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决定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5
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引言汇率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交换比率。
在全球化时代,汇率变动对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汇率决定的理论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并通过分析几个主要的理论模型,说明汇率决定的主要因素和机制。
经济基本面理论经济基本面理论是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中比较经典的一个。
它基于经济基本面,即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来解释汇率的波动。
根据经济基本面理论,汇率的变动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状况等因素。
例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国家时,该国的货币价值通常会上升,因为其他国家对该国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
此外,货币政策的改变、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投资流动等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资产定价方法资产定价方法是另一种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
这种方法基于资产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分析资产价格的变化来解释汇率的波动。
根据资产定价方法,汇率的变动与国家之间的资产价格的变动有关。
例如,当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上的股价上涨时,该国的货币价值通常会下降,因为投资者将更倾向于购买该国的股票,而不是持有该国的货币。
同样地,当国际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债券市场感兴趣时,该国的货币价值也会上升。
资本流动理论资本流动理论是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这种理论基于资本在国家之间的流动,通过分析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来解释汇率的波动。
根据资本流动理论,汇率的变动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有关。
当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入超过资本流出时,该国的货币价值通常会上升,因为国外投资者需求该国的货币以购买该国的资产。
相反,当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时,该国的货币价值会下降。
存在压力的平衡理论存在压力的平衡理论是针对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中的短期波动的解释。
该理论认为,汇率在短期内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压力影响而发生变动,但是最终会趋于某种平衡状态。
根据存在压力的平衡理论,汇率的变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贸易平衡、资本流动、经济政策以及市场预期等。
汇率决定理论综合整理概述汇率决定理论是研究汇率变动原因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汇率决定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综合整理几种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并讨论其应用和局限性。
1. 定价理论定价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商品和资产的定价差异所决定的。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将趋向于使不同国家商品的购买力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国家商品的价格上涨,其货币会贬值以维持购买力平价。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差异会导致资本流动,进而影响汇率。
然而,定价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不同国家商品的定价存在差异,无法简单地比较。
同时,由于交易壁垒和非货币因素的影响,购买力平价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此外,利率平价理论也无法解释所有的资本流动现象。
2. 货币供求理论货币供求理论认为汇率是由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所决定的。
根据此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增加,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将下降,汇率将贬值。
相反,如果货币需求增加,汇率将升值。
然而,货币供求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不仅仅取决于国内经济状况,还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同时,市场预期和资本流动也会对货币供求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在理论中往往难以准确考虑。
3. 存量理论存量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货币存量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
根据此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其货币将升值;如果外汇储备减少,货币将贬值。
外汇市场上的存量变动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国际收支情况以及市场预期等因素来解释。
然而,存量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储备水平的变动不一定会直接对汇率产生影响,还受到市场预期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其次,存量理论忽视了汇率变动的动态过程,无法解释汇率波动的原因和机制。
4.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所决定的。
根据此理论,如果市场预期一个国家经济将增长,投资者会增加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导致该国货币升值。
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汇率决定理论的概述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
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
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
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国际借贷学说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
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
该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
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
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购买力平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羁绊,导致物价飞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
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购买力平价学说。
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
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A,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e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A / P B。
假定t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 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0,t1时期A国的物价水平为P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
P A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B为B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则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升降是由两国的通胀率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缺陷主要有:1)该学说只考虑了可贸易商品,而没有考虑不可贸易商品,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更没有考虑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如:环保、绿化、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没有考虑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如:制度、社会稳定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等);2)该学说没有考虑到越来越庞大的资本流动对汇率产生的冲击;3)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
一般物价水平(物价指数)很难计算,其难点在于:选择何种物价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还是GDP 平减指数,还是其他指数。
即使指数选定了,如何选择样本商品也是个问题;4)过分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绝对的,汇率变化也会影响物价;5)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有个前提,即t0时期的汇率e0是均衡汇率,如果t0时期的汇率是不均衡的,那么e1也就不可能是均衡的。
利率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1923年由凯恩斯系统地阐述。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
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
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
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
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
利率平价学说可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套补的利率平价。
假定iA是A 国货币的利率,i B是B国货币的利率,p是即期远期汇率的升跌水平。
假定投资者采取持有远期合约的套补方式交易时,市场最终会使利率与汇率间形成下列关系:p = iA− i B。
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平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在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 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A 国远期汇率必将升水,A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将贬值。
反之亦然。
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
假定投资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
假定,Ep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则E p = i A− i B。
其经济含义是:远期的汇率预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在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 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A国货币在远期将贬值。
利率平价学说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现实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有特别的实践价值,它主要应用在短期汇率的决定。
利率平价学说不是一个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与其他汇率决定理论之间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利率平价学说的缺陷是:1)忽略了外汇交易成本;2)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实际上,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外汇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3)假定套利资本规模是无限的,现实世界中很难成立;4)人为地提前假定了投资者追求在两国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现实世界中有大批热钱追求汇率短期波动带来的巨大超额收益。
国际收支学说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这一期间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阐述汇率的调节,即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
这些理论统称为国际收支学说。
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国际借贷学说。
这一期间,有影响的汇率理论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弹性论、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论、内外均衡分析的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重要作用的货币论。
国际收支学说通过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到汇率上。
假定Y、Y'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国民收入,P、P'分别表示本国及外国的一般物价水平,i、i'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利率,e是本国的汇率,Eef是预期汇率。
假定国际收支仅包括经常帐户(CA)和资本与金融帐户(K),所以有BP=CA+K=0。
CA由本国的进出口决定,主要由Y、Y'、P、P'、e决定。
因此,CA = f1(Y,Y',P,P',e)。
K主要由i,i',e,Ee f决定。
因此K = f2(i,i',e,Ee f)。
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 如果将除汇率以外的其他变量均视为已经给定的外生变量,则汇率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化到某一水平,从而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即:e = g(Y,Y',P,P',e,e',Eef)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全面分析短期内汇率的变动和决定。
国际收支说并没有对影响国际收支的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具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结论。
国际收支学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
资产市场说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资本市场说在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成为了汇率理论的主流。
与传统的理论相比,汇率的资本市场说更强调了资本流动在汇率决定理论的作用,汇率被看作为资产的价格,由资产的供求决定。
依据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资产市场说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两者可完全替代。
而资产组合分析法假定两者不可完全替代。
在货币分析法内部,依对价格弹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1)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假定所有商品的价格是完全弹性的,这样,只需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的。
其基本模型是:lne=(InMs-InMs')+a(1ny'-lny)+ b(1ni'-lni) a、b> 0该模型由Cagan的货币需求函数及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D/P=L(y,i)=ky a i b,MD=MS及购买力平价理论三者导出。
它表明,本国与外国之间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及货币供给水平通过对各自物价水平的影响而决定了汇率水平。
2)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也即所谓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1)。
他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过渡过程。
在超调模型中,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存在,当货币供给一次性增加以后,本币的瞬时贬值程度大于其长期贬值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汇率的超调。
3)1977年,Branson提出了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方法。
与货币分析方法相比,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风险等因素使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不成立,从而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汇资产的供求平衡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进行考察。
二是将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引入了模型。
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量,而经常帐户的变动会对这一资产总量造成影响。
这样,这一模型将流量因素与存量因素结合了起来。
假定本国居民持有三种资产,本国货币M,本国政府发行的以本币为面值的债券B,外国发行的以外币为面值的债券F,一国资产总量为W=M+B+e'F。
一国资产总量是分布在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外国债券之中的。
从货币市场来看,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控制的,货币需求是本国利率、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