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版本目录学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目录举要史志目录史志,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其他正史缺少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记录西汉成帝至哀帝时的藏书面貌。
《隋书·经籍志》修于唐初,是"五代史"共同的经籍志("五代史"指《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
《隋书·经籍志》是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等前代公藏书目编成的;《旧唐书·经籍志》,五代刘煦修,根据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艺文志》,宋欧阳修编,根据《唐开元四库书目》,又补充开元以后唐人的著作;《宋史·艺文志》修于元初,根据的是宋代官修历代国史的艺文志。
有些正史没有艺文志,或有志而不全,后代学者曾为之"补志"。
主要有:1.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补入27部)2.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3.清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4.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5.清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6.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7.清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8.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9.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10.清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11.清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12.清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13.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14.清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15.近人聂崇岐《补宋书艺文志》16.陈述《补南齐书艺文志》17.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18.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19.清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20.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21.清黄虞稷、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22.清王仁俊《西夏艺文志》23.缪荃孙《辽艺文志》24.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25.清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26.清龚显曾《金艺文志补录》27.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28.清黄虞稷、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29.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辽金元)30.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31.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除正史艺文志外,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门》、清《续通志·艺文略》、《清通志·艺文略》、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文献通考·经籍考》、《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也应属于史志目录范围。
傅增湘书目题跋文献价值浅析1 傅增湘生平及成就概述傅增湘(1872-1950),字沅叔,别署藏园居士、藏园老人等,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教育家、版本目录学家[1]。
“藏园”一词的由来是因傅先生仰慕北宋苏轼而取其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将新宅命名为“藏园”。
园内藏书无数,统计资料显示傅先生一生收藏宋金刻本达一百五十种,四千六百余卷;元刻本善本数十种,计三千七百余卷;明清则更多、在二十万卷以上,是清末四大家瞿氏铁琴铜剑楼、杨氏海源阁、陆氏宋楼、丁氏八千卷楼之后的又一大家,堪称一代宗主[2]。
本文参考书目或节选文章段落主要来自傅先生代表作《藏园群书题记》和《藏园群书经眼录》。
以下简称《题记》和《经眼录》。
2 傅增湘题跋版本学价值分析题跋,是指写在书籍、字画等后面的文字,是古代典籍中一种较为特殊的体例。
中华书局的出版说明开篇第一句便是“书目题跋,是读书的门径,治学的津梁。
”可见跋文对于古籍善本研究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为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史料学四大部分研究,下文将先对进行版本学具体分析。
1)古籍版式状态记录。
傅先生对于古籍的版式状态描述涵盖面广且极为详尽。
其中包含书名来历、卷数、版本、行款、印章等内容,往往会记录在题跋的第一部分。
对书名来历、卷数、版本的描述例如对明抄本《吴正传先生文集》傅先生跋文著录:“校明钞《吴正传先生文集》二十卷,旧名《兰阴山房类稿》,《四库全书》名《吴礼部集》,以所进之官题之,此则以字题之耳。
”[3]对行款、纸墨、字体的描述如《广韵五卷》“明经厂本,棉纸印。
半页九行,行大字十七,小字双行约三十四字,四周双阑。
”[3]傅先生常会对字体、纸墨给予评价,很有特点:如《经典释文三十卷》“白棉纸乌丝阑,纸色墨色光润如鉴,洵书工之良。
”体现了傅先生对此评价之高。
[4]印章的描述则更多,除此之外,跋文中也会有关于古籍状态还会涉及刊工、避讳等记录。
2)古籍版本流传情况记录。
傅先生对于前人的题跋非常重视,跋文中常常记录其他作者的题跋作为参考、佐证并相互联系、比较其优劣、判断正确与否。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目录学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由古至今许多学者无一不是利用目录学的知识经过苦心钻研获得成功的。
我国古代目录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在典籍繁富的文化氛围之中,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目录学著作。
远至春秋战国时代,讨论学术分类的著作《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就已出现。
秦汉时期,有《论六家要旨》、《吕氏春秋·序意》、《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兵录》等。
我国古代目录学至此已略具雏型。
至刘向领校群书,始作《别录》,成为目录的开山之作。
自《别录》《七略》而后,目录及目录学方兴未艾,有官修的如《崇文总目》《四库总目》等,有私著的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有史志如《汉志》《隋志》等。
目录学著作“据统计,西汉至清,我国古籍目录的编制,数量之多近千部……目前能见到的尚有六、七百部”。
综合各家观点,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可归纳如下:一、读书治学入门之学我国典籍,卷帙浩繁。
要进行某一学问的研究,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要遇到的,不得其门者,则终身无得,著名学者也不例外。
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开创于汉代,到清乾隆时代,目录学始为显学,更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录学的发展更是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还因为它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向,它可以告诉人们,关于某一个向题,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
二、了解学术源流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事学术研究,必须了解学术源流,了解其某些图书的基本内容,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古今史学家,在治史,治目录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目录即学术史,学术源流得力于目录学。
一部好的目录学著作,实际上便起到了学术史、文化史的作用。
我国目录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强调从学术史的角度揭示书籍内容,表现它的价值,学术源流,表现作者的学术成就,流派、师承等。
第一章目录学基本理论1.书目: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2.书目工作: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目录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道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4.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目录学的研究对象(1)图书说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一门科学。
这种论点渊源较早,是国内外影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看法。
(2)目录说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研究对象是书目。
持这派论点的人将目录学局限于研究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这派论点的人认为,当代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
(4)关系说这派论点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纪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目录学是研究认识与揭示图书的律的科学。
(5)矛盾说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他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6)目录事业说即认为目录事业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5.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学科基点:书目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集合,认为科学的揭示和有效的报道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领域里诸矛盾现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6.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
我国目录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学科,他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与文献紧紧相联,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广大的文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事目录学研究。
《盐铁论》在三家目录书中的异同浅析《盐铁论》是西汉的政论散文集,历代目录书对该书均有收录,但详略程度不同。
《汉书·艺文志》中有以下记载:“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归入“儒家者流”。
《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述也较简略:“《盐铁论》十卷,汉庐江府丞桓宽撰。
”,归在“子部儒者”之下。
两书对于作者生平、作品内容及优劣评价方面较少涉及,不足以实现目录学“考镜源流,辩章学术”的功用。
后世的几部目录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下文中简称《郡》、《直》、《四》)中则做到了“部类后有小序,书名下有解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但由于目录撰写时代及作者背景各不相同,这三部目录书对于《盐铁论》的记载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对《盐铁论》在三本目录书中的记载异同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对三家目录书的各自特点及《盐铁论》一书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分类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一大传统便是重视分类,常用的方法为“经史子集”四分法,三部目录书均采用了这一分类方法,将《盐铁论》归入子部下的儒家类,延续了《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部类划分。
大概因为书中所叙述的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均为国家政治大事,关系到民生,而且“文学”和“大夫”两方在辩论时善于引经据典,符合“古之儒者,立身行己,颂法先王,务以通经适用而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儒家类一》)以及“夫儒、墨、名、法,先王之教”(《郡斋读书志·总序》)的分类标准。
但《四》中特别提及:“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改隶史部食货类中,循名而失其实也。
”。
参看《千顷堂书目》,在史部食货志下有“张之象注桓宽盐铁论十二卷。
”的记载,与其归在同一类的多为各地的盐法志,例:朱廷立《盐法志》、《两淮简明盐法》,盖以书名中有“盐”一字而致使误归,有失严谨。
二、书名张三夕先生在论述目录体制时讲到:“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应图书的外貌特征。
目录学知识重点第一部分:1、目录学的内容体系:①关于目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目录学的概念、术语及其规范化,目录学的对象、任务、内容范围,目录学的学科性质、发展规律及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②关于文献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文献的社会作用、怎样认识和熟悉文献、揭示文献的原则和方法、文献的编排与组织文献的报道。
③关于书目、索引类型及其编纂法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书目索引类型划分的原则、书目索引种类的系列化,各种类型书目索引的职能、书目编纂法、索引编制法、文摘编制法。
④关于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特点与书目情报服务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的特点、书目情报服务的内容和组织、书目情报服务的社会效果、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
⑤关于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的意义与内容、书目工作的地区和协作、系统协作和全国协作网的建立、书目工作管理体制、书目工作人才管理、书目工作效果反馈的研究等。
⑥关于国内外目录学的研究,属于这方面的有:国内目录学的发展现状、国内外目录学发展方向、国内外目录学研究成果评价、著名目录学家的介绍等。
⑦关于中国目录学遗产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对中国目录学遗产继承的态度、目录学遗产的整理与利用、目录学说主要流派与观点的评论,主要目录学家的研究等。
⑧关于目录学方法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目录学知识数学化、目录学应用新的科学方法的研究、书目计量、书目控制、比较目录学的建立等。
2、书目及书目工作的概念:书目:目录又称书目,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工作:进行目录组织管理的全部活动;包括微观目录工作(具体目录的编制)和宏观目录工作或目录事业(一个书目机构、一个地区、国家,以到国际范围的目录编制活动的组织、计划与协调等)3、书目的本质:书目的本质是各类型书目共同的最根本的特征,即书目与其它工具书的区别;书目的本质是抽象的概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作者: 汪应文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14页
主题词: 版本研究;精注;版本问题;四川学政;钞本;善本书;贩书偶记;藏书志;弱水集;私家藏书
摘要:<正> 一百多年前,张之洞以四川学政的地位,告诫当时的“生童”们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1)这番话虽是为当日考秀才的人们讲的,实际上对任何时代任何治学的人都有用处。
他所说的“知要领”就是通过目录,知道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有没有,有哪些,主要的是什么,次要的是。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书目控制:微观控制是指从具体的文献出发,通过编目系统或检索系统对每一篇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控制。
包括著录控制,规范控制,标引控制。
宏观控制是对文献流的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包括书目情报流控制和书目情报源控制文献报导:将有关各种情报源的信息,及时地、准确地通报给学者、专家或读者,以便文献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一、功能和社会作用1、书目的社会作用:⑴书目的学术价值:登记作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反映学术渊源。
⑵书目的情报价值:检索作用;辅助作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
⑶书目的教育职能:推荐作用,导读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科普教育。
2、书目的三大功能:揭示:通过著录揭示文献的外形和内容特征;报导:通过书目情报服务传递信息;检索:通过编排系统和索引系统提供线索;3、书目的性质:文献信息交流的工具:信息交流的中介;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4、书目的社会职能: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的基本外形特征和文献中所蕴藏的知识、情报、信息。
二、文献揭示和组织编排的主要方法文献揭示:运用各种方法将文献的外部特征信息和内容信息提出出来,报导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迅速地获取有关文献的信息,为他们准确地选择所需的情报提供条件。
1.文献揭示的主要方法⑴文献著录法:也称为目录著录、书目著录、文献编目、信息描述,是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通过对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外形特征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目的在于准确地揭示和反映文献。
也指对文献的外形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选择、分析、记录的全过程。
⑵文献提要法:概念:在我国古代称为解题、叙录、志、考等,现在也称内容提要、内容简介等;是一种简要地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与学术思想以揭示文献内容和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
类型:古代提要(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现代提要(推荐性提要;叙述性提要;考证性提要)⑶文献摘要法/文摘法:概念: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信息和查寻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关于目录学著作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范希增补注),谢灼华《中国文学目录学》、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均是很好的著作,当然,再进一层可以认真阅读《四库简明目录》和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现在出版的书目题跋类著作很多,但多为研究性质,要有相当的基础后再阅读guoqianghe 2008-1-5 10:31我推荐以下书籍;『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1973,1979•东京『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1991•东京『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1981•北京『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1938,1981•台北『目录学』姚名达著1933,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1973•台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著1984•北京『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1991•成都『中国目录学』昌彼得•潘美月著1986•台北『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罗孟祯著1983•重庆『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1987•上海『校雠新义』杜定友著1930,1991•上海『校雠目录学篡要』蒋伯潜著1990•北京『校雠广义』程千帆•徐有富著1998•济南『王伯厚及其玉海艺文部研究』陈仕华著1993•台北『古书通例』余嘉锡著1985•上海『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申畅著1987•郑州『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著1940,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余庆蓉•王晋卿著1998•长沙『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1997•南京『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1983•北京『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用乾隆六十年杭州刊本影印1965,1981•北京『四库提要弁证』1-4 余嘉锡撰1980•北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缟著1964,1981•台北『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1990•北京『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1990•杭州『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1959,1979•上海『藏园订补☆亭知见传本书目』1-4 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1993•北京『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1983•上海『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著1991•北京『贩书偶记』孙殿起编1959,1982•上海『贩书偶记续编』孙殿起编1980•上海『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1985•西安『中国古代书籍史』李致忠著1985•北京『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来新夏著1987•天津『中国图书史略』昌彼得著1976•台北『文献学讲义』王欣夫述1986•上海『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1982•郑州『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等著1990•上海『古典文献学』罗孟祯编著1989•重庆『中国文学文献学』张君炎著1986•南昌『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著1930,1967•台北『版本目录学论丛』1/2 昌彼得著1977•台北『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吴枫主编1987•长春『中国文学目录学』谢灼华编著1986•北京不过在我看来,学习目录学也有侧重点.如果不是文献专业的,例如从事史学或文学研究的话,主要应从应用目录入手,知道如何利用目录检索文献、辨别版本等,有些理论性的问题有所理解即可;这时候专业目录也很重要,如《清人别集总目》之类,总之,我学目录就是为了用,不太讲家法肆意小狐2008-1-8 17:35古典目录学?还是西方目录学?在我国古代的学术分类这块,目录学是史学的一个分支的,是我国古代学人治学所必不可少,北宋晁公武编纂的《郡斋读书志》,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这两本书是比较经典的。
1、谈一谈《汉志》到《隋志》目录的分类变化。
重视分类,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以有人甚至说:分类之法是目录学的灵魂。
从《汉志》到《隋志》图书分类的变化中,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价值。
刘歆《七略》所创制的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可惜《七略》现已不存,幸得其分类体例尚保存于班固的《汉志》,我们才得以窥其大概: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可以说,《汉志》真正记录了从上古到西汉图书的完整目录,从而开创了正史艺文志的新体例。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俭的《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阮孝绪的《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和隋许善心的《七林》都基本沿袭了《汉志》的分类法。
随着学术和图书状况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图书的分类编目也必然会相应调整,于是就出现了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郑默的《中经》及荀勖的《中经新簿》将图书部次甲乙,使图书分类由六分法进入了四分法的重要阶段。
李充因荀勖四部之法,将甲乙丙丁更名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部者,实本于此。
至唐初魏征修《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类目的名称,从此四部分类法便成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总之,从《汉志》到《隋志》图书分类目录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学术体系和家学传承以及学术发展流变的脉络,这都将对我们更好的利用目录进行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学术研究提供积极的帮助。
2、简述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
1779年,章学诚在编写《和州志艺文书序例》的基础上,仿照郑樵《通志·校雠略》分章分节、用标题理论的形式,写出了他的目录学专著——《校雠通义》。
这本初稿基本上包含了他的目录学思想,但直到1788年《史籍考》的问世,章氏的目录学思想才真正成熟。
兹就其目录学思想,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阐述:1)他正确认识了图书资料、学术研究与目录的关系。
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目录举要史志目录史志,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其他正史缺少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记录西汉成帝至哀帝时的藏书面貌。
《隋书·经籍志》修于唐初,是"五代史"共同的经籍志("五代史"指《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
《隋书·经籍志》是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等前代公藏书目编成的;《旧唐书·经籍志》,五代刘煦修,根据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艺文志》,宋欧阳修编,根据《唐开元四库书目》,又补充开元以后唐人的著作;《宋史·艺文志》修于元初,根据的是宋代官修历代国史的艺文志。
有些正史没有艺文志,或有志而不全,后代学者曾为之"补志"。
主要有:1. 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补入27部)2.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3. 清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4. 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5. 清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6. 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7. 清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8. 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9.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10. 清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11. 清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12. 清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13. 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14. 清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15. 近人聂崇岐《补宋书艺文志》16. 陈述《补南齐书艺文志》17. 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18. 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19. 清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20. 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21. 清黄虞稷、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22. 清王仁俊《西夏艺文志》23. 缪荃孙《辽艺文志》24. 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25. 清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26. 清龚显曾《金艺文志补录》27. 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28. 清黄虞稷、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29. 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辽金元)30. 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31. 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除正史艺文志外,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门》、清《续通志·艺文略》、《清通志·艺文略》、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文献通考·经籍考》、《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也应属于史志目录范围。
版本学1、版本学就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的⼀门科学。
版本学的核⼼,就是通过甄别、考证、⽐勘、分辨,最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学者利⽤。
2、校勘学校勘学⼀门综合群书,⽐勘其⽂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求接近原⽂真相的学问。
或称为「校雠学」。
⼴义的校勘学,前⼈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献学。
因⼴义校勘界定不明,今⼰不⽤,成为历史名词。
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字⽐勘的科学⽅法和理论的学问。
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盛于清。
3、⽬录学⽬录学是研究⽬录⼯作形成和发展的⼀般规律即研究书⽬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注意到⽬录学的作⽤,西汉时,刘向、刘歆⽗⼦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最全的⽬录是《四库全书总⽬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录》。
4、版本⽬录学就是要解决每⼀种具体的古籍有哪些版本,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各有什么特点的问题。
⼀些重要的古籍,由于读者较多,历代不断的翻刻重刻或传抄以满⾜需要,因此往往不⽌⼀种版本。
5、⽂献通过⼀定的⽅法和⼿段、运⽤⼀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献,⽂,是⽂本记载,献,就是⼝头相传的。
⽂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定的载体;3.⼀定的⽅法和⼿段;4.⼀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们通常所理解⽂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段,是⼈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段。
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较主要的书⾯材料,⼴义的⽂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献乃是⼀切情报的载体。
古籍版本目录学浅析
【摘要】:版本学与目录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两门主干课程。
多数学者认为校雠学包括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独立发展。
我在学习这两门课时,阅读了一些专著,并翻看了一些版本目录,学习过程中浅析了它们的来龙去脉,现
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版本学目录学发展相互关系
【正文】:版本学与目录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两门主干课程。
下面逐条介绍:
目录学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对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目录工作,研究目录学的一般原理,编制书目索引的基本方法。
一、正文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目录工作通过查寻、鉴别、著录、编排等活动,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道关于文献的信息,以解决不断增长着的文献流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目录工作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解决这一对矛盾中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随着这一矛盾现象的不断发展变化,目录工作的内容、组织管理和方式方法,也必然产生新的变化。
二、简史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的目录工作产生很早,而目录学则产生较晚,它是在总结和研究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对目录工作规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循流溯源,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当时官府藏书的基础上,编成了著名的《别录》和《七略》,全面反映了先秦到西汉的文化和学术概貌,与《史记》并称为西汉文化史上的重要巨著。
刘向、刘歆总结继承了前人目录工作经验,创立了一套编目方法。
刘向首创的介绍一书作者、图书内容主旨和评论其得失的叙录体提要,为后世揭示文献的内容特征提供了范例。
刘歆在《七略》中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有称目录学为录略之学。
北宋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中最早出现"目录之学"一词。
实际上,唐宋时期目录学研究已颇具规模。
魏徵等在《隋书·经籍志》的总序、"簿录类"类序和毋煚在《古今书录》序言中总结了唐代以前的目录工作,对目录的起源、体例、书目分类体系、目录的社会职能等,一一作了探讨,起到了"为当代立法程"的作用。
南宋史学家郑樵(1104~1162)撰写了《通志·校雠略》。
中国自汉以来,有目录之书、有目录之学,而研究目录学的专著,则以此书为嚆矢。
他所提出的记百代之有无,广古今而无遗;泛释无义;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人类书等目录学观点,为中国目录学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他的目录学思想在其所著《通志》中的《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中得到了体现。
清代是中国目录学的总结时期,乾隆以后,目录学理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目录学成为学者读书治学入门的"显学"。
形成了中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点,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理论体系,沿袭至清末和民国时期。
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和目录学研究系统化,中国目录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目录学,形成多种派别。
有人认为目录学是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之学,如杜定友提出目录学是"簿记之学"。
有人则提倡目录学应注重版本的考订、鉴别以及版本目录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如张元济、赵万里等。
有些学者则主张将校雠学包举目录学,目录、版本、校勘三者是校雠学的组成部分,如张舜徽等。
还有的学者主张中西兼容,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创新径来发展中国目录学,如容肇祖、姚名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目录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
中国古典目录学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吸取了外国目录学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着目录学的内容,目录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读者文献需求的多样性与专指性,产生了研究特定学科目录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专科目录学,如社会科学文献目录学、科技文献目录学、历史文献目录学、文学文献目录学等。
正是这些学科与普通目录学相辅相成,形成了目录学研究的庞大阵营,充分体现了目录学在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版本学
版本学概论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一、历史渊源
版本学在中国,最初的版本研究与校雠工作合二为一。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书的过程中便搜集不同传本进行校勘。
雕版印刷发明以后,图书刊刻的讹误、差异、作伪及图书在流传中的亡佚现象日见增多,促进了版本研究、辨识与源流考辨的发展。
至南宋出现了以记载图书不同版本为主的专门目录《遂初堂书目》。
清代的版本研究成就突出。
出现了大量的版本目录,题跋记与研究专著。
清初钱曾据其藏书所写成的《读书敏求记》,被后世称为版本学的奠基之作。
一般认为,版本学至此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容和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在清人看来,目录、版本、校勘统属于校雠学。
近代以来,以研究古籍版本为主的版本学与传统目录学、校勘学既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分别发展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专门科学。
在印刷发明前,同一部书往往有不同抄本;印刷术发明后,一部书经过不断刻印,也会产生不同本子。
这些不同版本彼此间会出现文字、印刷、装帧等方面许多差异。
各种版本的源流、相互关系也会存在各种复杂现象。
研究这些差异并从许多复杂现象中探求共同规律的学问就叫版本学。
“版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初。
“本”原指写字缣帛,“版”为简牍。
刘向典校中秘群籍时,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本”已指出底本。
而雕版印刷推行以后,就把印本书称为“版”,末雕的写本书称为“本”。
“版本”两字连用至宋代出现,它作为对雕版印刷图书的专称,广泛地得到使用。
后来“版本”所指范围逐渐扩大,也就泛指雕版印刷以前的简策、帛和纸的写本,以及雕版印刷以后的拓本、石印本、影印本、活字本等一切形式的图书。
二、研究对象: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碑书、写本、刊本、印本、稿本、抄本、批校本等各
种形式的图书。
三、研究意义
版本学通过广泛搜集不同版本,可以刊误纠谬,为校勘提供基础,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它还可以比较优劣,选择善于本,指导阅读;对于大量伪作,亦可以通过版本研究,使用版本学的手段加以识别,这不仅有利于学术,且有利珍本书作为文物的鉴别。
另外,对于不同版本图书的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还可以探求当时文化的发展情况。
版本学研究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学科相关
版本、目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却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它是处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相关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具有同源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交叉,在其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校雠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的称谓。
虽然目录学、校雠学、版本学由于各有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而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但它们仍然保持着相互为用,共同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