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围手术期患者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33
颈椎前后路围手术期护理颈椎前后路手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和各种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颈部解剖较为复杂和险要,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1~4月收治颈椎前后路患者32例,经围手术期的健康指导及术前心理护理、体位训练、术后指导功能锻炼,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2例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其中颈部肿瘤1例,颈椎结核3例,颈椎骨折15例,颈椎病13例,32例中,全瘫4例,不全瘫11例,手术成功,术后肺部感染1例,余无各类并发症发生。
护理术前护理:①术前进行各种危险因素的评估,包括年龄、病程、既往史,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
②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对手术效果和成功率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通过详细介绍手术方法,成功的病例,指导患者了解相关知识,自我保护办法,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疑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③根据病情进行各种适应性训练,指导床上排便,有效咳嗽,吹气球锻炼肺功能,按时翻身、扣背、雾化吸入,颈前路手术前1周进行气管推移训练,颈后路术前1周进行俯卧位体位训练,瘫痪患者绝对卧床。
④其他各种常规准备,协助患者作好各种术前检查、皮试、交叉配血、备皮、灌肠、导尿、术前禁食水。
术后护理:⑴病情观察:①由于手术切口靠近气管,伤口有水肿和内出血,特别是全麻患者入睡后呼吸抑制是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故术后应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常规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床边备切开包,作好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准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全麻患者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呼吸频率少于10次/分,应及时予以唤醒,指导患者有效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湿润,协助患者翻身扣背,体位引流。
②伤口观察及护理:一般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严格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引流是否通畅,引流量及颜色,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另外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本组无出现活动性出血及血肿的病例。
⑵颈部制动:患者术后取颈部中立位,采取轴线翻身,颈部两侧以盐袋固定,常规戴颈托3个月,限制颈椎活动过度致植骨块滑脱,同时可减轻局部水肿,选择的颈托宽窄高低合适,以免影响固定效果。
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摘要】目的通过15例颈椎病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了解颈椎病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
方法分析15例颈椎病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
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及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颈椎病围手术期护理颈椎病指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可引起椎体、椎间关节及周围韧带发生变性、增生、钙化,最后导致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压迫,出现一系列临床体征。
本文就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功能康复做一综述,以便于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使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9年10月通过对15例颈椎痛围手术期患者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较好地改善了颈部及四肘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6岁,颈前路术式11例,颈后路术式4例,其中自体取骨植骨7例,包括1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管。
颈椎多间盘突出,后从韧带骨化者,行颈后路C3-C7早开门椎管护士成形术,前路C3-4椎间盘摘除加纵韧带骨化灶切除、植骨、钛板内围定式,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2 护理2.1 入院后做好卫生宣教及心理护理,包括环境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同种病治疗情况。
医护人员应反复详细向患者解释手术必要性,介绍术中无痛、术后止痛及康复情况,并请手术治愈的颈椎病患者现身说法,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认识到康复配合的重要性。
2.2 手术时的配合训练、准备及护理(1)枕颌带牵引:缓解颈肩部肌痉挛,减轻颈椎管力及颈脊髓的压迫。
并随时观察病情,确保牵引效果。
(2)入院后戒烟,预防感冒,避免咳嗽导致手术后伤口疼痛、颈椎活动而影响手术效果;减轻气管炎症,避免排痰不畅可能出现窒息危及生命。
(3)术前1周配合训练:颈前路术式练习气管推移,每天3~4次,每次5~10分钟。
颈后路术式练习俯卧位,术前练习5天,患者趴在床上,胸前垫一软枕,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适应术中耐受性;教会患者学会深呼吸、有效咳嗽,防止术后呼吸道感染;训练床上排大小便,防止术后尿潴留及排便不习惯;床上训练移动躯体,更换体位,下床方法,防止静脉血栓形成、肌力减弱或丧失,也为术后下床活动做准备;选择卧、立均合适的颈托,并教会正确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