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雷达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无人机载sar雷达原理
无人机载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合成孔径的概念,实现对地面高分辨率成像。
以下是其基本原理的简要描述:
1. 主动发射与接收:无人机上的SAR系统会主动发射电磁脉冲向地面,这些脉冲遇到地面物体后会发生反射。
2. 合成孔径: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雷达天线相对于地面不断移动。
尽管物理孔径不大,但通过记录每个位置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及其对应的位置信息,系统能够合成一个等效的大型虚拟孔径。
3. 相干处理:收集到的所有回波信号在雷达接收机内进行相干积累和处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雷达的横向分辨率,类似于一个大得多的真实雷达天线的效果。
4. 距离测量:通过测量发送脉冲与接收回波之间的时间差,确定目标的距离信息。
5. 方位角分辨率:由于无人机的移动,不同位置接收到的同一目标回波在相位上有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精确计算,可以得到极高的方位角分辨率。
6. 成像算法:最后,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如逆合成孔径雷达处理(ISAR)或常规SAR处理),将上述信息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像,形成详细的地面地形或物体图像,且不受光照条件和气候影响,可在任何天气和昼夜条件下工作。
7. 穿透能力:SAR雷达还具有一定的穿透云层、植被、雪层甚至某些土壤的能力,能够揭示隐藏在表面下的结构信息。
综上所述,无人机载SAR雷达利用无人机平台的机动性和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相结合,能够在多种应用场景下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表及地下成像。
第二章机载相控阵雷达杂波建模与仿真§2.1引言众所周知,雷达体制及工作环境不同,雷达杂波的特性也不同。
机载雷达工作在下视状态,地(海)杂波是影响雷达探测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AEW雷达CFAR检测算法之前,有必要获得对雷达杂波特性的充分认识。
鉴于机载雷达的杂波与反射地类有关且随时间变化,即不同的地类(如海洋和高山)有不同的分布特性,同一地类在不同时刻分布参数也有变化。
研究雷达杂波特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实际测量的杂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二是结合AEW 雷达的实际体制与参数,对不同地类(如沙漠、农田、海洋、丘陵和高山等)用不同的杂波起伏模型进行建模与仿真。
相比较实测数据而言,仿真数据虽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实际环境中的复杂情况,但其也有自身的优点,如参数可以灵活控制、代价小等。
长期以来,国内外雷达界同行在雷达杂波特性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杂波模型。
随着雷达新体制的不断涌现,对雷达杂波特性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新一代AEW雷达采用相控阵和脉冲多普勒(PD)体制。
有关机载相控阵雷达杂波仿真问题,在以往的文献中已有涉及[115~117]。
其中,文献[115]对有关雷达杂波仿真的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介绍,文献[116]讨论了平面相控阵机载雷达二维杂波数据仿真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考虑到了阵元幅相误差以及载机的姿态变化等因素,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但该模型只假设杂波的功率谱为高斯分布,幅度上无起伏,而没有考虑非高斯过程。
文献[117]建立了比较了完整的杂波数据库,但该文也只重点讨论了二维杂波谱的特性。
由于我们的目的是进行CFAR检测方法研究,所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了杂波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我们还给出了仿真杂波数据的幅度图和概率密度图以及一些结论。
本章主要对机载相控阵雷达在不同地类和不同起伏模型下的杂波进行建模与仿真,目的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杂波仿真平台和杂波数据库,为后续的CFAR算法研究提供支撑。
空客A320飞机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故障问题和解决措施探讨空客A320飞机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是飞机上的重要设备,能够帮助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及时地获取气象信息,提升飞行安全性。
机载气象雷达系统也存在着故障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可能会严重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
本文将就空客A320飞机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故障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解决措施。
一、空客A320飞机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故障问题1. 故障现象空客A320飞机机载气象雷达系统可能会出现以下故障现象:1)无法启动:在飞机起飞前或飞行途中,机载气象雷达系统突然无法启动,无法获取气象信息。
2)显示异常:显示屏幕出现异常,无法正常显示雷达扫描的气象信息。
3)雷达数据异常:机载气象雷达系统获取的气象数据异常,无法准确地反映实际的气象情况。
4)无法校准: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无法进行校准,无法确保雷达扫描的准确性。
2. 故障原因空客A320飞机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故障的原因可能包括:1)设备老化:机载气象雷达系统设备老化,导致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
2)外界干扰:飞机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飞行,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3)操作失误:飞行员在操作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时出现操作失误,导致系统故障。
二、解决措施1. 设备维护更新针对设备老化导致的故障问题,飞机运营公司可以对机载气象雷达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更新。
定期的维护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的发生几率。
对于老化严重的设备,可以考虑进行更换,以提升机载气象雷达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 完善飞行手册针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的故障问题,飞机运营公司可以完善飞行手册,明确规定操作机载气象雷达系统的标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提高飞行员对机载气象雷达系统的操作准确性和规范性。
还可以加强对飞行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
3. 提高抗干扰能力针对外界干扰导致的故障问题,可以对机载气象雷达系统进行升级,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通过使用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抗干扰算法,可以减轻外界干扰对机载气象雷达系统的影响,确保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正常工作。
机载雷达系统设计技术研究机载雷达是现代航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飞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机载雷达系统设计技术研究是对雷达系统进行不断改进的过程,目的是提高雷达系统的精度、可靠性和操作性。
本文将从机载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设计和技术研究三个方面来探讨机载雷达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一、机载雷达基本原理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以探测目标的距离、速度和位置等信息。
机载雷达是一种安装在飞机上的雷达,它可以通过飞机的高度和速度来扫描地面和天空。
雷达系统包括天线、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和数据显示等组成部分。
机载雷达探测目标的原理是通过一个发射器向目标发送电磁波,目标接收到电磁波并将其反射回来,然后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来计算目标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等信息。
机载雷达还可以通过频率多普勒效应来计算速度,通过相位差法来计算目标的位置。
二、机载雷达系统设计机载雷达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天线设计、发射器和接收器设计、信号处理和显示系统设计等。
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1、天线设计机载雷达天线设计需要考虑飞行中的稳定性和动态性。
为了实现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天线的指向性应该尽量减小,从而使得雷达能够捕捉到较多的目标信息。
而同时,天线也需要具有高保真度,目的是对于目标上的信息能够加以清晰的采集和识别。
2、发射器和接收器设计机载雷达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散射、失真和干扰等问题。
发射器应当确保存在足够强烈的电磁波发射能力,以确保信号能够穿透各种条件下的环境。
而接收器应该保证对于差异信号的敏感,以便可能的提高识别精度。
3、信号处理系统设计机载雷达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应该随着雷达系统的特殊属性不断调整。
信号处理过程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处理雷达传回的信号,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解析出目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等数据。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进一步强化信号处理系统的性能是一善行之举。
4、数据显示系统设计机载雷达在捕捉到目标信息后,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及时地显示给机组人员,因此机载雷达数据显示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某机载雷达虚警的解决方法
近年来,我国军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机载雷达安全监测系统成为了航空领域中必不可少的技术设备。
然而,在飞行过程中,机载雷达常常会发生误报、虚警等不必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飞行安全,为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针对机载雷达虚警的解决方法。
首先,要提高机载雷达的威胁识别能力。
机载雷达的虚警一般是由于设备的威胁识别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误判。
通过引入新的雷达技术,提升机载雷达对于威胁的识别能力,降低错误率,减少误报,从而降低虚警的出现概率。
其次,应优化雷达的故障检测与维护管理。
机载雷达需要长期交付使用,因此必须建立维护保养的长效机制。
在日常维护保养中,应严格遵守设备使用规范,及时检测机载雷达故障并进行修复,通过及时捕捉设备异常情况,避免可能导致虚警的雷达错误状态。
最后,要增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机载雷达的虚警问题往往与雷达设备的配置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关。
因此,我们需要对初次操作雷达的新手和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操作指南和适用的培训体系,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雷达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总之,针对机载雷达虚警问题,应从加强威胁识别能力、优化检测与维护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三方面进行解决,并逐步完善相关技术和管理的标准与规范,以提高机载雷达在
航空运输安全监测中的重要性,并维护我国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机载激光雷达预算标准
机载激光雷达的预算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备费用: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包括无人机、激光雷达设备以及接收系统等,其设备费用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和确定。
飞行和数据采集费用:包括无人机的起降费、空域申请费、燃油费、人工费等,以及外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费用。
第三方服务费用:如航飞验证、数据处理及成图、点云精简、空域申请等,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政策与保险费用:根据政策及保险产品而定。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机载激光雷达的预算标准一般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
某机载雷达虚警的解决方法
机载雷达虚警是在雷达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误报现象,通常可能会影响系统的性能。
机载雷达虚警的主要原因有:探测器的低线性度、排斥技术不完善、反射体信号源过强、
多种干扰、无线电技术特性等。
下面介绍一般机载雷达虚警解决方法:
一、雷达系统滤波改善
雷达系统的滤波处理是降低机载雷达虚警的有效手段。
现代机载雷达采用了更先进的
滤波技术,如时域滤波、残差滤波、多种类滤波等,均可有效降低虚警报警的概率。
二、利用高调制率的脉冲调制器
采用脉冲调制器可以改善系统的无线电特性,如降低脉冲宽度,降低M系列峰值比等。
脉冲调制器是以高调制率脉冲序列对反射体信号进行调制的,噪声容易被淹没,提高了探
测目标的灵敏度。
三、采用雷达分叉技术
雷达分叉技术是指将一路雷达发射信号全部分叉为多路,每个分路处理不同的信号,
以降低一路信号的复杂度,提高其灵活性和波束形成能力,从而有效的抑制外来噪声和虚
警信号。
四、采用有效的抑制技术
目前抑制技术主要有空间抑制、时间抑制、增益抑制等,通过抑制设备把探测到的噪
声信号抑制,从而降低机载雷达虚警的发生概率。
通过改善机载雷达虚警的解决方法,可有效提高机载雷达的性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不同的情况可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避免机载雷
达虚警的出现,保证雷达的正常运行。
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规程标准文章标题: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规程标准一、引言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规程标准,是现代军事装备研发领域中关键的一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抗侦察设备在军事实践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机载雷达是一种高科技设备,其定型试验规程标准对于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规程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其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规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规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试验目的和任务2. 试验范围和要求3. 试验方法和流程4. 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5. 试验评价和结论三、深入探讨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规程标准1. 试验目的和任务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的目的在于验证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为其正式装备和使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试验任务主要包括对设备的故障诊断、电磁干扰和抗干扰能力、目标探测和跟踪等方面的测试。
在试验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例如恶劣天气、高温低温等情况下的性能。
2. 试验范围和要求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的范围主要包括设备的全面性能测试和特定功能的验证。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确保试验覆盖到设备的所有性能指标,并对设备的各项功能进行充分检验。
试验要求中也包括了设备的稳定性测试和长时间运行试验,以验证设备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3. 试验方法和流程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的方法和流程是保证试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重要保障。
试验方法应包括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性能测试、故障模拟试验、抗干扰能力测试等内容,以确保设备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试验流程需要根据设备的具体特点和试验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试验全面、有序进行。
4. 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机载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定型试验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试验结果的客观、准确分析和归纳能够为设备的性能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机载激光雷达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机载激光雷达原理,这可真是个超酷的东西啊!
你知道吗,机载激光雷达就像是飞机的超级眼睛!比如说,你在黑夜里走路,手里拿着一个手电筒照亮前方,这就有点像机载激光雷达的工作方式。
它通过发射激光束,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从而“看清”周围的环境。
想象一下,飞机在空中飞行,机载激光雷达不断地向下方发射激光,就如同在黑暗中不断探寻的触手。
当激光束碰到地面、建筑物、树木等等,就会反弹回来。
机载激光雷达再根据这些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构建出一个详细的三维地图!哇塞,是不是超级神奇?
就像我们走路如果没有眼睛会磕磕碰碰一样,飞机要是没有机载激光雷达,那可怎么安全飞行呀!它能帮助飞行员提前发现障碍物,让飞行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我们来详细说说它的原理吧。
机载激光雷达有激光器、探测器等关键部件。
激光器负责发出激光束,这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冲在前面。
而探测器呢,
则像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时刻准备捕捉反射回来的信息。
它们相互配合,就如同一个完美的团队!
再比如,当我们去探索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会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机载激光雷达也是这样在探索着广阔的天空和大地呀!
那为什么机载激光雷达这么重要呢?你想想,如果没有它,飞行员可能会遇到不知道的危险,那不就糟糕了!有了它,我们才能安心地坐在飞机上,享受舒适的旅程。
所以啊,机载激光雷达真的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让我们的飞行更加安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就是机载激光雷达原理的厉害之处呀,朋友们,你们现在是不是对它更感兴趣啦?。
机载激光雷达参数
机载激光雷达(Airborne LiDAR)是一种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设备,可以用于地形测量、地表覆盖分类、建筑物地物提取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对机载激光雷达的主要参数进行详细介绍。
1. 激光发射参数
(1)激光波长:机载激光雷达一般采用近红外波段,波长在800-1064nm之间。
(2)激光脉冲频率:指激光束发出的脉冲数,一般在1-50kHz之间。
2. 接收器参数
(1)接收器视场角:指接收器能够接受的激光束角度范围,通常在30-60度之间。
(2)接收器灵敏度:指接收器的信号增益,一般以电子伏特(V)表示。
(3)接收器噪声:指接收器在没有信号时的最小输出值,正常情况下要小于1个光子。
3. 扫描参数
(1)扫描方式:机载激光雷达主要有两种扫描方式,一种是机械扫描,另一种是固态扫描。
机械扫描一般采用旋转镜头的方式改变激光束的方向,而固态扫描利用微镜片或者转换器件快速切换激光束方向。
(2)扫描速度:机载激光雷达的扫描速度通常在10-50Hz之间。
4. 定位参数
(1)定位系统类型:机载激光雷达的定位系统通常采用GPS、IMU等。
(2)定位精度:指机载激光雷达采集的数据对应的位置精度,通常在10cm以内。
5. 数据处理参数
(1)数据格式:机载激光雷达数据格式通常为LAS或ASCII格式。
(2)能量密度:指激光雷达扫描的数据点密度,一般在1-30点/m2之间。
(3)分辨率:指数据采集的最小细节尺寸,一般在10-50cm之间。
机载测深激光雷达的原理
机载测深激光雷达是一种用于测量水下地形的设备。
其原理是利用激光束在水面上产生反射,并通过测量激光束的传播时间来计算目标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具体原理如下:
1. 发射激光束:激光器在机载设备上发射出一个窄束的激光束。
2. 激光束照射到水面上:激光束照射到水面上,部分能量被水面吸收,部分能量进入水下。
3. 水下目标反射:进入水下的激光束遇到水下目标(如海底地形),一部分能量会被目标物体吸收,另一部分会被目标物体反射。
4. 接收反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从水下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
5. 计算传播时间:通过测量激光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来计算激光束传播的时间。
6. 计算距离:利用光速和传播时间,可以计算出激光束从传感器到目标物体的距离。
7. 生成地形图:通过扫描不同位置,测量多个点的距离后,可以生成水下地形的三维地图。
机载测深激光雷达利用激光束的速度快、方向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水下地形数据,广泛应用于海洋调查、航海导航、港口建设等领域。
机载侧视雷达的工作原理
机载侧视雷达是一种用于飞行器导航和障碍物避免的雷达系统。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雷达波束扫描侧向地面,以获取关于飞行器周围环境的信息。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发射:雷达系统发射窄束宽度的电磁波信号,通常是微波或毫米波。
2. 接收:当电磁波信号与地面或障碍物相互作用时,它会发生散射、反射和折射。
雷达系统接收到经过散射后的回波信号。
3. 处理: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会经过信号处理,通过分析回波的特征,例如回波能量、时间延迟和频率变化等,来提取环境信息。
4. 显示:处理后的数据会被传输到驾驶舱内,通过显示器上的图像或视觉警告来提供导航和障碍物避免的相关信息。
机载侧视雷达通过连续扫描地面和障碍物,可以为飞行器提供实时的地形、地貌、建筑物等环境信息。
这对于飞行器的导航、飞行路径规划和避免障碍物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低空飞行或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飞行中。
机载激光雷达简介机载激光雷达(Airborne LiDAR)是一种在飞行器上搭载的激光雷达系统,用于高精度地测量地表地形、建筑物、植被和其他地貌特征的三维信息。
它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来计算距离,并通过大量的测量点生成精确的地形模型。
工作原理机载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激光雷达的时间测量法。
在飞行器上安装有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激光束从飞行器发出并照射到地面。
激光束照射到地面上的物体后会反射回来,接收器会记录下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
根据光速固定的特性,可以通过时间差和光速计算出激光束在空间中的传播距离。
机载激光雷达一般会搭配惯性测量单元(IMU)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来获取飞行器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计算飞行器相对于测量点的水平和垂直位置,从而得到准确的地形数据。
应用领域机载激光雷达在地理测绘、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地理测绘中,机载激光雷达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地形和地貌信息,用于制图和建模。
它可以用于制作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表模型(DSM)。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
在环境监测方面,机载激光雷达可用于监测森林、湿地和河流等生态系统。
通过获取植被和地表高度信息,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植被生长情况。
它还可以检测土地表面的变化,例如岩石滑坡和河岸侵蚀等。
在灾害管理中,机载激光雷达可以用于识别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区域。
通过获取地表形状和地貌信息,可以评估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的潜在影响范围。
这有助于制定应急救援计划和减轻灾害损失。
优势和挑战机载激光雷达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法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三维测量点,使得地形模型更加准确和详细。
其次,它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下工作,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区,都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数据。
此外,机载激光雷达还可以实现高密度测量,使得更多的细节能够被捕捉到。
航空机载雷达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研究航空机载雷达系统是飞行器上的重要设备之一,用于探测空中目标并提供相关信息,为飞行员提供导航、目标识别和避撞等功能。
为了确保机载雷达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需要进行性能仿真与分析研究,以评估其性能指标,并优化其工作过程。
首先,为了进行航空机载雷达系统的性能仿真与分析研究,需要建立适当的仿真模型。
该模型应包括雷达天线、发射接收模块、信号处理单元以及目标模型等主要部分。
通过仿真模型,我们可以模拟真实的雷达工作环境,包括不同的目标特性、天气条件和距离等因素。
这样,我们可以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
在进行性能仿真与分析研究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探测性能评估:通过仿真模型,可以评估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
通过调整天线的参数和信号处理算法等,我们可以分析不同条件下的探测范围、探测距离和目标识别能力。
这对于决策系统的配置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抗干扰性能评估:在实际运行中,雷达系统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源的影响,例如敌对电子对抗设备、其他雷达系统等。
通过仿真模型,我们可以模拟这些干扰源,并评估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加鲁棒的系统。
3. 信号处理算法优化:雷达系统的性能不仅取决于硬件的性能,也取决于信号处理算法的优化。
通过仿真模型,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信号处理算法,并评估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算法的优化,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4. 雷达系统与飞行器的集成:航空机载雷达系统需要与飞行器其他系统进行集成,例如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
通过仿真模型,我们可以评估雷达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并分析其对整体飞行器性能的影响。
这对于系统的设计和整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性能仿真与分析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合适的仿真软件和工具。
例如,可以使用MATLAB、Simulink等工具进行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仿真与优化;也可以使用SolidWorks等软件进行雷达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机载雷达
1.机载雷达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脉冲多普勒出现以前第二阶段:脉冲多普勒体制出现第三阶段:相控阵雷达出现
2.机载雷达的发展特点:机载航空电子系统的综合化、一体化、模块化。
3.机载雷达的基本体制:①.普通脉冲体制(时域、无下视)②.脉冲多普勒体制(频域、可下视)③.相控阵体制④.连续波体制⑤.脉冲压缩体制(缩写:PC)(功能:提高距离分辨率)⑥.合成孔径体制(功能:提高方位分辨率)
4.相控阵雷达的优点:①.能同时实现多功能和多目标跟踪②.抗干扰能力强
③.可靠性高④.隐身性能好(缩写:RCS)
5.探测距离是雷达的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性能参数。
6.在搜索状态,机载雷达系统的测量精度主要有:测距精度、测速精度、测角精度(包括方位角和俯仰角)
7.抗干扰能力是机载雷达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8.根据干扰的目的和效果:压制干扰、欺骗干扰。
9.杂波分为:主杂波、副杂波、高度线杂波、无杂波、离散杂波。
10.雷达杂波测量系统一般包括4个部分:①.信号发射和接收设备②.数据记录设备③.数据校准设备④.数据处理设备
11.(F,R)坐标系 F:多普勒频率 R:距离
用于机载雷达杂波计算数据输入。
12.(F,R,P)坐标系 F:多普勒频率 R:距离 P:杂波功率
用于机载雷达杂波计算的结果输出。
13.Re等效球径: Re=4/3ŔŔ≈6370KM
14.高脉冲工作方式:①速度搜索②边搜索边测距③空——空下视15.在迎头状态,目标多普勒频率为正值,具有最大的杂波下可见度和探视性能。
16.尾后进入 V
T :目标 V
R
:雷达
① 0< V
T < V
R
尾追,目标多普勒频率为正,回波信号落在副瓣杂波区。
② V
T = V
R
同速,目标多普勒频率为0,回波信号落在高度线杂波区内。
③ V
R < V
T
<2V
R
尾拉,目标多普勒频率为负,回波信号落在副瓣杂波区,信号检测的背景是接收和机内噪声和副瓣杂波,雷达的杂波下见度和探测性能大大降低。
17.低脉冲重复频率的最大值小于1500HZ,甚至小于1000HZ.
18.主杂波的频谱宽度可达1000HZ.甚至更大,因此低脉冲重复频率不适合用于
下视工作方式。
19.机载雷达的虚警来源主要有:①.机内噪声及杂散信号②.杂波(地、海、气象杂波)剩余③.系统不稳定性④.外部人为干扰
20.雷达检测能力及性能的评估内容包括:①.虚警概率②漏警概率③发现概率④检测灵敏度
虚警概率+正确不发现=1 无目标
发现概率+漏警概率=1 有目标
21.DBS(多普勒波束锐化)与SAR(合成孔径雷达)的不同:
①.SAR工作于侧视或正侧视,而DBS工作在前视或前斜视。
②.DBS雷达天线工作在扫描状态,而SAR雷达天线的角度可以改变,但
一般不工作在扫描状态。
③.DBS 工作方式是SAR 的一种工作方式,其方位角分辨率通常低于SAR.
22.机载预警雷达军用的信号:低空补盲、指挥空战。
23.威力是雷达在给定条件下检测到目标的最大距离,它是衡量雷达检测目标能
力的最基本的指标.(战术指标)
24.可靠性指标一般有2个:
平均无故障时间(长)——确定雷达工作可靠度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短)——确定雷达可维护性水平
25.电磁波传播对机载雷达性能影响:
①.在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大气层会吸收其能量,影响雷达检测性能。
②.大气层的折射影响雷达测量精度。
26.天线形式:机械扫描天线、相控阵天线。
27.机械扫描天线可分为:①抛物面天线②平面波导裂缝天线③振子天线
28.全机自检方式分为3种:开机自检(低)、周期自检(中)、维护自检(高)
29.系统损耗指雷达在信号产生、辐射、接收、处理、检测整个环节中信号损失。
30.系统损耗:射频损耗、处理损耗、其他损耗。
31.雷达接收到得回波分为:①.来自目标的回波信号②.来自各种背景的回波信号③.干扰信号
32.雷达系统主要由天线、馈线分系统、私服驱动分系统、发射分系统、接收分
系统、信号处理分系统、数据处理分系统。
33.发射分系统组成:发射管、电源、脉冲调制器、发射机控制保护电路
34.调制器:刚性调制器、线性调制器。
35.接收和工作频率:射频、中频、视频。
36.衡量数据处理分系统的主要指标:①.点处理能力②.虚航迹率③.航迹精度
37.TWS(边扫描边跟踪)处理是机载预警雷达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式。
38.TWS 主要过程组成:航迹启动、航迹相关、航迹的滤波与跟踪、航迹中止。
39.各种脉冲重复频率的基本特点:
①.低脉冲重复频率信号,目标回波在距离上没有模糊,但是在速度上是高
度模糊。
②.高脉冲重复频率信号,目标回波在速度上没有模糊,但是在距离上是高
度模糊。
③.中脉冲重复频率信号,目标回波在距离和速度上都存在模糊。
40.等多普勒线的形状与参数 书 P71 了解。
41.模糊计算题。
)m m modm )((e 321332211C A C A C A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