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布局与运输安全(1).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石油进出口情况简介[指南] 中国石油进出口情况简介在当今世界,各国对石油的争夺日益加剧。
作为战略储备资源的石油一直以来都是处于重要的地位。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血液。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世界排名第五的石油生产大国。
研究我国的石油进出口现状,问题极其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来改善石油垄断的现状,二来加强国家抗能源危机的能力,三促进国内能源的合理稳定。
近几年大陆石油贸易概况中国的石油消费日益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又都对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此后我国是有的进口数额逐年攀升,2008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50,“警戒线”。
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进一步扩大至55.14%。
目前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耗量为530万桶,而产量仅为350万桶,其缺口180万桶需要进口,进口量约占三分之一。
中国石油的主要进口国和主要进口路线。
就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总23931万吨,其中沙特(4195.3万吨)、安哥拉(3217 .2万吨)、伊朗(2314 .7万吨)、俄罗斯(1530 .4万吨)、苏丹(1219.1万吨)、阿曼(1163.8万吨)、伊拉克(716.3万吨)、科威特(707.6万吨)、利比亚(634.4万吨)、哈萨克斯坦(600.6万吨) ,按照主要进口路线而言,有海上进口路线,路上进口路线,海上进口线,是从波斯湾,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再经亚丁湾,绕过印度办到南端,经过马六甲海峡,穿越红海到达中国,海上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石油种进口量的58%,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路线,路上石油进口路线,可以分为两条,东北进口路线,即中俄石油管道,由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到我国大庆,年运油量为1500万吨,第二条是西北进口,即中哈石油管道,从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城市阿克劳到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讲义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交通出行到工业生产,从军事装备到日常生活,石油的身影无处不在。
其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石油资源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1、能源保障能源是国家运行的基础,而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其稳定供应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一旦石油供应出现短缺或中断,将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
2、经济命脉石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石油的开采、加工和销售涉及到众多产业链,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和财政收入有着巨大的贡献。
国际油价的波动也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军事战略现代军事装备高度依赖石油。
战机、战舰、坦克等武器装备的运行都需要大量的石油燃料。
在战争时期,石油的供应保障直接关系到军事行动的成败。
拥有充足的石油储备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能够增强国家的军事威慑力和战斗力。
二、石油资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国际政治格局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全球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石油储量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焦点,大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在这些地区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角逐,甚至引发地区冲突和战争。
2、经济安全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冲击。
高油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通货膨胀,降低经济竞争力;低油价则可能影响石油产业的发展,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
3、能源安全过度依赖进口石油容易使国家在能源供应上受制于人。
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石油输出国的政策调整等都可能导致石油进口受阻,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
三、保障石油安全的策略1、加强国内石油勘探与开发加大对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力度,提高石油的开采技术和效率,增加国内石油产量,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
2、多元化能源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优化能源结构。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能源进口依存度高达70%以上。
其中,原油占据了能源进口的绝大部分。
因此,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的概述、现状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分析。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中国的原油进口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5.654亿吨,同比增长9.5%。
而中国原油出口量较少,2019年共计出口原油33.1万吨,同比下降29.7%。
1、原油进口贸易状况复杂多变中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为中东、非洲和俄罗斯等地。
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安哥拉等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家。
由于国际市场波动大,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原油进口贸易状况异常复杂和多变。
2、中国原油进口成本较高由于中国原油进口量占总量的比例较高,对原油的稳定供应和价格敏感度较高。
由于国内原油产量较低,加之国内原油开采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中国的原油进口成本较高,这也是导致中国用能成本高企的原因之一。
3、随着中国原油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问题引起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原油的进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单一的原油进口量已经超过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的一些成员国。
而原油进口安全问题也随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原油贸易的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
1、进一步加强海外交流与合作为了拓展原油进口市场,中国应密切与海外能源生产国家的联系,积极开展合作,加深友好交流,优化进口渠道。
同时,加强与传统原油供应市场之外的新兴市场的联系,以降低供应风险。
2、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为降低用能成本,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并探索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降低对原油的依赖。
3、加强原油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为应对原油进口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对原油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控。
马六甲海峡与中国石油运输安全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重要海上通道,被称为“世界石油喉”及“亚洲门户”。
该海峡每年经过的船只数量巨大,包括许多油轮、化学品船、液化气船等能源运输船只。
因此,马六甲海峡在中国石油输运的安全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海外石油资源的依赖加深,中国在马六甲海峡地区的石油运输量也在急速增加。
根据数据,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在马六甲海峡运输的石油占全球总输送量的三分之一。
但同时,该地区也存在着多种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海盗袭击、自然灾害、船舶事故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
这些风险给中国石油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挑战,也使得相关的安全应对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中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海盗袭击。
由于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因此该地区的海盗袭击风险一直比较高。
近年来,发生在该地区的海盗袭击数量有所下降,但依然存在风险。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中国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增加海上警力、加强船舶安全管理、建设安全港口等。
此外,可以与沿海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海盗等犯罪行为。
另一方面,应防范自然灾害和船舶事故,以确保能源运输的顺利进行。
马六甲海峡地区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海啸、台风、暴雨等。
这些灾害对石油运输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提高航行安全标准、加强船舶维护等。
此外,相关部门应定期对船舶、海上油库及油轮码头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确保石油运输安全。
最后,考虑到马六甲海峡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中国还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石油运输路线。
在确保石油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多元化的输油管道或海上油田等方式,降低对马六甲海峡船舶运输的依赖。
综上所述,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的石油运输和能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石油中长期有序供给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确保马六甲海峡地区的石油运输安全,从而支持国家能源战略的顺利实现。
石油运输市场前景分析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作为全球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石油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石油运输市场作为石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石油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前景。
当前石油运输市场概况石油运输市场主要包括海洋石油运输和陆地石油运输两个方面。
海洋石油运输主要依托于油轮和储油设施,占据着石油运输市场的主导地位。
陆地石油运输则主要依靠管道系统和铁路运输等方式。
目前,全球石油运输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需求量稳步增长:全球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保持稳步增长,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更加推动了石油运输市场的需求。
2.国际贸易不断拓展:石油是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拓展,国际石油运输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石油运输技术不断创新,提升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新型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舶技术的应用,使得液化天然气的国际运输更加安全和高效。
石油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未来石油运输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偏向多元化运输方式:未来石油运输市场将更加偏向于多元化的运输方式。
除了传统的管道运输和海洋运输,陆地铁路运输、内河运输、气候友好的船舶技术等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绿色环保成为关键: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将成为石油运输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石油运输公司将积极采用低排放的船舶和车辆,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区域合作加强:石油运输市场的发展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沟通。
各国石油运输公司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开发新的运输路线和技术。
4.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未来石油运输市场将持续受益于技术创新的推动。
无人船舶、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提升石油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结论石油运输市场作为石油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其前景广阔。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石油运输市场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石油运输中的管道运输技术石油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运输方式多样,其中管道运输技术在石油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管道运输技术以其高效、经济和环保等优势,在石油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石油运输中的管道运输技术。
一、管道运输技术的基本原理管道运输技术利用管道系统将石油从产地运输到目的地,其基本原理是借助压力差和重力作用,通过运输介质推动石油流动。
石油在管道中以流体形式传递,通过泵站或压缩机站提供动力,保持流动状态。
二、管道运输系统的组成管道运输系统由输送管道、泵站或压缩机站、阀门、仪表等组成。
输送管道通常采用高强度钢管,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耐腐蚀性。
泵站或压缩机站负责提供足够的压力或流量,以保证石油的顺利运输。
阀门用于控制流量和维护系统的安全,仪表则用于监测管道运行状态和流量。
三、管道布局和设计石油管道的布局和设计决定了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石油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理条件、地形高低、地下水位等因素,以确定管道的走向和坡度。
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管道的阻力和损失。
四、管道运输中的安全保障管道运输中的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管道运输技术成熟可靠,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运输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定期检测管道的完整性,保持管道内部清洁,加强防腐蚀措施,制定应急预案等。
五、管道运输技术的优势和挑战相比其他运输方式,管道运输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管道运输可以实现长距离、大规模的石油输送。
其次,管道运输不受地形和天气条件限制,适应性较强。
此外,管道运输还能够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然而,管道运输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建设和维护管道系统需要巨大的投资和人力资源。
其次,管道的修复和维护对于线路的关闭和停运可能会造成短期供应紧张。
此外,管道的安全性和防护措施也需要不断加强,以应对潜在的恶劣环境和人为破坏。
六、管道运输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管道运输技术也在持续演进。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一、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现状 (2)(一)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规模 (2)(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交易方式 (3)(三)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运输方式 (4)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存在的问题 (4)(一)中俄石油议价机制不完善 (4)(二)“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还有一定的影响 (5)(三)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 (5)(四)俄罗斯石油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了对中国的出口 (6)(五)大国竞争制约中俄石油贸易发展 (6)三、促进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贸易发展的对策 (7)(一)增进双方政治互信巩固信任关系 (7)(二)完善中俄贸易的议价机制 (7)(三)加快中俄石油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 (7)(四)完善中俄能源贸易的法律环境 (8)(五)全面提升中俄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8)结论 (9)参考文献 (9)摘要随着近些年中俄在石油领域的携手合作,不仅仅给彼此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石油贸易也成为了彼此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且使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更为亲近。
本文论述了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规模、交易方式和运输方式,同时对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大国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落后,政治互信度不高,议价机制不完善、两国在石油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了使两国的石油贸易更好地发展,针对于所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完善中俄贸易的议价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增加政治互信,完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一些建议。
关键词:石油贸易经济发展石油进口ABSTRACTWit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recent years, oil trad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each other's economy, not only bring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to each other, but also bringing closer trade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cale of China's oil imports from Russia, trading mode and the mode of transporta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such as power competition is intense, poor infrastructure, political trust degree is not high, the bargaining mechanism imperfect, the two countries in such aspects as oil laws is not sound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make the oil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etter development,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posed accordingly improve the bargaining of Sino-Russian trade mechanism, accelerate infrastructure, increase political mutual trust, improve the legal environment, improve some suggestions in oil fields.KEYWORDS: OIL TRAD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IL IMPORTS随着中俄两国输油管道的完善,两国的输油总量不断增大,合作规模也开始扩大,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发展态势良好,石油领域的来往也更加频繁,两国在贸易中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例如两国在石油领域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石油方面的基础设施落后,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阻碍了两国石油贸易向前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两国在石油方面的合作成为首要的问题。
现代经济信息160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柏 松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摘要:石油是现代工业与现代运输业的血液,石油进出口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加强管理。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426.22;F75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8-0160-01石油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石油进出口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认真研究这些风险。
一、现阶段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一)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耗不断增长,而国内可采石油储量却在不断下降,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两相叠加,造成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1990年,我国仅进口756万吨石油,出口3110万吨石油;2016年,我国进口44503万吨石油,出口6383万吨石油,2016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56025.93万吨,换言之,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9.43%。
2018年,我国进口46190万吨石油,当年仅出口263万吨石油,当年原油消费量为648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1.2%[1]。
而且这种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二)国际油价剧烈波动2008年后,国际油价波动愈来愈剧烈:2008年国际油价一度冲上14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2009年又暴跌至40美元/桶;2011~2012年,国际油价再次攀上120美元/桶以上,2014年后又一路走低,至2016年国际油价一度跌破2009年的低位,逼近30美元/桶。
而且这种波动受地缘政治、恐怖袭击及局部战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难以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严重扰乱了国内成品油价格[2]。
我国石油安全形势及对策石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战略地位,在经济、国防和政治外交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石油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是一种蕴藏于地下的不可再生的能源矿产。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不断高涨,随之而来的石油供需矛盾和石油安全问题也不断凸现。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10月24日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称,近年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
一,我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消耗与日俱增,进口连年扩大,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
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石油对外依存度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跨上一个新台阶,由1997年的10%、1999年的20%、2002年的30%、2004年的40%,扩大到2008年的50%,2009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2%。
2011年1月中石化公布上年经营主要数据,2010年原油产量3.3亿桶,略增0.05%,加上中石油以及其他石油巨头的产量,我国生产原油2.03亿吨,较上年增长了6.9%。
此外,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出口原油303万吨,全年净进口原油2.36亿吨。
对比我国原油产量和净进口数据后,可以算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3.7%,创下新高。
中石化公布的经营数据还披露了原油加工量等数据,原油加工量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对油品的需求。
中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2010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3.16%,达2.11亿吨。
其中,汽油、柴油和煤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8%、10.50%和19.54%,意味着国内对油品需求日增。
中石油年度报告预测,中国2011年原油净进口将增加11.2%,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另据凤凰中文台报道,英国石油公司报告显示,美国能源安全前景好于中国。
2024年油气储运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油气储运市场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油气储运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2. 市场规模油气储运市场的规模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油气储运市场规模达到了XX万亿美元。
其中,XX%的市场份额由亚洲市场占据,其次是欧洲、北美等地区。
3. 发展趋势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油气储运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1. 港口建设与扩容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和能源需求的增加,沿海港口的建设和扩容成为油气储运市场的重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大港口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加油气储运能力。
3.2. LNG市场的快速崛起液化天然气(LNG)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全球LNG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特别是亚洲市场的需求增长最为显著,这也给油气储运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3.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油气储运市场也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对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竞争格局油气储运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4.1. 企业竞争全球范围内,许多大型能源公司参与油气储运市场竞争,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垄断格局。
这些企业凭借其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4.2. 地缘政治因素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地缘政治因素也对油气储运市场的竞争产生了影响。
一些能源出口大国通过控制资源和管道等手段,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4.3. 政策和法规各国针对油气储运市场的政策和法规也对竞争格局产生了影响。
一些国家通过对市场准入、价格管制等手段进行市场调控,影响市场竞争的程度和方式。
5. 总结综上所述,油气储运市场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趋势多样化,竞争格局复杂。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其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备受关注。
随着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险分析1. 价格波动风险石油价格波动是石油进出口贸易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之一。
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常常受到供需、地缘政治、全球经济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剧烈、不稳定。
一旦石油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将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造成重大影响,从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盈利能力。
2. 地缘政治风险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非洲等地区,而这些地区常常发生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一旦局势动荡,石油供应可能受到影响,给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带来不确定性。
一些地区的政治风险和战争风险也会影响石油进出口贸易的稳定性。
3. 贸易政策风险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一些国家可能会对石油产品实施贸易限制措施,这将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和出口造成困难。
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对石油定价机制和支付方式产生影响。
4. 汇率波动风险人民币兑换率的波动也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汇率波动可能导致石油进口成本的波动,从而增加进口成本;同时也可能导致出口获得的收入受到汇率风险的影响。
5. 市场需求风险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对中国石油产品的需求不稳定。
尤其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时,中国石油产品的出口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二、管理分析1. 多元化供应渠道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中国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渠道,降低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程度。
通过多元化的供应渠道,可以有效降低石油进口的风险,提高石油贸易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在开展石油进出口贸易时,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风险管理、价格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
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石油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石油供应安全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石油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每年需要大量进口。
中国目前的石油对外贸易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由此带动中国能源消耗量和需求量的猛增。
以致石油出口逐年减少,进口需求不断增长,问题也不断涌现。
本文从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国石油进口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与措施。
[关键词]石油进口贸易应对策略石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石油就取代了煤炭的世界主要能源地位,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645.04亿吨,生产量为38.95亿吨,消费量为38.368亿吨。
鉴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以及地理分布上的不均,一个国家如何通过石油的贸易策略来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家政策的一个关键点。
一、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现状(一)我国石油资源状况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150亿吨,仅占世界石油可采储量(4563亿吨)的3%左右。
到2005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2亿吨,仅占世界剩余可采储量(1645.04亿吨)的1.34%。
与世界石油资源量相比,我国的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另外,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大多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
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其中陆上重稠油和海上重稠油资源的比率高达16.4%和33.3%。
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埋深更大、质量更差、边际性更强的难动用资源。
(二)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1993-2005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中国原油净进口开始出现正值,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到了2005年,原油进口量为1. 271亿吨,居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
本刊记者刘江洁发展船队是重中之重石油运输的安全问题并非危言耸听,进口石油运输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进口能源依存度一旦超过50%的时候,能源运输安全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另外,石油的远洋运输,因线路长,往返时间久,易受洋流、台风、海啸等恶劣气候影响,安中国油运的安全命题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短短十多年间,原油进口突飞猛进。
2009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猛增到2.5亿吨,预计2015至2020年,中国持续进口原油需求量将达到每年4亿吨。
然而如此庞大的进口量背后,却存在进口通道单一、运输主要依靠外籍船队的忧人现状,中国石油安全的“脆弱”被人诟病。
但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保障石油运输安全的“国油国运”战略深入推行,中国政府、油轮船东及船企们积极在“安全”方面作为。
中全风险和环保风险相比陆地要大得多。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导致原油泄漏,不仅收集、处理难度大,而且其危害的范围、危害的程度将是灾难性的。
中国目前的现实,则注定了我国石油进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海上运输为主。
发展中国自己的油轮船队早已成为政府及业界的共识。
“国油国运”的设想早在上世纪年代就被提出,近些年得到深入推行。
在国家能油运的安全考量U nique View独家看点>>90源运输安全战略导向下,到2010年将实现中国油轮船队承运我国年进口原油量50%的目标。
大连远洋运输公司副总经理李玉平认为,中央政府提倡的“国油国运”战略,在国家层面上表达了将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运输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决心。
国家进口石油总量的50%由本国油轮来承担,既能保证国家石油运输的安全,又能保持市场活跃度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发展油轮船队的规模则显得至关重要,进口原油运输运距较长、对船舶性能要求高,必须依靠大型油轮。
大型油轮一般分为巨型油轮V L CC(30万载重吨)、苏伊士型(12~20万载重吨)、阿芙拉型(8~12万载重吨)三种。
浅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布局与运输安全(1)
摘 要:本文围绕我国进口石油运输布局与运输安全性展开分析,试图
勾勒出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运输能力、运输风险的总体特征,进而在对相关风险
因素加以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周边可能潜在的运输布局加以关注,不难
看出以海运为基础、以中哈石油管线和俄罗斯远东线路为补充将成为中国石油
运输线路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石油进口,运输安全,运输布局,风险
1 引言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均和石油消费的不平衡,供给和消费市场的
分离,致使石油长距离的运输成为必然。石油运输安全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国内
石油稳定供给的重要保障。 石油进口安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求进
口来源稳定、可靠,可以保证足够的供应量;二是要求进口价格稳定;三是自
进口来源地至国内的运输安全,而运输安全又包括航线安全、运输船舶安全、
承运份额安全、防污染安全、接卸地点及储存安全。其中,进口来源安全是石
油安全的前提,没有来源安全,进口价格稳定与运输安全都无从谈起。由于进
口来源受到石油资源所在地、战争因素及自然灾害等突发风险因素影响,因
此,进口来源可以看作是不可控或者部分可控,而作为联系石油进口来源地与
目的地的运输通道则呈现更多的可控因素。运输安全即自石油进口来源地至目
的地所涉及到的关键海峡、运河、运输管道等节点的安全问题,其中任何一个
节点出现阻断或者不安全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整个石油运输的安全。 本文围
绕我国进口石油运输布局及运输安全性展开分析,在第2部分试图勾勒出当前
石油进口运输方式、线路的总体特征;在第3部分对当前我国石油的主要运输
方式——海上运输能力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第4部分对石油运输的相关风险
因素加以识别分析,进而第5部分对中国周边可能潜在的运输布局加以关注,
以寻求多种石油运输线路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以海运为基础、
以中哈石油管线和俄罗斯远东线路为补充将成为中国石油运输线路的基本框
架。 2 我国石油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分析 世界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
海运、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就国际石油贸易而言,主要有轮船、管道运输2
种,铁路运输作为补充。从全球石油跨国运输网来看,超过3/5的石油通过海
运,不到2/5的经由管道。从运输成本上看,也是海运最低,管道运输次之。
但铁路运输在调整运输量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当海运受阻,管道尚未贯通
时,能够迅速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的局面。国际石油贸易很多石油是采用联
运的方式完成的。天然气国际运输与石油有所不同,约3/4由管道运输,1/4
通过液化(LNG)海上运输。 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
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3
种运输方式各有特点、互为补充。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
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
运输。 2.1 海运 海运是国际石油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运量
大、通过能力强、运费低。2000年,通过海上运输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
的50%左右。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1.2亿t,主要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
由于中国的石油进口来自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所以我国石油
进口的主要渠道是海上油轮运输,其后90%左右要依靠外籍油轮运输,而且进
口原油运输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
近6成是中国船只。而本国船运公司承担的10%左右的运输任务还大多集中在
东南亚地区。 我国来自中东、非洲的石油进口的海上运输线路主要包
括以下3条:(1)中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中国;(2)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3)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
—中国。随着中国石油进口的快速增长,马六甲海峡在中国石油安全中的战略
地位日益凸现。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通过海运方式进口石油路线比较单
一,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和马六甲海峡,尤其是霍尔木兹海峡和马
六甲海峡。 2.2 管运 管道主要用于陆路运输,具有量大、安全、便
捷、经济等优点,是各国油田与油港、炼油中心之间的纽带,在国际石油贸易
中,是与油轮相辅的重要运输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输油管道发展
迅速,在北美、前苏联、西欧、中东等地,出现了稠密的管道网。在天然气国
际贸易中,管道运输占据了主导地位,是天然气陆地和近海输送的最佳方式,
也是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目前,中哈石油运输管道的投入使用,
使得中国每年可以从.哈萨克斯坦获得2000万t石油,从而中国成为有输油管
道通往世界上可开采石油储量最大的里海地区卡沙甘油田的第3个国家。俄罗
斯石油也可从这里“借道”出口中国。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2006年1月至10
月阿拉山口口岸通过管道进口原油达101.44万t,占到该口岸同期进口原油总
量的47.93%。泰纳线(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其中有
一条支线通往中国大庆。泰纳线一期工程设计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t,其中
2000万t原油将提供给中国,余下的1000万t原油将通过铁路运至太平洋沿
岸的国家和地区。 2.3 铁路 铁路运输是海运和管运的重要补充形
式。铁路运量有限,运输成本较海运、管运相对较高,但是在大陆上缺乏管道
的地方,它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铁路运输进行国际油气贸易
中是权宜。之计。 2005年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的石油总量从2004
年的570万t增加到760万t。俄铁路公司则表示,2006年通过铁路方式出口
到中国的原油将达到1200万t。2006年前7个月俄对华铁路运油量为580万
t。由于中俄两国铁路轨距不同,火车经过满洲里和阿拉山口时需要换装,使得
铁路运输的成本要比管道运输高。对于中俄这两个邻国来讲,管道运输是最具
优势的运输方式,不但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而且损耗只有铁路运输的1/2,
成本仅有铁路的1/3。目前铁路运输有2条线路:(1)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
中国满洲里;(2)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阿拉山口。 但是在中俄石油管道
项目出现波折的情况下,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供油不失为一种现实、有效的
方法,但这种运输方式能否保持长期的竞争力,还取决于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
走向,一旦石油价格大幅回落,铁路运输将很难保证竞争力。 3 我国石油
海上运输能力分析 日前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通过海上油轮运
输,将我国能源的供应链暴露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从而对中国
的能源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我国海上能源通道战略处于航线安全、油轮运输
供应、港口建设等全方位规划的关键时期,最终目标是建立安全、有效和长期
的石油运输海上走廊。 3.1 国内油轮船队的运力及承运份额 运力及
承运份额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拥有足够的运力承运本国进口石油量的一定比
例,以保障在国际政局发生动荡及突发事件时,基本满足国内石油进口运输的
最低底线。并且,保有一定的运力及相应的承运份额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一定
影响。一方面可以稳定运价,另一方面本国船队承运一定份额可以减少外汇支
出、增加国内税收、促进经济发展。 承运本国进口原油份额最能体现进口
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在承运份额方面,国际上一般以本国派船、对方派船和市
场租船遵循4:4:2比例原则承运。这样,至少40%的进口原油由本国船舶所
有人承运。实际上,市场租船的20%承运份额也基本控制在本国船舶所有人手
中。日本船东控制的大型油轮吨位超过2000万t,能满足进口石油80%以上的
运输需求;韩国是世界上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1年原油进口量达
到1.17亿t。大部分炼油厂都有自己集团控制的油轮船队,韩国船东控制的大
型油轮规模达到660万载重t,可以满足进口石油运输需求的30%以上;国外如
EXXON等大油商控股炼厂,同时也控制较大的油轮船队,以保证其石油运输环
节安全。 目前中国船舶承运本国进口原油份额不足10%,另外90%以上只
能在即期市场租船运输,依赖国际油轮联合体、环球航运、韩国现代等海外油
轮公司承运。特别是在中东东行和西非东行航线上,中国船所承运的份额更
少。而这2条航线所在地区局势一直不太稳定,恰恰又是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
航线;从供应链的角度而言,也是风险最大的航线。 我国两大石油进口商
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没有自己控制的油轮船队,大部分运输任务是由外国公司
来承担的,船型多为20万—30万t级的超大型油轮和13万—15万t级的苏伊
士型油轮。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国内航运企业承担的能源运输比例太低,石
油运输极易受制于人,一旦战争爆发或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石油供应安
全将面临极大威胁。截至2004年底,我国远洋油轮运力约为924万载重t。这
些油轮平均船龄18年,比全球运输船队的平均船龄大6年;船型偏小,单船平
均载重不到10万t,而国际市场已普遍采用27万至30万t左右的大型油轮。
石油产地和消费地分布的差异,决定未来我国石油进口仍将是海上运输为主。
从国家石油安全角度考虑,我国大型油轮船队的规模至少要保证承运50%以上
进口原油。据此测算,2010年我大型油轮船队需具备承运7500万t以上的能
力;2020年具备承运1.3亿t以上的能力。由于当前国内造船能力的限制及国
际二手油轮交易市场的紧俏,近期内实现上述发展规模具有相当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