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2.99 KB
- 文档页数:3
睡眠障碍诊疗新进展摘要:相关统计数据及资料显示我国大约40%人群存在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情况,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正确认识到这种疾病的潜在危害,医疗工作者也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失眠等常见睡眠障碍疾病如果没有及时获得诊治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而且会成为妨碍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阐述临床领域中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类型,然后针对其病发机制、临床诊断、科学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希望能够给予临床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或者帮助提升睡眠障碍疾病在我国社会上的认知度。
关键词:睡眠障碍临床诊断治疗措施新进展探讨研究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2【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56-02伴随着各种生物研究技术方式的出现,睡眠障碍研究水平获得持续提升,睡眠规律及觉醒相关结构等基础理论逐一得到确定,推动睡眠医学走上迅速发展道路。
我国临床睡眠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物论》、《晏子春秋》等文章里都涉及到失眠、睡眠、梦等现象,而现代睡眠临床研究的兴起较迟[1]。
1960年,美国睡眠精神生理研究协会(apss)召开成立大会,并制定了睡眠分期的标准方法。
1972年欧洲睡眠研究会(esrs)成立。
1975年,由5个睡眠障碍中心组织联合,创刊了《睡眠》(sleep)杂志,大大地促进了睡眠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1987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协会与临床睡眠学会合并为“美国睡眠障碍协会”(asda),美国睡眠障碍协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工作。
1988年世界联合睡眠学会(wfsrs)成立。
1994年6月,“中国睡眠研究会”与日本和印度的睡眠研究会共同于日本东京筹建和成立了“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每隔3年举行一次“亚洲睡眠大会”(sars congress)。
274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2017年10月第4卷第5期Oct.2017,Vol.4,No.5泻青丸在发作性睡病中的应用丰云舒 刘艳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北京,100053) 摘要 本文介绍刘艳骄主任以泻青丸为辅助方剂,治疗发作性睡病初期的经验。
从肝风内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余毒未清、经筋失养等病因病机角度出发,初步探讨泻青丸在治疗发作性睡病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泻青丸;发作性睡病;睡眠障碍中图分类号:R742 8+9;R289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7130(2017)05 274 276ApplicationofXieqingWaninNarcolepsyFengYunshu,LiuYanjiao(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53)Abstract ThisarticledescribedtheextensiveuseofXieqingWanattheinitialtreatmentofnarcolepsyfromdoctorLiuYanjiao.ThetentativeexplorationwasmadeontheroleofXieqingWanfromliverwind,liver qistagnation,liverun controllingconveyance,incubativepathogenandmalnutritionofmusclesalongtheregularmeridians.KeyWords XieqingWan;Narcolepsy;Sleepdisorders 发作性睡病以青少年儿童多发,以不可控制的嗜睡现象为典型症状,多伴有猝倒、睡眠幻觉、睡眠瘫痪、情感脱力样发作和摇摆步态,还可观察到不自觉吐舌、体重增加、食欲亢进肥胖、肢体抽动、情绪急躁易怒、有攻击性、梦语[1]。
王雪峰教授运用反治法治疗早发型发作性睡病关正龙;王雪峰【摘要】早发型发作性睡病,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并给家长和社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王雪峰教授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及多年临床诊治经验,在开窍醒神的基础上,加用镇静安神之品,缩短病程,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Early-onset of narcolepsy, if lasting for long,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children to their parents and the society.Based on the basic TCM theories and his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Prof.Wang Xuefeng use some tranquilizing and refreshing to treat the disease, which shortens the disease course, improves the symptoms and thus achieves better clinical effect.【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17(009)002【总页数】3页(P180-182)【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反治法;儿童【作者】关正龙;王雪峰【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9临证心得发作性睡病属临床少见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归属于古医籍中“多睡”“嗜睡”“多寐”“嗜卧”等范畴。
临证以白天过度嗜睡、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四联症为主要症状[1]。
其中起病于青春期之前属早发型[2],患儿多有夜卧不安、夜间睡眠障碍等症状[3-5],西医多选用莫达芬尼、氟西汀等药治疗[6]。
王雪峰教授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发现患儿多有睡眠障碍、有效睡眠减少、夜卧不安等表现,运用反治法治疗后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白天发作性的过度睡眠状态,其中2/3患者可伴有猝倒症和(或)睡眠麻痹和(或)催眠幻觉。
发作性睡病患者24小时总睡眠时间与常人相似,对REM和NREM睡眠起止控制发生障碍,从而出现夜间睡眠破碎(不断有觉醒)及白天突然睡眠。
[病因]1.特发性可能有遗传因素。
如Hypocretin受体2基因突变。
下丘脑神经肽Hypocretin-1和-2缺乏,导致维持觉醒和调节REM睡眠障碍。
2.继发性间脑、下丘脑、三脑室周围肿瘤、外伤和炎症等。
[临床表现]青少年和年轻人多发。
男多于女。
突然在非睡眠环境和时间,如散步、进餐、驾驶、工作等时间发作,不可抗拒地很快人睡。
此时闭眼、肌肉松弛、呼吸变慢、不易叫醒,甚至有梦。
下午多发,尤其环境刺激减少期间发作,如阅读、开会、听课、驾车、静坐、体力活动减少时易发病。
熟睡从数分钟到1小时不等。
病情在一.段相对短暂的进展期之后,症状趋于稳定,但极少完全缓解。
猝倒症(cataplexy) :本症出现于65%~7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中。
常在起病年至数十年后发生。
在强烈情感刺激下,例如喜悦、发怒、大哭、欢笑、惊讶时,在意识完全清醒状态下,突然躯体或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肌力和肌张力消失。
出现上睑下垂、头向前下垂、上肢松弛、膝部弯曲而倒地。
发作时腱反射消失、H反射消失,甚至少数患者瞳孔反应也消失。
数秒钟后完全恢复即站起,可反复发作。
少数人仅为面肌无力发作,下颌突然落下。
[诊断]按典型病史诊断不难。
脑脊液中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yporein1的水平低于101g/ml有诊断意义(正常值高于20pg/m)。
用多相睡眠图监测,得出睡眠启动的平均时间。
正常成人人睡时间平均为15分钟;而发作性睡病患者人睡不超过5分钟,并在白天睡眠中至少出现2次REM 威眼正常人不出现),此有诊断意义。
[治疗]避免日晚班倒班工作。
以上日班为主,白班时有计划定时小睡,可减少发病。
July.2023,Vol.10,No.7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标准与指南Standards&Guidelines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图分类号:R741;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7.001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睡眠疾病,病因不明。
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思睡、突发猝倒、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等。
发作性睡病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其发病时临床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发作性睡病发病率低,临床识别率不高,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精神类疾病而延误治疗。
中医机构人员对发作性睡病认识不足,为避免误诊误治,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刘艳骄主任医师牵头,组成了“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研究小组,对近20年已经发表的发作性睡病中医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经过4年的努力,达成“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发作性睡病的识别和治疗能力提供帮助。
1 术语和定义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élineau在1880年首次提出,临床上以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DaytimeSleepiness,EDS)、猝倒(Cata plexy)及夜间睡眠紊乱(NocturnalSleepDisturbance)为主要特征。
发作性睡病可发生在幼儿阶段,从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8~22年,病程贯穿求学和个性发展关键时期,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患者无法接受正常教育、就业困难、收入降低、失去升职机会等[1]。
2 临床诊断2 1 西医诊断2 1 1 诊断标准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 3)[2],将发作性睡病分为2型:发作性睡病1型,即Hcrt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为不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血清EB病毒回顾性分析研究丰云舒;刘艳骄【期刊名称】《世界睡眠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5)1【摘要】目的:通过搜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专题门诊发作性睡病患者数据,初步描述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情况.方法:选取科室于2014年3月27日至2017年8月29日收治的503例发作性睡病患者EB病毒血清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作性睡病患者的EBV-CA-IgG、EBV-CA-IgM、EBV-NA-IgG、EBV-EA-IgM阳性率分别为91.7%、3.0%、90.7%、2.4%,86.88%,患者的血清EB病毒检测以EBV-CA-IgG与EBV-NA-IgG同时阳性为主,全阴性为次.结论:EBV 可能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总页数】4页(P43-46)【作者】丰云舒;刘艳骄【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8+9;R338.63【相关文献】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B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免疫学分析研究 [J], 张悦;朱玉琨;王惠萱;陈燕;陈忠明2.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Rta-IgG、VCA-IgA、EA-IgA抗体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 [J], 何流; 张雷3.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Rta-IgG、VCA-IgA、EA-IgA抗体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 [J], 何流; 张雷4.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表达及诊断价值研究 [J], 陈珊; 刘健; 姚艺雄5.鼻咽癌初诊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EB病毒抗体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J], 骆小娟;陈辉;林爱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作性睡病疾病概述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
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发作性睡病一词,由Gelineau于1880年首创,因此本病又称Gelineau综合征。
发作性睡病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
病因目前未明,但可发现此病跟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
对可能诱发发作性睡病的环境因素现在知之甚少,文献报道有包括头部外伤、睡眠习惯改变、精神刺激及病毒感染等。
而发作性睡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约8%-1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家族史,患者直系亲属患病的几率为对照组的10-40倍;25%-31%的单卵双生子共患发作性睡病,提示遗传因素在其起病中有重要作用。
HLA等位基因DQB1*0602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有很高的阳性率,达88%-100%。
近年来,食欲素(orexin)与发作性睡病的关系令人瞩目,orexin是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神经肽,在协调睡眠-觉醒周期方面有重要作用,已知有orexin-A和orexin-B两种,以orexin-B与本病的关系密切。
有实验表明,orexin基因缺失小鼠出现发作性睡病样睡眠障碍。
Nishino等证实,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orexin含量显著偏低,为脑内orexin缺乏发生发作性睡病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
在发作性睡病患者死后脑组织内,发现产生orexin的神经元效量明显减少,提示产生orexin的神经元数量的减少与发作性睡病密切相关。
发作性睡病的嗜睡是因orexin 神经元传人中脑背侧缝际核和蓝斑的激活信号减少。
使脑桥被盖背外侧部和脚核区(LDT / PPT)内促觉醒神经元活动减弱,促发异常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元抑制减轻,使异常快速眼动期提早或在不适当的状况下出现。
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新药—莫达非尼
刘晓琰;施安国;王平全
【期刊名称】《中国药房》
【年(卷),期】2001(12)5
【摘要】@@ 发作性睡病 [1]( 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在白天不能保持清醒或警醒状态,出现无法遏制的睡眠发作和猝倒,以致于干扰白天正常的活动。
该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临床上应用药物和非药物联合治疗。
以前,药物治疗仅有哌醋甲酯( methylphenidate)和右旋苯异丙胺( dextroamphetamine),但其成瘾性、耐受性和不良反应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莫达非尼( modafinil)是一种非苯丙胺类的新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其化学名为 2- [(二苯甲基 )-
【总页数】2页(P308-309)
【作者】刘晓琰;施安国;王平全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临床药学药理研究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临床药学药理研究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临床药学药理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
【相关文献】
1.精神兴奋新药--莫达非尼 [J], 陈应兰;王国村
2.醒脑提神新药--莫达非尼的研究进展 [J], 王国村;陈应兰
3.抗发作性睡病新药Pitolisant及其盐的合成进展 [J], 杨旦冰;唐凤翔
4.借助低分辨率脑电磁断层法对发作性睡病患者和对照者的警醒差异进行EEG-断层扫描研究以及后续的莫达非尼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J], Saletu M.;Anderer P.;Saletu- Zyhlarz G.M.;高中宝
5.一种针对发作性睡病的新药Pitolisant [J], 许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