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岭南武术文化策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1
【石碁镇:弘扬黄啸侠精神文化】
2016年,石碁镇深挖并注重传承本土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致力打造教育家、岭南书法大
师麦华三和爱国抗日武术大师黄啸侠的“一文一武”文化品牌。
制作麦华三、黄啸侠相关文史
资料。
全力推进“华三书院”建设,举办第二届“麦华三”杯番禺青少年书法大赛颁奖典礼及作
品展,承办首届“麦华三杯”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大赛,该项目纳入番禺区星海艺术节活动内容。
完成黄啸侠故居修缮;协助筹划拍摄黄啸侠题材电影;开展《黄啸侠拳法及其武学思想》课题研究,协助区政协编辑出版《番禺文史资料黄啸侠武术文化专辑》。
东莞樟木头麒麟舞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专业名称:申请者姓名:导师姓名:摘要在我国民间传说中,麒麟是一种神兽,早在周代时期就与龙、凤、龟同称“四灵”,被列为“四灵”之首。
雄为麒,雌为麟,是吉祥、太平的象征,,客家人把麒麟视为图腾和压邪避灾的吉祥物,通过“舞”麒麟来祈求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樟木头镇是广东省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古镇,传承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麒麟舞,据史料记载,樟木头麒麟舞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了保护与发扬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樟木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对麒麟舞及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改革和弘扬,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本文以东莞市樟木头麒麟舞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樟木头麒麟舞起源、发展进程、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分析樟木头麒麟舞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因素,探索樟木头在传承保护与发展麒麟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功之处,目的在于为麒麟舞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研究结果:(1)领导重视、经费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麒麟舞)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有力保障。
(2)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不但要有保障性,也要有持续性,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3)麒麟舞队的运转与发展不能单靠政府的支持,也要靠自身自谋出路。
(4)麒麟舞与狮子舞一样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5)关于麒麟舞的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主要包括麒麟舞活动的组织管理者、麒麟舞的继承人等。
(6)要更好地发展樟木头的麒麟舞,必须在原有艺术特点基础上,敢于改造创新,使其更具观赏性,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麒麟舞东莞樟木头现状调查研究Abstract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前言 (1)1.1选题依据 (2)1.2研究意义 (2)1.2.1有利于促进麒麟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1.2.2有利于提高樟木头镇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传统武术桥头莫家拳老树开新花作者:陈文成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摘要:莫家拳兴盛于清朝末年,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
如今学习莫家拳,传承莫家拳,发扬莫家拳,在桥头镇已经蔚然成风。
关键词:传统武术;桥头莫家拳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86-01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
莫家拳兴盛于清朝末年,桥头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著名拳师和武进士,也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
随着时代的变迁,桥头莫家拳逐渐衰落,只有极少部分老人家还在练习莫家拳,年轻的后生仔会打莫家拳的则少之又少。
2007年2月,桥头镇政府正式启动传承和保护莫家拳的工作,申报莫家拳为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村两级展开拯救广东名拳的系列行动,避免莫家拳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将这一优秀的武术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莫家拳的渊源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由福建来到广东的少林寺慧真禅师传给惠州府海丰县莫庶蛟,后传给惠州火岗村的莫达士、莫四季、莫定如、莫清骄。
经过他们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
他们5人是莫家拳的第一代传人。
莫达士、莫清骄等人在东莞县一带传授莫家拳,桥头镇大洲村的莫龙富等人继承师法,成为莫家拳的第二代传人。
石水口村的莫黎胜、莫林、莫亮、莫容等人师承莫龙富,曾为第三代。
大洲村莫照荣师承莫黎胜、莫癸凤,成为第四代传人。
莫柏许、莫宁乐、莫德裕为第五代传人。
现今,莫家拳主要流传在东莞、惠州、佛山、顺德等地,并已流传于香港、澳门、东南亚、英国、美国等地。
二、莫家拳申报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的现状文革期间,莫家拳的传承受到影响,曾经拥有的武术训练班子不得不解散,学习莫家拳的人越来越少。
改革开放之后,莫家拳迎来了新的春天,莫家拳传承又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仍然只限于莫姓家族的男仔学习莫家拳,经济的飞速发展,真正能投入到莫家拳学习的后生仔越来越少,村里只有十几位平均年纪50岁以上的老人家还在坚持练习莫家拳,莫家拳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已经成了莫家拳迫在眉睫的问题。
102潮 商 · 潮 学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非遗课程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1]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英歌,又称“鹰歌”、“鹦哥”、“因歌”、“秧歌”或“唱英歌”、“舞英歌”、“扣英歌”、“茂英歌”、“跳英歌”等,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尤盛于普宁、潮阳、惠来。
英歌完整的表演程序一般分为舞蹈主体(称为“前棚”)、地方小戏(称为“中棚”)、武术表演(称为“后棚”)三部分,也有把地方小戏和武术表演合在一起进行(统称“后棚”)的。
表演人数大体为16~24人,也有增至32或36人,最多可至108人。
动作和阵形都是从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变化多端,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铲奸除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风貌。
潮汕英歌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人民通过英歌祈求平安吉祥。
英歌所体现的品格是正直向上的,这个是力与美的结合,英歌舞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贵的精神力量[2]。
一、充分认识非遗项目“英歌舞”进校园的重要意义非遗项目“英歌舞”如能很好的发掘、整理、提要:英歌舞是一种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它是历史悠久,又充满新鲜活力的民间艺术形式。
现实中的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 具有很强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
本文试着就充分认识非遗项目“英歌舞”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和若干建议进行探讨,让学生真正成为非遗项目“英歌舞”等地方民间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从而带动家庭、影响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非遗项目;“英歌”; 进校园 ;传承 ;地方民间特色文化作者简介:吴忠文(1981—),男,高级政工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委员。
非遗项目“英歌舞”进校园传承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吴忠文103传播天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根据材料4,分析说明粤港澳三地推进文化保护文化根脉激活粤港澳的文化DNA建设“文化湾区”,需要不断激活岭南文化的DNA,让大湾区以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生动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广东省社科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xx认为,在构建文化湾区中,三地应联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通过实施粤港澳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不断提升粤港澳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
粤港澳通过携手对共同文化根脉的保护、活化与利用,着力构建粤港澳文化共同体,孵化新型的湾区文化形态一种既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又展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的国际型文化形态。
搭建平台促进文化深度交流建设“文化湾区”,搭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融平台是重要一环。
广州、深圳率先搭建大湾区文化交流新平台,扮演大湾区文化传播中心的角色,促进三地从文化交流到文化交融。
“大湾区的城市文化非常丰富,在世界上都比较少见。
大湾区中的四个重要城市各有特色:广州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合地,深圳是创新与快速发展的典范,澳门则是典型的休闲消费型城市。
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微更新、微创新,在相互协调和竞争中发展。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xx说。
对于粤港澳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xx 认为,三地可以建设文学共同体,从文学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进一步深度融合,“文学人才和艺术人才通过深度交流融合,共享岭南传统文化资源”。
xx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龙xx建议,要大力推动粤港澳在文艺方面互动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吸引更多香港和澳门的青年作家来到广东参加学术交流,重新接续粤港澳文化互融互通的传统。
弘扬岭南武术文化策略研究 王育青 (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广东省广州市 5105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岭南武术文化发展进行研究。认为:岭南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岭南武术文化的研究进展缓慢,不能有效促进岭南武术文化的发展,对此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目的为促进岭南武术文化的发展。以期本文为弘扬岭南武术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弘扬;岭南武术;文化;策略 岭南武术文化是在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性武术文化,其起源于岭南地区,是岭南劳动人民长期劳动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岭南武术文化主要特征是:兼容并蓄之风、刚猛之气、融会之举、开拓之貌及务实之性[1]。目前研究岭南文化的论文数量虽然在逐年增多,但是研究岭南武术文化的数量不多,研究学者更是屈指可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岭南文化和岭南武术技击特点等方面,直接研究岭南武术文化发展方面寥寥无几,这严重影响了岭南武术文化的进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期望能为推动岭南武术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岭南武术文化的概念阐述 岭南,是地区名,岭南亦称岭表、岭外、岭海等,指中国五岭以南地区[2]。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并且南岭万山叠嶂,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历史上地理环境相对闭塞,这为岭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环境。由于岭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岭南长期以来作为主要经济、军事、政治重地。岭南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对岭南人民的生活影响较大。由于长期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军事需要逐渐形成了区别与北方以腿法为主的南拳派系,在中武术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岭南武术。 武术文化是指: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他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3],那么发源于岭南地区的南派武术拳系,称之为岭南武术文化。岭南武术文化是一种性对独立的地域性武术文化,它影响了岭南武术的形成,岭南武术讲究桥法多变,重视马的稳重,技击动作朴实,讲究攻防实用,手法较多,腿法较少,商业文化味浓等地域文化特征[4]。 2岭南武术文化发展现状 研究岭南武术文化的发展,必须研究岭南武术,岭南武术近代以来在把中国武术传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岭南武术是岭南武术文化的载体,是岭南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武术技击技术的传播实质是承载着武术文化的传播,同时武术文化是武术技术传播的生命力。 岭南武术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国武术文化组成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许多学者也对岭南武术文化进行研究。为了研究目前岭南武术文化的发展,现在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普维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两大主要数据库检索作为统计对象,其中中国知网在1993年至2002年期间发表的关于岭南文化的论文1100多篇,关于岭南武术文化的不到10篇,大约占0.9%;2003年至2012年期间发表关于岭南文化的论文是3800多篇,关于岭南武术文化的大约30篇,即大约占0.8%;而普维数据库上关于岭南文化大约600多篇,关于岭南武术文化的论文寥寥无几。经过以上对比发现,近十年关于研究岭南文化的论文数量比前十年增加了3倍左右,关于研究岭南武术文化的论文数量增加了6倍以上,但是岭南武术文化的同比百分数并没有增长。从以上结果分析得出,纵向比较近十年来研究岭南武术文化数量在不断增加,横向百分数并没有增长,说明岭南武术文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甚少,这严重影响了岭南武术文化的研究进程。 对岭南武术文化相关论文内容进行归纳分析: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岭南那武术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南拳技术特点的风格、岭南武术文化形成等方面。关于岭南武术文化发展方面研究数量极少,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南武术文化的研究并不全面,亟待加强。 3弘扬岭南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文化传播本质上就是要打破国家、地域、民族的界限,实现超越时空的无障碍信息流动[5],那么武术文化的传播也应不例外。岭南武术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如咏春拳、洪拳、蔡李佛等都是有其突出的技术风格,但其本质上都是岭南文化的产物,也是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播。甚至个别拳种在国内渐渐失传,近年来又从海外传播回来,这种传播的倒流现象不但证明了岭南武术在世界上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也显示了岭南武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现代体育的迅速发展,为更好的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学习岭南武术,发展岭南武术文化是首要任务。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传播不仅仅是这个体育项目技术的传播而是其背后文化的传播,岭南武术也不例外。在新世纪,为弘扬岭南那武术文化,提出以下对策。 3.1创立岭南武术文化研究中心 岭南武术文化是岭南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底蕴深厚。任何文化的传播需要首先要加强自身文化的研究,文化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而且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继承自己的优秀成果,吸收世界其它文化的精髓,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据调查,目前并没有创立专门的岭南武术文化研究机构,这样就不能系统的对岭南武术文化进行研究,所以创立岭南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是必要的。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岭南武术的起源,岭南武术的发展和岭南武术文化及与岭南文化之间的关系,岭南武术历史及现代的传播范围,尤其是近代以来岭南武术和岭南武术文化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的发展现状,岭南武术及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播方式及岭南武术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岭南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不仅只是对文化的研究,同时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去接受并得到认可。 3.2加强对岭南武术的传承 因为武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6]那么岭南武术也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文化精神。武术技击技术是武术文化的载体,对武术技击技术的传承就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承人不仅承载着武术技术更重要的是武术背后的武术文化。面对现在武术传承的危机,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2.1培养岭南武术教练员 传承岭南武术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岭南武术技术与技能的传播,而技术与技能的传承是离不开一批优秀的教职人员。但是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发展,对武术的发展产生冲击。岭南武术的传承面临危机,不少拳种随着老一辈拳师的离世而失传。据记载,自1983年起广州成立的各派武术协会,最早成立的有黄啸侠拳协会,随后有侠家拳、龙行拳、咏春拳、蔡李佛拳等,据统计,市武协属下包括南拳和太极拳、北拳的武术团体共约24个[7]。但是目前基本上这些拳馆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这意味着岭南武术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挽救先辈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这意味着适合武术生长的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在保留武术本质的同时不断创新武术。这也就是我们不能仅简单的培养武术技能教练员,更重要的是对教练员科研能力及创新的能力的培养,要研究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怎样保持武术生命力,营造武术的生存空间。现代武术的传承,要改变原有武术传承思想,利用现代科学系统的训练方式及科学手段提高训练效果,让学习者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的训练成果。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环境,摈弃保守、解放思想。武术应该放下门户之见,怀天下武林是一家的思想观念,消除传播阻力,扩大传播范围。由于武术的特点,在传播中必须借助言传身教,因此,武术的传播需要培训大量教练员,通过教练员传授他人。但是,在当代和平环境下,人们对武术自卫功能渐渐淡忘,快节奏的社会压力让现代人无暇顾及武术。为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在保持武术技击意识同时,强调武术的教育功能、休闲健身功能。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武术事业,共同推动武术的发展。 3.2.2以竞赛为杠杆推动岭南武术的发展 通过武术赛事扩大影响,利用规则引导武术的发展,增强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被认为是体育的一部分,就必须举行比赛,只有这样才符合体育项目的竞技性。武术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有竞技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娱乐功能等。举行武术比赛,可以刺激更多的人参与武术项目的训练中,在训练过程中增强体质,培育武德。武术比赛本身不但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武术文化,也是扩大武术传播的有效方式。竞赛规则对赛事项目具有指引作用,那么武术赛事规则就是对武术发展方向进一种有意识的引导。 3.3创立岭南武术文化传播站 成立岭南武术文化传播站主要是为了有效传播岭南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与传播是一体的、统一的,岭南武术文化与传播互为生存条件,岭南武术文化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岭南武术文化的形态,岭南武术文化寓于传播之中[8]。 3.3.1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岭南武术的发展 21世纪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信息交流时间。人们现在每时每刻可以接收来自全世界不同角落的信息,信息内容复杂,数量庞大,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机遇。弘扬岭南武术文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来扩大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播,首先可以在电视体育频道播放与武术有关的健身、防卫技术、扩展人际关系等相关节目;也可以在广东公交车移动多媒体上播放关于岭南武术文化有关的武术拳种、武术器械、武术比赛,在无形中把岭南武术文化以一种渐进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近年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