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一个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0
金融中介机构本章重要术语:金融中介机构商业性金融中介机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管理性金融中介机构货币性金融中级机构非货币性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信用放贷抵押放款票据贴现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共同基金投资银行金融公司第一节金融中介机构及其类型一、金融中介机构的含义笼统地讲,金融中介机构即进行资金融通活动,从事投融资活动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机构,他们是为投资者和筹资者牵线搭桥,媒介资金融通,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机构或组织,金融中介机构既包括从事融资活动的机构,也包括进行投资活动的机构。
二、金融中介结构的类型第二节 存款类金融中介机构存款类金融中介机构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中介结构。
这类机构在美国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与互助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
一 商业银行(一)资产负债表内业务1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1)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自有资本主要由注册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盈余组成。
(自有资本分类见下页表)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指商业银行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
公式:资本充足率=(资本—扣减项)/加权风险资产;(应达到8%)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不得低于4%)(2)商业银行负债A 被动型负债B 主动型负债2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1)现金资产业务(2)放款业务: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西方国家);中国:信用放款,担保放款和票据贴现。
其中担保放款又细分为抵押放款,质押放款和保证放款(3)票据贴现业务:实现贴现金额=票据票面金额—贴现利息贴现利息=票据票面金额*贴现天数*(月贴现率/30)(4)证券投资业务(二) 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广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业务,担保与承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等业务。
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王宏伟(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
张丽丽(2019)研究了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李明(2017)分析了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赵婷婷(2018)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指出金融科技将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监管的理论、实践及其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刘强(2016)分析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张勇(2017)研究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认为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协调。
4.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陈文(2015)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黄丽娟(2016)研究了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5.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王思宇(2014)分析了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提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建议。
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与发展趋势金融中介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金融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资金流动、风险分散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一、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1.资金流动的促进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吸收储户的存款、发行金融产品等方式,为借款人提供资金,促进了资金的流动。
这种中介融资的方式,既方便了个人和企业的融资需求,又使得资金能够更加高效地规模化流动。
2.风险分散和管理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分散资金的运作,将小额的存款聚集成大额的贷款,实现风险的分散。
同时,它们还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降低了金融交易中的潜在风险。
3.信息传递和中介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信息的搜集者和传递者,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金融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二、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趋势1.科技驱动下的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推动,金融中介机构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
例如,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服务更加普惠,金融科技的应用使得交易更加便捷,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金融数据的安全和透明。
2.全球化与跨境业务的拓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金融中介机构也积极拓展跨境金融业务。
跨境支付、外汇交易和国际投资等业务逐渐增多,金融中介机构需要不断适应国际化的业务环境,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3.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金融中介机构关注的焦点。
它们通过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推动清洁能源金融等举措,为环境友好型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监管制度的加强与风险防控的加大为了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各国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加强。
金融中介机构需要加大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措施的投入,提高内部控制和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以应对可能的金融风险。
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综述及其展望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焦点已经历过三次重大转向,相应的可称作三代金融发展理论。
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麦金农和肖的理论为代表,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主要是利率压制问题),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通过金融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Levine等人为代表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来重新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内生增长理论并入到金融发展模型中,直接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建模,以此解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形成的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LLSV)等为代表,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金融发展。
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通过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此重要,于是引出了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出现即,金融体系自身如何发展。
第三代金融理论从目前文献来看着重研究制度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法律、政治等,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文化、宗教、社会规范等。
一、金融发展的正式制度理论1.法律与金融发展法律与金融发展的分析从现代企业融资的微观角度开始考察,分析投资者保护和法律实施效率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影响,进而发展到宏观金融体系的发展。
LLSV(1997,1998)认为金融是一组合约,这些合约是通过法律权利及其执行机制来界定的。
而功能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助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行。
Levine(2000)认为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并有效地执行法律来保护外部投资者对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非常重要。
Demirgüc-Kunt 和Levine(2001)以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和公司层面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金融体系在解释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方面并不重要,强有力地支持了金融服务和法与金融的观点。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张雯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12期摘要: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脉络——从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功能论,再到法与经济学等前沿理论,介绍了金融发展理论演进历程和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压制;金融深化一、早期金融发展理论早期的金融学说主要是围绕着货币的职能和作用来展开理论分析的。
亚当?斯密强调金融媒介作用,充分肯定了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巴杰特(Walter Bagehot,1873) 认为金融发展会驱动产业升级。
他认为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把资金从低效率的投资导向高效率的投资,从而增强投资的整体效率。
熊彼特(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理论”。
他认为这种创新主要是基于企业家职能,并且他从经济循环流转的角度把银行信贷看作是企业家创新的首要条件,而银行信用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帕特里克(Patrick,1966)特别强调了金融发展能够产生供给引导的效应。
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
希克斯(Hicks ,1969)从金融在提供流动性、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等不同视角来理解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通过考察经济发展历史,指出金融发展是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国外金融发展理论(一)金融结构论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讨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模式,并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
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
为准确衡量金融结构,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即全部金融资产价值Fr与全部实物资产Wr(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动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摘要: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研究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是汗牛充栋。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研究综述一、前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除了对经济规模产生作用外,对经济结构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也会产生一定作用。
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研究却是在最近十多年间才发展起来的。
greenwood和jovanovic (1990)的理论模型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
在此以后,与其观点相近的文献逐渐涌现,大都是要证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 u 型关系。
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
然而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都与国外的理论有一定矛盾之处。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尚处在金融发展倒 u 型的前一阶段,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并没有区分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的缘故。
二、国外研究综述(1)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分析greenwood 和 jovanovic (1990)的研究开创了研究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先河。
他们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模型来研究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
在该模型中,他们假设初始收入分配外生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并且利用金融市场融资存在固定的金融参与门槛成本,而不是所有的人均能够支付起这一成本。
则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时,金融发展将会扩大收入差距。
但随着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金融市场,金融发展将逐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服从倒”u”型的轨迹。
aghion 和 bolton (1997)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他们假设道德风险和信贷约束是资本市场不完美及持续收入差距的根源。
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中,生产效率也较低下,因此存在财富不平等现象;而到了金融市场有效和生产率水平较高的阶段,扩大的资本积累则会降低收入差距。
金融中介理论Franklin Allen, Anthony M. SantomeroThe Wharton School,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PA 19096,USA摘要: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基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来解释吸收存款或发行保单以与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其存在的原因。
然而,近几十年来,情况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尽管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已下降,但中介却增加了。
中介是金融期货和期权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而企业或个人则不是。
这些变化与传统理论对金融中介的解释相冲突。
在强调风险交易和参与成本的新背景下,本文探讨了金融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中介、风险管理、被委派的监督、银行、参与成本。
1.引言本文回顾中介理论之现状,并试图调和理论与现代资本市场中观察到的机构行为之间的不协调。
本文认为许多当前的中介理论过分地强调了机构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在许多发达的金融系统中已不再是重要的了。
这些理论关注那些对中介来说其重要性正在下降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这些理论不能解释那些已成为许多机构关注焦点的业务。
简言之,本文认为现有的文献过分地强调了中介在减少交易摩擦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
本文提出的证据显示:尽管这些因素曾经是中介作用的核心,但它们正日益变得无关紧要。
在这里,本文主要根据目前中介扮演的两种不同的角色提出一个关于中介的理论,即中介是风险转移的推进器和处理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与市场难题的推进器 (Facilitators)。
尽管中介理论几乎没有对机构为什么应该发挥风险管理的功能作出解释,但风险管理的确已成为中介行为的一个关键领域。
此外,我们认为,为参与金融活动提供便利是中介的一项重要服务。
减少参与成本(Participation Costs),即学习有效利用市场并日复一日地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的成本,对理解已在金融市场发生了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2部分回顾和批评文献中有关中介的一般观点;第3部分勾画了过去一段时期内金融系统已发生了的变化,这一部分提供的数据支持了第二部分的批评;第4部分综述关于中介服务的一个增长领域——即风险管理的流行解释;第5部分探讨了中介应采取的风险减少行为;第6部分概述了参与成本作为解释中介的又一个理论基础并介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7部分是结论。
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建成博士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他们两人各出版了各自的著作。
麦金农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而肖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由牛律大学出版社出版。
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
在他们看来,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深化"金融或在有关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
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由以前的零散观点到那刻已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支。
本文将按时间顺序把金融发展理论分成四个发展阶段,最后并对其进行比较和简要评价。
本文目的在介绍金融发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让读者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1973年以前思想可以归结为金融发展理论的源泉。
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于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
从这种意义上讲,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所表述的自由主义思想可谓是麦金农-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之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或观点,因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质是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方面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熊彼特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进一步指出,金融和发展具有如下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的信贷提供,犹如一道命令要求经济体系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也犹如一道命令要求提供商品去满足企业家的需要;这意味着把生产力托付给他。
金融中介的相关理论一、金融中介的内涵所谓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在金融中介学中具体包括,融资性机构,投资类机构,保障类结构,信息咨询服务类结构。
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围绕金融中介为什么产生和如何发展以及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等问题展开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分析框架,一些研究结论仍存在一些争议。
金融中介理论对于金融结构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达国家是这样,中国更是这样,因此,研究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金融中介理论演变阶段的划分本文将以金融中介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对金融中介理论各个阶段发展及主要理论观点进行详细论述。
( 一)古典的金融中介理论古典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两大基本职能:支付中介信用媒介功能和信用创造功能对于支付中介,信用媒介功能,最早进行相关研究的是斯密此后,李嘉图(1817)穆勒(1848)等人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中介职能由最初的兑换货币演化为提供支付中介服务,其信用媒介在于通过吸收存款和贷款,一方是存款的集中,一方是贷款的集中,可以促使资金的再分配,但他们未对其超过贷款部分的存款进行解释。
在信用创造功能方面,麦克鲁德力(1872)哈耶克和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大量的信用,通过吸收存款进而贷款,能为社会创造大量资本,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他们对此的研究相对粗浅和宽泛。
对早期的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进展不大,系统性的研究并没有出现。
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决定的,大部分学者只是将银行作为一个既定存在的因素,而没有去解释银行为什么会存在。
( 二)2 0世纪5 0年代以后的金融中介理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和交易成本概念的推广,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一个综述 陈祖华 2012-10-30 10:51:29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第8期
摘 要:早期金融中介思想主要在宏观上注重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把其理解为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机构;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提出了金融中介具有“资产转换”功能,推动了金融中介理论研究转移到其自身内在的功能;以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分析范式的应用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理论,从内生经济角度回答了其产生和发展的主题,成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代表性理论。
关键词:金融中介,资产转换,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围绕金融中介为什么产生和如何发展以及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等问题展开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对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分析框架,理论观点显得散乱,一些研究结论仍存在较大争议。按照钱特(Chant,1989)的观点,以“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在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运用为界限,金融中介理论可以分成“旧的理论”和“新的理论”。旧的理论是把金融中介的服务功能等同于资产转换,把金融中介视为被动的资产组合管理者,金融中介向客户发行债权,这些债权与它自身持有的资产有不同的特点,金融中介只能根据在市场上所面对的风险与收益情况来完成组合的选择。新的理论主要是对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发展在金融中介研究中所做出的回应,使该理论研究从更加微观层面对其提供的各种不同服务进行更为细致的识别与分析,因此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金融中介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减少交易成本。
从金融中介理论发展的基本历程来看,结合钱特的观点,本文认为,可以把金融中介理论分为早期的金融中介思想、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金融中介思想 古典经济学大师的经济思想为经济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不绝的源泉,在金融中介理论发展中也不例外。古典经济学关于金融中介的思想主要体现为从宏观上理解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其理解为是发挥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功能的机构,货币在经济发展中不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只是一层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面纱。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论述货币和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时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慎重的银行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使这种死资财变成活资财,换言之,变成工作所需的材料、工具和食品,既有利于己,又有利于国„„流通国内的金币银币,可与通衢大道相比。通衢大道,能使稻麦流转运到国内各市场,但它本身却不产稻麦。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架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衢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从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可见,斯密所持的是银行发挥信用媒介功能的观点,注重银行信用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分析了银行在发行信用货币、媒介货币资本、节约流通费用方面的作用,提出了银行信用具有促进资本再分配、促进利润率平均化的观点。约翰·穆勒(John S.Mill,1848)认为,信用只是发挥一种媒介和传递、转移作用,不会增加生产资料的数量,信用还可以发挥资本再分配的作用,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中也深刻阐述了信用、货币和银行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关于货币、技术进步和积累相结合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瑞典学派奠基人威克塞尔(Wicksell,1898)打破经济学“二分法”提出货币、利率会影响收入的货币经济理论后,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不仅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还提出了信用创造理论。他对货币、信贷和利息等因素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银行的信用创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观点对于金融发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熊彼特指出:一个银行家与其说主要是商品“购买力”的中介人,倒不如说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可是,因为今天所有的准备基金和储蓄通常都流向于他,对自由购买力——不论是已经存在的还是将要创造出来的——总需求都集中于他,他已经代替了私人资本家,或者是变成了他们的代理人;他自己已经变成了典型的资本家。
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 在微观银行理论中,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Arrow-Deberu Model)被视为是解释微观银行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范式,在模型分析中有三个重要的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的,信息充分,没有交易成本;分别存在三个代表性的厂商、家庭和银行;家庭和厂商可以无限制地进入金融市场。经过数学推导和证明,在竞争均衡中,银行获利为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组成和规模对其他经济部门无任何影响;由此,阿罗-德布鲁范式得出的结论是:银行是多余的机构。实际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承袭了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观点,因而在作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核心构架的阿罗-德布鲁范式分析中,金融中介是无效的。 格利和肖(Gurley和Shaw,1960)批驳了传统的货币中性论观点,认为货币金融理论应该面对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中介也是同样重要的,商业银行只是惟一能创造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放款和投资与商业银行共同创造信用,金融中介的多元化有益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总是会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方面。换言之,货币一般地不是中性的;它不只是蒙在实际经济之上的一层轻纱。格利和肖首次提出了金融中介具有“资产转换”功能。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发行间接融资证券,在资金剩余单位和资金不足单位之间进行资金融通,从而提高资金的获得性。在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用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中介之间并无根本区别,金融中介都是通过提供资产组合,利用各种特定的中介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身的生存。格利和肖的“资产转换”功能学说揭示了金融中介在金融活动中的基本功能,对各种不同金融中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65)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金融中介的“资产转换”功能。他认为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发行间接证券,是因为金融中介在从事规模巨大的资金借贷过程中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具有支付清算功能,银行提供的支付清算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也决定了政府要对银行等金融中介的金融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
以格利、肖和托宾等为代表的资产转换功能观,在金融中介理论研究中,以金融中介的存在为既定前提,从宏观层面探讨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转移到金融中介本身的功能,使该理论发展不断深化。但对于金融中介为什么会存在,其微观基础是什么等问题缺乏研究,因此,在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研究金融中介的发展为标志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之前,他们的金融中介理论只能是属于传统金融中介理论。 三、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阐释金融中介在现代金融活动中的存在价值及其作用,从内生经济角度较好地论证了金融中介为什么会产生和如何发展的主题,形成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由科斯(Coase,1937)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打开了长期被新古典经济学当作给定研究前提的企业,这个假定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投入产出装置的“黑匣子”,深入企业内部,研究了企业的本质、产生、边界等问题。金融中介作为参与金融活动的微观主体,实际上就是具有企业性质的金融机构,因而完全可以用现代企业理论来解析金融中介的行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两个分支——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分析范式,分别回答了金融中介因为降低交易费用和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问题,成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重要理论支柱。
(一)交易费用理论与金融中介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存在的交易费用也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签约之前搜寻交易信息而发生的费用;二是签约过程中为谈判而发生的费用;三是签约之后监督、保证和强制实施合同而发生的费用。由于金融交易往往涉及的是当前的现金流量和未来一系列现金流量之间的跨期交易,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风险更大,因此,要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金融交易风险、促进金融交易顺利完成,其交易费用也往往较高。而通过金融中介来完成金融交易则可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其一,金融中介把诸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投资,可以降低单位货币和单个投资者的交易费用,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例如,金融中介可以大大降低金融交易中的固定交易费用,如果存在与任何融资交易相关的固定费用,存款人将倾向于结成联盟,为了分散成本将一起买或者卖。同样的,由于不可分性,相对单个投资者自己持有单个证券而言,显然,投资者联合将能够持有更加分散化、风险更小的资产组合。其二,金融中介具有专业化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通过研发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降低交易费用。从银行金融中介来看,银行在经营存贷款转换过程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降低交易费用:一是通过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转换降低交易费用;二是通过银行的结算体系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本斯顿和史密斯(George Benston和Clifford Smith,1976)在《金融中介理论的交易费用方法》一文中,用交易费用理论证明了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角色就是创造金融商品,金融中介能够为金融商品的购买者从现期和未来消费中获得效用,在转换消费支出时通过规模转换功能和时态转换功能降低金融商品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与金融产品种类、消费者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将使成本发生变化,并促使金融中介调整其金融产品,因此,交易费用的高低是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戴蒙德(Diamond,1984)证明了即使考虑金融中介自身的代理成本问题,但仍然具有相对于直接投资的成本优势。克莱因(Klein,1973)认为,多样化成本是金融中介出现的必要条件。凯恩和布瑟(Kane和Buser,1979、1981)研究了银行持有证券的多样化程度,表明了金融中介能更好地开发专门技术来降低交易费用。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金融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