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
庄子想表达的是,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的逍遥游讲了什么?《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庄子《逍遥游》有什么寓意?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庄子如何做到逍遥游?《消遥游》的主旨,意思是绝对自由,庒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伎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记挂,无阻碍的境地,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但是文章讲到宇宙万物的各种对立关系时,能够比物连类:枃思宏伟,想象奇特,善用寓言比喻事理,章法结构严密,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
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正文:一逍遥游的内涵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
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
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
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
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
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浅谈庄子的“逍遥游”思想“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先哲,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游”是其一生宝贵思想的至高境界。
“逍遥游”作为一种大智慧,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庄子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指引着人们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时刻保持逍遥自在。
“逍遥游”听起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
说到“逍遥游”的人生智慧,我们要先来说一下庄子的传世名篇《逍遥游》。
这篇作品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代表了庄子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风格。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追求绝对自由地翱翔于精神世界。
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其寄托和深远意义,在深入浅出的论述中,阐述深奥的“逍遥游”思想。
通过对《逍遥游》这篇作品的学习,让我们更好地体悟到了“逍遥游”思想。
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不仅表现出他的洒脱,同时也寄予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思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地向往,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的提炼。
在现实生活无限的苦痛与凄楚中,就要不懈地追求个体生命的超脱卓然,拥有自由快乐的处世心态,徜徉无限和谐的广博的精神世界。
同时,还要不断地认清自我,在积极追求人生自我的过程中,逍遥自在,神游物外,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想逍遥而游,绝不能止步不前,绝不能局限于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而应该不断向前,即使面对困难,面的挫折,也要永远保持一颗自由快乐的心,这样就不会自怨自艾,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才不会自乱阵脚,才有勇气向前奋进,绝不退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理想。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非常有个性的人。
庄子的“游”世摘要:“游”世是庄子为乱世中人提供的一种生存方式,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全生远害。
在实现“游”世的过程中亦实现了与“道”的融通。
本文从庄子对“逍遥游”的向往说起,探寻“向往”背后的推手——“人间世”,继而分析应对“人间世”的方法——“游”世。
关键词:庄子“游”世本文谈庄子的“游”世,主要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依据,且从《逍遥游》篇说起。
这是考虑到学者们一般认为“内七篇”多出自庄子本人之手,虽偶有殊议(如傅斯年就主张《齐物论》为战国时慎到所作,张恒寿认为《人间世》的主要章节非庄子作品),但对《逍遥游》几乎无歧见。
而且,历代注家对此篇在全书中的地位进行了充分地肯定,认为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甚至视其为全书提纲挈领之作。
如陆树芝《庄子雪》称其为“全书之纲”,清人孙嘉淦《南华通》称其为“全书之纲领”,近人胡朴安《庄子章义·逍遥游总论》称其“统括全书之意”,等等。
《逍遥游》篇,庄子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小到蜩和学鸠、朝菌和蟪蛄,大到鲲鹏、冥灵和大椿;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和“御风而行”的列子,乃至尧这样的圣君,都因有所待而受到制约,这些现实之物都不能做到无待。
只有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才能在“游无穷”时做到无待。
庄子告诉我们唯有去除成见的至人、不居功的神人、不重名的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待,唯有无待才能“逍遥游”。
何为“逍遥”?自西晋郭象以“适性”解“逍遥”后,至今的多数注家都受其影响,将“逍遥”解为自得、自适、优游自在。
但据张松辉先生考证,晋代之前的“逍遥”意为无事闲游,并不带有感情色彩。
具体还原到《庄子》文本中,“逍遥”一词共出现六次。
内篇两次,外篇三次,杂篇一次: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内篇·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内篇·大宗师》)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以自然界为基础,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他独特而深远的思考方式,它不仅在顿悟人生本质上有独特见解,而且提供了一种以平静心态面对世事的冷静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游世思想的探讨,体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游世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游世思想是指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是一场梦境,一切尘世间的忧愁和纷争都是虚幻的,与自然和谐的心态是人生的真正境地。
他提倡“无为而治”,以此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庄子还通过许多哲理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魏文侯梦等,来阐述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社会现象的见解。
庄子游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生的虚幻庄子认为人生如梦,一切尘世的烦恼都是虚幻的。
他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告诉人们,一旦达到心灵的平静,就能看到世间事物的真实本质。
人们常常为名利和权势奔波,追求着虚幻的欲望,而忽略了自己本真的自我。
只有超越这些虚幻和幻象,才能走向真实的境地。
2. 以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达到平静自在的状态下,做到顺其自然,不去强求改变世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操心于外物,而是与自然相融合。
只要心灵达到平和的境地,自然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一切都能够回归自然秩序。
3. 推崇自由和无拘无束庄子强调人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他认为人们常常被各种束缚所困扰,丧失了自由的本心。
他提倡人们通过释放自我的方式,追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放下执着,不受限制地游走于自然和社会之间,才能真正的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4.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庄子的游世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流转变化的无穷大世界,人应该顺从自然,融入自然的大道中。
他引用“蝴蝶梦”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应该开放心胸,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天道观念】: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心斋”,庄子解释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
【平等思想】: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反对推崇圣贤。
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反对“人为”,主张自然。
庄子还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
庄子认为儒、墨、名、法等各家过多的执着于“是非”“分别”问题,崇其所善,各执一端。
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为他的平等观念作了“万物一齐”的预设,又肯定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
【辩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
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
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游世思想】:庄子一方面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影响: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生,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央局部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央局部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外表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生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熟悉、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 ?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表达,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到达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到达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O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o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开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那么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玄昌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到达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句有五日而后反 ;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到达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假设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假设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 到达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由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所讲 "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生存和开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到达无限和自由.庄子哲学处处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观察,以此来探求人的精神到达无限和自由的道路.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确地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把人提到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认为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局部, "道"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 所以它表达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当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应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是直接为它的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屡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 "每况愈下"的答复:"在蟋蚁"、" 在梯稗"、"在瓦凳"、"在屎溺".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 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因此,"道" 并非是不可到达的此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由于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 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o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猫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 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根据必然的规律开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到达了无限和自由."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快乐,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假设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哲学的熟悉论既然道能引导人们走向无限和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庄子认为,这首先要解决熟悉上的问题.人只有把握道的品格,以道的观点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超越好生恶死的局限,方能真正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在庄子看来,道既然是一种根源性存在,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异的,因此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是有富贵贫贱的差异和对立的, 当时的一般人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认为贵贱有别是天经地义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而庄子那么否认之.至于大小、美丑、寿天的差异,庄子认为决定于人以什么样的参考座标来观察."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那么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那么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谓丘山矣,那么差数睹矣."从至大的宇宙空间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梯米;从至小的微观粒子看毫末,那么毫毛也是丘山.所以他说:"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殛子而彭祖为天."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庄子那么认为既然大小寿天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大,秋毫就不一定小,彭祖不一定寿,殛子不一定天.他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蛾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比起冥灵和大椿,自然是短命的,而殛子比起朝菌来也算是长寿的.所谓 " 大小天寿;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比拟得来的,假设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其目的是破除人以自我为中央,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由来.例如?秋水?篇中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型心态,就是反对偏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中央意识.?齐物论?批评人们"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就是唤醒人们不要在庸庸碌碌之中迷失了自我,应从更高的层次上熟悉外界事物和个人价值,以使人的思想熟悉和精神内涵到达物我齐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除掌握相对论的思想方法外,还应懂得气化论,体认生死一如,物我同化.庄子的气化论表达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庄子认为,宇宙间充满着气,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元素,气在自己的演化过程中,形成阳气和阴气,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万物都是处在不停变化之中的气的存在形态,万物的产生不过是气的聚集, 万物的死亡不过是气的离散,人的生死也是如此."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那么为生,散那么为死.假设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死生,命也,具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死生是必然的,象永远有黑夜白天一样,是自然的规律,和万物之情一样是人所不能干预的.?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那么方箕踞豉盆而歌."它对生死抱着一种乐观放达的态度."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以顺从的态度对待死.明白一个人的死,是由自己怎样的生来肯定的,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死,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生."息我以死"即是回归自然,所以庄子临死时,果断反对弟子对他实行后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见,万物为赍送."庄子用气的聚散说明人的生死,这是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 由气化论而产生对迎送死生很安然的态度,领会"生死存亡之一体",既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让生命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因此,真正理解了庄子的生死观,才能真正破除我执,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认理解"物化"之境.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庄子哲学的实践论如果说齐万物、同生死是人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认识论路径的话,那么,内游于心、外游于世那么是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实践论路径.庄子哲学不光要用理智来熟悉,更要用行动来实践."道"仅靠"认知〞是无法完全得到的,更要"体悟",身体力行方可"得道".内游于心,就是"体道"根本方法.内游于心,是靠"心斋"和"坐忘〞来实现的.何谓心斋"假设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心斋和坐忘都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内省功夫.心斋突生一个"虚"字,虚即空明之心境,能容涵万物,唯道集虚.庄子在?天道?篇中盛赞"虚"我万物之本和道德之至.坐忘突生一个"忘"字,忘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和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相同的.究极言之,坐忘实已把心斋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 坐忘的修养进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 简言之,它有三个互为关联的步骤:一日忘物.庄子成认物各有所用,所用成认人有根本的物质需求和感官欲望,但他更意识到,正是物的诱惑导致人们感官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们"物于物",为物所伤.因此,他希望人们以空明的心态审视万物,甚至在主观上忘却物的存在,"未始有物".他认为这样才能"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O二日忘己.忘己乃忘物的继续和深化.忘己所要求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并非真的要人抛弃形体,灭绝人的欲望和知觉."离形"的要义是忘形忘利,使人的精神、心灵不为人之自然形体及其生理欲望的存在所囿,这也就是?德充符?篇所说的"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去知〞的要义是忘心忘知,使人心免受源于人的知觉活动的是非争辩的搅扰,永处于虚静的状态.这也就是?在宥?篇所说的"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庄子在?齐物论?提到"吾丧我", “丧我"与这里所述“忘己"同义."我"指为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所迷惑,以致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扭曲伤损的偏执之我、假我, “丧我"便是摒弃偏执之我、假我,唤醒和恢复本我、真我.三日物我同化,同于大道.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那么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那么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其自身的体悟告诉人们,物我可以契合交感,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不知有物,不知有我,我即为物,物即为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虽属疑问的口吻,实即暗喻物我之相互转化、契合、交感.同时, 蝴蝶之遨游自如,自适其志,实即表达人在冲破物我的阻隔、与物冥合为一后所达之纯粹的逍遥自由.这种"物化"的境界,纯粹逍遥自由的境界,非得道者不可真正体悟也.庄子?大宗师?篇借女偶之口论述学道体道的过程说: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 ; "九日而后能外生 ; "而后能朝彻 ; "而后能见独","而后能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外天下"、"外物"相当于"忘物"「外生"、"朝彻"相当于"忘己";"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相当于物我同化,同于大道.庄子在这里对学道体道的步骤作由先后的表述,是由于方便人们理解、践行需要的考虑.其实,忘物、忘己以至物我同化乃是一个相互包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当然,庄子清醒地明白体道的实践、高远的人生追求,尽管显得但并不能超然世外.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无人之野".如何在尘世中追求无限和自由现实中就有一个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而主张外游于世,虚而待物,与时俱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唯有德者能之.""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假设夫乘道德而浮游那么不然,无誉无詈,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那么胡可得而累邪 !"可见,在庄子看来,安于命、化于时、顺于人的处世态度,是有极高精神修养的人才可能具有的.从功用的角度看,和顺于人,虚己游世,可免害保身,无疑是游世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从更高的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游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庄子游世态度根本表现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虚"与"化"是游世的本质内涵.而"唯道集虚"、"万物皆化"."虚"与"化"也正是"道"的存在特征.所以"虚而能和 ","化而不僻〞,也就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如庄子说:"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涮,其合之也,假设之何!〞无所亲疏就是心无成见而虚己游世,"与世偕行而不替"就是游世不僻而与时俱化,这就是"真人"、"圣人"的处世态度.可见,庄子将游世态度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 "虚"和"化"的表达时,不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和由此而换得的生命的平安,而是在与这些外在力量消除了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的自然的吻合和精神上的宽裕自如,如同"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的"环中",如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游刃",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间隙里执着地追求着自由.庄子的哲学思想,可简明地概括为:以 "道"为其理论根底,相对论和气化论为其熟悉论根源,内游于心外游于世为其实践论方法,以期到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庄子的哲学思想。
总结庄子思想主张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思想主张包含了自由心境、自然观、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总结。
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由心境。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观念,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去追寻自己的内心世界。
庄子的“逍遥游”被誉为自由自在的境界,他主张在逍遥游的境界下,人们可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庄子的自然观是他思想主张的核心。
他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自己置身于自然的节奏之中。
他用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活动进行类比,主张人们应该“随顺自然”。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尊重并与自然互动,而不是违背自然的规律。
庄子的人性观与他的自然观相辅相成。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无私的,人与自然一样应该无为而治。
他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物质的欲望,追求精神的升华。
他认为人的本性应该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过简朴的生活,追求真实和自由。
庄子的道德观强调个人道德的追求和维护。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而不是追求权势和物质利益。
他认为人的追求不应该局限于现实利益,而应该超越个人欲望,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个人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庄子的政治观强调放弃权力和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政治权力是虚妄的,带来了社会的混乱和苦难。
他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政治的追求,而是将精力放在个人修养和追求真理上。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政府应该少干涉人民的生活,人民应该享受自由和平静的生活。
总体而言,庄子的思想主张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他提倡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丰富,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无私的,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反对权力的追求,倡导人们放弃政治权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游世思想是其一大亮点。
庄子认为人应该像游鱼游水般自然,不受外界的干扰,随遇而安。
这种游世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在世间活动和处事之时,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束缚,摆脱社会压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他把这种境界比作“逍遥游”,主张人们应当像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地畅游大海,摆脱世俗之累。
这种游世境界不同于肤浅的逍遥主义,而是通过超越世俗的追求,体验和理解生命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达到游世的境界需要超脱名利、权势和金钱的追逐。
只有舍弃欲望和纷扰,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用极富启发性的寓言故事表达了这一思想。
例如,他讲述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故事,故事中的人们远离尘嚣,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摆脱外界干扰,追求内心真实的欢乐和幸福,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除了舍弃欲望和纷扰,庄子还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他认为,人们应该多与自然亲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他用“鹤发童颜”来形容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表示其心态年轻,毫无压力和负担。
庄子通过自然的比喻,告诉人们要敦促保持一颗宁静平和的心态,随遇而安。
庄子的游世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如今,人们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压力。
庄子的游世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扰。
首先,我们应该舍弃功名利禄的追求,不被物质的诱惑所束缚。
庄子认为人们往往因为名利的追求而感到烦恼和困扰,只有舍弃这些外在的欲望,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我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庄子告诉我们,与自然亲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接触大自然,避开喧嚣的都市,保持一颗内心宁静的态度,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
庄子的“处世之道”与其“游世”思想作者:胡敏来源:《卷宗》2013年第07期摘要:庄子哲学中的“处世之道”为当今混浊的世风吹进一丝清新的空气,而其“游世”思想就是其“处世之道”的具体化。
本文试从《庄子》中的形象塑造和其“无用之用”的阐释中来梳理其哲学中的“游世”之深层意义。
关键词:游世;有用之用;生死;病态形象庄子在《养生主》中以庖丁解牛来喻人的生存处世之道。
庖丁说:“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一般的理解就是只有掌握了“道”的真谛,那么在这个世上就会生存得如鱼得水,这就是养生和处世的关键。
更多时候,我们把这种“处世之道”理解为一种生存技巧,如何求得个人自保,获得灵魂清新的“处世之道”一直是庄子孜孜不倦的追求。
其中,“游世”是庄子“处世之道”的核心,研究庄子思想如果忽略游世,将无从理解庄学的灵魂。
1 “游世”思想的主要内容用“游世”一词来概括庄子的“处世之道”很有点戏谑的意味,庄子“游世”思想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包含着不易清晰分辨的情绪变化,但主要的突出点即是“用游戏的态度来解脱人生的痛苦”,其中有回避矛盾的混世主张。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借助卫君的“轻用其国”、“轻用民死”的语言还有“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等历史事实来讽喻当时社会环境的无望。
在《庄子·人间世》的混乱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庄子关注人生,关注生命,试图寻找一条既不同于隐者、又不同于儒家的个人出路。
隐者思想暗含了不流于主流社会,把自己从社会生活的黑暗和压力中解救出来,完全不顾个人的社会责任,以求养身养心以达天年的人生目标。
所以庄子一方面也继承了隐者的避世思想,更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强烈态度达到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的方法,来保护一种弱势群体的生存欲求;而儒家思想则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以达到“兼济天下”的人生目的,因为庄子认为在黑暗普遍化彻底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隐者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采取了“入世”的态度,但这种“入世”绝非一种和主流社会同流合污的入世,而是一种生活在主流社会环境中,但以游戏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包括对待个人生死,它隐含着以带有自虐意味的嘲讽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的这一绝望处境的回答。
社会科学研究 2007111 “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王永豪 〔摘要〕 《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本文先从整体上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内涵,再对《逍遥游》进行细读,从而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为由低至高的三个层面,即:“无己”逍遥、“无功”逍遥与“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一根红线,庄子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来建构其思想理论大厦的。
〔关键词〕 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 〔中图分类号〕B2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7)01-0142-10〔作者简介〕王永豪,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37。
《庄子》开篇之作《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论述内篇系统性时把《庄子》内七篇全放在“逍遥游”思想的统摄之下:“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
”〔1〕清孙嘉淦从《庄子》写作原因入手,从内七篇的整体性角度论述《逍遥游》篇是《庄子》担纲之作,其《南华通》解《逍遥游》主题曰: 逍遥游者,庄子之志也,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阅世熟则思远害,求道高则入虚无。
以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
而徒以有我之故,遂有功名,是生利害,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
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之缘督,人间世之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人与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此,实为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部如一篇,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2〕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
论庄子逍遥游中的游世主义作者:王翠翠谢鑫鑫来源:《人间》2016年第03期摘要:《庄子》《逍遥游》是传世之作,很多文学、哲学大家都对这部著作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析。
《逍遥游》的基本含义就是“游戏以自乐”,其主旨就是“逍遥游”。
纵观《庄子》全书,可以发现其核心的线索是游世主义,也是庄子本人的人生理想最高境界。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这种游世主义就是对当时文明的批判。
本文对庄子与《逍遥游》内涵进行简单介绍,并重点对游世主义做出解析,以期为相关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游世主义;解析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9-01《逍遥游》中的游戏观或者是游世主义,无论从当时还是从现在来看,都是时代转型的心理良药,对于文明的发展来说犹如净化剂,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意义同时兼具现代意义。
理解《逍遥游》中游世主义内涵,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也有启发作用。
一、庄子简介和逍遥游的内涵(一)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是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哲学家,也是老子之后,战国期间道家学派的代表,创立了“庄学”这个重要的学派。
他的代表作《庄子》至今成为传世之作,《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也是代表了《庄子》的主旨思想。
另外还有《齐物论》等名篇也非常出名。
庄子和道家的老子齐名,被后人并称为“老庄”。
(二)逍遥游的内涵。
“逍遥”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楚辞》和《诗经》里面。
《楚辞》中有这样一句“聊逍遥以相羊”;《楚辞.章句》中,有“逍遥、相羊,皆游也”的句子;在《诗经.郑风.清人》中也有“河上乎逍遥”的说法,这里面的“逍遥”一词和“翱翔”义近之证。
无论是《楚辞》还是《诗经》,“逍遥”一词的含义都是“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游”字使用的更加频繁,在观念上与“逍遥”也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记载:“游,旌旗之流也”,这句话里面的“流”与“游”是一样的意思。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经法10121140 郑海艳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
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
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
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
研究庄子思想如果忽略游世,将无从理解庄学的灵魂。
所以现代研究游世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很高的价值。
游世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他认为避世的隐士生存方式和用世的儒家生存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游世的生存方式才是合于道的生存。
对庄子游世思想的阐释大多从现世的黑暗和自我保存的角度展开。
事实上,游世是和对“道”的领悟不可分离的,是领悟“道”之后的一种生存方式。
同时,游世也不是一种毫无原则的保身方式,不是一味的消极等待。
游世是一种悠悠自在、积极的生存方式。
故游世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入世。
庄子既反对“江海之士”的避世,即抛弃世界而隐迹山林,也不赞成儒家的入世,即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而是主张藏迹于世界的世俗生活当中,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
庄子是绝不会主张世人效法那些避世之人的,因为那种弃绝人世、隐居山林的行为方式,一来有违命运的安排,抛弃了君臣父子等基本人伦,推卸了人所应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二来太过刻意,且往往止于逐末,而遗忘
了根本,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以隐邀名,以名渔利。
许抗生曾指出:庄子“并不是要人脱离现实世界,而是要在现实的社会中日常的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超越。
这就是要在平常的生活劳作中体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获得人生的愉悦和自由。
”
基于对事实与人性的观照,庄子认定儒家之徒绝无实现其救国热情的现实空间。
对于庄子而言,儒家的入世之心、经国之志,完全是不考虑现实土壤的一厢情愿,这就好比螳臂当车,即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生命,也无法阻挡社会滑入深渊的车轮。
也就是说,乱世之乱,绝不会因个人的介入而得以整治,这就好比命运一样是无法改变的。
既然庄子认定入世无效,那么庄子远离政治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庄子认定,在一个无道的社会,一切的介入都属无效,一切的介入都将害生。
入世的无效性以及危害性,使得庄子自觉地远离公共的政治舞台,也使得经世治国的话题彻底地退出了庄子的心灵。
庄子倡导游世。
游世的具体表现,乃是一种“顺人而不失己”,即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
游世思想就其彻底的意义而言,是放弃了自我保全。
游世思想的本意,也要为个人寻找出路,但是庄子对世道黑暗看得太深,因此觉得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出路根本不可能,个人是找不到安居之地的。
那么人生在世怎么办?庄子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干脆放弃寻找个人出路,一切任从命运摆布。
世道既是彻底的黑暗,生命在宇宙背景中既是完全孤独无助,那就不必再挣扎着寻找黑暗世道里不可能找到的东西,干脆无所谓地没入黑暗之中。
无所谓地没入黑暗,有两种表现,一是
就以黑暗的方式活着,这就是上一节所说的“支离疏主义”。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安然面对灾祸和死亡。
《庄子》各篇中,常可见一些戏谑生命的生死游戏之言。
庄子游世思想包括戏谑地面对死亡,这一点以前的研究者早就注意到了。
但是以往对庄子生死游戏之言的理解,偏重于寻求内心的安宁,而很少言及庄子埋在游戏之言下的激愤与嘲讽。
庄子提出的游世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游世的本质并不是要超世或遁世,而是顺世。
我们能够做到顺世必去超世或遁世呢。
游世的生存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自由状态。
庄子的游世主张既是一种精神的自由状态,也包身体的悠悠自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庄子的思想是强调顺的。
游世就是要做到一种顺世的生存状态。
在理解庄子的游世时,我们不应该仅仅把游世看作是一种精神的自由。
游世是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不认真”或“放弃认真”,而是以一种不同于“用世”的方式认真。
庄子讲“外化而内不化”,“形莫若缘,情莫若率。
缘则不离,率则不劳。
”山木安然和外境处,参与变化而不妄自增益。
形体因顺,情感率真就不会劳累。
游世不是要忽视形体方面,只在精神中追求自由自在,而是我们的身心都能够优悠自在。
游世实现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
就生存而言,庄子认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能害之!”就现实而言,游世思想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经常讲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情,其实就包含了一种游世的生存方式。
在游世的生存方式中,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那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一些,我们也就
不会在这个世界迷失自己的方向。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十分复杂的。
在庄子描述人生游戏态度的文字中,我们感到,有的时候庄子确实是想以轻松的游戏来消解人生的悲苦,贯穿其间的是懒洋洋的温和感。
但是这一面自来就被人们理解得过了头,不仅以为这种轻松就是庄子人生思想的全部宗旨,而且产生出庄学目的是寻快乐这样极其浮面的说法。
事实上,以游戏的轻松解除悲苦只是庄子部分的真实想法。
有的时候庄子提倡的游戏姿态,从文意与文气看都不是为了追求轻松,而是为了表达对世界的嘲讽与敌意。
游世思想是最不肯认真并故意取消一切认真,但从实质上看,游世思想的灵魂却是在不肯软化的冷漠孤独中坚守着最原初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