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海南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地理环境等原因而不为世人所熟知。
如今随着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建立,特别是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被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海南文化开始逐步走进大众视野。
而军坡节作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日,自然备受关注。
它既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又是汉黎民族共融互促、构成和谐社会的典范,同时也是海南最具开发潜力的历史文化品牌,理应成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军坡节的历史源流(一)军坡节的渊源与流变军坡节也叫闹军坡、发军坡、吃军坡、公期节、行军期、军期等,最初发源于黎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海南省民间最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时至今日已然成了展示当地民俗的大舞台,尤以屯昌、海口、定安、琼海为盛。
但各地举办的时间差别较大,一般以传说当年冼夫人出兵到达本地的时间作为庆祝日期,通常为期四天,大多集中在农历二月至三月,最早的澄迈市金江镇军坡于正月初二开始,最晚的则是农历八月十五的定安县黄竹镇军坡。
军坡节以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夫人崇拜为基本内涵,而在琼东北地区,其所祭祀的神灵人物还有雷公、精卫和各迁崖始祖的先辈,以及各村镇各区域的保护神等,并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地区性的“公期”、“婆期”祭神活动。
各地的公婆期又有大公婆期和小公婆期之分,前者供奉范围较大的神祖,称为大公;而各村自己的神祖为小公,举行日期大约在当地军坡节前后。
实际军坡节与公期关系非常复杂,既有所区别也相互包含。
形式上两者相近,如琼海中原、临高多文及万宁一带,军坡实质上就是公期;但在有些地方,不仅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过军坡节,各村子又有自己的公期,供奉当地传说的英雄人物。
(二)军坡节的内涵与外延①英雄崇拜和图腾信仰军坡节起先是以纪念巾帼英雄冼夫人为古代海南文明开化所做贡献而设立的祭祀节日。
冼夫人(公元518—601年),名英,乳名阿莫,黎族,南北朝时高凉郡(今广东电白丁村)人,梁高凉太守冯宝妻(沈志成、沈艳:《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博卷·海南文物记事》,海南出版社,2008年4月,第175页),一生经历梁、陈、隋三朝,是我国六世纪南方百越民族中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海南黎族竹竿舞阐述概要:作为海南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接触到了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的文化,被其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深深吸引。
时代在前进,黎族社会也在不断的前进着。
黎族舞蹈竹竿舞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本文从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的起源、发展历史、特点、发展前景及旅游开发价值等方面入手,就海南黎族舞蹈的特征和发蕊、展前景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策略,为海南竹竿舞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引言海南岛孤悬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具有健康、生态、长寿、阳光岛的美称,有缤纷而崎旋的热带海洋风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以汉、黎、苗、回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其中最独特的还属海南黎族民俗文化。
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蕊畸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
其中最具特色和颇为神奇的一支舞蹈还属“竹竿舞”。
一、竹竿舞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一)竹竿舞的起源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诞生于三亚崖城镇境内并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竹竿舞》以其不可替代、不可阻挡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态突破一系列《驱鬼舞》的原有的范式,表现形式上显然是模仿了人们熟悉的自然界动物的不甚正确的动作,丰富了舞蹈的线条与形态动作,进一步揭示人们的形体和心灵的语言,表现在内容上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驱逐附于死者身上的鬼魂,还要安慰和超度亡灵,让死者安心地到一个称心舒适的境地中去,不但不要回来干扰生灵,而且从遥远的阴间托福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海南属于多民族聚集的热带岛屿省份,黎族是其中主要的民族之一。
海南的民居建筑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传统性、乡土性,结合了黎族传统文化元素呈现的主要特点。
全面、深入探究剖析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的同时将民居建筑的传承、发展协调统一,可以在改变民居地域文化现状的同时促进其创新发展。
一、海南民居建筑文化背景近年来,随着海南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地来岛旅游、度假、养老的游客逐年增多,海南黎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熟知。
海南黎族文化历史悠久,在人居、生产工具、生活风俗等各方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也引起很多学者和设计师的重视。
深挖海南黎族文化元素的历史与内涵,并将其融入现代民居中是地域文化的基础,也是地域民居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下,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和业态,海南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为这种新的业态提供了创新土壤。
设计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民居建筑设计中转型升级需要文创赋能。
海南黎族文化是海南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它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并在转型过程中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趋势。
目前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相当迅速,但深入地将地域文化挖掘出来,充分运用到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远远不够。
要继续增强地域文化与地方风格的结合,把传统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带动产业发展。
这样不仅有助于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而且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挖掘、传承、创新黎族非遗传统文化的内涵,打造以黎族传统时尚元素为主的民居建筑设计,建立起人们了解海南黎族文化历史的重要渠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南民居建筑文化在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民居建筑需要文创赋能转型升级,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博采众长,主动创新文化环境,从而让民居建筑展示出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时尚。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年—2020年)说明书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2013.4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1)一、规划范围 (1)二、规划期限 (1)三、规划性质 (1)四、规划任务 (1)五、规划原则 (2)六、规划依据 (2)第二章规划背景 (5)一、宏观背景 (5)二、中观背景 (6)三、微观背景 (9)四、规划衔接 (11)第三章基础分析 (14)一、资源分析 (14)二、文化分析 (25)三、现状分析 (33)四、SWOT分析 (36)第四章市场分析 (40)一、市场特征 (40)二、市场定位 (43)三、专项市场 (45)四、市场预测 (49)第五章发展定位 (52)一、指导思想 (52)三、形象定位 (53)四、发展目标 (53)五、发展模式 (54)六、发展战略 (56)七、发展突破 (56)第六章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58)一、空间布局 (58)二、分区规划 (58)第七章产品规划 (114)一、指导思想 (114)二、产品现状分析 (115)三、产品体系 (117)四、特色产品 (122)第八章产业规划 (128)一、总体思路 (128)二、特色产业 (128)三、传统产业 (146)第九章交通规划 (155)一、总体思路 (155)二、交通现状 (156)三、旅游公路规划 (156)四、特色游线设计 (159)五、水路交通规划 (162)六、服务中心体系 (163)第十章环境保护 (165)一、指导思想 (165)三、重点举措 (166)第十一章营销推广 (175)一、营销目标 (175)二、营销推广口号 (176)三、营销策略 (177)四、节事活动策划 (178)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181)一、组织保障 (181)二、规划保障 (181)三、政策保障 (182)四、土地保障 (182)五、资金保障 (182)六、民生保障 (183)七、人才保障 (183)第十三章投资运营与分期行动规划 (185)一、开发运营规划 (185)二、投资融资规划 (188)三、分期行动规划 (193)四、综合效益分析 (197)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范围陵水县行政辖区。
黎族船型屋调研报告黎族船型屋调研报告2019年5月15日一、调研目的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黎族船型屋的建造工艺、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以便进一步推进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考察位于海南省黎族聚居区的船型屋,观察其建筑风格和特色。
2. 访谈调研:与留在船型屋的黎族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船型屋的理解和评价。
三、调研结果1. 建筑风格独特黎族船型屋是黎族人民的传统居住方式,在设计和建造上非常独特。
它以船只为蓝本,采用木质结构,以椰叶作为屋顶覆盖,给人一种原始而又精致的感觉。
船型屋通常有两层,上层是居住区,下层是农作物贮藏区。
2. 建造工艺精湛黎族船型屋的建造工艺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首先,建造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木材,对木材进行加工和处理,确保结构牢固。
然后,需要将木材按照规定的比例和形状进行拼接,使得船型屋的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最后,将椰叶绑在屋顶上,以达到遮阳和防雨的效果。
3. 历史背景丰富黎族船型屋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它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海洋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居住方式。
早期船型屋通常建在海滩附近的沙滩上,供渔民和农民居住。
它不仅仅是一种居住方式,同时也是黎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和利用。
四、调研结论黎族船型屋是海南省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
通过进一步的开发和推广,黎族船型屋可以成为海南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五、建议1. 加强保护和修复:对黎族船型屋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其历史风貌得以保留。
2. 丰富展示方式:通过建立相关的展览馆和陈列馆,将黎族船型屋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工艺向游客全面展示。
3. 发展旅游项目:打造黎族船型屋为旅游景点,将其与其他黎族文化元素结合,推出特色旅游项目。
4. 培养传统技艺:通过培训和传承,推动黎族船型屋的建造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对黎族船型屋调研的初步分析和总结,希望能为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社会学论文题目: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姓名徐四所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班级09行政管理2班学号20090704310048指导教师李芬日期2010 年10 月20 日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摘要】少数民族永远是中华宏伟画卷上浓重的一笔,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对人类历史文明的生动证明。
了解和发掘民族文化,有利于把握过去,展望未来。
海南黎族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的足迹,将是人类考察海南丰富历史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海南黎族物质精神文化发展海南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部琼海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其人口占海南岛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尚在进行中,结果未知),海南少数民族人口为136万,其中,黎族人口117万。
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
黎族地处偏远,历史上受外界影响较小,所以千百年来仍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文化。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竣的挑战。
本文将从其社会管理体制,物质文化的变迁。
精神文化的发展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历史。
一社会管理制度海南黎族有着多个群体结构形式,而比较重要的一种社会结构是“合亩制”。
其原始形态是有若干个小家庭构成,这些小家庭均有着血缘关系。
它有着这样的特点:首先血缘关系是合亩制组织的基础,合亩有大有小。
其次,合亩内生产工具为各家所有,也就是集体所有。
再次,生产所获由“亩头”支持分配,按户平均原则。
由几个合亩组成自然村,再由自然村组成峒,所以它的社会组织就是:总管(峒长)--哨管(管辖数村)--里头(村头)--亩头(辖所属合亩)。
不能越级,既有现代特点,又有鲜明的原始社会性质--劳动工具和成果归集体所有,其深深的打上了生产力低下的烙印!特别体现在农业生产上,亩头的集权就生动的体现出来,翻地,必须由亩头先动犁,而后大家跟着。
旅游民俗案例分析——竹竿舞一、名称:黎族竹竿舞二、流传的地方: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三、民俗的分类:民俗活动四、内容简介:其实真正的竹竿舞(又称打柴舞)起源于黎族民间,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竹竿,黎语叫“转沙”,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
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
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而且在演出中女性更多。
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
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黎族舞蹈竹竿舞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金奖,从此海南黎族闻名于世。
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如今的黎族竹竿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色舞蹈。
所以要看正宗的竹竿舞就到海南去,体验流传数百年的古老舞蹈。
五、特色分析:1、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流行。
就地域而言,其他地区的人对这种舞蹈会产生浓厚的新鲜感,增强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2、竹竿舞不仅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代表,它还是一项体育运动,是现代生活所追求的健康活动,一个永恒的主题;3、欣赏艺术和参与活动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4、该民俗活动简单易学,可参与性强、竞争性强;5、在满足人们外出求轻松、娱乐心理的基础上,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结交更多朋友;6、通过观赏和参与竹竿舞的表演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黎族和黎族的传统文化。
保护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导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正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黎族文化作为海南独有的原生态文化现状不容乐观,黎锦工艺、纹面女、船型屋、民歌等都濒临失传和消失,抢救原生态黎族文化显得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黎族文化鲜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较为缓慢,许多古老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性、思想观念等仍深深影响着黎族后代。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交流,大量黎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正在迅速消亡,比如延续几千年的黎族文身习俗,尽管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民族记忆,但随着文身老人的离去,文身的工具、工序、技法等都将永远的消失。
因此,黎族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黎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也急需有所突破。
09年,9月29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正式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三月三节、黎族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等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
保护民族文化,建立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同时也有人表示担心,由于我国对黎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抢救力度不够,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精湛的工艺技术,已随着年代的流逝而逐渐离我们远去,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又使得黎族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逐渐消失,精神文化方面又添加许多新的内容,黎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浩大且艰巨。
究竟黎族文化遗产现状如何,抢救措施进行到哪一步?本刊将以连续报导的方式一一解读。
黎锦—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的价值;存续三千年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到宋、元、明朝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
异地黎族,民俗各异 调查地点:校内和学校附近 调查时间:2009年5月3日-----2009年5月5日 调查对象:校内学生和周边的当地居民 调查人员:全体人员 调查方式:问卷、交谈、查考资料等方法。 调查内容:海南旅游文化中的一枝独秀--------黎族文化 由于专业上的要求,我们带着一颗热爱海南民俗文化的心,对海南旅游业中的一枝独秀-------海南黎族文化进行了一次调查。 海南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就属性而论,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若按不同类别来分可分为五大类型。一.热带自然风光:二.名胜古迹;三.动植物种;四,风味特产;五.海南的文化艺术;六.民俗风情。旅游者在欣赏海南的独特自然资源的同时,可别忘了海南的人文资源——尤其是海南民俗文化,它将给你与众不同的感觉。 海南有黎、苗、回等38个少数民族 ,约136.01万人口,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的渊源关系,各地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许多质朴醇厚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这也是海南少数民族同其他地方少数民族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黎族妇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海南黎族妇女身纹脸的历史久远。其原因说法有三。其一:“防止掳掠”的说法。黎族姑娘长得漂亮,面部花纹以示坚持贞洁予以反抗掳掠;其二:“认祖归宗“说。纹脸来标志是否是同宗同族;其三..“已婚的标志”。实际这种@身文脸习俗并不是海南特有的 ,在我国除了台湾地区的高山族喜欢外,还有非洲地区、印第安人等也喜欢,这将是海南未来旅游业中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所在 。 “同川而浴”的习俗。 今天的陵水县的田仔乡高土村的杞黎盛行。每天黄昏时分,在村子中通往大溪山道来往的男女,一到溪边便分成两路,女子占据上游,男子占据下游。男女各洗其身,互不干扰。若彼此干扰视为可耻。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简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的淳朴和道德的和谐。 穿通裙的习俗。 至今的加茂黎族的妇女还保留着这种习俗。妇女用两块横布裹身子,头从中间露出,称之为“通裙”,头发扎成髻鬟垂于后脑,用三四颗极细的竹签插于发髻间。海南加茂黎族的这种简朴实用的着装和发式对于今天寻求简单的、自然的、轻便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奢求和归宿。它无疑能成为海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只要加之创意的开发它将成为海南服饰文化中的奇葩。 海南的铜鼓文化 海南黎族的一个支系美孚黎,美孚黎来自于海南俚人。俚人喜欢铜鼓,面高且大,因此鼓又被称为“都老”.它的纹饰和造型独特,属于粤系铜鼓。现在文昌市的铜鼓岭,就是掘得铜鼓而得名的,对于研究我国的青铜器时代有着一定的意义,铜鼓也成为我国青铜器时代晚期遗物的代表。 载歌载舞的黎族 黎族的歌谣主要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繁多,腔调优美的山歌。如:在黎族歌谣“隆调”里。从敲门歌、进门歌、请坐歌、找情人歌、请陪歌、相爱歌、赠礼歌、表忠贞歌、订婚歌、闩门歌、退礼歌、分离歌等。有的地区在人死之后“做七做佛”祭丧时,再如人生下来听摇篮曲;少年听牧童歌;青年听情歌,人死唱祭歌。有歌必有舞。黎族有竹竿舞即打柴舞。竹竿相碰声称为“打柴”。持竹竿有坐、蹲、站三种姿势,持竹竿人高呼“嘿、呵嘿“的呼喊,跳舞的姿态多变,节奏明快,动作优美,丧葬仪式时跳舞以示对死者亡灵的悼念的习俗,例外还有铃双刀舞,据说陵水县地区巫医在驱赶鬼的仪式中跳舞赶邪气成为主要的内容。 美丽的传说。 在海南流传的关于雷公亦正亦恶,五花八门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黎族对于雷公复杂的情感。一方面,黎人相信雷公在黎族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他敬重有加:另一方面,黎族人在与认为以雷公为代表的自然精灵的无法解释,无法避免的现象或灾难,这就使得黎族人对雷公自然会变得爱恨交加。总的来说雷公在黎族心目中是活灵活现的形象。正因为这中复杂感情交织的现象反映了雷公在黎族民族心中的地位,这与我国南方其它少数民族对于雷公“内心埋藏一个深深的久远的仇恨“是有区别的。这也是海南特有的民俗,同其他地区不同之处,其魅力足以征服我们的每一位来海南的游客。 海南的富有随处可见,但由于开发者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了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未能像云南一样被合理的开发,尤其是黎族文化。此时改革的春风吹来了海南,趁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机会,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来进行建设,为当代谋福利,为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宝岛。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作者:*** 指导教师:***(****大学****学院,海口,571158)摘要:海南黎族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中华民族的一支奇葩,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海南黎族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也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展望明天的同时,茁长成长。
关键词:海南黎族文化传承发展心得体会黎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是小小的一支,但是黎族人民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他们的足迹,体味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也具有民族性。
对于黎族文化发展我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提出我的见解。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黎族织锦在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黎族织锦经历了无纺阶段和有纺阶段。
无纺阶段时期的黎族先民大多用楮树树皮经过采集、拍打、洗涤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树皮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有纺阶段时期出现了木质纤维和棉质纤维,制成的衣物更加合体舒适。
再到后来就演变成今天的织锦。
黎族织锦的纹样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
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黎族织锦纹样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
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纹样。
黎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由于各方言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经济、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织锦图案也有所差异,这使得黎族织锦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织锦已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
黎族的织锦技艺作为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为黎族女子所传习。
在新时代传承发展黎族文化作者:刘静静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黎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兴盛,黎族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和羁绊。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为破解黎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实困境提供了基本依循和方向指南。
在对策上,新时代传承发展黎族文化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以精准脱贫为契机夯实黎族人民物质生活基础;二是要发展黎族文化事业培育人民文化自信;三是要在特区改革开放事业中壮大黎族产业。
关键词:新时代;黎族文化;传承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101-01新时代、新定位、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对于海南省和海南黎族人民而言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为黎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指明了基本方向、奠定了基本依循。
在新的历史方位中,黎族文化将如何发展,黎族文化如何在发展创新中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包括黎族人民在内的关心黎族文化传承的人们共同期待的命题。
面对新时代对文化传承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黎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在新时代传承发展黎族文化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精准脱贫为契机夯实黎族人民物质生活基础。
海南部分黎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准方面有着许多不足,与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存在着客观差距。
在经济社会高速变迁和发展的当下,如果黎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同步改善,那么对于黎族人民而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只能让位于经济生活,这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为了让大家真正意识到黎族文化的珍贵和特殊之处,真正有意识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黎族文化,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就当前而言,黎族群众和黎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充分借助精准扶贫这一契机,扎扎实实提高黎族人民的生活条件,使黎族人民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保障,为发展黎族文化奠定基础。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与发展建议——以槟榔谷景区为例摘要:海南地处我国南疆,是移民汇集,文化交汇、演替的地区。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文化特色浓郁。
文化旅游是21世纪旅游消费的主旋律和发展趋势,发展文化旅游是海南在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旅游胜地进程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使命。
其中,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是海南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本文通过对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了解其开发状况,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以槟榔谷景区开发为例探讨黎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海南,资源开发,槟榔谷,发展方向,建1.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概况1.1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类型及内容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主要由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组成。
下面例举各种文化类型所包含的内容:物态文化:住宅( 代表性住宅是船形屋)、服饰( 对襟、上衣和简裙,加上各种饰物)、饮食( 如竹筒饭、山兰酒等)、黎饰、独木器、制陶、黎药;制度文化:“合亩制”(“合伙共耕田地”) 和“峒”( 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符号文化: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纹身观念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信仰1.2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考古发现中证实,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土著居民,。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海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也造就了黎族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
它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1. 分布相对集中海南有黎族33.4万人,他们大都散居于五指山腹地,即保亭县、白沙县、乐东县交界的一大片偏僻山区里, 共计有24个乡,970个合亩。
这种小范围集聚使得集中保护和开发成为可能。
2.历史积淀深厚,民俗文化一脉相承换句话说,海南黎族文化具有自己纯正的血统。
由于早期封建主的迫害封杀,黎族退居的五指山地区。
那里封闭的环境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安定的环境。
黎族文化在封闭的环境下极大程度的保留了最初的色彩,这与周围文化的风格都迥然不同。
3.具有强烈的原始色彩由于长期生活在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所以黎族文化极大地保留了原始社会的元素。
在黎族人的制度和婚嫁风俗中还能隐约看到母系社会的影子。
而走进村庄是看到到建筑,纹身,歌舞等等无疑就是一个原始部落的写照。
在黎族村落中,从生活方式到生活工具再到宗教信仰,无一不透露出浓重的原始气息。
由以上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海南在黎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有这很强的优势。
2.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2.1 开发状况(以槟榔谷为例)早在90年代,海南就兴起了黎苗风情村,当时简单地搭建几间茅草屋,就告诉游客是黎苗风情村。
当时的黎苗风情村纯粹是简单的商业手段,几无文化可言。
由于风情村的暴利,大家蜂拥而上,风情村从五指山,一路往外“搬”到保亭、“搬”到三亚、陵水、万宁,当时距离海口市不到50公里的居丁也出现了黎苗风情村。
这是黎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的最初阶段。
2008年槟榔谷开始投入运营,这是在开发黎苗文化旅游中的一次重要的尝试。
景区位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茂密,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
景区由原住民黎村、原蚩尤苗寨和原始雨林谷三大版块组成。
在槟榔谷内建有的黎族艺术馆、文身馆和牛文化展馆,以及随处可见的船型屋,绣面纹身和原汁原味的黎族小吃,无疑不散发这黎族文化的风味。
此时代表着对黎族民俗文化旅游最高诠释的槟榔谷和周围散落的小型风情街,一起构成了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以景区为主,观光展览式的开发方式。
2010年8月,甘什岭槟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被评为国家级4A级景区。
这在某一程度上预示着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走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2存在的问题2.2.1 忽略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最紧迫的是对技艺和文化的保护。
唯有文化传承了,开发才能可持续地进行下去。
据了解,对于被国家确认为的黎族民间传统文化在保护的过程中,除了资金的问题,最大的困扰就是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比如打柴舞的传承人就剩下三个人了,而且年龄还相对偏大。
在海南省黎族地区的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自古就一直保留着打柴舞这一古俗,如果这一古俗在郎典村终止,黎族民间打柴舞的原生态形式即宣告消亡。
不仅仅是打柴舞,在普查非遗的过程中,专家表示:不少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根本就没有多少兴致,别提进一步学习和推广了。
海南黎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后继无人。
2.2.2 开发层次较低,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开发层次低是旅游业的一个普遍现象。
就拿最成功的开发典例——槟榔谷来说,槟榔谷原生态大舞台以艺术的形式将海南本土黎族文化展现给游客,使游客更多地了解传统黎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游客的旅游兴致,达到保护发扬黎苗文化、吸引旅游的目的。
然而,这种舞台化的形式只是单向的,封闭的,游客只能像一台“接收机”似地被动的接受来自于台上的信息,限制了游客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双向互动的体验性。
这种原生态的文化保护不应该是封闭的,他们需要在动态的传承中得以实现。
另一个问题则是人才的缺失。
在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时,缺少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据调查,旅游从业人员中,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占49.5% ,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仅占13.3% ( 其中大专10.1% 、本科2.9% 、硕士以上0.3%)。
这使得文化旅游时的文化元素不容易表达出来,或者出现曲解,歪解甚至捏造的现象。
2.2.3 遍地开花,市场监管不合理在20世纪初海南初步定为为国际旅游岛时,黎苗风情村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海南这块土地上生长开来。
作为文化旅游的主力军,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在个地方一直扮演重要角色。
但到目前为止,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都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亮点,各个县市滥建的民俗村只会搞乱市场,搞坏黎族民俗文化旅游这块招牌。
减少了市场的支持,只会为进一步挖掘黎族文化旅游资源增添阻碍。
另一方面,站在在微观的角度看,会发现黎族民俗文化旅游这一块的市场还很不规范。
在市场的下游,也就是景区和风俗村,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门票收费混乱(2)不法小商小贩猖獗(3)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一些大型的景区在这一块做得比较好,比较规范化。
但是在市场的上游,也就是导游旅行社这一块,问题更加严重。
在各个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业务操作不规范、低价格竞争、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黑社”、“黑车”、“黑导”、“黑店”、“宰客”等现象。
唯有宏观布局的合理与微观操作的得当,才能树立“黎民旅游”这块牌子,才能使黎族民俗文化旅游长足发展。
3 推进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以槟榔谷景区为例)3.1 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评价工作民俗旅游的开发, 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对本地区所属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评价, 然后根据规划评价得出的结果有效定位开发重点和实施科学的开发策略, 从而使当地的民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化开发, 避免盲目开发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黎族民俗文化是典型的原始社会形态的文化,它于当今社会文化迥然不同,它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物品、建筑、饮食、舞蹈、音乐等等方面。
而且黎族民俗文化包含原始形态的制度、信仰和传奇故事。
开发时应当抓住亮点,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3.2 黎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齐头并进3.2.1 完善服务功能,控制旅游承载文化旅游资源及环境对其旅游开发和利用都有一个承载的范围, 超出这一范围, 文化旅游资源及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应该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量控制在他的承载力范围内, 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一方面应该完善自己的服务功能,提高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应该控制旅游承载,保护旅游资源。
为了控制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通常的做法有:(1)限制每日游览人数;(2)游览线路变换;(3)划定特殊区域。
而提高承载能力一般是提高旅客吞吐率,如兴建旅馆酒店,建立更便捷的交通,增加服务人员等。
通过提高承载力和限制承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文化旅游资源。
3.2.2 扩展旅游项目,动态、静态景观结合目前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单调, 对文化内涵领略不够, 无法集中展示其观赏、文化、美学、科考、休闲等价值。
造成游众停留时间短暂, 错失商机。
应积极拓宽黎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增加商务、会议、博览(修建上里古镇博览馆)等功能, 线性组织古镇文化旅游活动, 融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为一体, 将静态的景观与动态的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 增加游众的停留时间。
并将把旅游观光游览区打造成集观光、购物、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度假胜地。
3.3 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质量,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民俗文化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关键性因素。
在文化旅游过程中,许多信息都要通过人这个媒介来表达,如导游,演出,舞蹈等等。
所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引入熟悉琼黎文化的高级管理人才至关重要。
因此,一方面须大力引进,另一方面应该开设培训班培训相应技能,如此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好的服务。
同时,针对海南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各种不规范操作以及各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强烈呼吁对于旅游市场制定相应的规范,严于执法,强烈打击其中的投机倒把分子,还海南旅游一个清静的旅游环境。
3.4 开发新型优质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树立品牌意识3.4.1开发新型优质旅游产品,提高非物质性旅游产品的比重。
正如前文所说,黎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处在层次比较低的状态上。
黎族是一个有着极多独特风格的民族。
除了体验黎族生活方式如饮食、舞蹈等,和出售土特产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
例如黎族有着许多传奇的民族故事和独特的宗教信仰,一部以黎族传奇为基础加工出来的剧目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也能为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增加许多知名度。
另外,借鉴与黎族秀丽的地理环境包装出来的一些产品如电影场景,婚纱场景等等想必也能使其声明大噪。
而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药或许是一种很有潜在价值的商品。
3.4.2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将景区模拟为一个完整的的社会系统,根据原始黎族社会并结合现代实际情况制定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
景区以小型部落为单位,赋予社会成员不同的角色与社会分工,进行相关的社会活动景区工作人员则有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产品和服务。
项目一:角色模拟。
这是景区主要项目。
旅游者进入景区后,穿着传统服饰,选择不同的社会角色,如部落首领、长官、平民、技工、士兵等,亲身体验部落的管理、生产生活、冒险,感受钻木取火、打猎、织布、打柴、舂米等活动的乐趣;项目二:3D电影院。
运用高科技3D技术,用电影的形式真实还原3000年前原始黎族先民的神话传说、社会制度、服饰、工艺、住所、纹身、歌舞艺术、婚恋等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