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
- 格式:pdf
- 大小:195.77 KB
- 文档页数:2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铁氧体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磁性性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热分解法、水热法等,但是这些方法的制备条件苛刻、过程复杂,并且产物粒径的分散性和纯度较难控制,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简单、高效、成本低的制备方法。
静电纺丝技术具有简单、低成本、高效等优点,可以制备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纳米纤维,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制备领域。
本研究将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铁氧体纳米纤维,并对其物理和磁性性质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铁氧体纳米纤维,并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探讨静电纺丝条件对产物形貌、尺寸、物理和磁性性质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铁氧体纳米纤维,改变静电纺丝的参数,如电压、喷嘴直径、溶液浓度等条件,制备不同形貌和尺寸的铁氧体纳米纤维。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静电纺丝条件对产物的形貌、尺寸、结构和磁性等性质的影响。
四、研究内容1. 铁氧体纳米晶制备方法的研究和分析;2.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铁氧体纳米纤维工艺的研究;3. 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形貌、尺寸、结构和磁性等性质的表征和分析;4. 探讨静电纺丝条件对产物性质的影响,并优化制备工艺。
五、预期成果1. 成功制备铁氧体纳米纤维,获得不同形貌和尺寸的产物;2. 对静电纺丝条件对产物形貌、尺寸、物理和磁性性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为优化工艺提供理论基础;3. 对纳米纤维的表征和分析为铁氧体纳米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支撑;4. 可能为制备其他纳米纤维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将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铁氧体纳米纤维,并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为铁氧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静电纺丝技术在纳米纤维制备中的应用指南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纤维成为了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纳米纤维在医学、电子、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其中一项被广泛使用的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就是静电纺丝技术。
本文将介绍静电纺丝技术在纳米纤维制备中的应用指南。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静电力将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高分子聚合物拉伸成纤维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可以制备出直径从纳米到亚微米范围内的纤维,且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
纳米纤维的这些特点使其在过滤材料、组织工程、传感器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静电纺丝技术在过滤材料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纳米纤维可以制备出较高的比表面积,因此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过滤材料。
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纤维直径为几十纳米的纳米滤膜,具有优异的过滤性能,可以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和有害气体。
同时,这种滤膜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疏水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其次,静电纺丝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纳米纤维具有与人体细胞相似的结构和尺寸,因此可以仿生地构建组织工程支架。
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级孔隙结构的支架,这些孔隙可以提供细胞附着和生长的平台。
同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再生。
此外,静电纺丝技术在传感器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电导性能,可以用于构建敏感和响应快速的传感器材料。
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级直径的导电纤维,这些纳米纤维可以用作传感器的工作电极。
通过修饰纳米纤维表面的功能化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然而,静电纺丝技术在纳米纤维制备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静电纺丝过程中需要控制溶液或熔融聚合物的流动性和电导性,以获得理想的纤维形态和尺寸。
其次,制备出的纳米纤维往往呈现无序分布,难以控制其方向和排列方式。
此外,制备纳米纤维通常需要较高的电压和较长的纺丝时间,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技术难度。
《化学纤维》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膜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静电纺丝机的原理。
2、掌握基本的静电纺丝操作步骤。
3、能够结合化学纤维课程对进一步理解静电纺丝成型机理。
实验原理纳米纤维由于具有极小的直径以及极大比表面积和表面积体积比的结构特点,其表面能和活性增大,从而在化学、物理(热、光、电磁等,等许多性能方面表现出特异性,可用于高性能吸附、过滤、防护、生物医用等材料。
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有静电纺丝法、复合纺丝法、分子喷丝板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等,静电纺丝是-- 种高效低耗的聚合物纳米纤维制备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且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静电纺丝是基于高压静电场下导电流体产生高速喷射的原理发展而水,其主要过程是通过电场,利用电极向聚合物熔融物或溶液上引入静电荷,在电场作用下拉伸,由于聚合物有一定的粘性,可以形成细丝而不会形成液滴。
静电纺丝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得到直径在 0.1um 数量级的纤维,比普通挤出纺丝(10-100um)的纤维直径小得多。
很多种材料如聚合物,聚合物和其他材料的混合物,陶瓷、金属纳米线都曾经通过静电纺丝法直接或问接得到。
静电纺丝可以得到各种混合纤维,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纤维的性质,同时可以对纤维材料做定向的改性。
通过控制电场形状等参数,可以得到网状,平行排列,无规三维结构,弹簧状和游涡等形状的纤维。
而通过改变纺丝头的的结构,可以的得到空心结构。
实验仪器和试剂试剂:PVC,四氢呋喃仪器:SS—2535D0,220V50Hz,电流10A实验步骤a.电纺溶液的配置配置浓度为13%的PVC溶液,四氢呋喃作为溶剂。
1.称区1.3克PVC粉末放入塑料试管中,然后量取10ml四氢呋喃溶液加入其中使其溶剂。
2.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观察溶液浓度,浓度太高不行,浓度太低也不行。
b.电防过程1.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PVC溶液2.将注射器固定在接高压正极的金属盘片中心孔中。
3.在注射器的的正前方放置好收集纳米线用的锡纸,在正下次也防止溶液滴落的锡纸。
静电纺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级纤维的方法,研究纤维的形态和性质,并考察静电纺丝中影响纤维形态和性质的因素。
实验原理:静电纺丝是指在高电压的作用下,通过空气将溶液中的聚合物液滴拉伸成无序排列的纳米级纤维,使聚合物分子在电场中定向排列而形成纤维。
静电纺丝系统主要包括高压电源、喷液器、集电器、纤维收集器等部分。
静电纺丝中影响纤维形态和性质的因素包括喷液器间距、喷液器离集电器距离、高压电压等。
实验步骤:1.准备静电纺丝装置和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有机溶液、注射器、喷液器、高压电源、集电器、纤维收集器等。
2.将有机溶液注入喷液器中,并调整喷液器和集电器之间的距离。
(喷液器之间的距离越小,纤维直径越小,但容易发生喷液器之间的交叉;喷液器越靠近集电器,纤维直径越大,但容易出现纤维断裂)3.开启高压电源,在一定的高电压作用下喷液,使液滴从喷液器中射出,通过空气的平移和拉伸形成细长的纤维,在集电器上形成纤维布。
4.调整好纤维收集器的位置和形状,避免纤维落到不应有的地方。
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在固定高压电压(18kV)、相同的有机溶液溶液浓度(1%)、不同喷液器间距(5cm、10cm、15cm、20cm)条件下,随着喷液器离集电器距离增大,纤维直径变小;当喷液器间距为15cm时,纤维直径最小。
此外,随着高压电压的升高,纤维直径也随之变大。
结论: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纳米级纤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通过调整喷液器间距、喷液器离集电器距离、高压电压等因素来控制纤维的形态和性质。
本实验考察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纤维形态的变化,可以作为制备纳米级纤维的参考。
参考文献:[1] 张超,刘虎政,骆丽萍,等.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18,30(4):1513-1525.[2] 李博文,赵彬彬. 静电纺丝技术在材料制备领域中应用研究[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37(3):559-570.。
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纳米纤维是一种具有纳米级直径的纤维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
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主要包括静电纺丝法、模板法和溶液旋转法等。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静电纺丝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高电压作用于高分子溶液或熔体,通过电场将溶液中的高分子链拉伸成纳米级纤维,并将其沉积在收集器上形成纤维膜。
具体制备步骤如下:1. 准备高分子溶液:选择适合的高分子材料,如聚合物、天然蛋白质等,并将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高分子溶液。
2. 调整导丝距离和收集器形状:将高压电源连接导丝和收集器,调整导丝之间的距离和收集器形状,以控制纤维形成和排列方式。
3. 施加高压电源:打开高压电源,施加高电压于导丝和收集器之间,形成高强度的电场。
4. 注入高分子溶液:使用注射泵或导管将高分子溶液缓慢注入到导丝上,并通过电场作用使高分子溶液纳米纤维化。
5. 收集纳米纤维:高分子溶液经过电场拉伸成纳米纤维,并沉积在收集器上形成纤维膜。
6. 进一步处理:将纤维膜进行干燥、固化和热处理等后续步骤,提高纤维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模板法是一种利用模板的孔道结构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高分子溶液或熔体置于模板孔道中,在模板的导向下,高分子物质逐渐凝固并形成纳米纤维。
具体制备步骤如下:1. 准备模板:选择适当的模板材料,如陶瓷、聚合物等,并制备具有一定孔径和孔道结构的模板。
2. 准备高分子溶液或熔体:选择适当的高分子材料,如聚合物、纳米颗粒等,并将其溶解在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高分子溶液或熔体。
3. 渗透模板:将高分子溶液或熔体置于模板孔道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渗透,高分子物质充分填充模板孔道。
4. 固化高分子物质:根据高分子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化方法,如热固化、紫外光固化等,使高分子物质在模板中逐渐凝固。
5. 模板去除:通过化学溶解、机械破坏等方法,将模板从高分子纳米纤维中去除。
玉米淀粉糖的静电纺丝的开题报告
题目:玉米淀粉糖的静电纺丝
引言:
玉米淀粉糖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增稠、保湿、延长保质
期等作用。
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其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中也具有潜在
的应用,尤其是在静电纺丝技术中。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
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制备出的纳米纤维直径可
控等优点,因此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
将探讨玉米淀粉糖在静电纺丝技术中的应用,并研究其制备的纳米纤维
的性质和应用前景。
目的:
1. 探讨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在制备纳米纤维中的应用;
2. 研究玉米淀粉糖在静电纺丝中的应用及其制备的纳米纤维的性质;
3. 分析玉米淀粉糖的纳米纤维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方法:
1.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玉米淀粉糖的纳米纤维,并研究制备工艺
参数对纳米纤维形态的影响;
2.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制备的纳米纤维进行形态表征和性质分析;
3. 探讨玉米淀粉糖的纳米纤维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预期结果:
1. 研究出玉米淀粉糖的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参数;
2. 分析玉米淀粉糖的纳米纤维的形态和性质;
3. 探讨玉米淀粉糖的纳米纤维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意义:
本研究探索了玉米淀粉糖的纳米纤维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同时,本研究还为静电纺丝技术在玉米淀粉糖等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和超级吸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静电纺丝技术作为一种制备纳米纤维和超级吸附材料的新兴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纳米纤维制备及其在超级吸附材料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通过静电场将高分子溶液或熔融体拉伸成纳米级纤维的加工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电压静电场对液体喷射流进行加速、扩散和伸展,使得流体表面形成了一种薄膜,随着喷射流不断脱离电极,进一步拉伸形成了纤维。
其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度、纳微尺寸、高比量等特点,适用于多种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在漆、医药、服装等领域的应用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漆、医药、服装等领域中,其都有着广泛应用。
在漆领域中,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用作漆膜增强剂,可以改善漆膜的力学性能、耐划伤性能和撞击性能;在医药领域中,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可以用作药物载体、骨修复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在服装领域中,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合纤维,可以用于整理裙摆的褶皱和波浪,增加服装的美观性。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有两种方法:溶液法和熔融法。
溶液法是指将高分子材料与有机溶剂混合,制成高分子溶液,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熔融法是将熔点低的高分子材料熔融成液态,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
在这两种方法中,溶液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可制备出更加均匀的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超级吸附材料的应用除了在制备纳米纤维上的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在制备超级吸附材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超级吸附材料是指具有极高性能的吸附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超级吸附材料主要利用其高比表面积、高孔隙度等特点,可使其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和效率。
其应用范围广泛,可应用于污染物的吸附、分离和储存等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静电纺丝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医疗、环保、能源等领域,对功能性和高性能材料也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纳米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因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强化效应等独特性质,应用前景广阔。
其中,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超细直径、高比表面积等优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而静电纺丝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纳米纤维制备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静电纺丝技术简介静电纺丝技术即电纺技术,是在高压下将高分子或其他材料转化为纳米级纤维的加工方法。
传统的制备方法往往需要高温高压、化学处理等复杂过程,而静电纺丝技术不需要外加能量,只需要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通过高电场、溶剂挥发等过程即可制备纳米纤维。
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制备纳米级纤维材料等优点使得其成为制备纳米级纤维材料的首选方法。
二、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纳米纤维材料在生物医学、环境工程、能源存储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低成本、制备简单、高效、可控性强、对材料的损伤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以下是静电纺丝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举例。
1. 生物医学纳米纤维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静电纺丝技术可制备医用材料,如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天然高分子等,进而制备出纳米级纤维膜、纳米级纤维丝等。
这些纳米级纤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应用于组织工程、药物传输、细胞培养等领域。
2. 环境工程静电纺丝技术可制备出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吸附、过滤、分离、气净化等领域。
例如,静电纺丝制备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可用于有机气体过滤等领域;静电纺丝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
3. 能源存储纳米纤维材料在能源存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可制备出纳米纤维电极材料,如聚合物基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电极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可应用于新型能源存储设备。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静电纺丝技术便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重要手段,由于其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本文将从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应用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通过电场作用将溶液中的大分子材料拉伸成纳米级别的纤维的方法。
该技术主要依靠静电相互作用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竞争关系,来控制和定向溶液中的高分子纤维进行拉伸。
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1. 溶液制备:制备静电纺丝纤维的首要步骤是制备高分子材料的溶液。
该溶液需要具有一定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一般可以使用有机溶剂来溶解高分子材料。
2. 高电场加薄膜涂布:在静电纺丝设备上沉积一个高电场,并用喷雾器将高分子溶液轻松喷射在一个导电性或吸附性基底上。
溶液被均匀覆盖在导电性或吸附性基底上的一个细长的液体线。
3. 拉伸和固化:在高电场的作用下,溶液会变成一条液体纤维,并开始在导电性或吸附性基底上放置。
同时,高分子纤维的拉伸也在进行中。
将纤维固化并从基底上分离出来即可。
第二部分: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在纳米科技的发展进程中,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自2006年被应用于生物材料制备以来,该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静电纺丝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探索新型高分子材料,提高制备效率,改善纤维纳米结构控制技术。
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探索新型高分子材料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制备聚合物、纺织品、纳米印刷等领域的高分子材料。
近几年,研究人员广泛探索各种新型的高聚物材料,如壳聚糖、聚乳酸、DNA、蛋白质等。
这些新型材料的引入,不仅增加了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深度,同时也拓宽了静电纺丝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范围。
电纺纳米纤维运动学建模与仿真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电纺技术是利用电场作用下,使聚合物材料或其他物质通过射流形成纳米级的纤维,已经在材料科学、纺织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电纺所得纳米纤维
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孔隙度、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表面活性,能广泛应用于纳米电
子器件、膜分离、组织工程、医疗质量控制、气体过滤和防护等领域。
但是,当前对
电纺纳米纤维的运动学及动力学行为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难以为其应用提供更为严格
的理论基础。
因此,需要开展电纺纳米纤维运动学建模与仿真研究,探索电纺纳米纤
维制备过程中其运动学特征,以及其在应用中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选取常用的PVA作为电纺溶液,通过改变摩擦系数、液体表面张力等因素,研究电纺纳米纤维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学特征。
将研究得到的运动学特征,如纤维运
动速度、旋转速度、摆动频率等参数,与经典物理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建立电纺纳
米纤维运动学模型。
基于建立的运动学模型,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电纺纳米纤维变形和破坏的动力学模型。
在变形和破坏的状态下,研究不同应变速率和层间距离对纤维力学性能的
影响,以及纤维的破坏模式和断裂韧性等参数。
3. 预期成果与意义
通过对电纺纳米纤维运动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预计可以揭示电纺纳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同时,可以通过仿真计算,预测纳米
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破坏行为,为纳米纤维的应用提供更为严格的理论基础。
该研
究成果可望在纳米材料制备、仿生材料、纳米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纺织工程聚合物/TiO2杂化电纺微纳米纤维制备一、选题的背景、意义电纺丝(Electrospinning)是一种利用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强电场中的喷射作用进行纺丝加工的工艺。
近年来,电纺丝作为一种可制备超细纤维的新型加工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由电纺丝加工得到的纤维产品称为电纺纤维(Electrospun fiber)。
其最大的特点是直径范围一般在3n m-5um,比常规方法制得的纤维直径小几个数量级。
电纺纤维无纺布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纤维精细程度与均一性高、长径比大,在功能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在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伤口敷料、膜分离以及组织工程等领域,电纺纤维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国外对电纺丝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也非常多.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纳米纤维最重要的基本方法,以聚乙烯醇PV A为基体,以水为溶剂,采用静电纺丝技术首次制得TiO2:纳米纤维材料。
史铁钧等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PV A/SiO2:杂化电纺纤维膜,并分析了纤维膜结构形态的形成机理。
用溶胶一凝胶法和电纺法制备了PV A/SiO2:TiO2:杂化电纺纤维膜,并对其形貌、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电纺纤维分散形态和尺寸的影响,并对其稳定性和耐水性进行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对于纳米纤维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达到高潮,开发了一系列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方法,如纺丝、模板合成法、相分离法、自组装法以及静电纺丝法等。
与上述方法相比,静电纺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以及高效等特点,因此它被认为是制备聚合物连续纳米纤维最有效的方法。
而静电纺丝理论研究对于深入研究静电纺丝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1. 静电纺丝的发展历程[ 7 ]1966年,Simons[22]申请了由静电纺丝法制备超薄、超轻无纺布织物的专利。
静电纺丝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在材料科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纳米技术为利用其天然骨架的特性和收缩膜的形态提供了新的途径。
静电纺丝法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纤维直径调控范围大等优点。
目前国内外研究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应用较多,但在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研究选择静电纺丝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并从其形貌、结构、热稳定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进一步探索其应用领域。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本研究拟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探究其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特性,以期为其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2. 对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表面形态、直径分布等参数;3. 分析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质;4.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并在表征和性能研究方面进行探究,为其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
其技术路线如下:1. 壳聚糖的提取和分离;2. 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3. 对纳米纤维进行表征和性能研究;4. 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5. 基于实验结果探讨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应用领域和可能性。
四、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本研究的计划进度如下:第一年:文献综述、壳聚糖的提取和分离、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第二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纳米纤维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第三年: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壳聚糖纳米纤维的性能进行研究;第四年: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并基于实验结果探索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应用领域。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材料产品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基于静电力驱动的纺纱方法,具有高效、低成本、易操作等特点。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级别的材料产品,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纺织品、过滤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
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的材料,其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使得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级别尺寸的纤维和纤维网状结构,从而为制备纳米材料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首先,静电纺丝技术可以用于制备纳米级别的纤维材料。
通过将聚合物溶液置于矩形孔口的静电场中,溶液中的聚合物分子受到静电力的作用从孔口喷射出来,形成纳米级别的纤维。
这种制备方法可以得到纤维的直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可控性较好,适用于制备纳米纤维材料。
利用不同的聚合物材料,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纳米纤维,如阻隔性能好的纳米纤维滤料、抗菌性能好的纳米纤维纺织品等。
其次,静电纺丝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纳米级别的纤维网状结构。
通过调节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如电压、流量等,可以控制纤维的排布方式,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孔径和形状的纤维网状结构。
这种纤维网状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高通透性等特点,适用于制备纳米材料产品。
例如,将纳米颗粒与纤维网状结构相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纳米过滤材料;将纳米纤维与生物活性物质相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生物医学应用潜力的纳米材料产品。
此外,静电纺丝技术还可以通过添加剂的引入,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产品。
例如,添加导电剂可以制备出导电性好的纳米纤维,可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领域;添加荧光染料可以制备出具有荧光性能的纳米纤维,可应用于发光材料领域。
通过对添加剂种类和含量的控制,可以调节纳米材料产品的性能和功能。
总结起来,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材料产品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和可调性,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应用。
随着静电纺丝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纳米材料产品的制备将变得更加高效、低成本和可持续。
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一、引言纳米纤维材料具有突出的性能和应用前景,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
其中,静电纺丝法作为一种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有效手段,在制备新型功能材料、纳米传感器、高效滤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从静电纺丝的原理、影响因素、纳米纤维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静电纺丝法的原理静电纺丝法是一种通过静电力将溶液或熔体中的材料拉伸成纤维的方法,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电荷的相互作用。
将电荷量极小的液体通过针口细孔注入一定作用电场的区域,溶液中的分子会受到电场作用而形成直径约为几毫米的液滴。
当液滴越过针尖位置时,电场将液滴内部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地拉伸并发生极化,此时液滴极性变化引发静电力的作用,液滴表面附着上的荷电分子会被电场加速拉伸,从而形成纺丝流。
在纺丝过程中,液滴内部溶液挥发蒸发,纤维逐渐细化,并随风中漂浮而将纤维收集起来即可。
三、静电纺丝法影响因素1. 溶液性质:包括溶液粘度、熔点、表面张力、介电常数、溶解度等。
如:面张力较大的液体易形成不规则形状的纤维;低粘度的液体纺丝时容易出现喷溅等问题。
2. 纺丝电场:静电纺丝中的电场强度与纤维的直径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纤维直径可通过改变电场强度(或与之相关的电压、电流密度等)进行控制,同时还可以对纤维的形态和结构进行微调。
3. 收集器:收集器的类型和形状对制备出的纳米纤维材料的质量和形貌影响显著。
与此同时,收集器对纤维形态的影响还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4. 操作条件:比如通风条件、湿度、温度、气流速度等,也会对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材料产生影响。
四、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材料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许多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此处将简要介绍其中几个应用领域。
1. 纳米级滤料:由于静电纺丝法可以将材料拉成直径为数十纳米的纤维,因此用其制备纳米级滤料可以大大提高滤材的表面积和孔隙率,从而提高滤材的过滤效率,并且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兼容性能。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与应用一、前言静电纺丝是一种通过电场作用力在液体表面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其具有直接、简单、低成本、高效等优点。
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不仅在医学、生物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而且对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纤维形貌以及其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静电纺丝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将高分子液体以均匀的方式吸附在锥形棒或者圆柱体表面。
然后,通过控制高分子液体流速和电场强度,使得液体在锥形棒或者圆柱体表面逐渐形成液滴,并且在阳极下方的收集器上进行电沉积,最终形成纳米纤维的过程。
电场的作用力使得液体表面形成一个膜,并在电荷分布的作用下产生静电势,从而使高分子液体成为由荷电粒子构成的稳定流体。
三、静电纺丝的工艺条件静电纺丝法的成纤参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分子液体的性质、电场参数、纺丝距离、气流速度等等。
下面将逐一进行说明:(一)高分子液体的性质静电纺丝的高分子液体通常是聚合物、淀粉、天然纤维素、蛋白质、DNA等。
高分子液体的浓度和黏度是影响成纤质量和形貌的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高浓度的高分子液体可以提供更高的纤维强度和更小的纤维直径。
而高黏度的高分子液体可以提供更好的流控性和更光滑的纤维表面。
(二)电场参数电场参数包括电压、电场距离和电场形状。
电压为重要的工艺参数,通常调节电压可变容易地控制成纤直径。
而电场距离则对成纤丝数量和直径的分布有影响。
最后,学术圈建议圆锥体电极通常比平台电极更适用于成纤,因为其较小的成纤距和更强的电场。
(三)纺丝距离纺丝距离是指悬架在电极上液滴顶部与收集电极之间的距离。
它是影响成纤直径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越短的纺丝距离可以提供更小的成纤直径,同时更大的纤维密度。
四、静电纺丝的纤维形貌静电纺丝的纤维形貌与工艺条件、高分子液体性质、收集电极形式等有关。
常见的纤维形态有孔状、大分子状、漏斗状、直线状、非直线状等。
《化学纤维》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膜实验为止;②静置10分钟,得到稳定的聚乳酸氯仿溶液。
静电纺丝过程: ①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的电纺溶液,保证注射器针尖为锥状;②将高压正极金属夹夹在注射器金属针头上;③在收集滚轴上裹上一层锡纸;④关上电纺仪器门,打开电源;⑤调节仪器参数:负高压(电压表:- 9.99;电流表: -0.05)正高压(电压表: 10. 04;电流表: 0.00)速度设定2mm/min距离设定30mm增量控制1.00;⑥点击仪器开始按钮进行纺丝;⑦得到适量纤维后,关闭仪器,取出覆有纤维的锡纸;干燥处理:将纤维用锡纸包裹起来放入烘箱进行烘干,除去未干燥完的溶剂和水。
纤维电镜观察拍照:取部分纤维进行电镜观察并拍照分析。
数据处理放大倍数:5000倍Area Mean Min Max Angle Length1 0.53 95.873 50.595 194 52.784 10.24放大倍数:2000倍Area Mean Min Max Angle Length1 1.385 92.629 53 197 52.696 10.421 放大倍数:500倍Area Mean Min Max Angle Length1 9.204 103.57 69.979 161.26 61.928 17.4362 9.73 123.619 69 232.167 48.366 18.526放大倍数:500倍Area Mean Min Max Angle Length1 59.172 113.917 87 158 14.036 21.1442 78.895 119.5 60 175 0 28.2053 52.597 117.536 52 176 4.086 17.9944 72.321 128.545 80 192 0 25.641分析结果随着电压的升高,纤维的平均直径减小,这是因为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加,纤维的外观形态变化不大,但是聚合物射流表面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电荷,这些电荷在射流表面相互排斥,从而使得电场力对射流有更强的拉伸,最终生成更细的纤维网。
开题报告
应用化学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静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纳米纤维最重要的基本方法。由于能直接、连续制备聚合物
纳米纤维,因而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导电聚合物纤维是今年来
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技术,然而由于导电高分子具有不溶,不熔的特点,利用静电纺丝技
术制备导电聚合物纤维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第一,导电聚合物刚性
结构的特性使得静电纺丝过程难以进行;第二,大多数关于静电纺丝制备导电聚合物纤维
的研究和应用仅仅处于实验室阶段,因此,必须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来探索静电纺丝技术
制备聚合物纤维的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这将作为一个刺激,来实现在工业中大规模生
产可控、可重复利用的静电纺丝聚合体纤维。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综述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导电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方法及相应的导电聚合物纤维的用
途,综合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制备聚2乙烯基吡啶纳米纤维,利用它作为模板制备聚吡咯纳米纤维,尝试新的合成
导电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方法。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合成聚2乙烯基吡啶,将2-乙烯基吡啶在引发剂存在聚合,产生聚2-乙烯基吡啶。
将聚2-乙烯基吡啶同氯金酸混合后,通过静电纺丝直接在高压下纺成纳米纤维。
上述纳米纤维在吡咯蒸汽中进行气相聚合,制备成核壳结构的聚吡咯纳米纤维。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07.08至2010.07.11:翻译文献,熟悉实验流程,设计实验步骤;
2010.07.12至2010.08.10: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
2010.11.08至2010.12.25:完成文献综述,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
2011.04.18至2011.05.08:撰写论文,准备答辩;
2011.05.12至2011.05.19: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Ioannis S. Chronakis , Sven Grapenson , Alexandra Jakob . Science Direct 2006 ,47 ;1597-
1603.
[2]. Ming Wei , Junseok Lee , Bongwoo Kang , Joey Mead .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500212;1127-1132.
[3]. 吴佳林. 静电纺丝制备取向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山东纺织科技,2010,51(4);48-50。
[4]. 苏好,杜晓松,蒋亚东,靖红军。静电射流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材料导
报,2009, 23(11);85-89。
[5]. 山下羲裕,刘辅庭(译),山田(校)。静电纺丝制造纳米纤维的方法。合成纤维,
2008, 37(2);50-52。
[6]. 吴佳林,周美凤,张锋。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研究历史、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陕西纺
织,2010,3;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