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双眼损害一例临床病例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肠结核-白塞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李欣李芳樊凯李小峰张卓君王晨李昕武鹏艳DOI :10.11655/zgywylc2019.24.070作者单位:10114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代谢与免疫性疾病中心(李欣);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芳、樊凯、李小峰、张卓君),病理科(王晨、李昕、武鹏艳)通信作者:李芳,Email :sunshine5670@肠结核-白塞综合征是一种由结核感染引起的类似白塞病肠道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由于结核感染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进而出现类似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其在临床工作中极易与肠白塞混淆。
本文就1例肠结核-白塞综合征的病例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2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3次/年,伴右足跟疼痛,症状可自行缓解,未予重视。
1年前出现外生殖器溃疡,伴视物模糊,无皮疹,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活动障碍,症状可自行好转,未予诊治。
6月前患者出现腹痛,位于下腹部,伴反酸,无恶心、呕吐,无里急后重,无黑便,无寒战、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胃肠镜检查提示:胃窦部糜烂,回肠末端多处溃疡。
予奥美拉唑、美沙拉嗪治疗后,腹痛好转出院。
院外不规律服药药物,仍有间断腹痛。
1月前自觉腹痛症状较前加重,口腔溃疡及外生殖器溃疡复发,无发热、盗汗,无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等,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科。
1.2实验室检查: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min ,呼吸:18次/min ,血压:128/74mmHg (1mmHg=0.133kPa ),神清,肺脏、心脏听诊无异常。
腹软,无压痛,反跳痛。
肝脾肋下未触及。
针刺试验阳性。
入院相关检查:C 反应蛋白(CRP )3.12mg /L (正常值<8mg /L );红细胞沉降率(ESR )10mm /1h ;抗ENA 抗体谱:(-);PPD :(-);结核杆菌抗体:(-);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梅毒误诊为白塞氏病一例报告【摘要】一例二期梅毒,临床表现为反复口腔、外阴溃疡,与白塞氏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后经血清试验,确诊为二期梅毒,青霉素g钠80万单位/日肌注治疗,溃疡逐渐愈合,皮疹消退。
临床上仔细检查,多方考虑,避免误诊。
【关键词】梅毒;白塞氏病;溃疡【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35—02近年,性传播疾病不断增多,在口腔、外阴溃疡的鉴别诊断中要考虑到性传播疾病的可能。
笔者调查1例以白塞综合征入院、后证实为梅毒的患者。
因白塞综合征需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一旦误诊误治,会引起感染的播散。
白塞综合征无特异性抗体,增加了鉴别诊断难度,但只要想到性传播疾病,大部分病人可通过血清学得到证实。
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36岁,反复口腔、阴部溃疡8个月。
患者无明显诱因右唇内侧出现一直径4 mm的痛性溃疡,反复加重,在外院行活检,病理示化脓性肉芽肿,局部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
5月出现口角、舌尖、舌根、咽周、外阴多发痛性溃疡,表面有脓白苔;头皮、左手腕桡侧数个红色丘疹,丘疹中间有破溃、黄色分泌物,并有结痂、脱屑和轻度瘙痒,无疼痛。
双手近端指间关节(pip 1-5)疼痛,自觉轻微肿胀,无明显晨僵,1个月后自行缓解。
遇冷双侧大腿出现斑疹,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
7月左眼角外侧出现红色斑疹。
在门诊查血沉(esr) 70 mm/1h,c反应蛋白(crp)(-),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无结膜炎,视力无下降,针刺部位无异常。
可疑白塞综合征收入院。
2 查体t 36.8℃,bp 110/70 mmhg。
头皮可见数个红色丘疹,中间有结痂、脱屑,无触痛;左手腕桡侧见一红色丘疹,可刮出大量皮屑;口腔可见多个小溃疡,右侧大阴唇见三个微微隆起的小扁平皮疹,中间有溃疡;左眼角外上侧、右口角见红色充血性斑疹。
心肺腹(-)。
甘肃医药2021年40卷第5期Gansu Medical Journal,2021,Vol.40,No.5儿童Blau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李倩倩唐玉英安虹瑾张娟丽邴丽娟郑东丽穆善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省儿童医院,甘肃兰州730030【摘要】Blau综合征(B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极易被误诊。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
该例患儿以多关节肿胀伴皮疹为主诉,经典型关节肿胀、皮疹、眼部损害、足背部皮肤活检肉芽肿性关节炎,检测基因突变,诊断为Blau综合征,给予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后皮疹消退,多关节肿胀缓解。
本文通过对此病例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和诊治。
【关键词】Blau综合征;肉芽肿;NOD2基因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725(2021)5-0475-03Blau综合征(blau syndrome,B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的单基因疾病。
儿科医生Blau于1985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皮疹、关节炎和眼部损害。
由于极为罕见,该病的误诊率高,亦无最佳治疗方案。
现就1例BS患儿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病理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提高儿科医师对BS的认识。
1病例资料患儿男,1岁,因“多关节肿胀伴皮疹8月余”于2017年6月16日收住入院。
患儿于入院前8月家属发现双侧指间关节、双腕关节、双踝关节肿胀,触痛,皮温正常,活动受限,全身可见鳞屑样皮疹,无破溃及色素脱失,无瘙痒,无发热,无畏光流泪,无口腔溃疡,无雷诺现象,无盗汗,无乏力,无脱发,家属未予重视。
于入院前9天因多关节肿胀在我院门诊就诊,查血常规示:WBC15.5×109/L,NE%0.39,LY%0.46,EO%0.08,HB105g/L,PLT586×109/L,CRP6mg/L;红细胞沉降率21mm/h。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临 床 医 学1 临床资料例1,男,49岁,10年间口腔粘膜反复溃疡疼痛,多次以“口腔溃疡”治疗好转,反复发作。
1年前伴发四肢散在毛囊性丘疹,脓疱,虹膜样红斑,曾以“多形红斑”用药后好转。
2周前,患者口腔溃疡复发,并伴外阴部,肛周疼痛溃疡,四肢散在皮疹,小便刺痛,影响饮食,睡眠。
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口腔颊粘膜、软腭,舌,口唇,口角见多数圆形、椭圆形溃疡,中心有淡黄色坏死基底,周围红晕,外阴龟头见多处浅表性溃疡,肛周5点处见一浅表性溃疡。
四肢散在钱币大水肿性圆形红斑,呈虹膜状,前臂针刺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血WBC:7.8×109,N:0.73,IgG:1.96g/L, IgA:0.45g/L,IgM:0.60g/L,BS:4.1mmol/L,肝功能正常,USR(-) (康氏反应)。
诊断:白塞病。
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及局部治疗等,20d后症状消失。
例2,女,40岁,农民,因其双手指掌散发少数扁豆大水肿性红斑伴压痛1个月就诊,1个月前曾应用青霉素等治疗“上感”,后出现双手掌皮疹,曾应用抗组胺及皮质激素治疗,效差,并出现双腿酸胀不适,结膜充血。
查体: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双手掌呈多形红斑样损害,手指尖潮红,发热压痛明显,双眼睑、球结膜充血明显。
实验室检查:血WBC:10.1×109/L,余正常,血沉:2mm/h,ASO(-)。
诊断:多形红斑型药疹,给予强的松30mg/d、抗组胺、钙剂、维C等治疗,症状略缓解,后出现病情反复,并出现外阴浅表溃疡,口腔粘膜溃疡。
追问病史,1988年,大、小阴唇,阴道口曾出现疼痛性溃疡,半个月后缓解,以后反复发作,未治。
1992年以来,口腔颊粘膜、舌常出现2、3个溃疡面,可自行缓解,1995年以来,常感下肢酸痛,疲劳无力。
进一步检查:RF(+)、C-反应蛋白(+),前臂生理盐水针刺反应阳性。
白塞病知识点归纳总结总结白塞病(Behçet's disease),又称为贝赫切特病,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受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该病以口腔和生殖器溃疡为特征,但也可影响皮肤、眼睛、关节、血管、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等多个器官系统。
白塞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1. 口腔和生殖器溃疡:这是白塞病最常见的表现,溃疡通常疼痛,且可反复出现。
2. 眼部炎症:包括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 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痤疮样皮疹等。
4. 关节疼痛:多关节受累,但通常不会导致关节畸形。
5. 血管炎:影响大、中、小血管,可导致血栓形成或动脉瘤。
6. 消化道症状:如口腔溃疡、肠道溃疡等,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
7. 神经系统受累: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脊髓炎等,症状多样。
诊断白塞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
国际贝赫切特病研究小组(ISG)制定了诊断标准,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皮肤病变和阳性家族史等。
治疗1.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2. 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用于治疗难治性白塞病。
3. 局部治疗:对于口腔溃疡和生殖器溃疡,可使用局部抗炎药物。
4. 支持性治疗:如疼痛管理、营养支持等。
预防和管理1. 定期监测:对于有眼部受累的患者,定期眼科检查非常重要。
2.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可能诱发溃疡的因素,如辛辣食物、压力等。
3. 心理支持:由于白塞病的慢性和复发性,患者可能需要心理支持。
研究进展白塞病的研究正在不断进展,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试图揭示其发病机制。
基因研究、免疫治疗和个性化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
结论白塞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来管理。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未来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活质量。
白塞病30例临床分析
陈建华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9(013)017
【摘要】@@ 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
床表现复杂,除口、眼、生殖器三联征外,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本组2000年-2008
年间收治30例BD除了口、眼、生殖器、皮肤、关节病变外,部分病例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呼吸系统及肾损害.现报道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531-532)
【作者】陈建华
【作者单位】潞城市天脊医院,山西,潞城,0475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会厌逐瘀汤代茶饮治疗白塞病口腔溃疡的临床分析
2.白塞病并发脊髓病变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3.神经白塞病32例临床分析
4.15例白塞病并发动脉瘤临床分
析5.单中心白塞病累及心血管系统32例临床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火旺型白塞病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白塞病(Behcet's disease)是一种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白塞病属于“狐惑病”范畴,多因阴虚火旺所致。
知柏地黄汤作为传统中医方剂,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对治疗阴虚火旺型白塞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火旺型白塞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阴虚火旺型白塞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XX例)和对照组(XX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相近,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三、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缩短,溃疡面积减小;生殖器溃疡疼痛减轻,愈合速度加快;眼部炎症得到缓解,视力改善。
2. 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者则有部分出现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四、讨论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火旺型白塞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知柏地黄汤中的知母、黄柏等药材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
通过加减调整药物组成,可以更好地适应个体差异,提高治疗效果。
与常规西药相比,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还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火旺型白塞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滋阴降火的药理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还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file:///C|/html/消化科/肠白塞病.html疾病名:肠白塞病英文名:intestinal Behcet disease缩写:EB别名:肠型白塞病ICD号:K63.8分类:消化科概述:白塞病(Behcet’s disease)1937年由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Behcet最早提出,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白塞病合并胃肠道溃疡者又称为肠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为白塞病的特殊类型。由于白塞病口腔黏膜的溃疡出现率最高(95%以上),很早以前人们就推测胃肠黏膜也会出现溃疡。有关白塞病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的文献报告最早在1940年,1958年Behcet通过对白塞病消化道的系统观察和研究,提出胃肠道白塞综合征(gastrointestnal Behcet’s syndrome)。鉴于消化道溃疡多发生在回盲部,1964年豚田等提议将其改名为肠型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近年文献多称肠白塞病。流行病学:我国发病率无确切资料,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以女性居多。病因: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病毒、细菌、变态反应、自家免疫、社会环境因素等学说。从免疫角度上来看,本病患者纵隔充气造影可见胸腺增大,病理组织学发现胸腺淋巴滤泡的百分率高达71%。在末梢血,中性白细胞的游走功能亢进,中性白细胞内溶酶体酶活性亢进,出现免疫复合体,抑制性T细胞缺乏。
file:///C|/html/消化科/肠白塞病.html(第 1/9 页)[2008-4-27 17:33:33]
CDD CDD CDD CDDfile:///C|/html/消化科/肠白塞病.html发病机制:对包括白塞病在内的炎症性肠疾病,使用鲁米诺对末梢血的中性白细胞进行PMA刺激,对伴随其吞噬作用发出的光子量进行化学发光研究,结果在白塞病者活性有意义地升高。此时,由于发生活性氧,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的组织损害。 病理上把白塞病肠溃疡分为坏死型、肉芽肿型以及混合型。坏死型为急性、亚急性病变,肉芽肿型为慢性病变,混合型介于二者之间。镜下可见肠黏膜水肿,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组织内的肠淋巴管扩张。肠的血管病变为伴随溃疡出现的血管炎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的肥厚。以黏膜下组织的血管,特别是静脉为明显。这种血管的病变与溃疡的大小无关,受时间推移的影响,急性期溃疡(坏死型)的血管病变比慢性期溃疡(肉芽肿型)血管炎性病变为轻。溃疡越深,血管病变越明显。而无溃疡的肠黏膜,多见不到明显血管炎性变化。这种血管病变与肺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的血管病变基本上无太大差异。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口腔黏膜的反复发作性溃疡;结节性红斑样皮疹、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毛囊炎样皮疹、针刺试验阳性等皮肤症状;反复发作性眼前房积脓性虹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外阴部溃疡。此外,往往合并有关节炎、附睾炎以及消化道、心血管、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症状作为该病的副症状。病程中4个主症状全部出现者为该病的完全型。病程中出现3个主症状,或是出现2个主症状加上2个副症状,或是眼的症状再加上一个其他的主症状者为该病的不完全型。根据内脏系统损害的不同而分为血管型、神经型、胃肠型等。 1.主症状表现 (1)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发作数次,发作期间在颊黏膜、舌缘、唇、软腭等处出现多个痛性红色小结,继以溃疡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为2~
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治疗白塞病22例摘要】白塞病部分患者表现为阳气不足、淤血内阻之证,采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为治,疗效满意。
【关键词】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白塞病疗效【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331-01白塞病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系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心血管、消化道、神经系统、肺、肾、关节等器官[1]。
中医治疗常以肝脾湿热证、气郁化火证、心脾积热证、阴虚火旺、虚阳上扰证辩证论治。
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部分患者表现为阳气不足、淤血内阻之证,采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为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所选22例病例均符合国际白塞病委员会1989年制定的国际分类标准①,所选病例,年龄17—40岁,平均28.5岁,最小21岁,最大4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
中医症候可见口腔及外因溃疡反复不愈,皮肤结节红斑色淡,质稍硬,疼痛,面色萎黄,形寒怕冷,四肢不温,或自汗,或吐痰,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1.2治疗方法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基础处方:制附子10g,肉桂6g,人参10g,干姜10g,当归10g,赤芍10g,红花10g,桂枝10g,川芎10g,甘草10g,脾胃虚寒者加白术10g,皮肤结节疼痛明显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痰多者加半夏10g,汗多者加生龙牡各24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00ml,连服30 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白塞氏病专业组1993年制定的标准拟定。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有轻度反复;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发作间期延长;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临床治愈12例,占54.5%;显效7例,占31.8%;好转2例,占9.2%;无效1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
白塞病双眼损害一例临床病例报告
作者:刘晓天
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方法结合一例典型白塞病伴眼部损害病例共同分析学习。
结果患者有口腔、外生殖器溃疡、眼炎等白塞病典型表现,经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有效。
结论积极治疗白塞病,预防其眼部病变导致的不可逆视力下降。
【关键词】白塞病眼炎病例
白塞病,也称贝赫切特病(Behcet disease,BD),以口腔和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并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
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部分患者因眼炎而有视力障碍。
现就我院收治的一例白塞病患者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0岁,工人,主因“反复结节红斑,多发溃疡6年,双眼视物模糊4月,加重一周”入院。
1.1 现病史:200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结节红斑,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后间断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及双下肢结节红斑,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白塞病”。
规律服用强的松及免疫抑制剂,效佳。
2015年12月20日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后,上述症状加重。
4月22日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考虑“右眼玻璃体积血,左眼颞上方静脉阻塞”。
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
病程中无口干、眼干、牙齿块状脱落,无面部红斑、脱发、光过敏及双手遇冷变白变紫,无腰背痛、足跟痛及腹股沟区痛,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均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1.2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对“来氟米特”过敏。
1.3 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未到过疫区,无有害及放射物接触史,吸烟2年,1包/天,无冶游史;23岁结婚,生育1子,配偶体健;无与患者类似疾病,无家族遗传倾向疾病。
1.4 体格检查 T:36.5℃ P:72次/分 R:20次/分 Bp:111/70mm 皮肤黏膜:色泽正常,双下肢皮肤黏膜粗糙,散在多处片状紫黑色皮疹,无皮下出血点,无瘢痕,无肿胀,无蜘蛛痣及肝掌。
淋巴结:双侧下颌可触及1枚直径约0.5cm肿大淋巴结,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尚可,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眼:眼睑无水肿,左眼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
口腔:唇红,口唇无畸形,口腔内舌下可见一不规则溃疡,牙龈无肿胀。
脊柱及四肢: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四肢无畸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关节无肿胀,运动正常,左下肢肿胀,无压痛,双侧“4”字试验阴性,挤髋试验阴性。
1.5 辅助检查:入院后,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及心电图、胸部CT、骨盆平片,骨密度测定,骨扫描评估重要脏器功能;查RAs、抗ENA多肽谱、狼疮筛查、血管炎筛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活动:考虑到白塞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疾病,全身大、中、小、微血管均可受累,需行双下肢血流图检查,明确下肢血管受累情况。
其中有异常的检查项目如下:
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
骨密度测定(腰椎+左髋):骨量减少。
骨扫描:全身多关节及双侧髂前上棘骨质代谢对称性轻度增高。
生化:ALT 81.50U/L(正常参考值范围5-40U/L),血沉22.00mm/h(男性正常参考值范围0-15mm/h)
结核菌素抗体(+)
1.6 眼科会诊:外眼(+),视力OD 0.1+,OS 0.1,右眼玻璃体积血,左眼眼底出血,建议服用卵磷脂络合碘。
1.7 诊断:白塞病右眼玻璃体积血,左眼眼底出血
1.8 治疗以及疗效:入院予以甲强龙500mg×3天冲击治疗,结合胃粘膜保护,肝脏保护,预防口腔感染。
眼科建议服用卵磷脂结合碘。
治疗后患者双眼视力障碍有所缓解。
3天后给予生物制剂益赛普25mg皮下注射,次日查房患者自述视力模糊改善,眼底出血减轻。
给予沙利度胺,白芍总苷,环磷酰胺治疗一周后,眼科复查积血减少,双眼视力OD 0.15,OS 0.25,较前明显提高。
嘱出院后定期在门诊复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眼科随诊。
2 讨论与总结
2.1 诊断依据:中年男性,慢性病程;2009年确诊;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近4月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眼部损害;针刺试验阳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符合白塞病国际分类标准(1)(2014年),排除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等疾病。
2.2 治疗:以对症治疗和对眼炎、血管炎治疗为主。
2.2.1 对症: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关节炎、秋水仙碱治疗结节性红斑、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于口腔溃疡和轻型前葡萄膜炎、沙利度胺治疗粘膜溃疡。
2.2.2 内脏血管炎和眼炎的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可根据病变部位和进展来选择药物种类、剂量和途径[2]。
2.2.3 生物制剂:对于新发的后葡萄膜炎(单侧受累,视力
2.2.4 手术治疗:有动脉瘤者可结合临床予以切除。
参考文献
[1]Davatchi F, Assaad-Khalil S, Calamia KT,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Criteria for Behcet's Disease (ICBD): A collaborative study of 27 countries on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new criteria.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14, 28(3): 338-347. ?
[2]赵奉春.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4:84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