。
痛经的中西医治疗阮凤【期刊名称】《中国药店》【年(卷),期】2015(000)014【总页数】2页(P78-79)【作者】阮凤【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严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多呈阵发性绞痛,剧烈时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晕厥等症状。
分类及诊断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其中约90%的痛经为原发性痛经,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经,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引起。
原发性痛经以青春期女性为主,常发生在初潮后的6 ~12个月;而继发性痛经则以育龄期女性为主。
有很多妇科疾病都可能导致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炎性疾病、宫腔粘连等,所以对于继发性痛经患者,不能仅给予对症治疗,必须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来改善痛经症状。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痛为要点,且妇科检查及腹部检查均无阳性体征即可确诊。
本病的诊断较为容易,但要注意与其他以腹痛和阴道出血为表现的妇科疾病相鉴别,如异位妊娠、流产、黄体破裂等(见表1)。
另外正值经期发作的阑尾炎和痛经也容易混淆,一定要注意鉴别。
阑尾炎的疼痛特点是转移性的下腹部疼痛,腹部检查有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表现。
中西医治疗手段西医治疗痛经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酮洛芬、氟芬那酸等镇痛药,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减少前列腺素(PG)生成、防止子宫收缩和痉挛过强来缓解疼痛。
另外还可服用短效避孕药,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排卵和子宫内膜生长,减少月经血中的PG 来缓解疼痛。
但是长期服用镇痛药对人体不利,且中国女性也不容易接受经常服用避孕药,所以西医治疗痛经的手段较为局限。
大部分痛经患者更倾向通过中医来治疗痛经。
中医称痛经为经行腹痛,归属于中医妇科痛症范畴。
中医辩证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辩证才能正确治疗,所以在问诊中一定要搞清楚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这对辨清痛经的寒、热、虚、实非常重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6卷第2期2012年3月蔡小荪“求因为主,止痛为辅”诊治痛经的经验连伟清1张婷婷2徐梅1严培绮1徐莲薇2曹阳2翁雪松3史杨1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上海200437)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上海200080)【摘要】从求因为主、以“理”为先,止痛为辅、急者治标,顽固痛经、善用虫药三方面介绍蔡小荪教授治疗痛经的经验,并例举验案进行说明。
【关键词】蔡小荪;痛经;“求因为主,止痛为辅”;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02-0053-03[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3期)建设项目(S30303);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09dZ1973700)[作者简介]连伟清,男,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医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张婷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E-mail :tingting185@yahoo.com.cn痛经是指月经前后及经行期间出现下腹疼痛、坠胀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西医对痛经的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口服避孕药,虽使该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因其不能彻底治愈痛经,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无效,且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胃肠道、肝、肾、造血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避孕药亦不适合有生育要求的妇女,故在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医药治疗痛经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且不具有其他毒副作用。
蔡小荪教授是上海蔡氏妇科传人,为国内著名中医妇科专家。
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工作60余年,其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痛经多具有“气血受累为先,继而产生诸多病变,形成脏腑经络局部疼痛症状”的特点,治疗上以“求因为主,止痛为辅”为法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