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23
哺乳仔猪非疫病死亡原因及其对策分析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的仔猪,这期间由于它具有生长发育快且不成熟的生理特点,因而饲养较为困难,成活率低。
由于仔猪在出生前后在营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均发生了迥异的变化,迫使仔猪在生理上要很快适应过来,如果这个阶段不加强对其护理,就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哺乳仔猪生病或死亡,调查显示出生后前三天死亡的仔猪约占所有哺乳仔猪死亡数的60~80%,这给养猪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降低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尤为重要。
造成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很多,而且各种原因之间又常常呈现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有压死或踩死、冻死、饿死、病死、咬死、操作失误和受母猪攻击致死等。
其中死亡原因排在前几位的都是非疫病死亡,如:母猪压死或踩死的哺乳仔猪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5~30%,有的甚至高达50%,死于饥饿的约占15%,冻死、操作失误致死等其他非疫病原因的约占41%,而由腹泻、流感、副伤寒及其他传染病等疫病造成的死亡只占14%左右。
理论上来讲,哺乳期仔猪非疫病死亡都是管理的疏忽和不当所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但现代养猪业虽然采用诸如产子限位栏、保暖设施等各种先进的措施,仍难以降低哺乳期仔猪死亡率,这是由于非疫病死亡的发生是由许多因素单独或综合导致的,本文对哺乳期仔猪的非疫病死亡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就如何针对哺乳仔猪发育不完全、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其生长的饲养管理方法,从而减少仔猪的非疫病死亡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仔猪哺乳期非疫病死亡原因分析1.挤压或踩死在一些生产条件落后、没有产床的猪场.新生仔猪由于不能及时避开而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weary等人发现圈养条件下的母猪躺卧姿势的改变常会导致在母猪腿下、肚下躺卧的仔猪被压死,且绝大多数的压死现象发生在出生后1~2天。
2.冻死新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耐寒能力弱,第一周的最适温度是29~35℃,当猪舍内的温度较低时,仔猪体温容易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下降,当温度过低或暴露在低温时间较长时仔猪就可能被冻僵甚至冻死。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实际生产中,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在猪场内是最高的。
在正常生产状况下,死亡率可以差别很大(1%~15%),而在母猪健康状况差,或管理混乱的猪场,仔猪死亡率可能更高。
当然,哺乳仔猪的死亡是多方面的,既有母猪的原因,又有仔猪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饲养管理的原因,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时间分析1、死亡原因由表1可以看出,在断奶前的死亡率中,压死(其中大部分是弱仔)、弱死、饿死的仔猪占总死亡率的79%。
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疏忽和不当,真正由于2、死亡时间由表2可以看出,哺乳仔猪在出生后第1周内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76%,而头3天又占了第1周死亡数的70%,因此,在头3天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如3、仔猪出生重与体重的关系由表3可以看出,初生重低的仔猪死亡率高,若体重低于0.75kg ,死亡率可达70%以上,所以保留体重低的仔猪,将明显提高死亡率。
主要原因是弱仔体内各器官没有发育完善,活力低,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奶水,被压死、饿死的比例4、初生重对以后生产性能的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初生重越大,成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
但初生重太大的仔猪又易引起母猪难产,尤其是初产母猪,难产造成仔猪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1.母猪的管理(1)种猪的选择选择体型较大的种猪,并适当推迟后备母猪的配种时间(如在第2或第3个情期时配种),可使母猪的产仔数多、初生重大、泌乳量高且使用寿命延长。
(2)改善产房环境全进全出的猪场一定要严格冲洗和消毒,等干燥后至少3d后才能进下一批猪,以确保消毒效果。
母猪的最使温度为18~22℃,超过26℃,每升高1℃,每天采食量降低200g左右,因此夏季应注意降温。
新猪场或铸铁地板一定要光滑,不要有毛刺,以免刺伤关节处皮肤。
(3)调整母猪采食量配种后的头两天尽量少喂,以保证顺利受精或受精卵着床。
妊娠前期采食量不宜过高,(注意:妊娠前期采食量高或体况偏肥,可导致哺乳期采食量下降),一般1.8—2.2kg/天,可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或饲料营养浓度适当调节,如在寒冷季节可提高营养浓度或饲喂量,而在炎热的季节可适当降低。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母猪顺利生产养殖户喜上眉梢,可刚生下来的仔猪不一会就死了,既让人心疼又让人琢磨不透。
新生仔猪为什么会死亡呢?新生仔猪死亡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防治措施吗?兽药吧店铺为您整理如下资料供参考。
新生仔猪死亡原因分析冻死新生仔猪对寒冷的环境非常敏感,尽管仔猪有利用糖元储备应付寒冷的能力,但由于其体内能源储备有限,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不完善,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寒冷可冻死仔猪。
尤其是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发生概率最大。
同时,寒冷又是仔猪被压死、饿死和下痢的诱因。
压死、踩死母猪母性较差,或产后患病,环境不安静,导致母猪脾气暴躁,加上弱小仔猪不能及时躲开而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有时猪舍环境温度低,垫草太厚,仔猪躲在草堆里,或是仔猪在母猪腿下、肚下躺卧,也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病死疾病是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病有肺炎、下痢、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颤综合征、仔猪流行性感冒、贫血、心胜病、寄生虫病、白肌病和脑炎等。
饿死母猪母性差;产后少奶或无奶且通过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头有损伤,产后食欲不振;所产仔猪数多于母猪有效乳头数,以及寄养不成功的仔猪均可因饥饿而死亡。
咬死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下(如拥挤、空气质量不佳、光线过强、饲粮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出现咬尾或咬耳恶癖,咬伤后发生细菌感染,重者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恶癖)、产前严重营养不良、产后口渴烦躁的母猪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保姆母猪认出寄养仔猪不是自己亲生仔而咬伤、咬死寄养的仔猪。
初生重小初生重对仔猪死亡率也有重要影响,初生重不足1千克的仔猪,死亡率在44%~100%,随仔猪初生重的增加,死亡率下降。
新生仔猪死亡防治措施1 加强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初生重量和抵抗力。
(1) 饲料配制与科学饲养。
提高饲料能量水平,保证怀孕母猪维持生长的能量需要。
在保持蛋白质水平不减的情况下,增加能量饲料10 %~30 % ,一般采用玉米,稻等含能量较高的原料,必要时添加2 %~3 %的动植物油;在饲料中添加具有抗应激、抗氧化能力的维生素、氨基酸等饲料添加剂,通过营养调控,提高母猪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及对策韦昌臣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钦州535028规模猪场产房设施㊁设备较齐全,哺乳仔猪成活率一般能达到90%以上㊂但由于饲养管理不善㊁生产操作不规范㊁猪病困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来哺乳仔猪死亡率有升高的趋势,有些甚至达到30%㊂针对当前疾病复杂多变的局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分析了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介绍如下㊂1哺乳仔猪死亡原因1.1母猪因素1)母猪品种选择错误㊁年龄偏大㊂母猪品种选择错误,如把杜洛克母猪作为母本,其泌乳性能较差,直接影响了仔猪的成活率㊂母猪年老体衰,如胎数超过8胎,则会出现繁殖能力弱和泌乳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仔猪吃不到足够的母乳㊁初生重偏低,进而影响成活率㊂2)重胎母猪攻胎不足㊁营养不全㊂母猪妊娠100d后,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如果母猪这时攻胎不足㊁缺乏营养,很容易导致仔猪初生重偏低㊁弱仔增多,从而影响成活率㊂3)母猪患病㊂母猪患有传染性胃肠炎㊁传染性腹泻㊁高热病㊁猪瘟等疾病时,采食量下降㊁泌乳不足,甚或把疾病直接传播给仔猪,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㊂1.2环境因素1)温度较低㊂哺乳仔猪较怕冷,冬季产房温度低于20ħ或保温箱温度达不到28ħ,很容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㊁感冒㊁咳嗽等,从而影响成活率㊂2)温差较大㊂广西属于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一天内昼夜温差最大时可超过15ħ,忽冷忽热的天气易诱使仔猪发生腹泻㊁感冒等疫病,从而影响成活率㊂3)湿度较高㊂仔猪在潮湿的产床上生活,易使黄痢㊁白痢㊁球虫病及病毒性疾病发生率升高,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㊂1.3人为因素仔猪出生后,要进行断脐㊁剪牙㊁断尾㊁阉割等处理,若技术员操作不规范㊁消毒不严格,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使仔猪体况下降甚至导致死亡㊂1.4仔猪因素哺乳仔猪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猪瘟㊁猪球虫病㊁仔猪黄白痢等疾病,严重时可引起死亡㊂2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措施2.1选择繁殖性能较好的母猪品种规模猪场大多选择外来引进品种(如大约克与长白二元杂交母猪等)作为母本,散养户可选择具有产仔多㊁母性好㊁耐粗食㊁抗病力强等优点的地方优良品种(如陆川猪等)作为母本,且年龄不超过4岁㊁胎数不超过8胎㊂2.2重视重胎母猪攻胎母猪妊娠100d后,饲喂量应由原来的2k g/d 增加到3k g/d,这样可使仔猪初生重达到1.2k g以上,大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㊂2.3搞好免疫接种及时为母猪及仔猪接种各种疫苗,包括猪瘟疫苗㊁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㊁猪蓝耳病疫苗等,防止传染病的发生㊂2.4营造适宜的产房环境冬春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通过采用热风炉㊁㊃25㊃疫病防控养殖与饲料2013年第3期收稿日期:2013-01-17韦昌臣,男,1973年生,大专,助理兽医师㊂火炉等提高舍内温度,使产房温度维持在20ħ以上;或通过安装保温灯㊁开启电热板等方式,使保温箱温度达到28ħ以上㊂2.5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规范接产㊁断脐㊁剪牙㊁断尾等操作㊂特别是为仔猪剪牙时,只剪每颗牙齿上部的1/3,且要剪平㊁不留锋利牙齿创面㊂还需注意的是,凡是有伤口的地方都要用碘酒消毒㊂2.6 做好保健工作母猪产后要及时采取子宫推注药物等措施进行保健,以减少产后疾病的发生㊂同时,仔猪出生后要及时补铁,并分别在出生后第3天和第7天注射长效土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保健,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㊂(责任编辑:刘 娟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奶山羊分期管理要诀奶山羊适应性强㊁对生产条件要求不高㊁易饲养㊁好管理,野草㊁树叶㊁藤蔓㊁菜叶㊁瓜豆㊁麸饼㊁杂粮等均可作饲料,但必须根据各个生长阶段合理搭配,科学饲养㊂1 妊娠母羊母羊妊娠后30d 内,饲养条件不能过差,应避免饮食频繁变化㊂经自然交配认为已经受胎的母山羊,交配后18~25d 允许其和公羊接触或隔一篱笆相望,以此判断是否真正妊娠㊂妊娠期要供给适量营养的饲料,使母山羊保持良好体况,同时进行适当运动,使其处于活泼好动的状态㊂妊娠最后1个月应缓慢地再次提高营养水平,使母羊贮存更多的营养为产乳高峰作准备㊂但要防止妊娠后期奶山羊过肥,否则会使产奶量减少㊂所以在此期间不能饲喂高能量饲料,而要喂给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㊂2 羔 羊1)初生期㊂羔羊产后10d 以内主要食物是初乳,初乳养分含量较高,还含有能提高羔羊抵抗力的球蛋白,初乳喂量至少要保证为羔羊体重的1/5㊂2)喂奶期㊂出生10d 后可改喂全奶,直到40日龄左右㊂全奶喂量应使羔羊吃饱;同时可让羔羊较早地自行采食少量易消化的优质精料和干草,有助于提高羔羊消化能力㊂3)奶料期㊂出生后40~80d,应以奶㊁草㊁料并重㊂草要喂优质豆科干草,料可喂大麦㊁燕麦㊁玉米㊁麸皮㊁豆饼等混合料㊂4)断奶期㊂出生后80~120d ,应以草料为主㊂若有好的优质干草,并有饼渣类精料补充,断奶期可提早到90日龄,不会影响发育㊂3 泌乳母羊泌乳母羊一般采用舍饲圈养,其饲料要求是:日产1k g 奶的羊,夏秋每天喂5k g 鲜嫩的青草或红薯藤,另外加250g 玉米粉㊁5g 骨粉㊁10g 盐,并给予充足饮水;冬春喂2k g 优质干草㊁干红薯藤㊁花生藤或黄豆荚壳,另外加300g 玉米粉㊁5g 骨粉㊁10g 盐,准备温水供羊饮用㊂随着产奶量提高,精料相应增加㊂日产1.5~2.5k g 奶的羊,玉米粉应加到0.5~0.7k g ;日产3.0~3.5k g 奶的羊,玉米粉应加到0.8~1.0k g㊂公母羊应分栏饲养㊂来源:中国农业网㊃35㊃养殖与饲料2013年第3期疫病防控。
哺乳仔猪为何普遍出现很高的伤亡率原来这些没有做到位!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一直是捆扰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反映集约化养猪场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精细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由于哺乳期仔猪自身生理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常导致哺乳仔猪大量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据报道,目前我国国内条件较差的农户喂养的母猪,其哺乳仔猪死亡率比较高,可达30%左右,中小规模猪场巴氏死亡率为20%-25%左右。
因此,分析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采取应对措施是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必要组织工作。
一、死亡的原因饲养管理方面1.冻死初生仔猪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不完善,加上背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圆吻少等因素,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常因寒冷而被冻死。
2.压死、踩死母猪母性较差,或产后患病,环境不安静,导致母猪脾气好斗,加上弱小仔猪不能软弱及时躲开而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有时猪舍环境温度低,仔猪躲在母猪腿下、腹下躺卧,也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3.饿死母猪母性差,产后少奶或无奶且通过催奶不尽人意措施效果不佳,乳头有损伤,产后食欲不振,所产仔猪数大于母猪有效乳头数且寄居不成功时,仔猪均可因饥饿而死亡。
4.咬死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拥挤、空气质量不佳、光线过强、饲粮中才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下会出现咬尾或咬耳恶癖,咬伤后发生细菌感染,严重的会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恶癖)、产前严重营养不良、产后口渴烦躁的母猪有咬喝水产前仔猪的现象;仔猪在寄养时,有的保姆猪会将寄养仔猪刺伤或活埋咬死。
二、母猪方面1、母乳不足发生母乳不足的原因主要就是成因母猪营养不良、母猪年龄偏大、母猪患乳房炎或染病其他疾病。
由于母猪流行病学或生理机能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产后少乳或缺乳,仔猪饥饿而死,或因使得营养不良导致体质攀升,最终发生衰竭或感染疾病死亡。
2、弱胎发生弱胎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期母猪体质差、母猪年龄偏大、窝产仔数过多、微量元素饲料营养不全或发霉变质等。
弱胎仔猪出生后,一般来说争抢不到乳汁,加上活动能力弱、抗病力差,弱胎仔猪基本上因饥饿幼生而死亡。
新生仔猪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新生仔猪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冻死新生仔猪对寒冷的环境非常敏感,尽管仔猪有利用糖元储备应付寒冷的能力,但由于其体内能源储备有限,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不完善,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寒冷可冻死仔猪。
尤其是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发生概率最大。
同时,寒冷又是仔猪被压死、饿死和下痢的诱因。
压死、踩死母猪母性较差,或产后患病,环境不安静,导致母猪脾气暴躁,加上弱小仔猪不能及时躲开而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有时猪舍环境温度低,垫草太厚,仔猪躲在草堆里,或是仔猪在母猪腿下、肚下躺卧,也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病死疾病是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病有肺炎、下痢、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颤综合征、仔猪流行性感冒、贫血、心胜病、寄生虫病、白肌病和脑炎等。
饿死母猪母性差;产后少奶或无奶且通过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头有损伤,产后食欲不振;所产仔猪数多于母猪有效乳头数,以及寄养不成功的仔猪均可因饥饿而死亡。
咬死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下(如拥挤、空气质量不佳、光线过强、饲粮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出现咬尾或咬耳恶癖,咬伤后发生细菌感染,重者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恶癖)、产前严重营养不良、产后口渴烦躁的母猪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保姆母猪认出寄养仔猪不是自己亲生仔而咬伤、咬死寄养的仔猪。
初生重小初生重对仔猪死亡率也有重要影响,初生重不足1千克的仔猪,死亡率在44%~100%,随仔猪初生重的增加,死亡率下降。
新生仔猪死亡防治措施1 加强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初生重量和抵抗力。
(1) 饲料配制与科学饲养。
提高饲料能量水平,保证怀孕母猪维持生长的能量需要。
在保持蛋白质水平不减的情况下,增加能量饲料10 %~30 % ,一般采用玉米,稻等含能量较高的原料,必要时添加2 %~3 %的动植物油;在饲料中添加具有抗应激、抗氧化能力的维生素、氨基酸等饲料添加剂,通过营养调控,提高母猪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仔猪哺乳期死亡的原因与防治如何有效的减少仔猪在哺乳期的死亡率是提供健康和充足的猪源的保证。
但是在哺乳期仔猪的死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保证猪源的一个威胁所在,接下来针对几种常见的在哺乳期的仔猪的死亡的原因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于几种原因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仔猪的死亡原因的分析1.1 冻死刚出生的小猪对于寒冷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虽然对于应付寒冷来说小猪体内有糖元储备来解决在寒冷条件下生存的能力,但是糖元储备毕竟有限,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能源储备,并且刚出生的小猪毛发稀少,其皮下脂肪很少等因素导致在一些保温条件比较差的养猪场,仔猪被冻死的现象频有发生,并且因为寒冷又导致增加了仔猪被压死、饿死的可能。
1.2 压死或者踩死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年龄较大的母猪产猪后由于其体质弱,行动不便,在移动时往往会出现将仔猪压死的现象,还有就是在猪圈空间狭小拥挤,成年母猪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会出现踩死或者压死仔猪的情况,母猪在生产之后可能产后患病或者生活环境不安静导致生产后的母猪脾气暴躁,弱小的仔猪无法及时躲避危险而被母猪踩死。
1.3 饿死在寒冷的情况下,仔猪四肢僵直,不能完成主动吃奶,而且通常仔猪的数量会比母猪的有效乳头的数量多;母猪在生产后营养跟不上导致奶水少或者是没有奶水等情况导致仔猪无法进食被饿死。
1.4 母猪食仔仔猪在身处一些刺激性的环境下时,比如说光线过强,拥挤,空气质量差等往往会出现咬尾或者咬耳的不良癖好,导致仔猪受伤后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产生,严重者会导致仔猪的死亡。
还有就是将仔猪寄养在奶水充足的母猪,有可能出现保姆猪认出仔猪不是自己亲生而将其咬伤或者咬死。
1.5 接产方法不当其主要原因是母猪难产时没有及时处理或者处理的方法不对导致仔猪无法正常生产,并且在一些刚生产的小猪的口鼻内有黏液没有及时清理导致仔猪死亡。
1.6 病死在哺乳期的仔猪疾病导致仔猪死亡时有发生,常见的疾病有肺炎、寄生虫病、流行性感冒、心脏病、脑炎等等。
新生仔猪死亡病因分析及防治技术1疾病因素疾病是由于卫生、防疫、消毒、饲养等措施不力引起,初生仔猪调节体温的机制和免疫力的先天不足,加之观察不细,发现和治疗不及时等,是构成了新生仔猪患病的多种原因。
其主要表现为:1. 1 母猪本身的疾病:(1) 母猪免疫失败或未作某种疾病的疫苗免疫,如母猪在产前未作仔猪大肠杆菌疫苗免疫,产后初乳及常乳中缺乏抗大肠杆菌抗体,仔猪在出生后的20 多天内易发黄白痢等。
(2) 母猪带有强毒,母猪怀孕期间感染了伪狂犬、猪瘟、蓝耳病等病毒,除流产死胎外,产下的弱仔很难成活。
尤其是母猪在怀孕后期感染伪狂犬或猪瘟病毒,在分娩时虽能产下看似健康的仔猪,但多在3~10 d 内死亡。
即使有少数耐过,带有猪瘟病毒母猪产下的仔猪,即便作超前免疫也不能诱发仔猪产生抗体,最终发展成慢性猪瘟而死亡。
(3) 仔猪从初乳中被动获得的母源抗体不足,病原微生物很易侵袭,导致发病死亡。
1. 2 哺乳与保育期仔猪常发的疾病有:(1) 仔猪红痢:多发生于1~3 日龄,最急性型和急性型1~3 d 死亡,亚急性和慢性型10 d 以内死亡,死亡率极高。
(2) 仔猪黄痢:多发于5 日龄以内仔猪。
7 d 以上很少发病。
(3) 仔猪白痢:10~20 日龄仔猪常发。
防治措施:一般妊娠母猪于产前2~3 周肌肉注射或耳根深层皮下接种仔猪大肠杆菌疫苗。
初产母猪首免于产前5~7 周,二免于产前15~20 d。
经产母猪每胎产前 15 d 注射一次,配合仔猪红痢苗免疫。
(4) 猪水肿病:本病主要危害断奶后及保育期仔猪,尤其发育良好、生长较快的仔猪。
(5) 仔猪伪狂犬: 哺乳仔猪伪狂犬潜伏期一般为3 ~ 11 d。
猪日龄、大小不同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也有差异。
1 月龄以下仔猪,尤其是15 日龄以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
(6) 猪瘟:哺乳仔猪猪瘟多为垂直传染即由母猪怀孕中后期间感染了猪瘟病毒,胚胎期间垂直传染给胎猪,使其出生时就带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