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之游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1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逍遥游》课文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
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正文:一逍遥游的内涵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
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
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
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
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
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楚庄王的后裔,原是楚国的贵族,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安徽的蒙城县)。
庄子生活在战国,群雄逐鹿,战争频繁,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庄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后来辞官归隐。
庄子生活贫苦,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打草鞋为业,还经常入不敷出,甚至有时候要靠借贷度日。
庄子他鄙弃荣华、蔑视权贵,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推崇精神的绝对自由。
因此庄子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保持着自己高尚独立的人格,庄子喜好在山水之间,逍遥遨游,怡乐性情。
庄子也是我过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创始人。
庄子在唐朝时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经》。
二、《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顾名思义,文章的主题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的含义是指不用任何凭借就能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宇宙。
课文通过对四种境界的描述和比较,而得出结论: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的开篇第一段,庄子就以一种恢宏阔大的气势,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此,庄子向读者们描绘了一个阔大高远的境界,它带给读者一种广袤无边的感觉。
文章的一开头,庄子就产生了“一鸣惊人”的效果,也是这种气势才有感动人的效果。
庄子接着叙述:“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蝉和斑鸠也嘲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想飞就能够一下子飞起来,遇到榆树、枋树就停歇在上面,偶尔力气不够无法飞到,落到地面就可以了。
何苦要飞到九万里而到那千里迢迢的南海呢?”蜩与学鸠无法理解大鹏所达到的境界和志向因此而嘲笑它。
背景介绍《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北冥有鱼【作者】庄周【朝代】先秦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古代文学论文-庄子之《逍遥游》摘要: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束缚和制约。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Abstract: Zhuang Zi believes that detached from the secular life is the supreme realm of one’s life. “peripateticism”. We should completely lose the constraint and restri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realistic society. It also deserves our attention that the thought was annotated in Zhuang Zi’s Peripateticism.Keywords: Zhuang Zi Peripateticism《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
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却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一“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②]《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以自然界为基础,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他独特而深远的思考方式,它不仅在顿悟人生本质上有独特见解,而且提供了一种以平静心态面对世事的冷静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游世思想的探讨,体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游世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游世思想是指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是一场梦境,一切尘世间的忧愁和纷争都是虚幻的,与自然和谐的心态是人生的真正境地。
他提倡“无为而治”,以此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庄子还通过许多哲理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魏文侯梦等,来阐述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社会现象的见解。
庄子游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生的虚幻庄子认为人生如梦,一切尘世的烦恼都是虚幻的。
他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告诉人们,一旦达到心灵的平静,就能看到世间事物的真实本质。
人们常常为名利和权势奔波,追求着虚幻的欲望,而忽略了自己本真的自我。
只有超越这些虚幻和幻象,才能走向真实的境地。
2. 以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达到平静自在的状态下,做到顺其自然,不去强求改变世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操心于外物,而是与自然相融合。
只要心灵达到平和的境地,自然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一切都能够回归自然秩序。
3. 推崇自由和无拘无束庄子强调人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他认为人们常常被各种束缚所困扰,丧失了自由的本心。
他提倡人们通过释放自我的方式,追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放下执着,不受限制地游走于自然和社会之间,才能真正的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4.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庄子的游世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流转变化的无穷大世界,人应该顺从自然,融入自然的大道中。
他引用“蝴蝶梦”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应该开放心胸,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何以逍遥游林卉13级中英文秘20130100084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思想是庄学的精华,它体现的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的最高境界。
本文从传统的庄学观点出发,从实现“逍遥游”的前提与实现“逍遥游”的途径两方面谈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的认识关键词:小大之辩自由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游,庄子之志也”1,对于“逍遥”二字,自古以来研究庄学的学者们对此二字释义者众多:支遁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郭庆藩引司马彪云:言逍遥无为者能游大道也。
又有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虽然各家之言略有偏差,但是在将“逍遥”解释为心灵自得,向往自由的指向却基本一致。
因此,逍遥游可以看作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脱乎心灵的“绝对自由”。
(一)小大之辩“逍遥游”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而如何才能达到“逍遥游”呢?在《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是庄子阐述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解“小大之辩”是实现逍遥游的前提。
庄子的《逍遥游》从鲲鹏写起:北海有鱼,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
鲲化而为鹏,翼震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徙于南海。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讽它,“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又有斥鴳认为“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认为,这就是“小大之辩”。
庄子所谓“小大之辩”,不仅指的是形体上的大小之别,更是心灵境界的差别。
世间万物都存在“小大之辩”,正如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在楚南的冥灵与上古之大椿。
朝生而暮死的小虫自然不懂“以五百岁为春”的大龟,大龟固然长寿,但也不能理解“以八千岁为春”的大椿。
斥鴳固然也可徜徉于自己的天地而怡然自得,但和振翅于九万里高空的鲲鹏相比,便是“小”,这里说的小,指的是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之小,获取自由程度之小。
论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其作品《庄子》中提出的逍遥游思想是其独特的哲学观点。
逍遥游思想主要指的是庄子对人类追求自由、解放、超越传统束缚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解放,不受任何束缚,超越传统束缚,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追求自由、解放,就可以达到超越物欲、超越世俗的境界,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庄子还认为,人类要追求自由、解放,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束缚和限制,不要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而是要像逍遥游的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认为,逍遥游的人可以真正解放自己,达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一种人类追求自由、解放、超越传统束缚的思想,它鼓励人们摒弃传统的束缚和限制,自由、自在地生活,以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一思想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可以为我们在追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提供借鉴。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游世思想是其一大亮点。
庄子认为人应该像游鱼游水般自然,不受外界的干扰,随遇而安。
这种游世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在世间活动和处事之时,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束缚,摆脱社会压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他把这种境界比作“逍遥游”,主张人们应当像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地畅游大海,摆脱世俗之累。
这种游世境界不同于肤浅的逍遥主义,而是通过超越世俗的追求,体验和理解生命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达到游世的境界需要超脱名利、权势和金钱的追逐。
只有舍弃欲望和纷扰,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用极富启发性的寓言故事表达了这一思想。
例如,他讲述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故事,故事中的人们远离尘嚣,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摆脱外界干扰,追求内心真实的欢乐和幸福,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除了舍弃欲望和纷扰,庄子还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他认为,人们应该多与自然亲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他用“鹤发童颜”来形容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表示其心态年轻,毫无压力和负担。
庄子通过自然的比喻,告诉人们要敦促保持一颗宁静平和的心态,随遇而安。
庄子的游世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如今,人们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压力。
庄子的游世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扰。
首先,我们应该舍弃功名利禄的追求,不被物质的诱惑所束缚。
庄子认为人们往往因为名利的追求而感到烦恼和困扰,只有舍弃这些外在的欲望,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我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庄子告诉我们,与自然亲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接触大自然,避开喧嚣的都市,保持一颗内心宁静的态度,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
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
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圣人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无名、无功、无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等,学界众说纷纭,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导致了对于《逍遥游》主旨的不同把握。
本文通过对学界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进行辨析:“逍遥”、“游”释义;文章结构;无为思想的理解,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表现理想的人生境界及达致这种境界的方式。
一、“逍遥”、“游”释义关于“逍遥”一词,学界多从它今天的意义出发,理所当然地认为“逍遥”就是自由。
如果要追究这种说法的源头,我们大致可以追溯到晋代向秀、郭象那里,他们将“逍遥”解释为自由自在。
后人基本上承继这种说法,如唐释湛然《止观辅行转》弘决引王瞀夜说:“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一)今人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说:“《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刘笑敢也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张松辉先生在其《<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一文中提出了异议①。
通过考察“逍遥”一词在《诗经》、《左传》、《离骚》、《礼记》、《史记》等典籍中的用法,他指出:在这些文献中“逍遥”一词都是用来形容那些苦闷异常、无事可做的人。
因此“逍遥”的意思应该是无所事事地走一走,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并非描写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样子。
而《庄子》中“逍遥”一词的使用,正是取其“无事”、“无为”义,并非“绝对自由”的意思。
他还从《庄子》一书中找到了一些“内证”:“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等,而说明“逍遥”是用来形容无事无为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讲无为以处世的原则。
《庄子》逍遥游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②,其名为鲲③。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④。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⑤,其翼若垂天之云⑥。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⑦;南冥者,天池也⑧。
齐谐者⑨,志怪者也⑩;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2),去以六月息者也(13)。
”野马也(14),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16),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7)?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8)。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9),则芥为之舟(20),置杯焉则胶(21),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22),而后乃今培风(2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4),而后乃今将图南(25)。
蜩与鸴鸠笑之曰(26):“我决起而飞(27),枪榆枋(28),时则不至(29),而控于地而已矣(3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1),适莽苍者(32),三飡而反(33),腹犹果然(34);适百里者,宿舂粮(35);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36),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37),小年不及大年(38)。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9),蟪蛄不知春秋(40),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41),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42),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43),众人匹之(44),不亦悲乎?”〔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庄子·内篇》。
是庄子的代表作,阐述了庄子的人生观。
②北冥,即北海。
冥,水呈深黑色。
③鲲,本指鱼卵,这里借用大鱼名。
④鹏,古凤字,大鸟名。
⑤怒,形容鹏鸟欲飞时张开翅膀抖动羽毛的姿态。
⑥其翼若垂天之云,鹏鸟的翅膀犹如天边的云,形容它很大。
垂,同“陲”,边。
垂天,天边。
⑦海运,海波翻滚。
海波翻滚时必伴有大风,鹏鸟即趁此大风迁徙到南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辩论技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辩论着各自的观点,这场辩论中体现出了庄子的独到的辩论技巧和哲学思想。
1. 不执着于固有观念庄子拥抱变化,不执着于固有的观念。
他以河流之水为例,指出水是流动的、变化的,而缘由可复杂可简单。
他告诫惠子不要受困于“因果”和“必然”这两个固有观念。
对于辩论,如果我们一味地坚持固有的观念和立场,就会限制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利用寓言、比喻庄子强调了比喻和寓言的力量。
比喻可使别人更容易理解你的观点,甚至是最抽象的概念。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采用寓言的方式,将知识和海洋相比,指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能是有限的。
而对于哲学来说,使用寓言和比喻进行阐释是非常有力的辩证法。
3. 追求自由、非限的自我庄子鼓励人们在辩论中追求自由,不要受制于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社会规范。
人们应该实现内心的自由和非限制,以便更加灵活地拥抱变化。
庄子称这种状态为“逍遥”,即无拘无束、无依无靠、自由非限制的自我。
在辩论中,我们也应该摆脱自我设限,并鼓励别人广泛表达观点。
4. 观点不必绝对庄子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真理或正确的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相对的。
我们必须在理解这些相对观点的基础上推导自己的理解,并尝试综合不同的观点得到更加全面的理解。
在辩论中,接受不同的观点,寻求相对的真理,是十分重要的。
5. 经验和知识同等重要庄子认为,经验和知识同样重要,而没有哪一种能够被看作更重要。
他采用阳和阴、白和黑、大和小等概念来解释了这种平衡。
在辩论中,我们应该拥抱我们自己的经验,而不必完全依赖谷物的知识。
6. 否定论证的有效性在惠子的一次质疑中,庄子否定了惠子的逻辑论证。
庄子指出,论证只局限于如何引导对方去相信你所说的话。
当意见不同的时候,单方面的说服往往没有任何结果。
庄子强调,辩论不是为了压倒对方,而是为了推动更深入的理解和交流。
7. 寻找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思想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意见是受限的,我们就应该寻找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