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宝的药用价值:绿宝的药用功效与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2
叶子花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Yè Zi Huā
【别名】紫三角、紫亚兰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茉莉科植物光叶子花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ugainvillea glabra Chioxy
采收和储藏:冬、春季节开花时采收,晒干备用。
【原形态】攀援灌木。茎粗壮,枝常下垂,有腋生直刺。叶互生;有柄,长约1-2.5cm;叶片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阔卵形,长5-1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表面无毛,背面初时有短柔毛。花顶生,通常3朵簇牛在苞片内,花梗与苞片的中脉合生;苞片3枚,叶状,暗红色或紫色,长圆形成椭圆形,长3-5cm,宽2-4cm;花被筒长2cm,淡绿色,有短柔毛,顶端5浅裂;雄蕊6-8,内藏;子房上位,1心皮,1室,花柱侧生,线状,柱头尖。瘦果有5棱。种子有胚乳。花期冬春间,华北温室栽培的花期3-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各地公园温室常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栽培】喜温暖、湿润和强光环境。土壤要求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土壤。以扦插为主。从5~8月均可进行,而以5月成活率最高。选用充实的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作插穗,插后保持较高的湿度和28℃左右的温度,20d即可生根,30d后移出栽种。入冬温度维持在5~15℃。
【性状】性状鉴别 花常3朵簇生在苞片内,花柄与苞片的中脉合生。苞片叶状,暗红色或紫色,椭圆形,长3-3.5cm,纸质。花被管长1.5-2cm,淡绿色,疏牛柔毛,有棱;雄蕊6-8,子房具5棱。
【化学成份】叶子花含C20-26长链饱和脂肪酸[1],2-葡萄糖基芸香糖(2-g;ucosylrutinose)[2],甜菜花青素(betacyanin)[3];叶中含抗毒素的蛋白质BAP-1[4]、BAP-广[5]。
【药理作用】本植物叶中蛋白BAP-1,在10μg/ml浓度时对TMV病毒的抑制率为76.7%[1];本植物根所含阿魏酸(ferulicacid),在0.4~0.6mg/ml时能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用氚标记的5-羟色胺(3H-5-HT)标记血小板,阿魏酸钠1-2mg/ml时,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3H-5-HT从血小板释放[2]。同属植物B.spectabilis提取物有抗微生物作用
香椿子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东北药植志》
【拼音名】Xiānɡ Chūn Zǐ
【别名】椿树子(《生生编》),椿芽树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椿花(《四川中药志》),春尖花(《重庆草药》),香椿铃(《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果实。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椿白皮条。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
【性状】干燥果实,长2.5~3.5厘米。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毫米,质脆。果轴呈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不明显。气微弱。以完整、干燥者为佳。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苦,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肺等经。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止痛。治风寒外感,心胃气痛,风湿关节疼痛,疝气。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②《四川中药志》: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附方】
①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煎水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风湿关节痛:香椿子炖猪肉或羊肉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疝气痛:香椿子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贵州中医验方》)
【摘录】《*辞典》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合欢花的功效、作用及药用价值
合欢花的功效和作用
1、缓解肝气郁结
中医认为合欢归肝经,入肝可解肝郁,缓解肝气郁结之症。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有的人则比较感性,经常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种郁闷的心情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发展成中医里面所说的肝气郁结。
经常肝气郁结的人最容易得肝病,甚至引发其他疾病,如不孕、癌症等。为了预防气郁进一步加重则需要解郁。合欢花有解郁作用,用之适宜。用合欢花调理,郁结胸闷、忧郁失眠等症都会得到缓解。
2、滋阴美容
合欢花的功效与作用除了可解郁外,还有滋阴美容的功效。失眠不仅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还会影响肤色,严重者会导致面色晦暗、精神分裂、抑郁症、焦虑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以及各个系统疾病等。只有五脏皆安,才能安然入睡。合欢花对治疗失眠健忘有很好的疗效。
3、清肝明目
合欢花还有养肝明目的功效与作用,《黄帝内经》中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所以,想要眼睛明亮,前提就是要养肝护肝。而合欢花入肝经,有解郁忘忧的作用,在解郁护肝的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同时,也同时保护了眼睛,让眼睛得到了滋养。
合欢花的药用价值
合欢花含有合欢甙,鞣质,解郁安神,滋阴补阳,理气开胃,活络止痛,用于、忧郁失眠。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具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解酒等功效。[2]
中医认为:合欢花性味甘,平,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养血、滋阴肾、清心明目。
①《神农本草经》:“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②《本草便读》:“能养血、活气、通脉。”
③《分类草药性》:“能清心明目、滋肾阴。”
④《四川中药志》:“能合心志,开胃理气,消风明目,解郁安神,治失眠,调肾虚。”
蚯蚓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本经》
【拼音名】Qiū Yǐn
【别名】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
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
①参环毛蚓
7~9月间采收。据广东经验,可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滷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捕得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膜,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广地龙。
②背暗异唇蚓
6~9月采收。捕后用草木灰呛死。洗去灰晒干或烘干。商品称为土地龙。
【原形态】
①参环毛蚓
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2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2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11~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环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带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18节腹面两侧,外缘有效条环绕的浅皮褶,受精囊孔3对,位于6~-7,7~8、8~9节间,第6~9各节间无隔膜。附近常有乳头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内2/3微弯曲数转,为纳精囊。
生活于潮湿疏松之泥土中,行动迟缓。以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为食。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②背暗异唇蚓
体长10~27厘米,宽3~6毫米。背孔自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4对,生殖环带在第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雌性生殖孔1对,位子第14节;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5节腹侧,附近表皮隆肿如唇状。受精囊孔2对,位于9~10、10~11节间。
蜜蜡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本经》
【拼音名】Mì Là
【别名】蜡(《肘后方》),蜜蹠(《本草经集注》),蜂蜡(《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工蜂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春、秋二季,将取去蜂蜜后的蜂巢,入水锅中加热熔化,除去上层泡沫杂质,趁热过滤,放冷,蜂蜡即凝结成块,浮于水面,取出,即为黄蜡。黄蜡再经熬炼、脱色等加工过程,即成白蜡。
【性状】
①黄蜡(《姚僧坦集验方》),又名:黄占(《种福堂公选良方》)。多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黄色或黄棕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光滑,触之有油腻感。体轻,能浮于水面,冷时质软脆,碎断面颗粒性,用手搓捏,能软化。有蜂蜜样香气,味演,嚼之细腻而粘。不溶于水,可溶干醚及氯仿中。以色黄、纯净、质较软而有油腻感、显蜂蜜样香气者为佳。
②白蜡(《别录》),又名:蜂白蜡。为白色块状。质较纯。气味较微弱,其它均与黄蜡同。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生产。
【化学成份】
蜂蜡(蜜蜡)主要成分可分为4大类,即酯类、游离酸类、游离醇类和烃类。此外还含微量的挥发油及色素。
在酯类中有软脂酸蜂花酯(约占80%,是蜂蜡主要成分),蜡酸蜂花酯落花生油酸蜂花酯;在游离酸类中有蜡酸(约占15%),廿四酸,褐煤酸,蜂花酸,叶虱酸,落花生油酸,新蜡酸即廿五酸;在游离醇类中有正廿八醇,蜂花醇;在烃类中有廿五烷,廿七烷,廿九烷,卅一烷及不饱和的蜂花烯。以上所举,是一概略,例如所含脂酸可能包括从C24至C34的偶数碳的正脂酸,醇类可能包括从C24至C34的偶数碳的伯醇。
黄、白两种蜂蜡的成分,基本相同。蜂蜡据称尚含一种芳香性有色吻质,名为虫蜡素。
【性味】
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药性论》:味甘,平,无毒。
③《本经逢原》:淡,平,无毒。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大白菜的药用价值]大白菜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大白菜的功效和作用
白菜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维生素、无机盐及食用纤维素的重要来源。大白菜含有丰富的钙,它比番茄高5倍、比黄瓜高1.9倍;抗坏血酸(维生素c)比黄瓜高4倍、比番茄高1.4倍;胡萝卜素比黄瓜高1.8倍,大白菜是预防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健康食品。美国一家专门研究癌症的科研所发现:“多吃白菜能防癌”。在中国古代《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大白菜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其性平味甘,可解热除烦,通利肠胃,有补中消食,利尿通便、清肺止咳、解渴除瘴的作用。
大白菜的药用价值:
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白菜性味甘平,有清热除烦、解渴利尿、通利肠胃的功效,经常吃白菜可防止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大白菜洗净切碎煎浓汤,每晚睡前洗冻疮患处,连洗数日即可风效。白菜子则可解酒,对于酒醉不醒者,可用白菜子研末调“井华水”(即从水井中刚打上来的井水),服之有效。对于气虚胃冷的人,则不宜多吃白菜,以免恶心吐沫。若吃多了,可用生姜解之。白菜能降低女性乳腺癌发生率。
白菜中有一些微量元素,它们能帮助分解同乳腺癌相联系的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雌激素。白菜中的纤维素不但能起到润肠、促进排毒的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中医认为白菜微寒味甘,有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清热解毒之功。
白菜营养丰富,除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20]尼克酸外,尚含丰富的维生素,其维生素c、核黄素的含量比苹果、梨分别高5倍、4倍;微量元素锌高于肉类,并含有能抑制亚硝酸胺吸收的钼。其中维生素c,可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用于坏血病、牙龈出血、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白菜中含有的纤维素,可增强肠胃的蠕动,减少粪便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帮助消化和排泄,从而减轻肝、肾的负担,防止多种胃病的发生。
玉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玉,药用首载于《本经》上品玉泉条,谓:玉泉……一名玉札。生山谷。1.《吴普本草》曰:玉泉一名玉屑……白玉体如白头公。2.《别录》又出玉屑条,云:屑如麻豆服之……生蓝田(在今陕西),采无时。并有玉泉条,云玉泉……生蓝田,采无时。3.《本草经集注》注玉泉云:
【拼音名】Yù
【别名】玉英、白玉、玄真、纯阳主、赤玉、天妇、延妇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角闪石族矿物透闪石的隐晶质亚种软玉,或蛇纹石族矿物蛇纹石的隐晶质亚种岫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phrite;Lapis Sapo
采收和储藏:采挖后,除去附着的沙土及杂质。
【原形态】
1.软玉 为粒径在0.01-0.001mm或更小的针状、纤维状、毛发状个体交织排列呈毛毡状结构。纯镁质者块体白色,或带绿色调(含FeO≤1%);条痕白色。近透明到半透明,玻璃状至脂肪状光泽。肉眼见不到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6-6.5。相对密度2.90-3.02或3.0-3.2(随
色调及共存矿物不同而稍有变化)。韧性强,不易打碎。
2.岫玉 为蛇纹石的隐晶质致密体块状集合体。一般呈绿色,淡绿色,也有呈白色、淡黄色。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硬度2.5-3.5,相对密度2.2-2.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玉的产状主要有矿坑中的山料(多无外皮;即所谓玉英)、溪谷中的山流水(这一玉料名称类似于药学名称玉泉,多呈棱角状),及经过反复冲刷、搬运磨蚀的籽料(多无棱角而包有外皮;即璞)。
资源分布:1.今产新疆三山两河产玉区(即古于阗国)和葱岭蓝田产区;白玉主产和田一于田地区者,又名和田玉。台湾花莲也产白玉(色偏黄绿)。常见共存矿物有柱晶透闪石、方解石、蛇纹石或金云母等。
2.产吉林、辽宁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1)软玉 为不规则致密块状。白色、淡灰白色,有的微带淡绿色调;条痕白色。蜡状光泽,有的具丝绢光泽。体较重,质细腻坚硬,用小刀不易刻划成痕,砸碎后,断面呈刺状小片。气无,味无。以质坚硬、色白、元瑕、滋润者为佳。(2)岫玉 为不规则块状。淡绿色;条痕白色。半透明;油脂光泽,手触之具有滑腻感。硬度较低,用小刀可刻划成痕。以质较硬、色淡绿、无瑕、油脂光泽者为佳。
1 油草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油草是一种中药,除了日常我们知道的功效外,其实油草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功效和作用的,我们马上来看看。
【别名】油麻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 千金子 的 全草 。夏、秋间采收,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细长须状,簇生。秆丛生,直立或基部稍倾斜,节明显,节间长,着地之节处,易再生根。叶片扁平或多少卷折,线形,长7~25厘米,宽0.3~0.6厘米,先端渐尖,全缘,稍粗糙,叶鞘无毛,叶舌长0.1~0.2厘米,膜质,多细裂成纤毛状。枝梢生圆锥花序,长10~30厘米,分枝及主轴均微粗糙,分枝长达6厘米;小穗绿白色至带紫色,长0.2~0.4厘米,具花3~7朵;颖膜质,不等长,具1脉,背脊粗糙;外稃具3脉,先端锐尖,无毛或下部具短毛;花药长约0.5毫米。颖果,椭圆形,长约0.1厘米。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田边、溪边潮湿处。分布华东、华中、华南和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性味】淡,平,无毒。
【功能主治】行水破血,攻积聚,散痰饮。
【附方】①治症瘕:油草五钱,水煎服。 2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湖南药物志》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油草,了解了油草的效果和作用,油草可以提高我们的免疫力,油草在养生学上还有食疗的作用,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
血藤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Xuè Ténɡ
【别名】大血藤(《草木便方》),活血藤(《天宝本草》),黄皮血藤(《四川中药志》),紫金血藤(《重庆草药》),气藤(《贵州草药》),香石藤、铁骨散、小血藤(《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3~6月间,砍取藤茎,锯段晒干。
【原形态】
①翼梗五味子,又名:峨嵋五味子。
攀援灌木。当年生幼枝淡绿色,光滑无毛,上被白粉,五棱形,棱上具翅膜;一年以上者紫棕色,略呈方形至圆形,具狭翅或无翅,皮孔淡棕色,显明;芽鳞卵形,宿存于小枝基部。单叶互生,半革质;阔卵形或近于圆形,长9~11厘米,阔5~8厘米,先端尖尾状或短尖尾状,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稀细齿;上面绿色,被少许白粉,下面淡绿,白粉较浓厚;叶柄红色,被白粉,长2.5~5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单生于叶腋间,径约1.5厘米,白色,花梗细长,长4~5厘米,基部有细小苞片1枚;萼片3,圆形,大小略等,淡绿色
或黄绿色;花瓣3,形同萼片;雄蕊多数,花药白色,内向。雌花着生于长约7~8厘米的花梗上;花萼、花瓣与雄花相同;子房光滑无毛,花柱极短。果实圆球形,红色,长4~5毫米,具极短柄;种子棕黄色,常呈半圆形。花期5~6月。
生于林中或林边。分布四川、湖北、贵州、广西等地。
②华中五味子又名:楔药北五味子。
攀援灌木,长约5米余。小枝圆柱形,红褐色,无毛。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9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面苍白色,无毛.花单生于叶腋,黄绿色,直径约1.5厘米;雄蕊10~15,花药楔状倒卵形,顶端微凹或平截。果实红色,卵状球形,长6~9毫米。
分布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作五味子使用,商品称南五味子,参见五味子条。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藤茎呈圆柱形,粗壮;少有分枝。一般锯成长约30~60厘米的段落,径约2~6厘米不等。表面棕褐色微带黄色,皮质粗糙,但少里鳞片状者。质坚实,木质性强,切断面皮部呈棕红色或棕紫色,与木心紧密结合,木心坚硬,淡棕红色,有多数排列散乱的细孔。气味微弱。以条大、色红身干、无杂质者为佳。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散寒解表
治疗因受冷引起的风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
温通经脉
还可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
通阳化气
也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
风寒表证
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症。
护肝醒酒
桂枝对酒精性肝硬化,减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菌消炎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桂枝的药用价值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中药材桂枝是肉桂的干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节采收,去除叶后直接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桂枝辛温,可祛风寒,能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5]
其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现有的各种驱风油类药物如清凉油、风湿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主要功能:桂枝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用法用量:3~9克 。[6] 主治麻疯病的“苯丙矾”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产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广为应用。[4]
常用功能: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梅花的功效、作⽤及药⽤价值
梅花⼀般在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最好,采摘后要及时低温干燥处理。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梅
花的功效和作⽤及药⽤价值,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花的功效和作⽤
1、梅原产我国南⽅,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
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
2、鲜花可提取⾹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药。
3、果实可⻝、盐渍或千制,或熏制成乌梅⼈药,有⽌咳、⽌泻、⽣津、⽌渴之效。
4、梅⼜能抗根线⾍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
梅花的药⽤价值
1、《神农本草经》⾸先指出梅的药⽤价值:“梅实味酸平,主治下⽓,除热烦满,安⼼,⽌肢体
痛,偏枯不仁,死肌,去⻘⿊痣,蚀恶⾁。”
2、梅果因加⼯⽅法不同,成品有⽩梅、乌梅之分。后魏贾思勰在《⻬⺠要术》中即记载了这种加
⼯⽅法。作⽩梅法:“梅⼦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曝。凡作⼗宿、⼗浸、⼗曝,便成矣。”作乌梅法:“亦以梅⼦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
3、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乌梅能“敛肺涩肠,⽌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
痰,杀⾍,解⻥毒、⻢汗毒、硫⻩毒。”⽩梅则“治中⻛惊痫,喉痹痰厥僵仆,⽛关紧闭者,取梅⾁揩擦⽛
龈,涎出即开。⼜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崩。”
4、由此可⻅梅的药⽤范围很⼲。近代医学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开胃散郁,⽣津化痰,活⾎解
毒;根研末可治⻩疸。乌梅⾁具敛肺涩肠,杀⾍⽣津功能,并对⼤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
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
5、梅花主含挥发油,苯甲醛、异丁⾹油酚、苯甲酸。乌梅主含柠檬酸、⾕甾醇,成熟后含氢氰
酸。煎剂对⾦⻩⾊葡萄球菌,⼤肠、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等杆菌及⽪肤真菌均有抑制作⽤,且能减少
豚⿏蛋⽩质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
梅花的⻝⽤⽅法
绿梅冰糖茶
绿萼梅5克,冰糖适量。⽤沸⽔冲泡绿萼梅、冰糖,代茶饮。具有疏肝和胃、通经活络、理⽓化痰
酸模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
出自1.《尔雅》郭璞注: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2.《本草拾遗》:酸模叶酸美,小儿折食其英。叶似羊蹄。是山大黄。
3.《日华子本草》:酸模,所在有之,生山岗上。状似羊蹄,叶小而黄,茎叶俱细,节间生子若茺蔚子。
4.《纲目》:酸模,平地亦有,根、叶、花形并同羊蹄,但叶小味酸为异。其根赤黄色。
【拼音名】Suān Mó
【别名】须、山大黄、当药、山羊蹄、酸母、牛耳大黄、酸汤菜、黄根根、酸姜、酸不溜、酸溜溜、莫菜、酸木通、鸡爪黄连、猪耳根棵、牛舌头棵、打锣锤、田鸡脚、水牛舌头、大山七、羊舌头、酸鸡溜、大黄药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酸模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mex acetosa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m。根为肉质须根,黄色。茎直立,
通常不分枝,无毛,或稍有毛,具纵沟纹,中空。单叶互生;叶片卵状长圆形,长5-15cm,宽2-5cm,先端钝或尖,基部箭形或近戟形,全缘,有时略呈波状,上面无毛,下面及叶缘常具乳头状突起;茎上部叶较窄小,披针形,具短柄,或无柄且抱茎;基生叶有长柄;托叶鞘膜质,筒状,破裂。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顶生,狭圆锥状,分枝稀,花数朵簇生;雄花花被片6,椭圆形,排成2轮,内轮花被片长约3mm,外轮稍狭小;雄蕊6,花丝甚短;雌花的外轮花被片反折向下紧贴花梗,内轮花被片直立,花后增大包被果实,径约5mm,圆形,全缘,各有一不明显的瘤状突起;子房三棱形,柱头3,画笔状,紫红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山坡及湿地。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粗短,顶端有残留的茎基,常数条根相聚簇生;根稍肥厚,长3.5-7cm,直径l-6mm,表面棕紫色或棕色,有细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黄色,粗糙,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图2)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柱层为3-4列木栓细胞,内含棕褐色物。皮层中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壁较厚,微木化,孔沟及层纹明显,并可见类方形、不规则状或分枝状石细胞,胞腔较大,孔沟明显。韧皮
穿山甲的药用价值及功效作用
穿山甲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爪子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穿山甲的药用价值和功效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穿山甲的药用价值
1、治痈疽无头:穿山甲、猪牙皂角(去皮、弦)各一两。共炙焦黄,为末。每用一钱,热酒调下。其疮破,以冬瓜藤为末敷,疮干即水调敷之,诸疖疮皆可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黄)、木通各一两,自然铜半两(生用)。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计时候。(《本草图经》)
3、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单骧·涌泉散)
4、治便毒便痈:穿山甲半两,猪苓二钱。并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钱。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之。(《仁斋直指方》)
4、治瘰疬溃坏:鲮鲤甲二十一片。烧研敷之。(《姚僧坦集验方》)
5、治妇人阴颓,硬如卵状:穿山甲五钱。以沙炒焦黄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摘元方》)
6、治气痔脓血:穿山甲一两(烧存性),肉豆扣仁三个。同为末。米饮调二钱服。甚者加猬皮一两,烧入。中病即已,不必尽剂。(《本草衍义》)
7、治痘疮变黑:穿山甲,蛤粉炒。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许,温酒服。即发红色。(《仁斋直指方》)
8、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川山甲、红海蛤(如棋子者)、川乌头(大者,生用)各二两。上为末。每用半两,捣烈葱白汁,和成厚饼,约径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后,再依此法用一次。仍服治风补理药。忌口远欲以自养。(《三因方》趁痛膏)
9、治但热不寒疟:穿山甲一两,干枣十枚。上同烧灰留性,研为细末。每服二钱,当发日,日未出时井水调下。(《杨氏家藏方》)
10、治疝气膀胱疼痛:穿山甲(炒)三钱,茴香子二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蜘蛛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
1.出自《雷公炮炙论》:凡使(蜘蛛),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薄小者,并不堪用。凡欲用,有网,身小尻大,腹内有苍黄脓者真也。
2.陶弘景:蜘蛛类数十种,《尔雅》止载七、八种尔。今此用悬网状如鱼罾者,有赤斑者俗名络新妇,亦用之。其余杂种,并不入药,3.《本草衍义》: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经》不言用是何种。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篱头、陋巷之间,空中作圆网,大腹,深灰色者。遗尿着人作疮癣。{b
【拼音名】Zhī Zhū
【英文名】Spider
【别名】次蠹、蛛蝥、蠾 螋、蝳蜍、网工、蝃蝥、社公、网虫、扁蛛、圆蛛、癞癞蛛、蛛蛛、
【来源】
药材基源:为圆蛛科动物大腹圆蛛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nea ventricosa (L. Ko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入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大腹圆蛛,雌性体长约30mm,雄性约15mm。头胸部短于腹部,皆黑褐色。头胸部梨形,扁平,有小白毛,8眼分聚于3归丘,前缘中央眼丘上有4眼,两侧眼丘各2眼。螯肢强壮,有7枚小齿。步足强大,多刺,肯深色环带。腹部近圆表而较大,肩部隆起,背面中央有清晰的叶状斑带,沿中线有8对细小圆斑。腹部有1对白斑。生殖大厣黑色,呈舌状体,纺缍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屋檐、墙角和树间,结车轮状网,傍晚及夜间活动,以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遍布于我国各地,是最常见的蜘蛛。
【性状】性状鉴别,全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头胸部赤褐色,边缘黑色。腹部黄褐色,有明显的黑色叶状斑纹,有2对黑以的肌斑。腹部前端中央有黄以或红色斑点,腹部下面灰黄色。纺器黑褐色。步足黄褐色或黑褐色,有赤褐色或黑褐色环纹,附肢6对,常残缺。体轻,质脆。气微,味微苦、咸。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用,去头,足了,研如膏,投入药中用。《圣惠方》:去足及口,炙令焦,细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栀子根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拼音名】Zhī Zi Gēn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山栀 常绿灌木,高1-2m。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单叶对生,衡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cm,宽2-7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花大,极芳香,顶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绿色,长2-3cm,裂片5-7,线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简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简,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雌官司1,子房下位,1室。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cm,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圆往形,有分枝,多已切成短段,长2-5cm。表面灰黄色或灰谒色,具有瘤状突起的须根痕。质坚硬,断面白色或灰白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淡。 以根肥大、短段大小均匀、不带茎枝者为佳。
【性味】甘;苦;寒
【归经】肝;胆;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黄疸型肝炎;痢疾;胆囊炎;感冒高热;吐血;衄血;尿路感染;肾炎水肿;乳腺炎;风火牙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樟树皮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Zhānɡ Shù Pí
【英文名】Bark of Camphortree
【别名】香樟树皮、樟皮、樟木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樟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剥取树皮,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樟,常绿乔木,高20-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全缘或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3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mm;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mm,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
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cm,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黄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纵裂沟缝。有樟脑气,味辛苦。
【化学成份】树皮含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右旋-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s)B1、B2、B7、C1及桂皮鞣质Ⅰ(cinnamtanninⅠ),还含丙酸(propio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戊酸(valeric
acid),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及肉豆蔻烯酸(myristoleic acid)等。
第1页 共 2页
绿宝的药用价值:绿宝的药用功效与作用
绿宝的药用价值:绿宝的药用功效与作用
绿宝的药用价值
花语谷官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药用价值
根、叶、果入药,可凉血消肿,治高热、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木材黄褐色,质略粗重,年轮明显,可供建筑用材。枝、叶及根又治牛炭疽病。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伤暑发热。外用治跌打骨折,毒蛇咬伤,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第2页 共 2页
附方
①治伤暑发热:菜豆树鲜叶适量,水煎外洗全身。
②治跌打损伤:菜豆树根一至二两。水煎或浸酒服。
③治毒蛇咬伤:菜豆树叶或果捣烂敷头部囟门(先剃去头发)处。(选方出《广西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