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说理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20.07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思想工作谈心方法的要领[摘要] 谈心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是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思想工作者要学会心理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分清对象脾性及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谈心方式;谈心中应促膝交流,置对方于对等的地位;耐心倾听对方谈话,以利于透视对方心声;在情理互动中,灌输革命道理。
[关键词] 思想工作谈心要领谈心是一种技巧,是一门学问,是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谈心可以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消除隔阂,化解矛盾,了解民情,促进工作,帮助同志,鼓励先进。
谈得好,可以使人提高思想认识,解开思想疙瘩;谈得不好,对方不仅提高不了认识,而且会背上思想包袱,产生对立情绪。
所以,同样是谈心,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很会谈,不管什么人,他都会谈得很融洽;不管多复杂的问题,他都会谈得很清楚。
但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却不会谈,常常是一谈就“顶牛”,简单的问题也能“谈”得很复杂。
谈好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下功夫探求谈心规律,掌握谈心的要领,提高谈心的艺术,使谈心这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心理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心理换位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它强调设身处地,角色倒置,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以增强沟通、信任和理解,找准切实的共识点、共同点和共鸣点,进而形成彼此的角色认同、观点认同和价值认同,达到谈心的目的。
“谈心”是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碰撞,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易于引起对方的积极回应,对方就愿意敞开心扉,甚至可能牵引和启发对方也实施心理换位,站在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形成理解和互动统一,这就叫“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心理效应。
这里的关节点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如果有悖于此,就难免出现彼此的心理距离,进而在语言的切入点、说理的着陆点上出现非针对性的误差,以致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客观上压抑了对方的思想,表现出民主的或缺性,其结果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艺术化手法【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领袖轶事、幽默笑话、漫画故事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通过变换课堂教学形式,学生既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也能获得启发和教育,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艺术手法故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艺术多姿多彩,不胜枚举。
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现就点滴做法写出来,以祈指导。
一、穿插领袖轶事在很多的领袖轶事诙谐风趣,活灵活现,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穿插领袖轶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领袖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例如,我在讲《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个问题时,穿插了毛泽东艰苦朴素的两件轶事:“一条毛巾和一件大衣。
”一条毛巾,在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只用一条毛巾早上洗脸,晚上擦脸,说是毛巾,其实早就没毛了,就像块抹布片。
卫士长李银桥说:“主席,领条新毛巾吧,这条毛巾实在太旧了,以后就用它擦脚吧,再说擦脸和擦脚应该分开嘛。
”毛泽东略微思索了一下,说:“不要分了,现在每天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分开就不平等了,脚会有意见的。
”开始,同学们屏气静听,刚说完“脚会有意见的。
”同学们就放声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的展开了讨论。
接着,我又讲述了“一件大衣”: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简单朴素的婚礼结束后,毛泽东拿出随身带来的一件黑色夹大衣送给他们。
这件大衣是毛泽东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穿过的旧衣,他对儿子和儿媳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的礼品送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
”(同学们一阵笑)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毛泽东把艰苦朴素的传统,把对子女的慈爱,把做人的达观,用诙谐风趣的话语,统统传给了他人和后人。
听到这里,再也没人笑了,同学们被领袖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所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1.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科室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2.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思想政治是要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采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1)合理分解大道理,认真讲解小道理。
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分解成小道理,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使群众的认识步步深入,接受大道理。
(2)选好说理的切入口,做到有的放矢。
说理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群众的思想状况,以此为切入点,使受教育者感到彼此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共同语言,使说理的内容融入群众的思想观念之中。
(3)以知识贯通事理,在说服力上下功夫。
要把知识、道理和事实三者相渗透,用知识贯通道理,用事实佐证道理,把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融合起来,才能打动人心。
3.关怀体贴,以情感人。
情感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重要途径,又是人的思想转化的桥梁。
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关心体贴入手,以真情感化良知,由通情到达理。
(1)沟通情感,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
沟通情感是以自身的满腔期望与真情去感染职工,从而沟通干部、群众相互交流的渠道,达到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
(2)关怀体贴,引起群众认同。
对群众体贴入微的关怀,使他们内心深处受到感动,进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3)热情鼓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鼓动,使群众获得尊敬、荣誉等精神要求的满足,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
4.树立榜样,典型示范。
抓典型、树榜样,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
(1)善于发现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
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深入群众,发现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
既不求全求高,又不降低标准。
(2)准确宣传先进典型的思想和事迹。
既有突出事迹,又要实事求是,使群众感到可信、可学,起到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3)以强烈的责任感,培养和爱护先进典型。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说理艺术
熊煜贤
说理,即向受教育者讲道理。
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工干部的必备素质。
讲究说理的艺术,旨在说理时采取艺术手段,使教育对象心悦诚服,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1、说理时易犯的几种“常见病”
教育者在说理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病”,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道理肤浅。
教育者理论根基不牢,说理时,不能充分运用理论根据,只是从表面上阐述一些肤浅的道理。
比如:对于一些纯理论性的问题,只能从表面和浅层次上判断其正误,不能从根本上分清是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教育对象“刨根问底”时,便束手无策了。
道理空洞。
说理时,理论脱离实际,言之无物,一味地讲大道理,说空话。
如对当前深化改革带来的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有些人在说理时,只讲“我们是烟草职工,要拥护和支持改革”之类的大道理,而不能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暂时出现的困难,帮助干部职工解除思想困惑,结果讲出来的道理,职工不愿听。
道理零乱。
讲理时条理不清,层次不明,思想缺乏逻辑性,语言缺乏严密性,所讲的道理与主题毫无联系,使人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产生反感。
道理庸俗。
有的教育者专讲小道理不讲大道理,过分地简单化、庸俗化。
如:在做思想工作时,有的说“咱们都是哥们儿、姐妹儿,只要听我的,没亏吃”。
这样说,可能会暂时收到一些效果,但久而久之,就会使职工思想误入歧途。
道理偏激。
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死钻牛角尖,只见讲一面里,结果把道理讲偏了,讲歪了。
如:对人们深恶痛绝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有些人在说理时不是积极地去正面引导,而是讲些“当前就是这个形势,没办法”之类的话,甚至同教育对象一起发牢骚、讲怪话,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道理薄弱。
主要是指缺乏原则性,教育者的政策、理论水平较低,对于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不敢碰硬,不痛不痒,很难使被教育者触及思想实质,受到深刻教育。
道理陈旧。
就是不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一个道理经常讲,内容总是老一套。
甚至用一些过时的陈言旧论来解释当前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道理平淡。
主要是指在说理时,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即无激情,又无趣味,照本宣科,平平淡淡,很难使教育对象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二、说理者应克服的两种思想障碍
犯“常见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主要还是教育者自身的问题:一是个别教育者认为当前的教育对象,思想开放,观念更新,头脑灵活,大道理听不进去了。
二是个别教
育者认为时代发展了,环境改变了,有些大道理讲不清道不明,不管用了。
这两种思想障碍和模糊认识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到:
要对职工有信心。
应看到,有的职工对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对大道理持怀疑态度,只是个别现象,并非主流。
渴望真理、追求真理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内在动力,我们的职工绝大多数是要求上进的,他们是渴望真理的,特别是在他们对一些现实问题感到困惑时,更需要用真理去指点迷津,滋润心田。
职工思想开放,要求进步,不是什么道理都听不进去了,而是对我们教育者的要求更高了。
只要我们善于发挥说理的艺术效果,并且所讲的道理客观正确、有科学性,且能针对他们的思想实际,是易于被他们接受的。
著名演讲家、教育家李燕杰、曲啸等,他们的教育演讲曾倾倒了亿万听众,为什么会受到亿万听众的欢迎,产生如此弹烈的反响和共鸣?原因就在于他们讲的是真理,并且充分发挥了说理的艺术效果。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仍然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中,被继承和发扬;孔繁森、李国安、徐洪刚等雷锋式的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的职工,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正说明我们的职工是渴望真理、追求真善美的,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对职工有信心。
要对真理有信心。
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道理不仅能讲清,而且能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解除思想困惑。
对于职工遇到的
实际困难,的确不是一两句道理所能解决的,思想政治工作不
能代替解决实际问题,但可以通过说理来解决职工不能正确对
待困难的思想问题,,从而稳定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正视困难、
战胜困难的热情和勇气。
俗语说“邪不压正”,真理必然战胜谬误,这是客观的规律。
三、讲究说理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说理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理者能否讲究艺术性。
说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通常运用的有以下几种:(一)、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说理者情感的流露对职工有
着直接的影响。
说理时如果能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使受教育
者感到和蔼可亲、可信,彼此感情就容易沟通,所讲的道理就
容易被接受。
相反,在说理时总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甚至
急躁发怒,就会使职工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说理效果。
因此,
教育者在说理时,应努力调节自己的心里,力求做到心情愉快,态度和悦。
以情感人,力量巨大,但也有局限性。
“动之以情”的目的是“晓之以理”,仅仅停留在“动之以情”上,一味地“同情”,而不能充分说理,或者有意回避真理,讲偏道理、俗道理,是
远远达不到说理效果的,甚至会起反作用。
成功的说理应该是:理为“红花”、情为“绿叶”,以情为理服务,通过情这一纽带,在感情的交流中灌输正确的道理,激发教育对象的真挚情感,
通过以情感人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二)、讲究语言的艺术。
再正确的道理,如果不能用语言
很好的表达出来,也达不到教育效果。
因此,讲究语言的艺术,十分重要。
要学会“模糊”。
这里所说的“模糊”,不是含糊不清,而是指讲究语言表达策略--即艺术性。
比如:在说服教育犯错误
的同志时,对方如果有抵触情绪,说理者就不能得理不让人,
以免抬起“杠”来,造成僵局,而是给对方留有面子和余地,
对其错误“点到为止”。
如:“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振作精神重新做好”之类的话,似乎模糊,但实际上已经阐明了是非,
对方易于接受。
要学会委婉。
就是语言要含蓄,在充分尊重对方、满足其
心理需要的前提下,采取“迂回战术”,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实际上你的优点很多,但这件事做得很不理智”,这样说就比较委婉。
要学会“啰嗦”。
这里所谓的“啰嗦”,不是指絮絮叨叨,而是指要有耐心。
有位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个别职工感到“新
时期不需要奉献精神”的错误认识,上了一堂课。
他没有简单
地讲奉献精神的内涵、宗旨等大道理,而是耐心地把话题“拐”到人们之间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对方感到每个人都
在帮助和被帮助之中,帮助者就是奉献,使职工一下子从中悟
出了道理。
要学会幽默。
在特定的说理内容和环境中,恰到好处地运
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也能有效增强说理时表达和对听众的吸引力,在实践中应注意学习掌握。
(三)、顺势说理,辩证说理及其方法。
“顺势说理”就是
教育者在说理时采取诱导的方法,让对方的心里和情感变化趋势按照教育者的意向发展,继而再顺水推舟、见缝插针、随机说理。
这样明是顺应对方,实则已在“顺势”的过程中把教育者要阐述的道理灌输给了对方。
对刚愎自用的人,采取这种“以柔克刚”的方法,较为有效。
“辩证说理”即指说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视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等客观条件的不同,灵活地选择说理的时机、环境、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
说理的艺术方法还有许多种,如类比说理法、反正说理法、归谬说理法、喻证说理法、逻辑说理法等等。
在具体的说理过程中,如能恰当应用这些方法,会有效增强说理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说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言谈,需要发挥艺术的魅力;它不但需要有较强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思想性,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生动性和灵活性。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它作为一门艺术,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使之更加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丹东辽东烟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