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似相容原理

相似相容原理

相似相容原理
相似相容原理

相似相容原理

“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例如,水分子间有较强的氢键,水分子既可以为生成氢键提供氢原子,又因其中氧原子上有孤对电子能接受其它分子提供的氢原子,氢键是水分子间的主要结合力。所以,凡能为生成氢键提供氢或接受氢的溶质分子,均和水“结构相似”。如ROH(醇)、RCOOH(羧酸)、R2C=O(酮)、RCONH2(酰胺)等。当然上述物质中R基团的结构与大小对在水中溶解度也有影响。如醇:R—OH,随R基团的增大,分子中非极性的部分增大,这样与水(极性分子)结构差异增大,所以在水中的溶解度也逐渐下降。

科学解释

对于气体和固体溶质来说,“相似相溶”也适用。对于结构相似的一类气体,沸点愈高,它的分子间力愈大,就愈接近于液体,因此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愈大。如O2的沸点(90K)高于H2的沸点(20 K),所以O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H2的溶解度。

应用举例

乙醇结构式为CH3CH2OH,甘油为CH2OHCHOHCH2OH,第一:甘油中有三个羟基,而乙醇中只有一个;第二,甘油中的R基比乙醇的要小,所以常温下甘油在水中的溶解性要比乙醇大。

总结:根据相似相容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与溶剂相似的地方,其次是不同的地方,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更准确,这样也只能比较差异较大的物质。

通俗解释

(1)有机物一般易溶于有机物中,而无机物一般易溶于无机物中。

有机物如油,酒精等,无机物如水等。沾满机油的手用汽油洗而不用水洗就是这个道理。

(2)极性分子一般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中,而非极性分子一般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中。

极性分子如水分子,氨气分子等。非极性分子如二氧化碳分子,氧气分子等。

相似相溶原理

一、定义及解释

like dissolves like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是极性物质,c是非极性物质,则ab之间溶解度大,ac或bc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因为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都有一个—OH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

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

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l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

相似相溶规律通常的说法是“极性相似的两者互溶度大”。例如,非极性、弱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弱极性溶剂,如I2(非极性)分别在H2O(强极性)、C2H5OH(弱极性)、CCl4(非极性)中的溶解度(g/100g溶剂)依次为0.030(25℃)、20.5(15℃)、2.91(25℃)。又如O2(非极性)在1mLH2O、乙醚(弱极性)、CCl4中溶解的体积(已换算至标准状况下体积)依次为:

0.0308mL(20℃)、0.455mL(25℃)、0.302mL(25℃);白磷P4(非极性)能溶于CS2(非极性),但红磷(巨型结构)却不溶。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相似相溶规律是定性规律,通常仅能给出难溶、微溶、可溶的判断,如O2、I2易溶于弱极性、非极性溶剂,但不能认为非极性的O2、I2在CCl4(非极性)中最易溶!!

再举一个例子:蒽和菲分子式相同,但前者为三个苯环“直”并,无极性,而后者为三个苯环“弯”并,稍有极性。现分别溶于苯中,若完全按照“相似相溶规律”判断的话,似乎蒽在苯中的溶解要多些,实测结果:蒽在苯中溶解度(0.63%),菲在苯中溶解度(18.6%)。如何理解呢?(是不是觉得很高深很玄妙?)恩,请看更高更妙的解释——蒽,正因为是“直”的,所以分子间结合得紧,不容易分开,表现还有蒽的沸点较菲高,其摩尔体积小于菲的……

其实,相似相溶规律还有一种表述:“结构相似者可能互溶”,HOH、CH3OH、C2H5OH、n-C3H7OH分子中都含-OH,且-OH所占“份额”较大,所以3种醇均可与水互溶,n-C4H9OH中虽含-OH,因其“份额”小,水溶性有限。可以料想,碳数增多,一元醇的水溶度将进一步下降。丙三醇(甘油)中含有-OH且“份额”较大,与水互溶。C6H12O6(葡萄糖)中含5个-OH,因分子比H2O大了许多,只是易溶于水。高分子淀粉(C6H10O5)n的“分子”更大,只能部分溶解于水;而纤维素更大更高更妙,干脆难溶于水了。

甲苯稍有极性,却与非极性的苯混溶;萘能溶于苯和甲苯……

含有相同官能团,且分子大小相近,则它们的极性相近,例如CH3OH、C3H7OH偶极矩分别1.69D和1.70D,所以,结构相似有时也反映在极性上,但极性相似却不一定是结构相似的反映!!!如硝基苯C6H5NO2、苯酚C6H5OH 的偶极矩分别为1.51D和1.70D,极性算是相近,但两者的20℃水溶度分别0.19%、8.2%。又如C3H7Br(1.8D)、C3H7I(1.6D)、C3H7OH(1.7D),极性相近,但20℃水溶度分别0.24%、0.11%、无穷。

可见,结构相似对溶解度的影响强于极性相似!!

顺便说一个金属互溶的问题:

(1)两种金属A、B晶体结构类型相同,原子半径差值小(一般<15%),如Ag(144.2pm)和Au(143.9pm)都是面心立方堆积,半径相似,两者无相互溶;

(2)半径差>15%时,金属间部分溶解,如Mg在Cu或Ag中部分溶;

(3)价相同,金属间互溶度大,钾钠合金互溶为导热系统,伍德合金(Sn+Pb)互溶制保险丝;

(4)电负性相近,金属间互溶度大。Cr、Mo、W在Na、K中难溶在Cu、Ag中较“易”溶

金属互溶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相似相溶”呢,但这时,相似的不是极性,而主要是结构方面。

相似相溶规律应当从也需要从结构角度解释。虽然热力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主要是将现象赋予数学化和理论化,若继续追问起来为什么,如“为什么KNO3溶解焓是负值?而KOH的溶解焓为正值(吸热)?”“为什么溶解熵效应是这样如此这般的?”……恐怕还是要求助于结构理论,上溯到更为深刻的道理上来。

相似相容原理的本质是什么?

不是看纯物质的自由能,而是看溶质和溶剂混合前后自由能的变化。但这个判据使用中并不直观(需要计算),因为溶解过程是个熵增加的过程。“相似相容”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规律,其物理实质在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相似。例如,极性强的化合物(包含离子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中,是因为H2O分子的极性很大,溶质和溶剂之间有较强的偶极和静电作用。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的溶剂(如苯)中,是因为溶质和溶剂之间有较强的van der Waals作用。此外,极性分子难溶于非极性溶剂中,是因为极性分子“希望”与溶剂分子发生偶极作用,而溶剂分子的极性太小无法满足;反之,非极性溶剂分子“想”与极性分子发生van der Waals 作用,而极性分子也无法满足。

总之,相似相容的物理实质在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相似或者匹配。

极性分子间也有范德华力呀,而且还比非极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来的大!

相溶其实就是互溶,互溶后分子可以相互自由扩散,所以脂溶性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 实验安排: 上机实践按小组完成实验任务。每小组三人,分别完成TEST语言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三个题目,语法分析部分可任意选择一种语法分析方法。先各自调试运行,然后每小组将程序连接在一起调试,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编译器。 实验报告: 上机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 1.小组成员; 2.个人完成的任务; 3.分析及设计的过程; 4.程序的连接; 5.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总结。

实验一词法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TEST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在对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进行扫描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类单词的词法分析方法。 编制一个读单词过程,从输入的源程序中,识别出各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单词,即基本字、标识符、常数、运算符、分隔符五大类。并依次输出各个单词的内部编码及单词符号自身值。 二、实验预习提示 1.词法分析器的功能和输出格式 词法分析器的功能是输入源程序,输出单词符号。词法分析器的单词符号常常表示 成以下的二元式(单词种别码,单词符号的属性值)。 2.TEST语言的词法规则 |ID|ID |NUM →a|b|…|z|A|B|…|Z →1|2|…|9|0 →+|-|*|/|=|(|)|{|}|:|,|;|<|>|! →>=|<=|!=|== →/* →*/ 三、实验过程和指导 1.阅读课本有关章节,明确语言的语法,画出状态图和词法分析算法流程图。 2.编制好程序。 3.准备好多组测试数据。 4.程序要求 程序输入/输出示例:

第五章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

第五章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 5.1基本要求 本章简单阐述和实验有关的一些理论性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作为模型实验理论根 据的相似性原理,阐述原型和模型相互关系的模型律,以及有助于选择实验参数的量纲分析法。 5.1.1识记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的定义,Re 、Fr 、Eu 等相似准则数的含义, 量纲的定义。 5.1.2领会流动的力学相似概念,各个相似准数的物理意义,量纲分析法的应用。 5.1.3应用量纲分析法推导物理公式,利用模型律安排模型实验。 重点:相似原理,相似准则,量纲分析法。 难点:量纲分析法,模型律。 5.2基本知识点 5.2.1相似的基本概念 为使模型流动能表现出原型流动的主要现象和特性,并从模型流动上预测出原型流动的结果,就必须使两者在流动上相似,即两个互为相似流动的对应部位上对应物理量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具体来说,两相似流动应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原型流动用下标n 表示,模型流动用下标m 表示。 1. 几何相似 两流动的对应边长成同一比例,对应角相等。即 n n l m m L d C L d == n m θθ= 相应有 222n n A l m m A L C C A L === 333n n V l m m V L C C V L === 2. 运动相似 两流动的对应点上流体速度矢量成同一比例,即对应点上速度大小成同一比例,方向相同。 n n u m m u C u υυ== 相应有 t l l u t u C C C C C C ==或者 , 2 u u a t l C C C C C == 3. 动力相似 两流动的对应部位上同名力矢成同一比例,即对应的受同名力同时作用在两流动上,且各同名力方向一致,大小成比例。 Im pn n In n Gn En F m m Gm pm Em F F F F F F C F F F F F F υυ====== 4. 流动相似的含义 几何相似是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前提与依据;动力相似是决定二个流动相似的主导因素;运动相似是几何相似和动力相似的表现;凡相似的流动,必是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流动。

设计原理复习

------------设计原理(09235)设计人物志2016.6.28------------ 1、荷兰画家,埃舍尔,著作《相对性》,矛盾空间 2、宋李诫《营造法式》 2、希腊,欧几里得,提出黄金分割的规律,1比0.618 3、柏拉图,《蒂迈欧篇》,造物主依据理念的模式用物质来制造世界 4、齐梁,谢赫将“经营”作为品评画家“六法”中的第五法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6、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7、1839年,盖尔,发明了摄影 8、1895年,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 9、1912年,艾伯特·孟塞尔创建的色彩理论,被认为是现有体系中最科学的一种 10、1938年,美国,阿历克斯·奥斯本,头脑风暴法创始人 11、1957年,成立了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工业设计的定义产生于1980年

12、德国,鲁尔巴赫对智暴法进行改造,提出了6-3-5法 13、美国设计师,亨利·德雷夫斯,一生为贝尔电话公司设计出一百多部电话 1955年出版了《为人的设计》,《人体测量学:设计中人的因素》 14、雷蒙德·罗维,设计了可口可乐玻璃瓶,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设计师,美国工业设计重要奠基人之一,是高度商业化的设计师,宣扬现代设计最重要的不是设计的哲学、概念,而是经济效益。 15、英国早期传奇式家具设计师,托马斯·奇彭代尔及期作品,是18世纪的代表, 16、哈利·厄尔,世界上第一个专职汽车设计师,1927年成立了通用公司的“外形与色彩部”,“有计划废止制”创始人,1953年第一次使用弧形挡风玻璃。 17、彼得·贝伦斯,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形象设计师,德国现代设计重要奠基人之一 18、1907年,贝伦斯、凡·德·维尔德、穆特修斯,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目的是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的思想,推动工业产品的优质化。肯定机械主义,主张功能主义 19、18世纪,法国,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指出:技术是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20、20世纪50年代,斯丹纳克·科维尔,开始进行人机工程学手动工具设计的研究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答案解析 1.(2018?淄博)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小桶、石块、细线等器材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 的重力的关系。 (1)部分实验操作步骤如图所示,遗漏的主要步骤是测量空桶的重力,若将遗漏的步骤标注为D,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是D、B、A、C(用实验步骤对应的字母表示)。(2)小明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从表中数据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是 0.2N,排开液体的重力是0.2N.小明根据它们的大小关系归纳出了实验结论并准备结束实验,同组的小丽认为实验还没有结束,理由是通过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会具有片面性或偶然性,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应该是换用不同液体重新实验。 实验步骤 A B C D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6 1.8 0.5 0.3 (3)实验结束后,小明还想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取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分析】(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就要测出物体的浮力,可根据F浮=G﹣F示得出,然后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两者进行比较即可验证。 (2)根据称重法求出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用桶和水的总重力减去桶的重力算出排开水的重力;为了找普遍规律,需要换用不同的液体再次实验;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要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需要选用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解答】解: (1)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需要测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需要先测出空

编译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编写词法分析程序

编译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一编写词法分析程序 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 指导教师:何中胜 专业班级:13软件四 姓名:丁越 学号: 电子邮箱: 实验地点:秋白楼B720 实验成绩: 日期:2016年3 月18 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调试词法分析程序,实现从源程序中分出各种单词的方法;熟悉词法分析 程序所用的工具自动机,进一步理解自动机理论。掌握文法转换成自动机的技术及有穷自动机实现的方法。确定词法分析器的输出形式及标识符与关键字的区分方法。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提高词法分析方法的实践能力。通过本实验,应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从源程序文件中读取有效字符的方法和产生源程序的内部表示文件的方法。 2、掌握词法分析的实现方法。 3、上机调试编出的词法分析程序。 二、实验过程 以编写PASCAL子集的词法分析程序为例 1.理论部分 (1)主程序设计考虑 主程序的说明部分为各种表格和变量安排空间。 数组 k为关键字表,每个数组元素存放一个关键字。采用定长的方式,较短的关键字 后面补空格。 P数组存放分界符。为了简单起见,分界符、算术运算符和关系运算符都放在 p表中 (编程时,还应建立算术运算符表和关系运算符表,并且各有类号),合并成一类。 id和ci数组分别存放标识符和常数。 instring数组为输入源程序的单词缓存。 outtoken记录为输出内部表示缓存。 还有一些为造表填表设置的变量。 主程序开始后,先以人工方式输入关键字,造 k表;再输入分界符等造p表。 主程序的工作部分设计成便于调试的循环结构。每个循环处理一个单词;接收键盘上 送来的一个单词;调用词法分析过程;输出每个单词的内部码。 ⑵词法分析过程考虑 将词法分析程序设计成独立一遍扫描源程序的结构。其流程图见图1-1。 图1-1 该过程取名为 lexical,它根据输入单词的第一个字符(有时还需读第二个字符),判断单词类,产生类号:以字符 k表示关键字;i表示标识符;c表示常数;p表示分界符;s表示运算符(编程时类号分别为 1,2,3,4,5)。 对于标识符和常数,需分别与标识符表和常数表中已登记的元素相比较,如表中已有 该元素,则记录其在表中的位置,如未出现过,将标识符按顺序填入数组id中,将常数 变为二进制形式存入数组中 ci中,并记录其在表中的位置。 lexical过程中嵌有两个小过程:一个名为getchar,其功能为从instring中按顺序取出一个字符,并将其指针pint加1;另一个名为error,当出现错误时,调用这个过程, 输出错误编号。 2.实践部分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_马芹永_试卷A及答案

试卷A 一.名词解释 (本大题分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准永久组合: 准永久组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对可变荷载采用准永久值为荷载代表值的组合。 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配置受力的预应力钢筋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3.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4.极限状态: 极限状态: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指定的某一功能要求,这个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5.荷载效应: 荷载效应:由荷载引起的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例如内力、变形和裂缝等。二.简答题(本大题分6小题,共50分) 1、钢筋与混凝土粘结作用有哪些,并简述之?(9分)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作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化学吸附作用力(胶结力)。这种吸附作用力来自浇注时水泥浆体对钢筋表面氧化层的渗透以及水化过程中水泥晶体的生长和硬化。这种吸附作用力一般很小,仅在受力阶段的局部无滑移区域起作用。当接触面发生相对滑移时,该力即消失。 (3分)(2)混凝土收缩握裹钢筋而产生摩阻力。摩阻力是由于混凝土凝固时收缩,对钢筋产生垂直于摩擦面的压应力。这种压应力越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摩阻力就越大。(3分)(3)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力(咬合力)。对于光圆钢筋,这种咬合力来自表面的粗糙不平。变形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机械咬合作用,改变了钢筋与混凝土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显著提高了粘结强度。对于变形钢筋,咬合力是由于变形钢筋肋间嵌入混凝土而产生的。虽然也存在胶结力和摩擦力,但变形钢筋的粘结主要来自钢筋表面凸出的肋与混凝土的机械咬合作用。(3分)

阿基米德原理实流程及数据

第十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说明:此页用来搜集实验数据 实验1:测量物体的浮力 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 实验准备: 勾码,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G=______N 2.将勾码浸没在水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F=________N 3.示数变_______(大/小),示数差_______N 4.F浮=_______N 实验2: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准备: 勾码,弹簧测力计,上端开口的烧杯1,烧杯2,水 实验步骤: 步骤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勾码的重力F1=_____N,测出空烧杯2的重力G杯2=_____N; 步骤二:将水倒入烧杯中至开口处; 步骤三:将勾码浸没在水中,排出水,并测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2=_____N,求出勾码所受到的浮力F 浮 = F1- F2=_____N 步骤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G 水+G 杯2 =____N; 步骤五:计算出水的重力G 水 =______N; 步骤六:比较G 水与F 浮 的大小。 G水______F浮

课堂练习 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 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 是( ) A.F l B.F2C.F3 D.F4 2、体积相等,形状不同的铅球、铁板和铝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 度处,则( ) A.铁板受到的浮力大 B.铝块受到的浮力大 C.铅球受到的浮力大 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3、弹簧测力计的下端吊着一个金属球,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 N;若将金属球慢慢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逐渐(变大/变小),金属球受到的浮力将逐渐_______ (变大/变小);当金属球的一半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4 N,这时金属球受到的浮力是N;当金属球全部浸没在水中后,这时金属球受到的浮力是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 4、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重l0N的金属块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7N,此时金属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A.7N,竖直向上 B.10N,竖直向下 C.3N,竖直向下 D.3N,竖直向上 5、所受重力相等的铜球、铁球和铝球分别用细线悬挂而浸没在水 中,则() A.悬挂铜球的细线所受的拉力最大 B.悬挂铁球的细线所受的拉力最大 C.悬挂铝球的细线所受的拉力最大 D.三根细线所受拉力一样大 6、在打捞过程中潜水员多次下潜勘查,当潜水员浸没海水后继续下潜的过程中,其所受浮力的大小,压强的大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分别投入水中静止时,它们受到的浮力(). A.铝球最大B.铁球最大C.铜球最大D.三个球一样大 8芳芳在家探究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6所示。请仔细观察图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A、B两图可知,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___N。 (2)根据B、C两实验,她就得出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 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你认为对吗?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

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 学号:201001071452 姓名:孙梦泽 摘要:科学实验还告诉我们,在一个原子里不可能存在着电子层、电子亚层、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和自旋状况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这个原理叫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原理是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应遵守的基本原理,也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 关键字:泡利;原子核;电子自旋;不相容 作者简介:孙梦泽,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大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物本一班 0引言 在同一个原子中不能容纳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即,不能容纳4个量子数完全一样的电子。氦原子中的2个电子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都相同(n=1,l=0,m=0),但自旋量子数ms必须不同,一个是+1/2,另一个是-1/2。每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1泡利原理: 由于不同电子层具有不同的能量,而每个电子层中不同亚层的能量也不同。为了表示原子中各电子层和亚层电子能量的差异,把原子中不同电子层亚层的电子按能量高低排成顺序,像台阶一样,称能级。例如,1s能级,2s能级,2p能级等等。可是对于那些核外电子较多的元素的原子来说.情况比较复杂。多电子原子的各个电子之间存在着斥力,在研究某个外层电子的运动状态时,必须同时考虑到核对它的吸引力及其它电子对它的排斥力。由于其它电子的存在。往往减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从而使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所处的能级产生了交错现象。 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云伸展方向和自旋方向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如氢原子的两个电子,都在第一层(K层),电子云形状是球形对称、只有一种完全相同伸展的方向,自旋方向必然相反。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在核外电子的排布中,通常状况下电子也总是尽先占有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只有当能量较低些原子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原子轨道,这个规律称能量最低原理。 洪特规则是在等价轨道(相同电子层、电子亚层上的各个轨道)上排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后来量子力学证明,电子这样排布可使能量最低,所以洪

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设计原理 精简复习题 1、(单项选择)disegno最早的意思是 “素描、描画”。中文古代文献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经营“ 2.(简答或名词解释)现代设计的含义 现代设计含义: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设想、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现代设计含义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计划,构思的形成 ②视觉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想、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 ③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现代设计内涵:是和时代社会相结合,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 3.(简答)现代设计的基本形态(五大类): 1)现代环境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 2)现代产品设计:或者称为工业设计 3)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以及企业形象及标志设计 4)染织服装设计:包括时装设计与成衣设计、染织品设计 5)非物质设计:包括各类数字多媒体设计 4.(多选、简答)线条的类型和特性 线条的类型: ①从性质上,分为实际、隐藏和精神的线 ②从方向上,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 ③从形式上,分为直线和曲线 线条特性: ①线条,是有意味的形式,是最能表达人类的情绪和感情的形式。 ②线条的方向具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性。 ③线条可以组成符号,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5.(多选)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空间是由界面围合产生的。界面的三要素:基面、垂直面、顶面。从性质上可以分: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6.(多选或简答)二维平面幻想空间的营造方法①重叠②大小③垂直定位④透视⑤错视空间 7.(多选)三维立体空间的类型:①闭合空间②开放空间③中界空间(灰色空间) 8. (名词解释)动线、主轴线、序列 动线:空间构成就是在人的视知觉和运动觉和感知中得以认知的,所以,空间的组织要把空间的连续性排列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空间动态的主线。 主轴线:组织有序的空间是有前后层次和有主、副空间之分的,一般会按照一定意义进行主体空间排布,并寻求相同或相似的媒介形态来限定,形成整体造型主导整个空间形态,其形成的造型线路称为主轴线。 序列:是为了展现空间的总体势或者突出空间的主题而创造的空间先后次序组合关系。 9.(多选)创造空间的方法 ①减法②加法③综合运用,或根据一定的模式进行变化创造 10. (名词解释)色彩三要素

16基本定律原理

16、基本定律、原理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又名“物质不灭定律”。 2、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何种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每有“三同”,必有第四同,此定律又叫“四同定律”。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1)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质量比等于分子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密度。 (2)同温同压不同体积的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3)同温同压同质量的气体,体积之比等于分子量比的反比。 3、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同一个原子里,没有运动状态四个方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电子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方面电子亚层(形) 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伸) 电子的自旋(旋) ②能量最低原理 在核外电子的排布中,通常善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③洪特规则 在同一电子层的某个电子亚层中的各个轨道中,电子的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样排布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5、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原子半径 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指金属性、非金属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碱性 6、相似相溶原理 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中;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中。 17、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依据 在中学要求范畴内可按“三看”规律来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一看电子层数:在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核电荷数:在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三看电子数:在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浸透均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注:此规律对于原子、离子之间的半径比较均适用。 18、关于“化学键”的种种提法 1、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 H2、O2、N2等,金刚石、单晶硅、P4、S2、S4…(同各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 2、只有极性键的物质 HX、CO、NO、NH3、CS2、BF3等(不同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3、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 H2O2、CH2=CH2、CH≡CH、C6H6等 4、由强极性键构成,但又不是强电解质的:HF(特指) 5、只有离子键的物质 CsCl、NaCl、Na2O、K2O、NaH、KH等(固态) 6、既有离子键,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酚钠、醇钠、羧酸钠等 7、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 Na2O2、FeS2、CaC2等 8、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 铵盐 9、有共价键,又有配位键 NH4+、H2O+ 10、只有共价键,没有范德华力的物质 金刚石、单晶硅、SiO2、SiC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目的和内容 编译原理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将编译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实现一个简单语言集的词法、语法和语义分析程序,验证实际编译系统的实现方法,并加深对编译技术的认识。 实验内容共需实现编译器的词法、语法和语义分析程序三个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实验的基本题目要求,有余力的同学可尝试实验的扩展要求部分。 实验报告 要求每人针对所完成的实验内容上交一份实验报告,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实验设计:实验采用的实现方法和依据(如描述语言的文法及其机内表示,词分析 的单词分类码表、状态转换图或状态矩阵等,语法分析中用到的分析表或优先矩阵等,语法制导翻译中文法的拆分和语义动作的设计编写等);具体的设计结果(应包括整体设计思想和实现算法,程序结构的描述,各部分主要功能的说明,法以及所用数据结构的介绍等)。 2、程序代码:实验实现的源程序清单,要求符合一般的程序书写风格,有详细的注释。 3、实验结果分析:自行编写若干源程序作为测试用例,对所生成的编译程序进行测试 (编译程序的输入与输出以文件的形式给出);运行结果分析(至少包括一个正确和一个错误单词或语句的运行结果);以及改进设想等。 注意事项 1、电子版实验报告和源程序在最后一次机时后的一周内上交。(每个同学上交一个压 缩文件,其命名格式为“学号_姓名.rar”,内含实验报告和一个命名为“源程序” 的文件夹。注意提交的源程序应是经过调试、测试成功的较为通用的程序,并应有相应的注释、运行环境和使用方法简介。) 2、不接受不完整的实验报告和没有说明注释的源程序,或者说明与程序、运行结果不 符合的作业。 特别鼓励:扩展题目 1、为亲身经历一个小型编译器的开发全过程,触摸一下与实际编译器开发相关的工作, 大家可以自由组成3人左右的小组,推举组长,模拟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开发大型软件的实战环境,融入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和一般理论方法,初步体验从系统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到交付维护的一个完整编译器软件的开发过程。要求组长为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主要负责的任务,完成相应的分析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角色的工作,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和源程序,在报告封面上写明每个同学主要完成和负责的部分。 2、以组为单位完成的实验内容至少必须整合词法、语法和语义三个部分的实验,对于 选定的适当规模的文法(如C语言的一个大小适宜的子集),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分析、编码测试等工作。完成一个从对源程序的词法分析开始,到中间代码生成的完整的编译器前端的开发,使所涉及到的编译系统的各个组成模块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和源程序,并将以下几个方面描述清楚:

设计原理(09235)-考试范围

设计原理(09235)--考试范围 一、填空 1.近年来用的比较多的是按设计的目的不同,将设计大致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这 样的分类考虑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个方面要素。 2.展示设计包括(物)、(场地)、(人)、(时间)。 3.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著名口号:(形式服从功能) 4.(米斯·凡德罗)的建筑表达(少即是多)的哲学。 5.古罗马时代就由(维特鲁威)提出建筑基本要求:(坚固)、(实用)、(美观)。 6.以(陶器)的产生为标志,人类结束了数百万年的狩猎、采集生活而开始农耕和定居。 7.唐代是(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全盛时期。 8.西周时期,奴隶制“礼制”渐衰,取代商代“(酒器组合)”,以注重“(食器组合)”为主。 9.魏晋南北朝时期,遍及江南的制瓷业迅速发展壮大,以(青瓷)为主自成体系。 10.中国真正进人以瓷器为主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 11.唐代的制瓷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北方的瓷窑猛增,超过了前代江南制瓷业,南北瓷业交流竞争形成了“(南 青北白)”的新特点。 12.元代染织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织金锦)最具特色,又为“(纳石失)”。 13.明清的染织工艺发展到中国古代最高水平丝织、棉织、毛织、麻织、(缂丝)和印染等都取得辉煌成就,并有 了(蜀绣)、(苏绣)、(粤绣)、(湘绣)。 14.(明清)是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辉煌时期。 15.(明清建筑)是继秦汉和唐宋之后,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作了历史性的总 结。 16.(明末清初)的(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 17.(陶瓶)是古希腊最具特色的器皿,分成(黑绘)、(红绘)、(白描)三种着色。 18.罗马时一个具有高度(自觉性)、(纪律性)、(务实精神)的时期,强调(以理性的精神)看待生活与艺 术,提倡“(实用)”,尤其以(金属工艺)、(玻璃工艺)最为杰出。 19.(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代表了中世纪设计艺术的最高成就。 20.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指导者是作家(约翰·拉斯金)。 21.由(勃鲁涅列斯)设计的(佛罗伦萨大教堂)标志着文艺复兴在建筑领域的开端。 22.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设计家、诗人、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 23.(1888)年,在(莫里斯)的倡导下成立了“(工艺美术协会)”是工艺美术运动达到高潮。 24.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在风格和理念上与法国较相似,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亨利·凡·德·威 尔德)。 25.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产生了以(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 26.“(形式追随功能)”在1896年由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来的。 27.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洛斯)的理论十分引人注目,成为欧洲文化中(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先驱 之一。 28.德国产业同盟成立于(1907)年。 29.(彼得·贝伦斯)是联盟最为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成为当时德国新艺术运动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题演示教学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题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题 1、图是研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依次是5N、4N、 4N、3N. (1)比较图乙和图丙可得到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 关. (2)比较图乙与图丁可得到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⑥将算出的“王冠”密度p与纯金的密度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王冠”真伪的结论. 2、如图1所示.是认识浮力的探究实验. (1)将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如(a)实验所示,物重G=_____N. (2)当用手向上托物体时,如(b)实验所示,手对物体向上的托力F = 2 ______N. (3)当物体浸入水后,如(c)实验所示.将(c)实验与(a)、(b)实验对照.说明 水对物体也有向 上的托力,即浮力.水对物体的浮力F 浮=______N. (4)该实验是通过_____ 物理方法.建立起浮力 概念的.

图1 3、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潍坊)如图2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与那 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图示回答问 题: (1)由图和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 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图2 (2)由图和可知物体排开相同体积的液体时,浮力大小跟液体的种类有关. (3)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物体上下表面所受压力的差为 N. 4某同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他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溢水杯、石块、水等,按如图所示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烧杯所受的重力。 ③把石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里,用空烧杯承接从溢水杯里溢出的水,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承接了水后烧杯和水受到的总重力力。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2010

《编译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编译原理/Compiler Principles 实验总学时数: 8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承担实验室: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中心实验室、计算机技术系中心实验室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上机实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实习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也更接近实际。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2次上机实验都属于一种设计类型的实验,每个实验的训练重点在于基本的编译技术和方法,而不强调面面俱到;实验的目的是旨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编制算法的能力和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应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熟悉机器的操作系统和语言的集成环境,独立完成算法设计和程序代码的编写;上机时应随带有关的编译原理教材或参考书;要学会程序调试与纠错。 每次实验后要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实验题目、班级、学号、姓名、完成日期; (2)简要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详细的算法描述; (4)源程序清单; (5)给出软件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6)实验的评价、收获与体会。 开发工具: (1)DOS环境下使用Turbo C; (2)Windows环境下使用Visual C++ 。 考核: 实验成绩占编译原理课程结业成绩的10%。 三、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每个实验保证每个学生一台微机。 实验一(4学时):单词的词法分析程序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在对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进行扫描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类单词的词法分析方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名词解释: 1结构的极限状态: 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2结构的可靠度: 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包括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3混凝土的徐变: 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4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混凝土的收缩。 5 剪跨比 m : 是一个无量纲常数,用 0Vh M m = 来表示,此处M 和V 分别为剪压 区段中某个竖直截面的弯矩和剪力,h 0为截面有效高度。 6抵抗弯矩图: 抵抗弯矩图又称材料图,就是沿梁长各个正截面按实际配置的总受拉钢筋面积能产生的抵抗弯矩图,即表示个正截面所具有的抗弯承载力。 7弯矩包络图:沿梁长度各截面上弯矩组合设计值的分布图。 9预应力度 λ: 《公路桥规》将预应力度 定义为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0M 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s M 的比值。 10消压弯矩:由外荷载产生,使构件抗裂边缘预压应力抵消到零时的弯矩。 11钢筋的锚固长度:受力钢筋通过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将所受的力传递给混凝土所需的长度。 12超筋梁:是指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破坏始自混凝土受压区先压碎,纵向受拉钢筋应力尚小于屈服强度,在钢筋没有达到屈服前,压区混凝土就会压坏,表现为没有明显预兆的混凝土受压脆性破坏的特征。 13纵向弯曲系数:对于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把长柱失稳破坏时的临界压力与短柱压坏时的轴心压力的比值称为纵向弯曲系数。 14直接作用: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和分布力。 15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和约束变形的原因。 16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与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之比。 17换算截面:是指将物理性能与混凝土明显不同的钢筋按力学等效的原则通过弹性模量比值的折换,将钢筋换算为同一混凝土材料而得到的截面。 18正常裂缝: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的裂缝,不影响结构的外观和耐久性能。 19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以150mm ×150mm ×300mm 的棱柱体为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 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用符号 c f 表示。 20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每边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法测 得的抗压强度值,用符号cu f 表示。 21混凝土抗拉强度:采用100×100×500mm 混凝土棱柱体轴心受拉试验,破坏时试件在没有钢筋的中部截面被拉断,其平均拉应力即为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 22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采用150mm 立方体作为标准试件进行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测定,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操作,则混凝土劈 裂抗拉强度ts f 按下式计算:20.637 ts F F f A ==πA 23张拉控制应力:张拉设备(千斤顶油压表)所控制的总张拉力Np,con 除以预应力筋面积Ap 得到的钢筋应力值。 24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混凝土硬结后通过建立预加应力的构件。 预应力筋的传递长度:预应力筋回缩量与初始预应力的函数。 25配筋率:筋率是指所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26斜拉破坏: m >3 时发生。斜裂缝一出现就很快发展到梁顶,将梁劈拉成两半,最后由于混凝土拉裂而破坏 27剪压破坏:1≤m≤3时发生。斜裂缝出现以后荷载仍可有一定的增长,最后,斜裂缝上端集中荷载附近混凝土压碎而产生的破坏。 28斜压破坏: m <1时发生。在集中荷载与支座之间的梁腹混凝土犹如一斜向的受压短柱,由于梁腹混凝土压碎而产生的破坏。 29适筋梁破坏:当纵向配筋率适中时,纵向钢筋的屈服先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梁是因钢筋受拉屈服而逐渐破坏的,破坏过程较长,有一定的延性,称之为适筋破坏 30混凝土构件的局部受压:混凝土构件表面仅有部分面积承受压力的受力状态。 31束界:按照最小外荷载和最不利荷载绘制的两条ep 的限值线E1和E2即为预应力筋的束界。 32预应力损失:钢筋的预应力随着张拉、锚固过程和时间推移而降低的现象。 33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当钢筋混凝土梁界限破坏时,受拉区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开始屈服时,压区混凝土同时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此时受压区混凝土高度1b=2b*h0,2b 即称为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34控制截面:在等截面构件中是指计算弯矩(荷载效应)最大的截面;在变截面构件中则是指截面尺寸相对较小,而计算弯矩相对较大的截面。 35最大配筋率 m ax ρ:当配筋率增大到使钢筋 屈服弯矩约等于梁破坏时的弯矩时,受拉钢筋屈服与压区混凝土压碎几乎同时发生,这种破坏称为平衡破坏或界限破坏,相应的配 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 36最小配筋率 min ρ:当配筋率减少,混凝 土的开裂弯矩等于拉区钢筋屈服时的弯矩时,裂缝一旦出现,应力立即达到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37钢筋松弛:钢筋在一定应力值下,在长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应力值随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反应钢筋在高应力长期作用下具有随时间增长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质。 38预应力混凝土:就是事先人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且其数值和分布恰好能将使用荷载产生的应力抵消到一个合适程度的配筋混凝土。 39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配置预应力钢筋再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应力的结构。 40T 梁翼缘的有效宽度:为便于计算,根据等效受力原则,把与梁肋共同工作的翼缘宽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称为翼缘的有效宽度。 41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凝结和硬化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现象。(不受力情况下的自由变形) 42单向板: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或等于2的板,荷载主要沿单向传递。 42双向板:当板为四边支承,但其长边2l 与 短边1l 的比值2/12 ≤l l 时,称双向 板。板沿两个方向传递弯矩,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43轴向力偏心距增大系数:考虑再弯矩作用平面内挠度影响的系数称为轴心力偏心距增大系数。 44抗弯效率指标: u b K K h ρ+= , u K 为上核心距,b K 为下核心距, h 为梁得全截面高度。 45第一类T 型截面:受压高度在翼缘板厚度内,x < /f h 的T 型截面。 46持久状况:桥涵建成以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 47截面的有效高度:受拉钢筋的重心到受压边缘的距离即h 0=h -a s 。h 为截面的高度,a s 为纵向受拉钢筋全部截面的重心到受拉边缘的距离。 48材料强度标准值:是由标准试件按标准试验方法经数理统计以概率分布的0.05分位值确定强度值,即取值原则是在符合规定质量的材料强度实测值的总体中,材料的强度的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49全预应力混凝土: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容许出现拉应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即λ≥1。 50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安全、使用功能 和外观要求的能力。 51预拱度:钢筋混凝土产生受弯构件考虑消除结构自重引起的变形,预先设置的反拱。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1小刚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酒精), 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下图27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分析②、③、④,说明浮力大小跟 有关。 (2).分析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物体完全浸没在酒精中所受的浮力是 N 。 (4).根据图中的实验数据,该金属块的密度是 kg /m 3。(g 取10 N /kg) 2、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 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28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 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 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3)给你一杯清水、一个熟鸡蛋和适量的食盐(如图29),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浮力与液体 的密度是否有关。简要写出你的实验验证的方法 3在物理实验操作考查中,小雨抽测的实验题目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他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4所示,实验过程如下. A .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的_________; 图27 图28 图29

B.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来源:学科网] C.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 _____________; D.将盛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E.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F.整理实验器材。 请根据小雨的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 (1)指出小雨在实验操作中漏掉的一个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上面实验操作中的一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能够漂浮在水面的木块代替橡皮做此实验,那么与上述操作不同的一个步 骤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小刚同学想测出一个实心塑料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塑料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无法测出它的体积。小刚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量塑料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a所示。记录塑料球质量为m; 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b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1; C.用细线在塑料球下吊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c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 D.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d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为V3; 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使用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m=g,塑料球的体积V=cm3,计算出塑料球的密度ρ=g/cm3. (2)实验拓展:本实验中若不用天平,只在B、C、D三个步骤中增加一个步骤也可以测出塑料球的密度。请你写出这个操作步骤。 根据你补充的步骤,写出计算塑料球密度的表达式。(用字母表示,水的密度为ρ水)

编译原理实验-词法分析器的设计说明

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编译原理班级: 指导教师:: 实验项目编号:实验一学号: 实验项目名称:词法分析器的设计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在对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进行扫描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类单词的词法分析方法。 二、实验容 编写一个词法分析器,从输入的源程序(编写的语言为C语言的一个子集)中,识别出各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单词,即基本保留字、标识符、常数、运算符、分隔符五大类。并依次输出各个单词的部编码及单词符号自身值。(遇到错误时可显示“Error”,然后跳过错误部分继续显示) 三、实验要求 1、词法分析器的功能和输出格式 词法分析器的功能是输入源程序,输出单词符号。词法分析器的单词符 2 别单词的类型,将标识符和常量分别插入到相应的符号表中,增加错误处理等。 3、编程语言不限。

四、实验设计方案 1、数据字典 本实验用到的数据字典如下表所示:

3、实验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判断读入的字符是否为字母 bool isLetter(char c){ if((c >= 'a' && c <= 'z') || (c >= 'A' && c <= 'Z')){ return true; } else return false; } //判断读入的字符是否为数字 bool isDigit(char c){ if(c >='0' && c <= '9'){ return true; } else return false; } //判断是否为关键字 bool isKey(char *string) { if(!strcmp(string,"void") || !strcmp(string,"if")|| !strcmp(string,"for")|| !strcmp(string,"wh ile") || !strcmp(string,"do")|| !strcmp(string,"return")|| !strcmp(stri ng,"break") || !strcmp(string,"main")|| !strcmp(string,"int")|| !strcmp(strin g,"float")|| !strcmp(string,"char") || !strcmp(string,"double")|| !strcmp(string,"Str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