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48.51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

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 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一一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

2 .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仁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 •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三圈环流

过渡: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板书: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

圈环流)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

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请思考:(边讲边用课件演示)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 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 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 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 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 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 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

(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 N附近(副极地)相

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 ° N 低纬环流

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 N和60° 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 N和60° 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 N和60° N之间、90° N和60° 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8 )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_个气压带,6个风带。

“三圈环流》的变式團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

(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

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应用巩固:

A、B、C 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 B

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