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外交政策发展的中国走向
- 格式:pdf
- 大小:631.79 KB
- 文档页数:8
论文题目: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及特点内容摘要:普京领导的普京政府外交以大国定位为核心,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为俄罗斯的发展带来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最近在新闻上可能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关于天然气的谈判,其中普京总统的一句话被大家所熟知“在谈判中被中国喝了不少血,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谈判者。
”可见,中国与俄罗斯将会有长期的合作。
中国人对于普京总统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是他的粉丝,而他在本国的人气也非常高,在连任两届俄罗斯总统后,又任总理,并在2012年再次当选总统,而俄罗斯总统的任期已是六年。
在普京当政的这么多年里,俄罗斯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他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之路。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俄罗斯经济已濒临崩溃,所以,俄罗斯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俄罗斯的稳步发展、经济的振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利推行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以及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1]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普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 奉行与国家实力和需要相适应的外交政策, 突出外交为发展国家经济服务的目的, 强调外交为内政服务。
正如普里马科夫后来总结的那样:“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 俄罗斯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捍卫国家利益。
”[2]可以看出,与以往的俄罗斯外交相比,普京政府的外交极具风格和特色。
学术界对此也多有关注和研究,从大家的总结来看,普京政府的外交有这样的特点:1.鲜明的俄罗斯大国定位2.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3.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4.“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的外交关。
大国的定位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所在,俄罗斯外交的其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它。
而国际定位实际上是俄外交方向的定位,它关系到俄在国际上将走什么道路、扮演什么角色、选择什么目标。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中
国外交政策逐渐从防御性转向主动性。
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追求国家利益,参与全球化进程,并努力扩大国际合作。
中国倡导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关系。
中国外交
政策在此阶段注重国家利益最大化,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互动,为自
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为中国崛起和全球影响力扩大阶段。
自21世纪初
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开始逐渐在
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国际影响
力的提升,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主张通过和平与发展实现国家的
崛起。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和相
关地区的合作,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
总体来看,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愿望
和努力。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致
力于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下,
中国外交政策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国家的核心
利益和全球公共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浅议普京外交政策及影响作者:刘焱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5期摘要普京在任期间,为了挽救俄国经济发展,重新树立俄国大国形象,解决俄国内忧外患的局面,其外交政策个性鲜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带动了俄国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普京在位期间的外交背景、相关政策及其影响,期待能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有所借鉴。
关键词普京外交外交政策影响作者简介:刘焱,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37-02一、普京外交政策的背景俄罗斯政权的更迭是在基本平稳的过程中完成的,虽然没有大的冲突,但是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依然存在的,普京在任期间,俄罗斯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贫困危机,整合已经濒临破裂的社会,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普京确立了外文政策的主旨,即恢复大国地位、为国内建设创造有利环境等原则。
制定这样的原则,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第一,普京个人的经历影响了其思想体系。
普京长期从事情报安全工作,受“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推崇铁腕政治。
同时,普京受当时改革激进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对西方社会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了解,并表现出了认同,因此,普京在其任职期间,既保留了俄罗斯的有关政策,同时,在政治经济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力求尽快赶上西方社会的发展步伐。
第二,俄罗斯的经济处于贫困危机时期,普京上台后,必然将俄国的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
对于俄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地位,普京毫不避讳,他承认自己的地位下降,并力图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国内经济的发展问题。
第三,在历史上,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一直存在,现在依然不例外,虽然美国各界,已经不再把俄国视为头号敌人,但是,美国依然贯彻对俄罗斯的防范性政策,双方的摩擦并没有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衰退而有所减少,面对内忧外患的国际环境,俄罗斯保持了低调的姿态,力图缓和与西方的关系,并尽可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在一些问题上和西方作出必要的妥协。
元首外交引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作者:李勇慧来源:《中国报道》2024年第06期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5月16日—1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该访问是对当前中俄关系发展状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俄关系发展作出战略性规划,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建立外交关系75年来,中俄遵循两国国家利益,秉持永久睦邻友好精神,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在两国元首的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以行稳致远,凸显稳定坚韧特质,是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独立战略价值。
中俄关系具有高水平性。
普京的访华之行,充分体现了两个相邻国家、两个大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始终视彼此为优先合作伙伴,始终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
这也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要义。
普京的访问也表现出,俄罗斯希望同中国进一步夯实双边关系,行稳致远;希望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加强沟通,密切协作。
中俄关系具有全方位性。
通过普京此次访问,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对发展与中国关系有几点期待:一是要巩固政治互信,加强各层级各领域的交流。
陪同普京访华的团队高端且专业,体现出俄罗斯要在各个领域与中国扩大和发展关系,包括贸易、投资、工业、农业、航空航天等。
二是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有收获。
普京从紧张的行程中安排一天去哈尔滨,体现出其对于发展俄远东地区的紧迫感,希望充分发挥地缘经济优势,打通俄远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大通道。
这是一条经济大通道,不仅有交通的互联互通,还有能源、矿产、农业和林业等领域的开发远东、振兴东北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普京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示着中俄将加强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帮助俄罗斯进一步维护技术主权。
三是加强安全合作,有效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
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军事互信与协作,扩大联合演训活动规模,定期组织海上、空中联合巡航,加强双边及多边框架下协调与合作,不断提高双方共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普京外交发言稿尊敬的各位贵宾、各位同事们: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场合,与大家共同分享我对外交政策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作为俄罗斯的总统,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和权益,我把外交作为乃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一环来看待。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
我首先想强调的是,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大国,我们对国际事务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经验。
我们的外交政策一直秉持着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和平发展的原则,我们尊重国际法和国际秩序,主张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和多极化。
我们将俄罗斯的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相结合,不断开展友好合作,推动地区和世界的稳定。
在当前不稳定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有责任和义务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努力。
我们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主张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
我们坚决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反对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的做法。
我们主张通过对话、磋商和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俄罗斯一直坚持寻求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并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我们愿意与任何国家开展对等、平等的合作,包括与欧盟、美国和中国等大国的合作。
我们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致力于构建稳定、安全、繁荣的地区合作框架。
我们不会参与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我们倡导通过多边对话和协商解决地区问题,并将共同利益置于首位。
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我们有责任确保核安全和防止核扩散。
我们支持建立一个无核武器的世界,通过国际合作加强核不扩散体系,提高核能利用的透明度和安全保障。
我们呼吁所有国家共同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进一步推动核裁军进程。
在经济领域,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推动地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我们主张公平贸易和开放市场,反对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互联互通项目的投资,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的合作。
浅谈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俄罗斯---一个从在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继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近一个世界的国家之路走得艰难而险阻。
今天的俄罗斯早已不同于以前的苏联政府,可是却又和苏联政府的行径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高度交叉的今天,俄罗斯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路程?作为苏联盟友,俄罗斯邻国的中国,又应该从俄罗斯的历程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经历的必然是很多的,光是外交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对其加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七点:1.俄罗斯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大幅战略收缩(如从越南、古巴撤出军事基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发展务实外交,重视经济外交和商业利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2.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是先欧后亚,先西后东,即便偶尔面向东方,也是心向西方,同时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3.俄现在是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影响周边,特别是欧亚地区。
4.俄罗斯致力于改变前苏联在人们心目中霸道、好战、不讲道理、比较民族利己主义的形象。
5.俄罗斯逐渐形成“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
6.俄罗斯与南部穆斯林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关系是相对平和、友好的。
7.从“梅普组合”到“普梅组合”,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对可预测性,不会发生所谓的“橙绿色革命”。
从上面所列出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俄罗斯现在所考虑的主要是从经济上发展国家,并且由拉拢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好与各穆斯林国家关系。
虽然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先西后东,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斯诺登时间的升级,以及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其越来越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对西欧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公然呼吁让俄罗斯退出G8,并且威胁若俄罗斯不采取措施制止乌克兰事件更大的升级,派兵到乌克兰维和,将对其进行制裁。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未来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展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大国,在未来的外交政策中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挑战时,中国政府将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坚定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未来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展望进行探讨。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中国历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中国政府会继续弘扬和践行这一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建设性的国际秩序。
中国将坚守自身的核心利益,同时兼顾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
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并为之贡献力量。
中国政府将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通过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将继续推动国际经济体系的改革,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发言权,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推动建设和谐稳定的地区环境。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尊重周边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核心利益,通过加强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和谐、和平的地区秩序。
同时,中国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和执法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四、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将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提出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产业。
中国政府将倡导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推动全球减排工作,为人类共同家园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引领国际合作。
浅议普京外交政策及影响【摘要】普京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理念和行动直接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俄罗斯国内政治。
普京注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地位,同时也主张多极化世界格局和平等互信的外交原则。
他通过多边机制和双边协议推动俄罗斯在全球事务中的发声权,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问题的解决。
普京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关系,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在未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俄罗斯国内形势的发展,普京外交政策的影响力也将继续变化和发展,为全球局势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普京,外交政策,影响,国际关系,俄罗斯,政治,全球,展望1. 引言1.1 普京外交政策的重要性普京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国际关系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影响。
作为俄罗斯的总统,普京一直以强硬、自信和实用主义的外交手段来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他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致力于恢复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普京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注重维护俄罗斯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他通过与各国建立紧密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关系,推动俄罗斯参与全球事务并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他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为俄罗斯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尊重。
普京外交政策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影响力不仅限于俄罗斯国内政治,还深刻地影响着全球事务和国际关系格局。
普京的外交行动和政策选择对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认识和分析普京的外交政策对于把握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普京的外交理念普京的外交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俄罗斯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坚定捍卫上。
普京认为俄罗斯应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维护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
他强调国家主权和独立,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俄罗斯内政。
普京倡导建立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