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北方地区水稻的栽培种植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北方水稻是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主要用于工厂稻、细粮稻和小麦、水稻等多种作物混种。
由于气候条件独特,适宜种植北方水稻,但它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低温、早熟、早入职,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种植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产量,以及追求高产高质的栽培技术。
水稻作物的高产今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青藏高原,由于高海拔、冷干旱、高纬度等条件不利,种植水稻,如何提高产量,提高质量,保证高效率,难度比普通水稻种植高得多。
1.水稻品种选择优化为了改善水稻在藏区限制条件下生长,首先要根据针对藏区的旱涝、温度低、土壤干旱、气候干旱等条件,科学合理选择水稻品种。
比如乌海21、昭乌等水稻品种,适宜灰沙地和盐碱地的种植,耐旱性良好,秋收早,籽粒坚实,抗病性强。
另外,乔木和夏布纳等品种也可以选择,它们生长的抗旱性比其他品种更强,但要求熟度较高,收成质量较差。
2.精准施肥基于气候条件,有必要实施精准施肥。
为了增加杂肥,可以采用堆肥或机械施肥,而磷施用以土壤磷素含量调节为准,多数时候添加少量磷施用即可。
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种植者还可以考虑添加复合肥料,不仅可以满足水稻的营养需求,而且可以促进稻苗的生长发育,提高其对气候空气的抗性,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3.新型耕作以前在旱作区,应用小耕深松保护土壤结构,可促使水稻成熟,大大提高产量。
然而,又转而使用大耕深松技术。
精耕细作,不但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碱性土壤,合理细分土层,更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同时,还可以保护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
夏季水稻的耕作,可以合理提高土壤内水分量,维持耕地水分完整,改善水稻的结籽及形态特征,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
4.营养调控冬稻衔接夏稻,水稻花后过渡期栽培较为重要,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生长周期,促使更多的地藻蘑菇,以及出籽较早。
此外,适当补充养分有助于沉淀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它可以提高水稻的营养含量,从而改善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5.水肥管理藏区水稻有着与其他地区地稻有所不同的水分状况,由于植被环境较差,有必要实施适当的外源性水管理,以保持充足的水分,优化应用内源性水源,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加快成熟速度,提高产量和品质。
北方寒地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探析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安全、生态、增收、增效是水稻生产发展的新方向,其中对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省是水稻主产区,以产量高、面积大、米质好闻名全国。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技术的运用,水稻生产优势日渐明显,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为确保水稻高产、稳产、优质发展要求,针对寒地水生长特点,开展水稻良种良法和新技术综合配套栽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就北方寒地水稻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探讨。
0引言黑龙江省位于北部高纬度区域,其复杂的气候条件和温度的变化幅度,对水稻生产有一定影响,其明显特征就是北方寒地不但气温低而且昼夜温差大,致使水稻一生受低温等因素影响,便形成了适应北方寒地自然特点的特殊稻作体系。
该体系中其关键技术的核心是以选用耐寒品种为前提,以旱育壮秧为基础,以足肥、早发、定穗为原则,确保有效穗数,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产途径。
1水稻育秧技术要点1.1品种的选择和科学处理1.1.1品种的选择适当选择水稻品种是实现水稻稳产高产和高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应该主要考虑种子是否能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是否能适应当地季节方面的变化,还应该保证其在有效生育期贪青。
因此,根据寒地水稻特点,品种应选用安全成熟,具有耐寒性且抗病、抗倒伏、分蘖力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的品种。
一般来说,寒地水稻的植株高度为90~110cm,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强和较高的分蘖率,而且还不应该出现早衰和有足够秆强,以防止其出现倒伏。
根据经验来看,多应选择优质高产型中晚熟水稻品种为宜。
常见的有龙粳19和垦稻18等。
第三积温带适宜种植的品种有龙庆稻3号、绥粳18、龙粳25、龙粳46和龙粳51等;这些稻种基本具备以上基本要求,并适合在我国的北方寒地进行栽种。
1.1.2种子处理可在初春时节进行,一般要进行2天的晒种,其目的是提高其发芽率并进行2~3天的浸种处理,以盐水以1:1的比例配置浸泡溶液,可达到清除大半部分不饱满的种子的目的。
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是水稻生育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水稻平衡分期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生育期,既要做好抗旱、抗病、抗虫的防治工作,也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开展栽培管理,以促进水稻的早期生长和发育,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是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
一、栽培技术1.科学掌握肥料的使用量和期次,调整好追肥策略。
分蘖期是稻株生产力增强的阶段,要根据水稻的品种、土壤质量和气象条件,合理地进行施肥。
在肥料选择上,应以有机肥、追缓释肥和配施化肥的形式,以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
2.及时灌溉,注意排水。
入夏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水分蒸发力加强。
对于土质较轻的田地来说,可采用灌溉节水法,即在早上或晚上适时浇水,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雨淋,防止冷空气侵入,以保证水稻生长的健康和稳定。
3.注意排水。
到了这个时期,田间出现积渎、积水的现象较为普遍。
及时清理宿根茬,保证主渠、支渠及排水管道畅通无阻,保证水稻根系的通气性和排水性。
4.加强病虫害防治。
由于气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水稻在分蘖生长期特别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
因此,要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加强对水稻褐斑病、纹枯病、白叶枯病、青虫、螟虫等害虫的防治工作,以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二、注意事项1.避免氮素过量。
科学合理地控制早、中期施氮肥的数量,尽可能地减少氮素的用量,避免氮素过量导致水稻分蘖力下降,品质下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及时清理杂按,保持稻田干净整洁。
将杂草、藤萝等杂物及时清理干净,以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还可减少病虫害的繁殖。
3.及时疏插、除心。
入夏以后,气温逐渐升高,为了防止水稻生长过于茂盛而影响轮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及时疏插和除心。
4.合理控制灌溉周期,避免过浇过渗。
在早晚适时浇水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气象条件控制灌溉量和灌溉周期,避免过浇过渗,保证水稻生长的健康和稳定。
综上所述,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的栽培管理十分重要,不仅需要科学合理地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及时清理杂按、疏插、除心、控制灌溉周期等,在保证水稻生长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北方地区优质水稻本田生产关键技术措施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稻种植是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北方地区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措施。
本文将探讨北方地区优质水稻本田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希望对广大种植户和农业生产者有所启发。
一、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选择适宜北方地区生长环境的水稻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北方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大,对水稻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种植户需要选择适宜北方地区生长环境的水稻品种,如丰收996、京优605等。
这些品种对北方地区的气候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能好,产量高,品质优秀,是北方地区水稻生产的首选品种。
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北方地区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因此在种植水稻时需要进行科学施肥。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期需要进行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施肥措施。
基肥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来确定,一般以有机肥和磷肥为主,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要成分,并根据水稻生长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追肥,叶面喷施则是在水稻生长期的关键时期进行微量元素的补给。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使水稻具有更好的品质和口感。
三、科学灌溉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少,因此科学灌溉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
在北方地区,一般采用灌溉和雨露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灌溉。
对于稻田中的水分管理,要根据不同的生长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浇水。
在种植初期和拔节期,保持适度的水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在抽穗成熟期,要适度减少浇水,防止水稻倒伏和病害的发生。
科学灌溉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少水分资源的浪费,是北方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病虫害的滋生,因此加强病虫害防治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般来说,病虫害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清理杂草、轮作、合理施肥等措施。
在病虫害发生时,要及时喷施农药,并注意选择对水稻、人体和环境无害的农药。
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浅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与南方有所不同,因此在北方地区种植水稻需要采用不同的种植模式和耕整地技术。
本文将简要介绍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北方水稻种植模式1. 水稻品种选择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与南方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水稻品种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北方地区的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短,水稻生长期相对较短,因此在选择水稻品种时需要选择适合北方地区气候条件的早熟品种,如寒地稻、早稻等。
还需要考虑土壤的性状和水稻的耐寒性等因素,选择适合北方地区生长条件的水稻品种。
2. 水稻种植时间北方地区的气温较低,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相对较短,因此在北方地区种植水稻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时间。
一般来讲,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进行,尽量避开春季低温期,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3. 水稻栽培方式北方地区的水稻栽培方式主要包括水稻水田种植和水稻旱地种植两种方式。
水稻水田种植是指在田间灌溉充足,将稻田保持在一定的水深条件下进行种植,适用于地势较低,土壤湿润的地区。
水稻旱地种植是指在干田上进行干作,利用气温日照好等优势进行种植,适用于地势较高,土壤排水良好的地区。
在北方地区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湿地种植,一般在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
4. 施肥和农药北方水稻的肥料施用和农药防治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温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生长期相对较短,所以需要提前将足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等基础肥全面施入土壤,并在生长期适时进行追肥,以保证水稻的充分生长。
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害虫和病害情况,进行适时的农药防治,以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二、北方水稻耕整地技术1. 耕地准备在北方地区种植水稻需要进行适当的耕地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进行地膜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水稻的生长。
其次需要进行地面平整,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浅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区,水稻的种植和耕整地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述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北方水稻种植模式主要分为旱地水稻种植和水田水稻种植两种方式。
旱地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的黄土高原等地,这类地区降雨量比较充足,适合水稻生长。
而水田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基地,这类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1. 旱地水稻种植模式二、耕整地技术耕整地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前进行土壤整地和田间管理的相关技术,包括耕地、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环节。
良好的耕整地技术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1. 耕地耕地是指在水稻种植前对于土壤进行整地处理,主要包括松土、耕翻、弄平等工作。
松土是指在耕整地前对于土壤进行翻松和破土,使得土壤松软,便于水稻的根系生长。
而耕翻则是指将土壤的下部土壤翻到上部,有助于土壤中的养分和微生物的充分混合。
弄平是指在土壤整地后,将土地整平,便于水稻的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2. 施肥施肥是指在水稻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养分的补充,主要包括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是指在水稻种植前将有机肥和无机肥均匀施入土壤中,在耕整地后进行混合和覆盖处理。
追肥则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进行追加施肥,使得水稻的养分供应充足而稳定。
3. 灌溉灌溉是指对于水稻田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控和利用,使得水稻的生长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
合理的灌溉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可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是水稻种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4.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进行除草、杀虫、病害防治等相关工作,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良好的田间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1. 引言1.1 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发育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返青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发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时期,也是水稻生长速度加快,光合作用旺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水稻植株进入了返青和分蘖的阶段,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栽培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返青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植株对养分的需求量增加,特别是氮素和钾素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科学施肥,合理控制养分的供应,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养分利用率,增加产量。
水稻在返青分蘖期是光合作用最为旺盛的时期,有效的光合作用能够为水稻提供足够的能量,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转运,从而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增强植株的抗逆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栽培管理,才能使水稻在这一生长发育阶段获得良好的生长条件,进而取得更好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对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现状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现状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返青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期。
目前,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对返青分蘖期的栽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际生产中,很多农民对返青分蘖期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施肥不当、水肥管理不当等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返青分蘖期的生长特点也在发生变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加强对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相信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浅述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的不同,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和耕整地技术也与南方有所区别。
下面将对北方地区水稻种植模式和耕整地技术进行浅述。
一、北方水稻种植模式1. 播种期:北方地区春季较晚,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初进行水稻的春季播种,而南方一般在3月底到4月初进行春季播种。
北方地区的播种期较晚是由于低温和土壤墒情较差的原因。
北方地区的水稻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在100天左右,与南方的水稻生长周期相比要短一些。
2. 种植方式:北方地区水稻种植主要以稻麦轮作为主要模式。
在农作物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的今天,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也开始引入了大面积的插秧机、移栽机等农机具进行作业,以减轻劳动力成本,提高种植效率。
3. 品种选择:北方水稻主要选择早熟、耐寒的水稻品种,以适应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技术上也重视栽培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4. 施肥管理: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土层肥力较低,因此施肥管理是北方水稻种植的重要环节。
在施肥上要根据土壤肥力、作物品种及生长时期等因素进行合理施肥,以满足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
二、北方水稻耕整地技术耕整地是指对土壤进行整地处理,包括翻转、松土、平整等步骤,以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在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中,耕整地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 地力调查:在进行水稻种植前,要对田地的土壤进行地力调查,了解土壤的肥力、质地、水分状况等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耕整地处理和施肥管理。
2. 犁地翻植:在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犁地翻植,将土壤中的积肥深翻,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3. 松土平整:在播种前还需要对土壤进行松土平整的处理,以确保土壤的蓬松度和平整度,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根系发育。
4. 预防病虫害:在耕整地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田地进行杂草清除和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浅述北方地区是水稻主产区之一,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份。
这里介绍一些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
一、水稻种植模式北方水稻种植模式相对多样化,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栽培习惯等因素,采取了不同的栽培方式,如秧插、秧田、秧后稻、常规直播等。
1.秧插秧插是在旱田中插秧,一般4月中旬左右,随后再开始浇灌。
秧插可以较早地开始浇灌,保证秧苗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可以提前翻耕、施肥等,为后期水稻的生长创造条件。
2.秧田秧田是在湿地中进行的一种栽培方式,早期由于北方地区的水稻还无法适应旱田条件,于是就采用秧田这种栽培方式。
秧田一般在4月中旬前后开始,所用科目为矮秆型稻。
秧田浇水是通过人工引导水源,使水浸没田面,或者采用地下水进行浇灌。
3.秧后稻秧后稻就是在秧田完毕后,将滋生的秧苗移栽到其他地方进行的种植方式。
秧后稻其实就是将秧苗和下部埋在泥中的土块取出,移栽到更大的田地上,然后再加上足够的水。
秧后稻的优点是成活率高,同时也可较好地避免病虫害的危害。
4.常规直播常规直播则是直接在水田中撒种子,然后进行相应的灌溉、除草、施肥等工作,这种种植方式在北方也比较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其省事、省时、成本低等优点。
二、耕整地技术在北方地区,耕整地技术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耕整地技术包括了翻耕、松土、深耕等。
1.翻耕翻耕是指在整地施肥后,进行翻耕的操作,简单来说就是将田面上的土块翻转到田底下。
翻耕可以使土壤松软,提高土壤通气度,促进水分透过土壤,进而促进作物的生长。
2.松土松土与翻耕有些类似,主要是指在整田后,用铁锹将土壤松散,以便水分渗透,提高通气性。
与翻耕不同的是,松土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轻,不会破坏土壤的结构。
3.深耕深耕是将整粒土壤进行深度翻耕,用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并增加土壤的肥力。
深耕的深度一般介于15到25厘米之间,深耕机是深耕的主要工具。
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摘要】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返青分蘖期的定义与特点、气候要求、土壤要求、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返青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适宜的气温、光照和水分条件。
土壤要求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在栽培技术方面,及时施肥、合理浇水、密植、定时除草等措施对于提高水稻产量至关重要。
病虫害防治也是返青分蘖期栽培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气候要求、土壤要求、病虫害防治、实施意义1. 引言1.1 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返青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水稻产量的形成和稳定具有关键性影响。
正确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返青分蘖期的良好管理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对北方水稻返青分蘖期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还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返青分蘖期的定义与特点返青分蘖期是指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出现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
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包括返青和分蘖两方面。
返青是指水稻叶片从黄绿转为深绿色的过程,表明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合成能力得到了恢复和增强,叶片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叶片的生长速率加快。
返青期的叶片呈现出深绿色,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为后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能量。
分蘖是指水稻在返青期开始分蘖,茎基部产生侧枝,形成新的分蘖。
分蘖的数量和生长情况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浅议北方地区水稻的栽培种植技术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高而且稳定,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在我国粮食生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种好水稻对保产稳产和粮食安全十分关键。
关键词:育苗;插秧;本田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91-1
1 水稻育苗
育苗移栽是水稻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生长季节,延长水稻的生长期,避免后期低温的影响。
“秧好半年稻”科学地培育水稻壮秧是水稻获得高产丰收的重要保证。
(1)选择秧田。
秧田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背风向阳,土质肥沃,杂草少,无病虫,离水源近,排灌方便,离本田近的地块;也可以选择庭院的菜地作秧田,既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和保温有利,又便于及时看管。
秧田面积的大小是根据本田面积、品种分蘖特性、播种量、栽培密度、育苗技术水平等条件确定。
一般秧田和本田比例为1:30~40。
(2)整地做床。
春天整地做床应尽量提早,当地面化冻6~8
厘米时即可用铁锹铲冰稻茬(早了铲不动,晚了不好铲)。
当地面化冻8~10厘米时可将苗床浅翻约8厘米左右,打碎疙瘩、耙平。
也可以只除净稻茬不翻耙,而运来肥土在床面上平铺厚3厘米左右。
做床一般在4月上旬。
做床时要把苗床平整到与周围成水平,细致
耙平。
苗床宽1.2~1.5米左右,床高10厘米左右,床长可根据需要确定。
苗床的四周要挖10厘米深,40厘米宽的步道沟。
(3)适时播种。
播种前10多天,要进行晒种2~3天,并对种子进行发芽试验。
播种前5~7天,要对种子进行消毒与浸种,消毒浸种前,要除去种子中的秕粒、病粒和杂质。
水稻育苗一般在4月中旬进行。
播种前要将苗床上的土喷或灌湿,并用平板将苗床推抹平,待床面晾晒至无水和稀泥时即可下种。
播种要均匀,种子播撒在苗床上的密度以能看见床上的土为宜。
然后用铁锹或笤帚等适宜工具,将种子本身厚度的2/3抹压或拍压于湿土中,再均匀地撒盖上备好的覆盖土。
覆盖物的厚度在1厘米左右,切忌过厚,一般以不露种为宜。
播种覆土后,用当地普遍使用的苗田除草药,按说明喷洒,封杀杂草。
喷药后,要马上将备好的弓条在离种子边线5~8厘米处插入土中,架起中间高30~40厘米的拱架,弓条与弓条之间的距离一般在50厘米左右,然后用草绳把各支架在顶端位置串联拉紧,用长40厘米的结实木棒固定在床的两端。
架子搭好后要立即覆盖塑料膜,要将塑料膜拉正、拉紧,用铁锹或其他适宜工具把塑料膜的四边掖入支架外边的土中,并再抹压适当的泥土,使塑料膜绷紧,最后在塑料膜上用草绳拉“w”形的防风绳,每起落一次草绳,使用40厘米长的结实木棍将草绳打结斜插入床边固定一次,一般每边2~2.5米固定一次。
(4)秧田管理。
床面要保持湿润,床内平均温度要在10℃~25℃之间。
超过25℃时应把苗床两端的膜打开放风,防止出现35℃以
上的高温。
将气温稳定在15℃以上,秧苗达到3~3.5片叶时,要进行大通风炼苗,苗床四边开的通风口要日开夜盖。
炼苗2~3天后可灌一次蒙头水过床,后用浅水护苗。
此期间可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在上午8~9时揭膜追肥。
气温稳定在15℃以上,即插秧前10天左右可彻底揭膜,并再次灌水施肥。
这样育苗,可使秧苗壮、齐、旺、无病害。
2 水稻插秧
水稻插秧一般在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5℃以上进行。
(1)泡田整地。
泡田前要先将本田的田埂做好。
做田埂要根据地势的高低而定,要有利于以后水的管理。
泡田后,要用工具将地耙平耙细,留1~2厘米深的水插秧即可。
(2)起运秧苗。
在整平的苗床上平铺孔膜或尼龙丝袋(单层),再在上面平铺2~3厘米的肥土,便开始育苗。
这种方法在秧苗管理上要多费心,但起运苗却很方便,只要从一端掀起垫膜,需要多大的块即可断开多大的块,装入拖运工具上运往本田,按需均匀撒开。
如果是远途运输,可将秧苗成小片圈起,一捆一捆地装车运往本田。
(3)全理密植。
目前仍采用大垄单行移栽方式。
一般行距为30~33厘米,穴距10厘米。
它的优点是便于管理,通风透光,高产稳产。
带土进行移栽,可手工插播,也可以进行机械插播。
3 本田管理
移栽水稻秧苗的稻田叫本田。
本田管理的内容很多,有不同生
长期的水层管理,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1)苗期管理。
秧苗移栽后通常要经过5~10天的萎黄时期称为缓苗期。
这一时期的关键是促使新根快发,加速返青。
因此,要浅水管理,水层不能超过3厘米。
有经验的农民在插完秧3~5天马上追施青肥,施肥量约占总量的30%,此期间要注意预防潜叶蝇和水稻象甲,如果插秧前在苗床上喷药防治,既省工,又省钱。
但并非一劳永逸,插入本田后仍需留心观察,一旦发现虫害还需及时喷药防治。
(2)蘖期管理。
分蘖期的主要特点是蘖的发生和生长。
同时大部分的叶片和根系也都在这一时期生长。
因此,这一时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早生快发,保证有效分蘖的数量,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
这一时期仍需浅水管理,达到水浅不露泥即可。
分蘖期大量长叶、分蘖,需氮肥最多,大部分农户在插秧后10~15天,进行第二次追肥,施肥量约占总量的50%。
此阶段要注意稻瘟病和水稻象甲及其他病虫害的防治。
(3)节孕穗期管理。
这一时期一方面进行以茎秆伸长为中心的营养生长,另一方面进行以穗为中心的生殖生长。
幼穗的开始发育(群众叫作胎),标志着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换。
这个阶段管理上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株壮、穗大、粒多。
此阶段的水层可保持3~5厘米。
并视水稻的长势和地力酌情追肥,施肥量约占总量的20%。
此期间要注意稻瘟病、二化螟和水稻象甲及其他病虫害的防治。
(4)穗结实期管理。
这一时期是决定水稻结实粒数多少和谷粒饱满的重要时期。
水层仍应保持在5厘米以下,满足灌浆需要即可。
此期间病虫害发生多(特别是虫害多),应经常留心,发现疫情及时防控。
此阶段一般不进行地下追肥,为了保证产量,可视生长情况,喷施相关的叶面肥。
作者简介:张文民(1957-),男,吉林农安人,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水稻高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