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语大辞典》中不载回鹘西迁原因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58.62 KB
- 文档页数:9
2025届重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这三方面的条件来决定建立他们的统治中心——首都的。
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饶的地区,足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无需或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
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地区既便于制内,即镇压国境以内的叛乱,又利于御外,即抗拒境外敌人的入侵。
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略均,便于都城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包括政令的传达、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来往。
设若地理位置并不居中,但具有便利而通畅的交通路线通向四方,特别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则不居中也就等于居中。
所以地理位置这个条件也可以说成是交通运输条件。
当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三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首都,所以每一个王朝的宅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而言最有利的地点。
首都的选定一般都反映了该时期总的形势,反过来,首都的位置也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长安城毫无疑问是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后半期情况却不同了。
唐定都长安后,表面看来,其城市规模和繁荣情况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艺术的昌盛,似乎都在汉代长安之上。
不过和全国各地区比较,它的经济基础已远不像汉代长安那样在全国中占有优越地位了。
自东晋而后,长江中下游已经全部开发起来,其面积之广大、条件之优越、物产之富饶,是关中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在汉时富冠天下的关中,到了唐朝竞不得不依靠江南的供应。
甚至皇帝在歉收之年,还不得不迁居洛阳就食江南之漕。
相对的关中水利之废堕,自然也是事实。
总之,除开一切政治原因不说,唐代长安城的繁荣,可以说是已经缺乏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北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兴衰史(五):回鹘概述回鹘是维吾尔族祖先,由回纥改名而来。
现在主要分布于新疆,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也有散居。
发展过程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后来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
铁勒是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
该部落群又被称为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
北魏时,铁勒一部处于突厥汗国奴役之下。
隋605年,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其它几个部落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形成最初政权。
646年建立回纥汗国,接受唐朝的管辖。
并在745年灭了东突厥汗国,占领其地盘。
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掠夺。
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
去向840年,回鹘汗国瓦解,贵族与部众大部分南迁,少部分西迁。
回鹘汗国因此分为四部:一为南下部分,大部分被唐朝招抚,融入华北汉人。
西迁分三路:一为甘州回鹘,迁至今甘肃省的甘州,于宋、辽、金时代势力强大;历史上的甘州回鹘,就是今天甘肃南部裕固族人的先民。
二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迁至吐鲁番盆地。
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如今的维吾尔族。
18世纪中叶归清政府管辖。
三为葱岭西回鹘,也是最为强大的一支西迁至葱岭西、七河流域(大致包含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以及新疆伊犁一带),和当地的回鹘等铁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亚的喀喇汗王朝。
1212年被西部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灭亡。
646年回纥汗国建立,到840年汗国灭亡的近200年里,通过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亲、马绢贸易等方式,回纥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从而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相关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由唐代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后唐朝引回纥外援,获胜。
2025届扬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大家都热衷于讨论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没有注意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
像“有线电视新网”这种新形态的传播媒介拥有更广大的观众和读者,其传播的辐射面变得更为宽广。
针对特定读者群的杂志则是窄播的例子,所迎合的是特定的较小人群的口味。
所以大众传媒在这段时间内变得既大又小。
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
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
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只针对个人。
当传媒掌握了我的地址、年龄、收入、购物习惯等时,它也就掌握了“我”——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这种推理完全忽略了窄播和数字化之间的差异。
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我”包含了一些在人口学或统计学上不具丝毫意义的信息和事件。
你无法从我的岳母住在哪里、昨晚我和谁共进晚餐,以及今天下午我要搭乘几点的班机到弗吉尼亚州去这类事情中,找出关联性或统计学上的意义,并且从中发展出适当的窄播服务。
但是,这些与我有关的信息却决定着我想要的新闻服务可能和某个不知名的小镇有关。
人口统计学不会关注数字化的个人,假如你把后信息时代看成超微的人口统计学或高度集中化的窄播,那么这种个人化和汉堡王广告词中所标榜的“按你喜欢的方式享受汉堡”没什么两样。
真正的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它甚至连你的一些怪癖(比如总是穿蓝色条纹的衬衫)以及生命中的偶发事件,都能了如指掌。
后信息时代将消除地理的限制,数字化的生活将越来越不需要仰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在甚至连传送“地点”都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
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 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命题点02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命题点03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 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1.(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
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
”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2.(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
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蒙古族为什么要迁徙蒙古土尔扈特西迁原因分析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
那么你知道蒙古族为什么要迁徙吗?现在小编来告诉你蒙古土尔扈特西迁原因分析。
蒙古族为什么要迁徙蒙古土尔扈特西迁原因分析1628年时,准噶尔部不相和睦,加之四卫拉特联盟组织松散,无法控制争夺牧场的冲突,无法克服各部实力的发展,根本维持不了内部的平衡。
17世纪初,四卫拉特联盟首领和硕特汗拜巴嘎斯,兵力雄厚,德高望重,但到20—30年代准噶尔部哈喇忽拉的力量和影响增长,严重威胁着拜巴嘎斯的盟主地位,特别是哈喇忽拉长子巴图尔珲台吉独立游牧以后,准噶尔部更加强大,较小的王公和部落被巴图尔珲台吉征服。
在1615年巴图尔珲台吉曾与和鄂尔勒克发生冲突,据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三十八《纪事始末》记载:由于内部的争吵,和鄂尔勒克早有离开准噶尔、西迁伏尔加河两岸的打算。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十四中明确记载着:“初,卫拉特诸酋以伊犁为会盟地,各统所部不相属。
准噶尔酋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泰,恃其强,侮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挈走俄罗斯、屯牧额济勒。
”上述汉文史籍记载,西迁的主要原因,是内部不甚和睦。
促使土尔扈特西迁另一个原因,是内部的大动乱。
这次大动乱始于1625年,内讧引起的原因:准噶尔台吉(哈喇忽拉之子)年仅二十岁去世,其无子嗣,属民牲畜无人承嗣。
其兄楚琥尔吞其遗产,其弟拜巴吉什不满,发生争吵,兵戎相见,发动大战,拜巴吉什战败,损失过半,退至额尔齐斯河北岸。
其父哈喇忽拉知悉,率千人来救拜巴吉什,楚琥尔溃逃,此内讧波及卫拉特各部落,并导致了土尔扈特部落、楚琥尔集团同杜尔伯特部落、准噶尔哈喇忽拉集团之间的大战乱。
正是这次大战乱促使和鄂尔勒克决心西迁。
土尔扈特西迁,除了上述内讧和战乱原因之外,还有经济的原因。
自17世纪初以来,由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卫拉特各部落牲畜增多,人口稠密,而牧地有限,必然引起内部的纷争和相互间争吵、不公平和受欺侮的现象,甚至造成互相残杀和内乱。
作者: 程溯洛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113-128页
主题词: 吐蕃;河西走廊;唐朝;可汗;宋史;沙州;宋会要辑稿;北宋;西迁;安西
摘要: 回鹘是我国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原名回纥,于唐朝中期后自称回鹘。
后为黠戛斯所破,其余众分三部西迁。
五代、北宋时,称西迁河西之回鹘为'回鹘'。
《宋史》有传。
但是记述简略,且有谬误。
本文根据有关史料,详加考索,订正了《宋史·回鹘传》中的某些误载,并论述了回鹘发展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
回鹘卜古可汗传说新论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项目组主要成员。
回鹘卜古可汗传说新论卜古可汗传说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回鹘祖先传说,记录于回鹘、波斯、汉、拉丁等多种文字的文献当中。
由于其与回鹘历史变迁甚有关联,故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的讨论多集中在卜古可汗与历史人物的比定及传说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方面。
然而,在传说的其他方面,仍不乏可以讨论、辨析的问题。
本文结合多种文字材料,对传说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和卜古可汗的名号等问题进行査考,以期为卜古可汗传说的讨论提供新的分析视角,或许可以为进一步的深人研究提供参考一、buqu与boγuγ:丘生传说与树生传说记载卜古可汗传说最为详细的材料是波斯语史学名著、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据该书,在漠北斡儿寒河畔有名为斡耳朵八里(Ordu-Baligh)的古城,城中宫殿废墟门口的井中有一汉文石碑,上记回鹘祖先传说云:当时,哈刺和林有两条河,一名先忽刺(Tughla),—名薛灵哥,汇流于合木阑朮(Qamlanchu)之地;两河间长出两棵紧靠的树:其中一棵,他们称为忽速黑,形状如松(nāzh),树叶在冬天似柏,果实的外形和滋味都与松仁(chilghuza)相同;另一棵他们称为脱思(toz)。
两树中间冒出个大丘,有条光线自天空降落其上;丘陵日益增大。
眼见这个奇迹,畏兀儿各族满怀惊异;他们敬畏而又卑躬地接近丘陵:他们听见歌唱般美妙悦耳的声音。
每天晚上都有道光线照射在那座丘陵三十步周围的地方,最后,宛若孕妇分娩,丘陵裂开一扇门,中有五间像营帐一样分开的内室,室内各坐着一个男孩,嘴上挂着一根供给所需哺乳的管子;帐篷上则铺有一张银网。
部落首领们来观看这桩怪事,畏惧地顶礼膜拜。
当风吹拂到孩子身上,他们变得强壮起来,开始走动。
终于,他们走出石室,被交给乳姆照管,同时,人们举行种种崇拜的典礼。
・专题研究・疾病与唐蕃战争于赓哲 提 要: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山(原)反应是唐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非川战役和青海战役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唐军始终无法对吐蕃腹地形成威胁的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上的海拔高程分界线———赤岭也由此成为唐蕃双方实际控制范围的分界线,唐人在近百年时间里只能据守海拔相对较低的赤岭以东的河湟谷地。
吐蕃人虽然天生适应高海拔,却受制于高原人特有的畏热体质,在对唐朝展开进攻时往往刻意选择凉爽季节,这就限制了其作战周期和战略主动性。
疾病始终是影响唐蕃战争格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山(原)反应 畏热体质 唐蕃战争 青藏高原自古以来,疾病与战争就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马援南征交趾,遭受“瘴疠”侵害,士卒死亡十之四五,学术界更有观点认为正是他的南征给中原带回来了恶性疟疾;①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说就是为了避免“瘴气”;英帝国靠海军争霸世界,一度却因为水兵坏血病而导致舰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直到1747年海军军医詹姆士・林德(James Lind )寻找到以柠檬、酸柚汁治疗的方法,才使得英帝国海上霸权得以维系。
②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唐朝对吐蕃的战争也是典型的例子。
关于唐蕃战争,历来研究者颇多,对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唐蕃双方的影响加以研究的有康乐《唐代前期边防》、王吉林《从大非川之役到中宗时代与吐蕃的关系》、林冠群《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关系》等。
③但是对下面这个问题研究者给予的关注并不充分———青海是唐蕃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双方拉锯般进出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军队难道会不受海拔、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认为,唐蕃双方都受到了疾病的困扰,双方的拉锯格局很大程度上有意无意中服从了自然规律的安排。
具体来说,唐军受到了高山(原)反应的制约,吐蕃军受到了天生惧怕炎热天气的体质特性困扰。
左鹏《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一文已经指出唐军在青藏高原上遭遇到的“瘴气”就是高原反应,④但是由于文题所限,并没有抓住这点展开论述;林冠群先生的文章①②③分载《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79年;《西藏研究论文集》第2辑,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89年;《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1 回鹘与契丹的概况回鹘是我国北方及西北部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
回鹘是唐初漠北九姓铁勒诸部中的一支,驻牧在今蒙古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
隋唐时期回鹘臣服于突厥。
隋大业元年(605),回鹘联合仆骨等部奋起反抗突厥的奴役和统治,逐渐强大起来。
唐贞观二十年(626),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铁勒部的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逐渐开始内迁。
天宝三年(744),回鹘首领骨力裴罗称可汗,建立了回鹘政权。
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域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阿尔泰,势力日益强盛。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早期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相传有八个互为兄弟的部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隋朝时,隋朝将领韦云起发兵攻打契丹,由于对外作战的需要,契丹各部之间开始走向联合,每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
唐初,契丹各部开始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联盟长是由大贺氏选充,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贺氏时代。
天宝三载(744),回鹘可汗在唐朝的帮助下推翻了突厥政权,建立了回鹘汗国。
此后约一个世纪中,契丹处于回鹘的统治之下,发展缓慢,此时契丹正处于遥辇氏时代。
唐开成五年(840),回鹘汗国灭亡,西迁,唐朝衰落,契丹才得以迅速发展。
2 契丹沦为回鹘臣属回鹘汗国极盛之时,东役契丹,北辖九姓,西抵黠戛斯,南邻唐,有漠南、漠北相当大的地区。
契丹为其臣属约一个世纪,沦为了回鹘的奴隶。
史载:“契丹旧为回纥牧羊,鞑靼旧为回纥牧羊,回纥徙甘州,契丹,鞑靼遂各争长攻战。
”[1]可见,契丹与别的臣服于回鹘政权的少数民族一样,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回鹘统治契丹之时,曾派官员去监管其族,并且契丹每年还要向回鹘缴纳贡赋。
史载:“回鹘遣使,监护其国,责以岁遗。
”[2]《资治通鉴》中亦载:“奚、契丹羁属回鹘,各有监使,岁督其贡赋。
”[3]直到会昌二年(842),在奚和契丹中仍然有回鹘监使八百余人。