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湖桥文化知识

跨湖桥文化知识

跨湖桥文化知识
跨湖桥文化知识

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知识问答题

单选题:

1. 跨湖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年。

A.3000-2000 B. 5300-4300 C. 7000-5000 D. 8000-7000

2. 跨湖桥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

A. 彩陶

B. 玉器

C. 青铜器

D.瓷器

3. 跨湖桥遗址因遗址所处位置在萧山古湘湖的跨湖桥附近而得名,于()年

首次进行考古发掘。

A. 1953

B. 1973

C. 1990

D.2002

4. 2002年,在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之一,为人类舟

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

A. 木筏

B. 独木舟

5. ()体现了跨湖桥文化时期较高的陶器成型及烧制水平。

A. 黑皮陶

B. 黑光陶

C. 灰陶

D. 红陶

6. 2001、2002年在跨湖桥遗址发掘区共出土动物骨头5000多块,说明()

是跨湖桥先民从事的主要活动。

A. 采集

B. 狩猎

7.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骨针十分精美,其中一枚骨针,最大直径()毫米,针孔

直径更小于1毫米,采用双面钻孔技术,可谓巧夺天工!

A. 5 B.4 C. 3 D. 2

8.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个木质陶轮底座证实了跨湖桥人已经掌握了()来

制作陶器。

A. 泥条盘筑法

B. 慢轮修整制陶技术

C. 泥片贴筑法

D. 捏塑法。

9. 跨湖桥文化是由丘陵山地向沿海平原过渡的()文化类型。

A.地理学 B. 考古学 C. 人类学 D. 社会学

10. ()是一种炊器,它利用水蒸汽蒸熟食物,用途与蒸笼的原理一样。

A. 三足盘

B. 甑

C. 钵

D. 釜

11. 在()遗址发现的木榫构件,可以被视为距今7000年前河姆度遗址的榫

卯木构件的源头。

A.良渚 B. 松泽 C. 跨湖桥 D.河姆渡

12.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农耕用具骨耜(耜:古时耕地用的农具)是用大型哺乳动物

的()制作而成,端部有圆型插孔用以装柄。

A. 头骨

B. 肢骨

C. 肩胛骨

D. 股骨

13. 彩陶上的太阳纹和火焰纹,结合遗址中出现的火祭遗迹,反应出了跨湖桥人

()的宗教观念。

A. 生殖崇拜

B. 崇火拜日

C. 精灵崇拜

D.图腾崇拜

14. 跨湖桥文化中彩陶艺术的主要题材是()。

A. 人与鱼

B. 太阳与鸟

C. 太阳与火

D. 蛙

15. 在跨湖桥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颗粒,说明跨湖桥遗址

从早期就开始了稻作生产实践。

A. 野生稻

B.栽培稻

16. ()结合了人文和自然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一部较为完备的

考古研究报告,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佳文博图书”。

A.《论跨湖桥遗址》 B.《跨湖桥》考古报告

C.《跨湖桥遗址的思考》D. 《跨湖桥文化论集》

17. 跨湖桥遗址的年代竟早于著名的河姆渡遗址整整()年。

A. 500

B.750

C. 800

D. 1000

18. 跨湖桥遗址发掘出土的独木舟,残长()米,最宽处53厘米,舟体较薄。

A. 10

B. 9.8

C. 5.6

D. 4

19. 跨湖桥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件(),考古学家在里面发现了成捆的植物枝

茎,这团枝茎经鉴定不能直接食用,在器物外壁有火烧的痕迹。考古学家推测这一陶器可能是跨湖桥人用来煎煮中药的草药罐。

A.陶罐

B.陶釜

C. 陶盘

D.陶豆

20. 史前人类和我们一样具有爱美之心,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玉器()形饰件,

淡青色,短环状,截面呈椭圆状,对钻穿孔,说明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A. 璋

B. 璜

C. 玦

D. 瑗

21. 2002年在跨湖桥遗址的第( )次考古发掘中除了发现近8000年历史的独木舟。

A. 第一次

B. 第二次

C. 第三次

D.第四次

22. 跨湖桥遗址的多数木器是利用树木的()仔细劈削而成的,以防止开裂。

A. 心材

B. 边材

23. 跨湖桥遗址出土石器130 多件,石料以()为主。

A. 火山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24. 跨湖桥出土的许多哺乳类动物骨头有火烤遗留的黑焦面,肢骨端部砸断的现

象比较普遍,反映了()的现象。

A. 茹毛饮血

B. 烧烤食物和吸食骨髓

25.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把浙江乃至整个()的文明提前了1000年。

A. 黄河流域

B. 长江中下游

C. 淮河流域

D. 珠江流域

单选题答案:

1.D

2.A

3.C

4.B

5.B

6.B

7.D

8.B

9.B 10.B

11.C 12.C 13.B 14.C 15.B 16.B 17.D 18.C 19.B 20.B

21.C 22.A 23.B 24.B 25.B

多选题:

1.为了进一步发掘跨湖桥遗址的整体面貌,探索其文化内容的独特性,浙江省考古所

和萧山博物馆联合于2002年10月至12月间对遗址进行了第三次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次发掘过程有了以下惊人的发现:()

A.独木舟及相关遗迹

B.木桨

C.人工栽培的稻谷颗粒

D.湖泊遗迹

2.跨湖桥遗址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以下哪几类文物?()

A.石器

B. 木器

C. 瓷器

D.骨器

E. 漆器

F.陶器

3.跨湖桥遗址文化类型独特,文化内涵丰富,2004年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跨湖桥文化这一及时而必要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的研究,和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探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哪些遗址代表的文化和跨湖桥文化同属于浙江境内新石器史前文化? ( )

A. 余姚河姆渡 B 余杭良渚 C. 浦江上山 D .金沙遗址

4.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彩陶应用非常广泛,占整个陶片数量的2%以上。彩陶纹绘制精美,色彩艳丽,线条粗犷,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

A.太阳纹

B.火焰纹

C.条带纹

D.兽面纹

5.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骨哨,主要用作拟声工具,即跨湖桥人吹奏用以模拟动物的叫

声,吸引动物靠近而达到捕猎的目的。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骨哨,有以下几种类型?()

A.单孔 B. 双孔 C. 三孔 D.四孔

6. 在2002年的跨湖桥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独木梯残件,是跨湖桥人居住在干

栏式建筑的一种间接证明。从以下那些文化遗存的发现,可以证明跨湖桥人已经具备了相应水平的木作加工技术?()

A.独木舟及木桨 B. 榫卯木构件 C. 木质陶轮底座 D.漆弓

7. 纺织的出现,是跨湖桥人活动的亮点之一。跨湖桥人运用水平踞织机的原理进行

纺织实践,以下哪些纺织构件的出土证明了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在进行原始的纺织实践?()

A. 木制定经杆

B.陶纺轮

C. 线轮

D. 骨制纬刀

8.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石镞(镞:箭头)出土屡见不鲜,但弓十分罕见。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张木弓,弓身细圆。经专家研究,弓的表面涂有一层生漆,是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之一。以下哪几项表述是正确的?( )

A.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木弓由橡木边材制作而成。

B. 出土的木弓,残长为121厘米。

C. 弓柎相对完整

D. 狩猎是跨湖桥人生存的主要活动之一。

9. 跨湖桥人在古湘湖生活了近千年之久,然而在距今7000年左右发生的海侵,导致海平面上涨淹没了遗址。跨湖桥人也因为海侵的到来被迫迁徙。以下哪些考古事实证明了遗址是因为海侵的到来被遗弃的?()

A. 遗址上层覆盖着一层海洋贝类遗骸

B. 一些木质文物上布满了船蛆等海洋生物。

C. 遗址现场陶片四散,柱洞变大(柱洞:房屋立柱时的坑),可能是由于海水冲击造成的。

10. 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专题型的遗址博物馆,它整体以船为造

型,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以下关于博物馆的概况描述正确的是?()

A.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2002年在遗址现场出土并原址保护的一条独木舟。

B.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2009年国庆期间免费对外开放的。

C. 博物馆由中国美院风景设计院负责设计。

多选题答案:

1. ABCD

2. ABDEF

3. ABC

4. ABC

5. ABC

6. ABCD

7.ABCD

8.BCD

9. ABC 10. ABC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⑴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 区别: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 文化-人:人是文化创造者、获得和享用者,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 文化-社会: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对实践产生影响 ⒉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有什么特点)

⑴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 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 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⑶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A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的。 ⑷文化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 ⒈文化有哪些形式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⑴(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动态)活动: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⑵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⒉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社会生活包括哪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P10 ⑴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⑵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 定一定的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 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⒈为什么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⑴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⑵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 质越来越重要。 ⑶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 ⒉为什么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⑴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⑵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 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岳阳洞庭湖第二大桥方案研究

岳阳洞庭湖第二大桥方案研究 陈明宪 (湖南省交通厅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围绕岳阳洞庭湖二大桥前期工程方案论证决策过程,首先阐述岳阳洞庭湖二大桥桥位建设条件、控制因素以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比选的工程方案,然后从大桥技术可行性、河工模型试验结果、阻水影响、航运及投资五个方面论证了本项目公铁分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结合国际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岳阳洞庭湖二大桥前期科研工作概况。 关键词:岳阳洞庭湖二大桥悬索桥建设条件方案论证专题研究 1 工程概况 岳阳洞庭湖二大桥位于洞庭湖长江入口处,东起岳阳,西接君山,是杭瑞高速公路临湘(湘鄂界)至岳阳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我国承东启西的重要公路运输通道。大桥上游距岳阳洞庭湖大桥3km,下游距拟建的荆岳铁路洞庭湖大桥2km。 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于2008年7月开始,2008年12月完成初稿。2009年1月,湖南省发改委组织召开了本项目的工可报告评审会。经讨论研究,推荐了北线1800m单跨悬索桥公铁分建方案。2008年底,荆岳铁路工可研报告的编制过程中,铁路设计部门提出了跨洞庭湖大桥的公铁合建方案,本项目随即开展了公铁分建与合建方案的论证工作。湖南省政府、交通厅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设计及研究单位进行协商,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意见,并取得共识。基于近一年的专题研究、模型试验、专家咨询及评审会等论证工作,综合考虑行洪,通航,地质、环境以及运营、管理,站在历史的角度本项目最终推荐了公铁分建方案,主桥采用了2008m双跨悬索桥方案,其主跨将超过1991m的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成为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桥梁。大桥桥位区卫星影像图见图1。 图1 桥位区卫星影像图 2 建设条件 2.1 水文 洞庭湖蓄纳四水,吞吐长江,仅有城陵矶一个出口,历年均是我国防汛抗洪形式最严峻的区域。洞庭湖北面有淞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四口分泄长江来水,西南有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湖区周边还有汨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直接入湖,经湖泊调蓄后,只有城陵矶一个出口注入长江,构成复杂的江湖关系。洞庭湖区水面由于自然演变、泥沙淤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积、容积逐渐减小,从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降为第二。 城陵矶的水位流量关系既受四口、四水来水来沙的影响,又受下荆江系统裁弯导致的荆江流 量泥沙过程再分配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建成对洞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D.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答案】 C 【解析】【分析】C.“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故答案为: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A. 张孝祥 B. 辛弃疾 C. 苏轼 D. 柳永【答案】 D 【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 D 【解析】【分析】D.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

博物馆知识题

1、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是黄河流域 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包括②铜③铅④锡 3、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什么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 4、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商朝 5、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将其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带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中华世纪鼎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根据所学,你认为这个“鼎”所表达的含义是王权的象征 6、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除了通过甲骨文外,还可通过金文 7、青铜器主要有那两大类?礼器、兵器 8、下列属于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兽面纹) 9、“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巨鹿之战 10、《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个城市?北宋东京汴梁城 11、青铜爵作为一种常见的饮酒器,流行于夏商时期,被称为“华夏第一爵”的是乳钉纹铜爵 12、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东汉石辟邪,是一种放置在神道内庇护陵墓的神兽,它是从哪个皇帝陵墓中发掘的?光武帝刘秀 13、它,通体洁白温润,线条流畅优美,素朴中透着优雅。它虽然没有任何装饰,却给人天然之美的强烈感受,是曹魏时期饮酒器。它是白玉杯。 14、鼎是中国古代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语当中的“鼎立天下”、“定鼎中原”,都代表着政权的更替和建立。在古代,鼎是青铜器中地位最高、身份最重的代表,号称“华夏第一鼎”是方格纹铜鼎 15、母鼓铜方罍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珍宝但出土在洛阳东郊的西周贵族墓地,它是盛酒器 16、二龙口衔盘沿,尾接瓶肩,呈双耳状立于瓶口两侧,它是唐代白釉双龙尊 17、这盏灯分为盏、盘、柱、座四部分。灯盏非常精巧,内外施彩釉,是唐三彩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唐三彩 18、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是西周早期青铜铸造业的典范之作。在古代是一种什么工具。盛饭工具 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是每一年的5月18日 20、魏晋时期的陪葬品中,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仪仗队伍,其中则少不了马的影子。1965年出土于洛阳彩绘仪仗陶俑群是在什么时期?北魏 2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规模兴建佛寺,使得洛阳的佛寺数量剧增,佛寺竟达1367座,其中以规模最大的是永宁寺 22、人面自眼线以上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存双颊、下颌、鼻、口以及双眼的下眼睑部分。尽管只剩下了半张脸,她却拥有“东方蒙娜丽莎”的美誉的是北魏永宁寺佛像 23、马不仅仅被用于农耕、军事,也渗透到其他的领域中,如打马球、驯马表演、马上乐舞等娱乐项目,这些娱乐项目始于唐代 24、在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陶俑陪葬作为一种正式礼俗得以推广,而在各个阶段的陶佣中,数量最多、制作最为精美的是唐代陶佣 在众多陶俑中,能成为洛阳是丝绸之都东方起点的有力证据的是彩绘胡商俑 26、西晋部分,则主要展示武士俑,通过这种披甲持盾的武士俑形象,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西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 27、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在七里河汉墓出土的一组着名的鼓盘乐舞百戏佣,完美展示出宏大的乐舞百戏场面,朝代是汉代 28、汉唐陶俑馆最大的陶俑是唐代三彩文官俑 29、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它的中心是洛阳 30、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唐三彩的故乡是洛阳 唐三彩主要色调和在古代的用途分别是红白绿殉葬

跨文化交际 -

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探析 摘要: 本文以2003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基础,分析了新课标对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并简述了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就对我们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在一起构成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五大体系,同时也把文化意识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分级和描述。由此说明了文化意识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化理解(understanding of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又可分为文化敏感度和自觉性,是对中外文化异同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文化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提到,“在英语学习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以此为基础,在英语课标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提到了文化及文化教学要求。 1. 课程性质 高中课程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

洞庭湖大桥工程概述

. 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杭州至瑞丽国家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杭瑞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第12条横线,也是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运输通道,目前,杭瑞高速全线90%的路段均已建成或在建,其余路段也在筹备中。拟建湖南省临湘(湘鄂界)至岳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临岳高速”)是杭瑞高速在湖南省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岳高速东起杭瑞高速湖北段,西接杭瑞高速岳阳至常德段,是杭瑞高速中部的重要一段,也是湖南省连接鄂、赣及长三角的重要通道,其建设对于杭瑞高速全线拉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本项目是杭瑞高速浙江至湖南区间最晚实施的一段,已成为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其建设迫在眉睫。 本合同段为湖南省临湘(湘鄂界)至岳阳公路第12合同段,主要包括洞庭湖大桥悬索桥主桥及主桥副孔,对应桩号为K52+896.000~K55+286.180,全长2390.18m。跨径布置为3×60m现浇连续梁+(1480+453.6)m双塔双跨钢桁梁悬索桥+(32.58m+3×60.5m)现浇连续梁。 本标段为岳阳洞庭湖大桥第A2标段,A2标段负责君山岸(基础+主桥副孔+锚碇+索塔+跨中以西主梁+猫道横向联系)+下游(主缆+吊索+索鞍+索夹+猫道)。临岳高速地理位置见图1.1.1-1。 图1.1.1-1 岳阳洞庭湖大桥推荐方案路线

图1.1.1-2 岳阳洞庭湖大桥桥型布置图 1.2 建设条件 1.2.1 通航环境 桥位跨越湘江航道,湘江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的黄金水道,也是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唯一通道。新中国成立后,对湘江航道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八五”期以来的重大疏浚整治和航电开发,现在衡阳至城陵矶449km,下游岳3km进入长江航道,为III(2)级航道,规划建成II(3)级航道。城陵矶所在长江航道为内河I级航道。 1.2.2 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初步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场区发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第四系更新统残坡积、冲洪积黏土、粗砂层,元古界冷家溪群砂质、泥质板岩。 1.2.2.1君山岸锚碇 地质条件较简单,无大规模的断层从锚碇区通过,区域稳定性好。该区域地层上覆第四纪全新世冲湖积物,岩性以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以及粉细砂层、卵砾石层为主,上部的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粉细砂层的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卵砾石层层厚较小,一般1.85~4.10m;下伏的基岩风化层中,全、强风化泥质板岩承载力较高,承载力基本容许值300~500kPa,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下伏中风化、微风化泥质板岩、砂质板岩承载力高,承载率基本容许值1000~1800kPa,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锚碇区卵砾石层厚度不大,但透水性强,水量较大,具有承压性质,为强透水层。全风化层、微风化层、完整的中风化层透水性差,水量小,为弱~微透水层,在本锚碇可视为隔水层。强风化层、破碎~较破碎中风化层为弱~中透水层,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 现 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关于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考古发掘 跨湖桥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 2002年11月又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独木舟标本经碳14测定,其年代达8000年左右。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独木舟相关遗迹。 2003年5月,在湘湖区域的下孙自然村又发现了与跨湖桥文化同类型的遗址――下孙遗址。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荣誉奖项 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2年4月12日,在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由于跨湖桥遗址

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新颖而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现了萧山文物考古史上零的突破。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正式命名 2004年12月16日~17日,在杭州市萧山区召开的“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上,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代表与会的40多名考古专家向新闻媒体宣布了“跨湖桥文化”的命名。 为了保证这次会议能成功举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在半年之内就完成了《跨湖桥》考古报告的编写,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跨湖桥》考古报告结合了人文和自然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考古研究报告,2004年度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博图书”。 “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一项重大突破,也是萧山文化事业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跨湖桥文化”是萧山先民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她必将为萧山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跨湖桥遗址曾经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学术意义 跨湖桥文化遗址要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年,是当时发现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这一发现,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她也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

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识刺小说是(),作者是清朝的()。 2、“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副对联所描写的场合是()。 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4、他一生共写重话一自六十多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是丹麦人,名著有《皇帝的新装》《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他是()。 5、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本书是《》 6、他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原名周树人,他是()。 7、“盛唐诗酒无双,青莲文苑第一家”这一对联赞的是诗人()。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古诗文中,“须眉”指代男子,“汗青”指代史册,“桑梓”指代()“布衣”指代()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散文诗《海燕》等。 B、《出师表》中,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向刘禅提出开张圣听、赏公平、亲贤远佞的建议。 C、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本,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D.鲁迅的《藤野先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绿》三篇文章的体裁都是散文。 3、“岁寒三友”是指() A、松、菊、兰 B、梅、菊、兰 C、兰、竹、菊 D、松、竹、梅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B、苏轼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C、《离骚》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D、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是这项伟大功绩的重要贡献者。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学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部书,共20篇。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峰之作,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范年华”。 6、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是《论语》和() A、《礼记》《孟子》《大学》 B、《孟子》《春秋》《大学》 C、《孟子》《中庸》《大学》 7、被苏轼称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8、下列文学常识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哪一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到题干中的括号里。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9、下列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一一青莲居士 B、欧阳修一一六一居士 C、苏轼一一东坡居士 D、白居易一一五柳先生 10、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司马迁——西汉 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一唐朝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写参观名胜古迹的小学作文 游“跨湖桥遗址”

写参观名胜古迹的小学作文游“跨湖桥 遗址”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浙江杭州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随着湘湖的声名远播,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也渐渐成了人们来萧山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我早就听闻它的大名,却不得一见,今天是中秋假日,我终于有机会和爸爸一起去湘湖目睹它的风采,和它来一次亲密接触。 远远望去,整个博物馆就像是一艘大船停泊在湘湖的水面上。博物馆外的广场上有几棵挺拔的古树,树下开满了鲜艳的无名的花草,看上去整个广场庄严又不失俏丽。我和爸爸一起走进了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正前方的一组雕刻,中间是那闻名遐迩的八千年独木舟,周围雕刻着大量的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来到遗址厅,似乎这里的温度比室外的要低几度,但还是有一种暖暖的感觉,爸爸跟我说这样的恒温是特意用来保护遗址的。遗址厅里有三个考古挖掘的坑,其中一个坑中有三个人,一个人正在认真地拍照,一个人在仔细地记录,还有一个人在小心翼翼地挖掘。乍一望去我以

为是三个真人,只是这三个人保持着固定的姿势一动不动让我心生疑惑,下了坡梯,走近一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三个逼真的模型,真是栩栩如生,考古学家如何发掘这些独木舟的场面让人一目了然。模型不远处还有一间透明的小屋子,里面放着的就是那举世无双距今八千年的“独木舟”,独木舟虽已破损陈旧不堪,但还是能从它的残存的部分感受到先人的智慧。真难以想象,在没有锋利切割工具的新石器时代,古人是怎样制造出如此轻巧的独木舟?那时萧山的先人就能荡着这样的独木舟,在水上自由地活动,真了不起! 来到陈列厅,我们看到这里还安放着骨针、木浆、弓箭、稻谷、编织物和草药罐等等实物。各种各样发掘出来的文物,琳琅满目,特别是其中那一枚小巧玲珑的“骨针”,据说它的针眼只有2毫米大,足以堪称世界瑰宝。这些发掘的各类实物足以证明,八千年前,这一方土地就有我们人类活动了,足见我们萧山祖先的智慧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里不由升起一种自豪感:萧山这方神秘的土地,八千年的文明史,我为你骄傲!如果有时间,

中考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题

中考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题 班级姓名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4.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其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 B.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作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C.《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D.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狼》——蒲松龄——《聊斋志异》 B.《隆中对》——罗贯中——《三国演义》 C.《祖国》——莱蒙托夫——俄国诗人 D.《骆驼祥子》——老舍——中国现代作家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论洞庭湖大桥7#、8#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论洞庭湖大桥7#、8#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洞庭湖铁路大桥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由君山区向东南方向跨越洞庭湖与长江相连接的出口处,距上游洞庭湖公路桥约4.2km,距下游莲花塘水位站约2.2km。设计里程。本文论述洞庭湖铁路桥中的7#、8#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钢板桩插打、钢筋加工制造及安装、混凝土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措施,及施工过程中各个工序的控制要点。 标签:承台冷却水管大体积混凝土钢筋 现代铁路桥梁施工中承台墩身基础大部分均为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运用越来越广泛。大体积混凝土具有结构厚、体形大、钢筋密、混凝土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现就洞庭湖大桥7#、8#墩承台施工浅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1 工程概述 洞庭湖特大桥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由君山区向东南方向跨越洞庭湖与长江相连接的出口处,距上游洞庭湖公路桥约4.2km,距下游莲花塘水位站约2.2km。设计里程DK152+694.857~DK163+121.916,全长10427.06m。 7#、8#墩位于大堤两侧,墩身为圆端形门式墩,宽20m,厚5.0m,墩顶设置1.5m厚墩帽;基础为梅花形布置的10根Φ1.8m钻孔桩,桩长34m及32m;承台为矩形承台,厚度为3.5m。 2 环境条件 2.1 水文及地质条件7#墩承台计划于2014年3月20日开始施工,该段时间洞庭湖水位约为+20.5m,7#墩处地面标高为+30.7m。承台开挖范围土层为杂填土及粉质粘土,挖深4.5m。8#墩承台计划于2014年5月10日开始施工,8#墩位于大堤内,地面标高为+28.0m。承台开挖范围土层为杂填土及粉质粘土,挖深4.8m。 2.2 气象条件桥位区域处于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温暖湿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约270天,严寒期短,春季多潮湿阴雨,夏季暴雨高湿,秋冬干旱,暑热期较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1.2℃,年平均降雨量1300mm左右。 3 钢板桩及基坑施工 钢板桩设计采用SUP-U400型,宽17cm,长1500cm,基坑围护结构内支撑设计采用H440*300mm及Φ600

关于萧山地区跨湖桥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萧山地区跨湖桥文化的调查报告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湘湖旅游开发区内,离萧山城区约4公里,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交汇处。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下湘湖泉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跨湖桥遗址位于跨湖桥西南约700米的湘湖地带。遗址共测定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热释光年代数据29个,均分布在距今约8000~7000年间。 跨湖桥文化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年,是当时发现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她也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杭州萧山跨湖桥位于形似葫芦的湘湖狭腰处,将整个湘湖一分为二:桥西南称上湘湖,桥东北为下湘湖,跨湖桥及其两端的长堤,处在茫茫无际、碧波荡漾的湘湖之中,四周青山环抱。无论是是秋月当空,还是桃花春汛,跨湖桥都会以一幅幅姿态各异的绝妙美景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湘湖八景之一的“跨湖春涨”与“跨湖夜月”就是因此而来。 8000年前跨湖桥人生活的环境。在我们面前场景中,近处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河流,成群的梅花鹿、水牛和鹤,远处有绵延的群山。可以看出,跨湖桥人生活的古环境,自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据专家研究,据今8000年前,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整体气候回暖,但在浙中山区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干冷,山地居民被迫向河口下流地区迁徙。古湘湖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孕育了跨湖桥文化的诞生,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跨湖桥人在此繁衍生息,从事采集、狩猎和耕作。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位于跨湖桥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遗址公园占地83亩,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区政府投了一个亿,于2007年动工,2009年正式落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由中国美院风景设计院设计,建筑以船为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于在这里发掘出土的独木舟。 独木舟穿越历史的长河,荡漾于岁月的海洋。曾迎着惊涛骇浪,面对席卷而来裹挟泥沙的海侵,倾覆于今日跨湖桥湖底;也曾劈波斩浪驶向未来的世界,使跨湖桥人成为河口平原拓荒的“弄潮儿”,早期海洋文明的开拓者。 跨湖桥独木舟这一迄今现存最早的人类走向文明之舟,是我们先人生存、发展、创新留存的实物记录。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世界第一舟”,更是走向文明的创举。《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江河湖海阻隔了通途,也阻隔生存的空间,人们需要迈向更广袤的世界,运用舟楫之利,可以 济不通,更可以致远以利天下。它的发现,使我国跃居拥有古船文明国家的行列,对研究人类交通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面对这单体的独木舟,谁都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此一只浅薄窄小、长不足10米的独木舟真的能跨江渡海?是的,责疑是探询真

必背知识点梳理: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理解】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②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理解】因为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理解】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理解】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4.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含义: 大众传媒是指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的传媒。 【理解】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功能: 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意义: (1)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使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交流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2.正确做法: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

杭州萧山博物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杭州萧山博物馆 1. 龙窑依坡而卧,倾斜向上,远看像一条长龙卧于山坡之上。整条龙窑可分为()、()和()三段。(多选题) (5分) C.火膛 ) ) (5 4.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翻开了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新篇章。(单选题) (5分) A.萧山农民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5. 封诰是皇帝赐与大臣或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葛云飞父母封诰卷》是()皇帝对葛云飞父母的嘉奖与赐封。(单选题) (5分) A.咸丰 C.同治 D.嘉庆 )。 B.馆藏精品厅 D.书画厅 7. 清代官员的朝服胸前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分文、武两种。一品文官的补子上绣仙鹤,那么一品武官的补子上绣()。(单选题) (5分) B.狮 C.豹 D.虎 )分) 9. 藩东藩是萧山所前人,著名的历史演义作家。他撰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1920年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著述的两条原则是()。 B.思路清晰,文字简练 D.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10. 越窑青瓷色泽青翠,晶莹润泽,备受古代妇女的喜爱。在她们的梳妆用具中就有()。(多选题) (5分) A.油灯 D.梳子 11. 在浙江舟山的竹山公园内有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的祠庙叫三忠祠,祠庙内供着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的三尊塑像,在三总兵中()是萧山籍。(单选题) (5分) B.王锡朋 C.郑国鸿 D.以上都不是

12. 在陶瓷发展史上,( )正好介于陶和瓷之间这一特殊阶段,它比软陶更坚硬,而且表面拍印着各种纹饰。(单选题) (5分) A.原始瓷 B.软陶 D.成熟瓷器 13. 萧山在西汉元初二年(公元2年)始建县,称为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暨”。后在孙权黄武年间(222—229年)改名(),直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单选题) (5分) A.余杭 C.会稽 D.诸暨 14.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印纹硬陶是一个特殊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区,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存。(单选题) (5分) A.南方、吴 B.南方、魏 C.北方、秦 15. 从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每年(。(单选题) (5分) A.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C.六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D.六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16. ()是我国最早运往海外的大宗贸易陶瓷,被誉为开拓“海上陶瓷之路”的先驱。(单选题) (5分) A.龙泉青瓷 B.景德镇青瓷 D.奉阳青瓷 17. ()是考古学上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单选题) (5分) A.旧石器时代 C.打制石器时代 D.中石器时代 18.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寓居于上海以卖画为生,并被称为“海上四任”的是()。(单选题) (5分) B.任熊、任薰、任颐、任伯雨 D.任熊、任薰、任仁发、任预 1. 单选题) (5分) A.3月15日 C.7月10日 D.10月2日 2. 民国时期被称为“布衣都督”的萧山人(),发动旅沪浙江同乡,抵制英、美侵夺修筑铁路权,成立了浙江全省铁路公司,并主持筑成沪杭铁路嘉兴段。(单选题) (5分) B.汤金钊 C.来楚生 D.朱凤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