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平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平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平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概述

平顶山不仅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独特文化个性的城市。这里古为豫州地,殷商时期,就居住着应、桀部落;西周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悠久的历史,堆砌了平顶山多姿多彩的遗存;多元的民风民俗,酿造了平顶山厚重的文化蕴涵。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 700 余年不衰,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精致汝官瓷,是中国陶瓷史的标志之一;铿锵激昂的郏县大铜器,至今依然是铜器乐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还有古老的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从远古传来的悠扬轧琴之音,妩媚而激情的鱼灯花社舞,原汁原味的鼓儿词,令人称奇的剪纸,被清代《直隶汝州志》推举为可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的《汝帖》……这些让每一个平顶山人骄傲和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平顶山这个古地新城永远充满诱人的魅力。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丰县马街书会入选。另外,河南曲剧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期的河南曲剧本为地摊小调,是汝州曲子----高台曲将之升华为舞台艺术的,所以,汝州曲子当然也值得我们关注。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顶山市郏县大铜器和宝丰县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分别入选第二类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锣鼓艺术,和第八类传统技艺之传统手工技艺。

200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山县剪纸入选第二类民间美术之民间剪纸,舞钢市轧琴与郏县大铜器入选第三类民间音乐,宝丰县马街书会入选第七类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宝丰县、汝州市汝瓷烧制技艺,宝丰县宝丰酒酿造工艺入选第八类民间手工技艺。

2009年6月,河南省政府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钢市的鱼灯花社舞入选第四类传统舞蹈,宝丰县木偶戏入选第

五类传统戏剧,鲁山县鼓儿词入选第六类曲艺。

2007年7月,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市文化局确定的第一批十二项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2项):舞钢市轧琴,郏县大铜器;民间舞蹈(2项):舞钢市鱼灯花社,叶县霸王鞭;曲艺(1项):鲁山县鼓儿词;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项):宝丰县马街书会;民间美术(2项):汝州市汝帖,鲁山县李富才剪纸;民间手工技艺(4项):汝州市汝瓷制作技艺,宝丰县仿汝瓷手工技艺,宝丰县宝丰酒酿造工艺,宝丰县提线木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和传承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如不加以保护,一些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永久的消失的可能。那样的话,我们可能丢失的不仅仅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我们的文化脉胳,我们的根。

民间曲艺的节日:正月十三马街书会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东麓应河岸畔的马街,距宝丰县城7.5公里,原名马渡店、马渡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

马街是古时连通豫西伏牛山区和豫东大平原的咽喉要道——许洛、宛洛大道上的重要集镇,所以历史上的马街也曾是“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地。但马街的著名不在于他曾经的经济繁盛,而在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农历正月十三。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期待了一年、也精心准备了一年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从全国各地云集于此,在料峭寒风中,在尚未返青的麦田里,说书亮艺,各呈绝技;来自四面八方听书赶会的群众人山人海,扶老携幼,万头攒动;叫好声,笑语声,感叹品评声,与千座书棚内的吹拉弹唱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混成一片,将沉寂了一年的应河唤醒了,将空旷的田野挤得密密实实,搅动得声浪阵阵。这就是全国知名的“马街书会”。因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所以马街书会俗称“正月十三马街书会”。马街,是民间曲艺艺人

心中的圣地,马街书会是曲艺人交流技艺的联谊会,是民间曲艺界群英荟萃的献艺演出,是说唱艺人的展销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2006年,马街书会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考证,马街书会起源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1),以此推算,至今已近700年历史。

马街书会的形成是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民俗民情分不开的。作为古时连通豫西伏牛山区和豫东大平原咽喉要道上的重要集镇,马街南通南阳,可达荆襄;西靠伏牛山,是深入山区的要道;北望汴洛,东临漯河,是通往豫东平原的门户。南来北往的商贩驼队聚集于此,为民间书会的产生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人气。在豫西山地一带,群众有唱元宵灯戏的传统。每年元宵佳节,城镇大户人家多请大戏班演唱,穷家小户多请弦子书应景,十三马街书会正值元宵灯戏之前,为“写书”(马街书会行话术语,即“艺人卖书,群众买书”)提供了市场。清同治年间,因为捻军与清廷在中原地带的连年兵祸,马街书会一度中断,再度复会后境况萧条。南阳府教谕司士选告老还乡,义务主持马街事务,为繁荣书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号召马街乡民热情接待艺人,不管艺人来自何处,认识不认识,管吃管住,不取分文,艺人进村像到自己家一样,马街成了艺人们的家园。这样,参加书会的远方艺人越来越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美淳朴的民俗民风,培育了马街书会这朵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奇葩。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马街书会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程式。

(一)点炮开锣,拉开序幕。全国各地的艺人们参加马街书会都是自发自愿的,不请不邀,无人组织,不受任何约束。农历正月十一卯时,三眼铳一放,点炮开锣,书会序幕拉开。一般有两台大戏在书会相近地点同一时间形成对擂之势,称作“对戏”。“对戏”虽论输赢,但只是在书会开始之际起助兴作用。

(二)上香叩头,祭祖拜师。书会的会场在马街村北面的应河两岸及火神庙附近,农历正月十一,点炮开锣后,艺人们便来到马街火神庙上香叩头、祭祖拜师。

(三)亮书卖书。艺人们使出浑身解数在书会上亮书卖书。谁的书受群众欢迎,谁就可以先写出去(马街书会行话术语,即书被人买走),书价相应就高。

(四)请书写书。艺人们在书会上亮书卖书,群众在书会上请书写书,就像

现在的“超市”一样,请书写书者可以任意挑选。请书写书就是商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唱三天的书价(这三天的书即“灯书”,艺人称“正禄书”)。书会不成文规矩,凡“正禄书”写出后,不得卖“偏禄书”(即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三天的书),以免影响别的艺人卖书。书如被写走,写书者便把艺人使用的道具或乐器拿走一件,留下定金、地址,艺人便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去演唱。

马街书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其会址在马街村东北应河岸边火神庙周围的麦田里,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多米,占地面积约400余亩。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不惜长途跋涉,云集于此。田间地头,溪畔河边,沟沟坎坎,说书人随便找一块儿地方,桌凳一摆,以天为幕,以地为台,戏台连着戏台,书摊挨着书摊,或脸对脸,或背靠背,打起简板,拉起胡琴,天地之间似乎只剩下了他们的曲艺,脚下小小的一块麦田就是他们尽情展示才艺的舞台。每年赴马街书会的艺人,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四川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数量达千余人之多,他们在马街亮书会友、交流技艺。在这些艺人里,有名家大腕,也有后起之秀;有高龄老人,也有四、五岁孩童;有三口之家组成的“家班子”,也有几人联帮组成的说唱团,当然也有不少唱独角戏的艺人。成百上千座书棚内传出的吹拉弹唱声,响遏行云。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听书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呼朋唤友,前簇后拥,情绪高涨。会场中万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二年(1863),司士选为了摸一摸这一年赶会艺人的数量,规定凡到会艺人都要向火神庙进一枚铜钱作香火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铜钱。书会结束,人们清理铜钱,共收得铜钱两串七,说明这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位。

马街书会内涵丰富。在马街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读万卷书。”马街书会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快板、相声等40余种说唱艺术,说唱曲目有数千个,其中河南坠子就有130多个。三天书会期间,可谓人如海,歌如潮。马街书会所包涵的文学艺术价值、民俗文化价值,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学术研究价值,挖掘不尽,探说不完。

马街书会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全国曲坛名流、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

媒体,曲坛名流、专家学者和媒体的考察调研、采访报道,更为马街书会增光添彩。1995年,基于宝丰马街书会在全国的影响,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平顶山市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并在宝丰设立曲艺节演出分会场。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曲艺事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题词:“中原名城,曲艺之乡”。

但是,无论过去怎样辉煌,与河南曲艺界、乃至全国曲艺界一样,现在的马街书会实际上已经面临着生存和保护的巨大压力。老艺人大多老的说不了书了,而年轻人、包括曲艺世家的子弟们,或者纷纷改行离开了曲艺之路,或者干脆就对说书了无兴趣,曲艺人才青黄不接。马街书会曾经是人们最纯净、最美好的精神家园,而如今,滋生并支撑这种精神的土壤不再了:我们生存的时代不再有田园牧歌般的情调,我们在追求更实在的经济和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把我们的传统冲击得迷茫又无奈。从过去的2700位艺人,到现在的几百位艺人,热爱马街书会的人们眼看着自己心爱的艺术渐渐走向衰落,一方面努力抢救保护,一方面忧心忡忡在祈祷,希望她走的更远些,走得更久些,走得更好些。希望马街这个曲艺圣地,马街书会这个民间曲艺的神圣节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永远的、麦田里的不散书场。

从高跷曲到高台曲:河南曲剧的重要流派汝州曲子

河南曲剧,又称为“曲子戏”、“文明曲子”和“高台曲”,是流行于河南省的第二大剧种,与豫剧、越调合称河南“三大剧种”,影响波及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湖北、安徽、山东等省份。河南曲剧的风格朴素风趣、名家名角辈出,其中,汝州曲子的风格独树一帜。

一、从高跷曲到高台曲

“高跷曲”是由洛阳南郊王屯村(今属洛龙区关林镇)的晚清秀才王凤桐(1822-1898)创制的。1875年,王凤桐尝试将流行于南阳、洛阳等豫西地区的“鼓子曲“和“踩高跷”相结合,化妆唱曲,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高跷曲”。

初期的“高跷曲”曲目主要来自鼓子曲,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如《三国》、

《水浒》、《红楼梦》、《蓝桥会》、《小姑贤》、《戒洋烟》、《劝赌》等。这时的高跷曲已经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征了,因此人们将“高跷曲”称为“唱故事”、“玩故事”和“高跷故事”。

在高跷曲到高台曲的转变过程中,汝州艺人朱万明(1891-1962)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朱万明是今汝州市杨楼乡郑铁炉村人,1926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七),以朱万明和关遇龙为首的同乐社在登封市颍阳镇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大雨,无法继续在地上踩跷演唱。但意犹未尽的观众迟迟不肯离去,强烈要求他们上台演出。但如果登台演出,自己就等同于“戏子”,不仅生前地位极低,而且死后不能入老坟,只能葬在荒郊野外。但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他们不得不卸下跷腿、登上戏台。之后,各地玩友纷纷效仿。从此,“高台曲”的称呼开始广为流传。

不仅如此,朱万明对于初创时期的河南曲剧贡献很大,他对阳调、银扭丝、剪剪花、满舟、汉江等进行了润饰革新,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还创作了著名的曲牌“小汉江”和“慢舵”。

除了在唱腔上的贡献外,他还改进了主奏乐器坠胡,用蛇皮或蟒皮蒙在琴筒一端,定型更名为现在的曲胡。在乐队编制上,他加进了打击乐器,引进了武场锣鼓乐,修订了曲胡独奏曲《十八板》,使乐队的表现力大大加强。此外,他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河南曲剧名家,如许雷、刘保才、樊大立、王俊卿(王秀玲养父)、“三朱”(朱六来、朱天水、朱双奇)、陈万顺、李金波(王秀玲之师)、李玉林(张新芳之师)、钟国顺(琴师,宋喜元之师)等。总之,在朱万明的努力下,河南曲剧在唱腔、表演、乐队、演出等方面日渐完善。

由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的巨大贡献以及一大批汝州籍演员、剧作家和琴师的不懈努力,河南曲剧终于完全成型,成为地方风味浓厚的戏曲品种,因此,汝州也就成为河南曲剧的重要发源地,“老汝州的曲子——地道货”的叫法也不胫而走。

二、汝州曲剧的发展

由于汝州是洛阳通向豫南、豫东南的必经之地,加上本地人的特殊喜爱,曲剧在汝州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可以说,河南曲剧在汝州的发展过程就是河南曲剧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高台曲”形成以后,汝州出现了大量的曲子班和高水平艺人,也吸引了洛阳、南阳等地的许多艺人前来搭班演出。这一时期,以朱万明和关遇龙为首的同乐社还闯进了洛阳城的河南舞台(1931),售票演出,接着又闯进了开封、郑州、许昌、漯河等城市,立足了脚跟,为河南曲剧的商业化演出和艺人的职业化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同时,驻豫旧式部队也开始大量招募汝州籍艺人组建曲子班,随军演出。如1934年,关遇龙的曲子班曾随张钫的二十路军远到江西、福建等地,使河南曲剧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借此也招集了许多年轻人学习河南曲剧。

汝州籍的剧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剧本,丰富了河南曲剧的演出剧目。如夏店乡毛寨村的私塾先生郭成章(1901-1981),曾改编和创作了《风雪配》、《六月雪》、《陈三两爬堂》、《陈妙常》、《风雪配》等剧本;朱万明改编和创作了《求灵芝》、《活捉三郎》、《杨八姐闹店》、《苏三爬堂》等剧目;纸坊镇的韩宗皋改编和创作了《巧中巧》、《错中错》、《朱买臣休妻》等剧本,许多剧本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建国以后,“高台曲”始改为“曲剧”,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业余班社大量增加,几乎村村都有曲子班。同时,国营性质的临汝县曲剧团于1958年成立,在创作、表演、导演、音乐、舞美、后勤等方面均朝着专业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河南曲剧的普及和提高。女性艺人开始由配角的地位迅速成为主宰演出的主角,并与汝州结下不解之缘。如“曲剧皇后”张新芳,曾师从汝州籍艺人李玉林,师生二人同在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得一等奖。汝州可以说是张新芳的第二故乡,因为其继父李文彬是汝州艺人,为了培养张新芳,甘愿由花旦和青衣改演胡子,把角色和舞台让给了她。曲剧大师王秀玲也与汝州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其父王俊卿乃是朱万明的第一代弟子,丈夫宋喜元(著名琴师)也是汝州人,宋的师傅钟国顺也是朱万明的亲传弟子。汝州籍的专业演员和民间艺人可以说遍布河南各地的许多剧团和班社,受业于汝州籍曲剧名角的演员也不在少数。

汝州的剧作家为河南曲剧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如夏店乡毛寨村的私塾先生郭成章(1901-1981),改编和创作了《风雪配》、《六月雪》、《陈三两爬堂》、《陈妙常》、等剧本;朱万明改编和创作了《求灵芝》、《活捉三郎》、《杨八姐闹店》、《苏三爬堂》等剧目;纸坊镇的韩宗皋改编和创作了《巧中巧》、《错中错》、《朱买臣休妻》等剧本;近代,著名编剧李志强创作有《曲老大送终》、《包公招亲》、

《如意女婿》等剧目;其中,《风雪配》、《游乡》和《赶脚》还被拍成了电影。

三、“汝州曲子”的艺术风格

河南曲剧的音乐属于曲牌体,总数约320余支,常见曲牌有【阳调】、【诗篇】、【上流】、【书韵】、【汉江】、【银纽丝】、【咿呀呦】等,其中,【小汉江】、【慢舵】等曲牌为朱万明首创,具有浓郁的汝州地方色彩。大部分曲牌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单曲反复,只有少量曲牌沿袭了鼓子曲的特定组合方式,如【打枣杆】接【罗江怨】【石榴花】接【上小楼】等。河南曲剧唱腔的定调多为1=C,各曲牌结尾的落音多为“1”、“5”和“2”,男女演员均用真嗓演唱。

曲牌的唱词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曲体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上下句体、三句体、四句体和长短句体。由于受到汝州方言的影响,唱词的曲体结构稍显自由,衬词非常有特色。

河南曲剧的乐队主要由曲胡(坠胡)、二胡、中胡、三弦、唢呐、笙、琵琶、古筝、笛子、鼓板、大锣、小锣、手镲等组成,以曲胡为主奏乐器。用以文场伴奏的音乐主要采取随腔伴奏的形式,并在乐句之间加以短小过门,用以“闹台”或独奏的曲牌主要有【十八板】、【游场】、【和番】、【高山流水】、【菠菜叶】、【十番】等。用于武场的打击乐的锣鼓经大多从其他剧种引进。

现今流行的《十八板》是经过朱万明改革而定型的,加入了【状元过街】、【过街俏】等曲牌,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引人入胜。至今仍在曲坛驰骋的一代曲胡大师宋喜元,演奏风格细腻流畅,强调“揉、打、滑”相结合,独创了科学合理的四指演奏法。著名曲胡艺术家杜宝群、杜宏亚等曲胡世家,仍然是当今曲胡演奏和曲剧伴奏的重要支派,演奏技法大气而细腻、深刻而又活泼。

汝州曲子的唱腔风格朴素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在剧目创作、乐队伴奏、唱词道白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出现了许多艺术成就卓著的演员,为河南曲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5月在汝州市召开的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标志着河南曲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州曲子也将借中国曲剧艺术节的春风谱写最美的华章。

农家狂欢舞:郏县大铜器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郏县大铜器入选第二类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锣鼓艺术。

郏县“北倚扈阳,南临汝水,东接颍许,西附伊洛。”([正德]《汝州志》卷一“形胜”)民风淳朴。毓秀山川,厚重人情,孕育了亦文亦武的郏县人。西汉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圣张良;东汉有开国元勋名将臧宫、铫期;唐代有名相孙处约、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北平郡王马燧;元代有葛逻禄诗人廼贤;明代有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清代有名士仝轨。另外,郏县在古时一直地处洛、汴、宛交通要冲,故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淳朴的风俗,孕育了郏县大铜器这一雄浑的艺术。

郏县大铜器是起源于民间的打击乐舞。它是伴随着农耕文明与劳动者的田间劳作诞生的。青铜被普遍应用之后,人们劳动之余击打铜釜、铜鼎、铜铃等铜制器皿,抒情取乐,消除疲劳。既无曲谱,又无节奏,随心所欲。起初个人敲打,以后变为多人合奏,又伴之以舞蹈,便形成了一种富于观赏性、趣味性的艺术形式。

郏县大铜器传承久远,是所有打击乐中最大气、最响亮、表现力最强和种类最多的打击乐种。在演奏中乐手分工明确,气势磅礴,恢宏壮观,铜制乐器随着打击部位的不同而产生特殊的音响效果,是中原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

大铜器一经诞生,就以其恢宏的气势、震撼心灵的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大大小小的节日里,在家里有喜庆之事时,大铜器的表演,都会为人们增添说不尽的欢喜和热闹气氛。正是因为它震撼人心的场面和气势,因为它给人们所带来的无穷快乐,才能代代相传,成为当代铜器乐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郏县大铜器最终形成规模,臻于成熟,是与历史上一则与曹操相关的故事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个故事至今尚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东汉末年,曹操长期在郏县驻军。郏县大铜器威武雄浑的风格、震耳发聩的乐声、豪迈的气势,暗合了一代枭雄曹操的脾胃,他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非常喜欢,经常观看大铜器表演。建安24年(219)5月,他坐阵摩陂(今长桥西,旧址无存),指挥襄樊之战。这一仗旗开得胜,于是曹操召集了几班大铜器乐队,

在摩陂为众将士举行庆功会上表演,一为助兴,再者也是鼓舞士气,壮大军威。

曹操是多才的,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颇通音乐。基于对大铜器的喜爱,曹操命乐师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命工匠按照宫、商、角、徽、羽五音制造出了大鼓、大铙、大钹、大锣、边鼓五种乐器;又仿大铙制造了小铙(现称小摧子),仿大锣制造了中锣(即架子锣)、弓锣等14种乐器。各种乐器分工明确。大鼓为乐队指挥,边鼓击打节奏并作空隙处填充,大铙与大钹有分有合,分与合靠听鼓点和看鼓手的手势求得统一。

经曹操时整理和修定后的郏县大铜器,成为排鼓和铜制乐器配套的打击型艺术形式。起初,因为是在庆功会上的表演,所以叫庆功锣鼓,并结合不同战役创作了铜器乐舞曲牌,如:“得胜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武头”、“撞倒墙”、“马面川”、“长兴鼓”等。郏县大铜器的基本模式,到此初步完成。曹操对郏县大铜器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郏县大铜器简单易学,场面壮观,深受群众的喜爱。于是不少大铜器社团在民间组建。走向民间的大铜器,在表演题材方面因其功用的不同,与曹操的庆功锣鼓也有很大不同。这些社团多以神命名,如:“火神社”、“龙王社”、“灶爷社”、“财神社”、“城隍社”等。他们表演的曲目,除传统曲牌外,各社团又创作了不少自己的新的曲牌。如:“倒上轿”、“小虫闹竹园”、“十样景”、“千样果”、“歇拍”、“招调”、“狮子滚绣球”等。现在可以收集到的传统曲牌有30多个,常用的有:“曹操得胜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长兴鼓”、“马面川”、“撞倒墙”、“大起板”、“狮子滚绣球”等。其题材多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现古战场上刀光剑影激战情景。如《五虎下西川》等。把刀枪碰击、马嘶人叫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表现胜利后的喜悦。如《得胜鼓》,通过丰富的节奏变化,力度变化,惟妙惟肖的表现了打胜仗后的复杂心情。三是表现丰收后的快感。如《狮子滚绣球》、《小虫闹竹杆》等。那种欢快的节奏充分表现了农民丰收后情不自禁的跳起舞蹈、扭起秧歌的动人场面。四是表现祭神求雨。如《呼雷炮》等,它节奏鲜明,鼓与铙的重击如同天雷骤响;震天的铜器声也表示让天上的诸神听到人们在呼唤甘霖,倾诉心中的哀怨。

郏县大铜器多在街道或大路上进行表演,故对各个班子以“路”称其数。

郏县大铜器以打击乐器为主,配以场面标旗。表演时固定的布局是:前面长

行锣开道,紧随其后是黄落伞和12面尖子旗(每杆尖子旗上都有大小两面旗,上面是小彩旗,带有铜铃,行走起来,随风摇曳,叮当作响;下面的大旗上绘有日月龙凤,上中八仙等),尖子旗后面是铜器。大排鼓两面居中,一侧四对大铙,一侧四对大钹。鼓前小铙、手钹各数对。另有弓锣数面挂在弯弓形的龙头杖下。两排鼓后面是边鼓,再后是大锣数面,挂于花叉之上,叉上各有小绢人四个,小彩旗四面。铜器后面是五面都督大旗,旗杆高两丈有余,旗上绣有“普天同庆”、“天下太平”等字样。带队者手挚令旗进行指挥。

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镲、大锣、边鼓、小铙(俗称摧子)、中锣(即架子锣)、弓锣、小镲等。标旗有令旗、小旗、标子旗、大都督旗。其中大鼓直径1.5米,音色雄浑铿锵;大铙直径75公分,重12.5公斤,音色如狮吼虎啸;大锣直径65公分,音色冗长如钟;边鼓直径35公分,鼓面用羊皮制成。演奏者左手持鼓、右手拿竹条或双柳条击打,多用于铜器曲的起始和休止处的填充。小铙(俗称摧子)与大铙形状相同,直径约40公分,音色玲珑清脆;中锣(即架子锣)直径45公分,木杈上固定数个铁钩,中锣挂于铁钩之上,演奏者面对锣面击打;弓锣音色灵巧,直径35公分。竹弓为S形状,一端是龙头悬挂弓锣,另一端插于演奏者后腰间。大镲形如钹,直径65公分,中心隆起有孔,穿入红绸内扣,演奏者缠于手掌击打,音色粗犷特殊。小镲形状与大镲相同,直径45公分。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郏县大铜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独特性。大中型曲牌分回,最大的曲牌分十回之多。而且它较多使用了连续切分音和小切分音,这种特殊节奏在古谱里是绝无仅有的。二、趣味性。它的表演形式分行进表演、即兴表演、对阵击打等。尤其是即兴表演为精彩,有顶碗击打(碗里盛满水),甩长辫击打(男性),安撩牙击打、手花击打、互抛接击打、互换击打等。演奏姿势多样,有跳跃式、坐式、立式、卧式、叠式和特技等。三、观赏性。郏县大铜器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乐工分工明确,反映战争场面,气势磅礴,恢宏壮观;反映喜庆场面,如行云流水、百鸟齐鸣、高叠狂欢。表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四、广泛的群众性。郏县大铜器源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它易学、易记、易演,老少皆宜,自形成至今,在民间已流传1700多年。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强体健身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郏县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郏县大铜器表演更是丰富多彩,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1988年,郏县大铜器表演“喜庆中原”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大赛中获一等奖;1992年,“铜器闹秧”——在“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舞蹈节暨民间舞蹈节”大赛中荣登金榜第一名;同年12月,郏县大铜器表演在文化部举办的北京“群星杯”评奖中,又获广场舞蹈金奖第一名;1993年元月,郏县大铜器表演参加北京“龙潭杯”民间舞蹈大赛再次夺魁,荣获三连冠。

铿锵浑厚的鼓点,变幻起伏的节奏,粗犷奔放的舞姿,郏县大铜器打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出了黄河儿女的情怀,打出了郏县男子汉的风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郏县大铜器将为和谐新农村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白酒之源:宝丰酒酿造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丰县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第八类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中国白酒酿造源远流长。在历史典籍中,有多处关于仪狄造酒的记载。《战国策》卷二十三“魏二”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东汉人许慎在撰《说文解字》“酒”条中,也记载了“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都将仪狄奉为酒的发明人。由此可知,夏禹时期的仪狄已经酿造了醇美之酒。若以此推论,仪狄造酒的历史已有4100多年。又据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所谓“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就是现在的宝丰周边地区。古时汝河流经汝州的一段称之为汝海,汝海之南就是汝河之南岸,宝丰即在汝河的南岸。应国始为殷商所设置,周灭商后,武王将自己的一个儿子改封于此,从而应国便成为周朝姬姓的嫡系子孙诸侯国。经专家考证,现平顶山市郊薛庄乡南面的原滍阳镇,即古应国都城所在地,它也是后来汉代父城县应乡,即今宝丰县南。考古学者在古应国遗址上先后发掘墓葬100余个,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酒具酒器就有三千多件。从质地上分有铜、石、陶、玉、骨、玛瑙、绿松石等;从用途上分有杯、盅、壶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组是“提梁卣”、“蟠龙纹香”、“耳环”、

“铜方壶”、“应伯壶”和“铜爵”等。从爵内的大篆铭文上可以看出其地造酒业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

宝丰县地处淮河支流汝河之南,位于伏牛山与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北依汝河,南临沙河,西靠伏牛,东望黄淮。气候上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北纬34度的阳光和水土构成了酿造清香型白酒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区位、年均2200小时的日照时间、770毫米的年降雨量,800里伏牛山蕴育的百眼天然清泉,4100年从未间断的酿酒历史,赋予了宝丰酒独特的风味与气质。

宝丰酒是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小麦、豌豆混合制曲,采用“清蒸二次清”工艺,地缸发酵,陶坛贮陈。

曲是酿酒之母,曲中含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变成各种有用组分,来构成酒的整体。宝丰酒的曲用大麦、小麦、豌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曲坯,放入可调节温度、湿度,通风的内衬房。经过上霉、凉霉、潮火、干火、后火等 5 个阶段,生长了各种有益的微生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蛋白分解力、发酵力显著增强。曲块成熟,存入自然通风、干燥的曲房内备用。

宝丰酒的酿造需高粱、曲、稻糠。高粱为颗粒饱满、皮薄均匀的优质高粱。稻糠为金黄色新稻糠。曲粉碎为大如豌豆、小如绿豆状。高粱粉碎成每粒 4、6、8瓣,加高温水润料,水温在 95 摄氏度以上。润料要求不漏浆、无干疙瘩。装甑、糊化、加甑加浆,降温后加入粉碎的曲,入地缸密封发酵(见右图)。发酵成熟的酒醅为紫红色,清香浓郁。出缸后的香醅加入清蒸后放出香味的熟稻糠,装甑蒸馏头渣酒。其过程中,装甑、蒸馏是重要工序,技术性强,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装甑要求勤撒见潮装,做到“轻、薄、松、匀、缓”。蒸馏要缓火蒸馏,中温流酒,大气追尾。头渣出甑后加曲再入缸发酵、加糠后再装甑蒸馏二渣酒。

最后是量质摘酒,看花量度。当酒流入接酒器内,液面上总是堆积一些泡沫,形如群花的花瓣而堆积,此叫酒花。酒花分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或绒花)、过花、水花,度数分别为70-79度、62-69度、48-55度、28-35度、10-20度、5-8度。有经验的截酒师据此来摘酒,将酒分为特、优、好、中 4 种。专职评酒员品尝、化验后,入库贮陈老熟(见下图)。

生产工艺上,宝丰酒有4个关键控制点,即原料筛选,辅料清蒸,入缸发酵和蒸馏。整个酿制过程始终贯穿“清、净”二字。所谓“清”,就是红高粱不配糟,纯粮清茬发酵;“净”,就是发酵容器、生产场地和设备强调清洁卫生,与其它香型白酒最大的不同是,宝丰酒是将特制的陶缸埋于地下,再将蒸好的高粱和粉碎的酒曲拌匀后入缸发酵,所有酿酒原料不跟泥土接触,特别干净卫生,无污染,无杂味,保证了整个发酵过程的清洁纯净。

“清蒸二次清”是宝丰酒传统的酿造工艺的核心环节,最具代表性的是入甑蒸粮、入缸发酵和装甑蒸馏。将粉碎的高粱与95℃以上的高温水按比例拌均堆集后装入酒甑,根据标准火候和上汽蒸料时间,保证蒸透不蒸过,以手捻成粉为最佳。再将蒸好的高粱降温加入粉碎成绿豆大小的曲料,方可入缸发酵。25天酒醅成熟后按照“轻、松、薄、匀、散、齐”的六字法装甑蒸馏。经过选料、粉碎、制曲、培曲、酿造五大工序,可以有效排除原辅料中的邪杂味,各道工序互不影响。清蒸原料,清蒸辅料,清茬发酵(红高粱),清蒸馏酒,充分保持了酒体清香纯正、丰满协调的独特风格。

清字当头,净字收尾,千年古法的“地缸发酵”工艺,酿就了宝丰酒纯净柔顺的自然口感。其酒质具有清香纯正、甘润爽口、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之一。

如今的宝丰酒酿造,传承清香型白酒古法精髓,融入现代科技工艺,实现了酿造过程中的恒温可控发酵,即以低温制曲、低温发酵、低温溜酒为核心的“三低原则”。各个生产环节的自热环境温度范围始终控制在25—35℃之间,以减少杂菌污染,使得酒体更加清澈,酒味更加纯净。由于是以自热环境温度为主掌控生产质量,为了保证制曲、发酵和蒸馏的质量,确保温度的可控性,进而保证原酒以及成品酒的品质和口感风格的稳定性,宝丰酒业在每年夏季停工,保证了清香型宝丰酒的品质风格,也形成了清香型宝丰酒不上头、醒酒快的典型风格特点,成为引领健康白酒消费的新风尚。成为清香型白酒中的上等佳品。1989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章,位居中国十七大名酒之列。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注册认证,2007年通过中国名酒质量复查鉴评,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宝丰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荣膺“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授牌。

近年来,传统的宝丰酒酿造工艺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传统工艺的关键环节全由人工完成,面临失传危险;二是所用主要原料高粱、大麦、豌豆等的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出现供不应求;三是现代化的机械、化工产品正在不断取代传统酿酒器具和用料;四是各种假冒伪劣白酒充斥市场,并以低价销售,使传统的宝丰酿酒业步履维艰。为保护和传承宝丰酒的传统酿造技艺,新一代宝酒人在国家级白酒评委、高级工程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卢振营的带领下,经数十年的科研攻关,在挖掘、整理、继承传统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宝丰酒的品质。2007年隆重推出了国色清香系列宝丰酒。该系列酒,采用30年以上优质酒基经多道工序调制而成,即延承了古酿技法,又增添了科技创新,最能代表宝丰酒清、正、甜、净的独特口味。

知识链接:据《宝丰县志》记载:北宋时,汝州有十酒务,仅宝丰就有商酒务、封家庄等七酒务。当时宝丰“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商酒务在今宝丰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元丰六年(1083)理学家程颢奉旨到商酒务监酒税。在办理政务的同时,程颢十分注重教育,这里随成为全国三大讲授理学的圣地之一。曾在商酒务就学于程颢的嘉祐进士朱光庭说:听先生讲授,如同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后人为纪念程颢,于商酒务修明道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于明道祠修建了春风亭,“酒务春风”成为“宝丰八景”之一。清末明初,明道祠和春风亭均毁于战火,只留下残碑断碣和依稀可见的陈迹。

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

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因曾经做梦梦到雨过天晴,而对雨后天空的青色格外喜欢,所以非常钟情青瓷,因此要求造瓷工匠:“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赵佶的刻意追求的“这般颜色”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汝州的工匠们烧制了一窑又一窑的瓷器,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这般颜色”却迟迟不露面。终于,工匠们在以玛瑙为釉烧制的瓷器中,看到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这般颜色”。汝州青瓷土质细腻,骨胎坚硬,色泽浑厚,含水欲滴。釉带斑斑小点,似津梨的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说。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它古朴、浓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汝窑也因此成名,故有“汝、

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汝窑为魁”之说。尤其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器的“汝官窑”,其独具梦幻般的天青之色,面若美玉、玛瑙入釉、芝麻钉、满釉、裹足支烧工艺和细如蝉翼的开片,更具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宋廷南迁,汝瓷在战火中窑空烟冷,汝官窑及汝瓷的烧制工艺,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据史料记载,汝官窑仅在宋哲宗元祐年(1086)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烧造了20年。后来,虽历朝历代都有人仿烧汝瓷,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工艺失传,无一成功,汝瓷从此断代。汝瓷的烧制始于唐,盛于宋,毁于金。其盛行年代虽短,但在中国瓷史上地位相当重要。

唐宋时的汝州所辖梁县、宝丰、鲁山等地,此处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段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汝瓷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高岭土、石英、煤炭资源优势,是汝瓷赖以生存薪火相传的天然环境。

宋代汝州烧造青瓷器的窑址很多,有所谓“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经对现存汝瓷实物及古窑址进行考证,汝瓷古窑址分布在古汝州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区域内,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陂池;南区从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鼎盛时窑炉达到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五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记载:“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绍兴二十一年(1151),宋高宗赵构的宠臣张俊奉献的珍宝清单中有瓷器十六种,均为汝窑器。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官窑随之被毁,汝瓷烧制技艺也随之失传。作为一代名瓷的北宋官窑仅存世20年。因为汝窑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短,故烧制器物数量有限,汝官窑器物至南宋时已经十分难觅。

汝瓷分民窑和官窑。分别生产民间用品和宫廷用品。其主要区别为釉色,民用多为豆绿釉、天蓝釉、月白釉,汝官瓷则以天青釉为主。以上四种釉色各显特

色,争艳斗彩,形成了汝瓷的主要特征。

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现今故宫珍藏的汝瓷多为天青色,被宋代誉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就是指的天青釉瓷。它的特点是釉色呈天青,釉面布满了细小的片纹,其色“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均离不开“天青”的色调,因此有蛋青、虾青、冻青、茶青、豆色等色调的称谓。最深者如蔚蓝的天空,有似“雨过天晴云破处”,继之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色莹润,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胎质细密而坚致,制作规整,胎体厚薄适中,细洁如香灰色,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胎土中因含有微量的铜元素,故胎色会有灰褐色的、深浅不同的变化,所谓“铜骨”即如是。其通体上釉,裹足支烧,烧成时器物底部用细小的耐火泥钉支撑,因之器的底部都留有支钉的痕迹。支钉痕细小如芝麻,分布在器底,多单数。汝瓷外观开片密布,蟹瓜冰纹,上下错落,层次分明,如蝉翼绽放,有大家风范。在造型上,古朴大方,天然拙朴,浑然天成。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汝瓷的瓷胎是由10多种矿石粉碎,经过80目、120目罗三次过滤,并用磁石把其中的铁吸出后,和成泥浆,然后将泥浆灌入模子形成的。瓷胎晾干后,要打磨三次,使其光滑。接着进行素烧10个小时,素烧温度是800℃,出来后再打磨两次。将素烧出的瓷胎上釉、晾干,再烧13个小时便成。详细工序有18道。其烧制过程主要是氧化还原过程,在1300℃的高温下,将硅酸盐中的氧原子夺走。不过,每窑的成品率只有17%,上等品一窑难出几件。

汝瓷以其独特的审美艺术品位、深邃的文化内涵、尊贵的身价地位,兼具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科学艺术价值,成为中国陶瓷史的标志之一,也是民族瓷文化的品牌和标帜之一,更是汝州市的一张精美名片。

最早的拉弦乐器:舞钢轧琴

河南省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民间艺人郭九州家保存的一把祖传的古轧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但依然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以轧琴传承人郭九州为

代表的郭氏家庭古轧琴演奏乐坊,还常年活跃在当地农村,为村民带来古琴的悠扬,活跃已经富裕起来的百姓的生活。200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钢市轧琴入选第三类民间音乐,郭九州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轧琴,又名“亚筝”、“轧筝”,俗名“滚琴”、“拂琴”、“水琴”。是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它是在弹弦乐器——筝的基础上,经过改制而逐步形成的。最早的轧筝,构造基本和筝相同:七弦,用竹棒擦弦发音,形制古朴大方,音色细腻柔和,演奏方法独特。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广西、福建、吉林等省。是我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旧唐书》卷29《志》第九“音乐二”记载:“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从目前资料可知,作为我国最早的民间拉弦乐器,轧筝最迟在唐代就出现了。

轧筝演奏在唐代诗歌、音乐、笔记中留下了诸多痕迹。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曾作《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时量移湖洲长史)云“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宛转声相随。……赵琴素所嘉,齐讴世称绝,筝歌一动凡音辍。凝弦且莫停金罍,淫声已阕雅声来,游鱼噞喁鹤裴回。”诗中描绘了轧筝的演奏形式和边弹边唱的生动情景,甚至把演奏轧筝所用的竹棒和丝弦的产地也都实录下来,并对轧筝美妙绝伦的乐曲予以高度赞美。这充分说明轧筝在唐代的广泛流行。

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郭氏家族传下来的轧琴,是郭九洲的先祖代代相传,传至今日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轧琴由琴弦、琴面、琴头、琴尾、弦轴、琴码、琴梆、琴底、琴箱和马尾弓10部分组成,琴身长66.5厘米,琴头宽13.5厘米,琴尾宽9.5厘米。琴底、琴梆、琴面均由桐木制成。面板表面中间拱起,呈半弧形。底扳平直,中间开有圆孔。马尾制成弓,蚕吐之丝制成弦。琴箱呈半管状,张弦9根,弓长40厘米。面、底板胶合而成共鸣箱。琴面两端设有岳山,张丝弦(用老弦)10 根,弦下施柱(用野生酸枣树杈)。用高粱秆制成擦弦杆(取最上一节,去穗、去皮,涂松香末),作为琴弓拉奏。

轧琴多坐势演奏。将琴竖立胸前,左手握琴,将拇指伸进底板圆孔中,其余四指扶琴的外侧,使琴身和身体平行。右手持擦弦杆,在距琴首岳山10 厘米处横向(与琴弦垂直)轧擦琴弦。演奏中,双手同时配合动作,通常一音一拉。双

手同时快速震颤,可奏出颤音效果。

郭九洲是郭氏轧琴的第七代传人,郭家明末清初就成立了郭氏家庭乐坊演奏轧琴。郭氏轧琴流传下来的曲子有《大开首》、《高山流水》等多个曲目。郭九洲家中这把从明朝末年传下来、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的古老轧琴,在河南省历次民间器乐普查中均被确定为“河南省仅此一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中学习轧琴者寥寥,郭家轧琴演奏技法面临失传的困境。舞钢市文化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对郭九洲家祖传的古轧琴进行保护挖掘。2004年,市、乡两级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制作了6把轧琴、15套演出服装,建起了袁门村古轧琴演奏乐坊,还制定了轧琴的五年保护规划。袁门村轧琴演奏乐坊组建起来后,不仅学习传承经典的老曲目,还将古老的轧琴演奏曲《大开首》、《高山流水》等曲目进行加工润色后录音录像,并与时俱进,创作了《十七大精神照征程》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目。尤其是进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古老的轧琴演奏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傀儡的世界:宝丰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是木偶戏的一种,古称“悬丝傀儡”,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闽南人称它“嘉礼”,又名“丝戏”。

提线木偶是从上空提线操纵或藉缚在控制器上的细线而操纵的木偶形体。在简单的提线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缚绳一根。作为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宝丰提线木偶是以大小20厘米左右的木偶道具,关节各缀以线,演员在上面提线操纵,能让木偶的头部、面部五官和胸、腰、手、臂、肘、足等做出种种如真人一样的动作,并配以唱腔唱词,供人们观赏娱乐,愉悦身心的。

据传说,宝丰提线木偶起源于“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楚国大将养由基。据光绪《嵩县志》记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 638年 ), 陆浑戎允姓从甘肃敦煌县迁至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一带)。又据《左传》记载: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624 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当时镇守宝丰的养由基,经常以偶人为靶,练习射击,当地百姓竞相效仿,制作偶人玩耍娱乐,逐渐演绎成为一种能够表演完整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

关于提线木偶戏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政变,登上匈奴单于宝座。其时正值中原楚、汉之争,遂乘机发展势力,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东大破东胡王,迫使其北迁;西击月氏,迫使其西迁;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秦蒙恬所取匈奴之“河南地”地;成为威胁中国北方的强大武装集团。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三十二万大军征伐匈奴,先头部队行至平城,被冒顿的四十万伏兵包围。刘邦的谋士、护军中尉陈平利用冒顿好色、阏氏吃醋的弱点,令工匠制作了好多木偶美女,每尊木偶人装置几根丝线,令士兵每天提线引木偶美女在城堞孔穴处手舞足蹈。阏氏担心攻下平城之后,冒顿选美纳妾,便下令退军。刘邦登基以后,感念“木偶美女”于国有功,赐每尊“偶人”以贵妃、贵嫔、贵人等封号,并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嘉会和敬神驱邪仪式。因为傀儡受过汉高祖的御封,傀儡戏艺人的身份地位便得到了提高。过去,戏曲艺人被称为“戏子”、“脚色”,属于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不得科举考试;惟独傀儡艺人被尊为“先生”,而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傀儡轻台搭为“八卦棚”,演师身穿长衫在围屏内操纵木偶,不可抛头露面,称“内帘四美”,戏班则称“四美班”。凡是官府要演傀儡戏,要称“请戏”。若遇“人戏”与傀儡轻同时在一个地方演出,须让傀儡轻起鼓先演,这叫“前棚嘉礼后棚戏”。

据宝丰提线木偶老艺人介绍,唐宋年间,宝丰城北的赵庄、肖旗、商酒务等乡镇的农民,每逢冬春农闲和青黄不接之季,便携家带口到南方以玩木偶、变戏法为生。1988年,宝丰县赵庄乡岔河寺村出土的宋三彩瓷枕上,绘制有木偶“双狮斗宝”图案,若据此推算,宝丰提线木偶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遇灾荒年,百姓度日难,担起木偶下江南,挣来银钱返家园。”清代,宝丰提线木偶更为盛行,康熙、乾隆年间,仅周营村就有48家木偶剧团。该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周营村,圆周周,唱不起大戏玩木偶。变戏法,耍提猴,锣鼓一响解忧愁。”

1924年,周营村人徐福昌和郑明杨自费办起的木偶越调剧团,经常到方圆百里演出木偶戏《孙悟空大闹天宫》、《盘丝洞》等节目,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建国后,周营村的徐召显、徐召林、娄善义、徐海水等人,成立了一个提线木偶演出队,1957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木偶、皮影、曲艺汇演,他们演出的木偶戏《仙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03 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美术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面塑 申报地:大善台村 中华人民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 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https://www.doczj.com/doc/dc6787547.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

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容。具体可参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一、基本信息 二、项目说明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03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美术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面塑 申报地:大善台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 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 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c6787547.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栏 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豫政办[2006]104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12.15 【实施日期】2006.1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2006〕10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

为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 (一)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河南和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三)提高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促进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扩大包括中原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宣传和影响。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配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履行,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申报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申请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范围主要包括: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心意六合拳 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 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玉雕专题片解说词 一、概况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这里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文风昌盛,民生富足、丘陵地貌,蕴含多种矿体,还探明富含石墨、明矾、花岗石、铁、铜、金等多种金属矿并富有稀土等珍稀资源。用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湖泊水面16.7万亩,人口78万,是省级合肥经济圈和承接长江经济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有省级民营经济开发区一个,这座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可谓江淮沿江城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孕育着玉雕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桐城玉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代有传人,声名远播,自夏、商、周承袭扬州玉雕血脉以来,绵延不绝,历数代艺人的不懈努力,薪火相传,博采众长,纳宇内各派玉雕工艺之长,融为一炉,形成迄今相对完整配套的玉雕工艺体系,由昔日的家族式作坊,零散式创制与经营,过渡到今天实现4万众从业人员,20多亿固定资产,历经文化传人一脉相承与发展的跨越,已经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玉雕产业体系和工艺竞技之地,成为桐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桐城派”、“黄梅戏故里”的文化滋润浸滢而生发出新一轮的创造活力和发展规模。它必将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元素,成为弘扬桐城文化的新亮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桐城大栗树村民组发掘战国时期古墓葬出土的玉器工艺品以来,玉雕业在桐城的发展与兴盛,伴随朝代更迭,国运昌盛走向今天继往开来的康庄大道,沉淀着桐城玉雕人一千余年不懈的心血,历史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工艺大师;尤在明清时期,王小溪、李文甫、贺四、姚宗仁等功不可没,奠定了桐城玉雕业的坚实地位,而一代“玉圣”胡正文正是受惠桐城玉雕工艺之营养修成的一代大家,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威望;后起之秀勃发英姿,层出不穷,仰前人之恩泽,发后人之壮志,造世纪之辉煌,革故鼎新,自重修养,提升玉雕工艺品质,闯荡国内外市场。加工、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将现代设备和传统工艺融为一体,以师徒传授技艺和现代工艺大师的优秀杰作为参照,重实践、求提高,形成自己以玉佩、玉把件、玉摆件、玉琮、玉璋、玉环等白玉小件为主要工艺品加工的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拳头产品,及有地域特色的一个产业群,以和田玉、俄罗斯玉、青海玉等高品质玉材为依托,加工成一件件艺术精品,远销海内外,传播中华文明,提振现代人文精神! 二、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玉雕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的重要品类,其以玉石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珠联璧合,互为载体,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拥有者带来健康向上、磊落光明的生命活力与远大追求。 收藏价值:玉雕工艺品流向市场,广为中外各民族所喜爱,既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播的最好的载体,又是提升人类自我修养的宝贵之物,可以因时间、地理环境的变迁而传之久远,并伴随时代变迁而产生高回报的附加值,可以增强收藏人的历史知识和人文见识。 经济价值:玉雕工艺品因玉雕工艺的高下而产生不同的市场前景,可以促进就业,丰富流通,便于贸易,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营者收入,活跃玉材市场,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三、濒危状况 斗转星移,朝代更迭。桐城玉雕历经千年的沧桑岁月,实属不易。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面临诸多危机:由于玉雕是采用单一的手传师承方式,工艺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况,特别是目前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的技术传承关系很难适应规模化的生产,对不可再生的玉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 某城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某种食品申报市(县)、区与单位: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某城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制 二○一一年三月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项目类别主要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二)此申报书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五)封面内容填写一律用仿宋三号加黑,各栏目内容正文一律用仿宋小四号,单倍行距,标题加黑。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中,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 (二)第三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技艺完整流程等; 3.子项目说明、主要流派等。 (三)第五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 (四)在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某城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一、项目简介二、基本信息 三、项目说明 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报条件已列入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 3、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 4、具有鲜明特色,在街道内有较大影响。(二)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包括:1、申报报告: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向区文体局提出本街道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对申报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同时附街道办事处意见。2、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简介、基本信息、项目说明、项目论证、项目管理、保护计划、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3、辅助资料:包括录音、录像资料、代表性图片、证明材料、授权书,以及其他有关资料。4、街道办事处同意申报的函件。 5、已正式公布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件。(三)申报程序1、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申报地区或单位的意愿,组织专家对具备条件的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筛选、论证。2、经街道办事处同意后报送区文体局。(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 2、依靠专家,认真筛选、论证申报项目,确保项目质量,并重点关注下列项目:(1)“中华老字号”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民族传统医药、饮食、民俗等有关项目;(3)有利于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申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历史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珍贵古迹,比如阿布辛贝神殿。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地分解,然后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组装起来。 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有四千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的。这次行动被认为非常成功,并且促进了其它类似的保护行动,比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 1965年美国倡议将文化和自然联合起来进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6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并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提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概述 斟选世界遗产的标准,简而言之,是真实性与完整性。近年来,世界遗产的概念与实践不断在发展。《奈良文件》确认了世界遗产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00年的《凯恩斯决议》提出新的提名政策,以期贯彻世界遗产战略的代表性和平衡性。 世界遗产的选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来投票开会决定的,这个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选出世界遗产的目的在于呼籲人类珍惜,保护,拯救和重视这些地球上独特的景点。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种荣誉,或是旅游金字招牌,更是对遗产保护的郑重承诺。一项世界遗产在受到天灾、人祸时,可以得到全人类的力量协助救灾,保存原迹。中国的丽江古城曾由此受益。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批全)参考资料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州市(44项)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第一批(7项) 1 传统美术II- 2 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 2 传统音乐III-5 超化吹歌新密市 3 传统舞蹈IV-10 豫西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巩义市 4 传统体育、游 艺与竞技VII-3 苌家拳荥阳市 5 VII-9 少林功夫少林寺 6 民间信仰XIII-4 新郑皇帝故里拜祖大典新郑市 7 XIII-8 中岳古庙会登封市 第二批(15项) 8 民间传说I-19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市 9 I-20 许由的传说登封市 10 I-21 潘安的传说中牟县 11 I-22 河图洛书传说巩义市 12 I-23 洛神的传说巩义市 13 传统美术II-20 猴加官郑州市管城区 14 II-21 香包郑州市二七区 15 传统舞蹈IV-23 独脚舞[民间社火独脚舞] 登封市 16 传统技艺VIII-18 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荥阳市

17 VIII-19 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新密市 18 VIII-20 葛记焖饼制作技艺郑州市 19 民俗X-3 新密溱洧婚俗新密市 20 X-4 摸摸会登封市 21 X-5 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郑州市惠济区 22 X-17 新郑枣树栽培技艺与砑枣风俗新郑市 第一批扩展(4项) 23 民间文学I-13 黄帝传说新郑市 24 传统美术II-9 民间剪纸郑州市管城区 25 传统音乐III-17 黄河号子[黄河豫门号子] 荥阳市 26 黄河号子[黄河打硪号子] 中牟县 第三批(15项) 27 民间传说I-37 列子传说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8 中牟县 29 郑州市管城区 30 郑州经济开发区 31 传统美术II-35 登封木版年画登封市 32 II-42 古建筑彩[朱氏古建筑彩绘] 郑州市金水区 33 传统舞蹈IV-41 担经挑新密市 34 IV-43 登封闹阁登封市 35 传统体育、游VII-27 太乙拳郑州市管城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报条件已列入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3、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 4、具有鲜明特色,在街道内有较大影响。(二)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包括:1、申报报告: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向区文体局提出本街道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对申报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同时附街道办事处意见。2、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简介、基本信息、项目说明、项目论证、项目管理、保护计划、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3、辅助资料:包括录音、录像资料、代表性图片、证明材料、授权书,以及其他有关资料。4、街道办事处同意申报的函件。 5、已正式公布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件。(三)申报程序1、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申报地区或单位的意愿,组织专家对具备条件的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筛选、论证。2、经街道办事处同意后报送区文体局。(四)工作要求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2、依靠专家,认真筛选、论证申报项目,确保项目质量,并重点关注下列项目:(1)“中华老字号”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民族传统医药、饮食、民俗等有关项目;(3)有利于增强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

的有关项目。3、明确具体承担申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4、制定详实、具体可行的五年保护计划,有地方配套经费预算。5、申报材料要求:(1)项目申报书内容充实,表达准确,简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2)10分钟录像片(限DVD)要将项目最核心、最重要的特征与价值、最关键的内容与环节介绍清楚(所有的文字解说均须打上字幕),并达到技术要求。(3)项目申报书和项目简介一律以仿宋_GB2312四号字体A4纸打印、一式8份;电子文本(word格式)光盘2份。(4)照片统一为R-5格式,并附数码电子光盘一式二份。所有申报材料及辅助资料将全部归档,不再退还,各自自留备份。 一、申报条件 (一)具有突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二)具有展现我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 (三)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 (四)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二、申报材料 (一)申报报告:各街道办事处文体中心向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提出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对申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篇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类) 唢呐艺术民间音乐河南省沁阳市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 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 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板头曲民间音乐河南省南阳市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板头曲分布较广,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皆可见其踪迹,但传播中心在南阳市。据载,明崇祯年间,板头曲随河南曲子见诸市井。清初,逐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其乐队不备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我国民间乐队中难得一见的弦索乐组合。其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开板》、《陈杏元和番》、《打雁》、《赏秋》、《闺中怨》、《上楼》、《下楼》等。曲体大部分为六十八板体,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多变。 1949年后,板头曲得以复苏并受到广泛重视。1953年,著名古筝演奏家、板头曲传人曹东扶先生代表河南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板头曲的独特风格在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部分板头曲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筝曲《高山流水》、《苏武牧羊》更是传遍神州,远播海外。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中的《闺中怨》、《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

项目代码:________ 湛江市市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护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管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印制 二○一一年八月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民间文学(Ⅰ),传统音乐(Ⅱ),传统舞蹈(Ⅲ),传统戏剧(Ⅳ),曲艺(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传统美术(Ⅶ),传统技艺(Ⅷ),传统医药(Ⅸ),民俗(Ⅹ)。 (二)此申报书,省保护中心将发到各市指定的邮箱中。表格各项栏目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或复制。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做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准确无误。

(二)第二项“基本信息”的“保护单位”栏目,应填写具体承担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每个申报项目只能填写一个保护单位。 “法人”栏目,应填写保护单位的法人代表。“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栏目,须填写保护单位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 (三)第三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2、具体表现形态。“传承谱系”栏目,要填写项目的清晰的传承脉络,“代表性传承人”栏目,要填写经过省级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第五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应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五)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篇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XX年05月23日 14:50:30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 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文学申报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一、基本信息 一、项目说明 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表 附件1 项目代码:H 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传统礼仪与节庆 项目名称:三转弯苗族立秋斗牛盛会责任单位:盘龙区滇源街道办事处三转弯村委会主管部门:盘龙区滇源街道办事处 盘龙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印制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濒危民族语言文字(A),民间文学(B),传统音乐(C),传统舞蹈 (D),传统戏剧(E),传统曲艺(F),传统体育与游艺(G),传统礼仪与节庆(H),传统美术(I),传统手工技艺(J),传统知识与实践(K),传统医药(L),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M)。 (二)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三)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中,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做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准确无误。 (二)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传承谱系”栏目中,要填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代表性传承人”栏目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迅速消失,抢救和保护它们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河南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头。但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标签: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对策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在中国长期的农耕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产生过重大影响。河南民间文学蕴藏量极为丰富,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的缩影。河南民间曲艺历史悠久,在河南民间文化生活中历来具有重要位置。其他,还有民间杂技、民间武术和与民间戏曲有关的民间音乐。中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品种浩繁,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瑰宝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至今存活在民间的民俗文化。这些博大而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道德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 一、河南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直接影响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迅速提高,使不少民间绝技后继无人。加之以商业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间艺术已面临自行消亡、逐渐绝迹的趋势。河南拥有众多的民间艺术,但目前也面临很多民间艺术逐步消亡的严峻形势。 (一)民间文学面,临失传的局面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文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心理、欣赏习惯的变化,已不再流传。老一辈的故事讲述者相继亡故,民间口头文学与之一同逐步消失。如我省桐柏县一位能讲述一千余则民间故事、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十大故事讲述家”之一的曹衍玉老太太也于2000年辞世,大量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也随她一并化为尘烟。 1984年以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中原民间文学的抢救性普查工作,组织数千人对河南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搜集、整理,积累了约1亿字的文字资料。但内容最为丰富、最具地方特色、数量最大的县级普查资料普遍没有出版,珍贵的资料面临流失的危险。 (二)民间美术在逐步消亡 民间美术的消亡令人扼腕叹息。据调查,洛阳泥娃娃作为一种极有地方特色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1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手工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宣纸制作技艺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徽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c6787547.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

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 梁祝传说董永传说 民间音乐 唢呐艺术板头曲 传统戏剧 大平调豫剧宛梆怀梆越调大弦戏四平调曲剧道情戏(太康道情戏)目连戏(南乐目连戏) 曲艺 河洛大鼓河南坠子杂技与竞技少林功夫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民间美术 朱仙镇木版年画泥塑(浚县泥咕咕) 民俗 太昊伏羲祭典马街书会 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项目 传统舞蹈: 有小相狮舞(巩义市)槐店文狮子(沈丘县)高抬火轿(沁阳市) 传统戏剧: 有越调(许昌市)柳子戏(清丰县)罗山皮影戏(罗山县); 传统美术 有灵宝剪纸(灵宝市)卢氏剪纸(卢氏县)辉县剪纸(辉县市)洛阳宫灯(洛阳市)汴京灯笼张(开封市) 传统医药 有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焦作市)平乐郭氏正骨(洛阳市)百泉药会(辉县市)禹州药会(禹州市) 民俗 有浚县民间社火(浚县) 第二批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 木兰传说(虞城县)盘古神话(桐柏县、泌阳县)邵原神话群(济源市) 传统音乐: 有信阳民歌(信阳市)西坪民歌(西峡县)黄河号子(省黄河河务局)超化吹歌(新密市)大铜器、开封盘鼓(西平县、郏县、开封市)大相国寺梵乐(开封市) 传统舞蹈: 有麒麟舞(兰考县)苏家作龙凤灯(博爱县)跑帷子(汤阴县)官会响锣(项城市) 传统戏剧: 有二夹弦(开封、滑县)罗卷戏(汝南县、范县)二股弦(武陟县) 曲艺: 有南阳三弦书(南阳市)大调曲子(南阳市)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有月山八极拳(博爱县)心意六合拳(漯河市、周口市)苌家拳(荥阳市)东北庄杂技(濮阳市) 传统美术: 有滑县木版年画(滑县)镇平玉雕(镇平县)汴绣(开封市)方城石猴(方城县)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保护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保护 【摘要】皮影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它历史悠久、形象优美,其中河南罗山皮影戏更是河南派皮影戏的代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曾辉煌一时的戏曲艺术正在慢慢地萎缩。文章从罗山皮影的发展历史谈起,描述了它的发展现状,并针对罗山皮影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等,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它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有着“现代电影始祖”的美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皮影戏的代表。 1简析罗山皮影戏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 1.1简介罗山皮影戏。罗山县地处河南南部,隶属于信阳市,北与河南驻马店市的正阳县隔河相望,南与湖北省大悟县接壤,全县共有16个乡镇。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始为鄂北西路调,后为豫南东路调。罗山皮影戏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革,最大的变革是清朝末期为了迎合豫南民众的需要将河北滦州皮影传入时带来的“丝弦戏”津韵道白北方唱腔改为豫南方言,但滦州皮影戏的影人的制作方法、艺术套路、表演手法及等,都被罗山皮影戏很好的融入和吸收了。罗山皮影已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罗山皮影戏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皮影戏的影子由牛皮制成,有别于北方皮影,一般高1.5尺至1.8尺,表演时影子贴在面帐背面,由演员(俗称掌杆)手持操纵杆来完成,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影子显像在一块长7尺、宽3尺的白布上(俗称面帐),演员立于面帐之后,边操作边配音,乐队在其后伴奏。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唢呐、胡琴。唢呐在罗山皮影戏音乐伴奏中有着显著的特点:在唱腔中除短板过门只用打击乐外,其他板式均由唢呐接腔。打击乐主要用于三个部分的伴奏:第一部分——开台锣鼓,在开戏前演奏以招揽观众,篇幅可长可短,以观众进场情况而定;第二部分——唱腔锣鼓,一般用于唱腔的起板、间奏、接腔;第三部分——身段锣鼓,主要是身段表演的伴奏,多用于武场打斗。罗山皮影戏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唱腔,它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可以有诸如豫南民歌、山歌、灯歌等多种音乐形式,因此唱腔选择非常广泛,这也使得它更贴近大众。罗山皮影戏的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即所有道具)有120套剪影,目前罗山县有54担皮影戏箱,常年演出的只有20担皮影箱,冬、春农闲演出的有34担箱。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名录 (共计148项) 民间文学(18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 I-1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 2 I-2 花木兰传说(虞城县) 3 I-3 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 4 I-4 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市淇滨区) 5 I-5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 平舆县) 6 I-6 柳毅的传说(卫辉市) 7 I-7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 8 I-8 邵原创世神话群(济源市) 9 I-9 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固始县) 10 I-10 愚公移山传说(济源市) 11 I-11 赵氏孤儿传说(温县) 12 I-12 大禹神话传说(禹州市) 13 I-13 王莽撵刘秀传说(西平县、遂平县、内乡县、 灵宝市) 14 I-14 灵宝黄帝传说(灵宝市) 15 I-15 葛天氏传说(长葛市) 16 I-16 牛郎织女传说(南阳市) 17 I-17 竹林七贤传说(修武县)

18 I-18 帝舜传说(濮阳县) 民间美术(15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9Ⅱ-1 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 20Ⅱ-2 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新安县) 21Ⅱ-3 汴京灯笼张(开封市) 22Ⅱ-4 柘城李秀山泥塑(柘城县) 23Ⅱ-5 农民画(舞阳县、汝南县) 24Ⅱ-6 虢州石砚(灵宝市) 25Ⅱ-7 秦氏绢艺(滑县) 26Ⅱ-8 方城石猴(方城县) 27Ⅱ-9 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 28Ⅱ-10 卢氏木版年画(卢氏县) 29Ⅱ-11 滑县木版年画(滑县) 30Ⅱ-12 洛阳宫灯(洛阳市) 31Ⅱ-13 泥咕咕(浚县) 32Ⅱ-14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上蔡县) 33Ⅱ-15 重阳茱萸绛囊(上蔡县) 民间音乐(19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方式

一、申报方式 每个会员国每两年只能申报一个国家作品。多国共同体的多民族作品可以在每个国家的限额之外申报。 参评作品的申报可以通过: a.会员国或联合会员国政府提出; b.政府间组织在听取有关国家的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的意见后提出; c.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正式关系的非政府组织在听取本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的意见之后提出。 申报的作品需附有作品所有者个人或群体认可的文字、录音、录相或其它证明材料,无此等证明者不可申报。 二、申报单格式和内容 申报单应按照本指南附录中所要求的标准格式制作,另外每个申报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一个适合于这种文化表达的计划。包括参评作品的法律规范和在后十年中对该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保存、支持和使用的办法。这个行动计划要对所提出的措施和措施的执行提出完整的说明,并要充分考虑对传统的传播衍生机制的保护。 2、协调行动计划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建议的预定措施之间以及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之间关系的具体办法。 3、使有关群体对他们自己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所要采取的措施。 4、社区和(或)政府内监督其参评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作品与申报的作品不会变更的监督机关名称。 申报作品相关的评选文件齐全。包括卡片、摄影、幻灯、录音、录相及其它有用材料。对作品要有分析说明,并备有完整的参考书目。 三、评审团 总干事要在各成员国、非政府组织及秘书处提名的基础上每四年任命一个包括9名成员的评审团。这个评审团的工作方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国际评审团工作规则”来确定。 四、评选标准 在评定工作中评审团及其专家们,把规则(附件1)中的第一条作为主要条件:即,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因此,为了让评审团注意到这一点,参评作品的特殊价值要从以下方面得到证实。 1、或者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 2、或者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 3、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为了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还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规则的五项条件。因此,此申报的作品应该: 4、表明其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 5、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并促使各民族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对有关的群体起到文化和社会的现实作用。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

附件2: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 辅助材料制作要求 一、申报录像片 (一)技术要求: 制式:DVD格式。 长度:5-10分钟。 文件类型:应是专为申报书制作的原版录像,而不是任何现成的录像资料(如风光旅游宣传片之类)。 画外音及字幕:配有普通话解说词,并配以汉文字幕。 录像片制作:摄制、编辑要保证质量,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变焦、距离过近或过远,摄制、剪辑技术过差,音量饱和等。 (二)录像片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 概括说明申报项目的显著特征,及其社会和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杰出价值 阐释申报项目对相关区域和中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以及申报理由。 第三部分:濒危状况 说明申报项目的濒危状况及其原因。 第四部分:保护计划 1

简明扼要地展示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步骤。 二、申报项目照片 500万像素以上,充分展示申报项目代表性的数码照片3-5张(附文字说明、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其电子版本)。 三、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其他资料 (一)分布图及其他图表; (二)附有底片或幻灯片的照片(统一编号,并附文字说明及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 (三)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格式的音频、视频资料,数字化文件; (四)历史文献、书面资料、宣传册、简报等; (五)其它资料。 三、证明材料和授权书 (一)相关区域、群体或传承人同意申报该项目的书面授权证明(可以是书面文件,或录像带、录音带,或其他任何无可辩驳的证据); (二)保护单位应出具两份同意使用申报材料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的授权书。 四、申报材料总目录 包括申报报告、申报书、辅助资料和证明材料等,标明编号、文件名称、介质类型、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必要的文字说明和相关信息。 2

关于申报非遗的请示

关于申报“非遗”的请示 省“非遗”专家组: 自从长白山采参习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抚松县文体局、抚松县人参文化研究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继续“申遗”工作,现初步拟申报以下三个项目: 1、野山参繁衍护育传统技艺; 2、贡品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3、长白山采参习俗传承保护基地。 一、关于野山参繁衍护育传统技艺 保护野山参资源,在长白山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近百年尤其是六十年来,人参之乡抚松县加大了保护措施,县内的东岗镇、北岗镇、新屯子镇、兴参镇、抽水乡等乡镇相继展开对自然林或次生林野山参的保护。近二十年来,吉林省宇峰参业有限公司所属的两处自然林野山参护育基地有六千余亩,为长白山区之最。 宇峰参业有限公司传承了长白山区放山人、种参人千百年来繁育野山参传统技艺,不人为干碍野山参的生长,让其在自然林中自由生长,绝不使用农药化肥等来改变野山参的自然生长状态。 所属该公司的“高爬沟”和“老官道”两处自然林野山参,主要有两种:一是种子自然遗落土中或松鼠等野生动物协助传播人参种子生长的;二是人工科学播撒人参种子生长的。 这两种野山参生长环境、自然条件完全一样,只不过自然生长的野山参参龄要长一些。曾出土过上百年参龄的野山参。

通过多年的实践,宇峰参业有限公司总结出一套科学、环保、传统,遵循自然的野山参繁育技艺,这种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做法值得推广。将野山参传统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濒临绝迹的野山参资源最好的保护措施。故此,抚松县人参文化研究会决定将宇峰参业有限公司坚守的野山参繁育传统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妥否,请指示。 二、贡品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1、宇峰参业所属6000余亩山参护育基地…… 2、省新华书店集团抚松县店所属长白山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场…… 三、长白山采参习俗传承保护基地 抚松县申报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政府又规划五年内将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属宇峰参业有限公司的山参护育基地被当地政府确定为采参习俗传承保护基地,人们可以在基地里体验放山活动,接受采参习俗对人们的美德教育。 抚松县人参文化研究会 2012年6月18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