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同步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47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回延安》作家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创作背景】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主题思想】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主要内容】《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可简称:回延安,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延安生活;第三部分:话延安,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赞延安,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第五部分:颂延安,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回延安》原文链接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儿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的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来。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回延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会想起什么呢?对,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当代诗人、剧作家。
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2.背景资料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然而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
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3.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课前准备】欣赏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相关视频,了解陕北风土民情。
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圣地延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请学生欣赏“信天游”歌词,谈一谈信天游。
小结“信天游”的基本特点: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贺敬之:(学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经历成就,能更好的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yì)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贺敬之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不少歌词,传唱至今的歌曲《南泥湾》就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为慰劳三五九旅而创作的。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感知陕北的民俗特色,把握诗的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
2、细读,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3、悟读,理解延安的地域文化和延安精神。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正音,划出体现陕北民俗元素的内容;检读《红星照耀中国》里面写延安生活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初读,聊“诗体”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诗歌。
师:这首诗歌和你们正在读的汪国真的诗歌,或者你以前读过的其他现代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呢?预设:两句一节,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多陕北特色的方言、事物;读起来很亲切、自然,像话家常一样;使用了很多叠词。
师结合学生回答,可做一些具体补充。
①朗朗上口:以第一部分为例,看怎么押的韵,换的韵。
②陕北方言:几回回、树根根、脑畔、白生生、羊羔羔。
③地方风物: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延河、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糜子、小米饭、米酒、油馍、木炭火、炕。
2、师小结:诗的这种形式和语言特点,是模仿了陕北最地道的民歌“信天游”,下面欣赏秒懂百科关于信天游的介绍。
3、播放视频: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师:这种陕北民歌,你听后有什么感觉?预设:歌曲高亢,嘹亮,悠长,感情强烈。
师:比较一下歌词与本文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相似点?预设:两句一节、押韵、体现陕北的民俗(米酒、油馍、热炕)、写革命生活和革命情感、感情热烈欢快豪迈。
师小结:诗人1940-1945年在延安学习生活了五年,对陕北民歌极其熟悉和热爱,他曾到当地群众家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信天游”民歌,研究这种民歌的特点,后来他创作出经典的陕北民歌《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
《回延安》这首诗就是贺敬之先生仿照“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再通过艺术性地创造而写成的。
二、听读,感诗情1、介绍作者及诗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1956年3月,离开延安已经十年的贺敬之,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这是他1945年离开延安之后,第一次重回延安,他的心情格外激动,一路上看不够、听不够,觉得有一肚子话想说想唱。
《回延安》教课目的1.认识“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尝生动优美的语言。
3.领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教课重难点要点:1.认识“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领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难点:品尝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课时间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导入新课。
方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
(信天游)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感人民自由舒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精选课件】展现“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有条有理,读来高亢悠久。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独自立的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怀、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域的一种民歌形式。
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可参照【微教课设计】《信天游》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犹如何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同回延安,认识信天游,感觉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二、整体感知【精选课件】1.作者作品它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旭日花开》《农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向来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
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抚养了不计其数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此中一位,他于1940年到达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2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回延安课题回延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 课时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课时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详尽感知的交流展现分配及当堂检测。
可合适调治。
1.认识有关作者的文学知识及“信天游”的特色,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知识与技2.屡次朗诵,领悟诗歌的节奏;经过认识时代背能教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倾吐的浓浓亲学情。
1.经过朗诵、研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目过程与方标领悟感情。
法2.运用多媒体创立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感情、态度感觉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与价值观课贺敬之, 1924 年生,今世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 作前ì)县人。
1945 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
者预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简习响、交口夸赞的名篇。
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旭日花介开》《放歌集》等。
1940 年至 1946 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
写1956 年,诗人贺敬之重回从前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作安。
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川和热情的老乡们,他的心情激背动不已,不由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景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心窝( wō)羊羔(ɡāo)糜子( méi)油馍( mó)盏(zh字ǎn)音辨清字形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经常理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解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词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
语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 /我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新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课同学们,刚刚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拥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导《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入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2 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 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1
第2课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难点 :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革命圣地”“中国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红军经过
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这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里一直是中国人民革
命的领导中心,是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这里,如同一盏指路明灯,指引
着全国人民英勇奋战,抗击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这里,代表着幸福与希望,是生活在白色恐怖
下的中华儿女心之向往的人间天堂。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是的,这就是延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贺敬之的
《回延安》,听听作者再回延安时唱出了怎样的心声。
二.出示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
学院学习。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主要作品
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2.字音:
2
盏(zhǎn ) 登时(dēng shí) 糜子(méi zi)
油馍(yóu mó) 脑畔(nǎo pàn) 眼眶(yǎn kuàng)
3.词语: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4.解题: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
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
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5.知识链接: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
出本意。
四.整体感知:
活动一:激情朗读:
1.自读。勾画节奏与重音,思考各部分应该投入怎样的情感。
提示:如何有感情朗读诗歌?
(1) 感知诗文内容,积极投入感情;
(2) 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把握朗读节奏与重音,读出韵味。
明确情感: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
中的激动、兴奋;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
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语调,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
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2.指几名学生朗读,班级评价。
3.班级再次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及情感。
活动二:感知内容:
3
1.本诗题目是“回延安”,全诗分五个小节。那么,围绕回延安,作者组织了哪些素材表达离别10
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呢?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给这五部分拟个标题。
示例: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细读第一小节,想象画面,说一说再次踏上延安土地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看
出来的?
明确:激动心情。一个“跳”字便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一“抓”一“贴”,动
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深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
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
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第二小节在回忆延安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
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这里运用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
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了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
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了解比兴手法: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运用比兴,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4.第三部分描写了亲人团聚的哪些场景?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小节从视觉角度描绘了窑洞内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
第二小节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窑洞外前来探望者之多,表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添白发”这一细节,表现了延安父老保卫延安的辛劳,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意。
“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话题由延安推向全国,
以长江大河的汹涌澎湃隐写出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最后一句,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
5.第四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诸句,
综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第五部分主要歌颂了延安的光荣历史,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延安在中国革命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杨家岭的红旗”指代党中央,写出党的领导作用,表现出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中心,而且
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
“脚印”既是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的脚印。
“照”字起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
再次齐读全诗,体会内容及情感。
四、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本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试找一找,从内容到形式,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地方特色?
明确: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事物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登时”“莫要”“几根根”等,
取自陕北方言;善用叠字,如“一根根”“一条条”等,这都是陕北民歌语言上的特点。
总结本诗艺术特色:
1.着眼于抒情。诗人抓住自己与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叹,一声声“母亲”的反复呼唤,构成了
诗歌的主旋律。
2.巧用民歌形式和比兴手法。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
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比兴手法写使用得很巧妙,浑然一体,表达了“我”对延安的深情。
五、练一练:运用比兴手法,仿写句子:
本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
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示例:海,给了鱼儿一片深邃的碧波;鱼儿,给了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润土;树木,
也回馈大地一片阴凉。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空间,鸟儿,也回赠天空一片快乐。自然,给了人类天
地万物的恩赐;人类,也要给予自然一片感恩。(以海与鱼儿,大地与树木,天空与鸟儿相互给予、和谐共
存的关系起兴,自然引出人应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
六、总结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