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概念、理论及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10
什么是情绪智力什么是情绪智力换句话说,情绪智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
美国校园中不断增长的学生变得具有攻击性和产生沮丧心理的案例使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丹尼尔·高曼对全世界121家公司与组织的181个职位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67%的胜任特征与ei(情绪智能)相关.在他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中,高曼阐述了他的研究结果。
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毅力和全情投入等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在大多数时间内都要比智商更为重要。
高曼宣称如果忽视了情绪智力因素的存在,对我们自身发展是不利的,而儿童更应该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受情绪智力的教育。
高曼的这本启蒙性著作对唤起商业领域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意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商业书籍和文章也开始致力于这一命题的研究。
而高曼自己也正成为管理学大师行列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
《情绪智力》一书连续18个月被列入《时代周刊》畅销书名单,并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畅销全世界。
而“情绪智力”一词也被列入各种管理发展计划和商学院的教程之中,为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学习。
情绪智力的5种能力作为通过培训方式进行辅导的心理学家,高曼对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加德纳以开发多元智力理论而著称于世)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威(peter salovey)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延伸。
在他的著作中,高曼引用了萨洛威对情商所下的定义。
萨洛威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身情绪,是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摘要:情绪智力研究是针对传统智力研究不足提出的。
本文对已有的情绪智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综述了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及测量,提出了情绪智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学院派;实务派;研究方法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
1986年柏尼(W. P. Payne) 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
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
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quotient ,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
2000 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
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艺术情绪智力,又称为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和运用情绪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影响着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
首先,情绪智力的基础是对情绪的识别。
我们要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了解情绪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同理心。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其次,情绪智力的关键在于情绪的理解。
我们要理解情绪的作用和价值,认识到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
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情绪。
当我们面对负面情绪时,要学会接纳和理解,而不是压抑和逃避。
通过深入理解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情绪,避免情绪失控。
再次,情绪智力的核心是情绪的管理。
我们要掌握情绪调节的技巧,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这包括情绪的释放、转移和转化。
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可以通过运动、倾诉或写日记等方式释放情绪;当我们感到焦虑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或正念练习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当我们感到悲伤时,可以通过回忆美好时光、寻求支持或积极思考等方式转化情绪。
最后,情绪智力的高级阶段是情绪的运用。
我们要善于运用情绪,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
情绪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增强我们的同理心、提升我们的社交能力。
当我们能够自如地运用情绪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情绪智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它关系到我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
通过提高情绪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实现情绪的积极转化,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培养情绪智力,成为情绪的主人。
组织行为学姓名:骆思钊学号: 35专业:应用心理学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35 骆思钊摘要:本文使用文献回顾的方法,综述了有关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构建和测量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关情绪智力的重要研究成果。
展现了在情绪智力这一领域二十多年来的骄人成就。
同时,本文也结合文献综述了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最后作者结合文献提出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方案,尝试从实证角度进行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
关键词:情绪智力理论与发展就业质量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引言百度网站搜集了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信息达7,860,000多种,在我国,情绪智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心理学界,以及组织管理界等领域都引起了研究者对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视和兴趣。
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介绍,以便我们能对情绪智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现在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新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1 文献回顾情绪智力的定义发展“情绪智力”一词的最初出现可见于德国人柳纳(B.Leuner)于1966年在<情绪智力与解放》一文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术语,然而与我们今天的情绪智力涵义不尽相同。
而真正具有现今意义的情绪智力概念出现在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Salovey和Mayer)对情绪智力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
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梅耶和沙洛维在一篇题为(什么是情绪智力》的论文中将对情绪智力的概念重新界定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并一直沿用至今。
巴昂—On)也对情绪智力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
以上的两个定义,可认为是对情绪智力较为经典与公认的定义。
情绪与智力关系“情绪智力”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的新突破;它弥补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局限,否定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智力评估的绝对权威。
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表明,情绪智力是右脑的非逻辑智慧。
这一认识提示我们,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的互补性是揭示成功奥秘的关键。
[关键词]情绪智力;智商;右脑革命;互补性;成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心理学的新概念——“情绪智力”在美国悄然兴起,并以更为通俗的“情绪智商”术语迅速扩展到涵盖面极广的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在我国也受到普遍的关注。
情绪智力冲破传统智力概念的桎梏,首次明确地把与情绪、情感的认识、调控相关的能力纳入智力的范畴,是极富创见的,可以说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观念性革新。
本文拟对这种革新的产生依据与理论来源作一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情绪智力的意义,发挥其积极作用,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促进社会文明。
一、从智商的绝对权威到对人的整体成就的重视人类历来重视智慧,20世纪初问世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IQ)一直作为测量与衡量一个人的智力(Intelligence)的指标,筛选人才的基准,已流行了近百年,应用十分普遍。
在西方,几乎没有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能够回避这类测验。
但是在这极其持久、广泛、庞大的各类智力测验的研究与应用中,心理学家对于什么是智力的问题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对于智商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功深感困惑。
大量事实表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就踏上了成功的坦途,而智力商数平平者也不乏卓越超群的成功者。
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智商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与挑战。
众所周知,传统的智力测验代表的只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数学逻辑能力,这对于一个人的成就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决不是惟一的和充分的。
从整体的人生成就来看,在传统的智力之外,显然还有一些与成功的关系更为密切的东西被忽略了。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智慧能力的长期探索,以找回被排除在智力因素以外的东西,最终导致心理学新概念的产生。
大学生情绪智力提升对策研究摘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个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更是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人如果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被淘汰,除了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而后者就是我们说所的情绪智力。
卡耐基的成功理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少部分归属于智力,大部分归属于情绪智力。
关键词:情绪智力;现状;提升对策一、情绪智力理论概述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这一术语最先是由美国新罕布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梅耶(Mayer)和沙洛维(Salovey)于1990年提出,吸收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思想,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
他们提出的是“情绪智力”这一术语,描述对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1]。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格尔曼(Daniel Goleman)在总结了大量有关理论和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1995年在他撰写的《情绪智力》一书中,根据以往的理论,对情绪智力理论作了更全面、系统的阐释[2]。
梅耶和沙洛维在对EI进行了10年研究之后,于1996年对EI的内涵作出了一定的修改。
修订后的EI概念包涵四个方面的能力:即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
1.情绪智力与情商的辨析一些热衷研究情绪智力的学者在谈到“情绪智力”和“情商”时常把二者相混淆。
概念的混淆不利于探究本质问题,需要对情绪智力和情商进行辨析。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情绪智力是作为与一般智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而存在的,是一种社会智力。
与一般智力一样,情绪智力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由若干因素组成的概念群,是一种整体的或综合的能力,心理成分比较复杂。
智力概念及智力理论(相关资料)《词典》中的概念《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智力(intelligence) 也称智能。
心理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西方心理学中,有人从理性哲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指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法国心理学家A 比内把智力理解为“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
又如,美国心理学家L M推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有人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就代表智力水平。
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以迪尔伯恩(w F Dearborn)为代表。
也有人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例如,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L w Stern)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的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
又如,美国心理学家E L桑代克认为、“智力是从事实和真理方面着眼的适当反应的能力”。
心理学家布朗(FG Brown)似乎结合了以上二种意见.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
在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词典》林传鼎智力(intelligence) 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具有的心理特性。
智力只要指认知反应的特性,如抽象思考能力,也包括有效地处理环境、快速而成功地适应新情况的能力。
因此,一个人的智力表现了他的谋略、机智、先见和灵活应变。
智力往往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适应行为表现出来。
这些不同的能力可将智力分为抽象智力、机械智力和社会智力三大类。
智力虽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心理学家已有一定的测量方法(智力测验),并采用智商(IQ)的概念来表示智力的高低。
一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个人先天素质、教育和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努力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 雷伯Intelligence 智力心理学中有若干概念一直受到被广泛的注意,但很少得到彻底澄清。
74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lumn专 栏 情绪智力的故事文_杨元魁
杨元魁,博士,就职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儿童情感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评测与培养。
[情绪的故事]
什么是智力?人类智力包括哪些方面?这是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苦苦探索的1个问题。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倾向于将智力和情绪分开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智力的狭义定义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人们发现影响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因素并不仅限于语言、数学、逻辑推理等传统的智力因素,因此很多心理学家根据相关研究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智力理论框架。这些新的智力理论中最为出名的可能就是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于1985年提出的“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有时也被译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耶鲁大学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John Mayer于1990年共同提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由于其通俗易懂,并且与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对应起来,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很快就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相较于多元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实际上更为关注的是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非传统智力因素”。我相信各位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说:你这讲的不就是“情商”嘛。然而,“情商”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心理学领域根本没有这个名词,这是媒体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生活当中经常使用情商这个词呢?Salovey和Mayer正式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进行系统阐述的文章发表在了一本没啥名气的学术杂志上,没什么人看,所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年,一位名叫Daniel Goleman的《今日心理学》杂志编辑在这本学术杂志上看到了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概念,他据此收集了许多有关大脑、情绪和行为的有趣信息和生活素材,并于1995年写了1本影响深远的畅销书——《情绪智力》。Goleman曾经是一名大学心理学教师,也是本专栏前面很多文章中提到的Richard Davidson的好朋友。由于具备良好的心理学专业素养,他从大学离职后,先是加入了《纽约时报》担任科学记者,负责大众心理学的报道;后来加入了《今日心理学》杂志担任科学编辑,《情绪智力》这本书正是他在担任该杂志编辑时撰写的。这本书对于情绪智力这一概念的公众科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该书并非专业学术性著作,其中的很多表述并不十分严谨和科学。由于当时《时代周刊》杂志使用了“EQ(情商)”一词进行了封面炒作和宣传,认为“它是成功的最好预测指标”,这本书立即成为了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其全球销量到目前为止可能已经超过了1 000万册。该书风靡全球之后,Goleman被冠以了“情商之父”的帽子,世界各地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所谓情商专家,媒体也进行了大肆报道,并且出现了很多的鸡汤文和鸡汤书,甚至有媒体和所谓专家提出了“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等可笑谬论,导致公众一时间认为情商是万能灵药,尤其是在职场上闹出了不少笑话。实际上,“情商”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名词,它建立在对情绪智力的科学概念曲解和盲目扩展基础上。早在2002年,我国学者王晓钧在其学术/中国科技教育/75
情绪智力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情绪智力作为衡量和影响个人事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内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种模型:能力模型和混合模型。
文章回顾了以往学者关于两种情绪智力模型的理论研究,并指出未来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综述情绪智力作为衡量和影响个人事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纵观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历程,关于情绪智力概念和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理论:Salovey和Mayer情绪智力理论、Goleman情绪智力理论和Bar-On 情绪智力理论。
目前情绪智力在理论上尚且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和结构模型。
1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结构总体来看,依据对情绪智力进行定义的不同方式可以将情绪智力研究分为两种模型。
一种是能力模型(Ability Model),代表人物是Salovey和Mayer。
能力模型针对非认知因素中的情绪进行界定,认为情绪智力是由情绪和智力结合而形成的心理能力,属于智力的一种。
另一种是混合模型(Mixed Model),代表人物有Goleman,Boyatzis,Bar-On和Cooper等。
混合模型针对非认知因素对情绪智力进行界定,指出情绪智力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而是个性、特质和能力的结合,是与智力相对的一个概念。
1.1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理论研究Salovey和Mayer(1990)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恰当表达情绪的能力和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
其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3个因素: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的能力。
这三个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十个变量:自己言语、自己非言语、他人非言语知觉、他人移情、调节自己情绪、调节他人情绪、计划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改变注意方向、形成动机。
1997年两位学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情绪智力觉知、表达和评估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调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情绪促进思维这四种能力的综合。
EQ 情商"20%的IQ(智商) + 80%的EQ = 100%成功"。
以往较多的人相信智商是个人成功的关键,然而现在不一样了,从"智商即命运"变为"情商即命运",情商又取代了智商的位置;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1.了解自我:当某种情绪刚出现时便能察觉乃情绪智力的核心。
监控情绪时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与心理领悟力的基础。
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
对自我的情绪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准确地决策婚姻、职业之类。
2.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
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
这一能力的低下将使人总是陷于痛苦情绪的漩涡中;反之,这一能力高者可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重整旗鼓,迎头赶上。
3.自我激励:服从于某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
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这一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需有情绪的自我控制--延迟满足,压抑冲动。
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地投入,才能保证取得杰出的成就。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更有效率、更富于成效。
4.识别他人情绪:移情,是在情感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
具有移情能力的人能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
这一能力更能满足如照料、教育、销售或管理职业类的要求。
5.处理人际关系:大体而言,人际关系艺术就是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主要是社会胜任与不胜任,以及与之相关的技能。
人际关系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的效能等。
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即可事事顺利,他们也就是所谓社会明星。
由于戈尔曼情感智力是一本通俗读物,没有严格的理论体系,更不用说可以用来编制量表的效度与信度了。
因此受到的批评最多。
1998年他在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一书中宣称回到心理理论家的位置,自己潜心研究该理论的结构,着手编制情智量表或委托其他人研究量表的效度及信度。
情绪智力名词解释
情绪智力,又称情商,是指通过认识和控制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去创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今社会,情绪智力在许多方面都拥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学习、生产力、工作效率、情绪管理等等。
情绪智力涉及到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管理,以及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回应,并能避免或抑制争吵和冲突,有助于建立更丰富的人际关系。
此外,情绪智力还能帮助提升个体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抵抗压力,保持正念,避免做出过度决定。
它同样可以使人们能够跨越其它形式的智力,并使用情绪来处理情况,对更好地把握并回应紧张的情况最为有效。
据研究发现,学习情绪智力技巧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抗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正面的情感,如健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情感稳定性,以及增强社会能力、影响力等。
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智力技能,鼓励、培养和改善他们的情绪智力。
总之,情绪智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他能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也有利于改善和稳定我们的情绪,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情绪智力作者许冰清摘要: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地关注。
本文对对情绪智力的理论来源作了简单的阐述,关于情绪智力的定义国内外有不同的观点,在本文中也有所阐述。
本文还对主要理论模型进行探讨,并比较分析了其中的能力模型和混合模型差异性,并对其作出了评价。
最后对情绪智力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情绪智力理论模型异同点评价展望正文:一、情绪智力的理论来源情绪智力理论可以追溯到智力测验运动的早期。
1920 年,Thondike 提出的社会智力概念;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在他的《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提出了非智力因素,并于1943年提出非智力因素是预测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1983年,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在其七种智力中,已包含了现在情绪智力研究普遍涉及的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
上述这些观点均被认为是对非智力领域的最早探索,同时也被公认为是情绪智力的理论来源。
二、情绪智力的含义1、国外的观点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沙拉维(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梅耶(John Mayer)发表论文《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文中首次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且识别和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
后经过两次修改,1997年他们在《什么是情绪智力》文中重新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觉知和表达情绪、情绪促进思维、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情绪的能力。
”他们的情绪智力模型就是由这四个维度组成。
这个定义基本一直沿用至今。
2、国内的观点2000年王晓钧提出。
“情绪的认知结构”是情绪智力的本质内涵。
2000年许远理等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认识和评价、表达和体验、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他人情绪和环境情绪的能力”。
2002年张进辅等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
三、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一)混合模型1. Bar2On的模型在Bar2On的模型中,情绪智力由智力的情绪维度、人格维度、社会维度构成。
1 情绪智力——理论及问题* 王晓钧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深圳,518060) 摘 要 情绪智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一种正在研究的心理与教育理论,近年来 流行于国际学术界,我国也讨论颇多,但却出现了大量的概念、理论和应用导向等谬误。本 文从概念、理论、测量、应用和问题5大方面对“情绪智力理论”进行研究,目的是澄清概 念,阐明理论,分析其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纠正流行于我国学术界,重点是教育界、 心理学界的情绪智力研究谬误和应用偏差。 关键词 情绪智力 概念 理论 测量 应用 问题 1997年以来,“情绪智商(EQ)”概念、理论在我国各行各业,尤其在教育界迅速流行,其速度之快,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为我国学术界所罕见。与之相呼应的是,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一批“EQ专家” 和“EQ丛书”,众多报纸、期刊上出现了一批“EQ研究”文章。也正是在这类书和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概念谬误、理论谬误和应用导向谬误,这些谬误,有些出自曲解,有些出自相互抄袭,有些甚至与市场炒作行为密切相关,对严肃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教育应用研究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偏差甚至谬误,除了经济利益驱动原因之外,对情绪智力理论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是主要原因,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有些作者把本来就存在谬误的二手资料,甚至三手资料拿来作为观点引证,以至于错上加错。[1] 反观之,真正从学术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尚未出现。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从1989-1990年提出至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从概念、理论、测量、应用和现存问题5大方面对“情绪智力理论”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澄清情绪智力概念和理论,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纠正流行于我国学术界,重点是教育界、心理学界的情绪智力研究谬误和应用偏差,或许对这一研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起一些积极作用。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 一、Meyer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概念 “情绪智力”术语的使用并非始于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人Meyer和Salovey。曾性初认为,情绪智力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2]美国相关网页指出:“在以往的文献中,1966年Geman用了‘情绪智力’一词,W.L.Payne在1983年写了一篇本题为‘一项情绪研究:发展与害怕、疼痛和欲望有关的情绪智力和自我整合’的论文也用到了‘情绪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课题“中国公务员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建立及量表的编制” 部分成果。 智力’一词”。 [3] “1985年,美国一名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在其博士论文题目中用了‘情绪智力’字样,这似乎是第一次在学术上使用情绪智力术语。”[4]然而,首次将情绪智力视为理论概念,由此发展出一套理论,并始终位居此学术领域前沿的人却是Meyer和Salovey。1989-1990年间,Meyer和Salovey相继在美国“人格评估杂志”和“想象、认知和人格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并解释了情绪智力概念和情绪智力理论。最初,他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审视自我和他人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辨别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5] 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社会智力有其历史渊源:自从斯皮尔曼智力理论提出以来,智力研究产生了两大态势,一是智力因素论,如Thurstone,Vernon,Guilford,Wechsler的理论,这类研究并未超越斯皮尔曼理论的基本内涵,即智力的核心成分是认知能力;另一种是综合智力论,如Thorndike,Gardner的理论,这类研究突破了传统智力的概念范围,认为传统智力无法包含全部人类智力。1920年,Thorndike首次定义了“社会智力”概念,认为社会智力是:“理解和管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在人类关系中明智行动的能力”[6] 在本质上中,Thorndike将社会智力定义为知觉自我和他人的内部状态、动机和行为,并乐于以此信息为基础行动的能力。是将传统智力社会化的理论取向。 2
很明显,Meyer和Salovey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的最初灵感来自于Thorndike的社会智力和Gardner的个体智力。他们指出:“情绪智力是智力,但有别于一般智力。”“我们定义情绪智力的方法——如同一系列心理能力一样——是把它看作一种智力的形式。”“选择‘智力’一词是为了与有关智力的历史文献形成联系。我们的概念与加德纳的‘个体智力’相对应,这种能力机制的核心是涉及个体自我的情感生活——个体的情感范围:这是一种在情感中对情境产生即时影响,并最终承受情感,用象征性符号表达情感,调动情感理解和引导行为的能力。”[7] 因此,Meyer和Salovey 1989-1990年定义的情绪智力是一种与传统智力完全不同的社会智力。 至1997年9月止,围绕情绪智力主题,Meyer和Salovey先后共发表了7篇相关学术文章,[8]主要内容是阐明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人格的区别与联系;推测与情绪智力有关的神经机制;编制量表和初步测量。此间,他们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思考一直没有超出1989-1990年定义的范围。 1997年10月,Salovey在其主编的《情绪发展和情绪智力》一书中,收录了他和Meyer合著的文章:“什么是情绪智力”,此文不仅总结了1989年以来的研究,也是情绪智力学术研究的重要转折。在此文中,Meyer和Salovey修正了过去的定义,并解释说:“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是根据情绪智力所包括的能力来定义它的。”“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定义在某些方面不太明确,感觉上显得单调,它们仅谈到了情绪的知觉和调节,以及情感对思维的促进作用。一个修正这些问题的定义如下:“情绪智力包括: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9] 很显然,这个定义无论从因素构成上,还是概念内涵上都远比1989-1990年的定义严谨和充实,因而更加概念化和规范化。从1997年至今,Meyer和Salovey不仅再没有修正过此定义,而且此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建立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编制“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量表以及开展学术争论,都是以这个定义为基本展开的。 (二)Goleman的情绪智力概念 自Meyer和Salovey 提出情绪智力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热烈,首先是许多美国学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例如,Epstein认为:“建构思维是情绪智力的关键。”[10] BarOn认为,具有情绪智力的人“一般是乐观的,现实的,灵活的,能够不失去控制地成功解决问题和妥善面对压力”。 [11]然而最出名的人物是“一个名为Daniel Goleman 的杂志作者,他采用了Mayer和Salovey的理论,并转而把这一理论写进了他名为《情绪智力》的畅销书中。”[12] Gloeman 在此书的第43-44页这样描述情绪智力定义: “Salovey将Gardner的个人智力纳入他的情绪智力基本定义中,由此扩展为5个主要维度的能力: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关系。”[13]在每一个维度上,Gloeman还作了详细的解释。实际上,从上述Mayer和Salovey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根本不是Salovey的定义,而是Gloeman借Salovey之名自己下的定义。此定义不仅在因素构成上与Mayer和Salovey的定义不同,而且在概念内涵上也无端扩展Mayer和Salovey定义的原意。对此,自1995年以来,Mayer和Salovey多次撰文阐明自己的观点,批驳Gloeman定义中明显的学术观点谬误和隐含的非学术倾向。1999年,Mayer在美国心理学会在线网上撰写了题为“情绪智力:通俗的或科学的心理学?”的文章,指出:“情绪智力是两个领域的产物,一个是畅销书、日报和杂志的通俗文化领域,另一个是科学杂志,书章和相关评论领域。我猜想,大多数人是通过 Goleman 1995年的通俗书“情绪智力”或通过许多市场通俗书、文章和电视节目熟悉情绪智力一词的。”以Goleman为代表的通俗观点“扩展了情绪智力的涵义。现在,由通俗作者定义的情绪智力有十多个,典型的是给情绪智力列出一组人格特点菜单,象‘同情、动机、坚持性、温情和社会技能’。 由于Goleman,BarOn等人将多种多样的人格混在了一起,我们将这些定义称为‘混合模式’。”“ 这种通俗模式正在抓住一个新名词,用旧有的人格研究和预测时尚作为卖点。”[14] 同时,他们将自己的情绪智力模式称为:“‘能力模式’,因为这一模式反映了直接和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15] 从以上结果可看出: 3
1、Mayer和Salovey提出情绪智力概念的初衷在于认识到传统智力概念的局限性,在此之前,许多心理学家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即传统智力的本质内涵更多指个体的认知能力,而对于超出个体认知能力的其他能力涉及甚少,Mayer和Salovey提出情绪智力概念是“相对于标准智力而言的,情绪智力可看作标准智力的一个单元,既与之相关,又独立于它。”他们谨慎地说,情绪智力是 “扩充一般智力群因素的一种重要的候选因素。”[16] 2、Mayer和Salovey 1997年的定义既没有超出情绪范围,也没有超出学术探讨界限。这是因为,现阶段的情绪智力概念远不是一个得到学术证明和广泛认可的成熟概念,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正在进行研究并有待于证明的假设概念。反观Goleman的定义,一是名义上借用别人的概念,实质上自行对概念范围进行无根据扩展的做法不可取;二是在没有实证研究支持的情况下,随意将人格、动机因素纳入情绪智力概念所导致的概念不清、内涵模糊,于界定科学概念无益。 Mayer等人指出,通俗报刊的作者已经对情绪智力科学研究领域构成了伤害,他们制造了无实证的观点,定义无效的情绪智力因素,编制有问题的测验测量情绪智力。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在什么是情绪智力或什么不是情绪智力这类问题上产生了迷惑,一些人将无关变量充斥进情绪智力的做法已妨碍了我们将情绪智力视为标准智力的学术努力。 3、在中国,情绪智力概念的混乱局面竟然与美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最突出的方面是将Mayer和Salovey的概念与Goleman的概念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这种情况在1999年以前极为普遍,2000年以后仍然有之。例如,1997年,唐映红这样写道,“EQ理论的创始人Mayer和Salovey在定义EQ时,把EQ归为五个部分„„。”[17]2000年罗好裕、周作云撰文与人商榷情绪智力写道“‘认识他人情绪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确是Salovey情绪智力的定义中固有的,不是Goleman加上的。”[18]这几位作者援引的文献均来自台湾张美惠翻译Goleman《情绪智力》一书的译本,却不知在此书中Goleman的概念是已对Mayer和Salovey概念做过手脚的二手概念,张美惠在翻译时又擅自加上了EQ字样,变成了张氏三手概念。不仅如此,这种三手谬误还成为制造四手谬误的文献来源和观点根据,在我国,产生这类学术谬误的文章竟达百篇之多! 二、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 (一)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的理论 1989-1990年,Mayer和Salovey在提出情绪智力概念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3因素8变量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见表1)。现在看来,当时他们对情绪智力理论内涵的思考既不充分,也不成熟:(1)他们将动机因素列入情绪智力范畴,不仅与1997年以后的观点不一致,也引起了不少的批评,致使 Mayer和 Salovey 不得不在许多文章中反复作解释。(2)这个理论结构显得过于粗糙和随意,第一、第二因素的独立性并不明显;第二因素的变量不知所云,第三因素的 变量在内容 表1 Mayer y和Salove1989-1990年绪智力结构[19] 情 绪 智 力 因素 情绪评估和表达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