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回肠炎的防治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30
2019年第12期 吉林畜牧兽医31·养猪专栏·YangZhu ZhuanLan猪回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技术韩子愈吉林省榆树市八号镇畜牧兽医站,吉林榆树 130400猪回肠炎又称增生性肠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要掌握了解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时诊断治疗。
1 流行特点猪回肠炎疾病主要是入侵刚刚断奶的猪,尤其是当猪处于10周龄的时候,最容易感染这种病菌。
已经患病的猪和携带病原细菌,但是还没有表现出病症的猪都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源头,当工作人员接触病猪之后本身的衣物可能会将病菌携带到其它健康猪群身边,因而可能导致传播范围加大。
这种疾病由于是回肠炎病菌导致的,所以说很容易经过消化道进行传播,比如健康猪接触被病猪污染的水源或者饲料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感染。
与此同时,调查发现鼠类也可以患此类疾病,从而成为这种病菌的传播者。
疾病的主要诱发原因有很多,比如,白天和夜晚的温差较大或者是一些饲料的混用,还有就是饲料中本身具有一定的毒素,圆环病毒或者是霉菌毒素等,这些可能都会造成猪在食用饲料之后出现免疫力下降,进而可能会受到结肠螺旋体等病原体的危害。
2 临床表现2.1 急性型这种急性的猪回肠炎一般是准备作为母猪的后备猪,以及准备增肥的大约18周龄的猪患病的居多。
当这种后备猪因为长时间的运输可能出现身体上的应急反应,从而导致发病。
猪患有此病之后,通常表现为黏膜苍白、肠道出血或者是食欲减退。
有的时候猪的体温会变得很高,甚至是出现高热不退而死亡。
这种疾病通常会和猪鞭虫病以及胃溃疡一起发病,所以我们有时候把这种疾病称为增生性出血性肠炎。
2.2 慢性型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这种基本上是年龄在12周左右的猪居多。
猪一旦患上慢性回肠炎病的话,就会表现食欲不振,然后生长也会非常缓慢,粪便颜色异常。
猪群的身高体型整体上比较差。
患病时间比较长的猪后期的话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白,呈现一种贫血症状,一旦出现继发感染的话,就可能会增大死亡概率。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概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一种厌氧菌—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也发生于母猪,被感染的猪群死亡率虽然不高,仅有5%-10%,但由于患猪对饲料利用率下降(比正常猪下降17%-40%),生长迟缓,被迫淘汰率升高,猪舍占用时间延长,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是严重的。
1病原PPE的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格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在猪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
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1-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
病菌一旦被排放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
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2流行病学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
病猪及病原的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工人的服装、靴子、器械、老鼠均可携带细菌而成为传播媒介;核心群的公母猪是潜在的传染源,并能引起急性传染病的爆发,6-20周龄的断奶后仔猪,慢性型多见,4-12月龄青年猪多发生急性出血型。
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等;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等可诱发该病。
3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
患猪中,急性型占的比例小,慢性型占的比例大。
不管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都正常。
急性型的患猪,主要表现为突然严重腹泻,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不久虚脱死亡,也有的仅表现皮肤苍白,未发现粪便异常而在挣扎中死亡,有时会发生发病猪被同栏猪群攻咬致死。
慢性型的患猪,临床表现轻微,表现同一栏猪不时出现几头腹泻,间歇性下痢,粪便呈糊状或不成形,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厌食,对食物好奇,但往往吃几口就走;精神萎糜,弓背弯腰,皮肤苍白,消瘦,生长不良,甚至生长停止或下降;病程15~25d,有的形成僵猪,有的在衰竭中死亡。
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猪回肠炎是由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病害,常见于猪的回肠部位。
病原菌进入体内后,可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和损害肠道黏膜的酶,从而引起猪的腹泻和消化道症状。
流行病学
猪回肠炎是全球性的猪病害,尤其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
该病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和饲养条件下有所差异,但普遍较高。
猪回肠炎的病原菌可以通过粪便、喝水和作为食物,从受感染的动物间传播。
此外,病原菌也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过程中使用的传染性生物制品传播。
临床症状
猪回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泻和消化道不适。
当病原菌在肠道内繁殖时,会产生毒素和损害肠道黏膜的酶,这两种因素可以导致肠道的细胞受损和水盐代谢紊乱。
由此引起的腹泻通常会出现在患病的猪的2-5周龄之间,并表现为:
1. 便水样,颜色变浅,且占所有粪便的50-70%。
2. 腹泻之后不能消化长时间,出现消瘦、厌食或食欲不振等情况,部分猪甚至出现肉毒样症状。
以上症状出现时就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防治措施
针对猪回肠炎,可以通过以下预防和治疗方法:
1. 环境卫生要达到良好水平,防止病原菌的传染和传播。
2. 疫苗接种:选择有关疫苗接种过程,减轻猪的病状和缩短患病期。
3. 抗菌药物使用:对症治疗,对于重症病例可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4. 保持营养平衡:应加强对猪的营养补充,以增加体内免疫能力,降低猪患病率。
总之,猪回肠炎的防治需要多种手段的合理组合,加强饲料、环境、水源等细节管理才可以减少猪患病率,提高饲养效益。
猪得了回肠炎怎么医治猪回肠炎的主要症状是下痢,发觉疑似猪时,建议先进行诊断确诊,注意与类似疾病加以区分。
对于确诊得了回肠炎的病猪,应及时进行对症医治,同时注意对猪群的饲养管理加以改进。
一、鉴别诊断回肠炎、猪痢疾、胃溃疡以及猪鞭虫病呈急性发病时,病猪都会产生出血性下痢,食欲减退,严重时产生贫血,体表皮肤呈惨白色,乃至突然产生死亡,且通常是生长肥育阶段容易产生。
一样根据病灶位置不同会排出色彩不同的粪便,当上消化道(如小肠或者胃)产生出血性病变时,通常会排出暗红色或者煤焦油状的粪便;当下消化道(如大肠)产生出血性病变时,通常会排出鲜红色或者红色的粪便。
根据临床症状,很难区分回肠炎与猪痢疾。
通过药物医治成效不同,回肠炎与猪痢疾都对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敏锐,而痢菌净(乙酰甲喹)只能够用于医治猪痢疾,而没法用于回肠炎的医治。
鞭虫病对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等抗寄生虫药物比较敏锐。
对患有回肠炎的病猪进行剖检,发觉回肠与结肠部位会产生病变,导致肠管增生、肥厚,并产生出血;猪痢疾主要是集中于结肠部位产生病变,结肠黏膜明显潮红、水肿,并产生出血,有时还会有纤维干脆坏死性伪膜覆盖在上面,而小肠只产生轻微病变或者没有产生病变。
二、解决办法猪得回肠炎怎么办?当猪只患有回肠炎时,先要对猪场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确保猪只体内营养和酸碱保持安稳状态,然后对腹泻采取针对性的医治,特别是确保能够使猪体内的毒素得到最大量的排出,从而确保治愈后能够尽快的复原,同时避免病情反复屡次产生。
如果病猪治愈后消化系统严重受损,需要使其胃肠道功能适当提高,从而使免疫力和饲料转化率能够更高。
对全部病猪使用由1支泰尔斯(酒石酸泰乐菌素)1OmL肠炎毒抗(穿心莲)混合的药液,每头肌肉注射0. 1mL,另一侧肌肉注射注1OmL圆环炎毒消,连续使用3天。
在日粮中添加由肠道处理剂、内毒素吸附剂、复方阿莫西林粉组成的重症腹泻灵,每吨添加lkg,饲喂3天即可。
病猪饮水中添加欣康,主要成分是能量营养合剂,能够被肠道直接吸取,作用是促使肠道生态保持安稳,一样每吨饲料中添加2000mL,另外还要添加3kg人工盐,确保体内营养和酸碱保持安稳。
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猪回肠炎,又被称为猪肠炎、隐孢子虫病,是一种猪只常见的胃肠道传染病。
本文将探讨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流行病学:猪回肠炎主要由隐孢子虫引起,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
隐孢子虫会通过感染猪只的粪便排出体外,然后在环境中形成孢子。
其他猪只在饮水或摄取被孢子污染的食物后被感染。
猪只之间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疾病。
临床症状:猪回肠炎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一到两周内出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化系统症状:猪只出现腹泻,粪便形状软、稀,有时甚至呈现明显的水样。
病猪食欲减退,造成生长缓慢,久病猪可出现消瘦。
2.营养紊乱:由于肠道受到感染,猪只会出现营养吸收障碍的症状,包括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物质的吸收不良。
3.泌尿系统症状:部分猪只会出现尿液数量增加、频尿等症状。
4.神经系统症状:猪回肠炎的严重病例中,猪只可能出现神经异常,如抽搐、腿足不协调等。
防治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猪回肠炎,以下是一些防治措施的建议:1.环境卫生:定期清理猪舍,保持干燥和清洁的环境,减少隐孢子虫的传播。
2.饲养管理:注意猪只的饮食卫生,避免猪只饮用被孢子污染的水,同时通过合理的营养配方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3.隔离患猪:在发现猪只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将其隔离并咨询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扩散。
4.预防接种:猪回肠炎的预防接种是另一个重要的防治措施。
注射疫苗可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和发展疾病的风险。
5.定期检测:定期进行猪只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总结:猪回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猪只胃肠道传染病,主要由隐孢子虫引起。
它会导致消化系统症状、营养紊乱、泌尿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回肠炎,我们应该注意环境卫生、饲养管理、隔离患猪、预防接种以及定期检测,以降低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猪回肠炎的综合防控什么是猪回肠炎?猪回肠炎是一种由逍遥病毒引起的猪传染病,也是国内常见的猪肠道病毒性疾病之一。
该病主要表现为猪的腹泻、胃口不振、发热和体重下降等症状,对猪的生长和发育有很大的危害。
猪回肠炎的传播途径猪回肠炎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肠道排放物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对猪群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威胁。
猪回肠炎的综合防控措施1. 加强畜禽场的卫生管理加强畜禽场的卫生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菌的传播,减少疾病的感染率。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和消毒:定期清理和消毒猪棚、饮水设备、饲料和垃圾等,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饲喂药物:在猪舍内添加一定量的药物,可促进猪的健康成长,并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回肠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应根据疫苗的剂量和接种时间合理安排猪群的预防接种,降低病菌的传染风险。
2. 合理营养与饲喂管理合理的营养和饲喂管理对提高猪群免疫力和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配合饲料:饲料中加入必需营养成分和合适比例的各种营养元素,对增强猪群的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做好疫苗接种:合理安排预防接种时间和疫苗选择,可在保证猪群营养需求的同时预防猪回肠炎。
•饮水管理:保证猪群清洁卫生的饮水,饮用水应经常更换并消毒,避免病菌的传播。
3. 强化防疫宣传教育加强对畜牧养殖人员的防疫宣传教育,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增强防疫意识,合理配置疫苗和药物使用,降低发病率。
具体措施包括:•组织疫情调查和防治知识培训,提高畜牧人员防疫意识。
•宣传病菌传播的途径和防控措施,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合理管理畜禽场,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疫苗接种计划,并经常组织病害情况的汇报和分析。
总结猪回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猪肠道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了养猪业的发展。
为了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加强畜禽场的卫生管理,营养和饲喂管理,强化防疫宣传教育,全面加强猪回肠炎的综合防控,保证畜禽业的生产安全和健康发展。
猪回肠炎的防治措施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细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以猪顽固性或间歇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病原菌为厌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回肠上皮细胞内的上皮细胞中输尿管繁殖,感染山羊可持续排菌4周~10周,病菌在粪便中所可存活2周左右,容易造成稳步感染;病菌对一般杀虫剂药剂有抵抗力,对含碘和季铵盐消毒剂敏感。
据报道称中国98%的育肥猪带菌,经产母猪阳性率高达74%,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感染。
本病急性型主要症状为血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排沥青桑利县萨韦尔恩县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发生突然死亡,也有突然忽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慢性型常见,8周~16周猪多发,表现为同一栏中不时出现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糊状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增生群众组织组织碎片;食欲减退,吃几口就走,甚至废绝;病猪消瘦,被毛粗乱,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病程长至的皮肤苍白,治疗不及时可变成僵猪。
造成最大危害的是亚临床型,多发于6周~20周(即因为病菌预计未来存在,基本整个育肥期都可发病),症状轻微或并无明显腹泻,但繁衍速度和对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对饲料利用率可降低17%~40%,平均减缓挤奶猪日增重24%,出栏时间至少延长14天。
据估计在中国回肠炎造成每头猪平均损失为12元-30元。
宁愿由于一般抗生素只能释放出抑菌环境,无法不能有效清除细胞内劳森菌,当断奶保健过后,及第6周-8周,发病明显增多。
防治措施:严格消毒,选用正规厂家的合适消毒剂,如大北农的农喜福;消毒前认真做好清理工作,消毒与空圈结合;减少应激,因大多猪场都存在病菌,只有在情况下猪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病,如转群,长途运输,饲养密度大,温度卢戈韦或过低或温差大,湿度高,频繁接种,营养不良,饲喂发霉饲料,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因素均可疾患引起发病。
大北农推荐利尿剂防治方案:1、急性型:德利先、泰诺康、烟酸诺氟沙星一些则注射液任选一种。
2、慢性型:和气丰利+基林米先拌料或饮水米给药或妙诺加+艾莫先拌料或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