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女性主义的声音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
现代女性诗人的声音与影响力在文学创作领域,女性的声音在过去几个世纪逐渐得到重视和认可。
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女性诗人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独立的思考方式,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影响力。
她们不仅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而且通过作品传递了许多社会问题和女性主义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现代女性诗人的声音和影响力,并分析其对文学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女性诗人的独特声音女性诗人通过她们的创作,为传统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元素。
她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考,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通过挖掘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女性诗人勇敢地探索了女性拥有的力量和美丽。
她们通过诗歌传递了女性的独特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独特的声音让读者对女性的体验和视角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部分:女性诗人的个人历程女性诗人的个人历程对她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有着重要影响。
许多女性诗人都经历了种种不公平,她们在文学领域中遭受到了性别歧视和文化压力。
然而,她们未被打倒,反而通过诗歌表达了她们对自由、权力和平等的追求。
她们的个人经历不仅丰富了她们的创作,而且使她们的声音更加真实和有力量。
第三部分:女性诗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女性诗人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之上,而是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勇敢地探讨了性别平等、身体权力、性别身份和社会正义等重要议题。
她们的作品在传递女性主义的观点的同时,也为其他女性提供了力量和启示。
女性诗人的声音通过诗歌刊登在杂志、报纸和社交媒体上,传递给更广大的读者群体,并引发了对于女性权益和平等的关注和反思。
第四部分:女性诗人的文学成就女性诗人通过她们的作品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她们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和研究,为文学的繁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女性诗人的作品通过文学奖项和荣誉获得了认可,她们的声音和影响力持续地推动着文学的发展。
结论:现代女性诗人凭借她们独特的声音和强大的影响力,在文学和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她们通过诗歌作品传达了女性独有的情感和思考,挖掘了女性的力量和美丽。
苏珊·兰瑟个人型叙述声音理论微探摘要:苏珊·兰瑟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创始人之一,她首先提出将结构主义研究与性别研究联系起来,在文本研究中不仅关注其叙事结构,也关注文本内容,为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拓宽了经典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道路,在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对其著作《虚构的权威》一书中个人型叙述声音进行理论微探,对小说解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珊·兰瑟;女性主义叙事学;文本研究;个人型叙述声音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2-0078-03(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美国学者苏珊·兰瑟(Susan nser )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人之一。
她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独创性在于她区分了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
其中个人型叙述声音在表达女性权威方面最为不利。
原因在于:在男性主导的社会权力中,女性的个人型叙述声音在讲故事的行为或是通过讲述的故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形象违背社会公认的女子气质时,她就会有被读者抵制的危险;女性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因为展现自我美德或是缺陷会受到社会诟病;由于男性作家笔下已经建构的女性叙述声音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男女作家就谁是女性个人型叙述声音的权威会展开竞争。
所以女作家在写作时采用了多种手段表达个人型叙述声音所展现的女性权威。
一、自我缄默之声在《虚构的权威》这本书中,兰瑟重点分析了17世纪到20世纪欧美女作家作品中的叙事策略。
17、18世纪的小说都避免把私人的声音公开化,在书写女性权威方面十分有限,女性公开向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更是不可能的。
正如露丝·伊里盖(Luce Irigaray )所言:“有了声音(voix )便有路(voie )可走。
”显然这一时期的女性根本无路可走,她们只能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公开的话语只属于男性,恰当来讲是白人男性。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解读在当代社会,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
它试图揭示和批判男权主义的社会结构和性别不平等,并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和呈现女性的经历和命运。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几部经典文学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看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这部小说以女性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为中心,通过她的眼睛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女性的境遇和束缚。
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婚姻成为她们最重要的生活目标。
然而,伊丽莎白并不甘于成为一个被动的结婚对象,她追求真爱和自我实现。
通过她的坚持和勇气,奥斯汀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和自主性,同时也批判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接下来,我们转向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这部小说以孤儿奥利弗为主角,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贫穷女性的悲惨命运。
女性在那个时代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容易受到剥削和虐待。
狄更斯通过描写奥利弗与一系列女性角色的互动,呈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受压迫的现实。
同时,他也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坚韧和勇气,传递了女性主义的力量和希望。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雨果的《悲惨世界》。
这部小说以让-巴尔济·悲惨世界为主线,通过描写法国19世纪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展示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艰难处境。
女性在社会中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雨果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命运和奋斗,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他呼吁女性争取平等和自由,为女性主义事业发出了强烈的声音。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这部小说以一个家庭为背景,通过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身份。
伍尔夫以独特的意识流手法,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压抑和束缚。
她通过女性角色的自我反省和追求自由,呼吁女性摆脱社会对她们的限制和期望,追求真正的自我。
女性主义艺术的名词解释女性主义艺术是一种追求性别平等和反对性别歧视的艺术形式,旨在探讨和呈现女性经验、权力关系以及社会和文化中的性别问题。
它致力于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和传递女性的声音和视角,扩大社会对于女性身份的认知,并挑战一切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反射社会现象的方式,凭借它的独特性和情感力量成为女性主义者的创作工具。
而女性主义艺术家则以她们的视角和经验创作,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探索和揭示女性权力结构和性别不平等问题。
女性主义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女权主义运动。
艺术家们开始以女性为中心,将女性经验与创作结合,通过艺术作品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审美标准。
这些艺术家试图通过艺术来破坏性别二元论,让女性的声音在社会中得以传达和认同。
女性主义艺术并不局限于特定的风格或形式,而是强调女性主义思想和反性别歧视的观点。
它的思想内核包括批评和挑战男性主导的视觉文化、呈现女性的真实形象,重点关注女性的身体和性觉醒、探索女性在历史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对于女性权力和自由的渴望。
女性主义艺术的一大特点是对于女性身体的重塑和重新定义。
许多女性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探索身体的政治性和社会意义,并反对将女性身体化为物化对象的现象。
她们以自己的身体为表达媒介,探索和突破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和限制。
女性主义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呈现女性的真实形象和经验。
许多女性艺术家表现了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和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平、歧视和暴力。
她们试图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固有标签,呈现更加真实、多样和复杂的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艺术对于历史和社会中的女性角色和地位也有着深入的思考。
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女性在历史中的被忽视和抹消,探讨女性对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贡献。
她们试图纠正历史中对女性的偏颇表达,挑战传统历史叙事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女性主义艺术还表达了女性对于权力和自由的渴望。
妇女节:女性主义文献精选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是每年的3月8日,是全世界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庆祝女性的成就和进步,更要反思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运动,致力于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推动妇女权利的发展。
在女性主义文献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对于理解女性主义思想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精选几部女性主义文献,带您一起探索女性主义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渊源。
《第二性》《第二性》是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首次出版于1949年,对于当时的女性地位和社会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书中提出了“女性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生而为人”的论断,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被动地位和受压迫状态。
她呼吁妇女要争取自我解放,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第二性》对于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女性主义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女性的艺术》《女性的艺术》是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琳达·诺克林的代表作品,探讨了女性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挑战。
该书首次出版于1971年,对于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
琳达·诺克林认为,传统艺术界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偏见,女性艺术家往往被边缘化和忽视。
她呼吁女性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观点,打破艺术界的性别壁垒,争取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女性的艺术》激发了无数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成为女性主义文献中的珍贵之作。
《女性神话》《女性神话》是英国女性主义学者朱迪斯·巴特勒的代表作品,探讨了女性在文化和历史中的形象和象征。
该书首次出版于1986年,对于女性神话和女性主义批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女性被视为次要和辅助的存在。
颠覆传统声音构建女性意识——伍尔夫女性主义叙述声音解
读
邓琳娜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声音是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伍尔夫的小说中,叙述者声音隐含在多元的人物声音之中,具有自我指称意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意识.伍尔夫采用不同的声音策略巧妙地对抗意识形态、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学规约等对女性声音的制约,从而取得了话语权威,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体现了这位女权主义先驱在文化实践中的艺术特色及其女性主义思想的独到性.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邓琳娜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达洛卫夫人》里的叙述声音与话语——兼评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现代叙事艺术特征 [J], 林继红
2.实现叙述声音的权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的作品 [J], 陈妍
3.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叙述声音与叙述策略 [J], 胡波莲
4.声音中的女性意识和话语权威——论《金色笔记》中的叙述声音 [J], 卫佳睿
5.叙述声音、叙述视角中的话语权威与女性意识——《卡洛林·莫当》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 [J], 姜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体裁,它显示着女性对对社会重要但不受到认可的无形贡献的认可,并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它指出女性被排除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平等状态之外,以及一般女性特有的兴趣、问题和观点。
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非常大,它不仅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文本体裁,而且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理解,这些途径包括了叙述学、社会学、文化史和行为主义视角等。
有时,女性主义文学也被认为是一个批判性文学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中女性的演变,并成为一种声音,把主流思维关于女性的期望和标准抛在脑后。
除此之外,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也通过对民间和口头文学的研究而得以进一步完善。
例如,民间传说中的女性神话主题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女性的文学视角的表达,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强烈的权利诉求。
另外,女性口头文学,包括传说、诗歌和其他民间形式,也被用作女性主义文学的媒介之一,表达出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壁垒与压迫。
在总之,女性主义文学是以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公平待遇为重点的文学体裁,它的定义并不限定语言,可能是文学、戏剧、小说甚至诗歌等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传达出女性的抱负、声音及斗争精神。
它注重影响力,不考虑形式,增强女性在社会中的普通角色,促进女性主义理论的演进。
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影响1. 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探索女性经验、反映性别不平等问题以及寻求性别解放的文学流派。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女性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被称为第一波女权运动。
作家们开始关注妇女地位的不公平和性别歧视,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抗议。
3. 第二波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文学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兴起,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女性作家,如格里姆姆兄妹、维吉尼亚·伍尔芙和海明威等人。
她们通过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探讨了妇女地位、身份认同和爱情关系等议题。
4.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女性主义文学的议题和思想,继续关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问题;另一方面,也涌现出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声音,探索种族、阶级、性倾向的交叉问题,并拓展了女性主义的边界。
5. 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并反思性别不平等问题,推动了社会对于妇女权益的重视和改革。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独特经验和声音的平台,鼓励妇女发声并争取平等。
此外,女性主义文学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读者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6. 结论女性主义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起源于第一波女权运动到当代多元化发展,它持续地挑战着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偏见和不公平,并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我们应该珍视并继续投身于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中,以推动社会变革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注意:本文是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而编写的,未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自从20世纪以来,一直是文学界和社会议题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文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意义,而女性主义则通过女性文学来探索和表达女性的权益和解放。
本文将从女性文学的定义、女性主义的起源和意义以及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女性文学是指以女性为主题、关注女性生活体验和探讨女性身份认同的文学作品。
与传统文学相比,女性文学更加注重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细腻的表达。
女性作家通过女性文学来探索女性独特的生活经验,传递女性的声音和视角。
女性文学的兴起代表了女性在文学界的崛起,也向世界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力量。
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解放运动,旨在争取和维护女性的平等权益。
女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或行动,更是一场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废除性别歧视,推动男女平等的发展。
女性主义要求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反对婚姻中的压迫和暴力,并强调女性应该获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女性文学提供了女性主义者展示女性的力量和探索女性话题的平台。
通过女性文学,女性主义者能够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忽视,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女性主义也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激励更多女性作家投身文学创作,并通过作品传递女性的声音和追求。
女性主义扩大了女性文学的话题范围,使其超越了个人层面的探讨,更加关注女性在社会和婚姻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文学通过作品探讨和讨论性别问题、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分配等议题,进一步展现了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
同时,女性文学也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给予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角度。
尽管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在许多方面相辅相成,但也存在一些区别和争议。
女性文学强调的是对女性个体经验的呈现和探索,而女性主义更注重的是社会层面的性别平等和社会运动。
此外,女性主义也并不是女性文学的唯一主题,女性文学同样也包括了其他具有女性特点和女性视角的作品。
119第31卷第4期凯里学院学报Vol.31No.42013年8月JournalofKailiUniversityAug.2013
寻找女性主义的声音———解读《色戒》
中王佳芝形象
杨璇(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
摘要:张爱玲在《惘然记》的卷首语中说,《色戒》这个小故事曾让她震动。可以说《色戒》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作品里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忽略了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关注的是女性个体及其生存环境。本文将以文中王佳芝为分析对象,探讨女性的生命缺陷,社会舆论道德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工具地位。关键词:色戒;王佳芝;生命缺陷;女性主义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3.04.33
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热播之后,使一直处于边陲地位的张爱玲小说《色戒》受到广泛关注。《台湾中国时报》张小虹说:“李安的《色戒》拍出了
张爱玲写出来的《色戒》,李安的《色戒》也拍出了张爱玲没有写出来的《色戒》。”
李安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色戒》,用他的理解和表现手法来展现他给大众的《色戒》,但这并不代表是张爱玲的本意,这也让更多人忽略了张爱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要表达的深刻的女性主义内涵。一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在一个大时代,一个对个体有着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大时代。小说中的大学生王佳芝和他的同学,便是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谋划了一场爱国锄奸活动。张爱玲在《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的短文中曾说过:“王佳芝凭一时爱国心的冲动。”[1]这一点不可置否,然而回归文本阐释,不难看出,王佳芝参与活动的“冲动”不仅来自单纯的爱国心,也来自王佳芝作为女性的与生俱来的生命缺陷———虚荣和对爱情的幻想。这一生命缺陷成为她选择革命的冲动,帮助她成功扮演了间谍的角色,但最终也导致她走向背叛。王佳芝是乱世中的佳人,拥有绝对的浪漫和虚荣的前提。“自从十二三岁就有人追求”,“从十五六岁起她就只顾忙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在香港公演爱国历史剧的成功,让她拥有了“当家花旦”的称号,更助长了她参与爱国锄奸活动的虚荣冲动。“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
车游车河。”对自我的肯定和虚荣,
青春的狂热冲
动,最终在那天晚上“连梁闰生都不十分讨厌了”。于是王佳芝决定为革命献身,与梁润生发生性关系,将戏继续演下去。后来,王佳芝成功引诱易先生,在等待易先生时有一段遐想:“她倒是演过戏,现在也还是在台上卖命,不过没人知道,出不了名”。这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对名气的渴望。
在
珠宝店,看到粉红钻戒,直接表达了“可惜不过是舞台上的小道具,而且只用这么一会工夫,使人感到惆怅”的惋惜自怜之情,这里的钻石正是虚荣的代表。易先生用金条付账的派头让王佳芝想到了英文中的一句话:“权势是一种春药。”她说:“
对不
对她不知道。她是最完全被动的。”其实她心里清楚自己对于权势的依赖和欲望,如果可以主动,这“春药”必然让她乐不思蜀。王佳芝将爱国锄奸这
样的事想得过于简单了,因为一时的虚荣冲动而决定扮演非专业的色情女间谍,最终必然在虚荣心的感召和内心矛盾中走向背叛和失败。王佳芝作为女性的生命缺陷,同样体现在她对
收稿日期:2013-04-07作者简介:杨璇(1984-),女,福建将乐人,硕士,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120
爱情的幻想和期望。对待爱情,她先是认为自己可能喜欢邝裕民,于是甘愿为了爱情参加革命,甚至牺牲自己,以此来博得邝裕民的关注和认可。对邝裕民的爱情幻想,正是王佳芝对爱情、对归属感强烈期望的表现。但是在看到邝裕民和他人一样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牺牲之后,王佳芝对他由失望到绝望,最终到恨,转而沉迷于易先生对自己的好,以至于在最后刺杀时刻,她还在想:“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女性对爱情依赖和期望的天性,开始颠覆王佳芝曾经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这个时候的她不再是一个爱国间谍,而是一个女性,一个单纯的需要爱、需要归属的女性。于是,当她看到易先生的悲哀的微笑,开始晕眩,觉得“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女性是需要爱的,当发现身边的朋友和所爱之人也不过是虚伪的迎合,面对易先生对自己的特别,就算是饮鸩止渴,她也会在所不惜。因为女人为了爱情是可以不顾一切的,女人的“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2]王佳芝是入世未深的佳人,加上时不时流露的对爱情的渴望,使其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也正是这一点,让王佳芝扮演的美人计非常出色,以至于老狐狸般狡猾的易先生也丢开了警戒之心,但也让王佳芝最终迷失理智,在对爱的渴望中背叛了初衷。这一点在许多细节之处都有流露。王佳芝知道矮小的易先生喜欢高个的女人,走进珠宝店,“知道他在看,更软洋洋地凹着腰。腰细,婉若游龙游进玻璃门”,这一个自觉又不自觉的多余动作,已经表明投入情妇角色表演的王佳芝乐在其中了。珠宝店的选择让王佳芝略有失望,店家拿出一个粉红钻石,“她怔了怔,不禁如释重负。看不出这爿店,总算替她争回了面子。”王佳芝俨然一副情妇样,显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麦太太,当成了易先生的情人。当然,张爱玲在表现王佳芝的情感变化时,笔墨较少,读者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文中提到了“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句话似乎隐含着性启蒙对王佳芝性意识的觉醒。对待同样是和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梁闰生,“不是本来讨厌梁闰生,只有更讨厌他”,而对于易先生,她却在怀疑自己“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易先生的老练和娴熟,唤醒了王佳芝的性意识,并使得王佳芝误把性当作了真爱的理由。“女子本来就有弱质化、物质化、肉身化的一面,在权势面前,女人容易屈服,在物质面前,女人容易被迷惑,在身体欲望面前,女人更是沉醉不好自拔”,这是对男权社会里,女性生命缺陷的最好诠释。[3]二在王佳芝的“革命同志们”的“背后讨论过”和“别具用心”下,王佳芝单纯地接受了为革命献身
的要求。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王佳芝的悲剧。悲剧不仅在于事先同伴们的私下商量就没征得王佳芝本人意见,更在于王佳芝在男性价值的参照下也自觉地认同了这样的决定。于是,王佳芝很快就发现,他们利用了她的身体作为自己爱国热情的手段,同时却又明显地表示出对她的鄙视和疏离。“她不但对梁闰生要避嫌疑,跟他们这一伙人都疏远了,总觉得他们用好奇的异样的眼光看她”。世俗排挤的眼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对当时的女性犹如生一般的重要。王佳芝失去贞操,出发点本是崇高的爱国的思想,况且还有“革命同志们”的支持、鼓励和钦佩。现在贞操失去,计划落空,身为受害者的她,本更应该得到关爱和理解,得到的却是鄙视和疏离。虽然后来计划继续,他们又重新找到她,但她也开始醒悟到“我傻,反正就是我傻。”但纯真的她总感觉到自己的牺牲没有白白浪费,于是会有“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
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然而作为女性有其特有的敏感性,在心灵受到挫折后,王佳芝只好推翻原有的奉献理想,为自身考虑。处在当时境况的她难免会认为,自己不过成为了他人爱国激情的工具,即使刺杀成功了又能如何呢?也许能得到政治上的光荣,但是作为女人,她会得到耻辱。社会道德舆论在对待女性的贞操方面往往是冷漠和残酷的,如此不公平的特殊对待,给女性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不言而喻。所以,当王佳芝的革命理想并不是那么完美的时候,她也就发生了动摇,才会在刺杀的关键时刻把易先生平静而略显悲凉的表情误解为“这个人是爱我的”。三王佳芝一厢情愿幻想着的爱情,在易先生的概念里,不过是中年纳宠,是对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的肯定。“恨不得要人家取笑他两句。也难说,再深沉的人,有时候也会得意忘形起来”。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各种用途的工具,是男性的附属品。“他是实在诱惑太多,顾不过来,一个眼不见,就会丢在脑后。还非得钉着他,简直需要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易先生对待王佳芝,用的也是惯用的伎俩,王佳芝在他的眼里只121
是一个情妇。即使在最后,他明白“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但他还是“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在他的权力社会里,他对女人的掌控游刃有余,即使刚刚才发生刺杀事件,他依然能泰然自若地“站在他太太背后看牌”,早早睡去,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告诉他太太说话小心点:她那个“麦太太”是家里有急事,赶回香港去了。都是她引狼入室”。不论是对王佳芝还是易太太,他都能达到占有和掌控的目的,并最终为自己果断地处理问题“脸上又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他自己也承认“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只能是男人自我满足的工具,是虎与伥的关系。与王佳芝为了爱情背叛自己的生命相比,易先生的残忍和冷漠让人不寒而栗,由此可窥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在整个刺杀活动中,吴先生是一个始终隐藏着的神秘人物,虽然他在整个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吴先生是职业间谍,但是从文本中却可以看出他和易先生同样的残酷,对于单纯的怀有革命冲动的青年学生主要是利用。“听他们有这样宝贵的一条路子,当然极力鼓励他们进行”。并且主要目的是“许了”才“吸收他们进组织”,“这次算是个考验”。但是吴先生却并不信任这些学生,“始终就是他一个人跟邝裕民联络”。并且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怕他们太嫩,会出乱子带累人”。到最后怕事情失败,“预先讲好了,接应的车子不要管他”保留好戏院的票根,“一个人溜回电影院了”,“封锁的时候查起来有票根,混过了关”。关键时刻他只想到保全自己的性命,他是逃过了这次追捕的危险,但是王佳芝和这群单纯的有着爱国冲动的学生却成了牺牲品。即使是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对待像王佳芝这样为革命献身的女性,也只是单纯的利用。女人,在革命面前,只是男人们实现自己理想,达到目的的工具。在《色戒》故事里,王佳芝扮演的不过是男权社会里易先生泄欲的工具,吴先生和邝裕民等爱国效忠组织的工具。《色戒》延续了张爱玲一贯的主题:揭示在不可避免的时代沉落中人的苍凉的生存状态。[4]更为主要的是探讨了女性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女性自身的脆弱和悲哀,以及世俗道德观念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双重压迫。
参考文献:[1]张爱玲.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N].中国时报
·人间.1978-11-27.[2]陈子善.张爱玲集·郁金香[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2006:38.[3]左怀建.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度阐释———张爱玲《色戒》的女性主义阅读[J].名作欣赏,2010(20):102-104.[4]许瑶.论张爱玲小说中自审意识的成因[J].郑州轻
工业学院学报,2008,9(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