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一、新课导入

自读课文第9页,“引入话题”。

讨论:1、这4段文字总共说了几个意思?试加以概括。

2、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理解。(二人小组完成)

二、设问导读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9-12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资料或者网络复习关于孔子的有关知识。

2、参照课文注释,疏通课文内容。(学生独立完成)

三、自学检测:

(一)填空:

孔子(公元前~前),名,字,末期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体历史著作。

(二)名词解释:

1.《论语》:

2.语录体:

3.四书五经:

4.有教无类:

(三)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君子:

无道:耦而耕:

津:易:

怃然:谏:

趋:荷:

食: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通()

桀溺:()通()

而谁以易之:()通()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

植其杖而芸:()通()

使子路反见之:()通()

(以上内容由组长在临下课时或者课余时间检查过关,教师抽查)

4、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检查后确定人选,准备在下节课上展示。

展示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典型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2、整句的翻译;3、整段的意义概括。

展示的评分标准为:1、姿态大方;2、语言清晰、流畅;3、逻辑层次清楚;4、知识讲析正确;5、有见地,有自己对问题的思考。

以上每点1分,最高5分,组员的得分就是小组的得分,节节清,教师把这个做为语文成绩的重要依据。

四、巩固训练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2、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以上内容先自己思考,然后写在空白的地方,当作写作练习完成,小组内先交流,然后课堂展示。)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8、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长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 耰而不辍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9、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1、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要超过15字)。(3分)

12、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五、拓展延伸

1.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2.《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一章很有意思,因为提问者是端木赐,他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一位,与贫穷的颜回形成了两个极端。而且端木赐的富有不是来于父母的馈赠和遗产,而是靠己敏锐而老道的经商才能。孔门学说能够传播很广都得益于这位富有的学生用财力去支持和推广。我们现代所说的“儒商”这个词的始祖和原型,就是他——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由于子贡能言善辩,口伶俐,颇有外才能,兼其深谙商业低买高卖之商理,所以颇清高。他非常认同孔子的学说,所以当他通过转卖货物、投资致富后,便想实现老师所说‘仁’的境界。于是才有了这段对话。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广泛地、无条件的把好处送给民众,救济民众,让民众都得到帮助。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得上是您说的仁人了吧?”子贡在这里说的这个人,其实是暗指己,也就是用隐晦的话说:“老师,如果我拿出钱来帮助大家,而且不要好处,那我是不是就达到了您要求的具有了‘仁’的品德了呢?”

孔子明白子贡话里隐含的意思,但他又知道子贡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可能是子贡有钱了以后的一种我炫耀,但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孔子并没有打击子贡的这种显摆,反而幽了己一默:“能做到这种地步,何止是达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即使远古时候像唐尧虞舜那样拥有绝对威望和权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啊!”在不落痕迹地批评了子贡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后,孔子不失时机的提出了“仁”者的标准:“有仁德的人,己想立于天地之间,有一番事业和抱负,他也一定会帮助别人达到;己想要将来通达有前途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够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的方向了。”水之声:将文章归类到“治国”一类,并非哗众取宠。源于《本周金融观察》中编者点的下列评论:另有故事:鲁人流落异国为,鲁国规定凡是看到本国人在别的国家被卖为隶,只要出资买回就可以得到重奖。

孔子的学生子贡买回隶后却谢绝了政府的奖励,孔子对此不仅不予以表扬,反而作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子贡这样做开了一个很坏的头,以后不会再有人愿意花钱替国家赎人了。

都说孔夫子是“圣人”,太过迂腐,言义不言利,其实都是后世腐儒的向壁虚构。孔夫子实在是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知道人对利益的追求、对欲望最求纯属天,只可引导而不可压制。高标准的道德只能施之于少数人,同样必须出于觉愿,不可求;对于多数人来说,执政者还是要力求使道德规范与基本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使人们的利行为客观上成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善行,这样的政策方能行得通、行得远。这些才是将上面那段文字打上“治国”烙印的原因。希望执政者对于政策的考量,应该立足于远、立足于长,切不可朝令夕改,让民众不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