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三峡》

原文: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1]

原文: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⑩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⑧,始极其浓媚⑨。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⑩,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马说》

原文: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译文:

有一次,张元在森林小道里看见一条被人丢弃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养着。他的叔父骂他:“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乞求不要丢弃它,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应该重视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没办法阻止。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将导致它的死亡,这并不是不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没有仁慈之心了。所以要把它收养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所以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马上奔回家,汪汪得不停叫着。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找到了叔父。马上把他送去医治,没过一天就痊愈了。从此之后,叔父把狗看作亲人一样。

原文: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①益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译文: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声惊动四邻里。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传-明史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原文: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译文:

王羲之常常仰慕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小石潭记》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xiu)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翻译: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的地方一尺,有的地方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岳阳楼记》

原文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译文: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乡里邻居。(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买狗)。想要得到好狗,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猎人自己思考,岂不是我努力耕作获得的钱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种田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全部都是这样。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翻译 1、黄琬巧对翻译: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索答案却不知道日食情况。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2、神童庄有恭翻译: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

字也能对。”将军以为他在吹牛,于是就指着厅里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3、植聪慧翻译: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等几十万字的文章及其他诗词歌赋,善于文章写作。太祖操曾经看他的文章,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吗?”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为什么还要请别人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操对他的才华感到十分诧异。植天性随和,不让人敬畏,他使用的车马以及自身的装束打扮也都不追求华丽。每次去见操,操都故意用疑难问题来刁难他,但植都能应声而答,因此颇受操宠爱。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翻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翻译 苟变食人二鸡子 子思对卫侯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能够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可用的将才,然而苟变也曾经做过官吏,有一次征税时吃了老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拔官吏,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取木头的长处,抛弃木头的短处;因此杞梓合抱都抱不住,却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木匠是不会抛弃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要选取各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而不能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位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他们知道你不任用良将,会对你造成威胁)”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马嘉 海中有种鱼叫马嘉,银色的皮燕尾式的尾巴,其中大的有满岁的小孩那么大。将其肉切成碎片,用火薰烤,香味可以传到非常远。 它常年潜在深水中一般无法捕捉,在春夏之季生养幼鱼,就随潮水冒出水面,渔民利用这个时候布设帘网捕捉它们。 帘网是那种网格做得很疏的网,纵横几十寻,两只小船牵引着将它张开,坠上铁块,将网垂入水底。过往的鱼,必定钻撞想继续前进,越撞越被束缚又更怒撞,就腮颊张开鱼鳍展开,被钩在网眼中,永远不能脱身。 假使碰到网就知道退却,就悠然离去了啊。 只知道进却不知道退,因此惨遭烹煮成肉酱的残酷下场,可悲! 养鸟有道 都说不应该把鸟关在笼子里养,可是我从来不曾不喜欢过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只想养鸟,不如多种些树木,让树围绕着房屋多达几百棵,枝叶茂盛,纷披拂动,成为鸟的乐园。每天早晨,从睡梦中刚刚醒来,还在被褥里翻来覆去时,就可以听到一片鸟叫声,就好像听到《云门》、《咸池》等乐曲的演奏声;等到起身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品味清茶时,看到它们张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一下子飞来又一下子飞去,连眼睛也看不过来,享受到的这种乐趣本来就不是一笼一鸟的乐趣可以相比。大概人生的乐趣,就是把天地当做园林,把江河当做水池,各自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由地生活,享受到这种情景才算是最大的快乐。这样做,比起那些用盆养鱼用笼养鸟的人来,所体现出的博大与狭隘、仁慈与残忍的对比是多么明显啊! 原谷谏父 原谷有一个爷爷,年纪很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养儿育女,勤劳节俭一生,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啊。”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对这件事很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他了。 世传公治长 世上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一天,有一只老鹰来告诉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应声而往,果然找到一头死獐,然而公冶长此时已没有让老鹰吃死獐的肠子的意思。老鹰因此很怨恨他。不久,老鹰又飞过来告诉公冶长同样的话。公冶长再次前往,望见数人围着一件物体而议论纷纷。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担心别人夺去,老远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译文

h i d 课外文言文阅读 1、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 ):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 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1、解释文中加点字: ①于:( ) ②道:( ) ③之:( ) ④射:(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本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 àn )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⑨物。 ”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度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一领:一张。领,量词。⑦荐:草垫。⑧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⑨ 长(cháng ):多余,剩余。 1.解释文中加点字:(1)卿:( ) (2) 举:( ) (3) 谓:( ) (4)对:( ) (5)悉:( )2上文有“恭无言”,王恭没说什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上文即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本则故事:

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

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 出guo“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本网站相关栏目发布的信息。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就是扩展。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doc

……○…………○…………内…………○…………装…………○…………订…………○…………线…………○……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 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 1、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 【注 释】 ①过:经过。②见:看见。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⑤善:擅长、善于。⑥虽:即使。岂:难道。遽:就,遂。⑦以,用。任:处理。亦:加强语气。悖:荒谬。 【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 1、根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 A .拉开弓 B .牵;拉 C .引用;征引 D .导引;诱导 ⑵ 此其父善游 ( ) A .交际;交往 B .旅行;游历 C .游水;游泳 D .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2、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 释】 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 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之一。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 邻居有烛而不逮( ) A .捉;捕 B .趁;趁着 C .逮捕 D .及;达到 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 ) A .穿过 B .凿通 C .穿透,穿破 D .洞,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3、草书大王 【原文】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 释】 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 òu ):责骂。⑥胡:为什么。 【知识链接】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阅读练习】 1、请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应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七年级文言文第二周练习答案 4、滥竽充数①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②。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 释】 ①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很象现在的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黑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1)才与绢数尺()

2019中考课外文言文习题及翻译

一、山东泰安市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咸:②中济, ..船破,皆游济: ③有顷,益怠.怠:④又摇其首。遂.溺死遂: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2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26.【答案】①咸:都。②济:渡,渡河。③怠:疲惫。④遂:于是,就。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7.【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②为什么不丢 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8.【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 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评分】每文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二、广东省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 鷇 kou:初生的小鸟。3. 忮zhi: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附加题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

(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 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8)“也”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2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 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 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 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 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含答案及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③故欲杀之 ④天下无冤狱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 1. 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 每题1分,共4分。 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课外古文阅读翻译及答案(11—20)

十一.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tà)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níng)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王冕传》) 【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的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一个人牵着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还是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狰狞(使人感到)害怕,可怕。王冕当时年幼,平静得好像不知道。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 【答案】 1.①田埂、田畔高地②早晨 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了。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他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 3.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即

可,如: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逆境出人才等。 十二、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明朝书法家文徴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答案】 1.终于对于有时书信 2.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怕麻烦。 3.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十三、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

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目录: 1、田豫 2、元德秀 3、晁错 4、张砺 5、曹参 6、曹端 7、贺若弼 8、刘健 9、袁枚10、孔奋11、何武12、刘宰13、樊姬14、马中锡15、苏武16、司空图17、陈表18、范纯仁19、杜乔20、张承业21、曹摅22、韩安国23、王导24、钟离意25、郑当时26、韩信27、陈平28、陈群

(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易子而教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易子而教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读书佐酒 苏子美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知人不易 孔子穷乎陈蔡(1)之间,藜(2)羹(3)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饭了。白天睡在这里,颜回则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要用干净的饭祭奠先人后再动口。”颜回回答道:“不可以,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所以我

中考指导文言文翻译

63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 64一个屠夫晚上回家走在路上,因为被路上的狼盯上,看到路旁有一所被夜里耕地的人遗弃的房子,跑进去趴了下来。狼把爪子伸进去探寻,屠夫立即抓住,让狼的爪子缩不回去。可是又没办法杀死狼。只有一寸的小刀,于是就割开了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皮的办法吹狼。用了力气吹过后,觉得狼不能动了,才用腰带绑上。出去一看,狼胀得像牛一样,大腿不能弯,嘴巴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夫就把它背回家了。如果不是屠夫的话,怎么能够想到这个计策呢? 75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6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1.上文作者是代的文学家苏轼,我们曾学习过他的一首咏月词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验之信然。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B.虽画师且不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乃知观物不审者。乃不知有汉。 D.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本文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规律,那就是:。(2分) 译文: 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 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①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②重担,息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③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惠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注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