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论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庄子是古代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代表,一直以来,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一直是研究者们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有太多专家学者关注了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庄子是现代伦理思想史中,唯一一位拥有太多生态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家,常常强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实现良性的生态系统。
特别是他的《庄子·大宗师》一书中,他进行了精彩的理解,表达了自然的宇宙精神,指出人应当关注自然的发展状态,融入自然的韵律中,以顺应宇宙规律的事物,从而使自身达到一种和谐和统一的状态。
庄子还深入地论述了人类对自然主体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被列为宇宙主宰者,虽然有此重任,但人类也只是这宇宙中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也需要尊重和崇敬宇宙,以示尊敬。
同时,庄子认为自然也是宇宙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互相尊重,自然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实现良好的生态系统。
庄子非常重视自然的环境,他的理论是从生态工程的角度思考的,他认为人类应当关注自然的发展,需要控制自然的污染物质,保护国家的土地资源,而不能大肆滥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还认为应当通过大自然的方式改变世界,而不是通过人为干预,因为大自然本就拥有完美的和谐状态,必须要让大自然来帮助人们改造世界。
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不仅为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者提供了一种调和宇宙的理念,还为后人的环保提供了有益的建议,他的思想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与现代环保思潮精益求精,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靠实用的参考。
先秦散文《《庄子》论略》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庄子》论略》原文及鉴赏【导语】:庄子人品德性、学问见识,另有一种出人头地处,另有一种折衷至当处。
庄子的气化论
《庄子的气化论》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事物的生成与变化。
庄子认为,万物皆由气化而来,气是天地之间的力量,可以促成事物的产生和变化。
他提出了“大象无形,气化为形”的观点,认为万物在无形状态下存在,只有经过气的作用,才能转化为具体的形态。
比如,水在无形状态下是气,只有在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后,才能凝结为水。
庄子的气化论还涉及到宇宙中的阴阳、五行等概念。
他认为,阴阳是天地之气的两种相对状态,相互转化才能维持宇宙的平衡;五行则是物质世界中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也会导致事物的变化。
通过研究庄子的气化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认识到事物的生成与变化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同时,也可以借鉴庄子的观点,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
- 1 -。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论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的思想交互——以《庄子天道》诸篇为中心在先秦思想史上,庄子之学与黄老之学乃是老子之后道家哲学的两大分支。
庄子之学包含庄子本人之学以及庄子后学,庄子本人之学也因庄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而广为人知,这也就意味着真正进入百家争鸣这一思想史事件的其实是庄子后学而非庄子本人;另外,在时间线索上与黄老之学居于同一历史阶段的也是庄子后学而非庄子本人,这便表明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乃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哲学的主要构成,并且道家思想在老子之后其内部之演变既有分叉又有交互。
分叉乃指庄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对老子哲学不同层面的吸收与转化,交互则指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在学术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汇。
关于庄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思想进路上的分叉,学界已有相当充分之论述,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的思想交互。
就学术思想史的视域而言,关注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的思想交互,研究《庄子·天道》诸篇与《黄帝四经》、《管子》四篇等黄老学作品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黄老道家的学术地位,充分把握黄老之学的思想价值。
一、“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与《庄子·天道》诸篇就目前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而言,论及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的思想交互的仅有《庄子·天道》诸篇(《天地》、《天道》、《天运》、《在宥下》、《刻意》、《缮性》、《天下》七篇)。
此方面的研究论著以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最具代表性,尤其是书中所论之“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可谓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思想交互研究之核心问题。
在笔者看来,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之研究贡献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通过句式、修辞、韵式之对比,发现《老子》与《诗经》基本一致而与《楚辞》相当不同,从而判定《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前[1](P11);第二,以《庄子》内篇只有“道”、“德”、“命”、“精”、“神”之单字而《庄子》外杂篇出现“道德”、“性命”、“精神”之复合词为考证依据[1](P26),从而判定《庄子》外、杂篇晚于《庄子》内篇;第三,以“公认的战国中期以前的几部作品(《左传》、《论语》、《墨子》、《老子》、《孟子》)皆无复合词”[1](P7)且庄子为战国中期人为考证依据,从而判定《庄子》内篇基本为庄子所作且产生于战国中期;第四,以《诗经》、《尚书》、《国语》等战国中期以前的著作中无“道德”、“性命”、“精神”等词而《荀子》书中有此类复合词之证据[1](P30),以及《天下篇》所论墨子后学“至今不决”等历史背景[1](P63),从而判定《庄子》外、杂篇写作的年代不晚于战国末年且《庄子》为先秦子书;第五,依照《庄子》外、杂篇的思想观点和文章风格将庄子后学分为述庄派、无君派和黄老派[1](P103),所谓“庄子后学中黄老派”的作品即《庄子·天道》诸篇(《天地》、《天道》、《天运》、《在宥下》、《刻意》、《缮性》、《天下》七篇)。
摘 要 两千多年来,庄子的心性思想影响着各个时代的人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庄子的心性思想,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对庄子心性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并力图使其对当代人的心性建构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庄子心性思想产生的时代场景和理论渊源。
从时代场景来看,庄子心性思想产生于政治动荡和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
从思想渊源来看,庄子一方面发展了老子的“道”作为解释心性问题的根据,同时又以“自然”解释个体生命的缘由,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对心性进行了“自然”言说。
所以,庄子心性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道与自然”。
第二部分,庄子心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心性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其主要范畴为“性”、“心”。
“性”指的是人的客观先天的、本然的方面,“心”则是指人的主观的后天的、突然的方面。
庄子以“无为”概念赋予了自然本性于心性的深度,充分体现了性、心的两者联系。
第三部分,庄子心性思想的特征。
如果我们站在更广的视域来审视庄子的心性思想,就会进而发现庄子心性思想具有:超越善恶、主张无为,追求“至德之世和心灵开放的精神自由三个基本特点。
第四部分,庄子心性思想对老子心性思想的超越。
庄子沿用老子“致虚守静”、“涤除玄览”的思路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心性论体系,在心性思想的根源——“道”、心性思想内涵、心性修养方法,这三个方面实现了对老子的超越。
第五部分,庄子心性思想与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比较。
唐代韩愈认为:“庄子之学出于儒”。
应该说先秦儒学构成了庄子心性思想的观念背景。
但庄子心性思想与儒家心性思想在形成基础、追求境界及修养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第六部分,庄子心性思想的价值开掘。
庄子的心性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所张扬的不是别的,正是庄子的精神;后代道学之心性理论是以庄子为宗;佛教心性论也受庄子心性思想的影响;撇开抽象的论述,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考察,我们不得不承认庄子心性思想的现代意义也是深远的。
简论庄子的美丑观摘要:庄子十分推崇大美,即蕴含“道”的万物原始纯真状态。
庄子认为世俗美丑具有相对性,并且世俗美丑是人们的主观映像,难以确认而不能依靠。
同时,庄子还认为美丑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认为探寻“大美”须达到“道”的境界,使他的人生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美丑大美一、天地有大美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即他十分推崇大美。
对此,陆德明认为:“大美谓复载之美也”,意指天地具有包容世间万物之美。
在庄子眼中,“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之美,“道”在世间外化为天地万物之美。
因此,庄子眼中的美是一种境界上的美,一种绝对地、真的美,是世间万物处于原始状态的纯真之美。
所谓世间万物原始纯真之美并非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人们心中对事物形象的原始感受,这种原始纯真之美不能用理性思维进行理解,只能用感性思维进行察觉——这是“道”外在形象的展示。
那么,何为“道”?“道”的存在之地在哪里?庄子对东郭子回应到:“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罐,在尿溺。
庄子认为东郭子的问话本身就没有涉及“道”的本质,“道”则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道”存在于世间万物的原始形态之中,故而“无所不在”。
因此,所谓“大美”显现之处就是指蕴含“道”的万物原始纯真状态。
二、世俗美丑的相对性在庄子眼中,世俗的美丑是相对的。
对此,庄子曾在《秋水》中以河伯的故事来予以阐述。
当秋天涨水的时候,成千上万条河流的水汇入黄河之中,河伯为此得意洋洋,认为天下间的美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
之后,他到了北海,发现自己与大海相比十分渺小。
北海神若教育他说,不可以与井底之蛙讨论大海,不可以与夏日昆虫讨论冬雪,这也就像不能与见识浅陋之人讨论“道”一样。
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受到了学识、地域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
北海神若又告诉河伯说,不论是海,还是河,在宇宙中都十分的渺小!由此,河伯认识到自己的如何的渺小与丑陋,便不再沾沾自喜了。
庄子用这个故事旨在说明一个道理:世间万物因比较而存在,都具有相对性,美丑亦是如此。
试论庄子之“游” 自21 武金晓 2012011516 摘要:因为庄子之“游”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所以本文主要从《逍遥游》出发,阐释了对庄子之“游”的个人理解,主要讨论讲述了“游”的本意和庄子之游的境界,从而引出庄子真正之游——无待之游,之后又简单地讲述了无待的境界,从而表现出庄子那随心所欲,逍遥游世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庄子,游,无待
一、我看庄子之“游” 我眼中的庄子之“游”,是人之游,神之游,是自由,是《逍遥游》的核心,更是庄子一生的概括。 人之游,即庄子游于集市,游于朝堂,游于山水,游于。在这之中,庄子见识世间万象,有人,有鸟,有鱼,有山水,有花草树木,在一个个介绍庄子经历和言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话出的种种因果,道法自然。 神之游,是庄子之梦,是庄子之悟,是庄子之论。庄子一生无不在神游:庄周梦蝶,充满了浪漫及思考;望洋兴叹,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好高骛远;越俎代庖,则体现了其无为而治的思想。 不管是人之游,还是神之游,它都是庄子之游,所以二者在此是统一的。庄子之游,体现的是自由,是无待。因为无待所以自由,因为自由,才能有庄子之游。庄子若不自由,也就没了庄子。 那么庄子之“游”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种人生的典范?还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显然,庄子之“游”与以上三者都有关系,但我想说的,或者说要重点讨论的是第三者。庄子之“游”,道尽了庄子的一生,树立了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典范,更多地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极高的境界,极其悠然的生活态度,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庄子不仅仅是向我们阐述一则又一则的故事,更多的是在向我们阐释自然之道。
二、何为真正的游 下面重点讲述《逍遥游》之“游”,文章首先阐述鲲鹏的故事,说明“小大之辩”,这样问题就来了:“只有大鹏可以称之为‘游’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或许在文中有不少笔墨渲染了大鹏起飞、气势恢宏的景象,通过蜩、学鸠和大鹏的对比,似乎得出了小的就不如大的结论。我觉得庄子应该不是在向我们说小的不如大的这种浅显的观点,再者,这样的观点也不能显出真正的“游”之境界,再看看他在《齐物论》中所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则更是说明小者不是不能游,大者也不一定能游,其中的关键在于“知”,在陈怡老师的课上也提到过“知小不自小,知大不自大”才是庄子的真意”,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知道自己小但不会认为自己很卑微,知道自己大但不认为自己很强大,总的来说,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强调了自知,因为假如一个人连自知也做不到,便会被自卑或自负所限制,自由的人生境界更无从说起,当然“自知”只是“游”之境界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后文中,庄子又提到宋荣子“犹有未树”和列子“犹有所待”,引出“无待”这一概念,显然这是为“游”之境界加了一个很直观的描述,无待之游,才是庄子所要说明的真正的“游”,从“彼且恶乎待哉”中更是可以看出庄子对无待之游的向往和肯定。然后引出论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看似有点突兀,因为很容易被人误解成要去追求无己、无功、无名这一境界,才能成为至人,神人和圣人。我的看法则是,至人忘却了自我,神人忘却了功利,圣人忘却了名声,具体解释就是:至人行事是完全不考虑私利的,神人完全不会为了功利去做事,圣人完全不会为了名声去做事。不是真的说“无己、无功、无名”,而是在至人、神人、圣人的眼中已经没有这些概念了,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无待”。 从逍遥游中可以看出庄子对无待之游的向往和肯定,那么什么才是庄子的无待之游呢?我认为,庄子的无待之游的含义也隐含在《逍遥游》之中,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我们从小大之辩中,看出自知的重要性,也隐含着“知”的重要性,虽说游之无待,但需有知,要达到如庄子所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那样的真知,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待知”,而是对知的一种超越,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般“智人无知”才能称得上有知,超越了知,才能达到无待之境,虽然庄子强调的是无待之游的绝对自由,但少了知,自由只能是狭隘的,无知的,不是真正的无待,也不是真正的游。 庄子曰:“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可见庄子主张“游”但并不强调要避世,反而是要游于世,与人游(顺便提一下,这里的“至人”“不失己”与“至人无己”是不矛盾的,前者说的是自我,后者强调的更多的是私利)。所以庄子的游世思想并无消极避世之意,若说真的要避,避的也是世俗对自我的影响,其实这一点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若一个人没有了自我,那恐怕连只听命令的机器都不如了,更何谈自由。再次套用庄子的话,一个真正有自我的人是没有自我的概念的,即超越了自我。 因此,总的来说,庄子的“游”就是无待之游,而这无待之游蕴含着超越和自由。 三、结束语 本文所谈基本上都是个人理解,理解不深,可能观点或论述有些错误,但庄子带给我们的文化财富是毋庸置疑的,不管好的坏的,对的错的,我们都可以从庄子那里学到很多,或许从庄子那里学不到电子、计算机那样的职业技能,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学到可以影响我们一生的理念观点或者让我们追求一生的人生境界,我想这应该就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了。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
”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
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
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译文】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宋璐琪(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庄子的美学思想大致包括了:“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顺应自然,自然之至美”“美丑没有界限”三个部分。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美丑没有界限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02-01一、天人合一,众生平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应该努力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在的永恒状态,使自己也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复归于人之性情的本真。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为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一体,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彼此融合的关系。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
从艺术意境的角度看,它是对人与整个宇宙的最为本然的和亲切的关系的哲理领悟。
它将自然心灵化,又将心灵自然化,因其充满了情感,因而是审美的。
“师造化”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包括审美理论、审美体验、感受、感情、理性、心态,最终完成审美目的,创作出审美理想的作品,作品的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的最后体现。
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画面中只有一叶孤舟和一位老翁在舟上独钓,除了舟旁的一点水波外,四周都是空白,更加突出了孤舟和独钓者的情绪凄冷的感觉,从而创造出一种深远、空灵而孤独的意境。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象世界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不懈追求,中国山水画是以庄学为根据的,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就是庄学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二、顺应自然,自然之至美庄子之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体道之精神境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却不知道是《庄子·大宗师》
中的一句话。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早已看透人生世事,早已将这些大道理告于世人,
但愚昧无知,被金钱利益迷昏了头脑的人们何曾参透过。世人也许早将这些大贤大圣之人抛
于脑后,仍沉迷于是是非非的牵绊,该珍惜时不知道珍惜,该放手时不知道放手,作茧自缚,
痛苦一生。如若早就参透《庄子》其中的奥妙所在,又何尝走这么多弯路,让自己的人生如
此不堪。
泉水干涸了,鱼都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嘘吸着湿气,用唾沫互相湿润彼此的身体。与其
如此,不如悠游于江湖,彼此相忘。
庄子借助一篇又一篇的寓言故事向我们阐释人生的真谛,每一篇都发人深思,振聋发聩。
当读到这篇故事的时候,连日来堵于心口的郁闷之气,霎时间烟消云散,心境豁然开朗,是
是非非,恩恩怨怨,原来如此,何必太过执着。苦了自己,绊了他人。有些事太过执着,就
变成了错。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困境中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朋友之间的感情固然
难能可贵,可是如果可以选择,游鱼还是会选择在江湖中自由自在的遨游,忘记和自己相濡
以沫的朋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感情太深的眷恋与依靠,只会束缚人的手脚,让人沉迷于
欢喜悲痛,无法自拔,更无法抬起头来更美好的明天迈进。该放手的东西,自要放手,有些
东西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你握得越紧,沙子就会流得越快。
从庄子的一句话,似乎参透了人生的许多道理,譬如生死。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
有夜旦之常,天也。”【1】生死有命,就像黑夜白昼一样,是自然的规律。自然初始为无,
人生始于无,死后又归于无,从无中来,自无中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运动周期的自然规律
罢了。所以,生时不必欢喜,死后不必悲伤。人生在世有很多东西是无可奈何的,譬如生死,
就是你无法掌握的,你不知道你何时会来到这个世界,也不知道何时会离开。既然如此,何
必太过执着。顺应自然天道的变化,该来的东西既然无法逃避,就勇敢的接受;该去的东西,
无法挽留,何必放手。就像两个深交的朋友,因时间、距离的变化,两人的思想观念早已发
生变化曾经亲密的感情也早已变质,再见面也只是不尴不尬的问声“你好吗”,这样的友情
还不如及早放手,还彼此一个清静的世界,不正应了庄子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吗?
丽姬刚被晋国擒获时,泪湿衣襟,痛苦不堪。可是当她到了晋献公的王宫,与君王睡在
安逸的床上,吃着美味的肉食,又后悔当初的哭泣了。就像也许死去了的人后悔死之前的痛
不欲生诚惶诚恐呢。如果看透了生死的轮回,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即使下一刻就死去又能怎
么样呢?世界不会因谁死了,就停止转动,就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秦失吊唁老聃之时,仅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子桑户死时,他最亲密的两个朋友孟子反、
子琴张却在旁边编曲弹琴,相互唱和;庄子妻死之时庄子敲瓦缶唱歌。秦失、孟子反、子琴
张、庄子他们都是超然物外,脱离世外之人,他们以“无”为头颅,以“生”为脊梁,以“死”
为屁股,将生死看作一体,从无而来,从无而终,逍遥尘世,安然自得。参透人生,没有恩
恩怨怨,情思苦旅的羁绊,坦坦荡荡,畅意人生。命运给与什么就坦然接受什么,不管它是
痛苦,折磨,还是死亡,有谁能知道死后是不是一种重负的解脱呢。
女偊以圣人之道指导卜梁倚。三日,置之天下于脑后;七日,置之人事于度外;九日,
直至生死,浑然忘我,心窍彻悟。不受古今时间束缚,进入无生无死的永恒境地。“古之真
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欣然于自然赋予的生命,忘记生死轮回
复归于自然,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之力改变天命之常。如若世人皆能于此,
又怎么会有忧愁苦闷,怎么会自怜自叹。
庄子《至乐》篇中托骷髅头之口告诉世人“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
从容洒脱,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世人往往陷于物欲的牢笼,
心被外物牵扯,双眼被利益金钱迷惑,奋力追求更舒适的人生,更富有的生活,更豪华的别
墅与轿车,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将欲
望的沟壑填满,再大的别墅也无法承载日益膨胀的野心。于是,追求与忙碌的脚步一刻也不
得停息,身心俱疲,最终失去了所有的快乐。人若能从物欲中解脱出来,超然物外,超越生
死顺应天时,又何苦白白增加自己的痛苦呢?当美国著名作家梭罗提着一把斧头,走向瓦尔
登湖的,开始惬意人生的时候,又有谁比他更快乐呢,在宁静与安然的境界中梭罗享受到了
人世间无法享受到的闲适与乐趣。没有金钱,没有豪华别墅,只有林中的一个小木屋,你又
怎么能说他不快乐呢?其实,可以说那是梭罗最幸福开心,内心最平静的岁月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死前的法庭申辩中说“怕死只是不聪明而以为自己聪明,不
知道而自以为知道的另一种形式。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否真的是一种最大的幸福,但
是人们害怕死亡,就好像他们可以肯定死亡是最大的邪恶一样,这种无知,肯定是最应受到
惩罚的无知。”【2】这就是苏格拉底胜过世上所有其他人的地方,也是他的聪明之处。他能
够坦然的面对死亡,并把它当成一件最大的幸福。在得知自己将被判处死刑时,苏格拉底平
静地对周围的陪审团说:“我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
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答案不言而喻,无论是生是死,苏格拉底都坦坦荡荡坚持着自
己的哲学观点,不管他是不是被世人所接受。他把自己当作一只蚊子,是神的旨意把他派来
唤醒、劝导、指责世人。如果世人不肯从昏昏入睡中清醒过来,就算一巴掌把他打死,他也
无所畏惧。
来自东方的庄子与来自西方的苏格拉底有着太多不同的生活背景与经历,他们不曾相
识,对待生死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苏格拉底把死亡看作神的旨意,庄子把死亡看作自然的规
律,考究起来,神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同一的呢。
人生就像一列单向的火车,一旦启程,就绝无后路可退,如果你因留恋某一地的风景而
迟疑不前,那么你将错过前面无限多更加美好的风景。不要怕最后的终点,勇敢的向前,也
许在终点你能彻底明白这一趟长途跋涉的真正意义,找到最终安然的归宿。“人生如梦,人
死如觉。人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大梦太长,人不到死的时,是不会明白自己所做的这场大
梦的。死如大梦初醒,死后方有大觉。”【3】立于人世看人生,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苦辣
酸甜的牵扯,谁也无法躲过名利、是非、荣辱、贵贱的纠缠。于是,痛苦难免,烦恼无边。
庄子能够立于世人之上,脱于俗情之外,看透生死轮回,人生若梦,超然物外,逍遥自
得。庄子梦蝶,醒来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其实不管他是蝴蝶还是庄周都只不过是
自然界的一物罢了,梦里梦外,清醒昏睡,谁又说得清呢。物我交融,精神与肉体契合出一
个真实的自我。有些人在梦中比在现实中还要精彩万分。
庄子死时选择天葬,在我看来是一种最残忍的方式。把尸首抛于荒野,任乌鸦老鹰啄食,
他以天地为棺木,以日月为双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这又岂不是天下最为丰厚
的陪葬吗?这不像有些人死时,非得拉上几千人陪葬,绫罗绸缎,珠宝玉器不胜枚举,活着
受权势钱财所累,死后仍不得安宁,这些人到死也没有看透人生,岂不可悲可叹!庄子的肉
体虽复化于万物之中,但庄子博大,旷达的思想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光芒永不消减,
与日月同明,与天地同归。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执着于苦痛,不如逍遥自得一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
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淡看生死,人生就没有那么多的纠结苦恼,不必担
心2012世界到底会不会毁灭,不必担心下一刻是不是会有地震,也不必害怕哪一天死亡会
降临。每活一分钟就要有一分钟的精彩,别浪费时间在杞人忧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