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及碳排放增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5.27 KB
- 文档页数:5
第4卷第1期 2010年O6月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Vo1.4 No.1 Jun 2010
【区域经济】
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及碳排放增长分析
杨晓亭,常云昆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首先计算了山东省近十年来的碳排放量,进 ̄Lg,el EKC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
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根据LMDI方法,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增长的效应。最后文章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建议,为发展山东低碳经济服务。
关键词:碳排放;EKC;LMDI
中图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9451(2010)01—036—05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and the 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Growth
YANG Xiao—ting,CHANG Yun—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Abstract:First,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calcucated,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EKC
mode1.Then,the 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growth in Shandong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LMD1 method.Finally,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ut carbon
emission SO as to serve the devel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EKC;LMDI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
暖带给人类的影响越来越让人们去关注。研究称
气温再上升一度,美国粮仓将变大漠;气温升两度,
1/3的动植物消亡……继续上升至5。C至6℃,
95 的种类灭绝,地球将面临着一场与史前大灭绝
一样的劫难。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正面临着既要发展
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又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增速的双重挑战。但是,中国实现减排的目标和决
*收稿日期:2010 05—10 作者简介:杨晓亭(1985一),男,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心是坚定不移的。2009年11月25日温总理主持
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o --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
核办法。
山东省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能源的消耗,其
能耗总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10左右。山东省能
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其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 第1期 杨晓亭等: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及碳排放增长分析 37
近80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全省社会经济
发展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这使得山东省在低碳
道路方面将比其他省份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发
展低碳经济,是必有之路。
一、山东省碳排放的计算
(一)碳排放量的计算的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碳排放量测算的研究取得很有
意义的成果:徐国泉等将能源分为煤炭、石油、天然
气三类再分别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计算了我国
1995—2004年的碳排放量[ 。查冬兰等将能源分
为九类,计算了全国28个省区的碳排放量[2]。而
具体到省市的碳排放量的计算,除参照徐国泉等方
法外,赵敏等根据(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
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对上海市的
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3 。本文结合山东省的实际
情况,除了IPCC碳排放指南上的15类能源外,加
上了其他洗煤、煤制品(型煤)两类能源,这两类能
源的碳排放系数参考原煤的碳排放系数。采用如
下公式计算:
17 T一∑B ×C l l 式中:T为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B 为能源i的消
费量,按标准煤计算;G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单
位为万吨/万吨;i为能源种类,取17类。
表1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二)碳排放计算数据来源
本文计算碳排放量及其相关数据均来源于
2000—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能源实物量数据
的标准量折算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OO8))所附
的“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其中参考系数 是范围值的则取平均值,电力、热力折算成标准煤
时,分别按照当量折标系数计算。
三、实证分析
(一)基于EKC分析
1993年,Panayotou根据Kuznets界定的人均
收入水平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
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间的关系称为环
境库兹涅茨曲线(简称EKC)E引。
参考已有文献,本文采用其简约对数形式回归
方程进行分析。因采用对数形式可有效消除数据
异方差的问题,有利于模型估计的准确性[6]。我们
将模型基本形式设定如下:
lnCf/y :d+ lnX + (1nXt2)+
(1nXt3)+£ (1)
InCI/yf:口+ InX + (1nXt2)+£ (2)
式中:G代表山东省第t年的碳排放量,单位为万
吨; 代表山东省第t年的人均碳排放量,单位为
吨/人;X 代表第t年的人均GDP,单位为元/
人; 、 、 为模型参数,e 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2000—2008年间山东的数据按上述方法
计算出的碳排放量、GDP,在分别除以各年的人
口,得到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采用SPSS软
件,分别对(1)、(2)式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软件提
示:由于模型间的相近共线性,(1)式不符合。接着
对(2)式进行检验,得到结果见表2。表2中变量
的回归结果中,括号内为T统计值;F统计值后的
括号内为伴随概率P值。
表2模型回归结果
在以上结果中,R。和A—R。都在0.98以上,T
检验和F检验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上都通过,说明
模型是可靠的,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据此建
立回归方程如下:
38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第4卷
ln 一一63.461+9.421ln 0.640(1nX )。 (3)
lnY,一一73.591+13.9841nX
0.655(1nX,) (4)
由(3)、(4)式进一步计算出,山东省的碳排放 量在人均GDP达到45657元时达到理论峰值(极
值点)27147万吨,而人均碳排放量在人均
GDP43252元时达到理论峰值(极值点)2.17吨。
由于山东省人口基数大,有将近一亿人,年净增人
口数量也多,因此人均碳排放量的极值点比碳排放
量的极值点出现的早一些是合理的。因此可见,山
东省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人均碳排放量与
人均GDP之间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环境库兹涅茨
二次曲线特征(呈倒“U”曲线)。
(二)基于I MD1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影响山东省碳排放变化的因
素,采用LMDI方法逐一分析。根据LMDI,从0
年到t年的碳排放差值称为总效应AE 。 。△E 。 由
3部分组成:由生产规模扩大或者缩小产生的效应
(△E ),由经济结构调整碳排放变化的结构效应
(AE ),由碳排放强度改变而引起的强度效应
(AEi )。碳排放强度等于碳排放量与GDP的比
值。因此
△E 。 二==△EDd +△E 十△E
△E 一E—Eo (5)
根据文献[8],利用LMDI计算各个行业的生
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
△Epd 一 L(Ei, 一E ,o)Im(yf/Yo)(6)
△E === L(E 一E ,o)Ln(S /s )(7)
△E 一 L(E 一Ef.u)I n(J /i )(8)
式中y代表年度GDP值;E 是第t年行业的
碳排放量;S 是第t年行业的GDP占总GDP的份
额(Yi, /Y,);J是第 年行业i的碳排放强度
(E /Y )。
L(E.,,E )一(E, 一Ei.。)/Ln(E /E )(9)
式(5)中:
L(E.f,E加)===[(E 一E )/Ln(E /E )]一
E.
计算某一个行业的三种效应按式下面(10)、 (11)、(12)式进行:
△EDd 一L(Ei. 一E )Ln( /Yo) (10)
△E 一L(E 一E )Ln(S /s )(11)
△E。 一L(E 一E )Im(J /i ) (12)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对GDP的划分原则,本文
将GDP分为: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山东省第二
产业所占比重大,所以分开分析)、第三产业。
1.总效应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
要地位。2000年以来,山东省经济迅速发展,2000
2O08GDP年均增长l3.02 ,远高于同期全国平
均增速9.21 9/6。2008年,山东省GDP首次突破3
万亿元,达到3.1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
1O.33 ,仅次于广东省而名列第二。经济的迅速
发展促使了碳排放量的增长,从2000年的5619.73
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0469.76万吨,增长了
264.45 9/5。
图1是山东省碳排放的分解总效应图示。从
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山东省碳排放
增长的主要原因,生产效应由2001年的593.58万
吨,增长到2007年的2434.45万吨,增长了4.1
倍。即使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有所
下降,但仍然达到2154.24万吨。而结构效应对碳
排放量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的作用,但程度不大。
所以,从整体上说山东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并没有导
致碳排放量的减少。强度效应在2005年达到
3099.85万吨后,从2006年开始均为负值,这对近
年来山东省碳排放量的增长起到了较大的节制作
用。
时I1ti]/;t ̄份
图1 2001—
2008年各行业碳排放的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