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课件

中国古建筑: 古代祭天地、祖先的坛庙

中国古建筑:古代祭天地、祖先的坛庙 在后人写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当时王城的规划是:王城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路宽有九轨(二车轮之间为一轨),王宫居中,左面是祭祖宗的庙,右面是祭社稷的坛,前面是朝会场所,后面是市场。这说明庙和坛当时在都城中已经有了比较重要和固定的位置了。这种左祖右社的格局在以后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中都有体现。明、清的北京城,更是明确地将庙、坛分置于紫禁城前的左右。 世袭制的封建社会皇位代代相传,帝王自然特别重视祭祀自己的祖先。现在留存下来的祭祀祖先的太庙只有北京的一处了。中国建筑北京太庙设置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它的形式也是一组规则的建筑群,外面用方整的三道墙围住。 主要建筑是前、中、后殿,前殿最大,宽有11开间,坐落在三层白石基座上,是祭祀祖先的祭场,每逢大祭,把历代帝后神主的木牌移到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中殿是平时供奉帝后神主木牌的地方;后殿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主之地,例如清朝把满清在东北没有称帝以前的四位君主追封为皇帝,将他们的神位供奉在这里,所以后殿又称为祧〕庙,以表示祀奉先君之意。这三座大殿都安排在中轴线

上,左右两边有配殿,形成前后几重院落。在第二层围墙的外面,种植了成排的柏树,数百年的古柏成荫,构成了庄严肃穆的环境。 我国古代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所以很早就立社稷加以祭祀,反映了中国长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特点。所谓立社、立稷是因土地广阔,谷类众多,不能漫无目标地广为祭祀,只能把一小块土堆为土丘坛称为太社和太稷,以此作为祭祀对象。早期社、稷分为二坛或一坛一庙分别祭祀,到了明、清则将太社、太稷合二为一,称为社稷一起祭祀了。 北京的社稷坛位于紫禁城的右前方,与太庙相对称而成为左祖右社的布局。它的形式是一块边长约15米,高近一米的方形土坛,坛面上覆盖着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的土,按照传统的分布方式是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以四方之土象征着国家的疆域。在这块四方土坛的外围加筑了一圈矮墙,墙表面也按四个方位分别镶砌了青、赤、白、黑四种颜色的琉璃。祭祀社稷的仪式是由北向南设祭,所以坛在最南面,它的北面是拜殿、享殿和正门。 祭天地的活动与巩固和加强政权统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更加受到重视,到后来成了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了,它的重要性超过了祭祀宗庙,成了国家的大礼。国家遇到像死了皇帝、皇太后这类大丧,规定停止祭宗庙,但不能停止祭天礼,并把平民百姓或其他人的祭天活动划作为越轨的非礼行为。 祭祀天地既然成了历代帝王的重要政治活动,所以这些祭祀场所在历代都城中都给予了相应的位置。按周礼规定,祭天场所在都城的南郊,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向,北为阴向,天属阳,应在南;地属阴,应在北,所以祭地的场所相应在北郊;南阳北阴,天地互为对应。另外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因此统称为“郊祭”。城郊可以避开密集的街市,免除人烟凡俗的嚣闹,更接近于自然,也更适于祭祀天地日月之神了。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这些祭祀场所正是按这种格式安排的,祭天之坛位于南郊,祭地、日、月之坛分别在城的北、东、西郊。明代中叶扩建北京城,才将天坛划入北京外城墙之内。

最新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宫殿与坛庙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宫殿与坛庙第三节宫殿与坛庙 一、宫殿 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宫殿。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中第一号宫殿基址是一个长、宽各约100米的夯土台基,周围有墙,南面有门,台基上有一座东西长30.4米、南北宽l1.4米、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建筑。安阳殷墟的宫殿规模更大,分为甲、乙、丙3组,其中丙组共有基址17座,排列有序,左右对称,显示了建筑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发展。到了东周时期,列国宫殿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财力和建筑的技术力量,以及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长乐、建章诸宫,唐代的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虽豪华壮丽,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得完好的宫殿主要有两处,即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 (一)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l)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

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

中国的坛庙建筑

中国的坛庙建筑 中国坛庙建筑的起源在于祭祀。当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于是产生了神灵鬼魂之说。而祭拜这些神灵鬼魂的活动就统称为祭祀。根据考古学考证,最早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有祭祀迹象的最多在10余万年前。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场所和构筑物就称之为坛庙。 坛庙建筑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的。即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如何解释呢?祭天刚才已经说过,是皇帝的专利,这无非是强调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之地位,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天坛和地坛正是建成圆坛和方坛。而祭坛的方位也有说法: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社稷也是古代分开的两个词现代合用。“社”指五土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四海四渎指的是水神。 举例说明: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明嘉靖时是天地分祭。将大祀殿(大享殿)设于正阳门外东侧。三层屋檐用了三色琉璃:上层为兰,象征天;中层为黄,象征地;下层为绿,象征万物。清朝时更名为祈年殿,同时改做一色青琉璃,进一步统一了建筑形象。天坛由圜丘和祈年殿为主要两组建筑,另有神乐署和斋宫等。圜丘由坛“土遗”(找不到这个字只能分开打)

和皇穹宇两部分组成,坛“土遗”外方内圆,不封闭空间仅作分隔。皇穹宇内供奉“昊天上帝”牌位,从成贞门外望皇穹宇可成“过白”。(所谓“过白”既是从一个门外或者窗外或者屋檐下望某一建筑能见全身而形成“框景”的做法。此法在古代建筑群体布局以及园林布局中常见) 北京天坛在空间处理上独具匠心,可谓是中国古代群体建筑营造的范典。 在建筑单体上,实用性与象征性得到统一。用形与数体现古代人们对于天象和季节关系的认知,同时也体现了封建伦理观念。这一点在皇穹宇的建筑平面布局上可看出。 在环境气氛上的苦心营造也是值得称道的。人们在经过了1公里长的甬道穿过松柏林达到主甬道,形成“静敬净”的感受。而主甬道由南自北两侧地面逐渐下降,形成主甬道步步高升,逐渐接天的感受。到了祈年殿地基无形变高,台基三层,主体又有三层楼高,更是渲染“增高接天”的祭天崇高神圣氛围。 在空间尺度上有机的变化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顺眼。比如祈年殿的第三层就增加了层高以纠正视线矮墙的误差。 在色彩图像上的运用纯熟。现在的祈年殿,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台基,红色的门窗,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相对原来的祈年殿而言更显得安定宁静。同时细心注意祈年殿墙身上的彩绘飞龙:一层为平飞,二层为侧飞,到了三层则为升龙上天,使得建筑无形上有着上升拔高之趋势。

第四章 宫殿、坛庙与陵墓

第四章宫殿、坛庙与陵墓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 1、宫殿型制的演变 2、掌握大明宫的空间营造特点;掌握含元殿的宫阙制度对创造宫殿气氛有何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3、掌握明清北京故宫的艺术成就 4、坛庙建筑的内容 5、掌握北京天坛建筑群的群体空间艺术;掌握天坛单体建筑的形式特征及设计手法 6、陵墓的起源 7、了解陵墓建筑的内容 8、掌握“厚葬”、“薄葬”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陵墓制度的不同 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礼仪空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宫殿 一、宫殿型制演变 内容+布局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1)、早期的宫殿型制——住屋 2)、殷商时期——纵轴线上的单体建筑 3)、商代开创宫殿先河——前朝后寝 4)、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型制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1)、秦 2)、西汉长安宫殿 3)、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骈列制 A、曹魏邺城北宫 B、东晋南朝建康宫殿 C、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型制特点 a、从多宫并置到只有一宫 b、东西堂制 c、骈列制 3、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1)、隋大兴宫:唐太极宫 A、东西堂制改变为三朝纵向排列 B、废除骈列制 2)、宋金元 A、宫前序列的发展: B、宫殿布局的变化 a、皇城在城市当中 b、元大都三殿两宫的型制对明清宫殿有直接影响 3)、明清——三朝两宫五门 A、宫殿布局继承唐太极宫以来传统,三朝纵向排列; B、宫前序列在宋金元基础上强化。 4、小结 1)朝:东西堂制——三朝纵向排列 2)宫殿和官署: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1、唐大明宫 1)建筑群的处理:利用地形的优秀实例;确立了纵向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 2)布局: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 3)含元殿型制 2、明清北京宫殿 1)基本格局: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A、中轴线 B. 功能分区:外朝、内廷 C、基础设施 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的典范A、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 a、对古制的恢复和附会,三朝五门 b、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一 B、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 a、三朝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 b、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 C、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上的表征 3)设计手法特点: 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 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C、空间有序转换: a、以门为媒介 b、以廊庑为辅助 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 重檐〉单檐 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 4)空间的意义 A、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 B、神圣与世俗的分界 a、午门:紫禁城正门,皇帝的家门 午门的独特形制,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都反映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b、天安门(承天门):金凤颁诏 3、沈阳故宫 第二节坛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一)坛庙的种类 1、明堂:展现宇宙构造和运行的象征性礼制建筑。 2、祭祀自然神 1)天地日月,风云雷雨 2)社稷坛 社:五土之神稷:五谷之神 3)山川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3、祭祀祖先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宫殿与坛庙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宫殿与坛庙 一、宫殿 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宫殿。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中第一号宫殿基址是一个长、宽各约100米的夯土台基,周围有墙,南面有门,台基上有一座东西长30.4米、南北宽l1.4米、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建筑。安阳殷墟的宫殿规模更大,分为甲、乙、丙3组,其中丙组共有基址17座,排列有序,左右对称,显示了建筑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发展。到了东周时期,列国宫殿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财力和建筑的技术力量,以及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长乐、建章诸宫,唐代的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虽豪华壮丽,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得完好的宫殿主要有两处,即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 (一)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l)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

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坛庙建筑(总结)

中国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可以考证的实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当然,战国以前,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秦汉以降,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的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建筑艺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及至盛唐、明清的千余年间,建筑发展高峰迭起,建筑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作,从构造做法到用料色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放异彩,独树一帜。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灵的是建筑。今天的炎黄子孙伫立景山之巅,眺望金光灿烂雄伟壮丽的紫禁城,谁不产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视护城河边的故宫角楼,谁不感叹先人的巧夺天工。 中国坛庙建筑的起源在于祭祀。当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于是产生了神灵鬼魂之说。而祭拜这些神灵鬼魂的活动就统称为祭祀。根据考古学考证,最早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有祭祀迹象的最多在10余万年前。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场所和构筑物就称之为坛庙。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可以看出,不论是石器时代的先民还是封建时期的帝王,都把祭祀看成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封建时期,祭祀被当作国家大事之首列。京城里是否有坛庙是立国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古代帝王在设立首都营造自己的宫殿的同时还要建造合乎礼法的坛庙。《礼记·王制》中写道:“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尤其是祭天这一活动完全是皇帝的特权。 现在我们都把坛庙一词合用。但是在古代“坛”和“庙”则是分别形容两种不同用途的建筑。“坛”是指在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社稷,五岳,四渎等自然之神时候台型的“坛”;而“庙”指祭祀祖宗,先圣先师以及山川神灵的庙。总的说来,“庙”的出现就是为了祭祀祖先的庙祭有别于祭祀天神地祗的坛祭。因为祖先生前是住在房屋里面的,因此死后也应该在房屋里面祭享。打开北京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坛类建筑之多和天坛面积之大,这就说明了“坛”在礼制性建筑中的地位突出。 坛庙建筑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的。即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如何解释呢?祭天刚才已经说过,是皇帝的专利,这无非是强调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之地位,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天坛和地坛正是建成圆坛和方坛。而祭坛的方位也有说法: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社稷也是古代分开的两个词现代合用。“社”指五土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四海四渎指的是水神。 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家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者祠堂。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等。 北京的其他坛庙建筑 地坛又名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神的地方。它的位置与天坛正好相反,天坛位于内城正南方,地坛位于内城东北方安定门外。地坛建于明嘉靖九年,比天坛晚了一百多年,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祭台是一座用汉白玉砌筑的两层方坛,每层高6尺,上层面积为60平方尺,下层面积为66平方尺,祭台的尺寸和建制(如台阶数等)都是偶数,而且大都与“六”这个数字有关,正如天坛圜丘坛的尺寸和建制都是奇数,而且大多与“九”这个数字有关一样,具有某种特定的含意。祭台的北面有一个贮水池,台南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建筑。地坛的占地面积比天坛小得多,仅一百亩,为一个正方形,1925年改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古建筑进行了复原整修 日坛又名朝日坛,位于北京城东边朝阳门外东南方,是每年春分时皇帝祭祀太阳的地方。为一层的方台,每边长五丈,高五尺九寸。四面各有九级台阶,中心坛面砌有方砖,方台外围着高墙,四面各开一座石棂星门。此外还有具服殿,是皇帝祭祀时更衣休息的场所,位于祭台北方。日坛东北方还有神库、神厨各三间,宰牲亭、井亭各一座。 月坛又名夕月坛,位于北京城西边阜成门外西南方,是皇帝每年秋分时祭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的地方。它是一层方形祭坛,有四丈见方,高为四尺六寸。四面各有六级台阶,四周有围墙,四面各设有一座白石棂星门。北门外有钟楼,南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东北角有具服殿。月坛的建筑与日坛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日坛在城东,朝西,月坛在城西,朝东。与天坛、地坛一同形成“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布局。 老北京有“九坛八庙”的说法,其中的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 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紫禁城中轴线)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 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 一、唐长安大明宫 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太液池西侧高地上建有一组大型建筑——麟德殿,是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蕃臣朝见、观看伎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平面进深17间,面阔11间,规模宏大。 大明宫宫墙用夯土筑成,只有宫门、宫墙转角等处表面砌砖。 二、明清北京宫殿 紫禁城是以明南京宫殿为蓝本,现有建筑多经清代重建、增建,总体布局仍保持明代的基本格局。它的东西宽760米,南北深960米,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角设角楼。 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是举行典礼、处理朝政、颁布政令、召见大臣的场所,以居于主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 太和殿是举行最隆重庆典的场所,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和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都在这里行礼庆贺。面阔11开间。 中和殿是庆典前的皇帝休憩处,3开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