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域武术与武术文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8.25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各地的传统武术武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武术。
这些传统武术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展示了各地人民对身心修养、自我保护和传统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本文将介绍几个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
中国功夫——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武术之一。
它结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和拳术技巧,以和谐、柔和、内外兼修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强调身心合一,通过练习慢、柔和的动作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虽然看起来轻柔缓慢,但在实战中,太极拳也有极强的攻防能力。
日本武士道——剑术剑术是日本传统武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武士道的核心。
剑术在日本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了武士的荣誉、勇气和忠诚的理念。
剑术强调精湛的剑术技巧和专注力,通过训练提高个人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
虽然现在剑术更多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存在,但它仍然体现了日本人追求完美和崇高品质的精神。
巴西格斗——巴西柔术巴西柔术是源自巴西的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强调在地面对抗中的技巧和灵活性。
作为一种自卫术和格斗技巧,巴西柔术注重对手的控制和技术应用。
通过学习柔术,人们可以在体力较弱的情况下,利用身体的柔韧性和技巧避免和解决危险局面。
巴西柔术的兴起和发展,展示了巴西文化的坚韧和创造力。
泰国拳击——泰拳泰拳是泰国最受欢迎的传统武术形式之一。
它以膝部、肘部和拳头的攻防组合技巧而闻名,同时也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
作为一种全身性的锻炼方式,泰拳能够提高身体的爆发力和身体对抗的能力。
在过去,泰拳被用作战争和自卫的工具,但如今它更多地成为一种体育竞技和文化的象征。
印度武术——印度武术印度武术,也被称为印度口技,是印度传统武术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结合了舞蹈、戏剧和体操的元素,通过口述和动作来展示战斗技巧和传统故事。
印度武术强调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体现了印度文化对音乐、美学和哲学的重视。
总结世界各地的传统武术体现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特性,同时也是人类智慧和体能的结晶。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身心统一的修养中国武术一直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身心统一的修养。
通过武术练习,人们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血液循环、呼吸系统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而通过对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武术练习者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培养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这种修养不仅有益于武术练习本身,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带来身心健康和平衡。
二、德育与道德规范中国武术注重德育,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武术源于古代的军事和防身技巧,讲究以德治人、以武守国。
在武术练习中,弟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合作,严守规矩和纪律,注重诚信和正直。
同时,武术还注重尊重生命,追求和平,以及对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些道德规范在武术练习中得到体现,并在练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
三、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武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想就是“太极”理念。
太极强调阴阳相互转化,追求平衡和和谐。
武术运用太极的思想,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追寻动静之间的平衡。
此外,武术还包含了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等观念,鼓励武术练习者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通过这些哲学思想的体现,武术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起,中国武术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无论是形意拳、八卦掌还是太极拳等,每一种武术都传承着特定的历史和传统,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同时,武术在表演艺术、戏曲以及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用技击为主要特征,强调“以攻为守,以快为先”的原则,具有独特的格斗风格和运动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武术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
因此,本文将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受到许多的文化传承的挑战,其中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快速消费主义的冲击。
现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对于新兴的,流行的事物更加感兴趣,而传统武术无疑显得过时和没有吸引力。
传统武术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文化传承。
另一个挑战是现代化教育体制的影响。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们的学习重心逐渐转向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而非体育和武术。
学生们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也限制了他们接触传统武术的机会。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传承者需要开拓传授方式,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和培养出更多的传承者。
另外,政府对于传统武术的认可和保护上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但传统武术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不足够。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资,这样才能保持其发展和传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虽然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它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机遇。
例如,中国政府将传统武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对于传统武术的认知和欣赏度也逐渐上升。
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使传统武术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有吸引力和市场前景。
结论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传统武术面临着文化传承的挑战,但其实用价值和健康价值,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因此,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地关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增强其市场价值,提高其吸引力。
政府要更加重视保护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武术的认可和支持,以保证其传承和发展。
山东省武术文化类型与传承山东省素有武术大省之称,武术文化资源丰富,分别在鲁东、鲁中、鲁北、鲁西北、鲁西、鲁西南、鲁南几个大的区域形成了遍布全省的武术文化圈,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以及不同流派的武术文化。
其中较为著名的为螳螂、孙膑拳、四通捶和文圣拳。
螳螂拳就是著名的全国九大名拳种之一,在2008年与查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流行于栖霞、海阳以及莱阳等胶东地区,传承人包括赵珠、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坤山、王宝山、崔寿山等,螳螂拳是目前山东影响较大的拳种之一。
孙膑拳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岛、安丘市是其重要的传承地,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为杨明斋、施德。
四通捶和文圣拳相比较前两个拳种,知名度相对较低,分别流传于潍坊地区和济宁市。
据史书记载“山东的尚武之风自古兴盛,并十分流行。
”山东省自古就有“齐人隆技击”之美誉,可谓习武之风浓厚。
山东省的众多市、区、县在历届全国武术之乡评选之中被入选。
山东省的武术人才资源丰富,闻名全国的数不胜数。
武术资源的发展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武术文化类型,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沉淀,只有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上才可以凝聚形成,山东省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多样的武术文化,比如:水泊梁山、郓城水浒好汉城,台儿庄武术大会以及景阳冈等,这些皆为山东省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的武术文化资源,也是山东省以武术为主题的重要旅游资源。
山东是中国武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且自古就有着“拳兴于齐国”与“南拳北腿山东查”之说。
“作为中国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的梁山,可谓与河南少林、湖北武当、四川峨眉齐名”《齐鲁文化大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梁山自古在民间就有崇尚、练习武术的风气,不少的武术高手可谓驰名中外,这就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东省传统武术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比如山东的蝗螂拳、孙腆拳、四通捶、文圣拳这四大名拳,另外还有着查拳、形意拳、华拳、三皇炮捶等著名传统拳种。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
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
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
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
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论文中国武术文化的美学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
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
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
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
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
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
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
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
协调顺畅,力点清晰。
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
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它以捧、捋、挤、按、采、捩、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
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
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
区域社会史中的台湾武术考察闽台同气连枝、一脉相承,古始以来就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渊源,但海峡阻隔、历史造化、政治分歧致使对台湾武术文化的研究始终若即若离,流于浅表、大而化之的描述。
以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1-2]有利于自部分观照整体、自特殊透析普遍。
“血缘是稳定联盟的力量,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形态”[3],台湾人口%来自福建[4],祖籍地强烈的宗族群聚习俗促使早期垦台的福建人或以血缘或以模拟血缘而择地聚居,从而格划出一块块各具历史传统的区域性小社会。
移居台湾云林西螺地区的漳州诏安张廖族人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氤氲了地域与文化归属意义上的“西螺七嵌武术”。
“小区域彰显大传统”,西螺七嵌区域武术研究可从历史与人文的角度深层考察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1西螺七嵌区域的形成背景与界定宋以后,伴随经济文化重心南迁,福建人口剧增,降至明末清初福建本土有限的生产资源与人口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相对而言,此时的台湾却是一个丰腴可耕的世外桃源。
加之海禁政策的弛缓及两岸一体的政治管辖为福建人移垦台湾提供了契机,漳州诏安官陂张廖族人即在此背景下陆续徙往台湾。
迁台先后决定了其垦殖地的不同,其整体形势为“沿海多泉,内山多漳”[5]。
清康熙四十年前后始赴台的漳州诏安官陂张廖族因此只能落脚于台湾中南部远海近山的云林地区。
闽粤人素有群聚习俗和强烈的宗族意识,所谓“漳人党漳、泉人党泉、粤人党粤”[6],因而在云林西螺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张廖族人为主的宗族聚居区。
从地域上而言,“西螺七嵌”不是一个确切的地名指代,而是浊水溪流域的西螺镇、二仑乡一带的泛区域概念。
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西螺七嵌”又是一个凝结着历史、地理、人文意涵的、属于张廖宗族的复合性区域文化符号。
2客家宗族社会语境下的西螺七嵌“生廖死张”与七条祖训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族,后与闽粤原住民交流融混而形成一个特别能吃苦耐劳、团结进取的族群[7]。
武术研究2021年6月第6卷 第6期略论河南回族武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张伟豪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散居回族人口大省,回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回族向来有习武尚武的传统,自元、明、清以来,很多清真寺都设有武馆,招徒授艺,习武强身。
以清真寺为依托,中原回族武术文化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系列优势武术项目,并融合了历史厚重的中原文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河南 武术文化 起源与发展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6—0007—021 中原回族以清真寺为依托的习武传统论及中原地区的武术文化,人们首先会想到少林武术,其实在河南很多地方,无论都市还是乡村,回族武术文化也广为流行。
习武强身在古代是回族的“圣训”,河南回族历史上一直有习武的传统。
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世祖命“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地区)屯田”。
[1]中原地区的回族先民,多是蒙古人西征年代,从中东阿拉伯地区调集到中国来的穆斯林军士,他们有的在战争结束后居于中原,其习武传统和尚武精神也随之保留下来。
[2]明清两代,回族遭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这促使其更加重视武学功法、强身健体,以便于抗拒和自保。
从元、明、清至今,清真寺都设有武馆,招收学徒,传授武艺,在回族重大节庆之时开展武术表演,许多武术项目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河南回族武术文化发展至今天,可以讲,武学已是中原回族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回族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自强不息,练拳习武,在回族群众中习武者随处可见,武场、跤场数不胜数。
回族居住区的清真寺就是广大回族群众练武的集中地,许多清真寺的阿訇不仅是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者又是以武术见长的名师。
每逢开斋节等重大节日,回族群众都要在清真寺或是回族居住集中区域演练武艺加以庆贺。
长期以来,在回族尚武好勇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武术人才辈出,武林高手层出不穷。
关于武术的论文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1)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特征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发展前景引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
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
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
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
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
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并不是指天上的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世间一切人事,都应该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违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只有严格遵守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武术练功十分重视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来达到相应的练功目的。
只有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道家强调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应该要遵从自然。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主张从大自然的生物与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武术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创造出新的武术动作。
如大鹏展翅、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神龙摆尾等拳术术语。
又如五形拳是根据虎、蛇、猴等五种动物的攻防动作创出的。
形意拳更是依据道家“五行”之说立论,用“五行”与“五拳”相配,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劈、崩、钻、炮、横”五拳。
习武要与社会和谐相处,要先立德后学武。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主张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在武术中则表现为追求“人际关系和谐”。
武术非常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
习武与比武中点到为止,避免致人于死地;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以门派规矩约束人的行为,维持武术内部的和谐平衡。
武术将人体视为心与身是统一,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
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绝不是为了培养争勇斗狠、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
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的和谐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武术是人体的一种运动方式,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练武一方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和谐;另一方面必须达到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以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展。
武的研究报告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我将为你撰写一份关于"武"的研究报告,内容如下:武,一种古老而又广泛的体育运动,源于中国古代。
它是一种强调身体力量、灵活性和耐力的运动方式。
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武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战争技能和狩猎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运动形式。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武术与个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武术强调对自身的调整和控制,以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现代的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还包括了各种技术和技巧。
这些技巧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两种类型。
内家武术注重修炼内力和内气,包括太极拳、八卦掌等。
而外家武术则注重力量和速度,例如形意拳、蔡李佛等。
随着武术的发展,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目前,武术已成为许多国际体育赛事的项目之一,如亚洲运动会和世界武术锦标赛。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武术无论对于身体健康还是精神修养都有着巨大的益处,因此它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运动。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武术的发展和传承。
一些担心认为,由于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越来越少选择学习武术,导致传统武术技巧的流失和世界范围内武术水平的下降。
因此,保护并传承武术的责任变得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武术是一门充满传统和文化意义的体育运动。
它在世界各地都有着自己的影响力,并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和培养精神的途径。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以确保武术能够持续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
武术群体调查报告武术群体调查报告引言: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武术群体逐渐壮大。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武术群体的特点、动力和需求,以及他们对武术的态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一、武术的吸引力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调查显示,武术群体参与武术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身体健康、自我防卫和传承文化。
近九成的受访者表示,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
此外,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武术可以提供自我保护的技能,增强自信心。
同时,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武术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武术群体的特点1. 年龄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群体的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均衡。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对武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中,青少年和中年人群占据了较大比例,分别占据了四成和三成左右。
2. 性别比例:武术群体的性别比例相对平衡。
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据了五成和四成左右。
这表明,武术已不再是男性专属的运动项目,女性对武术的兴趣和参与度也逐渐增加。
3. 地域分布:武术群体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人群都对武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中,北方地区的武术群体相对较多,尤其是河南、湖北等地。
三、武术群体的需求1. 基础教学:调查显示,武术群体最迫切的需求是基础教学。
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够接受专业的武术基础教学,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深入学习武术。
2. 比赛和交流:武术群体对于比赛和交流活动的需求也比较高。
他们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各种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与其他武术爱好者切磋技艺,提高自身水平。
3. 专业指导:部分武术群体希望能够得到专业指导和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他们希望能够有专业教练的指导,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武术群体的态度和期望1. 对武术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群体普遍对武术持有积极的态度。
收稿日期:2005Ο11Ο
03
作者简介:赵晓峥(1980Ο),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3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浅谈地域武术与武术文化研究
赵晓峥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武术的发展演变是以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
展为依托,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的。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武术风格和流派,这与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
及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把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观点运用于当今中华武术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
的视角、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深化武术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地域武术;武术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1300(2006)02Ο0027Ο
02
AStudyonRegionalWushuandCultureofWushu
ZHAOXiaoΟzheng
(P.E.Dept,ShandongNormalUniversity,Shandong250014,China)
Abstract:Wushuisakindofculturalform.ItisakindofexternalmanifestationofChineseculture.Thedevelop
2
mentofWushuissupportedbytheprogressandadvanceofChineseculture.Gradually,Wushumovestomaturity
withbrilliance.DifferentWushustylesandschoolshavebeenmoldedindifferentregions.Thisisboundupwithso
2
cialandculturaldevelopmentofWushuandculturalresearchtotoday’sChineseWushuResearchcanprovideanew
angleofviewandapproach.Consequently,itlaysthefoundationoffurtherresearchonWushuculture.
Keywords:RegionalWushu;CultureofWushu;Study
1
武术是动态的中国文化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他通过一种特殊的方
式,以形体的运动表达、阐述,弘扬了一种文化的
精神。这就是中国古人对于生命、自然的理解,或
者说是表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情怀。武术是一种活
的,实践化的动态方式。如果说武术是一瓶酒,肢
体的外形动作只不过是酒瓶,内盛的佳酿则是文
化。武术从里到外,处处都洋溢着文化的芳香。武
术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媒介,这就是从一种文
化的高度去看待武术,而且这种观点也正在被实践
所证明着。
2
中华武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域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具有空间和时间限制的
国土构成体系,是变化着的社会构成。地域武术是
指民族、国家之内在特定时期与环境中存在的具有
地方文化特性、民族传统色彩的武术现象。
中华武术实际上是在长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中形成的多种地域武术共同承载的一种文化形态。
古代华夏民族居肥沃平坦中原,较早进入文明程度
较高的农业社会,而其四周的民族,即古史所谓的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或居大漠荒原,或居
森林水域,他们的生存环境及狩猎、游牧等生产、
生活方式决定了这些周边民族形成的武术风格与汉
族武术风格的差异。各个拳种、流派在长期发展的
过程中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运动技术与理论体系。
3
结合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地域性是民族、国家内不可回避的、自然的、
・72・
第25卷第2期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Vol.25
No.2
2006年4月JournalofPLA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Apr.2006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历史的要素,是中华武术的民族归属,是中华武术中地缘文化特性、民族文化底蕴两种内涵的外化。地域武术具有人文基础的历史性,保证了它与整体的中华武术在文化内涵上的同质性。作为社会群体在一定环境中持续生存和长久积累的产物,地域武术同样具有长久性和累积性。它是促成中华武术繁荣现象出现的构成要素。地域武术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演变必将围绕社会体制的波动而波动。地域武术为中华武术提供资源支持,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各个拳种、流派、套路的支持,也包括理论、文化、制度等方面。地域武术具有当地意识形态的限定性,造成它与整体的中华武术在文化内涵上的异质性,同时也造成中华武术的相对性和变动性。地域武术受到政治、经济、地理、人文、意识形态、民族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它与中华武术在相互区别的同时又相互依存。武术地域性问题显然与传统文化形态相关。各个地域武术圈之间有关联也有区别,共同组成整体的中华武术。武术的地域性说到底是武术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所产生,由此带来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以武术地域性建立在武术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在它背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和价值哲学。我们可以用开放性的眼光在地域武术中开掘和拓展新的文化意义。在社会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探讨中华武术的整体性与地域性融合的程度与限度。研究地域武术应以其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为思维视角,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讨论当今社会文化情景中地域武术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以此为突破点,联系到整个中华武术的现状与问题,从而为武术的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武术文化研究的深入打下坚实基础。4 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结合的意义将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观点运用于当今中华武术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方法和途径。不同地域的武术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这是不同地域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通过研究不同
地域的武术风格、特点,可以更深入了解武术形成
的社会历史背景,构建地域武术的文化体系。从而
为更深化武术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有可能在一种
更加宏阔的整体视野中对武术文化乃至中华武术作
进一步的细致研究。有可能形成具有建设方向的学
术研究,为当前众多学者所致力的武术文化研究提
供帮助。
研究地域武术有利于了解各个武术流派由萌芽
到形成体系的全过程。了解其背后蕴涵的“地方特
色”及其所传承的地域性文化形态。由于各派的武
术爱好者走遍大江南北,互相交流、切磋、以武会
友,更加促进了各拳种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因此
也使得武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极强的生命力。
通过研究地域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更好的
诠释武术发展的机制。纵向上讲我们可以研究单纯
一个地域的武术的发展历程、风格特点、社会文化
背景等有关于形成其特色的因素,从而构成一个单
独体系。从横向上入手,我们则可以进行多个不同
地域的武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特点、风格、文化底
蕴的研究,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由于各个地
域间的武术也存在着交流与融合,所以我们还可以
研究它们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是如何互
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各自的发展。这样我们便
可以构成一个纵横交叉的立体体系。在这个立体体
系中,我们既可以进行单项研究,也可作到交叉比
较。可以了解一个地域性武术文化形成、发展、成
型的历程,也可以研究不同地域间武术文化的传
承、交流、演变,从而建立武术文化发展的理论体
系,为我们进行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余功保1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1北京:
人
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区域文化与文学[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3~125
[3]蔡仲林主编1武术[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陈金川主编1地缘中国[M]1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82・
第25卷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第2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