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它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潜力很大,进一步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如何看待并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关键词: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城市化问题解决方案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

意义。

一、何为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地带不断集中,是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尽管就城市本身的成因和发展看,它并非是工业化的结果,但就城市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与工业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灵魂,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同时它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现代化标准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的十一条准则,其中一条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

城市化亦称人口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社会过程,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社会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和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容量的扩大。一般用城市入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一个国家或一个较大区域的城市化程度。城市化水平不单纯是一个人口比例指标,而且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水平、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程度的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越高,它反映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科技越进步,社会越文明,生活越富裕。

二、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

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粗放式城市化发展模式导致环境资源日趋紧张,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造成农民利益的巨大损失,城乡经济结构失调问题解决缓慢,城乡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中心问题、农民综合素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还极大阻碍了我国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如何寻找最佳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广、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曾经明确认识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而且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三千万。后来中央政府在“城市化”问题的决策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从1958年至1978年,中国采取的城市发展方针均是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中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城市数量的减少,其中小城市由115个减少到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到2900个。1978年后在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下,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对建国以后城市化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国家在“十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

化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却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1)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似,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对于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未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工农及城乡的共同进步成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因,依靠于此,中国乡村工业开始迅猛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3)中国的城市化还呈现出多个演变阶段交叉进行的现象。一是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市中心区的集聚与郊区化同时存在;二是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所经历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中西部地区许多城市以向心聚集的城市化阶段为主体,而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则已进入以扩散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叠加及不同地区之间在发展阶段上的交叉,使得中国城市化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三、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浅析。

1、城市化滞后发展是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综合发展的表现

封建社会结束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与城市化的社会发展理念不相容。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走上了快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采取了牺牲农民利益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通过制度进行分离,形成两个利益分配机制不同的集团,直接导致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但总体而言,由于过去欠账太多,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城市化的发展程度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差距扩大。

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我国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地区。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同属一个大区的不同省市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是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距的集中体现。而随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拉大,其城市化发展差距也呈现扩大的趋势。

3、粗放式城市化发展模式导致环境资源日趋紧。

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争论,一度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和做法是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在实践中,小城镇建设缺乏规划、市场集聚能力不足、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有些地方搞形象工程,出现了有镇无人的空壳城镇,劳民伤财,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小城镇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但小城镇存在着环境与资源消费的问题,小城镇的过渡发展会加剧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短缺。

4、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造成农民利益的巨大损失。

提高城市化水平会提高农村人口的社会福利,但如果处理不好,城市化也会成为剥夺农民利益的借口。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建设、扩建大学城、建高尔夫球场和城区扩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由于

对失地农民补偿和安置不合理,造成许多失地农民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引发许多社会矛盾。数量极大的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5、城乡经济结构失调问题解决缓慢。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论从农业产值比重还是农业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高。同时,我国近一半劳动力就业于农业,收入水平低,收入所得主要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对第三产业产品的消费非常有限,起不到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

6、城乡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中心问题。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旧中国时期已经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现和维护城市经济社会稳定,运用国家计划和行政手段对二元体制进行了维持。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统筹制度创新不足,城镇化发展的传统制度桎梏依然存在。城乡间的这种利益分配机制造成农村资源向城市净流入,进一步弱化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基础,造成农业竞争力提升缓慢,农村日益凋敝。7、农民综合素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低下是其转移困难的重要原因。农民的素质差距导致农民难以在城市获得稳定和收入较高的职业,无力承担家庭向城市移民、生存、发展的高额成本,他们只能无奈地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城乡之间。

8、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城市化表现为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融合。我国的城乡差距是经济、社会、教育、科技、人力和制度等的综合差距。

四、我国城市化问题应如何解决。

首先,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的策略选择中,应加大现有大城市的基础功能建设,提高其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同时要规范小城镇建设,限制数量,注重质量,严格控制土地占用,保护好耕地和农民的利益。

其次,应注重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实现就业;把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制度保证体系,实行市民化管理;完善土地产权,赋予农民对土地的固定权利。

而要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启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要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则必须改变城乡传统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城乡居民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方式,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降低农民进城后的生存成本。因此,所有的社会制度改革,如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都必须围绕建立城乡均衡利益分配机制来进行。

再次,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包括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创富、再教育、交际等内容。

最后,改变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发展趋势,一是要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二是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完善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从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差距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