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颜德馨教授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50.71 KB
- 文档页数:3
颜德馨倡久病怪病必有瘀说的颜德馨颜乾麟整理编者按颜德馨教授,江苏丹阳人,幼承家学,得先严颜亦鲁先生之薪传,后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又得名师指点,崇奉“广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闻异说可以撷其精英”,上下求索,造诣殊深。
颜氏从医50余载,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治疗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说,创立“衡法”理论,提出“气虚血瘀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的论点,其所主持的抗衰老科研课题曾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学术著作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法临床实践》、《医方囊秘》、《颜德馨医艺荟萃》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论著曾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科技进步奖、上海铁路局及铁道部科技奖等。
本文介绍颜氏“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的临床医疗观点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白塞氏病、男科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性痴呆以及瘀血辨证的经验,很有特色;名案三则均属于危重症和疑难病例,其治疗效果卓著,充分反映了颜氏的学术经验和临证胆识,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和借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变化而生。
———《素问·调经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所伤者,无非气血。
———王清任《医林改错》颜德馨,男,江苏丹阳人,1920年生,现任上海铁道医学院教授、中医研究室主任,上海铁路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铁道部卫生系列高职称评选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临床组长,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
颜氏幼承家学,尊翁为著名中医颜亦鲁先生。
颜氏自幼由父亲传授《内经》、《本草经》及仲景的医籍等,并侍诊父侧,抄方或整理医案。
亦鲁先生在当地有“颜善人”之美誉,凡上门求治者不论贫富贵贱,怨亲妍媸,视同一等,每视一症,必精心竭虑,尝自书“非凭药物图名利,但愿人身悉康健”楹联悬于中堂,其医德医风有口皆碑,这对颜氏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立志“仁爱为怀,济世救人”打下良好基础。
我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些体会
中风后遗症,主要的病机是气血虚滞和肝肾亏损,而血脉瘀阻。
治之主要
宜补宜通,寓攻于补。
但临证还是应分清是以气血虚还是肝肾亏为主而有所侧重。
1. 气虚血滞证
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虚则气无所生,则亏则滞,气血即亏,复加瘀滞,肢体则必偏废不用。
证见:半身瘫痪,偏废不用,肢软无力,或酸痛麻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紫,有瘀点,苔淡薄,脉细涩。
治法:补气养血,行瘀通络。
方药:黄芪,当归尾,牛膝,川芎,桃仁,地龙,赤芍,丹参。
随证加减法:
气虚重者:加大黄芪用量,肢体重着、麻木、抽搐、刺痛者,加炮甲珠、豨签草、全蝎、炙僵蚕、制南星,手足冷,肌肤不仁:加桂枝,血压高者:加石决明。
本方用于气虚血滞型脑血管后遗症,疗效卓著,即便有实证见证,亦无大碍,更可用于有气血虚滞见证的的脑血管意外急性期。
科,更可用于有气血成滞
2、肝肾亏损证
中风之患,肝肾本亏,复为内风化热所损,致虚者益虚。
肝肾即亏,则筋骨失养,髓海空虚,则必致筋骨废用,手足软弱,元神失守,神识呆滞。
证见:语声不出,手足软弱偏瘫,酸麻不仁,下肢萎痹不用,口中流涎,头昏面赤,或神识呆滞,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
治法:培补肝骨
方药:生地,巴戟天,肉苁蓉,山萸肉,石斛,五味子,麦门冬,熟附子,桑寄生,龟板,石菖蒲,远志。
成药: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九用于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大活络
丹用于血压偏高者,人参再造丸适用于血压不高者。
颜德馨:一个屡出妙计令顽疾患者柳暗花明,一生死守中医坚决不移的一代国医大师我在大学期间非常崇拜这位医家,这位医家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代。
我在大学期间看遍国医大师的视频。
有一次恰逢一亲戚严重偏头痛,严重时要以头撞墙。
我突然想起这位医家的一句话,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
这位医家乃气血派的高手,通达气血论。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开黄芪8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
这是补气活血思路,专医气虚血瘀。
亲戚笑着说,你是不是中医小生后辈,不敢开药才给我三味?我哈哈笑说,你孙子打你十拳,你都不知痛痒,李小龙打你一拳你就摸不着边,不要看药物少,我这是重磅出击,你回去再打点丹参、三七粉,用药汤送服,每次一小匙。
结果奇迹出现,十年头痛一药而愈。
在村中立马传闻中医药大学学生名牌出来就是不一样。
我也想不到效果这么好,这也给我们中医药大学生长了志气。
这在村寨中一战成名,乃得益于这位先生的经验。
先生七岁识字,十二岁就诵内经,随父出诊,先生对脾主肌肉难以理解。
父亲当场医治了一个烂疮肌肉萎缩的患者,重用苍术、白术培土生肉,益气生肌。
病人神奇病愈。
先生遂悟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旺周身。
先生因此朝夕诵读《黄帝内经》,常常废寝忘食,习以为常。
先生十多岁就帮人治病,屡出奇效。
有次碰到大咳血病人,吃了犀角地黄汤居然止不住,先生就去请教名师。
何不以方中加生大黄三钱。
先生随手加之遂愈。
先生马上顿悟,名师乃学子之眼目,同时大黄降气,气降血止。
又有一个低烧反复不退的病人,换了很多医生治不好。
先生请教师父。
师父只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了马鞭草,二剂热退病愈。
后来先生用这方法治疗多例不明原因发热奇效。
先生感慨地说,一药治师,终身不忘。
先生治疗一例顽固失眠,喉中痹痛的患者,病人疼痛难忍。
先生见其脉无力,虚数,便说,这是精亏神亢,当补精安神。
先生随手用张景岳镇阴煎(熟地、当归、肉桂、甘草)。
结果一剂眠安,三剂痛失。
先生遂悟补精可安神,神静火自降。
有一胃胀满,口臭难受的患者。
师从颜德馨教授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体会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
困扰。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曾师从颜德馨教授学习膏方治疗中风后遗
症的经验,现在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治疗中风后遗症需要综合施治。
中风后遗症的症状多种多样,
如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
颜德馨教授的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就是综合
运用了多种中药材,以达到调和气血、通络止痛、祛风除湿等多种功
效的目的。
其次,治疗中风后遗症需要长期坚持。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急功近利。
颜德馨教授的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需要患者每
天坚持服用,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治疗中风后遗症需要个体化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需要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颜德馨教授的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因此,在治疗中风后遗
症时,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
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治疗中风后遗症需要综合施治、长期坚持和个体化治疗。
颜德
馨教授的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正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中药材,需要患
者长期坚持服用,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我
相信,在这种治疗方法的指导下,患者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四时感留余治四时感冒,首辨寒热虚实,总不忘乎时气疫气,故喜用清热解毒,但常灵活变通。
若风寒遏表,症见高热无汗,形寒,头痛,鼻塞流涕等,则用宣肺开泄腠理,倡以寒温并用,如羌英汤(羌活、大青叶、蒲公英)发汗退热,亦可用于风热不著者,投之辄效;若风热袭肺,症见高热面赤,汗出气粗,咽痛等症,投银翘散、抗毒饮常效,银翘散可日服2一3剂,抗毒饮为经验方,由羌活、大青叶、黄芩、白芷、苦参、蛇床子等组成,具有抗病毒作用,尤其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发汗用药首推羌活、清水豆卷,加柴胡可促使发汗退热;若高热久而不衰,上病下取,釜底抽薪亦为良策,外邪闭肺,热不得泄,出现高热,气粗,张口抬肩等症,用泻腑之法,常能使邪从下走,以达到退热祛邪之目的。
然老人感冒,又当别论。
盖老人肺虚,外感时邪,易伤肺阴,且常反复不愈。
古方人参败毒散、参苏饮虽治虚人感冒,但药性偏于温燥,仍非所宜。
而陈士铎《辨证录》中加味补中汤一方,临证用之多验。
该方由黄芪、白术、麦冬、当归、党参、柴胡、花粉、陈皮、茯苓、升麻组成,主治虚人感冒,持续不愈,或易于感冒,时作时辍,头痛鼻塞,畏寒倦怠,午后低热,咳嗽胸满。
若表邪重者可酌加荆芥、防风、苏叶。
(二)咳嗽咳嗽上气虽为肺系疾患,但历代医家均认为与五脏病变有关。
窃以为咳嗽上气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为六淫邪气侵袭,内伤为肺脏虚弱或其他脏腑累及于肺,此皆言其常,而往往有停食所致者被忽视。
故临证治疗咳嗽上气,在宣肺祛邪同时,则注重辨别是否为痰浊停食所致。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若从热而灼津为痰则肺气逆,咳嗽痰黄;病若从寒而凝浊为饮则咳嗽痰白如泡沫。
故治咳化痰首辨寒热。
根据具体病情,常采用以下治则。
1,肃肺祛疾肺气逆而上,此时火动痰升,风痰上壅,气机闭塞,宜降不宜升,以肃肺祛痰为最重要,常用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
葶苈子辛、苦、大寒而人肺经,功能祛痰止咳,下气行水,主治痰热壅肺之咳嗽,奉为圣药,故临证凡见痰热所致咳嗽上气,处方中辄加葶苈子一味,泻肺泄热,症状随解。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心得(1)中风后遗症主要是偏瘫,要治疗偏瘫,首要的就是要明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偏瘫,才能进一步的去调理偏瘫。
也许有人会说偏瘫是由于颅脑出血或者脑梗压迫颅脑组织引起的啊,但我要说的是作为中医人,一定要用中医思维去思考引起中风偏瘫的原因。
那么,引起偏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欲明其意就当在经典中去寻找答案,在《黄帝内经》里面多处提到关于中风偏瘫的问题。
如《素问。
风论》里面提到“风中五藏六腑之俞,亦为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灵枢。
刺节真邪》里面提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
《灵枢。
热论》里面提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
《素问。
生气通天论》里面提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灵枢。
本输》里面提到“是谓五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六腑皆出于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综合以上条文,我们可以做出一些简单的归纳;第一,病因是真气不足;第二,病位在分腠之间,而不是在经脉之中;第三,早期会有半身汗出的情况;第四,内风召外风。
《黄帝内经》里面关于中风的称呼有“偏风”“偏枯”“左瘫右痪”“风痱”等等不同。
第一次以中风作为病名的是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里面提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而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首论中风。
不少医家说《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中风是类中风,《伤寒论》里面提到的中风是人感受外风。
既然都是张仲景的书,为什么他自己不分类中风还是外中风呢?我认为疾病的形成都是正气亏虚是主因,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外邪要侵袭人体,首要的是人体正气不足,外邪才容易侵袭人体而导病;我们治疗疾病也是辅助正气来抗邪外出嘛。
中风康复经验分享及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在经历了中风后,患者可以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和心理调适,逐渐恢复健康。
在我亲身经历中风并康复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
首先,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是康复的基石。
中风后,我曾经感到极度的绝望和无助,但是我意识到自暴自弃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因此,我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康复潜力,并且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
我告诉自己,我可以战胜中风,我可以重新恢复健康。
这种积极的信念成为了我康复的动力和支撑。
其次,系统的康复训练是恢复功能的关键。
中风后,我失去了部分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为了恢复这些功能,我参加了康复训练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我逐渐恢复了手臂和腿部的运动能力,并且能够重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康复训练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是它是恢复功能的有效途径。
第三,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康复至关重要。
中风后,我开始注重饮食的健康和均衡。
我增加了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量,减少了油脂和糖分的摄入。
此外,我还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
这些改变不仅有助于康复,还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再次发作。
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我感到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四,积极的社交和心理支持对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风后,我曾经陷入孤独和自卑的情绪中。
然而,我很幸运地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陪伴我度过了康复的艰难时刻,给予我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此外,我还参加了一些中风康复的支持小组,与其他中风患者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
这些社交和心理支持让我感到不再孤单,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康复之路。
最后,我认识到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耐心。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康复需要时间和毅力。
在康复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从未放弃过。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和改善。
国医大师颜德馨临床经验之四案二十四、神经官能症张××,女,54岁,退休工人。
1973年因精神上遭受刺激,引起全身气胀,发作时腹胀大如抱瓮,伴有全身作痛与两耳蠕痒,十余年来时时发作,经他院作有关检查属阴性,因久治不愈,近发作频繁而来门诊。
医案:腹胀如瓮,每于性情忧郁即作,四肢亦有胀感,伴有全身作痛,两耳蠕痒,三者交替出现,十三年来时时发作,脉细涩,舌紫苔薄,肝郁气滞,失于宣畅,久病入络为瘀,气血乖违,主以衡法。
柴胡4.5g 枳壳4.5g 桔梗4.5g 桃仁9g 红花9g 川芎9g 赤芍9g 生地9g 当归9g 牛膝9g清炙甘草3g 虎杖15g 7贴注:药后三证均退,因情绪不欢,曾小发一次,其势大减,仍以上方巩固,病竟未作。
按:活血化瘀疗法,对官能性疾病有较好疗效,因此类疾病主要缘气血不和所引起。
本例患者病发则腹部突然胀大如臌,四肢皆胀,不可思议。
虽经他医用利气、降气、调气、顺所诸法,皆不之应,泥于“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前方投之立应,病人惊呼“神医”,实非作者之神,乃中医之证治有所发展而已也!案二十五、肝厥周××,女,46岁,会计。
患者76年作乳房癌手术,77年又作双侧卵巢摘除术,78年作甲状腺瘤切除术,术后五、六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呛咳,憋气窒息,声如鸡鸣,神情紧张,恐惧欲死,取水饮之而渐缓,此后不定期发作,每作则饮水自救,或按合谷,亦能暂缓所苦,日久已致声哑失音,历时已达四年。
初诊:屡经手术,术后留瘀,气郁不达,时时肝厥,胸痞气憋,约三五月一作,饮水自解,今春起发作频繁,脉细缓,舌红苔薄,姑从疏肝化瘀。
柴胡6g 赤芍10g 丹参15g 川芎9g 生香附9g 郁金9g 生地12g 枳壳6g 桔梗4.5g 牛膝9g 当归9g 生甘草3g 7贴二诊:药来证减,术后必有瘀,偶而有征也。
上方去当归加赤芍至15g 水红花子9g。
7贴三诊:经衡法治疗后,憋气先除,发音已朗,能讲述普通话,具有音调反应,此皆以往未有之象,脉缓亦振,舌红苔薄,再守原法,肃其余气。
师从颜德馨教授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体会介绍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如运动功能受限、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等。
颜德馨教授是一位中医药界的权威,以其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而闻名。
本文将详细介绍师从颜德馨教授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体会。
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背景中风后遗症的现状•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副作用明显。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针对患者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膏方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一种形式,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师从颜德馨教授的膏方治疗经验颜德馨教授简介•颜德馨教授是中医药界的知名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多年,尤擅长膏方治疗。
学习体会•师从颜德馨教授,深入领略其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膏方经验。
•颜教授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具体经验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1.汇集病史和症状,准确辨证。
2.个体化施治,根据患者体质和具体症状开方。
3.综合运用多种中药,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
常用膏方介绍1.方剂一:补气养血膏方–药物成分:人参、当归、白芍、黄芪等。
–作用:补充体内气血不足,促进新陈代谢,修复受损神经。
–适应症:中风后运动功能受限、疲劳等。
2.方剂二:化瘀通络膏方–药物成分:桃仁、红花、川芎等。
–作用: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
–适应症:中风后肢体麻木、痛感等。
3.方剂三:清热解毒膏方–药物成分:黄连、黄芩、连翘等。
–作用:清热解毒,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
–适应症:中风后口语表达障碍、认知障碍等。
具体应用示例1.临床病例一:中风后右侧偏瘫患者–针对患者症状,采用补气养血膏方。
–通过连续用药,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2.临床病例二:中风后语言障碍患者–针对患者症状,采用清热解毒膏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结语师从颜德馨教授并学习其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深入了解了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优势和膏方的应用。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国医大师颜德馨从医70载,研究疑难病证诊治,创立“衡法”治则。
专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等,曾获多项科技成果奖。
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疑难病证创衡法颜德馨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观点,创立“衡法”治则。
衡法有平衡和权衡之义,是以调气活血为主,使气机通调,血液流畅,阴阳平衡,升降有度,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达到双向调节、治病抗衰的目的。
衡法可分为三类,从气论治有疏畅气机、升降气机、降气平逆、补气升阳、通补阳气5法;从血论治有清热活血、温经活血、活血止血、活血通络、活血祛痰5法;气血双治有理气活血、益气活血2法。
治疗以调气血、安脏腑为原则,若病邪阻遏气血属实证者用疏通法;若因脏腑虚弱致使气血不通者则用通补法。
常用药如小茴香、乌药配泽泻治水肿;檀香配生麦芽治食滞;苍术配升麻治消化病;枳壳配桔梗治冠心病;蔓荆子、葛根、细辛、白芷加活血药治眩晕;生大黄、生蒲黄、白及治胃溃疡出血等。
代表方如逍遥散、清暑益气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三子养亲汤、犀泽汤、瓜蒌薤白汤、血府逐瘀汤、益心汤等。
对于多种疑难病证,如冠心病、慢性肝炎、胃炎、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肝硬化、肿瘤等。
临证灵活运用均有满意的疗效,而且取得实验客观指标的支持。
活血化瘀析内涵颜德馨认为:人体气血循经而行,环流不息,濡养全身,若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瘀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
瘀阻于脉道内外,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又干扰气机正常出入,以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衡,遂疾病丛生。
瘀血的诊断从体征有舌紫、巩膜瘀斑、口唇青紫、皮毛粗糙、肿块、低热、精神失常、脉象沉涩;症状有痛处不移、性情变化、口干不欲饮、干呕、噎膈、少腹胀满,加上病史、现代医学微循环研究,即可确诊。
中风后康复中医治疗实践分享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影响。
在我国,中风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而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中风后的康复治疗成为了患者和家属关注的焦点。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中风后康复中医治疗的实践经验。
一、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优势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机能,强调阴阳平衡,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肝肾等方法,改善患者的症状。
3.副作用小: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所用药物多为天然中草药,副作用较小,且不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4.康复周期短: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康复周期相对较短,可以较快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风后康复中医治疗实践1.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主要针对患侧肢体功能恢复,如上肢的肩髃、曲池、手三里等穴位,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穴位。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功能,从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2.推拿治疗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患侧肢体,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目的。
推拿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提高关节活动度,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药、补气养血药、滋养肝肾药等。
如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药,黄芪、当归、白术等补气养血药,地黄、枸杞、菊花等滋养肝肾药。
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4.康复训练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训练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
康复训练可以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重重困难,作为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我,虽然领域不同,但面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我们都怀揣着同样的热忱和责任感。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医大师颜德馨治疗中风病经验分析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医大师颜德馨治疗中风病经验分析中风病(Strok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中医风行于世,其中具有独特疗效的国医大师颜德馨医疗治疗中风病方案备受推崇。
本文将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颜德馨国医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颜德馨国医治疗中风病的特点和方法。
颜德馨院士是中国传统中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擅长中风病的治疗。
他的治疗方案融合了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的基础上,辅助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并结合个体化需求制定个人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式,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基于这些背景,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颜德馨国医治疗中风病的经验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与中风病治疗相关的临床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患者的病历、症状描述、治疗过程中的各种观测指标等。
其次,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声、数据标准化等操作。
然后,我们可以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如关联规则挖掘、决策树、聚类分析等,来解析治疗过程中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我们可以揭示颜德馨国医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及其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探索治疗方案中使用的中药配方及其成分,并分析其对中风病的疗效。
此外,我们还可以挖掘出中风病患者特定症状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联规律,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此外,还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组,以个体化的方式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需要重视的是,数据挖掘只是一个工具,对于国医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并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案。
中风病本身具有多种病因和临床表现,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症状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运用数据挖掘的结果时,需要结合专业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并根据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国医⼤师颜德馨治疗脑梗塞经验⽅(收藏)脑梗塞⼜称缺⾎性卒中,常以突然昏仆,半⾝不遂,⼝⾆喎斜,不语或⾔语謇涩,偏⾝⿇⽊为主症,活动状态、安静或睡眠状态均可发病。
颜德馨认为,中风病因不外风、痰、⽕诸邪,⽆论是肝阳上亢,⼼⽕暴盛,还是内伤积损,痰湿⽣热,皆可相互影响,⽽致“肝阳化风”“热极⽣风”“阴(⾎)虚⽣风”,最后导致“⾎菀(瘀)于上”的病理改变,可谓殊途同归。
因此,脑梗塞的主要病机转归是⾎⾏受阻,⾎瘀脉中。
导致⾎瘀的原因有⽓虚、⾎滞、痰浊、肝⽕、阴亏、阳虚等。
⼀般⽽⾔,中经络者,正⽓虚⽽不甚,邪虽盛⽽病位浅,病情尚轻,病机重点是⽓⾎亏虚,肝阳、痰浊、瘀⾎痹阻脑络;中脏腑者,邪⽓炽盛,正⽓虚衰,病位较深,病情危重,其病机重点多为邪热、肝风、痰浊、瘀⾎等蒙蔽清窍;后遗症期,乃⽓⾎呆滞,精⽓内损,清灵之府为痰瘀阻滞。
先兆期脑梗塞是由于脑⾎管缺⾎⽽产⽣的脑实质梗塞性病变,梗塞未成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相当于短暂性脑缺⾎发作,其临床表现为短暂的眩晕、⽬瞪⼝呆、⾔语謇涩、记忆⼒⼀过性丧失、单侧或双侧肢体⿇⽊,伴恶⼼、呕吐、视物模糊,甚则短暂的意识障碍等。
颜德馨视“中风先兆”为元⽓渐亏,⽓虚为本,痰瘀为标。
对先兆期的治疗,采⽤益⽓活⾎法,以黄芪、⽣蒲黄、川芎、苍术制成“中防⼲膏粉”。
⽅中黄芪补益中⽓,推动⾎液循环,达到“⽓充⾎活”之⽬的;川芎具活⾎⾏⽓之功,有散瘀化瘀之⼒,引药上⾏,与黄芪相伍,起到益⽓化瘀活⾎的作⽤;蒲黄主⼊⾎分,⽣⽤善活⾎化瘀,与川芎同⽤,借其之上⾏,对脑⼩⾎管循环⽹络有改善微循环效果;苍术为健脾运脾、除湿化痰之品,既能促进药物吸收,⼜能降脂降糖,与川芎、⽣蒲黄相配,不仅化瘀活⾎,并能运脾化湿,祛除痰浊。
实验研究证明“中防⼲膏粉”对促进脂质代谢,降低⾎中脂质含量,防⽌⾎管粥样硬化,增加脑⾎管⾎流量,畅通脑⾎管循环⽹络,均能起到积极的作⽤,临床观察亦显⽰可减少脑梗塞的发病率。
急性期醒脑开窍法多由肝肾阴亏,下元匮乏,加上七情过度,郁⽽化⽕,肝风内动,痰瘀交阻,⼀旦中脏,则神志昏愦,⿐鼾痰涌,半⾝废⽤或肢体拘急,⾆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等。
聊一个中风后遗症的调理方,分享出去,造福老百姓,医者仁心最近很多粉丝留言说自己想从事中医,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那我想说,如果你做好准备想要成为一名中医,首先基础的理论知识一定要牢固,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同时医生是一个更多情况下风险的职业,要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相信也就失去从事中医的意义。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相信每个中医都是致力于分享更多对患者有益,对社会有益的好方子。
之前一直分享颈肩腰腿痛的方子,前几天有患者咨询如何调理中风后遗症。
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调理中风后遗症的经验方,这个经验方也是很多年前一位老中医教给我的。
今天特地分享出来:方组:地龙240,蜈蚣8,白芷80,三七80做法:以上所有全部打成细粉,然后混合伴水服下。
一定要坚持服用,才会有效果。
之前有这样一个患者叫老刘,他是一个高血压的患者,但是自己常年服用高血压药物,所以控制的按理说还不错,但是有一天早上起来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左半边肢体没有感觉了,一屁股坐在了卫生间的地上,于是他脑子想这咋了,心里想莫不是中风了,后来赶紧送到医院检查,诊断就是轻度中风,当时治疗一段时间之后,情况恢复大半,但是现在仍感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后来转用中医保守治疗。
当时就给开了这个方子。
后续反馈说调理的效果很不错,一直在坚持,慢慢的基本活动也都在恢复。
为什么要开这个方子呢。
首先既然是中风,那就是要息风,要解决风邪的问题,风中蜈蚣就是主要解决风的问题,能散经络里面的风邪,蜈蚣专门走肝,肝生风,但是蜈蚣毒性较大,所以地龙就能够解蜈蚣的毒,穿透力很强,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既然体内经络通了,自然麻木的情况就能解决了,再加上患者高血压的问题,则用三七可以活血止血,温通血脉。
白芷可以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还能通窍。
注意:此方并不是针对中风,出现中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后续情况恶化,主要调理的是中风的后遗症问题,如果你也有类似问题可以在下方留言!。
中医大师颜德馨临床经验之二治喘三法拾摭咳喘之病,有寒热虚实之分,新感沉痼之辨,故辨证之法,各有特征要领,在肺者为气上逆,在脾者痰饮阻气,在肾者虚不纳气,机理悬殊,证候亦异,惟其平喘共论耳。
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在五十余年临床中,对平喘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本文就颜老常用平喘三法简介如下。
一、风燥痰热为患首重肃降肺气颜老论喘,虽肺脾肾三脏同病,但以肺之气变为中心,经曰“诸气郁,皆属于肺”是也。
盖肺位居高,号称华盖,主气而外合皮毛,上通喉咙,开窍于鼻,与天气相通,为呼吸之门户,内贯心脉,以行气血,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故有“肺主一身之大气”之说。
然肺合大肠,其气以下降为顺,协助腑气以下行,故以肃降为其要,若因受邪于皮毛或吸之于鼻窍,无论风燥痰热,均能造成肺气不利,治节失常,肃降受阻,肺气郁遏,气逆而上,则喘作矣。
颜老认为,当是之时,积热于肺火动痰生,风痰上壅,天气闭塞,宜降不宜升,以肃降肺气最为重要。
盖肺气得降,则喘自平矣!临床凡见呛咳、喘息、咯痰不畅、咽痒等症,辄投之以麻杏石甘汤加葶苈,每多应手而效,痰多者加入半夏、橘红以加强化痰之力,尝谓:葶苈子辛苦太寒,入肺经,功能祛痰平喘,下气行水,能伸其治节,俾浊气下趋,乃为宜达之机,为治实喘之要药。
凡需宣肃肺气,即可投之,不必见痰壅热盛而可先发制人,亦寓截断扭转之意。
临床可据情加入枇杷叶、苏子、旋覆花、降香等药以加强肃肺之力。
例一:沈××,男,45岁,88年2月23日初诊。
患者因感冒后出现呛咳已延绵半载,久服宣肺止咳之品无效,近咽痒、喘息,咯痰黏黄,左胸肋牵掣不适,脉弦滑小数,舌红苔薄腻,肺金痰热内壅,清肃失司。
炙麻黄6g 石膏30g 杏仁、葶苈子、大贝母、车前草、百部、半夏各9g 化橘红、桔梗各4.5g 生甘草3g 7贴二诊:呛咳、喘息得减,唯入晚作喘,痰黏,咽痒,脉弦数,舌红苔薄,脸部红疹磊磊,肺金蓄热,不可知也。
同上方加桃仁9g 7贴三诊:喘息已除,偶咳,便溏日三次,脉细数,舌苔薄腻,肺气虽降,余邪未净,参以健脾之品善后:炙麻黄6g 杏仁、浙贝母、百部、半夏、鱼腥草各9g 橘红4.5g 白术10g 7贴二、新感引动沉痼法宜温阳化饮喘证久发,多属沉痼顽疾。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古方今用名老中医朱南孙的用药特色单味药物临床妙用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古方今用颜德馨,男,1920年出生,江苏丹阳人.中医世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中医药家,2009年5月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颜德馨教授从医70年,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长期从事中医药的临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则,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
笔者缉颜德馨教授在对心水证与胸痹的治疗中的古方今用,与同道共享。
消水圣愈汤,出自《时方妙用》,清代名医陈修园在《时方妙用》赞本方为“治水第一方,然必两手脉浮而迟,足趺阳脉浮而数,诊法丝毫不错,一服即验,五服痊愈”。
组方:天雄3g,桂枝6g,细辛3g,麻黄5g,生姜6g,大枣2枚,知母6g,炙甘草3g。
水煎服,每曰1剂,分数次温服。
本方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在足少阴肾经,桂枝汤去芍药治在手少阴心经。
全方大辛大热,温补心肾两经,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消之意。
惟恐其辛热太过,伤及阴津,故反佐知母一味以调和诸药。
其适用于头面、躯干、四肢浮肿,形寒肢冷,胸闷腹胀,心悸怔忡,咳喘气短,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等心肾阳虚、水湿弥漫之证。
卫阳不固、形寒汗出者,加赤芍、白芍、煅牡蛎调和营卫;水气凌肺、咳嗽气喘者,加葶苈子、苏子泻肺利水;心阳虚弱、心悸怔忡者,加白术、茯苓安神定悸;脾阳不足、食少便溏者,加泽泻、苍术、白术健脾和胃;肾阳式微、腹胀溲少者,加沉香、琥珀温肾通窍。
扶阳强心益肾治水肿方,出自《祝味菊方》,祝味菊有“祝附子”只之称,善扶阳强心治水。
组方:制附片18g,生牡蛎45g,茯苓皮24g,大腹皮12g,炒茅术15g,肉桂4.5g,椒目12g,炒青皮4.5g,生姜皮9g,砂仁9g,刺蒺藜12g,姜半夏18g,淫羊藿12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数次温服。
颜德馨运用龙马定痛丹治疗痹证的经验家父颜德馨老中医善用王清任逐癖诸方,兹将其运用龙马丹的经验整理如下。
“龙马自来丹”渊出清代王清任氏之《医林改错》。
原方为马钱子、地龙、朱砂三药合成,用治痈证、瘫腿。
家父取叶桂虫蚁搜剔之意,在原方内加入地鳖虫、全蝎各3克,取名“龙马定痛丹”,用治各种痹痛,多能奏效。
“龙马定痛丹”组成为:马钱子30克,地鳖虫、地龙、全蝎各3克,朱砂0.3克。
制时先将马钱子用土炒至膨胀,再入香油炸之,挨其有响爆之声,外呈棕黄色,切开呈紫红色时取出,与地龙、地鳖虫、全蝎共研细末,后入朱砂,蜜丸40粒。
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性味苦寒有毒,入肝脾经,功能活血通络止痛。
张锡纯尝谓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
《外科全生集》称之“能搜筋骨入骸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
配以地鳖虫、全蝎搜剔祛风,通络止痛。
佐以殊砂为衣,制约马钱子毒性,且能护心神,通血脉。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脉,化寮血,祛风湿,止痹痛之功效。
服法:每晚临睡前用糖开水送服1粒。
服1周后若不效,可于每晨加服半粒至1粒。
服用本丸,须严格掌握剂量,不可盲目增进。
临床个别患者求愈心切,误服大剂量,以致出现中毒症状,如焦虑不安,肌肉强直,口唇麻木,甚至抽搐震颤。
此时可予浓糖水口服,或甘草、绿豆各30克煎浓扬,频饮即解。
个别病例药后白血球偏低,停药后迅速恢复。
余无不良影响。
本丸适用于各种痹痛,如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症。
包括现代医学之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
家父于1956年始用于上海铁路医院,迄今已逾三十载,疗效满意。
病例1:苏xx,男,60岁,木工。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反复发作,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每逢天气变化及阴雨连绵时疼痛加剧,伴午后五心烦热,头晕气短,动辄乏力。
经用阿斯匹林、激素及中药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之品治疗,效果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